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修評鑑(Redaction Criticism)這個方法幫助我們看見:
福音書的作者不只是抄寫資料,而是有神學目的的編輯者(redactors),他們選擇、安排甚至改寫資料,為了呈現他們所要強調的耶穌形象與福音信息。
🛠 什麼是「編修評鑑」?
「編修評鑑」(Redaction Criticism)是聖經詮釋學的一種工具,它關心的問題是:
✏️ 福音書作者如何取用資料?改寫了什麼?為什麼?
也就是從作者的眼光與神學動機來理解為何經文呈現的方式不同。
這個方法建立在對觀福音已有一定的來源假設(如「兩個來源說」)基礎上。
🔍 編修評鑑的三大核心問題:
- 作者加了什麼?(Addition)
- 作者改了什麼?(Modification)
- 作者刪了什麼?(Omission)
從這些編輯痕跡,我們就能看到:
👉
作者想要傳遞怎樣的神學焦點?他對耶穌有怎樣的詮釋?
📚 三本對觀福音的編修特色比較
福音書 |
編修重點 |
神學焦點 |
編修範例 |
馬太福音 |
強調耶穌是應驗舊約的彌賽亞 |
猶太讀者、耶穌是新摩西、天國君王 |
加入「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的話…」 |
馬可福音 |
動態敘事、耶穌的受苦僕人角色 |
羅馬讀者、行動迅速、強調十字架道路 |
常用「立刻(εὐθύς)」呈現緊湊節奏 |
路加福音 |
強調耶穌是全人類的救主 |
外邦人、社會邊緣人、聖靈與禱告 |
增加關於婦女、貧窮人、聖靈的細節 |
✨ 編修評鑑的實例對比
來看看一個例子:耶穌受試探(太4:1-11;可1:12-13;路4:1-13)
| 馬可 | 最簡短,只有兩節 | 沒有描述三個試探,只說「被試探四十天」 |
| 馬太 | 按照石頭→聖殿→山頂的順序 | 最後以「萬國榮華的試探」作結,強調君王位格 |
| 路加 | 調換順序,把聖殿的試探放到最後 | 可能為了強調耶穌將在耶路撒冷完成使命(見24:47) |
👉 這些調整並非矛盾,而是神學編修,展現每位作者如何從不同角度呈現耶穌的身分與使命。
🧠 編修評鑑的價值在哪?
面向 |
價值 |
📖 對經文理解 |
幫助我們發現每卷福音的重點與神學目的,而非只做平行比較 |
🙏 信仰建造 |
鼓勵我們尊重聖經作者在聖靈引導下的創作與詮釋自由 |
🎯 解釋差異 |
解釋福音書不同版本的原因,避免誤以為「有矛盾」 |
🪞 屬靈操練 |
幫助我們從編輯細節中默想主耶穌的多面形象與我們的回應 |
✍️ 小結:如何自己做編修評鑑?
- 選一段對觀故事(如耶穌受試探、呼召門徒、定罪與復活)
- 平行閱讀三卷福音書的記錄
- 列出差異:誰加了?誰刪了?誰改了?
- 默想這樣的安排反映作者的神學焦點
- 應用在信仰生活:這對我的認識耶穌有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