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4日 星期日

約西亞王和先知戶勒大、西番雅、哈巴谷

 

1.約西亞王的出身

約西亞是瑪拿西王的孫子,亞們王的兒子。他作王的時候才八歲,母親名叫耶底大,是波斯加人亞大雅的女兒。他在耶路撒冷作王共三十一年。

2.約西亞王的重要事蹟

1)尋求上帝:

約西亞作王第八年還年幼(十六歲)時,就尋求上帝(代下卅四3)。可能他從小都在思考,有關於拜偶像、敬拜上帝的事,到底怎樣做才是正確,因為他的父王、祖父都拜偶像。你會不會有類似的困惑?當你的先人或四周圍的人都行一些不大正確的事時,你會不會提出質疑、仔細地思考,或是照樣做算了?你在幾歲時開始尋求上帝?

2)潔淨猶大地:

約西亞作王第十二年,猶大和耶路撒冷才得潔淨(代下卅四3)。他一定費了好大的工夫,才除掉猶大全地的邱壇、木偶、雕刻的像。不但在猶大,在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弗他利等各城,他也是照樣行。

3)修理聖殿、發現律法書:

約西亞王第十八年,王派書記沙番和史官約亞去辦修理耶和華殿的事。他們把從猶大和以色列全地收來修殿的銀子,託大祭司希勒家轉交耶和華殿的督工來辦成這件事。沒想到在修理聖殿時,發現了一本律法書。大祭司希勒家把這本律法書交給書記沙番,沙番再報告給國王。約西亞王聽見律法書上所寫的,就撕裂衣服,因為他知道以色列人歷代並未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去行,不知道會不會招來災禍,如律法書上所寫?

4)求問先知戶勒大:

約西亞王在發現律法書之後,很擔心書上所說的災禍會臨到猶大,於是請祭司希勒家和王的僕人們去求問耶和華。他們去找女先知戶勒大。戶勒大是掌管禮服沙龍的妻子。戶勒大轉達上帝的話說,這些災禍一定會臨到猶大,因為他們離棄上帝,向別神燒香。但是戶勒大也說,這些事不會在約西亞王在位的時候發生;約西亞王在上帝面前如此謙卑,他會平平安安地過世,不致於看見所降與猶大的災難。

5)與上帝立約:

約西亞王在得到律法書以後,招聚猶大和耶路撒冷眾長老來,把約書念給他們聽。接著,他站在王的地位上和上帝立約,要盡心盡性遵守上帝的誡命,也要使百姓服從這約。以一國之首,率領眾長老和百姓與上帝立約,是約西亞王最大的貢獻。

你或你的教會曾否表示願意與上帝立約?你感覺到自己與上帝有相屬的關係嗎?你是否遵照你所立的約而行?

6)拆毀伯特利的壇:

北國的開 國 君王耶羅波安為了鞏固國位,曾經在伯特利安放金牛犢,並且築壇獻祭。這件事被當時的神人責備,神人並且預言有一天大衛家的後裔約西亞將廢除壇與其祭司,並把人的骨頭燒在壇上(王上十三1~10)。

約西亞王果然在他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掉眾偶像時,也把伯特利的壇拆毀、焚燒,並把附近墳墓裡的骸骨燒在壇上、污穢壇,如同從前神人所言(王下廿三15~16)。

7)守逾越節:

約西亞王在作王第十八年時向耶和華守逾越節。他吩咐祭司和利未人各盡其職、各按班次來守節。歷代志下卅五18說,自從先知撒母耳以來,以色列中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以色列諸王也沒有守過。事實上,約西亞的曾祖父希西家也守過逾越節(歷代志下卅章),為什麼這裡會這樣說呢?可能約西亞王所做的比較特別,像他完全按律法書所說,在 正月十四日 宰逾越節的羊羔,希西家王則是在二月才守。希西家作王那一次的守節,祭司不夠用,眾人的預備也不充份。

8)英年早逝:

約西亞的復興與改革,給猶大帶來一線曙光。但是令人惋惜的是他卻在米吉多的戰役中被埃及王法老尼哥殺死。這次戰役本來是埃及想要去支援亞述王,因為亞述遭遇巴比倫的威脅,約西亞卻出兵攔阻埃及。埃及王曾經勸他少管閒事,他不聽,結果被法老王殺死。聖經說,約西亞「不聽從上帝藉尼哥之口所說的話」(代下卅五22)。

事實上,法老勸他時就曾說過,在這一件事上,上帝是與法老王同在的,叫約西亞不要干預上帝的事,免得被毀滅。約西亞大概是不相信上帝會藉外邦人的口向他說話吧,或者他不願意看到亞述的勢力再度復興,不希望埃及去幫助亞述。無論如何,他陣亡了,眾人都為他悲哀,耶利米也為他寫哀歌(代下卅五25)。

猶大復興的希望也隨之而去。

3.聖經對約西亞王的評價

約西亞是相當難得的一個王,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大衛所行的,不偏左右。列王紀下廿三25說,在約西亞以前沒有一個王像他這樣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一個王像他。

約西亞的改革,最大的特色是惟獨敬拜耶和華,並且把敬拜的事集中在耶路撒冷,這是律法書中申命記所規定的(申十二1~14),卻沒有一個王真正這樣推行。或許他們不知道要這樣做。

前面很多王雖然也有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卻都有這樣一個評論:「百姓仍在邱壇獻祭」。散在各處敬拜的缺點是容易走偏差而不自知。

約西亞推行集中敬拜這個政策,可以避免這樣的混亂。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據律法書。像約西亞這樣自幼尋求上帝,又盡心盡性盡力遵行上帝誡命的國王,實在不多見。

你願意有像約西亞王這樣的心志,尋求上帝並遵行祂的旨意嗎?如果你的父母尚未信主,而你能夠認識上帝,這是上帝的恩典。上帝在你身上一定有祂的美意,你願意尋求來遵行嗎?

4.先知西番雅

西番雅是約西亞王在位時做先知的,在列王紀或歷代志都沒有記載他和約西亞王有怎樣的交往、應對,只有在西番雅書裡提到他跟約西亞王有親戚關係,是希西家王的玄孫,比約西亞王高出一輩(番一1)。

西番雅的信息主要是針對猶大拜偶像來責備他們。他提到一個降災的日子,百姓要被擄掠。但是他也預言歸回的喜樂。為什麼他沒有稱讚約西亞王的改革呢?可能當他寫下這些信息時,約西亞還沒有開始改革,也有可能約西亞的改革並未真正深入民心。約西亞作王三十一年所做的一切,仍然無法挽回他父王所做的惡(王下廿三26~27)。

5.先知哈巴谷

先知哈巴谷可能是在約西亞王晚期時做先知,他眼見強暴的事,卻蒙上帝指示,上帝要興起更強暴的迦勒底人來懲罰祂的百姓。

哈巴谷向上帝提出許多疑問,最後終於能唱出信心的凱歌:「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三17~18)

你見過不能理解的世事嗎?你遭遇過十分惡劣的環境嗎?在這樣的時刻,你能否像哈巴谷一樣唱出信心的凱歌?

 

西番雅書之信息

 

西番雅書的信息可分成兩個部分:

 

一. 西番雅的信息是有關上帝的審判,這種審判的範圍是普世性的。他也看見世界本身要受審判。雖然他首先關心的是猶大和耶路撒冷,但他不能讓信息局限在當前的環境。近鄰的國家,包括非利士、摩押、和亞捫,必將受審判,而較遠的亞述和古實(指非洲的地區)等超級大國也必同遭厄運。藉著這些國際性審判的異象,說明了上帝的力量是宇宙性的。雖然先知發出一個簡短的呼召,要人悔改和歸向上帝(二3),但這不能當作他宣講的重點。西番雅不太像是一位社會改革者,而較像是看見異象的先知。

 

二. 先知的審判異象,被將來的希望異象所平衡。從猶大被毀壞的廢墟中,他期望餘下的選民能夠生存。在他審判信息之後,有一片亮光,雖然遙遠,卻是可以仰望得到。上帝的審判不會是一個休止符,儘管上帝恨惡邪惡,但祂的憐憫終必得勝。上帝最後必「默然愛你」(三17)。

 

要把西番雅這種有時明顯、有時隱祕的信息,轉變為一些適用於現代的字眼,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必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才能覺察他的重要性。在經過半世紀先知們的聲音靜默以後,西番雅站出來再一次宣告上帝的話語。按其內容來看,這不是一篇新奇的信息;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出現了一位敢於宣講這篇信息的人。可以想像,人們大都不願意聽西番雅這樣的說話。當我們聽到那些向猶大、或非利士、或亞捫、或埃提阿伯(即埃塞俄比亞)宣講的話,我們必須思考它們對我們的國家和世界的適切性。

 

西番雅書的內容架構

 

西番雅書只有三章,相信有一位編輯把先知所說的話編寫下來,也使這本書具備一種有條不紊的架構。

 

(甲)向猶大和耶路撒冷陳訴審判的話(一2-二3)。

 

(乙)先知向各外邦民族宣講上帝的話(二4-三8),並再一次提及耶路撒冷。

 

(丙)本書以應許在將來盼望的話作為結束(三9-20)。

 

書中有一些証據,說明先知傳講信息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並且是在一些宗教節期的期間。書中經常提到「耶和華的日子」,並把這個日子和獻祭聯繫在一起(一7,8),指出全國的大集會(二1),這些都暗示先知宣講是在聖殿裏,並且正在慶祝重大的節期。這些節期的本質是要記念上帝和帶來希望,但西番雅卻藉這個機會指出:當耶和華的日子來臨時,真實的情況會多麼悲哀。

 

好像其他先知書,西番雅的信息也是以詩歌形式發表的。按文學角度,它雖非很美的詩集,但是它的意象是強而有力和生動的。

 

 

以東與以色列

 

俄巴底亞書是針對以東的,在探討俄巴底亞書之前,我們要先來看以東和以色列的關係。

以東是以掃的別名,意思是「紅色」。以掃是以色列的祖先雅各的孿生哥哥,他以一碗紅豆湯出賣長子的名份,而得到以東這個名字(創廿五27~34)。希伯來書的作者把以掃當做貪戀世俗、失去蒙恩機會的象徵(來十二16~17)。有人因此怪罪那碗紅豆湯,其實世俗的東西本無所謂好壞,端看人怎樣看待和使用。

雅各因為搶走以掃的祝福,和以掃有一段仇,以掃甚至想要殺他。後來兄弟兩人雖然和好,相安無事(創廿七41~45,卅二~卅三章),他們的後代卻未修好。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路過以東地,想要借道而行,以東人不肯,甚至還要出來攻擊以色列人(民廿14~21)。上帝吩咐以色列人不可與以東爭戰,也不可搶奪他們的地;以色列人因此繞道而行(申二1~8)。

以東人所居住的西珥山是一個山脈地帶,斷崖如鋸,矮叢亂生,不過肥沃之山谷也不少。它位於猶大東南方,分佈在死海之南到亞迦巴灣一帶,原屬何利人所有(創卅六20),後來以東人佔領該地而居住(申二12)。何利的原意就是「岩穴居者」,而西珥的原意是多毛的、暴烈的、粗獷的;恰好以東的祖先以掃也是多毛或暴烈的意思。

以東的首都是彼特拉(Petra,在耶利米書四十九13譯成波斯拉),它是個依山岩而建之城,地勢奇特險要,其天然保障,叫敵人極難進攻,使居住在內的人不愁外患。以東其他重要的城市有布斯拉(Bozrah)、提幔(Teman,看耶利米書四十九7)、以他拉(申二8;王下十四22)、以旬迦別(申二8)、西拉(王下十四7)等。

早在以色列的君王制度尚未成立以前,以 東就有 君王治理他們了(創卅六31~43;代上一43~54)。以色列的第一個君王掃羅曾經與以東人爭戰而得勝(撒上十四47),有些以東人就被收編在掃羅的軍隊裡。大衛被掃羅追殺逃難時,向掃羅告密並殺挪伯城祭司八十五人的多益就是以東人(撒上廿一7,廿二9~19)。

大衛當王以後,大大戰勝以東,並且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撒下八13~14)。列王紀上十一14~22記載大衛王的元帥約押,在以東地住了六個月,把以東的男丁都殺光了。只有以東王室的後裔哈達和一些人逃往埃及避難。在所羅門晚年,哈達成為以色列的外患。

南國猶大王約沙法時期,以東曾經聯合摩押和亞捫一起進攻猶大,結果在約沙法王禁食祈禱之下,他們自相殘殺,猶大人不戰而勝(代下廿1~30)。約沙法王因此得以利用以東南邊、亞迦巴灣北端的以旬迦別港來製造船隻,準備遠航。不過這個計劃卻因與北國以色列王亞哈謝合作,未得上帝喜悅而不得成就(代下廿35~37)。我們所策劃的,不論是在教會的事奉,或是工作上的計劃,如果蒙上帝喜悅,有上帝幫助,一定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地,若未蒙上帝喜悅,就會徒勞無功。你有這樣的體會嗎?

約沙法王的時代,以東沒有王,只有總督治理(王上廿二47)。它臣服於猶大,當猶大和以色列聯軍攻打摩押王米沙時,它也隨行(王下三4~27)。但是當約沙法的兒子約蘭做王時,以東背叛猶大,在撒益圍困猶大軍隊,猶大潰敗,以東從此脫離猶大的管轄(王下八20~22;代下廿一8~10)。

猶大王亞瑪謝曾經在鹽谷擊殺以東人一萬(王下十四7),並且把西珥的神像帶回叩拜,惹上帝發怒(代下廿五11~16);他的兒子亞撒利雅,亦即烏西雅王,

曾經收回以他拉(王下十四22)。亞哈斯王時期,猶大遭到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聯軍之圍攻,以東也來趁火打劫,擄去一些人(代下廿八1~17)。亞哈斯王求助於亞述,猶大雖未被亞蘭和以色列聯軍所勝,以他拉城卻又落入以東的版圖(王下十六6)。

耶路撒冷淪陷時,以東人幸災樂禍地希望它毀滅(詩一卅七7)。猶大滅亡以後,有一些以東人搬到猶大南方居住。以東地在公元前第五世紀時,落入阿拉伯人的手中。公元前第三世紀,以東終被阿拉伯族的納巴提人所滅。有一些以東人繼續流亡到猶大南方,他們居住在稱為以土買的地方。瑪迦比王朝時期,許爾堪(John Hyrcanus)戰勝他們,強迫他們接受割禮。公元前47年,猶流該撒任命以土買人安提帕做猶大省的總督,他的兒子希律接續他做猶大的統治者。以土買人就是以東人。

公元70年猶太人起來反抗羅馬,以土買人也參與其中。當羅馬將軍提多攻陷耶路撒冷時,以土買人也遭受同樣的命運,被消滅。從此,以東就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照先知所預言的,以色列還有恢復的希望,以東卻永遠斷絕(俄10節)。

綜合以上,以東和以色列人都有一樣的祖先。他們的先祖以掃和雅各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雙生子。他們是鄰國,所以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關係。他們敬拜一樣的上帝,在宗教上也算是同胞。上帝曾經吩咐以色列人,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們是兄弟(申廿三7)。不過,他們也都一樣,曾經落入拜偶像的陷阱(代下廿五14)。

 

耶和華的國度

 

俄巴底亞書17-21

 

在這最後的信息中,先知把重點放在他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將來的命運方面。論到錫安和上帝的選民,他們的前途與以東的滅亡是緊密相關的。

 

那個「耶和華的日子」也正是猶大得救贖的日子。錫安山將再一次被稱為聖,聖殿中的敬拜將得到恢復;這個國家將擁有回自己的國土。好像收割以後放火燒碎秸一樣,猶大的復興將以以東被火吞滅後出現。這樣,以東未來的日子也將是猶大獲得釋放的日子。就像猶大最近在巴比倫軍隊的入侵下失敗和被毀滅那樣,這些情形也要轉過來,成為以東被刑罰時的情形。

 

藉著猶大復興的啟示,先知喚起我們注意一個更美的未來,他期望著一個日子的來到,那時所有失去的土地都要重新得回來。十九至二十節所列出的地名,告訴我們這個國家曾擁有的一切領土,都要得回來。先知在這裏向他自己的人民傳達,在他們被擄歸回以後,上帝還有更大的應許給他們。

 

十九至二十節的地名是很廣泛的,納吉是猶大南部的領土。這一片土地在耶路撒冷淪陷之後(主前五八七年)被以東人佔有。西弗拉位於地中海和猶大高原山丘地帶之間,那裏的人將要向南擴展,進入被非利士人和他們的後裔佔領的地帶,並重新擁有它們。

 

曾經一度成為以色列國領土核心的北部山地以法蓮,和它的重要城市撒瑪利亞,也將奪回來。而生活在耶路撒冷北部的便雅憫人,將要向東擴張,橫過基列這個屬於現代約旦王國的北部地區。

 

哈拉這地我們不能肯定;它可能位於米所波大米的西北部,先知指出這裏是被擄歸回之應許之地,位置在地中海沿岸,那些曾經被腓尼基人佔領的疆土。

 

撒勒法或者沙利塔Sarepta,位於西頓以南幾里遠的沿岸地區。

 

最近美國地質學家沙利塔發掘發現這座城市存在。西法拉也是一個不能確定的地方。在較後的猶大文件中,這個詞是用來指西班牙。按這裏的上下文,它可能指一個叫撒狄的地方,或其附近(撒狄在現代的地理是在土耳其西部的一座城市);根據古代石碑記載,證明早期猶太人曾在這裏生活。從這樣一些遙遠的地方,那些被擄歸回的將宣告為他們的應許之地。

 

俄巴底亞書雖然簡單,但卻以堅定的信心結束,深信「國度將歸於耶和華。」(21節)

 

 

 

以東的日子和耶和華的日子

 

俄巴底亞書10-16

 

當俄巴底亞書繼續向以東說話的時候,這個國家所犯的罪惡就顯明出來。按照希伯來人的歷史,以東和以色列人原是親戚;他們是以掃和他的兄弟雅各的後裔。

 

但是他們一點不像兄弟那樣。以東以強暴對待希伯來人;當外邦人蹂躝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們靜靜地觀看,這是強暴和無情的行為,並且在兩國的關係上行不義。

 

先知回憶起耶路撒冷遭掠奪時的情形(12-14節),提出了八個譴責,證實了以東確實犯了各樣的罪。以東的罪惡將有它應得的結果。他們所做的將要反過來做在他們身上;他們行不義,必受不義的回報。

 

信息的中心是以「日子」這個字描述:

 

一.  在十一至十四節中,日子這個詞一共用了十次。它是指歷史上的一段時間;不是指一日廿四小時的時間;而是指一個時期(近似一個月)。在這時期內,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軍隊毀滅。「猶大遭災的日子」如何,將變成以東的模樣;他們冷眼相看,高興,並且參與掠奪。俄巴底亞聲明:在他們狂歡之後,必有報應等候著。

 

二.  先知又提到另外一個日子,即「耶和華的日子」(15節)。俄巴底亞清楚地指出,在這個日子裏的審判將是公平合理的:「你如何待人,人也必照樣待你。」用一種雙關的語言,先知說:那些在聖山狂歡作惡的人,至終將要在醉酒中崩潰。

 

 

宣告以東的命運

 

俄巴底亞書1-9

 

第一節可算是整本書的緒言;第二節開始了先知的第一個宣講。

 

本書的標題是「俄巴底亞的異象」。這些異象是講論以東的,但是也是向那些住在耶路撒冷和猶大的人講的。

 

先知所傳的道有兩個重點

 

(甲)先知「從耶和華那裏聽見信息」並把這個信息傳遞給百姓。

 

(乙)有消息傳來,說:許多國家準備好向以東發動戰爭。

 

先知以宣告上帝的決定開始:狂傲自大的以東,那個自以為有足夠能力應付外來威脅的,將被打敗。以東人認為他們的國家在敵人的攻打之下能夠確保安全。他們的城堡是建造在山上,能夠提供非常堅強的自衛力。在第三節,「山穴」事實上是由Sela(照字面是磐石的意思)翻譯過來的;而Sela當時是以東的一個要塞[靠近皮特拉(Petra)的這個地方],在以東北部。

 

接下來講論以東即將來臨的毀滅。同樣,以東的智慧人在上帝的審判中也將毀滅(8節)。提幔人以利法(那位勸告約伯的朋友,被稱為以東的提幔人以利法。也許提幔在以東是以學術聞名)的學問不能使之避免上帝的審判。

 

提幔,根據傳統──創世記卅六章十一節記載,是用以掃孩子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曾經被考古學家發掘,證實在以東的領土塔威蘭〔Tawilan〕這個地方,在公元前八至六世紀是個相當繁榮的地方。

 

第八節的以掃山是一種詩歌的表達方式,用來與以東對應;按照傳統的說法,這山區是以掃的後代居住的地方。

 

 

 

 

俄巴底亞書的信息

這本簡短的書好像是描述一個異象(1節)。但是它不是一種圖像式的異象,而是一種用話語表達之事件的異象。

 

以東將來的毀滅,要發生在戰爭中。它的軍事堡壘雖然建築在山上,但卻不能避免仇敵的毀滅。以東人的狂傲,必將在他們被打敗的日子裏完全粉碎。帶著這樣憂鬱的心情,俄巴低亞開始向以東說預言。當先知繼續講下去的時候,讀者將愈來愈清楚地看到:以東未來的審判是他們犯罪的直接結果。他們所犯的罪惡(10-14節)

 

概括而言是「向兄弟雅各行強暴」。他們與希伯來人雖然有一點血緣關係,但是卻積極地參與毀壞耶路撒冷。和其他的國家一樣,以東將落入上帝未來的審判之中;但以色列人卻有不同的前途。被擄的最後將要歸回自己的土地,耶和華將再一次做以色列的王。

 

藉著這本先知書,我們看到先知了解到上帝在人類歷史的工作,並且把它表達出來。以東犯了不人道的罪,因此他們不可將受懲罰。作者陳明他的觀點,並不是膚淺的,他親身經歷上帝在自己國家的審判,也經歷他們的首都耶路撒冷疲毀滅。俄巴低亞也覺察到上帝的選民復興的希望;不但如此,先知看到的比這些更多,他還表明了上帝的國來到時的希望。

 

正如其他的先知書,這本書的目的在於它包含耶和華說的話(1節)。上帝是不偏待人的;已經審判了祂的百姓的罪惡,因此祂也必審判其他的國家。這本書的神學思想是:上帝是人類歷史的主宰,任何國家的罪惡行為,無論是外來的或者國家本身所行的,都必受上帝審判。這個題目,雖然是在俄巴低亞時代傳講,也是不受時空限制的真理。在這本書也預言有一天:「國度就歸耶和華了。」(21節)這是永恆的信息。

 

 

 

 

 

俄巴底亞書的神學

         俄巴底亞書是舊約最短的一卷書,僅21節。成書日期大概是在主前587年猶大和耶路撒冷落入巴比倫人手中不久(參王下二十五章)。這位作者除了在標題透露名字之外,再沒有提供任何個人資料,但他為上帝剛受蹂躪的百姓,帶來新的盼望。

    【新的盼望】

        只需從本書的首尾兩節認定信息是出於『耶和華』,全書就充滿了盼望(另參4、8、15、18節)。『耶和華』是以色列上帝的立約名字。耶和華曾應許亞伯蘭,要親自與他建立特殊的關係(創十二1-3)。耶和華在西乃山上,透過摩西與亞伯蘭的後裔立約,便將這種親密的關係擴展至全以色列(出十九至二十四 章)。上帝與大衛重新確立和擴大這特殊的立約關係(撒下七章),特別保留錫安作他的京城和讓他的子孫作王。

        面對京城被毀和君王遭到廢黜的猶大,擔心上帝若不是已死,就是因他們的罪而忘記或棄絕了他們。當他們聽見俄巴底亞在神諭中不僅用鼓勵的話來向他們說話,更用了上帝那特別帶有親密關係的立約名字,我們可想像他們當時是如何的如釋重負。耶和華仍然是他們的上帝,而他們儘管有罪,卻始終仍然是祂的民。

    【以東遭報】

        此外,當俄巴底亞宣佈上帝百姓的夙敵以東將要敗亡的時候,更為百姓帶來了實質的盼望。根據聖經的記述,以東人是以掃的後裔,因此是以色列人的弟兄 (創三十六章;特別參看1、9節)。可是,自古以來,他們卻從未試過和平共處。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期間(民二十14-21,二十四18),以及在君王統治的時期,以東人都經常給他們製造事端,侵擾他們的邊境(撒上十四47;撒下八13-14;王上九26-28,十一15-16;代下二十1-2,二十五 11-12)。縱然未曾獲得其他任何史料印證,但根據旁經記載,這個相繼成為亞述和巴比倫附庸國的以東,就是當耶路撒冷於主前587年在巴比倫人手中陷落的時候,放火燒聖殿的元兇(《以斯拉一書》四45)。

        以東是俄巴底亞書上半部神諭所針對的對象。雖然她一直認為自己處於約但河東絕壁中間的地理優勢,使她堅不可摧(3節)。但是,她其實無法逃避最大的敵人要降諸她的憤怒。那位特別揀選以色列又將應許賜給以色列民的上帝,逼臨以東最高的城堡。祂要為她的心驕氣傲,以為自己穩如泰山,可以明目張膽地攻擊祂的百姓也不怕遭報(4節)。我們從預言中似乎看到,以東在猶大遭受攻擊時不單袖手旁觀,還為她的困境而高興,甚至更進入京城,一方面可能是為了乘機搶掠, 另一方面還冷血地把逃難的居民交給征服者,完全沒有半點骨肉親情(11-14節)。

        上帝應許猶大,要替她報仇,而且審判更會迅速臨到。在短短的一百年間,以東的國運便日趨衰落,國土終被阿拉伯人吞滅,雖然其民族仍散居在約但河東的 南面和巴勒斯坦(見尼二19,四7,六1),甚至在後來的巴勒斯坦南地(Negev)被稱為『以土買人』(《馬加比一書》四29)。

        以東遭上帝審判的結局,表明了一個事實,就是凡與上帝對敵的,不論是直接,抑或間接——如這裡的以東般攻擊上帝的選民,上帝都絕不會輕易放過他!公義和聖 潔的上帝必會在祂所定的時間作出適當的行動。對以色列而言,上帝降罰她的仇敵,固然會給她帶來某程度的安慰和一雪前恥的感覺。

    【全地的審判】

        本書的下半部(由15節起),將焦點由以東轉移至全世界。以東是上帝給予列國的一個鑑戒,為的是要提醒她們要為到本身的行為負責。正如審判的日子會臨到以東(8節),在耶和華降罰的日子(15節),將會更大規模地為全地帶來審判。

        所受的懲罰與所犯的罪行是息息相關的。驕傲的(3節)將降為最卑微(2節);那些冷眼旁觀自己的兄弟遭搶掠的(11-14節),那些對死裡逃生的人仍要橫加毒手的(14節),自己將慘遭滅絕,無人倖免(18節)。那些把自己的親屬逐離國土家園的(14節),自己也必被趕絕(7、19節)。第l5節 的確指出了這種『以牙還牙治罪法』的神學原則。這種舊約常用的治罪方式,表明審判並非出自一位反覆無常的上帝,任隨己意施行懲罰。反之,上帝是按照一套法則來 進行審判。說也奇怪,對於上帝向他們顯明自己,他們又願意跟從上帝的人來說,這套懲罰原則卻可以為他們帶來實質的安全感。無論是在昔日的以色列抑或是今天,人都毋須為這位上帝會隨時改變祂的心意或標準而多作猜測。耶和華讓人清楚知道他的屬性和期望,祂亦已經向人清楚表明:他必賞賜凡敬畏祂的人。

 

修辭帶出重點

 

    約拿書另作了一些特殊的的文學特色的安排,即使用了一些特別的詞,大大加強其重點,給人以膾炙人口,銘記在心的後感。

    首先作者巧妙地使用許多含有諷刺意味的對比:例如讓我們貫穿全書來看,就會發現風、魚、篦麻、虫子、日頭、東風都聽上帝的話,連動物都悔改(三7~8),而上帝的先知/僕人約拿卻不聽從(一9自稱敬畏上帝,1- 4章對上帝逃離和生怨);外邦水手以至邪惡的尼尼微人,對上帝有積極的回應,而約拿卻不肯悔改。若結合《俄巴底亞書》以東人對以色列人的不仁,是否也在說以民也不應對外邦不義呢?嘲諷以民是否有權抓住上帝的應許(俄一12),而無視於人的悔改嗎?五十步笑百步的諷刺!

 

    上帝對人的憐憫慈愛,特別是再三給約拿機會悔改與先知的自私不想尼尼微悔改,並向上帝發怒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我們想起耶穌愛仇敵的教導(太五43), 照出我們自己狹小不赦免人的心胸。其次作者使用誇張手法加強全書反諷效果,例如尼尼微城之大,得救人數之多和所花時間之短促,使約拿的宣傳成功更為出人意料。

 

    再次,約拿的詩篇在上下文整體的敘述中起了反諷的效果,因為約拿為自己得救而感恩,卻和他對尼尼微人得救的反應形成強烈對比。反語法的致終目的乃在教育讀者。每個人讀完約拿的故事時,就會不知不覺地被書中的信息所挑戰。好像它向我們今天的人挑戰,主已給了我們大使命,我們這些新以色列人該怎樣對待未識主的外邦呢?

 

    書中亦有一個文學重點,就是出現很多「大」或「大大」等詞,如:「大風」(一4)、「大作」(一4)、「大大的敬畏」(一16)、「大魚」(一7)、「極大的城」(三4)、「大大的不悅」(四1)、及「大大喜樂」(四6)。這樣寫作的目的要表達一些出人意料或極度的不可能發生的故事。

 

    另外本書也常用一些出人意料的結果來描述信仰改變人的能力:約拿由逃避上帝變成被教導順服上帝;尼尼微全城人,聽見上帝的宣告後從惡中悔改,連水手也見浪平息後「便大大敬畏耶和華」(一16)。

 

 

俄巴底亞書所要傳達之信息

 

俄巴底亞是舊約聖經裡最短的一卷書,只有一章。它專門論到以色列的兄弟之邦以東。

俄巴底亞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的僕人」,或「敬拜耶和華的人」。他的身世不詳,就他書中所論,有可能他是猶大南方的人。

俄巴底亞主要是論到以東受罰。以東為什麼要受罰呢?

1)他心高氣傲:他仗勢著住在岩穴中,以為自己一定立於不敗之地,心裡驕傲地說,誰能把我拉下地去呢?上帝針對他這種心態,藉著先知告訴他說,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我必從那裡拉下你來。驕傲其實是人類共同的最根本的問題,卻是上帝所不喜悅的。有的人感覺自己自卑,處處不如人,其實,自卑只是驕傲的另一種面貌。我們必須在聖靈的光照及帶領之下,倚靠上帝,學習主耶穌的柔和謙卑。如果我們能夠常常記得,一切都是從上帝所領受來的,不是我們所原有的,可能比較容易謙卑(林前四7)。羅馬書十二36也這樣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2)他自以為有智慧:以東一向自詡有智慧。可是人的智慧在上帝看來,實在算不得什麼(林前一25),有時候,反而攔阻人認識上帝(林前一21)。上帝雖然賞賜給人聰明、智慧,卻不要人倚賴這些。箴言三5說,「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只要不倚靠這些,專心仰賴上帝,這些就都能夠被上帝所使用。

3)他在兄弟雅各遭難時落井下石,一點也無憐憫之心:先知所指責的有行強暴、和搶奪者同夥、袖手旁觀、幸災樂禍、趁火打劫、剪除逃脫者,甚至作幫兇,把剩下的人交付仇敵。看起來,以東人似乎恨透猶大人,恨不得他遭報!從以東和以色列在歷史上的發展關係來看,以東的這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上帝不喜悅。

當你的弟兄跌倒,或受上帝懲治時,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如果那是你所討厭的人呢?如何才能克服幸災樂禍的心態?

先知提到一個降罰的日子,以東怎樣對待以色列,他也必受到同樣的遭遇,他會得到報應。耶穌教導我們,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七12),這真是上帝所定人與人之間的法則。

其實,上帝的審判是針對萬國的。無論那一邦、那一國,或是上帝的百姓有驕傲的心態,或是幸災樂禍的心態,上帝都會審判。不過,上帝給雅各有一個特別的應許,就是有一天他必興盛,必得原有的產業。相對地,以掃家卻永遠斷絕。看起來好像上帝不公平,偏愛以色列,其實上帝賜給雅各的福份是給凡有信心、信賴祂的每一個人的。

除了俄巴底亞專論以東以外,其他先知也有預言以東的毀滅:以賽亞書卅四5~15,六十五1-6,耶利米書四十九7~22,耶利米哀歌四21~22,以西結書廿五12~14,35章,約珥書三19,阿摩司書一11~12,瑪拉基書一2~5。

以東最後是被阿拉伯人所滅,它比猶大被擄更晚,但它從來沒有像猶大那樣歸回、復國。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