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創世記的神學重點

      創世記的神學思想——尤其是有關上帝帶領和眷顧的神學——正是敘述的重心。

    因著上帝的呼召,亞伯拉罕最初離開在吾珥和哈蘭的家鄉,前往迦南(十二l-5)。

    因著上帝干預,亞伯拉罕多次得以在暫住埃及時化險為夷,甚至愈發強盛(十二l0-20)。

    雅各被騙與利亞成婚,其實他所愛的是利亞的妹妹拉結,而拉結又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生育。因著這種種原因,雅各得了十二個兒子,後來成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二十九15 至三十23)。 

    約瑟先遭到兄長們無情地賣作奴隸,然後又遭主母誣害以姦污之罪,然而經過這連串悲慘際遇之後,他卻在埃及王朝中擢升至位極人臣之位(三十七 至四十一章)。約瑟描述上帝在其一生經歷中之眷顧時,一語中的:『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五十20)

    對於最早期的讀者而言,創世記的故事讓他們知道自己如何在上帝的眷顧下,來到埃及地定居;聖經同時使他們明白,埃及雖然並非其祖國,他們卻是 該地的合法居民,因為法老親自歡迎了他們(四十七7-12)。

        創世記亦包含一個盼望。這盼望對於在埃及居住的以色列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幾乎可以稱之為『福音』。這『福音』是環繞亞伯拉罕而建立的。有關的經 文分別是十二章1至9節、十五章1至21節、十七章1至27節和二十二章l至19節。

    在第一段經文(十一1-9),上帝吩咐亞伯拉罕離開他的故鄉,同時亦應 許他的後裔將會成為大國。亞伯拉罕遵從上帝的吩咐到了迦南,在那裡築起祭壇,獻祭給耶和華他的上帝。

    在第二段經文中(十五1-21),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上帝表明身份,繼而否決以大馬士革人以利以謝作亞伯拉罕嗣子的建議,應許亞伯拉罕將有極其眾多的後裔,並會得著迦南地為業。亞伯拉罕相信上帝的應許,獻祭給上帝,接著再聽見有關他的後裔要過奴僕的黑暗日子,後來得以承受應許地的預言。

    第三段經文(十七l-27)帶出上帝要用割禮作為立約的記號(十七l-27)。上帝再次向亞伯拉罕表明身份,再次應許賜他極多後裔和得迦南地為業。祂否決以實瑪利作為亞伯拉罕後嗣的提議,並要求亞伯拉罕和一切男丁行割禮,作為立約的記號。亞 伯拉罕遵照上帝的吩咐而行。第四段經文(二十二1-19)就像第一段經文,以上帝要亞伯拉罕離家為始,但這次卻要他帶同兒子上山,將他獻給上帝為祭。亞伯拉罕依從上帝的吩咐,但是到了最後關頭,耶和華的使者阻止他下手,又為他預備了公羊替代為祭。經過這終極的考驗,上帝再次應許賜他土地和眾多後裔。

      早期的以色列人(尤其是還在埃及居住的以色列人)絕對不會錯過這些記述中的神學含義。他們得以存在世上,全賴上帝應許賜他們的先祖一個兒子,這應許 在人認為生育無望之後的一段長時間,才藉著神蹟成就了。

    透過這些故事,以色列人認識到他們是耶和華與亞伯拉罕立約而來的後嗣;他們亦因此明白,行割禮這個立約記號的起源和意義。這記號對以色列人的重要性,與洗禮和聖餐對教會的重要性相同。他們更從亞伯拉罕生平的生動描述中,看見順從耶和華的重要性。

    最後,對於居住在埃及的以色列人而言,這故事的應許帶有一種終末觀,就是他們終於有一天得著迦南地為業。

 

 

出埃及記的神學

     出埃及記是由一位遙不可及的上帝,關心埃及地一群飽受壓逼的以色列百姓開始,接著描述帶領他們進入應許地的過程,當中這位上帝逐漸與他們建立緊密的關係。如此一卷神學上的瑰寶便誕生了,影響著舊約其餘各書卷的概念和神學觀念。

 

       要探討本書的神學,最佳的途經可能是從內容發展入手,因為隨著本書的發展,上帝以不同的方式啟示祂的心意。故事由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在埃及所遭受的欺壓開始(一至十九章),這拯救為上帝的百姓帶來了當盡的責任(二十至四十章)。按地理而言,上半部的故事在埃及發生,而下半部的開始和終結是在曠野的西乃山。故事的主題包括拯救(一至九章)、立約(二十至二十四,三十二至三十四章)並上帝的同在(二十五至三十一章,三十五至四十章)

 

 【隨著內容發展而顯示的神學】

 

       本書一開始便追溯雅各家在埃及地繁衍的歷史。以色列民族飽受從法老而來的壓逼(8-10)。儘管慘遭苦待,這民族卻繼續生長繁衍(12),暗示上帝正在祝福他們。法老逼得要採取新的措施來阻止他們的人口急劇膨脹。可是,原本要成為殺人工具的收生婆,卻因敬畏上帝(17)而變成了以色列男嬰的救命恩人。經文指出,上帝因為她們存留男嬰的性命而賜福她們(20-21)

 

       由二章10節開始,故事便集中在一名嬰孩身上。他名叫摩西,因為法老的女兒『從水裡把他拉出來』。這名字亦可解作『拯救者』,正吻合他作為上帝的工 具,承擔起解救以色列民脫離法老壓逼的使命。他那種要解救別人的滿腔熱誠為他帶來了不幸和失意(1-15),卻啟動了上帝的計劃,最終達致以色列民的完全 解放。第二章結尾部分,記述以色列民的哭聲達到上帝的耳中,上帝聽見了他們的苦情(23-25)

 

      上帝向摩西顯現,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上帝與摩西的對話中,揭示了祂的旨意和計劃。首先,上帝在燒著的荊棘中顯現(2),使那地變成了聖地(5) 然後,上帝直接與摩西說話,表明自己正是列祖所認識的那位上帝(6)。他計劃要拯救以色列民(7-9),期望摩西能肩負這項任務(10)

 

【『耶和華』的含義】

 

      在交談的過程中,上帝還啟示了祂的名字——耶和華(15)。根據三章l5節那個隱晦難明的片語『我是即我是』(I和合本作『我是自有永有的』),這個名字顯明上帝是自有永有、滿有主權的上帝,會主動為祂的百姓謀求利益。重點不僅在於有上帝的存在,更在於祂願意以行動來拯救以色列人。這個名字成了上帝給予摩西和以色列人的保證。當摩西拒絕上帝的呼召,上帝便藉不同的神蹟進一步證明祂的能力(1-9)

 

      上帝在六章29節向摩西再次作出保證的說話中,同時亦進一步說明了『耶和華』這名字。當摩西初次嘗試從法老手中救出百姓失敗之後,耶和華便把整件 事提升至神學的層面。經文不斷圍繞著『我是耶和華』這表明自我身份的模式來發展(268)。在過去,列祖知道上帝是一位全能的上帝,但他們卻不明白『耶和華』這名字的全部含義。如今這種侷限要改變。上帝跟以色列人的關係延續,是因為祂跟列祖曾經立約(4-5),但祂完全啟示祂的名則包括把以色列民從埃及為奴之地得著解放、藉著祂本身大能的作為來施行救贖、揀選以色列民為祂的百姓、讓人與祂建立關係並以祂為主,以及成就祂的應許,包括承受土地作產業( 6-8)。百姓雖然沒有因著上帝這番話而動心,但本書卻確實記載了上帝的說話得著應驗,因此也完全啟示了耶和華上帝的大能。

 

【上帝的大能】

 

      十災顯明了耶和華的能力,大自然都要聽命於上帝的旨意。每一災都比先前一災更危險。它們以三個為一組的形式出現,第三個是用以肯定前兩個是出於上帝的。法老的術士雖然可以模仿其中一些災,但始終能力有限,最終只有承認失敗。

 

      故事強調上帝與法老並一切法老所代表的發生衝突。在記述每個災發生的前後,都會提到法老的頑梗態度;在災情嚴重的一刻,他表現得好像願意妥協,但當 災情減輕,他又立即反悔。上帝利用他這顆剛硬的心來成就祂的旨意(1322,八l51932,九71235,十2027)。那是甚麼旨意呢? 經文道出了上帝其中一個旨意:『埃及人就要知道我是耶和華』(5,八22,九1416,十l-2)

 

    上帝的作為指出一個事實,就是祂能夠以大能施行祂的工作。當然,以色列亦可以同時看見上帝的作為。另一個旨意,則在埃及人所信奉的諸神與耶和華的直接衝突中顯明出來。每個災都指向埃及人的泛神信仰中的一個神祇 (神祇的數目多至5002,000),包括殺長子的第十災(十二l2)。耶和華是萬神之神。

 

      經過這場角力之後,以色列人終於從壓迫中得著解放,可以離開埃及。日間的雲柱和夜間的火柱代表了耶和華親自與他們同在,帶領他們。埃及人從後追趕,試圖在紅海邊把以色列人趕盡殺絕(十四章)。然而,上帝把海水分開,施行了拯救。埃及人的軍隊嘗試追趕,卻被海水淹沒了。眾軍兵在覆亡之前的話,正好說 明這連串事件的目的:『因為耶和華為他們攻擊我們了』(十四25)。耶和華『拯救』了以色列人;他是『戰士』,為以色列百姓爭戰(十四30,十五3)。結果,百姓信服了耶和華和他的僕人摩西(十四31)。十五章以詩歌記述了耶和華的勝利。

 

      他們前往西乃山的路上,上帝一直供應他們。當他們在瑪拉因水苦而不能喝,又在利非訂沒有水喝的時候,上帝都供應他們(十五22-27,十七l-7) 當亞瑪力人起來攻擊他們時,主再次為他們爭戰(十七8-13)。最後,他們來到西乃山,主在閃電和密雲中顯現,百姓親自經歷祂的同在(十九章)。正當百姓預備透過摩西作為中介來朝見上帝的時候,他們卻『懼怕』上帝。這位就是他們的上帝,他們如今要親自面見祂。

 

【上帝的命令】

 

      作為上帝的百姓,以色列有責任遵守主在山上頒賜的立約條款。以色列承諾會遵行(十九8)。當摩西向百姓陳明立約的誠命和典章之後,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作為立約的憑據(二十四8)

 

      人需要聽命才能與耶和華建立關係。除了這是耶和華的命令之外,聖經再沒有提出任何理據。我們若仔細分析十誡(二十1-17)和約書(二十22至二 十三33),便發現它們所列出的上帝的吩咐,包括縱橫雙向的層面,是對上帝和對人的正確態度和行為。生活的每一方面都應服膺於與主立約關係這個大前提之下。因此,無論是家庭、社會、個人和群體的權益,都不可超出這個指標。

 

      當摩西和約書亞留在山上領受上帝寫在石版上的十誡時,山下的百姓竟然做出悖逆的事,就是造出一隻金牛贖來敬拜和領路(三十二1)。立約之後不到40 天,百姓就已經做出違約的行為。雖則耶和華為以色列人的利益做了種種事情,他們卻背棄了祂。上帝因著他們拜偶像而聲言要離棄他們(三十二7-10)。摩西為百姓懇切向上帝求情(三十二11-14,三十三12-16)。他深深地明白,以色列若失去了耶和華,便一無所有。大概是因著約的緣故,上帝的屬性如今以某些難 以言喻的方式,與祂的百姓以色列緊緊地連結起來(三十三13)。上帝以恩慈對待以色列人,沒有消滅他們(三十三l9,三十四6-7),並與百姓重新立約( 十四10-28)

 

      這一次,摩西從耶和華那裡領受了一個關乎祂屬性的特殊啟示;他求上帝讓他看見祂的榮耀(三十三18)。對於這項大膽請求,耶和華並沒有表示介意,而且答應顯出祂的一切『恩慈』(三十三l9)。經文沒有解釋『榮耀』和『恩慈』是否等同。但是,當耶和華於山上在摩西面前經過之後,姑勿論所顯的是榮耀抑或恩慈,摩西用了六個字詞或片語來形容自己。這是聖經有關耶和華的屬性其中一段最淋漓盡致的描述:『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赦免罪孽。』(三十四6-7)

 

【建造會幕】

 

      在立約和百姓違約之間,是耶和華對建造像徵祂與以色列同在之會幕的詳細指示。當中對建聖所的材料和做祭司的衣服,耶和華提出了精確的指引。三十五至四十章記載了百姓依照耶和華批示的樣式,建造和豎立會幕。

 

      會幕成就了上帝要住在以色列中間的應許(參六8),並成了百姓用以敬拜上帝和領受祂指示的地方。耶和華的榮耀在西乃山出現的時候,有煙雲遮蓋著山(二十四16)。可是,以色列民不能長居山下,聖所則隨他們四處遷移,讓耶和華永遠住在他們中間。

 

      當百姓為會幕舉行奉獻禮的時候,耶和華的榮耀覆蓋會幕(四十34)。本書結束的時候,指出耶和華與百姓同在,祂在聖所之中帶領百姓走前面的路。這位曾經在火燒的荊棘中與摩西會面(三章),又在山上向百姓顯現的上帝(十九至二十章),如今住在以色列人中間。

 

 

 

 

羅馬書神學主題

歷代神學家如保羅,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巴爾特等等都以羅馬書作為他們神學巨著的基礎。

 

歷代基督徒也以「因信稱義」的道理作為信仰的基礎。我們可從羅馬書中引申出五個神學主題:

 

一.上帝的義:

 

保羅一開頭就以主題申言說明上帝的義是顯明給凡是相信的人(1:17)。

 

我們可以從四個角度去看羅馬書中“上帝的義” 的意義。

 

第一是上帝的信實:指明上帝的應許必要實現,不管人的信與不信(3:3-4)。

 

第二是上帝的忿怒:上帝的忿怒並不與他的義互相矛盾。忿怒也是上帝的義的一種彰顯(1:18; 2:5)。

 

第三是義的彰顯在耶穌基督的受死上;基督成為贖罪祭是表明了上帝的義(3:25ff)。

 

第四是信心:上帝容許人「因信稱義」也是上帝的義的彰顯。

 

二.上帝的慈悲:

 

上帝容忍,寬恕是他的慈悲(2:4)。

 

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為我們死說明了上帝的愛(5:8)。

 

關於以色列人的離去,上帝整天伸手向他們招呼(10:21)。

 

三.上帝的主權:

 

在九至十一章中,上帝的主權清楚的被說明。以色列人的被棄並不是上帝不公平,而是上帝的公義;衪可以自由的揀選;就如瑤匠和瓦器一樣(9:19ff)。外邦人被揀選也是上帝的主權。

 

四.上帝的恩典:

 

人的罪與上帝的恩典成為了羅馬書的基本討論。

 

保羅不只指出外邦人的罪惡,更說出猶太人的罪惡既使他們有上帝的特權。但上帝的恩典使罪人不至於死(5:21; 23)。

 

上帝的恩典使衪先主動的來拯救罪人(5:8)。上帝的恩典永遠大過人的過犯,因此,更多的罪就顯出上帝的恩典越多(5:15,20)。

 

五.上帝的律法:

 

保羅對律法有許多好感;他稱律法為「聖潔,公義,良善」的(7:12)。

 

律法的目的是叫人知罪(3:20; 7:7),也叫人不至犯罪而稱義。但因信基督可以稱義,因此「因信稱義」也堅固了律法(3:31)。


人的軟弱使律法失去了它的功用(7:18)。基督徒有聖靈的律法(8:2)。

 

 

 

歸回時期

 

雖然上帝早已有言在先,波斯王古列會驚人地特准這一小群被擄的人,在大衛皇室之代表所羅巴伯及大祭司約書亞的帶領下,歸回耶路撒冷,然而這些散居各處的餘民,對在巴比倫手下地獄似的慘敗,仍是記憶猶新。

     甚至當他們再度苦幹,立下聖所的根基(這是上帝同在最重要的象徵)時,沮喪仍在敲著它的喪鐘,以致整個工程停了約莫16年之久。(拉四24)

 

每件事都不對勁︰他們失去了意義,然後走下坡,最後連建殿的意願都沒了。每一次他們的嘗試都遇到了內憂外患(拉三12-13;四1-22),若非上帝的恩典差遣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這種情形還會繼續持續下去(拉五1)。

 

 

哈該書神學

 哈該書的神學  , 上帝的印戒 ,

上帝的印戒

      這時期的神學問題很簡單,就是那裡可以找到上帝的作為與同在?當然,不可能是在這荒涼的國家,或傾圯的聖殿。整個生活環境迫使他們擴大他們的思想,在外在命運一再受挫的當兒,他們的思想轉向上帝內在的應許。

     然而,在朝向建立上帝家室的16年冷淡後,以色列在屬靈發展和物質的厄運兩方面,都付上了極重的代價。

     主前520年,哈該踫上百姓絮絮叨叨地推托時辰不對(其實是抱怨上帝不曾為他們預備更多,使他們可以建立聖殿),哈該就要求百姓,以同樣的邏輯來看看自己所住的華屋(哈該書一2-4)。

  事實上,正是因著聖殿『荒涼』(哈該書一4),耶和華才使『乾旱』臨到他們的作物。當人不留心上帝的訓誡,上帝就用刑罰來掠奪人的注意力,以致這一小群歸回者,他們種得愈多,收得愈少;吃喝得愈多,享受得愈少;穿得愈多,但保暖的感覺愈少︰賺得愈多,但購買的能力愈低(哈該書一章6節),這是他們應該留心思考的(哈該書一5,7;參哈該書二15,18)。當然不是每件單一或獨立的失敗,都可以解釋成上帝管教這個國家的證據,然而當這些災難開始一連串臨到,而且日益嚴重危及整個國家的威信與福祉時,這個國家應該知道,這是上帝的手,百姓應該歸向他,這項原則在利廿六3-33首次宣布,多數先知也曾用過,特別是在摩四6-12。

     很令人驚異的是,百姓竟然回應並『順服』主和先知哈該的話語(哈該書一12),當聖靈激動領袖與百姓起而建造主的房屋時(哈該書一14),上帝就在這些話語上,加上他古時的名字與應許『我與你同在』(哈該書一13;二4)。

     根據古時的應許,上帝住在以色列當中的證據,乃是與會幕(出廿九45一46)及三重套語相連結,這也見諸他使他的靈住在他們中間(哈該書二5)。甚至,這只是初步的開始,第二聖殿的昌盛、榮耀、尊貴,將直指以西結等先知所描述的未來聖殿,因為在哈該書二3,哈該直截了當地問道︰『你們中間存留的,有誰見過這殿從前「所羅門聖殿」的榮耀呢?』然後他大膽地宣告︰『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都必運來,我就使這殿滿了榮耀,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若我們從將來普世承認主的輝煌景像中來看,這三個聖殿事實上在那末後的日子,是同一耶和華的聖殿。事實上,由賽五四11-14;六十;耶三14-18;結四十—四八的想像,因著認識耶和華的權能,萬國必將他們的財富傾在這屋宇。因此,人們不可以輕忽此時奉上帝名字、能力與計劃而開始的小事。



     而在這日子來臨之前,在物質、政治與社會方面,必有普世性的大震動(哈該書二7,21-22),這與我們目前熟知的先知性主題——主的日子——相當一致。當哈該描述上帝的審判以及他必然得勝時,他採用的角度乃是上帝過去在以色列中決定性的征服行動,例如過紅海時,[馬必跌倒,騎馬的敗落];或在基甸的拯救行動中,『各人被弟兄的刀所殺』。如此,耶和華將震動天地,並且『傾覆』(參所多瑪和蛾摩拉)列國的寶座,除滅列邦的勢力(哈該書二22)。

     在哈該書二23,這種震動對大衛皇室的意義更加明朗化。哈該宣告,『到那日』,耶和華將以大衛的子孫所羅巴伯為上帝的『僕人』,並且以他為『印戒』。因此,列國的傾覆乃是要高舉那將要來的大衛的後裔,當計劃中的普世災難將所有爭競的列國射向最後的終點時,所羅巴伯——這位大衛寶座的最新繼承人——就因著他的職份和身分,將被高舉到極其榮耀的地位。

    『印戒』是權柄的戮記,在耶廿二24,因為上帝棄絕了約雅敬(又名耶哥尼雅或哥尼雅)的領導,這印戒就從他手中摘除。在古代近東,使用印戮來標示財產和文獻是相當盛行的。因此,印戒無疑是皇家的徽章,用在權力的委任與確據,以及政府的威信上(參歌八6;傳道經十七22)。這位新大衛子孫將在世界面前,成為上帝的印記,以致上帝得以繼續成就他古時的應許,因那應許『大衛的恩典』,乃是『確實』或『不可改變的』(賽五五3)。甚至,連他的頭銜『我的僕人』,也遠超過文雅的宮廷用語。誠如八世紀時以賽亞的宣告(例如︰賽四二1),在耶和華口中,他顯然是提到那位擁有共同本質,又包含整個團體的最後一人。

 

謙卑又公義的王

     在撒迦利亞開始說到第一段沉重的信息時,他首先預言亞歷山大大帝的得勝行伍(亞九1)。這個主題已經設下,必有一審判臨到,上帝要毀滅統管以色列的外邦權勢,以色列真正的王必來到。他就職的表徵,就是騎著驢駒子(九9;參士五10;十4;十二14)。

     他的個性公義,以賽亞也使用過同樣的描述(九7;十一4-5;卅二1)。然而,他已經被傳揚,且他的得勝也將成為上帝恩典的標記,他是『謙卑』,甚至是『困苦的』。在賽五三7同一觀念也用於『主的僕人』。這是以色列的新王,他是謙恭柔和的,也是得勝的,他將除去一切的戰爭(亞九10),他將以和平統治全地(亞九10)。以後的圖畫都和賽九1-7;十一1-9;彌五2-5相同;『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亞九10)這也是詩七二8所宣稱的。

    在巴比倫被擄後,以色列已經歸回這地,統一的國度遠景仍出現在亞十9-12。雖然有人以靈意解釋地的應許,也有人把它當作短暫的祝福,以為當以色列不能恆守約的條件時,這悖逆之國就已經喪失這項福份。然而,這段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出現在被擄後較晚的日期。相反地,正當以色列愈來愈無望地分散時,這個希望卻愈燃愈明亮。

 

 

未來的復活

     『那時』,『並且有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沒有這樣的』(但十二1),上帝將拯救他的子民,並引進永義的國度。國度、寶座、和權柄,將是上帝有計劃應許的全部兌現。

     賽廿六19,上帝要透過死人的身體復活,使死去的虔誠信徒再次活過來。其中有得永生的,因他們的名記錄在冊上(但十二1-2)。另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這是他們的結局(參賽廿四22;六六24)。約伯曾對人的復生寄予厚望,就如樹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伯十四7,14)。他終究的盼望,是希望在皮肉滅絕之後,仍有機會能見他的救贖主(伯十九25-27)。

     人類充滿血氣的統治,終必因上帝國度和他的王的來到而告終。這是上帝歷久而彌新的應許。那代表人類所有權勢、王國、強而有力的敵基督者也必來到,但從上帝來的彌賽亞必輕易地殲滅那惡者,且引進祂的國度,賜給祂的『聖者』新義,以及永恆的統治,祂必從灰塵中使死人復活,他們必發光如星辰,直到永永遠遠。

 

 

 

應許之人

   按照應許的教義發展來說,以西結廿一26-27﹝31-32﹞,正是最後的一個階段。先知如水閘瀉洪般地宣告耶路撒冷、聖殿、以色列人的土地即將被擄(參結廿45-廿一17)。

     以西結奉命在巴比倫已猶疑未定的十字路口上作記號,表明他不會選擇南方到亞捫人拉巴的方向,反而會直取耶路撒冷的道路。雖然此事未卜,尼布甲尼撒站在岔路上,方要搖簽求問神像(察看犧牲的肝,廿一21);耶和華卻早已知道!他會抽到攻打耶路撒冷的簽(22節)。

     至於大衛座上的昏君希西家,他的『冠』將被挪去,大祭司的『冕」也要被摘除(參出廿八4,37,39;廿九6;卅九28,31;利八9;十六4)。王國和祭司制度,在以色列目前的歷史,正面臨崩潰、瓦解的時刻。這情形將繼續惡化,直到那位耶和華所命令的來臨,方能好轉和恢復(廿一27『直等到那應得的人來到』)

     這經文和創四九10非常相似。在以色列愁雲慘霧的日子,以西結往上追溯上帝對猶大支派所應許的彌賽亞,做為盼望的一線曙光,這是很自然的事。

     當大衛和亞倫的後裔無法完成上帝聖的使命時,這應許曾沉寂一時,直到那位王權和祭司職集在一身者出現,冠和冕將同時戴在他頭上,他是獨一無二的『君王——祭司』,就是彌賽亞。

     同時,他的對手也一直以反基督的型態出現,例如賽十四12的巴比倫王,和結廿八11的推 羅 君。每一經文所指的,並不僅限於當代的歷史人物,乃是指創三15蛇的後裔,是那敵基督者的代表。歷史不僅是人與人之爭,更是屬靈的戰場,是撒但和它的後裔、歷代的 暴 君,與上帝的譜系、大衛的子孫的對抗。
 

石頭與上帝的國

     但以理書的神學顯而易見,是人類代代反對上帝主權諸王國的代表。上帝的國度雖暫時與之並存,但至終將奏凱歌。但以理與以西結同是被擄的猶太人,他在耶路撒冷焚毀的煙霧迷漫之上,看見上帝應許的國度仍屹立不搖,藉著大衛支派而綿延不絕。

     
記載在但以理書第二章尼布甲尼撒所作的夢,為這預言拉開了序幕。這彪形大像,從頭到腳趾,隨著金屬的貴重與否而分成四個國家。

     正如大石頭致命的一擊,這大像被砸得粉碎,人類的權勢終將隕落,甚至無跡可尋。打碎這像的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石頭』使人聯想起以賽亞描述的『房角石』(賽廿八16),而構成這像的金屬,依序代表的四個王國是︰為首的巴比倫,分裂的兩國——瑪代波斯、希臘帝國,以及羅馬帝國。

    但以理書二44解釋得非常清楚︰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

     俄巴底亞21節說︰『國度就歸耶和華了』,正是此處所指的。

 

 

亙古常在者

      但以理書第二章尼布甲尼撒所作的夢,和第七章但以理看見的異象,需並列而觀。尼布甲尼撒夢見的金頭,第二章以巴比倫作代表,也就是七4但以理看見的獅子。胸和手臂是銀的,代表地上的王國,就是『熊』(七5),也就是八20雙角的公綿羊,是瑪代和波斯。但二中肚腹和腰是銅的,在第七章成了四頭、四翅膀,如豹的一獸,這也就是但以理所看見後來長出四角的公山羊(八21-22),即希臘君亞歷山大帝及在他之後掌權的四位將軍。半泥半鐵的腳在七7變成恐怖可怕的獸,這是代表或羅馬帝國。它最後也分裂為十王,另加一自大的敵基督(24-25)。這王將制伏三王,並向至高者說夸大的話;聖民必交付在他手中一段時日,直到上帝永遠的國度降臨(25b-27)。

    但以理看見天的四風陡起,刮在大海之上。之後,相同的四個地上帝國也出現了(第七章),但等他們的年日窮盡,及頭有十角的第四獸,窮凶惡極反對上帝,並惡待他的聖民之後,亙古常在者的審判就來到了。但以理書七13,14說︰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祂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祂的國必不敗壞。

     相異於人類充滿獸性的統治,有一位中保從至高的上帝那裡而來,他的外貌使人立即聯想到以西結和以賽亞所見的異象。這位要臨的彌賽亞不僅是真正的大衛,而且也是位真正的人子。祂的使命是為了人類,而祂崇高的地位是從上帝而來。『駕著天雲而來』表明了他屬天的根源(七13,比二34『從天而降的石頭』表達得更為清楚)。祂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祂的國必不敗壞(七14)。

 

世上的權勢充滿了殘酷、聲色犬馬、自私自利,而這正是獸殘暴、冷酷、長角、大鐵牙、吞吃嚼碎的劣性,這些案件都要在亙古常在者的寶座面前受審判。他的衣服潔白如雪,頭發如純淨的羊毛,寶座乃火焰。他坐著要行審判,案卷都展開了(七10),審判的寶座設立在地上(9)。他的隨從不計其數︰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萬萬(參亞十四5審判時,有一切聖者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