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往西乃山(曠野的試煉)(15:22-19:2)


1.          時間:

約有三個月(19:1)。按照地理,書珥是西乃半島一個半沙漠地帶。
       
2.     事件的目的:

15:2516:4上帝要「試驗」人(20:20)(原文是Nasa),同時人也在「試驗」上帝(17:27)。以色列人對上帝和摩西的埋怨(15:2416:2,7-8)(3:7-13)再次証明上帝是提供他們需要的上帝。

15:25忽然提出上帝為以色列民定了律例、典章引起不同的解釋。上帝真正為以色列人定下律法是在西乃山上(20)。這裡這樣說是因為之前一個字「指示」在希伯來文是“律法”(Torah),因此律法的原意就是上帝的「指示」。好讓以色列人一早認識要遵守上帝的「指示」。
 
3. 四個危機

(1). 瑪拉:苦水變甜。

(2). 食物。先發怨言(16:3),然後上帝供給。有關食物的分量、收取的規條目的是要他們完全遵守上帝的指示(16:4),也要守安息日(16:25-26,27-29)。上帝也要以色列人收起一些嗎哪作記念(16:32-34)(「嗎哪」=「這是甚麼」16:1531)

(3). 磐石出水(17:1-7)

(4). 與亞瑪力人爭戰(17:8-16)。亞瑪力人是一個遊牧民族,很可能是以掃的後裔(36:12)。勝利的原因完全是要依靠上帝(17:11)。這姿勢成為了後來以色列人禱告的姿勢(28:263:4134:2)




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離埃及的行程


 1.      路線(13:17-22)

最短的路線應該是走沿海的非利士人地。相信上帝知道以色列人還沒有準備好打戰而必須帶領他們繞西乃山半島的路走,這是上帝對百姓的體恤(13:17-18)。當然,後來以色列人還是與亞瑪力人打戰(17:8),但這並非是沿海的強盛非利士人。

2.      上帝以雲柱和火柱作為他同在的明證(13:21-22)

3.      埃及軍隊的追擊(14:1-15:21)

「紅海」一詞是根據希臘文和拉丁文的翻譯,原文是「蘆葦海」。「海」可指「湖」或「海」,假若蘆葦海一名是表示該處長滿埃及地的蘆葦,那便是指一個淡水的湖,最大可能是在埃及的北部。

法老王的追趕使上帝是再次要在法老王身上得榮耀(14:1-417-18)

以色列人的怨言(14:10-12)讓摩西再次証明他的帶領是有上帝同在的。

4. 以色列人的讚美(15:1-21)

上帝擊敗埃及人使摩西和以色列人大大讚美上帝。從這首詩歌中也發現以色列民相信摩西是一位先知,預言以色列人一天要到耶路撒冷建立聖殿(15:17-18)

出埃及的人數(12:37)


    男子有六十萬人,連婦孺有二百萬以上(參出38:26;民1:462:3226:51)

    反對原因:在曠野供應二百萬人的食物是不可能。古代埃及人和赫人的戰爭軍隊,不過二萬人一方,相對之下,以色列軍人數目龐大;此外以後的一些經文顯出以色列民族軍隊的人數不是那樣大 (31:5;書8:3,12;王上20:15;代下13:3)

    解釋方法:

1.      這是誇張的數字,或是後來王國時期的人數;或是作者強調上帝的福祐。

2.      只是象徵性數字。

3.      數字中的「千」(希伯來文 'elep)可譯作「家」(6:15)「軍」(1: 16)或「家庭單位」(撒上23:23)。故「千」是指一個單元, 600個家庭或軍隊,總數是較二百萬少得多。

    結論:若以色列人口是數十萬人,便容易接受和更配合聖經一些記載;如申7:7和他們對迦南人的恐懼。

    贊成這數目的原因:

1.      若以色列人的數目不是二、三百萬之多,法老為何對他們有所懼怕?

2.      曠野旅程有極多神蹟出現,供應百姓的需要。

3.      民數記的人口統計數字與此數目配合,而民數記的數字顯明是實際數目的「千」、「百」,(參民1:462:32)

4.      當軍隊出戰時,不是常是總動員的(參民31:5;書3:12),而且12:37的數字是人口總數的作用,不是指這些男丁是征戰的勇士。

5.      根據出38:25-26,每一位男丁為聖所奉獻銀半舍客勒,共得100他連得和1775舍客勒(3000舍客勒=1他連得)總數是(3000×1001775)舍客勒=301755 舍客勒相等於(301775×2)人=603550這證明出12:37的數字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