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毀滅,結束了保羅和猶太人的關乎因信稱義與因律法稱義之爭。現今取代律法稱義這爭端而起的是希臘的哲學。這些哲學與基督教的信仰混合,產生了那在數十年後才完全成熟的諾斯底主義,又名智慧派。在保羅殉道之前諾斯底主義的雛形己經在小亞細亞蔓延,影響教會,現今它比起保羅殉道時稍為成熟,影響也漸趨廣泛。諾斯底主義影響信徒不承認主耶穌是上帝,懷疑自己所得的救恩,看犯罪為正常,最後離開教會。
諾斯底主義高舉「知識」,視「知識」比信心和行為更為超越。人要得救就要得著「知識」,但「知識」卻只有少數人能領悟。與這「知識」相反的就是物質。「知識」是善的,物質是惡的。從這裡引出諾斯底主義的兩個重點:關乎上帝與物質世界的關係和人與物質世界的關係。
第一,既然物質是邪惡的,這個世界不會是至高至善的上帝所創造的。若果這個世界是主耶穌所造的,那麼主耶穌就不是那至高至善的上帝,充其量祂只是低等的上帝,甚至是天使。至於祂道成肉身,更是不可能接受,一位屬靈而良善的上帝不可能取一個邪惡屬物質的身體而成為人。他們就否定主耶穌是一位真人,他們建議了「幻影說」(Docetism),就是主耶穌在世時只是一個虛幻影子,祂不曾有過肉身。除「幻影說」之外,也有人說耶穌是人(Cerinthianism,以倡導人Cerinthus為名),但祂不是上帝。他所以有上帝的身份,是因上帝的靈在祂受洗的時候降臨並且居住在祂心內,直至在祂被釘十字架前,上帝的靈才離祂而去。釘十字時候的主耶穌是一位真人,並不是上帝。
第二,物質既然是邪惡的,而身體也是物質做的的,所以人應該嚴嚴的管制自己的身體。為避免靈魂受自己身體的影響,他們就作出對身體和身體的各種慾望的禁制。另一班人卻持相反看法,既然物質是邪惡的,也無任何價值,就應讓這屬物質的身體與這物質的世界盡量產生關係,好使靈魂從這些關係中得著「知識」,叫靈魂盡快得著拯救。這樣從這觀念就發展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禁慾主義和與它相反的縱慾主義。
這異端是敵基督的,約翰壹書就是與這異端爭辨。除約翰壹書外,上帝感動保羅在二十多年前所寫的歌羅西書也是和這異端爭辨。此外諾斯底主義的影子也可以在提摩太前後書,提多書和彼得後書找到。或許在哥林多後書也有少許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