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羅馬書鳥瞰


一、背景
著者使徒保羅,他也是新約其他十二封書信的著者。寫書地點是哥林多,帶信人為非比(十六11)那時正要旅行到羅馬去。著書日期約在主後57年,正在保羅啟程往猶大完成他第三次佈道旅行之前。
寫書的時機︰保羅蓄意於最近的將來往訪羅馬,故寫此書信為他的行程預備道路。或許他心裡想,如果他訪問羅馬不能實現,教會也可以得到一些福音的基本真理。
二、題旨
在教義方面來說,羅馬人書乃是最偉大的一部書。它乃是上帝給今世人類的啟示之核心。在聖經中稱為“音”的救贖真理的全部,都詳詳細細地記載在羅馬人書裡。基督之死的必需,救贖與結果的完全敘述,都在本書中可以看到。本書的主要思想就是上帝的義。鑰節是一章十六節。真理的進步性是從完全被定罪而到完全得榮耀。
三、主要分段
羅馬書是始終一貫的。起始論到定罪,繼而論到救恩,稱義,成聖(然後有一段講到上帝給以色列人的應許和給教會的應許互相諧和的時代真理)終以得榮作結束。
四、本書特
羅馬人書既然是一封書信,所以寫的是極為用心,極有系統。書中所描述的情形好象一個法庭,說到世人在全能上帝面前受審判。
三番五次保羅提到人生的嚴重問題,並本著上帝的真理逐一回答。整體的真理都在本書中得到詳細的討論,首先論到人在完全絕望與無能為力的情況中,末了論到耶穌為永生上帝的兒子,有絕對的義和永生。在九章到十一章中,徹底講論到以色列的將來這個重大問題,而且予以全部解答。
五、大綱
導 論
稱呼()
個人問安()
宗旨()
罪被定罪
外邦人()
猶太人()
全人類()
基督的救恩
因信稱義()
亞伯拉罕()
稱義之果()
成聖(六,七)
兒子名分()
以色列的過程
揀選()
被棄()
恢複(十一)
奉 獻
個人聖潔(十二)
社會性的服從(十三)
弟兄之愛(十四)
結 論
個人計劃(十五)
問安(十六)
三一頌榮(十六)
六、特殊教訓
羅馬書一1832所記載的一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他是一位最嚴肅,令人敬畏,膽戰心寒的上帝。在這裡特別定普世人的罪。
羅馬書的轉折點乃在三20與三21之間,在那裡保羅表明憑著人的功德絕對不能得到稱義的原理。
保羅在四至七章中詳細闡明聖經中偉大的真理。這正如希伯來書中(14)所說聖經中的糧。
聖經中的高峰之一就是羅馬書第八章。這裡介紹聖靈為信徒的幫助者。在第七章說到信徒憑自己力量的失敗,在第八章之末說到信徒藉聖靈的大能得到榮耀的勝利。
關於上帝之選民以色列將來的基要難題在九至十一章中有完全與滿意的解答。“假如上帝和以色列人毀了約,他還能跟教會守約嗎?”這個難題也同時得到解答。
末後五章是實踐的教訓,表明福音真理的流露。
七、鑰訣
你可以把羅馬書一直讀下去,因為它是完全合乎邏輯的。如果可能,你要讀它廿五遍,(且背誦五至八章)讓書中的教訓徹底占據了你整個的生活。這本書要給你力量。

羅馬書之概論

 
壹、背景
  一般都同意:羅馬書是保羅書信中最偉大的一卷,而羅馬教會已成為當時最主要的基督教會之一。然而有關羅馬教會如何及何時建立,及其早期歷史,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使徒行傳十八章2節,提到亞居拉與百基拉夫婦因羅馬皇帝革老丟驅逐猶太人,來到哥林多,保羅投靠他們;而此時他們似乎已是信徒了。也就是說,第一世紀五十年代,羅馬教會在帝國首都已相當鞏固了。因此,有人推斷,可能是五旬節(徒二)時信主的猶太信徒所建立。
貳、作者
  使徒保羅,生於基利家的大數,出身名門——出生即擁有羅馬公民權(徒廿二28);年輕時受教於當時最有名望之律法師迦馬列的門下,接受嚴格的律法教育(徒廿二3)本是猶太教的狂熱份子(加一14),以當時勃興的基督教為異端邪教,到處奔走捉拿、迫害基督徒,直到死地(徒廿二4;加一13);也曾親身參與司提反殉道事件,成為迫害基督徒的先鋒。
  有一次,他正往大馬色去捉拿基督徒,榮耀的基督向他顯現,他遂徹底悔改成為主的門徒(徒九19),由拼命迫害基督徒的人,轉而拼命傳福音、見證主的人,成為最忠心傳福音給外邦人的使徒。
  羅馬教會並非保羅所建立(羅十五20),因此,在本書信中較少論到他自己。
 

參、寫作時間、地點
  1. 寫作時間:主後五十七年。
  2. 寫作地點:哥林多是最可能的地點(羅十六23;林前ㄧ14)
肆、寫作目的
  1. 牧養的目的:羅馬書處理教會倫理問題的篇幅(羅十四~十五19)雖不若致哥林多教會的書信那麼多,倫理問題也不是他首要關切的,但無疑地保羅知道並且關心教會的實際需要。  
  2. 護教的目的:羅馬書三章8節,似乎有人毀謗保羅是反律法、反猶太人的,保羅要將「福音」系統且完整地說明,特別是福音與救恩歷史、猶太人與外邦人、福音與律法,新、舊時代的關係等。
     
  3. 宣教的目的:保羅一心想往當時的地極(西班牙)傳揚福音(羅十五23),在有生之年完成主交付的使命(徒一8),因此寫下完整的福音論述,希望羅馬教會支持他,成為福音西傳的基地。也有可能寫此信時,他正要送外邦教會對耶路撒冷教會的奉獻到耶城,保羅知道極其危險,甚至可能喪命(徒廿ㄧ13),因此,寫此信希望羅馬教會繼續向西方宣教的使命。  保羅寫此信時,已是一位近六旬的老人,在20多年的宣教旅行中受盡苦難,但依然雄心勃勃要以福音征服世界,研讀羅馬書,除了精彩的神學思辯外,更當掌握保羅深沈的宣教使命感,否則將無法真正暸解羅馬書。
伍、本書特點
  1. 係保羅書信中最具系統性及邏輯性的一卷。
  2. 引證最多舊約經文,引自十四卷、六十一次。
  3. 在教會歷史中影響極為深遠的一卷書,也是改教運動中關鍵性的經卷。
  4. 包含非常豐富的神學思想:上帝論、人論、基督論、救恩論、聖靈論、預定論、末世論等。
陸、分段
  一、前言( 一1~17
  二、上帝的忿怒(ㄧ18~20     1.上帝的忿怒顯明在人的不義(上ㄧ18     2.外邦人的不義(ㄧ19~32     3.論斷者的不義(二1~16     4.猶太人的不義(二17~8     5.所有人都不義(三9~20
  三、上帝的恩典(三21~八)     1.因信稱義(三21~21     (1)上帝的義因基督而顯明(三21~31     (2)因信稱義的歷史根據(四)     (3)稱義之福(五1~11     (4)定罪與稱義兩個系統(五12~21     2.因信稱義者的生命(六~八)     (1)與罪分離、奉獻給上帝(六)     (2)脫離律法、不靠自己(七)     (3)體貼聖靈、榮耀盼望(八)
  四、上帝的計劃(九~十ㄧ)
    1.上帝至高的主權(九)     2.人應負的責任(十)     3.上帝救恩的計劃(十ㄧ)

  五、上帝的旨意(十二~十五13
    1.教會生活(十二)     2.社會生活(十三)     3.擔代軟弱者(十四~十五13

  六、結語(十五14~十六27

羅馬書的分析

聖經的最高權威,不是在於某一單節獨句,而是在於全段、全卷,和全部新舊約的一貫觀念。」(陳終道,序言)

1.作者:保羅

(1)他信主之前的情況:逼迫教會(徒七58~60,九1~9,廿二3~21,廿六1~23;加一11~17;腓三6)

(2)他信主之後:作外邦人的使徒(徒九15,廿六19~20),寫了十三本新約書信。

(3)使徒彼得對保羅的一句評價(彼後三15~16)
 
「並且要以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些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

2.收信人:羅馬教會

羅馬教會的起始是由經文提示的推論來勾畫的。

(1)彼得創立說。這多為天主教的看法,客觀證據不足。

(2)五旬節聖徒創立說:這也是推測。

(3)移民創立說: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首都,而來自各地新移民的人中一定有在小亞細亞和其他地區聽保羅講道而歸主的信徒。這些信徒的聚集應當是羅馬教會的起源。

3.羅馬書的主題與分段大綱

(1)主題:福音

a.福音的需要(一至三章上)

b.福音的途徑(三章下至五章)

c.福音的承受(六至八章)

d.福音的奧秘(九至十一章)

e.福音的流露(十二章至十六章)

(2)大綱:

a.上帝的憤怒與人的問題(一至三章上)

b.上帝的恩典與人的信心(三章下至八章)

c.上帝的主權與人的順服(九至十一章)

d.上帝的美旨與信徒的生活(十二至十五章上)

e.上帝的引導與保羅的心願(十五章下至十六章)

4.保羅寫羅馬書的原因羅十五20~29,一1~7

「在保羅的書信中,羅馬書只有一個特別的地位,因為這是他寫給他陌生教會的唯一書信。....羅馬書獨特之點及其與保羅其他書信不同的地方,正是他不是,或只是輕微地針對某個地方教會的情況而寫。它的目的不是要糾正弊端。」--虞格仁,《羅馬書註釋》,3-4頁。

保羅寫本書有下列幾個原因:

(1)開荒宣教的精神(十五20~21)

開荒宣教的意思是:「志向」的不同翻譯有:「我一向希望」(現代中文),「我有一個志願」(當代聖經),「我是這樣」(呂振中),「我立定主意」(新譯本)。英文則多用my ambition I aspired

(2)現實中的攔阻(十五22,一1013)

宣教是一條不平坦的路,因此保羅在本書的開頭表白他常為「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裡去」而禱告。這條路是:()多次被攔阻的(羅十五22)()屢次定意但到如今仍有阻隔的(羅一13)()不願意不叫人知道的(羅一13)()好幾年切心想望的(羅十五23)

基督徒不只是有傳福音的雄心大志,他還要面對現實的種種處境。當攔阻出現時,我們要承認它的存在,同時我們要有問題能被克服的強烈信念,跟著便要尋求解決的途徑,而且直到問題解決了為止。羅馬書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寫成的。

(3)直到地極的眼光(十五23~29)

保羅為甚麼要到西班牙?那是向羅馬帝國的盡頭進發的一個宣教雄心,更是順服大使命的實踐。

大使命是什麼?(太廿八19;可十六15;路廿四47;徒一8)可見肯遵守主耶穌的福音使命就能活出雄心壯志的基督徒精神。

(4)按部就班的宣教策略(十五2428)

「從過去的經驗看,上帝工作的方式是在一個地方把教會建立起來,使這教會成為福音的根據地,把福音傳到更遠的地方。」保羅是被安提阿教會差出去的宣教士,所以他回安提阿報告宣教結果(徒十四25,十八1822)。現在他要去西班牙傳福音,因那裡與安提阿相隔太遠,所以需要一個近一點的教會作根據地,因此他希望和羅馬教會交往,並得到支持而完成宣教計畫。

(5)真理的栽培

因為羅馬教會不是保羅建立的,又因為傳錯誤教訓的人,特別是一些猶太教的人,已從小亞細亞來到希臘,使帖撒羅尼迦教會受到了攪擾(徒十七1~15),為了預防錯誤的教導,保羅寫了這封救恩要義非常詳細的羅馬書。

(6)聖靈的啟示

使徒的行動是受上帝管治的。為了後世的需要,上帝感動保羅寫了這封極重要的書信。要明白基督教的救恩真理,羅馬書是不可缺少的一本聖經經卷。

受羅馬書的影響之重要人物


1.奧古斯丁(354~430)

有人說他一直是每一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他出生於北非的阿爾及利亞。雖然喜好求學卻因生活放蕩而不知所措。十五歲開始就過放縱情慾的生活,不到廿歲已與女人同居。廿歲開始教書。

公元三八六年夏天,已經作修辭學教授兩年的奧古斯丁,正是卅二歲。在看到基督徒的行為見證以後他心中的掙扎更加厲害。有一天他坐在朋友亞立普的花園中,為了自己內心的矛盾痛苦萬分的時候,聽到隔壁一個孩子哼唱著:「拿起來讀,拿起來讀。」

奧古斯丁就隨手拿起保羅書信,視線落到這樣幾節:「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十三13~14)

他在自傳《懺悔錄》中說:「我沒有讀下去,也沒有必要再讀下去,剛看完這句話,一道明亮的光充滿了我的心,一切黑暗疑雲剎時消失了。」

奧古斯丁歸主以後所作的貢獻,在思想界以及全世界實在難以盡數。他的著作不但給西方神學立下了基礎,也成了後世研讀哲學所不能忽略的資源。

2.馬丁路德

一五一五年,另外一位教授經歷了類似的危機,他就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像當時所有在中世紀教會背景下成長的信徒,對上帝、死亡、審判和地獄充滿了恐懼。他們認為能得到上帝喜悅的最好方法是進入修道院作修道士。馬丁路德就在二十一歲的年紀加入了奧古斯丁會的修道院,忠心的禱告禁食。

他曾說:「我是一個很好的修道士,若一個修道士能因他的成績而進天堂,那人一定是我。」

但他並沒有得救的確據,更沒有心靈的平安。一直到他到威登堡大學教授聖經詩篇(公元1513~15),和羅馬書(公元1515~16),才開始有了轉機。

起初他對上帝不滿甚至憤怒,之後他明白過來並在神面前悔改,因為他發現上帝不但是可怕的審判主,更是充滿恩惠的救贖主。這改變是怎樣發生的呢?

馬丁路德將羅馬書一17的「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對他的幫助作了解釋,他說:「我很早就渴望瞭解保羅的羅馬書,但只有一個因素使我憂慮重重,就是『上帝的義』這個名詞。我以為它的意思是指公義的,在審判不義的人的時候便顯為義....我晝夜苦思,直到我豁然瞭解到上帝的義是藉著恩典和憐憫,使我們因信稱義。我感覺自己有了新生命並且跨進了樂園的大門。整本聖經有了新的意義,以前『上帝的義』使我憤恨,現在我竟因此體驗了愛的甘甜。保羅的信息成了我通往天國的道路。」

從此以後,一千多年的教會黑暗時期便告結束,教會歷史的新時期開幕了!基督教和天主教,新教和舊教有了區分!

3.約翰衛斯理

從那以後約二百年,一個英國知識青年約翰衛斯理與他弟弟查理斯組織了一個培訓團卻被其他大學朋友嘲諷為「聖潔會」(the Holy Club),他們追求聖潔的生活並以善行幫助他人。(衛斯理在兄弟中排行十五,他弟弟排十八,他母親共生了十九個孩子,八個在嬰兒時夭折。)

一七三五年他們兄弟被聘到新大陸美國喬治亞傳道,在船上看到廿六個莫拉維弟兄會的人於風浪中表現的鎮靜平安,使他發現這是自己所不及的。

抵達美洲以後,有人問他:「你認識耶穌基督嗎?」衛斯理回答:「我知道他是世界的救主。」但那人追問:「對,但你是否知道他已經救了你?」他似乎沒有確實的把握。

衛斯理在美洲大陸兩年的宣教沒有甚麼果效,便在一七三八年 回英國。這年 五月二十一日 他弟弟在重病中真誠悔改歸主,有了重生得救的確據。三天後的禮拜三,衛斯理也體驗了重生得救。那天黃昏他很不情願的走到倫敦的阿樂得爾街一個聚會中,聽見 有人讀馬丁路德的《羅馬書註解序文》。

他在日記裡這樣回憶:「在八點三刻的時候,當他(路德)正在描寫上帝如何藉著人相信基督在人心中工作,改變人心的時候,我感覺心中異常火熱。我感覺我真的相信基督,唯獨祂能救我,上帝賜給我一種把握,知道祂已經將我的罪,我所有的罪挪去,我已經脫離罪惡與死亡的律了。」

毫無疑問,這次經驗對他的影響太大了。衛斯理以此為基督徒正常生活的開始。這次經驗是他一切神學思想卓見之光。但他那種完全得著自由,脫離恐懼,因信滿有喜樂的靈性生活境界,畢竟是漸進的,是藉著講道,藉著觀察別人工作
,藉著與上帝相交漸漸得到的,這都是在此經驗之後。十八世紀西方教會福音復興的火焰從此點燃了!
 
4.巴特

巴特是瑞士神學家和牧師,他在一九一八年出版了一本羅馬書的註解。其序言裡說:「讀者必定會察覺,我寫此書有如發覺新大陸一般,欣喜不已。保羅的鏗鏘之聲對我何等新鮮,我相信對許多人也是如此。雖然我已寫完此書,但是我領悟到,還有許多聲音我沒有聽到....

他將自己比作一個人,在黑暗中摸索方向,抓住了一根繩子,卻發現那是一根敲鐘的繩,而他敲響的聲音,足以叫死人從墳墓裡出來。

布 魯斯 教授說,若一個人開始研究羅馬書,結果會如何,沒有人能預測。奧古斯丁、路德、衛斯理和巴特都受到極大的衝擊,因而掀起了偉大的屬靈運動,在歷史上留下紀念。但是這一類的後果更常發生在一般人身上,因為這封信會帶著能力進入他們的心中。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剛強和軟弱

   
「剛強」和「軟弱」這兩個字詞,經常在保羅書信中連接地出現。作者將這兩個字詞並排對照,用以傳遞兩個重要的原則。首先,人的軟弱讓上帝的能力得以大大彰顯。正如保羅說:「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下)

其次,這兩個字詞是用以喻作信徒屬靈生命的成熟程度(羅十四1-23,十五1-8;林前八7-13,十2332)。
 
   
「軟 弱」和「剛強」在結合諸如上帝的國、知識、愛、良心、自由和審判的觀念時,往往發揮關鍵詞的作用。保羅運用這兩個字詞時,會提供一個神學的語境,說明和澄 清它們的特殊含義。那些對上帝和上帝的國有正確認識,同時在沒有良心衝突的情況下實踐基督徒自由的,就是「剛強」的信徒。那些不甚清楚和不敢肯定自己怎樣 才算是運用在基督裡的自由的,就是「軟弱」的信徒。我們在決定如何運用基督徒自由一事上,不能單靠知識,反之,我們應該讓上帝在基督裡的愛引導我們尋求如 何在地上實現上帝的國度。
 
   
保羅明確指出有兩個範疇是特別關係到信心剛強和軟弱的問題,它們就是飲食和聖日這兩方面。有信心剛強的人認為吃肉沒有問題,但那「信心軟弱的」(羅十四1),卻認為只可吃菜蔬(羅十四2)。同樣地,軟弱的人非常重視守聖日,但剛強的人則認為日日都是一樣(羅十四5)。軟弱的人認為這等事情是關乎上帝的國度,所以極為重要,但剛強的人卻看法不同。
 
   
軟弱的人所持的信念和習慣,影響了他們對基督徒自由的理解。他們那種嚴謹認真的態度,使他們的良心變得極為敏感。當他們看見剛強人的表現,似乎處處與他們對立;於是便感到極大苦惱,內心受盡折磨(羅十四14-15)。有些軟弱人便開始學效剛強人的做法,但做的時候卻是出於恐懼和疑惑(羅十四23)。這種混亂和疑惑的經驗對軟弱的人造成嚴重的影響。剛強的人導致軟弱的人跌倒,甚至還有摧毀他們的可能(羅十四20)。
  
   
對吃祭偶像肉的事上,亦出現類似情況(林前八1-13,十23-33)。剛強的人知道偶像算不得什麼(林前十4-6)。他們採取一個不受束縛的方式,相信「凡事都可行」(林前十23)。軟弱的人沒有這種知識,而且,因眼見剛強的人之行為,內心產生極大的交戰(林前八7-13)。
  
   
軟弱人指責剛強人運用自由的方式是不虔誠的表現;而剛強人則嘲諷軟弱人的信念。信徒之間出現了這種張力只會危害教會的合一。保羅從以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萬物既是出於上帝的創造,本身便無不潔之處(羅十四1420;林前八8,十26):食物和守聖日都與人的得救無關──它們是中性行為,不會對靈性構成任何影響。吃或不吃、守或不守,都不會帶給我們任何好處,因為它們與上帝的國度無關。這正是保羅認同剛強人做法的原因(羅十四 14;林前八4-6,十25-2729-31)。
  
   
在 保羅眼中,問題的底線是在於信徒採取某種做法背後的屬靈動機。若從這方面衡量,則無論是剛強人或軟弱人都做得不對。剛強的人沒有憑愛心行事,在軟弱人的屬 靈道路上放置絆腳的石頭,造成推毀他們信心的危險。軟弱人則懷疑上帝能否使剛強人站立得穩。兩者都僭越了上帝的角色論斷對方(羅十四1410-13)。
   
   
保羅同時在個人和群體的層面論及軟弱人和剛強人之間的張力。信徒不要彼此爭論哪種行為才算是敬虔的表現(羅十四1)。反之,各人心裡應意見堅定,不可做任何令自己良心感到不安的事情(羅十四514)。對於什麼是可行的個人信念,必須是出於真誠的信心,而且應該自己守住,不應使之成為整個群體的規範(羅十四22-23)。
  
   
在群體的層面,則要有互相的接納和包容,因為無論是剛強人抑或軟弱人之表現,皆是發自對上帝的忠誠(羅十四6-8)。耶穌基督是信徒在教會中實踐自由時的榜樣(羅十四91518節)。我們絕對不應做任何可能會對其他信徒構成傷害或絆倒他們的事(羅十四131520-21;林前八9-13)。凡我們所作的,都應該憑著愛心而作,為的是彼此建立和帶來和睦(羅十四 19)。  

有關死與復活之思想背景


【猶太背景】

    撒都該人否認死後的生命(申255-10、太2223-33)。

    在猶太人的思想中,有一派完全不信靈魂的不滅及身體的復活(徒238)。

    舊約的思想是人死後都到陰間裡去,不再有希望。『陰間』,常被誤譯為『地獄』,是在地下一個幽晦的地方,在那裡死者僅似幽影般的存在,沒有力氣,沒有光明,與人與上帝隔絕。(詩65、詩309、詩8810-12、詩11517、賽3818、傳94510)。

【希臘背景】

    希臘人天生對死亡的恐懼。

    尤里披蒂(Euripides)說:『世人擔負無數病痛,但仍然酷愛活命。他們渴望明日的來臨,喜歡承受今生他們知道的事,不喜歡面對死亡未知的世界。』

    希臘思想相信靈魂的不滅。靈魂的不滅與身體是完全分開的。

    斯多亞派看上帝如烈火般的靈,比世上任何東西都來得純潔。給人的生命乃是這聖火的火花,來住在人的身體中。人死後,他的身體化成在他成為身體時的原素,而神聖的火花歸回到上帝那裡,為原有的上帝的烈火吸收。

    對希臘人看來,永生不朽就是要拋棄身體。

【基督信仰】

    保羅說基督教的信仰,死後個人還是存在。希臘人相信二元論,說身體是物質,一切罪惡的淵源,靈魂的囚牢。基督徒說身體並非罪惡。上帝的兒子取上人身,上帝卻住在其中。在基督徒看來,將來生命乃是涉及整個的人:身體與靈魂。

保羅論復活


    復活是使徒們所傳福音的中心,也是我們對耶穌基督信仰的中心。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死了,但因著復活,顯明他是上帝的兒子(1:3-4)。上帝讓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17:31)
 
    如果有人還懷疑耶穌的復活,他應該來讀哥林多前書15章。當時的哥林多教會就有人起了懷疑的心,說沒有復活這種事。保羅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 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15:3-4)
 
    耶穌的復活,表明他已經戰勝了人類最可怕的仇敵,死亡;也表明了他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如果耶穌沒有復活,那麼基督徒信的就是枉然,保羅說,他所傳的也是枉然(林前15:12-19)。保羅接著舉出許多人證來論復活。耶穌復活有500個人以上看見,這些人大半都還活著,如果有人不相信,大可以去求證。
 
    耶穌是初熟的果子,他先復活,所有信主的人也一樣要復活(林前15:20)。只是復活的身體是怎樣呢?保羅特別用生物的各種形體來打比方,這都是上帝所給的形體,將來復活以後,上帝要給我們另一個不朽的形體,和現在的肉身不同。
 
    啟示錄說,那時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和死亡(21:4)。雖然很難想像,但這卻是上帝的應許。

論到愛


林前13:1-13
 
    哥林多前書13章所提到的愛,由於「愛的真諦」這首詩歌的流行,在台灣它幾乎已經是家喻戶曉了,特別是新婚夫婦,更是喜歡它。但是較少有人知道,這裡所說的愛是指上帝永恆的愛、不變的愛、徹底的愛,人若憑靠自己根本是做不到的。
 
    愛是永不止息,但這樣的愛來自上帝。只有我們被上帝的愛所激勵、所感動,才有可能體會或遵行這樣的愛。而且,真正的愛是一種意志上的委身,不是一時感情的衝動;後者會隨環境變動或心情起伏而改變,前者比較能夠持久。
 
     保羅在此告訴我們,愛超過智慧,愛也超過恩賜,愛能解決一切問題。
 

有關說方言

林前12:10-1112:28-13:114:1-28
 
從哥林多前書看起來,哥林多教會已經遇到過說方言的問題了,因此保羅在此有詳細的討論。
 
方言是在心靈裡講說各樣的奧祕,對象是上帝(林 前14:2);它是聖靈所分給人的恩賜之一種(林前12:10-11),最主要的功用是造就自己(林前14:4);在聚會中方言如果不翻出來,就應當閉口,只對自己和上帝說(林前14:28)
 
用方言禱告時是靈在禱告,沒有用到悟性。在教會中無論是禱告或歌唱,不要只用靈,也要用悟性,否則對別人沒有幫助(林前14:14-19)。能夠說方言的人,如果沒有愛,就好像鳴的鑼,響的鈸一樣(林前13:1)
 
一個人如果切慕屬靈的恩賜,最好是尋求那能夠造就教會的恩賜,像愛(林前12:31),像先知講道(林前14:1)
 
    教會中如果有人說方言,毋需禁止;如果沒有人說方言,也毋需特別追求或鼓勵(林前14:39),因為真正要羨慕的是愛和作先知講道(林前14:1)
 

論恩賜和肢體關係


林前12:1-3114:1-12
 
    在教會中,聖靈隨己意賞賜給弟兄姊妹各種不同的恩賜。不僅如此,信主的人,好像肢體一般,都是同屬於一個身子。用身子與肢體來比喻教會和信徒,保羅特別要闡明以下幾點:
 
a. 每一個肢體的功用不同,而它們都是身子所不可少的。
 
b. 看起來愈是軟弱、愈不體面的肢體,更是不可少的。
 
c. 肢體要彼此相顧,同甘共苦,榮辱與共。
 
    說到恩賜讓我們來思考幾個問題:
 
      a. 你有什麼樣的恩賜?你羨慕怎樣的恩賜呢?
 
b. 你注意到教會裡有那些比較軟弱或是不體面的肢體嗎?應當如何對待他?
 
c. 對牧師或傳道人所未具有的恩賜,我們應當存怎樣的態度?可以要求或批評嗎?

論聖餐


林前11:17-34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提及聖餐,成為我們今日領受聖餐時,主領者常引用的經文:「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 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 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林前11:23-26)
 
    聖餐在今日教會是非常重要的儀式之一,與洗禮同為基督教會的兩大聖禮典。基督徒領受聖餐,記念主的死,並且再一次與上帝立約,提醒自己身為上帝子民的身份,照著祂的旨意來行事為人。
 
    在領受聖餐時,你的感受是什麼?你要怎樣行,來記念主?你要怎樣行,來等待主的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