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何西阿再婚

<<何西阿書三章1-5>>


在這簡短的一章中,先知是用第一人稱:「我」

上帝的話再一次臨到何西阿,可算是上帝給他的第二次使命,好像第一章初次蒙召的重覆。相信這件事發生在他第一次蒙召後,大約十五年至二十年間。此時何西阿此已是個老年人,離了婚,與成長的孩子一起住。

何西阿在這裏聽見上帝對他說:「再去愛一個淫婦。」(1)

這裏沒有用歌蔑的名字,只是前面的故事和接著的解釋都暗示了是她(4-5)

先知再一次被命令去愛他的前妻;這個妻子被描寫為被她的情人所愛的淫婦。上帝在這次命令中,與上一次有些不同;前一次先知聽到,上帝叫他去「娶」一個女人(2);這一次則叫他去「愛」一個女人──一個同樣的女人。和上一次一樣,我們看見何西阿順從了。

他的前妻不再「可尋」,所以必須用金錢買。「可尋」可能說歌蔑此時已變成別人的奴隸,或是她已成為別人的妾,因此必須贖買她使之自由。也有人認為是她已為某巴力廟所佔有,或成為它的奴隸。

何西阿贖買她,所付的代價(2)差不多等於買贖一個奴隸那麼多。買贖她以後,何西阿要與歌蔑各自隱居許多日子,藉著分享獨居的寂寞,來尋求重建他們之間曾經有過的親密關係。

在第四至五節的解釋裏,我們看到何西阿的生活再一次扮演著上帝是如何處置以色列人。在立約關係被破壞以後的一段相當長時期內,以色列人要和上帝分離;但分離以後,上帝和他們的關係又要重建起來。

上帝責備以色列人

<<何西阿書41-3>>


先知在這幾節經文中的簡短宣講,可以看作是何西阿書第二部分的緒論。

第二部分(從第四至十四章),也有一定程度的統一性。最好把這第二部分,看作是第一部分的補充和說明。好像在第一部分的緒論中提到了「耶和華的話」(1);在第二部分的緒論中,也提到「耶和華的話」(1)

第二部分開頭的宣講,簡明地寫出上帝對以色列的主要責備;稍後,先知將要對這個國家裏的個別民族講述上帝的話。先知的講話是帶著一種法律上的語氣:耶和華與這地的民爭辯(1)。好像是法庭上的訴訟。這個訴訟首先提到他們消極的一面(一節下半),然後進一步正面指出他們的罪狀(2),接著是提出由於整個國家的失敗而導致的判決結果(3)

在否定他們方面,何西阿指出了三點:以色列整個的國家該被譴責,因為他們()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上帝。前二點的譴責關聯到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上帝,另一部分是對人。第三個譴責是他們不認識上帝,這不是指他們神學知識或者宗教教育方面的缺欠,而是指他們對上帝的律法和旨意方面知識的無知。

第二節中的正面譴責,是對以色列人的行為的控訴。所有的十誡都被破壞了!「起假誓」,這不是一種簡單的說話,這是以耶和華的名字去咒詛鄰居,這樣做是犯了第三誡(申五11)

「說謊」不只包括一般的說假話,也包括在法庭上作假見證,以致傷害了整個審判體系。

「殺害」指有計劃的謀殺。

這裏譯為「偷盜」的字也不是指一般的偷竊,而是有綁架,公開搶奪和肆意侵犯別人生命財產的意思。

「姦淫」包括了肉體的淫亂和拜巴力的淫亂。這些罪惡,都是由「無人認識上帝」引起的。

第三節開始時,好像是描寫以色列人對自然界的破壞。但措詞是強烈的,含審判的語氣;所以在第三節開頭的「因此」,清楚指這一節的內容,是直接對以色列所犯的罪惡的審判結果,包括大規模的乾旱,以及對所有生物的威脅。

何西阿對祭司的譴責

<<何西阿書44-19>>

從四至十九節是對祭司的講話:相信是先知把一些與祭司的辯論和講話,摘要地收集在一起,形成了這篇對祭司的責備。

整篇講章可能是對伯特利的祭司的一篇公開的宣告。(伯特利當時是北國以色列的主要聖殿所在地。)

講話的一開始就帶著一種強烈之語氣:「我和你對抗,祭司!」(4)

祭司的失敗從以下幾方面可以看出來:

()他們在教導上失職,做成百姓不認識上帝和祂的律法,因此墮落了(6)

()他們不去譴責國家違背了上帝,反倒去鼓勵它,為謀私利而不顧國家的恥辱(8)

()他們雖然比其他人更認識上帝,但是他們卻喜歡實行虛假的宗教儀式,並誘導以色列人也這樣做(11-13)

這些可怕的行為必招來上帝的審判,有這種行為的祭司,使以色列「如倔強的母牛」(16)

祭司使百姓放縱地親近偶像,代替往日信靠上帝的信心(17-19)

給祭司、首領、王室的信息

<<何西阿書51-7>>

在簡短的七節中,我們再一次看到先知把一篇本來比較長的演講縮短了。開頭的三節以上帝直接說話形式表達;第四至第七節則是先知自己的話語,也許是用來回應前面上帝所講的話。

上帝在這裏所講的,是針對以色列國中的三個領導階層:

()祭司(見四4-19)

()地方的首領(第一節中稱為「以色列家」)

()王室。這些未盡責任、犯罪的領導階層的人,是上帝責備的對象,也是即將受懲罰的目標。

背景是撒瑪利亞,當時王帝的宮廷就設在那裏。從先知所講的話中,可以假定他這樣的批評,必然引起那些領導階層的敵視。

這 些經文開始是用隱喻來表達上帝的責備。他們的行為,好像「圈套」,像「網羅」,和是一種「陷阱」。這些隱喻都是打獵的用詞;圈套和網羅是用來捕鳥的,陷阱 是用來捉走獸的。所有這三種隱喻都說明因受騙而失去自由的情況;好像以色列人的領袖一樣,他們的行動,也使他們的人民失去自由。

有三個地名:米斯巴、他泊、和什亭,可能是三個地區,指在那裏有這些領導人犯罪的事情。先知提及這三個地名,對於當時的讀者無疑是有深刻的意義。米斯巴(雖然有幾個地方都叫這個名字)也許是在北國以色列南邊,鄰近猶大國邊界的一個地方;他泊則是北邊的一座山;什亭則地處約但河東岸。說明已經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地都有他們犯罪的地方。

以色列(在這裏是指以法蓮,見第3)被 他們的祭司、首領、和王室的罪惡所誘惑,已經犯了姦淫,從事當地的宗教儀式,背棄真神。相信這些人領導階層的人也對何西阿的宣告回應,說:以色列人中的崇 拜形式依然保留著。但是何西阿不能贊同這種看法。從外表上看,的確好像仍然保存著對真神的敬拜,但是那些「尋求耶和華」的,卻尋不見祂(6)

耶和華對敬拜偶像的行為,祂的反應是轉去離開以色列。上帝的審判不可避免地要來到;這在後的經文中表達出來。

以色列和猶大兩國的失敗

<<何西阿書510—63>>
  
現在是傳講信息的內容;雖然是直接指向北國以色列而講,但是同樣也包括了鄰國猶大。先知開始討論「猶大的首領」(10)

以色列(以法蓮),與上帝的關係已經「朽爛」(和合本譯作「蟲蛀」和「朽爛之木」)。這和十三節的「病」和「傷」連接起來。上帝現在要向兩個國家發怒,一種屬與生活的膿瘡將要在兩國中出現,這種膿瘡使得他們與上帝的關係出現病狀。

以色列人清楚知道他們的疾病,而他們也找錯了治療的方法,他們差遣使者到亞述去見耶雷布王求幫助(13)。這指的可能是米拿現王在他統治期間(主前七四五至七三七年)曾向亞述王求助進貢;但也可能是指何細亞王,即在主前七三二年繼承比加作王的何細亞,他也做過類似的事。

不管是誰,任何這類行為都是錯誤的;絕沒有外來的力量,可以醫治以色列的屬靈生活的疾病。

上帝,好像少壯的獅子,將要撕裂這個悖逆的國家,待他們好像野獸捕到的獵物,絕沒有人能救他們脫離上帝的手(14),因此,上帝將要與祂的選民分離,「回到原處」,直等到他們自覺有罪,悔改歸向祂。

第六章一至三節的話是一篇典型的懺悔詩,如果他們是真誠地唱出來,回轉歸向上帝並依靠衪,可能會有平坦的道路可走。

上帝可能離開「回到原處」(15),但是人必須悔改「歸向耶和華」(1)

屬靈的疾病只有上帝能醫治,只有祂能使國家的傷痛痊癒。

先知的信息是清澈的,但較難感受和抓住它。在這幾節經文中我們看到了希望;過了一些日子,復興的路程即將開始,而過了兩天,到了「第三天」,新的生命將他甦醒過來(2)

愛如早晨雲霧

<<何西阿書64-11>>

就是以法蓮和猶大唱著先知所引用的懺悔詩(1-3),也沒有甚麼用處。

上帝的先知苦口婆心,說出了真誠的話,上帝的百姓仍頑固地拒絕接受。他們以為儀式已經足夠了;只要獻祭,就能討上帝喜歡(6)

因此,先知宣佈他們的罪狀(7-10),其內容清楚地說明崇拜活動的虛假。

虛假的崇拜有三種:

()由於在亞當這個地方發生的不忠誠的行為,已破壞了所立的約(7)。亞當是約但河與雅博河會合處的一個鎮名,在耶利哥城南 二十公里 處。

()在基列,即是約但之外,在那裏發生了流血事件(8);這裏暗示謀殺,或者是用孩子獻祭的恐怖事件。

()祭司結黨去謀殺那些示劍的旅客(9)。示劍是希伯來古老的聖地之一,也被約書亞選為逃城之一(參書二十7-9);先知暗指那些要尋找提供安全之地的人,竟然被祭司謀殺了。

以色列民族的背叛

<<何西阿書71-16>>

這段經文是一篇對政治和宗教的評論,批評當時領導階層思想的可怕。

. 先知繼續以上帝使者的身分講話

    當何西阿在這些經文中說:「我」時,他是指上帝自己;是上帝藉著他講話。先知扮演著上帝使者的角色,使得他的評論更加有力量。何西阿不但是批評他的政府,而且是從信仰的角度去批評國家所所走的路線。

. 先知譴責整個民族的悖逆

    主要的目標是針對王室,那些強有力並會影響政府的首領(3-7)。這個政府在每一方面都失敗了。在國際事務上,她來回地搖擺,時而在危機中要求埃及援助,時而又轉向亞述(11)。先知在此的批評包括了政治方面的(11),道德方面的(1-2),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這個國家繼續事奉巴力。這個民族正面臨於崩潰的邊緣,她注定要被強暴和罪惡,道德的破產,以及屬靈的悖逆所毀滅;而且在她的拙劣和腐化的統治者的手中,情況將更加敗壞,是因為他蒙呼召要如此說,但我們相信他對他信息成功的可能性不抱太大的期望。

. 先知宣告上帝的憐憫

    何西阿雖然沒有直接呼籲以色列人悔改歸向上帝,但是任何有耳朵可聽的人,都明白他的信息的意思。上帝樂意醫治以色列,她的腐敗和墮落並不能阻止上帝的醫治(1)。上帝願意救贖祂的百姓,但很可惜他們用說謊來回應祂(13)。對於上帝一切的預備,以色列以繼續叛逆來回答(14-15)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兩約之間

從尼希米時代到耶穌基督降生之間,有四百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時期中,舊約的默示己經完成,上帝對人沒有新的默示,新約的時代又尚未來到,所以這段時期稱為兩約之間時期。這段時期對於新約時代背景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對它稍有認識。現簡單介紹兩約之間時期的政治,社會,宗教狀況。
. 政治狀況

從主前539年開始,猶太人就受波斯帝國統治,成為波斯的一個行省。這段時期所羅巴伯首先率領一批人歸回重建聖殿,後來以斯拉歸回重振律法,不久尼希米歸回重建耶路撒泠城墻。之後一百年期間的歷史資料不多,只知道波斯允許猶太人有自己的信仰與文化,並沒有太多干預。

主前四世紀,馬期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興起。他在主前332年占領巴勒斯坦,隨即推翻波斯帝國。亞歷大大帝大力提倡希腊文化,希望用文化統一世界;他的接班人也繼承這政策,給巴勒斯坦地區帶來很大的影響。

亞歷山大早逝(主前323年),帝國分裂成四部份,期中多利買王朝據有埃及,敘利士王朝據有敘利亞,巴勒斯坦就成為二者相爭之地。它先是由多利買王朝控制,信仰尚稱自由;但主前198年敘利士王朝占領了此地。到了安提阿古四世(主前175-164年)即位,他力主全盤希腊化,禁止猶太人獻祭,行割禮或讀律法,把希腊神祇丟斯的像放在聖殿中,並在祭壇上獻豬為祭。

猶太人無法忍受而群起反抗,由長老瑪他提亞率領,拆毀了壇,趕走了安提阿古的使者。經過24年的戰爭,取得了獨立的地位,歷史上稱這戰役為瑪喀比革命

猶太人雖然保持獨立狀況,但始終沒有一個強大的政權,直到主前63年,羅馬將軍龐貝攻占耶路撒冷,殘殺祭司並進入至聖所,從此猶太人受羅馬人統治。起先羅馬人立大希律家族統治猶太人,到主後六年,羅馬將巴勒斯坦納入羅馬巡撫的管轄之下,成為羅馬的行省。

. 社會狀況

猶太人被擄之後,大部份人沒有歸回而散居各地。他們有的人被當地人同化,有的人則保有原來的信仰與文化;但是隨著年日的久遠,許多猶太人已經不會說希伯來話了,只懂得希腊文,他們把猶太的信仰帶到懂希腊文的各民族中。

歸回的猶太人中,受到外邦民族及文化侵入的影響,演變成幾種派別:

1.
撒都該派

他們很接受外來的文化,並結交外邦統治者,以致他們在政治上很有地位,大祭司多半是撒都該人。撒都該人在信仰上也很鬆弛,只信摩西五經,不信天使鬼魔或復活等事,也不嚴謹遵守 律法。

2.
法利賽派

這派的人數最多,他們謹守律法規條,排斥外來文化,指望彌賽亞來拯救猶太人脫離外邦統治。由於他們看重民族文化傳統,又強調敬虔,他們頗受百姓的敬重。

3.
愛色尼派
他們厭惡當時希腊文化的入侵,宗教的松散,所以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成群到曠野隱居。他們比法利賽人更保守排外,在曠野專心查考聖經,等候彌賽亞的顯現。這派人數較少。

除了這三派外,還有少數人屬於激進派(奮銳党),他們積極與羅馬政府作對,企圖推翻羅馬統治,建立上帝的國度。這些人因為使用的手段激烈,本身的損失也最慘重。此外大部份的人民都沒有屬於任何派別而安靜謀生。
. 宗教狀況

猶太人被擄之後,無法到聖殿敬拜上帝,也不方便從事獻祭等禮儀,他們開始注意到上帝的話,努力去學習律法。於是,每逢安息日,猶太人便開始聚集學習舊約聖經。歸回之後雖然重建了聖殿,但這種形式仍然保存了下來。聚會的地方叫作會堂,會堂漸漸成了猶太人的信仰中心。從此猶太教變得更深入民間,也隨著猶太人的外移而傳到更遠之處。

各地的會堂興起後,猶太人又面臨一個困難,就是在外地生長的猶太子女不熟悉猶太言語,無法學習聖經。約在主前250年時,猶太人在多利買王朝的支持下,由七十二位學者用七十二天把舊約翻譯成希腊文,一般稱此譯本為七十士譯本。這譯本譯成後,使各地猶太人都能學習聖經,各地的外邦人也開始有機會自己研究真理。

這段時期的猶太人也致力於 撰寫宗教著作,較出名的是《次經》中的各卷。《次經》包含十五卷書,由於內容不盡真確,屬靈價值也不高,被教會認定不是出於上帝的默示,因此沒有納入舊約 正典之內,但天主教仍舊承認它們當中十二卷的正典地位。除《次經》外,還有《旁經》及其他的書卷,內容雖與舊約歷史有關,卻有許多荒異之處,不足與舊約正 典相比。

猶太人這時在信仰的內容上,比以往更加看重彌賽亞的應許。由於長期在外邦統治之下,他們深切盼望彌賽亞來拯救,在猶太人中建立世界上最強的政權。他們期望的彌賽亞是戰士,與耶穌在世的表現不同。虔誠的猶太教徒至今仍在等候。

猶太人在信仰的實踐上,開始從聖經的禮儀轉向生活的規範。其中有三件事是他們最看重的:

1.
行割禮

2.
守安息日

3
守食物潔淨條例

這三件事成了牢不可破的規條,違犯的人是對上帝大大不敬。甚至到了初代教會,還有人以這些作為得救的條件。

總之兩約之間 猶太人不再拜偶像,並且開始尋求以更實際的方式信仰真神。他們的努力有了相當的成效,甚至有些外邦人也信了猶太教。但改革後的猶太教雖然脫去了一些儀文, 卻又增加了更多的規條;有了敬虔的外貌,未必明白敬虔的實意。縱然如此,還是有一些猶太人的心單純敬虔,等候彌賽亞的來臨,彌賽亞來臨的時機成熟了。

先知書概論

. 先知書的作者

舊約裡的十六卷先知書(以賽亞書至瑪拉基書),每一卷都以一位先知的名字命名,但我們不能肯定該先知是否親自撰寫那以他命名的書卷。就以耶利米書為例,雖然書中的預言出自耶利米的口,但記下耶利米預言和替他寫傳記的乃是他的書記巴錄。(參耶36:2, 28)。

上帝要我們重視的乃是每一卷先知書的信息,而不是那傳信息的先知。

這十六位先知的先後次序可按他們開始工作的大約年分作以下排列:
  1. 俄巴底亞(主前845年)
  2. 約珥  (主前835年)
  3. 約拿  (主前782年)
  4. 阿摩司 (主前760年)
  5. 何西阿 (主前750年)
  6. 以賽亞 (主前739年)
  7. 彌迦  (主前735年)
  8. 那鴻  (主前650年)
  9. 西番雅 (主前640年)
  10. 耶利米 (主前627年)
  11. 哈巴谷 (主前609年)
  12. 但以理 (主前605年)
  13. 以西結 (主前593年)
  14. 哈該  (主前520年)
  15. 撒迦利亞(主前520年)
  16. 瑪拉基 (主前433年)
但 有不少學者認為俄巴底亞、約珥、約拿,這幾卷書都可能是被擄後的作品。這一群先知都是被上帝呼召,挺身而出為上帝發言。他們身兼四職:預言家、教師、守望 者、代求者。他們拚命工作,勸勉背逆的選民悔改歸上帝,使他們不單免受上帝將要加在他們身上的刑罰,更可以獲得上帝將要賜下的福澤。故此,他們預言「將 來」的事,藉此催使選民「現在」有所行動(參考何西亞書內九次提到「現在」:4:16; 5:3; 7:2; 8:8, 10, 13; 10:2-3; 13:13)。先知所傳的信息不是要提供足夠的資料去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乃是讓我們看見上帝不但是歷史的主宰,更是掌管未來的主。
. 先知的名稱

1.
神人(Man of God)-先知為上帝所揀選,是屬乎上帝和順服上帝的人(撒上9:6;王上12:22)

2.
先見(Seer)-先知有「先見之明」,傳上帝的異象,解釋現在和傳示未來(7:12)
3.
耶和華的僕人(Servant od Jehovah)-先知是服侍耶和華的人(王上14:18;賽54:17)

4.
耶和華的使者(Messenger of Jehovah )-先知為耶和華所差遣,有受託的使命(42:19;瑪3:1)

5.
先知(Prophet)-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先知一字在希伯來文的字根上有上湧、顯明、宣告、傳譯等意思,即代上帝傳話,啟示將來。

. 先知書的內容

上帝興起十六位先知作祂自己的代言人,因為當時(特別在主前七六至四六年間)選民經常犯下列三種錯謬:

1.
他們隨從迦南人敬拜巴力和其他偶像,不再以耶和華為獨一的真神,更把耶和華「巴力化」,用拜巴力的方式去敬拜祂;

2.
他們的社會缺乏了公平和公義,以致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到處都是欺詐和暴力;

3.
他們為了抵禦外敵的欺凌和侵略,常向其他國家求助,臣服於這些國家的權勢之下,忘記了耶和華才是他們唯一的倚靠。

先知書主要針對上述的三個 問題,記載先知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誡選民歸向上帝及思念耶和華與他們所立的盟約,不要再敬拜巴力和其他偶像,不要再爾虞我詐及欺凌弱小,更不要繼續倚賴外人 的援助。對於那些頑梗不肯悔改的選民,先知警告他們將會受刑罰,卻預言那些忠心愛上帝的人必蒙上帝保守和賜福。

當先知勸告選民要悔改的時候,他們強調上帝兩方面的屬性上帝的聖潔和公義。當先知安慰那些忠於上帝的選民,鼓勵他們繼續信靠上帝之時,他們則會著重上帝的慈愛、上帝在歷史上的掌權,以及預告彌賽亞的來臨。

總括來說,先知書就是由這些警告和安慰交織而成。

. 先知傳遞信息的方法

先知的信息以不同的方法傳遞開去,所說的話語固然可以包括許多不同類型的文體(如勸勉、控訴、辯論、譏諷、比喻、箴言、哀歌等),另外更可有不少具象徵意義的「先知性行動」。這些行動可分為三大類:

 1. 先知「表演」一些異常的行動,例如王上11:29-40; 20:1-6; 27-28; 4-5章等

 2. 給兒女起奇異的名字,例如賽8:1-44; 1

 3. 同樣是作出一些奇異的行為,但直接與先知的私人生活連在一起,例如耶利米先知被上帝禁止娶妻及生兒育女(耶16:1-4),以西結先知眼見妻子忽然死去,而不能為她舉喪(結24:15-24),以及何西阿先知要娶淫婦為妻等。

有學者稱這些舉動為「象徵 式的魔法」,認為以色列人跟許多古代民族一樣,相信只要象徵式地表現心目中希望神明為他們做的事,就可以逼使這些上帝明為他們效勞,類似東方人將仇人名字 寫在草人上,再拿針剌草人胸前,意圖引致仇人心痛的巫術。但在先知書的記載中,我們完全找不到這種魔法的跡象:先知們作出這些行動,均是耶和華所吩咐的, 而不是他們自己主動做的;況且,這些行動往往是要向先知自己的國家宣布審判,他們實在沒有理由要採用魔法逼使上帝審判自己的家。

事實上,正如今日的視聽教材一樣,這些象徵性的行動是要吸引群眾的注意力(參結24:19),並加深他們的印象。不過,它們的作用並不止於此,在希伯來文中,「話語」和「行動」(或「所做的事」)是同一個字,先知的宣講固是上帝的「話語」,但先知的行動同樣是上帝的「話語」,有著同樣的權威,同樣會實現(參結5:13)。 換句話說,先知的行動同樣是上帝啟示的途徑,要告訴旁觀的人,上帝藉先知的行動所預告的事必定會實現。

此外,這些「先知性的動」可能有另一層的作用:激發先知和聽眾的感情。當一班被擄的猶太人看見以西結的愛妻(24:18) 忽然去世,他卻不能悲哀哭泣,甚至不能盡最後的義務為她舉喪之時,大概會更容易體會上帝所預言的、耶路撒冷陷落百姓所經歷的悲痛。一件實際發生的事例比單 單幾句話更具感染力。同樣,對何西阿先知說,妻子的不忠,自然引起他內心許多的衝突,但這卻能讓他淺嘗上帝內心同樣的衝突,以致上帝一方面要審判不忠子 民,另一方面卻仍然對她充滿憐愛的矛盾感受,能躍然於他的宣講中。

除了口傳與象徵的行動外,先知傳遞上帝信息的方法當然也牽涉「寫」的層面,包括寫信給遠 方的 君王(代下21:12-15), 被擄外地的百姓(耶29:1-32),寫出象徵行動的意義(賽8:1-2), 記下自己歷來口傳的信息(耶30:1)等。另一方面,筆錄下來的信息又可作為口傳的基礎(如耶36:1-2, 4, 10),並供後世閱讀和引證(但9:1-2; 2:2-3)。

. 先知書的解釋

解釋先知書要注意下列各點:

1.
留心歷史背景既 然先知所說的話主要針對聽眾當時的某些需要,我們要對那時的歷史背景有所認識,才能深入明白先知的信息。例如以賽亞書七章描述上帝要向猶太王亞哈斯顯一個 兆頭;如果我們認識當時的歷史背景,明白亞哈斯正遭以色列和亞蘭王聯手攻擊,就可了解亞哈斯為何如此害怕,以及上帝給他那個兆頭的意義。

2.
注意每一章內的分段先知書本是先知宣講的記錄,所以一章之內可能包含了先知幾篇的講道。舉例來說:
阿摩司書5章有多個不同的主題:
     1-3 節 為以色列人哀嘆,
     5-6 節 勸選民尋主得生,
     7-13節 則指出各種社會問題,
    16-17節 預言選民要哭號,
    18-20節 描寫耶和華的日子,
    21-24節 指斥虛偽的敬拜,
    25-27節 則總結選民的罪惡。
  可見本章包括了三篇的宣講:
     1-3 節 藉哀嘆宣告刑罰的來臨,
     4-17節 是勸勉和警告,
    18-24節 則宣告選民要遭受的刑罰。
如果我們漠視先知書的分段,就很容易把完全無關的經文放在一起來解釋(就如把不同的主日講章連起來一樣),導致不必要的混亂。有關先知書整卷和每章的分段,可參考有分量的註釋書與本串珠註釋本中每卷的大鋼。

3.
緊記希伯來詩歌的特色大部分的先知書是以詩歌體裁寫成,所以解釋先知書不能忽視希伯來詩歌的特點,以免過分按字面的意思去詮釋(參詩歌智慧書總論)。
. 先知書的神學

先知書的神學有繼續性與擴展性;對新約的思想及神學而言,它是啟迪性和完全性;新約神學都以先知書的神學補充才明暸。其主要神學有五方面:

1.
上帝的王權 (Sovereignty of God): 上帝為統管萬有的上帝,以色列要服在上帝的王權之下。

2.
國家社會的道德律 (Moral Foundation of Israel):先知大聲疾呼和斥責國家或社會上不公平和無憐憫的現象。

3.
審判與安慰的平衡 (Balance of Judgment and Comfort ): 先知的神學是雙面性的,一方面宣告選民因罪上帝必審判,不能逃避;一面宣告上帝因選民立約,祂必施恩憐憫,眷顧百姓。

4.
過去、現在與將來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先知不但宣告過去的罪、現在的罪,也宣告將來的結局。

5.
彌賽亞的國度 (Messianic Kingdom): 彌賽亞為大衛的後裔,又得聖靈的充滿,將來要在選民中復興他們的國度,並作他們的王,以公義慈愛管理他們。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彼得後書之信息——認識上帝的真知識

  滕慕理之《新約綜覽》中指出,彼得後書可以用對於上帝的真知識來加以串連。

彼得在一開始請安時就提到認識上帝和主耶穌所帶來的恩惠、平安與生命(彼後 1:2-3),第二章則提到假先知與假師傅的錯誤,這是需要用真知識來對付的,第三章提到認識主所帶來的盼望,就是主必再來。

這就讓我們想到,約翰福音 17:3 記載,耶穌離開世界以前的禱告詞中曾經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這句話原來不容易理解,也與一般人對「永生」的看法不同。一般人看到永生,聯想的是人死了以後進天堂。耶穌所說的永生卻是認識上帝和主耶穌。彼得後書讓我們看到,認識主耶穌的人,不但脫離了這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又與上帝的性情有分(彼後 1:4);認識主的人能夠領受生命,而且多多地領受恩惠和平安(彼後 1:2-3)。與生命的主、永恆的主有這樣密切的聯結,這不就是永生嗎?

  認識上帝和主耶穌基督,帶給你的人生那些地方不一樣?

  彼得因此勸勉信徒,既然我們有這麼大的應許,就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 1:5-7)

這正是所有信徒應該努力追求的美德。有了這些,認識主耶穌基督就會有美好的果效,能多結果子(彼後 1:8)

  彼得後書所列需要分外殷勤追求的這些美德,那一項是你特別需要努力的?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嗎?

  這樣看來,認識上帝和信徒實際的行為應該有美好的搭配。任何聲稱自己有信仰的人,如果不在這些美德上努力,彼得說,他就像眼瞎的人一樣,忘了自己過去的罪已經得了赦免;但行這些事的人,卻永不失腳,可以豐豐富富地進入上帝的國(彼前 1:9-11)。這正和雅各書所強調的,信心和行為要配合相互呼應。

彼得後書之信息——謹防巴蘭的錯誤

  彼得後書第二章引用舊約許多例子來說明假先知、假師傅所帶來的禍害。這些人不承認買他們的主,有淫行,有貪心;真道因他們的緣故就受毀謗。從舊約的例子來看,他們必定會受到上帝的刑罰。彼得後書舉出以下三個例子:

  (1) 洪水的災難:除了彼得後書 2:5 外,請參看創世記 5:28-10:1。那是一個怎樣的世代?得拯救的是誰?共有多少人?為什麼他們能獲救?

  (2) 所多瑪和蛾摩拉:請參看彼得後書 2:6-9,創世記 18:16-19:29。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到怎樣的程度?羅得是亞伯拉罕的什麼人?他對這些罪惡的反應是什麼?亞伯拉罕對這些事情的態度又如何?

  (3) 比珥的兒子巴蘭:這是發生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行走時的故事,記載在民數記 22:1-25:1831:8-16。 當時摩押王巴勒害怕以色列人,就聯合米甸人要來攻擊以色列人。可是他們有沒有把握可以勝利,所以特別找了聲名遠播的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巴蘭住在大河那邊 的毘奪,在米所波大米的北邊,他的祝福和咒詛非常靈驗。摩押王巴勒希望巴蘭能為他咒詛以色列人,這樣,他就要重重地犒賞他。

巴蘭十分願意為巴勒效勞,但是上帝不准。他明知上帝不准,卻為了貪愛那些錢財,又假腥腥地再問上帝一次。上帝說,好吧,你去,可是你必須說我要你說的話。

在 路上,巴蘭的驢子看見拿刀的天使,想要閃躲時把巴蘭的腳擠傷了。巴蘭不知道天使在前面,就用杖打驢,結果,驢開口說話,巴蘭才看見天使。後來,他心裡雖然 想要咒詛以色列好得到巴勒的犒賞,說出來的卻是祝福以色列人的話,如此一連三次,最後只好放棄。後來巴蘭又為巴勒想了一個計謀,就是美人計,利用摩押和米 甸的女子來引誘以色列百姓跪拜她們的神。以色列人與巴力毘珥連合,上帝因此發怒氣降罰給祂的百姓;當時得瘟疫死的有二萬四千人。後來以色列人攻擊米甸人, 就把比珥的兒子巴蘭給一起殺了。

  巴蘭在以色列人的傳統中,成為貪愛不義錢財的代表(彼後 2:15-16)。猶大書 11、啟示錄 2:14 都提醒我們要防範巴蘭的錯誤。金錢,誰不愛呢?保羅在提摩太前書 6:6卻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又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 6:10)

巴蘭過去一向靠法術得錢財,這一次,上帝卻保守以色列百姓,讓巴蘭不能咒詛他們,反而說出祝福的話。巴蘭說,「斷沒有法術可以害雅各,也沒有占卜可以害以色列。」( 23:23)

作為上帝的子民,聽到這樣的話,你是否得到安慰呢?上帝的子民得蒙上帝保守,實在不用擔心有人會害我們。但是如果不遵守上帝的誡命,背棄祂,那就很難說了。以色列百姓後來隨從摩押、米甸女子拜巴力,惹來上帝的忿怒而遭災難。

  這些例子都在告訴我們,上帝的審判時候到了就會來臨,我們要十分小心,不要再犯像他們一樣的錯誤,免得後悔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