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治狀況
從主前539年開始,猶太人就受波斯帝國統治,成為波斯的一個行省。這段時期所羅巴伯首先率領一批人歸回重建聖殿,後來以斯拉歸回重振律法,不久尼希米歸回重建耶路撒泠城墻。之後一百年期間的歷史資料不多,只知道波斯允許猶太人有自己的信仰與文化,並沒有太多干預。
主前四世紀,馬期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興起。他在主前332年占領巴勒斯坦,隨即推翻波斯帝國。亞歷大大帝大力提倡希腊文化,希望用文化統一世界;他的接班人也繼承這政策,給巴勒斯坦地區帶來很大的影響。
亞歷山大早逝(主前323年),帝國分裂成四部份,期中多利買王朝據有埃及,敘利士王朝據有敘利亞,巴勒斯坦就成為二者相爭之地。它先是由多利買王朝控制,信仰尚稱自由;但主前198年敘利士王朝占領了此地。到了安提阿古四世(主前175-164年)即位,他力主全盤希腊化,禁止猶太人獻祭,行割禮或讀律法,把希腊神祇丟斯的像放在聖殿中,並在祭壇上獻豬為祭。
猶太人無法忍受而群起反抗,由長老瑪他提亞率領,拆毀了壇,趕走了安提阿古的使者。經過24年的戰爭,取得了獨立的地位,歷史上稱這戰役為“瑪喀比革命”。
猶太人雖然保持獨立狀況,但始終沒有一個強大的政權,直到主前63年,羅馬將軍龐貝攻占耶路撒冷,殘殺祭司並進入至聖所,從此猶太人受羅馬人統治。起先羅馬人立大希律家族統治猶太人,到主後六年,羅馬將巴勒斯坦納入羅馬巡撫的管轄之下,成為羅馬的行省。
二. 社會狀況
猶太人被擄之後,大部份人沒有歸回而散居各地。他們有的人被當地人同化,有的人則保有原來的信仰與文化;但是隨著年日的久遠,許多猶太人已經不會說希伯來話了,只懂得希腊文,他們把猶太的信仰帶到懂希腊文的各民族中。
歸回的猶太人中,受到外邦民族及文化侵入的影響,演變成幾種派別:
1. 撒都該派
他們很接受外來的文化,並結交外邦統治者,以致他們在政治上很有地位,大祭司多半是撒都該人。撒都該人在信仰上也很鬆弛,只信摩西五經,不信天使鬼魔或復活等事,也不嚴謹遵守 律法。
2. 法利賽派
這派的人數最多,他們謹守律法規條,排斥外來文化,指望彌賽亞來拯救猶太人脫離外邦統治。由於他們看重民族文化傳統,又強調敬虔,他們頗受百姓的敬重。
3. 愛色尼派
他們厭惡當時希腊文化的入侵,宗教的松散,所以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成群到曠野隱居。他們比法利賽人更保守排外,在曠野專心查考聖經,等候彌賽亞的顯現。這派人數較少。
除了這三派外,還有少數人屬於激進派(奮銳党),他們積極與羅馬政府作對,企圖推翻羅馬統治,建立上帝的國度。這些人因為使用的手段激烈,本身的損失也最慘重。此外大部份的人民都沒有屬於任何派別而安靜謀生。
三. 宗教狀況
猶太人被擄之後,無法到聖殿敬拜上帝,也不方便從事獻祭等禮儀,他們開始注意到上帝的話,努力去學習律法。於是,每逢安息日,猶太人便開始聚集學習舊約聖經。歸回之後雖然重建了聖殿,但這種形式仍然保存了下來。聚會的地方叫作“會堂”,會堂漸漸成了猶太人的信仰中心。從此猶太教變得更深入民間,也隨著猶太人的外移而傳到更遠之處。
各地的會堂興起後,猶太人又面臨一個困難,就是在外地生長的猶太子女不熟悉猶太言語,無法學習聖經。約在主前250年時,猶太人在多利買王朝的支持下,由七十二位學者用七十二天把舊約翻譯成希腊文,一般稱此譯本為“七十士譯本”。這譯本譯成後,使各地猶太人都能學習聖經,各地的外邦人也開始有機會自己研究真理。
這段時期的猶太人也致力於 撰寫宗教著作,較出名的是《次經》中的各卷。《次經》包含十五卷書,由於內容不盡真確,屬靈價值也不高,被教會認定不是出於上帝的默示,因此沒有納入舊約 正典之內,但天主教仍舊承認它們當中十二卷的正典地位。除《次經》外,還有《旁經》及其他的書卷,內容雖與舊約歷史有關,卻有許多荒異之處,不足與舊約正 典相比。
猶太人這時在信仰的內容上,比以往更加看重彌賽亞的應許。由於長期在外邦統治之下,他們深切盼望彌賽亞來拯救,在猶太人中建立世界上最強的政權。他們期望的彌賽亞是戰士,與耶穌在世的表現不同。虔誠的猶太教徒至今仍在等候。
猶太人在信仰的實踐上,開始從聖經的禮儀轉向生活的規範。其中有三件事是他們最看重的:
1. 行割禮
2. 守安息日
3守食物潔淨條例
這三件事成了牢不可破的規條,違犯的人是對上帝大大不敬。甚至到了初代教會,還有人以這些作為得救的條件。
總之兩約之間 猶太人不再拜偶像,並且開始尋求以更實際的方式信仰真神。他們的努力有了相當的成效,甚至有些外邦人也信了猶太教。但改革後的猶太教雖然脫去了一些儀文, 卻又增加了更多的規條;有了敬虔的外貌,未必明白敬虔的實意。縱然如此,還是有一些猶太人的心單純敬虔,等候彌賽亞的來臨,彌賽亞來臨的時機成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