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以賽亞書之著者

 

本書著者是以賽亞先知。「以賽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或耶和華是救恩。他的名字充分的表明他所傳信息的主題。

他的孩子,一個叫做「施亞雅述」意思是餘民將要歸回(賽七3)。另一個叫做「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意思是擄掠速臨,搶奪快到(賽八3)。上帝也藉著他們的出生及名字成為以色列中的預兆和奇蹟(賽八18),並且以賽亞的妻子也稱為女先知(賽八3)。以賽亞的一家人在上帝的聖工上為我們留下佳範。

       根據猶太人的傳說,以賽亞先知的父親亞摩斯是烏西雅王父親亞瑪謝的兄弟,因此以賽亞便是烏西雅王的堂兄弟,那麼以賽亞可能因為是皇親國戚,甚獲烏西雅寵愛,在烏西雅王朝時已開始講道。後來王崩,他失去了依靠,便到聖殿中去祈禱,反而因禍得福,見到異象,蒙主呼召,成為上帝忠心又有信心的先知。

 

耶穌生平的奧秘

耶穌一生從出生到受死、復活升天的種種事蹟,五百年前的以賽亞、彌迦、撒迦利亞與大衛等先知或君王在舊約中早就有預言。

將主要事蹟與其於新、舊約聖經中之對照經節,大致依時間之先後順序略述如下:由童女所生(賽七14;太一18~25)、降生於伯利恆(彌五2~3;路二1~7)、寄居埃及(何十一1;太二13~15)、容貌枯槁憔悴(賽五十二14;約八57)、傳道的態度(賽四十二1~3;太十二9~21)、在加利利傳道與行神蹟(賽九1~2;太四18~25)、被本國宗教領袖所棄絕(詩一一八22;太廿一42~44)、騎驢進耶路撒冷(亞九9;太廿一1~8)、被朋友(猶大)出賣(詩四十一9;約十三18~27)、受審的情形(賽五十三7;太廿七13~14)在十字架上喝醋(詩六十九21;約十九29)、兵丁拈鬮分衣服(詩廿二18;約十九22~24)、與罪犯同釘十字架(賽五十三12;太廿七38)、死時全身骨頭保持完整(詩卅四20;約十九31~33)、被搶扎肋旁(亞十二20;約十九34~35)、與財主同葬(賽五十三9;太廿七57~60)、死後復活(詩十六10;徒二31~32)、復活升天(詩六十八18;徒一9)與將來還要再臨(亞十四5;約十四3)等。

上述各項預言之應驗,其困難度均甚高,甚至有些幾乎是不可能;若非藉上帝的靈直接運行,每一項都是無法成功的。就以我們最耳熟能詳的耶穌降生於伯利恆的事來說吧,我們都知道耶穌肉身養父約瑟和生母馬利亞都是拿撒勒人,拿撒勒位居北方,距離伯利恆至少有 一百公里 的路程。在當時若非在羅馬皇帝該撒亞古士督要人民「報名上冊」(目前所謂之戶口普查),而統治迦南地的敘利亞巡撫居里扭的認真執行下,馬利亞怎麼可能在交通工具仍不發達的情況下,挺著大肚子到她與約瑟的本籍大衛家的伯利恆去報名上冊呢﹖(路二1~5)

此外,再由耶穌「迫不及待」地降生於連他們寄宿房間都沒有著落的馬槽裡(路二6~7),就時、地、事、物而言,絕非偶然。可見凡事都有上帝的旨意與作為,只要祂想成就的,沒有一件不會成功。試問世間又有那位教主或宗教家的一生,能有像耶穌那樣完全的預言與應驗呢﹖

 

 

約拿書之神學主題

 

一、 從約拿書看上帝的救贖

    上帝差遣約拿至外邦敵國傳警告,是上帝對世人寬大的愛。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要使地上萬族因他得福,這指著上帝的救贖要藉著彌賽亞的工作,臨到所有以信為本的屬靈的亞伯拉罕後裔(創十二2/3,加三8/9),如今在約拿書中開啟了這救恩的序幕與亮光。

二、 從約拿書談彌賽亞工作

約拿是上帝所揀選差派的先知,以賽亞先知預言主耶穌是上帝的僕人,是上帝所扶持、揀選,心裡所喜悅的(賽四十二¼)。

上帝藉約拿向敵國傳警告不但顯示上帝的慈愛,亦預示在上帝的普世救贖中,世人要與上帝和好,人與人和好(特別是猶太人要與外邦人和好),這工作在彌賽亞基督身上得以完成(弗二14/18,林後五18)。

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裡,人子耶穌也三日在地裡頭,這預表耶穌基督被釘十架,埋葬(太十二39/40);約拿在魚腹裡生命得保全,後被大魚吐在陸地上,這預表基督從死裡復活的大上帝蹟(路十一30,約二8/21)。

三、 從約拿書看選民對外邦的責任

上帝在舊約揀選以色列百姓,使他們成為獨居的民,永遠屬乎上帝,並要在萬民中分別為聖,進而向列邦顯明上帝聖潔的國度,並宣揚上帝奇妙的作為。而向外邦宣教的工作雖未全面展開,但此一職責卻要由新約時代的教會來完成(太廿八16/20,可十六14/16,徒一8),因此約拿的海外宣教實則告訴我們,今日世界傳道的責任即在我們身上。

四、 從約拿書看末日上帝的審判

約拿傳警告立即獲得尼尼微城人的響應,他們徹底的悔罪改過歸向上帝。此舉在主耶穌的口中得到認同,而尼尼微人聞過遷善的義舉對比出上帝選民的頑梗不信,他們在末日必受極重的審判,尼尼微人要起來定他們的罪(太十二41)。

 

掌管歷史的上帝

 

  舊約用以判斷真假先知的主要標準,是看他們所說的話是否應驗(申十八21-22)。這個標準的前提為:耶和華會將祂的計畫啟示給先知(摩三7),而祂將掌管歷史,使祂的旨意得以實現。

  在以賽亞書四十至六十六章中,上帝掌管歷史是讚美的高潮。本書四十章後,多處談論人手所造的偶像說,偶像不能與上帝比較,假神是虛無,不能降福、或降禍(賽四十一21~24),上帝必不將祂的榮耀歸給偶像(賽四十二8~9);倚靠偶像的將蒙羞; 人用同樣的木頭可以燒來烤餅,可用來作雕刻偶像跪拜,這種偶像怎能救人(賽四十四15~19);因此先知多次強調耶和華是救贖主、耶和華是真神,在祂以外並沒有別上帝,除祂以外沒有救主,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祂是惟一的上帝,惟一的救主,祂更是歷史的主宰。

以色列人已經在亞述危機時看見,上帝如何宣告,並如何成就(賽三十七33-37);如今他們可以相信,上帝曾宣告:「看哪,先前的事已經成就,現在我將新事說明,這事未發以先,我就說給你們聽。」(賽四十二9),這是預言上帝的救恩臨到時,真理的聖靈要如活水泉源或江河,滋潤荒涼如曠野、沙漠的人心,使它變為肥田、水池,使人得生命、得喜樂,未來上帝要為這個國家所成就的新事,必然會實現(賽四十三9、19,四十八3、6)。因為上帝在過去的事件中,曾以大能和權柄發言,所以如今祂針對未來所說的話,也是可信的。偶像從來未能這樣作,它們的無能顯示它們根本不是上帝(賽四十三8-11)。惟獨以色列的上帝曾經啟示、拯救,並宣告祂要採取的行動。

以賽亞書有三處預言從東方選召僕人建設教會(賽四十一2,四十六11,二四14-25),現在已經應驗了。末來我們可以密切地注意上帝的作為,就可以看到先知的預言將陸續地應驗,就可以明白上帝的確是掌管了歷史(四十一21-24,四十三8-13,四十四6-8,四十五20-21,四十六8-10,六十一1-2,六五17,六十六1-2,15-17,22-24)。

 

君王式的彌賽亞

 

     先知以賽亞又預言彌賽亞王者的身分,上帝要藉著他將光賜給萬國,救贖以色列,赦免罪惡,並帶來全世界的祝福,這一切都要在千禧年國度中實現。先知稱彌賽亞為「耶和華的苗裔」(賽四2);彌賽亞將從大衛的後裔中誕生,並要將福氣臨到全世界。

    彌賽亞也稱為「以馬內利」,就是在生活和事奉中,讓信靠他的人體會「上帝與我們同在」(賽七14)。這個預言在基督降生時實現了(太一23)。基督藉著祂的話語和工作,彰顯了「上帝與我們同在」的事實。

    以賽亞對彌賽亞的形容為:「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和「有一子賜給我們」。前一句話暗示祂的人性,後一句話暗示祂的神性(賽九6)。以賽亞所給彌賽亞的稱號,特別強調祂的神性:「奇妙策士」(比較賽二十八29)、「全能的上帝」及「永在的父」(賽九6)。

  以賽亞強調,彌賽亞不單將福氣賜給以色列人,也要賜給列國。一度被藐視的加利利地,是被稱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的,它有一天要成為彌賽亞榮耀顯現的所在(賽九1至2;比較四十二6,四十九6)。彌賽亞作為大衛的後裔,彌賽亞定會掌權;先知預告祂在未來的國度中施展對世界的管治(賽九7)。彌賽亞的國度是公義和公平的(賽十一1至5),但在祂完成千禧年統治之後,世界各國先要受審判(賽二十四1至23),那時,彌賽亞要賜福給以色列人(賽十四1至2)及列國(賽二十五6至12),使人類能恢復在亞當裏所失去的一切。彌賽亞統治時,死亡的咒詛將被除去(賽二十五8),世界普遍要認識這救贖的真理。這位偉大的彌賽亞,要引領世人歸向祂(賽三十20至21)。彌賽亞更要醫治這個世界(賽三十五5至6),這種醫治是在千禧年國度裡的人產生功效(賽三十五8)。

 

僕人式的彌賽亞

 

從以賽亞的神學,我們可以看見上帝解決人類罪惡的方法,是藉著彌賽亞的救贖,叫上帝的榮耀在千禧年國度中得以彰顯。

以賽亞說明了上帝要怎樣賜福給以色列人和列國。這種福氣,是建立在赦罪的基礎上,而赦罪的工作是由彌賽亞來完成,不過以賽亞所介紹的彌賽亞,不單是一個君尊的彌賽亞,也是一個僕人式的彌賽亞-這兩種身分皆屬一人。僕人式的彌賽亞要被殘害至死,並補贖世人的罪惡(賽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

學者常將以賽亞書第一部份(賽一至三十九章)與第二部份(賽四十至六十六章)作對比,認為餘民的主題在第二部分不具重要地位。其實所謂的「僕人之歌」正是直接與餘民這主題相關。原本僕人就是指以色列人,因為這位僕人特別被稱為「我的僕人以色列/雅各」(賽四十一8-9,四十四1-2、21,四十五4,四十八20,四十九3-6)。由於忠心的餘民出現於審判的時期,所以忠心的餘民可以稱為「受苦的僕人」。上帝曾伴他們行過火中、趟過江河(賽四十三1-2),現在祂要使「微小的以色列再度強壯(賽四十一8-14)。祂的僕人將是公義的,並把公理傳給萬邦(賽四十二1-9)。上帝會將祂的子民從地極帶來,作祂的見證、祂的僕人(賽四十三5-13)。祂將把祂的聖靈傾在上帝僕人的後裔身上,他們將如草原上茂盛的青草(賽四十四1-4)。雖然這個國家曾經犯罪,但剩下的餘民,歷經苦難的僕人將忠心於上帝。

  可是以賽亞所說的僕人並不只是指著以色列國。以賽亞已經將以色列國和以色列忠心的餘民(受苦的僕人)作了區分(賽四十九5-6),但是這些上帝的僕人以色列後來卻是眼瞎、耳聾及背逆(賽四十二19),無法完成上帝的託付;回歸時期的先知們清楚看見這個問題:被擄的審判與火煉,還沒有塑造出純淨的以色列民,可以完全忠於上帝的誡命。事實上,從回歸時期的歷史來看,餘民的確沒有達到以賽亞崇高的期望,成為煉淨的國,離棄一切罪,完全遵行上帝的誡命,作聖潔的子民,在上帝面前全然公義、毫無瑕疵。可見以賽亞所預言關於回歸團體中許多不公義的事實(賽五十八-五十九章),果真在歷史上得到印證。

以色列的罪必須得到救贖,因此上帝應許要將之塗抹(賽四十四22)。所以上帝藉著先知所作的預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知將這位僕人個人化、理想化:他將由一位婦人所生,而他與整個國家都不同,他將振興雅各家,帶回以色列(賽四十四24,四十六3,四十九1),更重要的是他要成為外邦人的光,末了萬國要來俯伏敬拜他(賽四九7,九2~7)。

然而這些事尚末成就之前,必須有贖罪祭獻上,才能除去世人的罪。所以這位僕人在高升之前(五二13),要先經過受苦和死亡,以代贖罪孽。這樣一來,我們就可知道這位理想的僕人要先受苦,才能得榮耀。

這位受苦的僕人,被很戲劇化地描繪在五二13~五三12。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這位僕人是公義且無罪的。以色列是因他自己的罪加倍受罰(賽四十2),相反的,這位僕人卻完全是為了他人的罪受苦。因他代罪受苦而成全了救贖。

   今日我們也很容易了解,新約作者已說明以賽亞所預言的彌賽亞是如何在主耶穌的身上得到應驗。在新約作者的眼中,耶穌成了那一位餘民。祂乃是忠心餘民的化身,是真正為公義而受苦的僕人。祂不像回歸時期的餘民,因為祂沒有犯罪(五十三9;彼前二22)。既是忠心餘民的化身,祂就經過了上帝對罪的審判(十字架),忍受了遭放逐(嚐死味),又經驗了歸回(復活),重得生命,成為新以色列的基石,重新承受上帝的應許。

既然救贖的應許已應驗,耶穌基督就成為盼望的焦點,使上帝的子民能繼續存活,形成新的國度,新的以色列,包含猶太人與外邦人在內。既然他們成為新國度的核心,基督便呼召這「小群」來領受上帝的國(但七22、27;路十二32),並在新世代中設立審判者,來審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太十九28;路二十二30)。教會被視為新世代的以色列(加六16)、十二支派(雅一1)、「被揀選的族頪、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上帝的子民」(出十九6;彼前二9)。舊約的以色列既是有罪的國,它所受的苦就無法代贖全世界的罪。這個國家的罪使它無法扮演這個僕人的角色,正像有瑕疵的牲畜沒有資格作為祭牲。惟有一位真正的義僕才可以承擔這個艱鉅的重任。

 

南北國被擄與歸回

 

以色列和猶大末期,四圍列強更迭。影響以色列早期的是亞蘭,亦即敘利亞,它曾和北國以色列聯手要攻南國猶大(王下十六5)。後來亞述急速興起,滅了敘利亞和北國以色列,但亞述也急速衰微,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言(賽十24~27)。

巴比倫帝國隨之興起,聯合瑪代人滅了亞述,南國猶大亦難脫被擄之命運。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亦即普勒王)首創把戰敗國的人擄到邊疆地區的政策,後來巴比倫王也效法他。但是波斯接著興起,滅了巴比倫。波斯王的政策正好相反,他讓被擄的各國人返回他們自己的家鄉。因此猶太人有機會回去重建家園。後來猶大屬於波斯的版圖,稱為猶大省;而巴比倫也成為波斯帝國的一省。

1.北國被擄

北國以色列共有九個王朝,十九個君王,歷時兩百零九年,結局是兩次被擄,亡於亞述,聖經沒有記載他們有任何歸回的機會:

1)河東兩支派半的被擄(王下十五29;王上五25~26):

以色列王比加年間,流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的人,被亞述王普勒,亦即提革拉毘列色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

2)其餘的七支派半被擄(王下十七3~7):

以色列王何細亞時,其餘的七支派半被亞述王撒縵以色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

2.南國被擄

南國猶大只有一個王朝,有二十個君王,歷時三百四十五年,結局是四次被擄,亡於巴比倫:

1)約雅敬王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前來圍困耶路撒冷,擄走王室貴冑一些人,並帶走上帝殿中的一些器皿。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就在被擄的人中(但一1~7)。這件事列王紀或歷代志都沒有清楚地記載,因此其歷史的真實性曾受到質疑。巴斯德引用巴比倫史家波路西斯的記載,認為那是尼布甲尼撒在登基之前受父王之命,出兵埃及、路過耶路撒冷時所做的。列王紀下廿四1~2記載約雅敬王服事巴比倫王三年後背叛他,因而遭受巴比倫等軍隊的攻擊。這裡並未說明是在約雅敬王那一年發生的事。

2)約雅斤作王三個月投降圍攻耶路撒冷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當時王室、首領、勇士、木匠、鐵匠全被擄到巴比倫去(王下廿四10~16),只留下一些貧困百姓。

3)西底家王第十一年,耶路撒冷城被攻破,剩下的人被巴比倫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擄到巴比倫(王下廿五8~12)。

4)猶大剩下來的人在約哈難的率領下,逃到埃及(耶四十二1~四十三7)。他們不聽耶利米的勸告,最後又被巴比倫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擄去(耶五十二30)。

3.有關歸回的預言

猶大人隨著約雅斤王被擄以後,思鄉之情瀰漫在流亡國外的百姓當中。他們天天盼望,那一天可以重歸故園。但是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結分別在耶路撒冷和被擄的社區當中宣講猶大必亡的信息。西底家王第四年,有稱為先知的哈拿尼亞說,兩年以後猶大人要歸回。這是猶大人所樂意聽到的信息(耶廿八1~4)。

但是耶利米說,這是假的,猶大必亡;百姓將來雖然得蒙上帝的恩典要歸回,但不是現在,而是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耶廿九10)。

有關被擄歸回的預言,不單是耶利米在說(耶卅1~3,卅二26~44),以賽亞書(賽四十四28)、以西結書(結十一17~18,廿八25~26)都有。上帝所定的事情,時候到了就必成就。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有時候可能上帝成就了,我們都還不知道呢!我們需要留心上帝的作為,也需要學習更認識上帝。

 

4.被擄歸回

猶大人的歸回分為兩次,第一次由所羅巴伯帶領,記載在以斯拉記一~六章,第二次由以斯拉帶領,記載在七~十章:


以斯拉記四6~23是插入的一段,所記載的事情是修建城牆受到攔阻的事,時為亞哈隨魯及亞達薛西年間。這件事的發生比較靠近以斯拉歸回的時期,但在經文上卻安排在第一次歸回之中。讀以斯拉記時要注意,免得混淆。以斯拉的信息非常清楚,乃是上帝憐憫祂的百姓,帶領他們歸回。但是裡面所記載的事蹟,年代比較混亂。有一些至今仍然無法確定。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被擄的猶大人都歸回自己的家鄉,有些仍然留在巴比倫省,古列王特別吩咐這些人要幫助那些歸回的人重建聖殿與家園(拉一4)。

5.波斯諸王

波斯諸王和被擄時期的猶大人有密切的關係,知道其順序有助於瞭解發生在上帝百姓中間的事。

 

1)古列大帝:

古列在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倫後,他一反過去逾二世紀亞述和巴比倫遷徙佔領區百姓的政策,恩待猶太人和其他被擄的百姓,頒佈諭旨允許他們歸國。這道諭旨還允許他們帶回自己的神像,置於原來的聖所。猶大人沒有神像可帶回去,他們帶回的是聖殿裡的器皿。古列王命令庫官將這些器皿交給猶大的一個首領設巴薩,由他負責運回(拉一7~11)。

2)剛比西斯:

剛比西斯是古列的兒子,他把波斯的勢力擴展到埃及。聖經沒有記載他和猶大人的關係。

3)大利烏一世:

又稱大利烏大帝,在他登基之初,曾批准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拉六1;該一1)。

4)薛西一世:也就是以斯帖記裡的亞哈隨魯王。

5)亞達薛西一世:

他在位的初期曾受理猶大敵人的控告,禁止修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拉四7~23)。但是到以斯拉、尼希米的時期,卻又允准他們歸回,教導律法並重建城牆。

 

先知以賽亞和彌迦

 以賽亞可以說是宮庭先知,相對地,彌迦是鄉野先知。他們都是同一時代的人。

以賽亞的意思是耶和華的救恩。底下我們要介紹他的身份、蒙召經過和重要事蹟:

1.身份:

1)亞摩斯的兒子,生長於耶路撒冷,經常出入宮廷(賽卅七5、21)。

2)在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四個王的時期作先知(賽一1,六1)。

2.蒙召經過

1)時間:烏西雅王駕崩時(主前740年)

2)國際情勢:亞述興盛,埃及漸弱。國內有兩大政黨,一黨主張聯絡亞述,一黨主張與埃及同盟。

3)經過:(賽六1~13)

看見主(六1)→察己不潔(六5)→罪得洗淨(六7)→蒙呼召(六8)→回應(六8)→走上先知之路

3.重要事蹟及預言

1)巴比倫必如所多瑪、蛾摩拉之傾覆(賽十三1~22)

2)以露身赤腳行走三年預言埃及、古實被擄(賽廿1~6)

3)亞述因驕傲致禍(賽卅六4,卅七6、21~25)

4)預言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賽卅九3~8)

5)預言耶穌基督

a.施洗約翰預備主的道(賽四十3;太三3;可一2~4;路三3~6;約一23)

b.耶西的根(賽十一1),童女懷孕生子(賽七14),加利利人(賽九1~2;太四12~16)

c.名字:以馬內利(賽七14)、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九6)、王(賽卅二1)、僕人(賽四十二1)

d.被聖靈充滿(賽十一2,六十一1)

e.工作:

a)代替軟弱,擔當疾病(太八17;賽五十三4)

b)將公理傳給外邦(太十二18~21;賽四十二1~4)

c)以公義審判(賽十一3~4)

d)傳好信息(賽六十一1~3)

f.受死:(徒八32~33;賽五十三7~8、12)

g.復活:(賽廿五8)

彌迦的意思是「誰像耶和華」,他雖然沒有以賽亞那麼有名,但是他帶給當時社會的衝擊和影響卻不小。彌迦指責當時的社會,預言耶路撒冷將變成亂堆,導致希西家王徹底的改革(彌三9~12;耶廿六16~19)。

他最有名的是呼籲世人:「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六8)

 

亞哈斯王

 

亞哈斯是烏西雅王的孫子,約坦王的兒子。他登基時年二十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他雖然有前兩代敬畏上帝的父王作風範,卻行惡,造巴力的像,又使兒女經火。這原是北國以色列諸王和外邦人所行的,亞哈斯王學他們的模樣,結果招來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攻擊。當一個人離棄上帝去事奉別的神明、人或東西時,這些人或事物反而會成為他的網羅。亞哈斯王就是這樣。

首先,亞蘭王攻擊他,把許多人民擄到大馬色去。接著,又有以色列王比加前來大行殺戮;連王子、宰相都被殺了。若不是先知俄德出面勸阻,不知還有多少人會被擄到以色列地去(代下廿八5~15)。

後來亞蘭王和以色列王聯盟,前來攻打耶路撒冷(王下十六5)。

先知以賽亞形容南國猶大王的心和百姓的心都在跳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吹動一樣(賽七2)。

但是上帝差遣以賽亞去安慰亞哈斯王,鼓勵他不要害怕,因為照上帝所說,亞蘭和以色列所謀必不能成就。為此上帝特別給亞哈斯王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起名叫做「以馬內利」。以賽亞說,在這個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以前,亞蘭王和以色列王必致見棄(賽七10~16);意思是二王進攻必定失敗,這件事很快就會成就。

亞哈斯王在危急當中作了兩件糟糕的事:

第一,他祭祀大馬色的神明,以為這樣做的話,那幫助亞蘭王的神也會幫助他。亞哈斯又封鎖耶和華殿的門、毀壞殿裡的器皿,並且到處拜別神。他這樣做越發得罪上帝(代下廿八22~25)。

第二,他求助於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並把耶和華殿裡、王宮府庫所有的金銀全送給他。亞哈斯可能不相信以賽亞的安慰和預言,所以自己到處想辦法。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果然答應前來幫忙。他這一來,不但進攻大馬色,殺了亞蘭王,把居民擄到吉珥(王下十六7~9),再過不了幾年,北國以色列也亡於亞述。表面上看來,亞哈斯的困難似乎暫時得到解決,事實上,他所求助的亞述王,並未真正幫助他,反倒欺凌他(代下廿八20)。以賽亞就曾說過,亞述將成為猶大人的禍患(賽七17,八5~8)。

 

以西結書的神學

         對以色列人而言,以西結和他同時代的人所面對的,可能是信仰上一個最痛苦的挑戰: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現代基督徒很難完全領會這個神學上的大災難帶來的深遠含義。


        布西的兒子以西結是一位祭司,大概生於主前622年前後。他在597年與其他尊貴的耶路撒冷人一同被擄至巴比倫。他在巴比倫和尼普兒之間的迦巴魯河邊定居,在30歲那年蒙召成為先知(根據一1的記載),經歷耶路撒冷在主前586年的淪陷。

    以色列人似乎一直這樣認為:作為上帝的百姓,再加上那代表著上帝同在的聖殿就在他們中間,他們是穩如泰山的。耶利米書七章4節便暗示百姓相信耶和華的殿可以為他們提供安全的保障。他們無法想像上帝會容讓祂的殿被毀。以西結的任務就是要向百姓清楚指出,他們這枝枴杖並不可靠,而上帝卻沒有失敗。

    【以西結書一章和上帝的超越性】

        以西結書有一個非常令人難忘的開始。站在迦巴魯河邊的以西結,突然看見耶和華戰車的異象(一2-28)。戰車隨著狂風而來,是上帝顯現的一個徵兆。戰車上有四個活物,各有四張臉(分別屬人、牛、鷹和獅)。他亦看見古怪的『輪中套輪』,輪軸周圍滿佈眼睛。活物的頭以上有穹蒼,以下則有寶座。寶座上坐著有火包圍的人的形狀。戰車不需轉動便迅速掠過。

        儘管學者們對這異象的細節爭論不休,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就是它所描繪的正是那位掌管全地、至高無上的上帝。活物的四張臉代表了四種最有能力的生物(牲畜之中以牛為首;猛獸之中以獅為首;飛鳥之中以鷹為首;萬物中則是以人為首)。輪中套輪代表毋須轉動左右便能自由向四方前行,象徵了上帝的無所不在。眼睛暗示可以環視四方,表明上帝是無所不知的。『穹蒼』一詞的希伯來文是raqia,跟創世記一章用以指『天』的是同一個字詞。從喻意來說,物質的宇宙是在上帝的寶座之下。那彷彿人形狀的物,坐在穹蒼之上的寶座上,暗示耶和華擁有掌管天地的主權。

        令讀者感到詫異的是,以西結是以上帝的主權而非猶大的罪惡來展開他的審判信息。古代的人會將他們所敬奉的神明,與本土地區和特定領域連上關係(參王上二十23-28)。人會假定神保護自己的領域,倘若某城征服另一個城,則意味著勝方的神能力比敗陣那方的神大。不少猶太人亦抱這種觀念,而這種觀念會帶 來兩個極之危險的結論。首先,他們認為耶和華有責任保護耶路撒冷。其次,假使這城淪陷,則意味著耶和華是軟弱無能的神。

        以西結的異象向他們表明,耶和華並非太小,反而是太大。正因為上帝是超越萬有,祂不需要任何聖殿。所羅門亦承認連天亦不是上帝的住處——『何況我們建的這殿呢?』(王上八27)

    正因為祂不是一位地方的神明,祂不需要保衛地上任何的殿宇。但由於主是掌管萬有的,祂也就是萬有的審判者——包括耶路撒冷。簡言之,上帝的權能並非意味著耶路撒冷永不倒下,反之,耶路撒冷將劫數難逃。

    【以色列極端頑劣的罪和以西結極端的表達方式】

        開頭的異象只是以西結書連串奇異信息中的第一個。若說傳遞信息的方式與信息本身對以西結是毫無分別的,可能言過其實;但他所用的傳達方式,卻實在是透過與那絕望困境相關的戲劇,有力地表達出來。

        以西結用比喻方式來演出信息的次數,比任何先知都多。其中一次行動,是用一塊磚來象徵耶路撒冷,然後再假扮圍困這城(四1至五4)。他就如一名拿著玩具士兵作戰的小童一樣,在這微型的耶路撒冷城四圍造台築壘,進行攻擊。然而,這卻非一場遊戲。仿如其他猶太人被圍困城中,以西結亦要接受束縛——他要日復一日地向左側臥,不能輾轉,直等到以色列滿了被困的日子,重獲行動的自由。此外,他又要像他們一樣,用糞便烤食物。最後,他要剃髮,將髮砍碎、焚燒和分散。以色列曾經與上帝親近的程度,就如以西結與他的頭髮,然而除了極少數餘民外,他們將要被消滅和分散。

        他甚至為了傳遞信息,將妻子之死放在上帝的手下(二十四16-27)。上帝吩咐他,即使妻子死了,也不可依習俗進入哀悼期。這暗示猶太人不久將有多不勝數的為人妻者、夫者,兒女和父母死去。哀傷的時刻迅即降臨在他們身上,任何哀悼也不足以抒發痛楚。

        以西結的預言,是聖經中最為大膽和歷歷如繪的。第十六章用比喻來描述以色列國的歷史。她出生的時候,就如一個躺在血中,附著胎盤的棄嬰。耶和華憐 憫和眷顧她,讓她日漸長大成熟。她卻仗著財富和美貌,縱情濫交和淫亂。若有人認為以西結的用詞缺乏修飾,那只是因為他一心一意要警告百姓,即將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情,將是非常可怖的。

        然而,以西結的預言卻非全是情緒化的喻意方式。他在第十四章改採用的表達方式,反映出一位訓練有素的祭司在思辯上的深入細緻。他在當中縷述上帝審判 的原則。他首先指出,虛有其表的宗教行為不能感動上帝。百姓即使來求問上帝,但他們一日仍然把偶像留在心中,上帝都必不理會他們(十四l-11)。其次他宣告,不管敬虔的人如何努力求情,都不能拯救背逆的民(十四12-23)。

    【守望者的責任】

        上帝習慣用『人子』(即凡人)來稱呼以西結,藉此來提醒他和百姓,不要忘記自己是軟弱和渺小的人。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是在上帝的手中。

        上帝差派以西結作耶路撒冷的守望者。他若能履行本身的職責,把即將臨到的災難預告百姓,即使他們因不肯順從而遭消滅,他也清白無罪。但假如他不盡本 分而導致他們喪命,則上帝必追討他的罪(三16-21)。不過,上帝已預先告訴他,百姓將會是既頑梗又悖逆,但他也不用怕他們(二3-8)。

        除此之外,以西結在一個異象中吃了一卷記有上帝話語的書(二9至三11)。他唯一的責任就是領受和傳講上帝的信息。當他不公開宣講上帝信息的時候,便暫成啞巴(三26-27;二十四27)。在緊急的關頭,惟有上帝的話最重要。

    【個人和群體的責任】

        不少學者指稱,根據第十八章的教訓,以西結成了強調個人責任的教義的理論先鋒。許多解經家都追隨羅賓遜(H.Wheeler Robinson)的見解,認為早期的以色列人都被群體責任和群體罪惡的觀念所支配,因此父親的罪會追討到他的後裔頭上來。他們指出約書亞記七章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裡記述亞干的家族因亞干一人的罪行而全部被處死。

        以西結在第十八章質疑當時的一句流行諺語:『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十八2)

    其含義十分明顯,就是父親的行為會無可避免地要兒女承受苦楚,這是很不公平的。言下之意,就是指上帝不公平。

        以西結奉上帝的名來回應這項指控。他首先指出,每一個人都是屬於上帝的,亦需要直接向上帝負責,而不是透過他的父母(十八4)來向上帝負責。然後,他提出了一個涉及三代的假設。假設某人一生為人忠實可靠、樂善好施和正直廉潔,他便得以在上帝面前得稱為義,不會遭到任何報應(十八5-9)。可是到了他的兒子, 卻沒有傚法父親的為人,反而一生充滿了貪婪、悖逆和自私,那麼他不會因著父親的義而獲得稱義。他要背負本身的罪責(十八10-13)。倘若這人的兒子——即第一個人的孫兒——又與他的父親背道而馳,傚法祖父的典範,那麼,這人將不用擔當父親的罪孽,卻能得稱為義(十八14-18)。

        以西結提出這個道理之餘,還加上另一個原則,那就是如果一個有罪的人悔改,上帝將不會再追討他以前的罪。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義人轉離義行,變得墮落敗壞,那麼,他從前的義行不能保護他免受責罰(十八l9-32)。以西結不單清楚帶出個人要承擔本身責任的觀念,而且指出悔改對命運的影響力,以及人必須持之以恆地行義。

        然而,這引發了另一個問題:以西結的觀念與舊約先前的教導是否完全兩樣?在亞干犯罪的例子中,以色列人究竟認為整個國家都與亞干的罪有份,抑或只有亞干的家族有份,我們不能確定。他們一方面知道全國人都因亞干所做的惡行而承受苦果(書七4-5)。另一方面,他們又要找出哪個人犯了罪(書七 13-19),顯出他們明白責任應該由犯罪的人去承擔。而且,姑勿論亞干的整個家族要與他一同遭到處決這件事(書七24-26),是如何的使我們感到震驚,但這並不表示百姓認為亞干的罪終究要延至家人。其實亞干所接受的懲罰,重點在於表明他已經喪失承受以色列土地的身份。假如他的家人繼續存留和分得土地,在百姓眼中,他便是藉著他的於後裔避過了對他的真正懲罰。犯罪的人是他,而懲罰亦是直接對準他的。

        總而言之,以西結對上帝審判的某些原則和個人責任的問題,比從前的經卷說明得更加清楚,亦糾正了當代人對這方面的誤解。可是,我們若以為他否定以色列原初信仰的教義,則並不正確。反之,他要指出的是,當猶太人親眼目睹他們的聖殿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他們只能怪責自己。

    【悖逆背道】

        以西結是先知當中,花最多筆墨去繪影繪聲地勾劃百姓那種剛愎頑梗和厚顏無恥的悖逆行為。他在這裡又再一次看見聖殿的被毀;以色列的罪大惡極,正好說明上帝怎麼會容讓聖殿被毀。

        以西結在第二十三章提出了一個有關阿荷拉和阿荷利巴兩姊妹的比喻,它可算是聖經中一個勾畫淫亂的最生動例子。根據以西結的解說,阿荷拉代表撒瑪利 亞,阿荷利巴則代表耶路撒冷。阿荷拉首先離棄丈夫耶和華,貪戀亞述和埃及。因著她的邪淫,耶和華便將她交在兇狠殘酷的亞述人手中(二十三5-10)。換言之,上帝容讓亞述人摧毀撒瑪利亞。

        阿荷利巴竟然完全沒有從她姊妹的經歷中吸取到丁點兒教訓,而且敗壞的表現還尤有過之。由於戀慕別國的榮耀和力量,她分別與亞述人、埃及和巴比倫人行淫。結果,她同樣滅亡(二十三11-49)。

        作者使用這個露骨的比喻,有以下幾方面的用意。首先,它活靈活現地展示出悖逆就如淫亂一樣,是厚顏和無恥的行為。其次,它具體指出以色列的悖逆行 為。當猶太人懾服於列國的強大軍力下,尋求與它們結盟的時候,他們對上帝的背叛,就如一位任性的妻子背棄丈夫,投向英俊而富有的姦夫懷抱中一樣。而且,與這 些列國結盟,還無可避免地使以色列被牽引誘惑,敬奉他們的偶像(二十三30)。第三,比喻說明了那些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是何等的愚昧:先知已經用撒瑪 利亞淪陷這件事,成為他們的前車之鑑,但他們仍然吸取不到任何教訓。百姓既犯了這樣膽大妄為的罪,當他們看見審判臨到聖城和聖殿的時候,就無權感到驚訝 了。

        在第八章,以西結描述了百姓在聖殿內所犯的悖逆行為。他告訴我們,在第六年六月(約在耶路撒冷被毀前五年),他在異象中被帶進聖殿。就在上帝的居所內,以西結親眼目睹耶路撒冷悖逆的幾個事例。

         首先,他看見北門有『忌邪的偶像』(八5-6)。這可能是亞舍拉的像(參王下二十一7)。它立在北邊的位置這點,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因為以色列的敵人——上帝向以色列發洩怒氣的工具——通常都是從這個方向入侵的。

        接著,他進到一間秘密的房間,眾長老正在此敬拜各種爬物和走獸的偶像(八7-12)。按照經文的描繪,這些偶像應該是屬於埃及的。眾長老如此秘密 地進行敬奉儀式,反映出他們不單想從耶和華面前隱藏起來,而且,還想避免讓巴比倫人知道。因為巴比倫人會認為此舉是背叛他們帝國的行為。猶太人不久將會知 道,埃及人的所謂幫助只是虛空的承諾。

        然後,他再次走到北邊的門口,看見一群婦女正在為『搭模斯哭泣』(八14)。搭模斯是一位死了又復活的多產之上帝,敬拜他是為了確保農產豐收。百姓在這方面離棄了作為萬物之主的耶和華,改而向別的偶像求取農作物豐收和牲畜平安。

        最後,以西結看見一群男人背向聖殿,面向東方拜日頭(八16-17)。這表示當他們俯首致敬時,他們的臀便向著耶和華。那句大概應譯為『向著我[上帝]的鼻放屁』。悖逆的結果是上帝必不顧惜(八18)。以西結的讀者應該對聖殿被毀的原因心知肚明。

    【斥責列國的神諭】

        正如許多別的先知書一樣,本書亦包含連串有關列國的神諭(二十五1至三十二32)。然而,因為這些預言是在主前586年的災難背景下發出的,於是 便加增了它們的迫切性。例如,以色列指出亞捫因為耶路撒冷的聖所被毀而幸災樂禍,上帝將會把他們連同他們的財產,交給從東方來的異族人。這裡特別值得注意 的,是對推羅的長篇哀嘆(二十六1至二十八l9)。它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因為耶路撒冷的聖殿是由推羅人興建的(王上五1-11)。以西結形容推羅 王彷彿基路伯像屹立在至聖所上(二十八13-14;參代下三10-13)。這個比喻對一位祭司來說是意味深長的。上帝會驅逐他們離開那片位於海旁的樂土,使 他們的財富和商貿化為烏有。對以西結而言,斥責列國的神諭意味著那位懲罰耶路撒冷的上帝,同樣會審判列國。倘若上帝的百姓逃不了,他們當然也逃不了。

    【救贖和更新】

        在以西結的觀念中,上帝擁有至高無上的主權,因此祂有權審判耶路撒冷和摧毀她的聖殿。但上帝的主權,亦正是耶路撒冷盼望的基礎。聖殿被毀並非表示上帝已經失敗,或是應許已經完結。在第三十七章,以西結提出了三方面復興的盼望。

        首先,他以平原遍滿枯骨的異象開始(1-14節);這異象表示以色列是一個已死的國家。正如在他們之前許許多多的人一樣,他們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地圖上再沒有他們的蹤影。從人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理由能使人相信他們可以再次成為一個國家。然而,上帝不會受人的限制所束縛。這死去的國家將會再次復 生。

        其次,在一段近似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至37節應許與以色列和猶大另立新約的經文中,以西結指出上帝應許會將祂的百姓聚集起來,賜給他們一個順服的心,使他們永遠都不再偏離(三十七15-23)。

        第三,以西結指出上帝應許『大衛』必永遠忠心地作他們的王。『大衛』這名稱是屬於象徵性和預表彌賽亞的來臨,使人盼望將來那日的臨到——那時,一位全心全意愛上帝的君王將要興起,他會與那些帶領耶路撒冷步入可怕的悖逆和戰爭的君王和領袖截然不同。

    【歌革和瑪各】

        以西結突如其來地中斷他有關將來救贖和榮耀的預言,轉而預言攻擊歌革和瑪各的大戰(三十八至三十九章)。這並非預言某個具體的戰爭,更絕非有關攻 擊現代國家,諸如俄羅斯的一次戰爭。瑪各、米設等名稱,是指在黑海地區的部落(例如:西古提人)。我們並不一定需要知道他們的特定身份,重要的是他們都是 居住在北方、信奉異教的好戰民族。聖經中有關末世的預言經常提到『從北面而來的敵人』帶來爭戰和審判,而這裡所指的亦屬於預表性 (typological),而非字面的意思。

        其重點乃是要指出,儘管以色列已經在敵人手中受盡痛苦,但在他們進入上帝的國度之前,卻還要經歷更多的傷痛。在主前584年所發生的連串事件確實很可怖,可是,它們並非空前絕後,更悲慘的災難甚至會再發生。然而,上帝必會勝過仇敵,祂的百姓保證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重建聖殿】

        從以上的探討,我們得知以西結的預言,主要是關乎聖殿被毀之後所觸發的神學危機。正因如此,祭司以西結以一個新聖殿的異象作為復興應許的顛峰(四 十至四十八章),也實在毫不出奇。唯一有待我們去思考的問題,乃在於我們是否應該按字面理解這個預言,把它視作對將來那座聖殿的描繪,抑或把它理解為一個 理想化和象徵性的異象。

        只要透過小心的分析,我們便會發現這個預言不能按字面解釋。除了當中指出將來的聖殿會有利未人的祭司制度和以牲畜獻祭等觀念,與新約經文(例如:來八1至十17)截然矛盾之外,以西結書的經文本身亦否定這種解釋。

        雖然本章所列出的細節或許已令現代讀者感到吃不消,可是,它們卻並非真的那麼全面。其實,當中欠缺了許多明確的規格和角度,以及該用甚麼材料等重 要指示(對比出二十六章和代下三至四章)。任何人若嘗試為這聖殿制定一張圖則,都會因欠缺詳細的資料而徒勞無功。同樣地,有關十二支派分配土地的記述(結 四十七l3至四十八35),也是高度理想化的;我們不可能按字面為各支派劃定地界(雖然這點未能阻止富想像力的解經者努力嘗試)。

        這裡最值得留意的是四十七章1至12節所描繪的生命之河。當中的細節不可能按字面解釋。清清流水從聖殿的北門流出,但只有短短一千公尺的距離,它 便成了一條又廣又急的河流,任何人也不可能游過。當經文所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按字面解釋是不合理的話,若強行用這種意思來解釋經文,簡直是愚不可及。

        這是身為先知和祭司的以西結,描繪上帝國榮耀的異象。被擄的災難已經結束。百姓恢復按規矩的美好敬拜。作領袖的都順服上帝。每個屬上帝的百姓都有自己的 地方,他們再沒有任何欠缺。最重要的,就是耶和華在那裡(四十八35)。對於基督徒來說,上帝的一切應許都在基督裡得以完全應驗,連一個也沒有落空。

 

耶利米哀歌神學

    耶利米哀歌的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