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如何讀聖經?

一、前言
聖經和一般的書不同,不像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是記載一般的知識。聖經可說是『書中之書』是講到 神自已,是 神向我們說話,是屬靈真理的供應。我們讀聖經的時候,也就是 神向我們說話的時候,不可用讀一般的『文學作品』或『小說故事』的心來讀。
首先讀的人先要有一顆敬虔的心,最好先作禱告,求 神開我們心靈的眼睛,藉著聖靈的啟示,使我們明白能其中的真理。若非如此必讀出一大堆問題,其實不是『聖經』有問題,而是『讀的人』出了問題。
屬靈生命的成長像剛生的嬰孩,需要:(1)呼吸(禱告);(2)食物(讀經);(3)休息(敬拜、聚會);(4)運動(見證、事奉);(5)愛(與神同在)才能健全成長。所以不要輕忽『讀經』的生活。
二、為何要讀經?
(1)使我們的靈性生命完全(太5:48)
(2)我們在基督裡能夠行善(弗2:10)
因此讀經可以使我們屬 神的人得以完全,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7)
三、讀聖經的五個要素
(1)真理聖靈(約16:13-14)
(2)生命態度(詩119:18-20;57)
(3)讀經方法(詩119:99;164)
(4)解經原則(提後2:15)
(5)生活應用(詩119:33;40)
四、讀經法的種類
(1)概念式速讀-為掌握各捲概念,中心思想。例:每日讀三章舊約一章新約,一年內可讀完整本一次。例:一日內一口氣把一卷書或幾卷書讀完。可參閱本專欄『全年讀經日程』之進度。
(2)靈修式享讀-重在敬拜,默想。一般不超過一章,有時集中一節,一詞。例:『住在基督裡』把經文內容做個人的禱告。
(3)研經式精讀-重在查考,深入。全面瞭解上下文,思考與其他經文的關係,如何正確解釋。例:找出中心,分段分章分節細讀。
五、讀經三步驟
(1)觀察經文事實(Observation)-經文的體裁?說了些什麼?找出事件中的何事,何時,何人,何地,何故。
(2)解釋經文涵義(Interpretation)-經文對當時的聽眾、讀者有何意義?何解?為什麼需要這信息?
(3)應用經文的精義(Application)-經文對我們有何意義?如何實際用在我今天生命生活中?
六、研經的十二規則
如果你應用『上下文的方法』(Contextual Method)去研經,你會發現它已包括了釋經的基本要素在其中。以下列出十二條規則,把整個過程記下來:
(1)尋求聖靈的幫助-聖靈幫助你明白聖經,應順從祂的啟示和教導。
(2)照字義解釋聖經-照這些字句的日常慣用法去領會,特別留意文法、句子的結構和分段。
(3)考慮上下文-字句的鄰近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有助於明白這段經文的意義。上下文可以決定這段經文應否照字義解釋。
(4)要有整本聖經的概念-對整本聖經的信息有充份和全面性的瞭解,才不致錯誤解釋一段經文和建立一些錯誤的教義。
(5)專心研究基要真理-避免在一些可引起爭論的問題上兜圈子,並且不要讓那些需要猜度的事情轉移了你的注意力。
(6)記著這些書卷的原來讀者-先要從這些書卷的原來讀者的角度去明瞭經文的意義,才可以應用在今日的生活上。
(7)從一些較易的經文入手-先要對福音書和羅馬書有相當的認識和體會,才去嘗試研究以西結書或啟示錄。
(8)由已知到未知-在清楚明確、易明的經文的亮光下,去解釋難解、晦澀和引起爭論的經文。
(9)欣賞聖經的比喻-字句圖畫(明喻、暗喻、修辭和表記)使聖經生色不少。使用一本字典去幫助你明白它們的意義。
(10)注意先知預言的模式-嘗試去決定預言中哪些細節在先知預言後不久就應驗了;然後,看看哪些在主耶穌第一次來臨時應驗的;最後,看看哪些是主再來時才應驗的。
(11)先對大圖畫有一概念-先要讀聖經中的一大段或一卷書,才去仔細分析書卷中的一章或一小段。每一個作者有他自己的筆法,他所寫的每一卷書有其獨特的信息。
(12)認識自己的『有限』要認識自己的有『限』,我們即使窮其畢生的努力,也沒有可能完全明白這本神所默示的聖經中奇妙的真理。
七、如何寫靈修筆記
寫靈修筆記的目的是:(1)幫助不忘神的話;(2)記錄生命成長的進程;(3)生命體驗的傳遞。
寫靈修筆記的好處:(1)可以幫助自己更專心靈修;(2)這是一種對靈修認真的態度;(3)能更深入默想神的話;(4)可以查看神奇妙的作為;(5)可以隨時與人分享見證、心得。
寫靈修筆記的原則:不必詳細記下,只把領受的重點記下。重點在於三方面:對己、對神、與神關係的新發現。(1)寫下當時的感受,具體的回應行動;(2)寫下對你最有幫助的經文,加以背誦;(3)記下值得進深思考的問題或難題。

倪柝聲弟兄談讀經

關於讀經的訓練,我豫備這樣作:請十位弟兄帶領弟兄姊妹讀經。這不是說,你們是懂聖經的;這不過是引你們入門。如果要精深,還要特別花工夫。我們豫 定先讀羅馬書。可以參考的書籍有慕爾(Moule)﹑達祕(Darby)﹑格蘭特(F.G.Grant)﹑葛岱(F.L.Godet)等人的解經書,還有 Conybeare的意譯本,以及開雷(Kelly)的著作。還要好好讀希英對照新約聖經。這十個人要先在家裡仔仔細細的讀,半小時就能看一遍。我頭一次 研讀羅馬書,就花了五十七個鐘頭。也許你們以為一次讀完羅馬書太花時間。但我告訴你們,報紙一天的字比羅馬書不知道多多少,我們都讀得完;所以不要說讀不 完羅馬書。
來在一起時的讀法是這樣:首先讀本文的字義。你們十個人,頭一位先讀繙譯。最好用英文修訂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欽定本不要用。其次用希英對照本,一個字一個字的對照看。再來,你們可以讀薛夫(Philip Schaff)的著作,以及史莫樂(Alfred Schmoller)的希臘文彙編,和魏格瑞(Wigram)的新約希臘文彙編(The Englishman's Greek Concordance of the New Testament)。這樣作會幫助我們按正意分解真理。你們千萬不要講一篇道,是根據一個辭或一個字,而在原文裡,卻是保羅所沒有寫的。那你就是像彼得所說的強解,結果就要自取沉淪之禍。 (彼後3:16)
彼後3:16
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
英文方面的希臘文字典,最好的乃是阿福德(Dean H. Alford)的『新約字研』。英文有所謂的Low Criticism(低等批判),相當於我們明清的小學(訓詁學,或稱校勘學),就是把聖經的字,每一字都研讀過。這一類的工作作得最好的就是阿福德,他的著作堪稱相當具有代表性。
有了這些工具書,器具可以說就很全備。讀時可以討論交通,然後纔合宜的下斷案。不要以為懂原文﹑字義就可斷案;斷案是看在神面前能領受多少的光照和啟示。這一點我們都要謙卑有學習。我們要能像保羅所說的,承認按著我們所當知道的,仍是不知道 (林前8:2)
林前8:2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甚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早年我在福州時,每早晨與四十餘位年輕的弟兄共同研讀聖經,每天早上讀三個半鐘頭,但有時還讀不到兩節。弟兄中間有三﹑四個是神學生。經過這樣的研讀,他們纔知道讀聖經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就承認說,自己還沒有畢業。
在此要請十位弟兄負責帶領弟兄姊妹讀經,這十個人要多讀﹑多交通;不能又是愚昧,又是驕傲,以為我自己和主真接來往就好。你要知道,我 的頭和腳沒有直接來往,是靠其他的肢體作聯絡。你如果只能作腳,就不想直接和元首來往,乃要學習受限制,並接受別人的斷案,因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有的人 也許一本參考書都不讀,有的人也許只讀一本。但總要有交通﹑有配搭。保羅說,不可藐視先知的講論 (帖前5:20);這意思就是說,要尊重別的肢體所得的啟示,要尊重別人所得的亮光。
帖前5:20
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
參考前人的所得
讀聖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藐視先知的光,不要藐視前代人所得的亮光。教會歷代以來,有許多人在神面前是有學習的,所以在主的話上,蒙神許多的光照。這些我們要參考。
注重本文
其次,讀經必須注重本文。就繙譯來說,官話和合譯本比英文欽定本在許多處繙得更好﹑更準確,因為牠所根據的希臘文本就是最好的。當然也有少許東西差 些。一八八一年出版的英國標準本,也比欽定本可靠,因為牠的繙譯好,比英文欽定本好。但在所有英文譯本中,對於原文的研讀,還是以達祕的譯本為最好。公會 一向不接受別的譯本,所以連帶的,達祕的譯本也不流通。但我們研讀聖經的人,必定要會用達祕的譯本。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作,用希英對照新約(Interlinear New Testament)對照史帝芬原文(Stephanus text),和提辛鐸夫(Tischendorf,乃發現西乃古卷—Codex Siniaticus者)的新約原文,加上英國標準本和達祕譯本,再配上中文和合本,有以上五本,大概就可以得著準確的本文了。
寫經
寫經(Paraphrase)就是用使人容易明白的話,把聖經的話寫一遍。新約以保羅的書信最重要,所以我們可以試著用自己的話寫保羅的書信。如果 有經文不領會,可參考康尼拜爾(Conybeare)和郝生(Hawson)的寫經書,他們的著作和達祕的『聖經略解』是同樣性質,都是非常好的寫經書。 這樣寫經,你就會看出聖經的每一個字都有講究,每一個字都有意思。你如果寫得對,就能多認識神的心意;如果寫得不對,錯誤就很大﹑很多。
十八世紀在德國有所謂的『高等批判』興起。批判大致分兩類,一類是低等批判(Low Criticism),乃是信主的人著作的,就像中國清代的校勘學。另一類是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是不信的人作的,他們好像古代的撒都該人。高等批判者就是今天的新神學家,乃是反對派。低等批判家有渥德渥斯(Wordsworth)、布魯非(Bloomfield)、阿福德(Dean H. Alford)等人,他們很下苦工,將聖經原文的每個字都批評了,每個字他們都讀熟。他們把古典希臘文和聖經希臘文都詳細解過。今天我們研讀聖經,是站在他們研究的成果上。我們要訓練寫經,就必須參考他們的書。三人批判的版本(Criticial Edition)中,以阿福德的為最好。如果有疑惑的地方,可以信他的為準。
解經
解經方面的書,弟兄會之弟兄們的著作堪稱是最好的。弟兄們以達祕為首,幾十年間,神賜給他們當中許多人有專一的恩賜。要讀好聖經,他們的書不能不參考。
開雷(William Kelly)和格蘭特(F.W.Grant)寫的解經書很好,他們乃是達祕的好學 生。司布真說,開雷的心思是有全宇宙那麼大,但侷限於達祕(J.N.Darby)。由他的著作,我們可接觸到學者式(scholarship)的東西。格 蘭特在弟兄會中人長得矮小,但所寫的有深邃的眼光。他很有屬靈的份量,雖然責備人,你聽起來還有如音樂般的悅耳。他的著作比開雷的更富有默想。
還有毛羅(H.C.G.Moule)的著作,在英國人中有許多人喜歡,因為帶有一些批判的性質。還有葛岱(F.L.Godet),他乃是瑞士人,是有代表性的神學家,他也是個屬靈的神學家。
分工研讀聖經,聚集交通心得
我們同工們應當有聖經研讀聚會,可以從羅馬書開始讀。方法是這樣:先由第一位弟兄將羅馬書一章一節讀出來,由第二位弟兄將英國標準本的繙譯讀出,再 由一位將達祕本讀出,再一位讀原文對照,將結果讀出。之後由帶領弟兄來評定何者譯得對。本文研讀完後,再讀那幾人的寫經書,然後再讀解經書。這樣研讀過 後,我們就能發覺,不但我們已往馬虎讀聖經,世界上有名的弟兄也有馬虎之處。我最怕人只讀一本,把這本當作標準本。有的人甚至都不讀參考書。我們當中有的 人讀經根基好,因為他們天然就喜歡多讀參考書。這樣讀經也是比較可靠。常受弟兄(即李常受弟兄)和我讀經都是用上面所說的方法,盼望弟兄姊妹們也如此下工 夫去研讀。

名人看聖經

1)如果不靠著 神及聖經的話語,實在不能管理這個世界。
(佐治.華盛頓)
很多人對聖經中他所不明白的部份感到困惑,而我卻是對要實行所明白的部份覺得困難。(馬克.吐溫)
聖經不只是一本書,是活生生的,可以征服那些反對它的人。(拿破崙)
最簡單明白聖經的途徑,就是接納每一句話都是神的話。
(當奴‧班克斯)
我深信聖經是神給人最好的禮物,所有救主賜下的恩典,都藉著這本書告訴我們。(林肯)
除了聖經內那永不廢去的真理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何處得到啟示及指導?(伊莉沙白女王二世)
罪惡會攔阻你去閱讀聖經,但這本書可以幫助你遠離罪惡。
(慕迪)
如果我是魔鬼,我首要的目標就是阻止人去發掘聖經中的寶藏。(占士‧柏加)
什麼東西可以令你改變,不是你曾讀多少遍聖經,而是你曾多少次讓聖經滲入你的生命中。(哲斯‧史密夫)
(10)如果你愛主耶穌,你就會愛那本講述祂的聖經。
(約翰‧史托德)
(11)在聖經裏面,包含了世人所面對各種困難的答案,聖經可以感動人心、釐清思想及恢復靈性。(朗奴‧列根)
(12)沒有其他,只有聖經,整本聖經是基督教會信仰的唯一內容。(司布真)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聖靈

<舊約中的聖靈>

    舊約中的「靈」(RUAH) 含有許多的意思:

a.  /呼氣(wind/breath):「天起了涼風」(3:8),「我就是喘一口氣,他    卻不容」(9:18)。希伯來文風和靈(Ruah)也用同一個字,可見風和靈的親密關係,這給後來的人發展成為一個雙關語(參結37:5-14;3:3-9)

b.  生命氣息/意念悟性:「凡地下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6:17;7:15),「創造諸天賜氣息給地上的眾人」(42:5),「我的悟性叫我回答」(20:3)

c.  上帝的創造力:「我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37:14)
d.  靈感(Divine Power):「耶和華的靈才感動他 (參孫)(13:25),「耶和華用靈藉從前的先知所說的話」(7:12)
e.  RUAH 的概念在猶太教繼續發展另有「智慧」、「天使」、「惡的靈」、「超強的力量」等等。

  雖然舊約的靈含有這多元化的意思,但是綜合以上的觀念,不難發現它們都是朝著一個總觀念進行,就是 上帝所賜的靈擁有生命氣息、創造力、感動的能力、超強的力量等等要素-這些要素皆出自上帝所賜的靈。因為是上帝所賜的“靈”,在這點上與其他民族文化所認 識與生俱來的靈不同,也超越過其民族所認識的靈。

<希臘宗教中的靈>

a.  希臘人通常認為人最基本的元素是「魂」(psyche),而不是「靈」(pnuema)。在希臘二元論中,魂與身體對立。
b.  斯多亞派的「靈」是充滿宇宙能力的。它是一種精細的、看不見的、如火如氣的形質,這形質可貫穿超越物質的世界。
c.  靈是生命力量的要素:希臘宗教認為當生命出現時,有一種屬靈的形質與物體結合,但是這靈一直渴望得釋放。救贖主的降臨就是要把人肉體內的靈釋放,使它再升回天去。於是,蒙救贖的靈是純潔的靈。

<新約中的聖靈觀>

符類福音:

a.  耶穌是由聖靈感孕誕生(1:18;1:35),這是上帝奇妙的作為。聖靈降在耶穌身上(1:9),証明他是那彌賽亞上帝的兒子(12:18)。這是一個新觀念,是舊約所沒有的。

b.  聖靈是一種力量,驅使耶穌到曠野受試探(4),也幫助他勝過試探。

c.  污鬼是不潔淨的靈(1:26;3:11,30;5:2;9:25)。這“邪靈”可以附在人身上,使人失去個人意志,受邪靈驅使。

d.  耶穌是靠「上帝的靈」趕鬼/邪靈(12:28)。聖靈降在人身上,就要得著能力(24:49)

e.  不可褻瀆聖潔的靈(3:28;12:31)。可見這靈是有位格的,可以認識到衪被褻瀆。

f.  耶穌受洗時,聖靈彷彿鴿子般降臨在他身上。施洗約翰多次宣告他以後來的,要用聖靈施洗(1:8)。主耶穌升天時吩咐門徒要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為信徒施洗(28:19)

約翰文件:

    我們或者可以這麼說,約翰看聖靈比符類福音書作者的視度更大。

a.  上帝是個靈(4:24)。從此信徒必須藉著[]靈和誠實(真理)來敬拜他。
  過去可能猶太人或是外邦人所說的敬拜是以一個敬畏的心靈來敬拜上帝,但是信徒現今可以不同了,因為上帝所賜的靈是一個「真理的靈」。  

b.  聖靈相剋肉體(3:6;6:63)。聖靈賜生命(6:63)。要藉著聖靈才可進入上帝的國(3:3-5)

c.  靈是風(3:8 見舊約的意義)。無從捉摸,也不受人控制。

d.  保惠師(原文:在旁指導的),也是真理的靈,要來指教人明白上帝的話(14:16-17;25:27),使人明白罪,追求義 (16:8),為耶穌基督作見証 (15:26-27),要榮耀基督(16:14)。把「將來的事」告訴他們( 16:13)。耶穌指這聖靈是「另一位保惠師」(14:16)。這話暗示耶穌已經是衪門徒的保惠師,而聖靈要來接替衪的位置。耶穌只有很短的時間與門徒在一起,可是作為保惠師的聖靈卻要永遠與他們在一起。聖靈被稱為保惠師還是聖經第二次出現的觀念。 

e.  聖靈對門徒的工作被約翰刻畫得最深入。聖靈要住在門徒裡。這聖靈使他們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來」(7:38)。新約時代的聖靈與舊約時代的聖靈的「內住」(indwelling)不相似。舊約時代,聖靈的內住工作是「職位的內住」。換句話說,聖靈只降在特別職事的人身上。這種職事上的聖靈恩賜之象徵就是受膏抹。聖靈賜力量給士師(3:10;6:34;11:29;13:25;14:6),降在那些造會幕的人身上給他們智慧(31:2-4;35:31),甚至降在不道德的人身上:參孫和先知巴蘭(24:2)。在舊約,當這人的職事無用時,聖靈就會離開他(掃羅,撒上16:14;參孫,士14:6)。在新約時代,聖靈的內住在每一個信徒中,並且是永久的:「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14:16-17)

f.  聖靈對世界的工作也被約翰提出來:聖靈對世界的主要功能是指控者:「衪」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為審判,是因為這世界的王受了審判」(16:8-11)

使徒行傳:

    從使徒行傳中,我們可以看得更明顯聖靈的工作。

a.  五旬節聖靈降臨:耶穌升天前吩咐要等候聖靈的洗(1:5)。上帝藉著五旬節以「大風火焰」的徵象把聖靈降在門徒身上。這獨特的經驗使門徒得著膽量用別國的話/鄉談來傳福音(2:1-13)

b.  悔改、奉主名受洗就可領受聖靈(2:38)。聖靈降臨在人身上也可能有說方言的印記(10:46;19:6)

c.  揀選執事也憑著「聖靈充滿及智慧充足」(6:3)。講論福音得好也是在乎聖靈和智慧(6:20;7:55;4:8,31)

d.  使徒們有權柄按手於受洗的人" 而得聖靈(8:14-17)。這是使徒獨有的能力,使他們所領受的靈也藉著這按手使上帝賜下給人。

e.  聖靈引導人說預言(11:28;21:10),解決紛爭(15:28),指引宣教事工(13:2;16:7)。可見聖靈在各類事工上皆參與。

:

a.  他所傳的福音是藉著「聖靈和大能」(林前2:4),說明這福音信息的感動性。

b.  信徒 (不管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林前12:13),也因著屬乎聖靈而屬於基督(8:9),也會說「耶穌是主」(林前12:3)。也在聖靈裡合一(2:1;林後13:14)

c.  聖徒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裡頭(林前3:16)。聖徒的身子是聖靈的殿(林前6:19)

d.  因聖靈成為聖潔(帖後2:13;林前6:11;15:16)。因聖靈成為上帝的兒子(8:23;4:6)。因聖靈得著釋放(8:4,21;林後3:17)。一起說明聖靈可以改變人的本性和身份。

e.  聖靈為信徒結出許多「果子」(5:22)

f.  全部恩賜都由一位聖靈而來,照祂的意思,為建立教會而有(林前12:4-11;14:12;12:6-8;4:12)

舊約神學之研究

研究舊約神學是一件艱巨而繁複的工作,舊約學者對於所應探取的方向,一直都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見。

研讀舊約,可按照特定的題目進行,如上帝、罪、救恩等等,但這些不過是舊約有限的系統神學式研究。因為舊約所包含的時期廣闊,如能對不同時期中,對上帝啟示自己的方式加以研究,是很有益處的。我們可以按照大綱,研究在每個時期中的重要教義﹝正如李曼(Chester Lehman)所作的﹞——不過這種研究方式雖然有益,卻未能作綜合的研究。

我們也可以按照凱撒珥在他作品中所介紹的方法,在不同的時代中,找出共同的主題。這可幫助我們看見舊約神學的統一性。

    
最好的方法,似乎是以「國度」(kingdom)的主題來看舊約的統一性,這主題貫串整部舊約——律法、先知書和聖卷。上帝在整個舊約時代,透過不同的中保(mediators),去實現祂的國度;上帝指派人作領袖,祂藉著人去啟示祂的旨意和祂自己。上帝的國度最終實現的形式,就是由耶穌基督作主的千禧年;千禧年正是舊約一直所盼望要出現的。

   
舊約神學不斷展現出上帝的啟示。舊約神學是根據舊約經文來作的研究,而舊約神學的主題,應該是環繞著神權國度。

舊約神學的歷史

<早期發展>
 
歷史上並沒有顯示前人曾對舊約或新約有組織、有系統地做過聖經神學的研究。最早的研究者可算是愛任紐(Irenaeus,約主後130200年),愛任紐認為上帝的啟示是漸進式(progressive revelation)的;以後,奧古斯丁(Augustine,主後354430年)提出上帝啟示的五千歷史時期;在宗教改革時期,教義的探討主要是救恩論方面,那時期並沒有將聖經神學發展為一門學科。

<
十九世紀時期>

     
現代聖經神學研究的開始,可以追溯至加伯勒爾(John Philip Gabler), 他描述聖經神學是「將聖經作為歷史事實的宗教觀念,以區別不同時期不同的題目,以及發展這些觀念的不同時期」。加伯勒爾否定超自然,而第一本保守派著作的誕生,要等到亨斯登伯(E.W Hengstenberg)的《舊約基督論》(Christ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18291835年)。較早時,鮑爾(Georg Lorenz Bauer17551806年)也出版了第一本舊約神學著作,他將舊約神學分成上帝論、人論和基督論三部分。以後很多舊約神學的著作,都跟隨這種分類方式,其中包括奧勒爾(Gustave Friedrich Oehler)在187374年的巨著。

<
宗教歷史學派>

    
宗教歷史學派跟隨十九世紀的風氣。這學派建基於達爾文(Darwin)的進化論,將之應用在他們的宗教理論上。希伯來人的信仰,不是一個獨特的宗教,而是和其他宗教有關係的,因為這些皆由一個源頭而出,諸如基督教,猶太教、佛教、印度教等,都有顯而易見的共同點;他們看舊約不是一個神聖的啟示,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

    
舊約神學從宗教歷史學派承受了威爾浩生(Wellhausen)的理論,否認舊約的一致性,將舊約書卷歸於不同的作者,在一段時期內寫成,於是,舊約「便降格成為分散時期中一堆堆的素材,包含的只是以色列人的宗教回應,正如異教著作一樣」。

<
救恩歷史學派(Salvation- History School>
 

救恩史(Heilsgeschichete)學派著重上帝在歷史上的作為,以此回應人文主義的聖經研究方法。荷夫曼(J.C.K von Hoffman)及其他神學家對舊約加以研究,並且發現救恩是漸進式的發展;他們所著重的是基督第一次來世的工作,及基督再來的終極工作;這學派有長處,也有缺點,長處就是它回到神聖的啟示裡,弱點就是它否定聖經的默示(這學派接受聖經高等批評字(higher criticism)對聖經的觀點﹞。它對二十世紀的影響確實不小。

<
新正統學派(Neo-Orthdoxy>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舊約神學的研究出現轉折,原因如下︰「(I)人對自然主義的進化觀失去信心;()人對當時一種流行的信唸作出反應,這種信念就是︰歷史真理可從純粹的科學的『客觀性』(objectivity)獲得;而且這種客觀性是可及的;()當時的趨向是回到辯證式(新正統)神學啟示的觀念上。」

二十世紀初期,舊約神學家的著作都反映出對科學的人文主義的反動,及對新正統主義主觀性(subjectivity)的接受。肯尼格(Konig)的舊約神學反對威爾浩生(Wellhausen)的理論,但肯尼格也有其他缺點。艾斯斐德(Eissfeldt)跟隨歷史學者的思想,否定上帝的作為,但他強調神學家與上帝相遇(encounter)時信心的主觀本質。艾殊羅特(Eichrodt)也反對艾斯斐德的理論;他持守加伯勒爾(Gabler)的歷史理論,但亦著重在研究上的主觀本質。

    
新正統學派雖然普遍地對聖經採取較為嚴肅的態度,但它仍接受許多高等批評學的觀點,包括否認完全字句默示論(verbal plenary inspiration);此外,在新正統學派影響下的舊約神學著作,都強調對認識聖經的主觀成分,而忽略了客觀性一面。

<
保守主義(Conservatism>
 

二十世紀初期,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Seminary)是保守神學的領導陣營。這個學派產生了不少有關舊約的重要著作,主要有霍士(Geerhardus Vos)的《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其他的普林斯頓要人有格林(William Henry Green)、威爾信(Robert Dick Wilson)及華菲德(B. BWarfield),他們都有巨大的貢獻。較近期的阿里斯(O.T Allis),及韋斯敏德神學院(Westminster Seminary)的楊以德(EJYoung),都對舊約神學作過重要的研究。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的來利(Charles CRyrie),也寫過一本重要的舊約神學著作《前千禧年信心的基礎》(The Basis of the Premillennial Faith),根據上帝對以色列無條件的約,來研究舊約的統一性。

舊約神學的方法學

在過去兩個世紀中,舊約神學的研究方法,有廣泛的發展。故此舊約神學方法學並沒有一致的意見。以下是一些常被採用的方法。

<
教義教導法(The Dogmatic- Didactic Method>

     
「教義」(dogmatic)這詞是與教義神學及系統神學有關的,這方法直到1796年,最先由鮑爾(Georg Lorenz Bauer)改採用;近期則由丹頓(R.C Denton)的上帝—人—救恩系統(God-man-salvation structures)所使用。丹頓認為「舊約宗教最根本的基礎是︰耶和華是以色列的上帝,以色列是耶和華的子民」。

<
起源進展法(The Genetic-Progressive Method>
 

這種方法是從舊約不同時期探討上帝的啟示,特別集中在上帝與挪亞,上帝與亞伯拉罕及上帝與摩西所立的約上。李曼(Chester Lehman)喜歡使用這種方法,這是他 從 老師霍士(Geerhardus Vos)所學得的。他說︰「我們發現,上帝的啟示最基本的分割,是上帝與人所立的幾個聖約……我的計劃,是按次序去逐一研究上帝藉耶穌基督與挪亞、亞伯拉罕、摩西所立的約。從這些約所產生的教訓,都與這幾個聖約有關。」艾殊羅特(Eichrodt)也跟從這個基本原理(雖然他是屬於下一個分類)。李曼亦接受奧勒爾(Gustave Oehler)的看法,劍橋大學的革利民士(RE Clements)也屬於這個分類。

<
橫斷法(The Cross- Section Method>
 

這種神學研究方法,是三十年代由艾殊羅特發展 出來的。他認為聖約是舊約的中心主題,他所依賴的是舊約的歷史性。他使用了一種方法,「在歷史進程中找出橫斷面,發掘宗教系統內部的真面目」。並且由此發 展他的神學。艾殊羅特所根據約的原則,發展出三個主要的神學課題︰上帝和子民,上帝和世界及上帝和人,他並且根據這個來發展他的思想和系統。荷蘭神字家華 理臣(CVriezen)也根據一個相似的課題來建立他的論據,就是以「相交」(communion)作為舊約的中心課題。他們的著重點是根據舊約的統一性。凱撒珥(Walter KaiserJr)也認為舊約是根據「應許」而統一起來的,每位舊約的作者,都有意地以這個為著眼點。

<
主題法(The Topical Method>

麥根時(John L Mckenzie)發展出一種舊約神學,是可以離開新約的研究。他與其他神學家不同;其他人改採取的路向,是找出兩約之間的關係,但麥根時的著作則視新約不存在,他贊同哈納克(Harnack)及布特曼(Bultmann)的看法。這兩位神學家似乎都認為舊約不是一本基督教的書籍。麥根時是環繞以色列對耶和華的經驗,來發展他的舊約神學,他認為不是每種經驗都有同等價值,他在確定自己的研究題材和內容的時候,顯得非常仔細,但他強調「總體的經驗」(totality of the experience)是最重要的。其他可以歸在這個類別下的神學著作有霍華爾(Gerorg Fohrer)的《舊約的基本神學結構》(Basic Theological Strutures of the Old Testament),及司馬理(WZimmerli)的《舊約神學綱要》(Old Testament Theology in Outline)。

<
歷史語言學法(Diachronic Method>

拉得(Gvon Rad)寫了兩巨冊的《舊約神學》(Old Testament Theology),當中提到舊約的神學,必須「重述」(re-tell)以色列民對舊約的信息(kerygma)和確認。以色列民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但他所指的不是事實性(factual)的歷史,而是「解釋性」(interpretive)的歷史。這種「重述」不是在信念的陳述,而是以「一種實際行動來表達他們對上帝關係的覺醒(awareness)」。拉得沒有為舊約神學找出一個中心主題,他只是「陳述舊約的內容」。

<
傳統形成法(Formation-of-Tradition Method>
 

革斯(Hartmut Gese)發展出一種舊約神學,這種神學「必須明白歷史發展進程的本質……所以不需理會所謂基督徒或猶太人的舊約神學,但這種舊約神學應按照舊約傳統的形成來理解。」他看見舊約和新約之間的關係和統一性,所以他說,新約「帶出了舊約……並且成為舊約的總結。」我們可在新約和舊約的「傳統進程」(tradition process)中發現兩約之間的統一性,新約可視為舊約的總結。照此看來,革斯和拉得一樣,他們都認為研究舊約不需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或中心點。但司徒馬齊(Peter Stuhlmacher,是傳統形成法學派的成員)認為要有一個中心點,這個中心點就是「在基督裡稱義的福音」。

<
主題辯證法(The Thematic-Dialectical Method>

布魯克曼(W Brueggemann)清楚看見舊約神學方法學的困局,他引用了特理恩(Terrien)、威斯特曼(Westermann)及韓信(Hanson)三位學者的著作,提出了一個主題及辯證的關係(thematic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這幾位學者,每位都使用了一種辯證系統(那是一種思考過程,以尋求化解對立觀念的衝突)。舉例說,特理恩認為上帝存在的真實性,是聖經的中心信念,其他一切都是依附於這個信念而產生的,這個信念也能將舊約和新約連貫起來。特理恩的辯證法,是道德性/美學性(ethicalaesthetic)的。「辯證法的『道德』層次,反映在歷史——聖約中,『美學』的層次則反映在智慧書和詩篇等書卷裡。」

<
新聖經神學法(New Biblical Theology Meihod>
 

查爾德斯(Brevard Childs)稱這種方法為「新聖經神學法」,那是離開了歷史批判方法(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這方法高舉人的理性作為至高權威,視聖經與其他書籍無異)層面的神學研究法。這種方法主要是以舊約神學為基礎。他提出要放棄歷史批判法(排除宗教歷史學派),建議為新約教會訂立正典,並且提出要以聖經作為舊約神學的正確研究方法。

<
舊約正典復合神學(Multiplex Canonical Old Testament Theology>
 

哈素爾(Hasel)提出了一些研究舊約神學的重點。()舊約神學應該是舊約正典的聖經神學,這是有異干以色列歷史和宗教意識的。()哈素爾反對在舊約神學中找出一個中心概念,但他「為個別舊約書卷的最後形式作概括的註解及詮釋;這些經捲著作本身,各自有其主題、要旨、概念,並且反映出彼此間的相連」。()根據復台(multiplex)方法,我們可以接納將個別書卷分類,各自存在,互相排列,並各有不同著重點。()根據舊約書捲成書日期的先後次序來作研究。(V)提供舊約的縱面主題,而這些主題是從不同書卷或書組的神學中產生出來。()研究不同的縱面主題,從而發掘它們彼此間的關係。()舊約神學應被視為一個更廣的分類,與新約並存,而且與新約有關係。

<
以「應許」為主題(「Promise」as the Theme>
 

著名福音派舊約神學家凱撒珥(Walter Kaiser)的方向,是以「應許」為主題,發掘舊約的統一性。凱撒珥所發展的舊約神學,是根據經文的註釋(exegesis),並採用亞伯拉罕之約中的應許(創十二13)。在這應許中,上帝為自己分別出一個特別的子民,這從「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領出來」的話可以看出來。這句話在整本舊約,曾經被(全部或部分)引用過125次。按這主題,以色列民在摩西時代成為上帝的子民;在大衛時代得著彌賽亞的應許;在先知時代得著將來國度的應許。

<
以「上帝的計劃」為主題(「God'sDesign」as the Theme>

   
另外一個福音派神學所用的方法是確認「上帝的計劃是明白舊約的要點」。馬登士(Martens)以出埃及記五章22節至六章8節的註釋,來建立他的論點,他對研究舊約的方法提出四個基本結論︰()「耶和華對他子民原初的計劃是拯救」;()「耶和華的計劃是建造一個屬上帝的社群」;()「耶和華的心意是與他的子民建立一種恆久的關係」;()「耶和華的心意,是讓他的子民過美好的生活。」

舊約神學的重點

     舊約神學可歸納在「國度」這個主題中。從歷史的起頭,上帝一直透過他所指派的中保來成就他的工作,他們在整個舊約時期,管治他的中保國度(mediatorial kingdom)。 這些管治,可以作為最後實現的中保國度的預告︰就是在彌賽亞管治下的千禧年國度。舊約中的約由於是沒有條件的,所以,正好用來說明將來千禧年國度的情況。 上帝藉著亞伯拉罕之約,開始與一個特別的民族交往,這個民族就是以色列人,上帝應許他們得著土地,得著後代,彌賽亞會從他們的後代而生;他們並且要成為一 個民族,讓上帝管治,得著屬靈的福氣,和罪的赦免。整個舊約後期的著作,記錄了上帝怎樣對待以色列,讓他們得著屬靈的福氣,作為上帝的代表,賜福予世界萬 族。

 
以色列人也得著一個有條件的摩西之約,這約彰顯了上帝的聖潔和上帝的準則。要與聖潔的上帝相交,必須達到上帝聖潔的標準。所須的途徑就是赦免—這是新約的應許(耶三十一110),先知書更進一步對此詳加說明。以賽亞書和撒迦利亞書所作的描述,不但是一位掌權的彌賽亞,而且是一位受苦的彌賽亞,上帝藉著這位彌賽亞施行赦免。不少的先知書,都詳細描述末後的高峰期;那時,彌賽亞再臨,以色列人悔改,他們得著赦免、復興,得著所應許的土地(申三十110),世上萬國都要得著福氣。在上帝的計劃裡,他對待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方法,都是要賜給他們福氣。舊約一再重複一個主題,就是人類不斷犯罪,但上帝仍要恢復給予人類的恩典。

 
上帝應許大衛,他要藉著他的兒子(基督),創設這個將來的國度(撒下七1216)。上帝的偉大應許是要叫大衛知道,他的朝代藉著彌賽亞的降臨,永不衰敗;而彌賽亞國度的統治,也永不止息,直到永遠。

 
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撒迦利亞書說得很好︰這是為了上帝的聖潔。上帝的目的,是要收納罪人,與他恢復相交,讓他的名字得著榮耀。上帝是聖潔的,所以與他溝通的人也必須聖潔。有一天,上帝要在一個更新的世界,在他的聖潔中,接受一群更新的子民敬拜他,那就是千禧年國度。

保羅神學

一、基督的影響
1.  保羅經常引用舊約來支持他的論點,他的神學雖然以舊約聖經為基礎,卻是以基督為中心。如:論亞當犯罪時(5:12),他不停在罪的來源,而把亞當所帶來的罪與基督所帶來的恩典作比較,指出基督的恩典才是最重要的。又如:保羅在亞略巴古的講章中(17),雖然引用希臘詩人的話,但講章內容充滿舊約思想,且最後總歸基督。
2.  保羅神學以基督為中心:保羅在彼西底的安提阿論到上帝與以色列人在歷史上的關係時,提到耶穌的降生、死亡和復活(13:23-31)。 可見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蹟在當時已廣為流傳,眾所周知。我們也可以從羅9:5和提後2:8「按照身世說,基督和亞伯拉罕是同一族的。」及「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腓27)看到保羅接納初代教會所認識的耶穌是歷史人物。但是他著重的並不是耶穌的歷史性、而是這位歷史的耶穌的生死、復活與救恩的關係,由此保羅發展出新約中救恩歷史的基本結構。
. 上帝為基本:上帝有一套救恩的計畫
1.  啟示和權柄從上帝來:保羅說他所傳的福音不是出於人的意思(1:11-12),是上帝呼召他做使徒「向我啟示他的兒子」(1:16),因此從人的角度來解釋保羅的改變是行不通的。上帝是父(156、林前19),相信者(林前86、林後13618)、阿爸父(8:15,加46)
2.  上帝愛的心意(預定):保羅教訓中,救恩在彰顯上帝的愛和主動(8:29-30)。這經文的救恩程式,都以上帝為主詞。救恩是上帝的工作 及其愛的彰顯。
3.  人是罪人(3322-29),無法自救(617-20714)(519-20,林後71)
4.  恩典:保羅形容福音最重要的詞。上帝的救恩是恩典(11:6)。人被揀選是上帝的預定與恩典(11:5;弗2:8)。也是祂愛與憐憫的心意(9:16),但是人必須經歷因信稱義的過程(3:24;羅9:3031),保羅不但以恩典形容他悔改與蒙召的經歷,他也同樣用恩典刻劃他自己的工作,恩典成為他事奉的動力。難怪他說:無論是在基督裡的盼望或安慰(帖後2:15-17;林前1:4),行善的力量(林後8:1),信心與愛心(提前1:14)、工作的能力(林前10 ;弗3:17),以及克服困難的生活力量(林後12:9),都是出於神的恩典。
. 救恩的途徑
保羅在大馬色路上的經歷,成為他瞭解救恩的一個關鍵。
在保羅教訓中,人得救是上帝的恩典,律法只能指出甚麼是罪,不能作為得救的根據(5:13;提前1:9-10)。何況基督已經為我們承擔詛咒,使人得以自由(3:134:4-75:1),基督徒便不再受制於律法。保羅認為信心固然重要卻也不是得救的根據,信徒的一生無論是稱義(5:1)、罪得赦免(3:25)、基督的同在(3:17)、甚至信主後的恩典(5:2),都與信心有關。信心是稱義的條件(5:1;加216),是得救的途徑和工具(2:8),但不是得救的根據。上帝的的旨意是信徒必須成聖(61-19),表現在行為上的果子就是愛心(5:6),也就是信心所作成的工夫(帖前1:3)。真正的救恩是在耶穌基督復活的事上表明出來(17:22-31)。所以信心不是迷信,而是以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的作為做基礎,否則福音便是謊言(林前12:14-19)
凡靠律法的行為稱義的便是「靠肉體」,包括財富、背景、成就與宗教熱誠。人不能靠肉體行律法得救的原因:
A. 肉體軟弱受死亡與罪惡之轄制(8:3)
B. 在死亡與罪惡下的肉體與神為敵,不可能順服神的律法(8:7),所以靠肉體完成律法而得救是死路。與肉體對立的是聖靈。
聖靈是上帝的印記,是舊約的應許,是信徒獲得完全救恩的確據。在上帝恩典下,信徒藉著信心而領受聖靈,才是成全律法、得生命的途徑。綜合以上所述以圖示之:肉體和聖靈Vs行為與信心的對立(3:2-5)
       靠行為  <————> 信心
                  
       靠肉體  <————> 聖靈
在基督裡(出現164)的豐盛:耶穌基督是救恩的根基(林前3:11)
保羅在談論救恩時,經常提及基督,如: 在基督裡的關係,在基督裡的福氣(3:28),意思是指基督與信徒的特殊關係,包括過去、現在與將來,在基督裡的生活每一面都有新的意義。
1.  透過受洗與主合一,不再在處於罪惡的勢力之下。
2.  生命的轉捩點:「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
3.  與耶穌基督一同生活:無論是死亡(帖前4:16)、軟弱(林前3:1)、活著(6:11 ;提後3:12)、行事為人(西2:6)、事奉(16:3)、誇口(12:17 ;腓1:26),都是在基督裡。
4.  將來的盼望:同復活( 25 - 6)、同得榮耀( 817
5.  在基督裡的八個福氣:稱義、贖罪、救贖、和好、聖潔、成為後嗣、智慧、榮耀(1:3-11)
這一個與主同死同受苦同復活的生命過程,事實上就是主耶穌自己先受苦後得榮耀的經歷。

保羅的神學( 2 )

. 在聖靈裡的新人(信徒的實踐生活)
基督徒信主之後,仍然是在軟弱的肉體中生活,受罪惡、死亡的限制(林後13:4),所處的世界仍是「這罪惡的世代」,因此保羅說基督徒是天國的僑民(3:20),在他的書信中可發現基督徒處世的幾個問題:
1.  逼迫與患難是信徒必有的事(14:22;帖前3:3;腓1:2830 ,提後3:12),這些苦難是信心的考驗(帖前3:5-10)
2.  信徒依然按肉體行事,無論是在價值觀、生活方式都與世人一樣。如:哥林多人的結黨紛爭(林前3:1- 4)
3.  信徒缺乏真理的知識,因此可能灰心喪膽(帖前4:13)、行為錯誤(林前15:33-34)以致行事使人跌倒犯罪(14:13-23)
4.  肉體的軟弱,無法遵行神的旨意,以致陷於「立志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的苦境(7:14-15)
在這種肉體與靈命的相爭(7:14-15),受苦的生活中,保羅勉勵我們要持守信心,靠主耶穌基督就能得勝。
保羅也特別形容這聖靈在信徒靈命生活中的力量說:「擁有這 屬靈寶物的我們不過是像普通的瓦器,為的要證明這無上的能力是屬於上帝,不是屬於我們。 我們遭遇各樣的困難,卻沒有被壓碎;常有疑慮,卻未嘗絕望;有許多仇敵,但總有朋友;常被打倒,卻沒有喪亡。我們必朽的身體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為要使耶穌 的生命也同時顯明在我們身上。」( 林後4:7-10) 
 保羅指出信仰與行為應該一致,必須順從聖靈的指引,而且是不斷受真理改造的生活,才能使他們有力量過一種與將來天國子民身份相稱的生活(羅8:12-25;加5:16-26;西3:1-11)。
. 教會:
在因信稱義的教義之下,種族、社會地位、經濟狀況,以至性別,都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攔阻,因為每個人都能在基督裡「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上帝面前。」(3:12)
聖靈的工作不但產生自由的個人,也產生了自由平等的教會。保羅形容教會是:新婦、聖殿與身體。由於保羅教會一體的觀念,信徒不能脫離團契而成長。
1.  新婦:強調教會與基督的關係,教會要堅守福音資訊(林後11:2),順服基督的權柄(5:25-32)
2.  聖殿:強調教會以使徒和先知的教訓為基礎,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彼此聯繫,逐漸成長,成為不分種類背景的普世性教會(2:1922)
3.  身體:信徒之間互為肢體(12::5,林前1212-31),無論是信徒個人或教會整體,都是上帝的殿,因此,任何人都不可使自己的身體或教會受污穢或損壞。保羅在林前12:12-27,用身體來說明信徒因恩賜不同要彼此照應,同時在教會的「頭」耶穌基督的主權下,卻是合而為一的,因此不容許孤立或排斥,不同恩賜的信徒分工合作,建立教會,認識真理,彼此服持得以長大成人。
. 將來 和現在的上帝國:
上帝國已經透過耶穌的事奉、所行的神蹟奇事來到人間,但上帝國還未完全來到,因為人儘管已預嚐了上帝特別的賜福,罪惡、死亡與生命的謎團仍然存在;因此要上帝國完全成就,仍得等待將來,即人子再來的時候(可十三26)。
保羅強調復活的盼望就在乎已完成(already)與未完成(not yet)之間的張力;已完成者,是因為基督已經來到;未完成者,是因為基督還要再來。那時上帝藉基督啟示的一切計畫,就得到最榮耀的成就。因此保羅得以勝過死亡與痛苦的恐懼,勇往直前事奉主(林後5:8-10 ,林前15:30-34 58);與基督一同復活是保羅一生追求最高的目標(腓三910)
基督的「再來」(parousia,林前15:23;帖前4:15)新約稱之為「末日」。是指祂第二次來臨(參來9:28),且帶著身體而來,把屬祂的人接到天上去,他們要復活,身體被改變,永遠與主同在(帖前4:13-18;林前15:35-57)。耶穌再來,不僅標記現在歷史的終結;「再來」本身是在歷史之外,是現今歷史秩序的終結,又是新秩序的開始。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創世記概論(1)

一、創世記書名
創世記是聖經的第一卷經書,是摩西五經的頭一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卷。創世記原文意為『起初『根源』『來源』
二、創世記作者與日期
作者:摩西
摩西出生於利未家族,又在埃及皇室中學了埃及人一切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徒7:22);他又曾特別蒙召上西乃山領受 神的啟示,又仗賴 神的能力,屢行神蹟奇事,將以色列民帶出埃及並過紅海。將 神的訓誨,教導百姓遵守。親身體驗四十年曠野生活,沒有任何一人能比摩西更配寫此書卷。
摩西是暗蘭和約基別的兒子,是米利暗和亞倫的弟弟(出2:1-3)。他的名字是『拉出來』或『從水里拉出來』的意思,這名字是法老的女兒為他起的。當時埃及法老王要消滅所有希伯來的男嬰,摩西出生後,被他的母親藏了三個月,後來就放進蒲草箱,隨水飄流。法老的女兒剛好到河邊洗澡,發現了摩西,在 神奇妙的安排下,由他的生母作奶媽撫養他 (出2:5-10)
摩西在皇宮長大,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他40歲時,為希伯來人抱不平,殺了一個埃及人,後來卻要逃到曠野出2:11-15),寄居在米甸,在那裡娶妻生子,一住就住了40年(徒7:22-29)。他的妻子是葉忒羅的女兒西坡拉,兒子名叫革舜(出2:22)
後來, 神在荊棘裡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出3:2),差遣他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他在法老面前顯出勇敢,行了許多神蹟,包括攻擊埃及人的十災。 十災為:水變血之災、蛙災、蝨災、蠅災、畜疫之災、瘡災、雹災、蝗災、黑暗之災、滅頭生之災。 (出7:14~11:10),最為人所知的當然是紅海分開的神蹟(出14:13-18)。此後,他領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40年,卻因米利巴水事件(民20:8-13),不能進入迦南應許之地。他享年120歲,去世前登上毗斯迦山頂,遠眺迦南全境。 神將他埋葬在摩押地 (申34:1-8)
摩西的性情極其謙和(民12:3),聖經多次稱他為『神人』(申33:1、書14:6、代上23:14、詩90:1),也稱許他的『信心』(來11:23-29),更為人羨慕的是他與 神相近, 神與他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跟朋友說話那般 (民12:8、申34:10)
在新約聖經,摩西往往成了律法的代表(約1:17a、林後3:13-16
此外,摩西在以下兩方面也預表主耶穌:
(1)為 神的家全然盡忠(民12:7、來3:2;5)
(2)是偉大的先知(申18:15;18、徒7:37)
日期:主要有二種看法:(1)早期說,即約主前1500年;(2)晚期說,即主前1290年。寫於西乃山麓曠野現中東地區)。
三、創世記主要內容
(1)萬物的起源
創世記告訴我們關乎 神向人類『啟示的歷史』,宇宙和萬物的來源, 神和人的關係、 神拯救的計劃、基的預表, 神對人類的帶領和對付,其中每一種事實經過、真理、教訓和啟示都孕育在創世記這卷書中,正像雛雞尚未成形;但早已包含在雞卵裡了。
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說:『起初 神創造天地….』中的『起初』是本卷書的字鑰。『起初』在原文的意義為『原始』,講到天地的起初,萬物的起初,人的起初。特別講到 神的子民以色列家的起初。創世記的另一鑰是『創造』;『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創1:27)
(2)人類的犯罪與 神的拯救
始祖犯罪
帶來刑罰
神施恩拯救
違命吃禁果(創3:6-7)
受咒詛:逐出伊甸園(創3:22-24)
為始祖用獸皮作衣(創3:21)
罪惡蔓延(創6:11-12)
洪水滅世(創6:13)
挪亞方舟(創7:1-3)
建巴別塔(創11:4)
變亂口音,分散全地(創11:6-8)
揀選亞伯拉罕(創12:1-3)
的起初,婚姻、家庭、罪惡、兇殺的起初,有了罪就有了苦難。 神應許一個『女人的後裔』(創3:15要從一個被揀選的家族而出。創世記的主題是揀選』,目的乃是扼要述說以色列這一個民族如何被揀選成為 神自己的『選民』。在新約恩典時代, 神要通過『信心的揀選』,能使信祂的人成為 神的兒女。
聖經以『一顆樹』開始就是創世記所記載的『生命樹』,創世記就是種子,出埃及記至申命記是這種子開始滋長,直到歷史書各卷中發芽,於先知書中長苗,至福音書中吐穗,到使徒行傳與各卷書信就結出纍纍的果實來。這顯出聖經結構上之奇妙及其一貫性。
聖經又以『一顆樹』作為結束,那就是啟示錄中生命河水中長出來的『生命樹』(啟22:1-5)因亞當的犯罪,致使失去的『生命樹』,又因基督耶的再來而復現。
詩篇也有『一顆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詩1:2-3) 神旨意的人,在他的心田中都有『生命樹』,有 神生命的人都是有福的人。
四、創世記大綱
(1)人類早期的歷史(創1:1~11:32)
1. 創造(創1:1~2:3)宇宙和人類的被造
神創造天空、海洋陸地、並各種動植物,惟獨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因此人類是尊貴的,是有 神形像的。
2.亞當與夏娃(創2:4~5:32)
亞當與夏娃受造之初是無罪的,但隨他們的自由意志不順服 神命,吃了禁果後就有了罪。再由人類的歷史證實了罪的破壞性和可怕性,也看到了犯罪的苦果。
3. 挪亞方舟(創6:1~11:32)
罪惡在地上蔓延,人類終日所思儘是惡,耶和華 神定意要以洪水滅世,惟挪亞順服 神,造方舟,就蒙 神保守,一家八口倖免洪水。 神總是保守那忠心順服的人。
(2)以色列民祖先的歷史(創12:1~50:26)
1. 亞伯拉罕(創12:1~25:18)
應許成為多國之父亞伯拉罕受 神旨意離開本地、本族,往迦南地,等候多年才得一子,卻願意照 神的吩咐將兒子獻為燔祭。雖受到嚴厲的試驗,仍然對 神忠貞不渝。亞伯拉罕的信心,為 神所稱讚,也成為我們樹立信心生活的榜樣。
2. 以撒的一生(創25:19~28:9)
當亞伯拉罕要獻以撒為燔祭時,以撒完全沒有反抗。老僕人物色利百加使之成以撒的妻,他也欣然接受。以撒的順服,成為我們學習順服 神旨意的榜樣。
3. 雅各的一生(創28:10~36:43)
雅各生性狡滑,用計騙得長子的名分,一生犯過很多,從雅各一生的經歷中,可以看到 神在他身上的雕塑,終從屬肉體的生命轉成靈命成長的生命。
4. 約瑟的一生(創37:1~50:26)
約瑟被賣到埃及為奴,又被主母誣告下監牢。但有 神與約瑟同在,使他凡事順利,後因解夢正確,被提升為埃及宰相,又因恩待其兄長,由他能在逆境的際遇,能體驗到 神的旨意,一切都出於 神,可看出約瑟那高貴的品性。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