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傳道書概說

 

      原文是「傳道者」,是傳道者教導聚集的群眾,在希臘文中指“教會”。本書的主題是尋找滿足的生命。

  作者: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所羅門(在猶太人的傳統之中。所羅門在早年的時候寫《雅歌》,中年的時候寫《箴言》,老年的時候寫《傳道書》。)

時間:在所羅門臨終之前,主前931。

地點:在耶路撒冷的居民。

  成書的目的:

  1.         歷史性目的:有關真實生命的哲學。

  2.         教義性的目的:

  a.      基本兩方面的教導:(負面)在這世界之中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

                  (正面)真正的快樂唯有從上帝而來。

    b. 與其他智慧文學相同 -- 敬畏上帝。

    c. 在基本的教導之中包括了上帝的主權(3)、人的墮落(7:29)、上帝的智慧與死亡的終局(3:17,20)

   



雅歌之特點

 

    (一)有許多人都認為雅歌是舊約聖經中最神聖的書。最遲在西元前第二世紀就已被接納為正典。雅歌是屬於正典的第三部份:雜集(前兩部份分別是「律法」與「先知」)。雅歌也和約伯記、傳道書、箴言等同屬於智慧文學的一部份。

    (二)是困難最多,但卻最受猶太人與基督徒歡迎的一卷書。

    (三)是聖經中唯一的一首長篇情詩,文體極特殊。

    (四)本書只用了大約470個不同的希伯來字,卻包括了47個沒有出現在其他經卷的字。並且不包含任何重要的宗教語彙。

    (五)雅歌曾經因為被許多人用在世俗的宴樂場合之中,所以曾經被拉比考慮過是否由正典中移除(西元90年的雅麥尼亞大會)。

    (六)文學風格顯出以色列早期文化的風采,深受埃及的文學與藝術風格影響。

    (七)雅歌整卷書沒有被新約引用過。

    (八)本書結構特殊,成倒V字形對稱, 5:1是時間點中最後面的一點,五章 一節之後又用倒敘法回到男女主角結婚前的時間。當然,也有人持不同看法認為五章一節以後是繼續男女主角結婚之後的記載。

    

雅歌之釋經歷史

    (一)西元前一世紀以前,人們大致上是用字義的方式來了解雅歌書。

    (二)西元前一世紀中,開始有人用寓意的方法來解釋雅歌,偏執的認定雅歌是描述耶和華與以色列的關係。

    (三)舊約聖經早期的譯本也顯示是照字義而非寓意的方式來翻譯雅歌。七十士譯本用來翻譯這卷書的性愛描述用語,甚至比希伯來原文更露骨。

    (四)西元第三世紀以後到十九世紀,猶太教與基督教對雅歌的主流釋經方法都是「寓意解經(靈意解經)」。

    (五)現代的學者則是以字義解經為主流。

 

雅歌與豐產神教

   一些近代的學者宣稱雅歌是源於古代近東地區的豐產神教。這些古老的宗教強調農產豐收,以示土地的肥沃。它們是為要確保土地肥沃。他們中間又流傳著眾神祇如何使大地豐產的神話。這些神話包括了描寫眾神間愛情的詩詞,跟雅歌相類。


  這理論可以如此解釋:在希伯來人中,原先亦有敬拜豐產之神,雅歌所載的情詩與之有關。後來,神話的部分被省略了,所以現存的雅歌看來好像一首世俗的情詩。


  這套理論最大的難題,是缺乏任何實質的證據。雅歌沒有提及任何的神,也沒有絲毫涉及豐產神教或其他異教。即使這個理論真有其可信性,但一切證據都已湮沒。故此難題仍然解不開。


  雅歌是一部詩集這是最後,也是最有可能的理論,包含兩個基本原則。首先,按照字義來解釋,雅歌看上去像是人間的情詩,所以是一部情詩集。其次,雅歌並 非一首單一的詩歌,而是一部結集了不同時期、不同作者詩作的文集,就好像詩篇中收錄了以色列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歌曲、頌詞和禱告。把書中各篇章串連的共通主 題,就是人世間的愛情。至於這些詩歌的篇幅如何劃分,則眾說紛紜。書中的詩可能多至29首,有的只佔1節,而其他則篇幅較長。


  假使雅歌是一部歌頌人間情愛的詩集,它被納入聖經中,究竟有何意義?它在神學上又有甚麼暗喻呢?第一,雅歌存於聖經中,給人間的愛情提供寶貴的透視。 男女間的愛是一種美麗和高貴的情操,是上帝所賜的禮物。其中充滿了神祕感,並且不能以金錢來換取。但這種美麗和高貴很容易被貶低。雅歌給現代的情愛提供了正 確和平衡的觀點。此外,信徒必須珍視世上的愛情,因為在聖經中,人間的愛和婚姻常用來比喻上帝對人的愛,這愛必是美善和純潔的。


  再從雅歌作為寓言的角度看,或許作者原來不是以之比喻上帝對人或基督對教會的愛。不過,聖經整體卻使人感到這種寓意性的解經法是正統的。從歷史的角度 看,雅歌被納入聖經正典中,主要是基於猶太人寓言式的解經方法。因此,雅歌所描述從愛情而來的美麗和喜樂,甚至憂傷和渴望,實際上說明了上帝與人之間那愛的關係,而這正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舊日的解經家以寓意詮釋雅歌時,所犯的錯誤並不是把該書理解為表明上帝愛世人的寓言;而是他們無法從寓言中看見人間情愛的美麗與奇妙,而這正是寓言的基礎。假使世間的愛情(浪漫的愛或性愛)是低賤或不潔的,那麼,以此作為基礎,教導有關上帝對人的愛,便毫無意義了。要真正透視雅歌在神學上的深度,我們便需重視人間的愛情。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保羅對揀選的教導

 

保羅書信的確很強調上帝的主權和上帝揀選的愛,但是他所講的絕對強不過主耶穌基督自己的話,所用的表達方式也不比耶穌更嚴肅格。

  根據保羅的意思,上帝隨己意行萬事(林前12:18;15:38;弗1:11,參照林前8:6;羅11:36)。上帝對他墮落了的被造物有他普世性的權柄,他可以按照他的意願來使用他們榮耀他自己(羅 9:22)。下面有三段經文是極其重要的:

(1)羅馬書8:28起:

  在這段經文中,與聖經其它地方一樣,預定論被提出來時,是用來鼓勵那些受迫害以及有可能會恢心的信徒的。保羅教導說,你們在患難中的安慰,乃是在經歷患難時或者藉著患難,上帝會成就他美好的計劃。苦難非但不會妨礙上帝的計劃,相反,它們是上帝計劃的一部份,並且有一天我們會看到全幅圖畫。

為了上帝自己的兒女的益處,他叫萬事一同效力(羅 8:28)。這是「我們所知道」的。但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呢?保羅的答案是,上帝的計劃是不改變的,他已經為我們信徒的靈命成長定下了幾個主要階段。保羅一共列出了五個 階段:預先知道、預先命定、呼召、稱義、得榮耀。頭兩項是這一章所著重要談的。當保羅講到上帝這些行動時,他全部用過去式,並且視之為已經成全了的事實。況且,這些詞句是彼此並列,一氣呵成寫出來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整段經文:

  凡他所預先知道的人,他就預先命定他們;凡他所預先命定的,他就呼召他們;凡他所呼召的,他就稱他們為義;凡他所稱為義的,他也使他們得榮耀。被預先知道就是,當我們在母腹裡的時候,就已經被預定、被呼召、被稱義、被得榮。我們怎樣來理解預知和預定呢?

  預知(proginosko)這個動詞在新約裡有兩種用法。當與事物、事實連在一起用的時候,它就表示「預先獲知或預先得到資料」,在使徒行傳 26:5和彼得後書3:17就是這種的用法。當這個動詞與人連在一起用的時候,就有另一種意思了(羅8:29;11:2;彼前1:20)。這裡所指的「知道」帶有一種希伯來語所用的、較強的那種「認識」的意思,知道就是說對這人有很親密的瞭解和交往,而不止是關乎這人的一些客觀事實的知曉而已。正因如此,預知其實就等同「預愛」,甚至等於「揀選」。例如,在耶穌的登山寶訓中所提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愛和親密的契交,耶穌說,到了末了的日子,他要那些聲稱自己靠過他能力行事的人離開他去,因為他從來不「認識」他們。耶穌在那裡所指的認識,一定是主觀的契交式的認識,而不會是對這人客觀的知道。

  這樣,我們可以從保羅的那番話中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呢?保羅基本上視預定論的基礎為上帝慈愛的心腸,上帝的心在我們未出生之前已經向我們跳動了。上帝的預定若有比這更大的含意,我們或許還能從聖經中找得到,但若你連這僅有的含意都不相信,你就不可能說自己仍然持有合乎聖經的救恩觀了。預知就是預愛,就是揀選!

(2)羅馬書9至11章:

  保羅在羅馬書講解稱義教義。在第1至8章中,他解釋到因人的罪,所以有稱義的必要;因上帝的義,所以有稱義的可能,並講到稱義所帶給信徒的成聖。

  在第9至11章裡,保羅講到稱義的教義被上帝自己的子民猶太人所棄絕。保羅在第9章裡為上帝的作為辯護和解釋,在第10章裡指出猶太人如何因不信喪失 了天國的權利,在第11章裡,他講到上帝原有更豐盛的恩典有待顯明,在討論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把論述轉回到第9章的揀選上,作為他討論的基礎。他的思路是 這樣的:

  論點:

  當然,把事情講得連一點轉彎的餘地也沒有,必定會招來反駁的。保羅自己就列出兩種反駁的論調,並對之加以回應:

  反駁一:這樣來講,上帝豈不是不公平嗎?(14節)

  回應:非也,我們在這裡講的不是公平的問題,而是憐憫的問題。保羅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公平嗎?按公平的原則你就只能被定罪。罪人不可能來到上帝面前,以他自己所配得的為理由向上帝求。他只能抓住上帝的憐憫向上帝求。(15節及後)

  反駁二:那麼,一切豈不都是上帝自編自導自演嗎?(19節)

  當然,以上的大綱還需要再發展一下,而這幾節經文也得用心細讀,才能體會得到保羅講這些話的份量。不過,這個大綱已經把保羅想講的都講清楚了。他要表 明揀選的教義彰顯出上帝的屬性。這教義顯示了上帝恩典的本質,即上帝對人的慈受和憐憫是自由的,是不受外因束縛的。這論據所帶出來的光是如此的強烈,直刺 入人最隱密的地帶,把人深藏的驕傲和自義從底層深淵中挖了出來,看人還能不能再強咀堅持自己有權利得到或上帝有必要使人稱義?即使是我們作基督徒的,要我 們真正相信救恩是完全出於恩典,往往也是一件極為遲鈍的事!我們要唱:

  縱我雙手勤不休,無法滿足你要求;
  縱我熱心能持久,縱我眼淚永淌流,
  仍無法贖我罪尤;除主誰能施拯救?

  杜普雷狄(Augustus Moutaque Toplady)《萬古盤石》

  羅馬書第9章所講解的揀選之教義,要告訴我們的是:這就是事實的真相--你的得救完完全全是靠上帝所作的,他先揀選了你,他再差他的兒子為你死,他又差聖靈來感動你,吸引你進入他的國度!

(3)以弗所書1:4-14:

  大部份學者現在都同意寫給以弗所教會的這封信,原本是給小亞細亞一帶的教會傳閱的,而其中一份副本是特別給以弗所教會的。要是這樣的話,也許我們就可 以解釋在這封溫情洋溢的書信中,為什麼竟然會沒有個人的問安。這也更有助我們欣賞保羅是如何開始寫這封書信的。保羅一開始就為這個所有信徒共同享有的救恩 獻上感謝,他提到這救恩的預備(4-5節)、實施(6-7節)、宣揚(8-10節),以及實踐(11-14節)。這裡清楚呈現出兩個重點:

  

a)成為基督徒就是成為豐盛恩典的領受者,而認識到這一點,便更能增進我們感恩的心(6,7,12,14);

  

b)所有這一切的恩典都是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的(正如我們之前所提過的),因此,這些恩典可追溯到上帝永恆的計劃裡(4,5,9,11)。


  保羅好像拆禮物似的,為我們把上帝在他兒子裡給我們預備的豐富厚恩,一件一件呈列在我們眼前:赦罪、救贖、收納、以及所有我們行走天路所需要的祝福。 當他把這些祝福一一揭示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就越加看得清楚他所講的,是一個上帝在我們未出生以前就為我們安排好了的計劃。甚至早在創立世界之前,上帝就已 經將這些福份一件件裝進基督裡,並且在上面都印上了我們的名字。

  這十一節的經文是保羅所講有關這個主題的最主要、最紮實的部份。但是這個教義在保羅其它書信中也都普遍提到,(例如見:林前1:26-31;弗 2:10;西1:27;3:12;帖後2:13;提後1:9)。對保羅來說,揀選是對福音的最佳形容詞,因為它是福音用到的第一個詞語!

  我們已經看到,尤其是羅馬書9章至11章,保羅對這一點的強調就招來了反駁。在再前一段,我們也看到有人決定不再跟隨耶穌的原因,部份就是在於耶穌在他的教導中強調了這一點的真理。與昔日無異,今天這樣的教導同樣遭受駁斥和攻擊。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米迦勒和魔鬼

 

    「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罪責他,只說:「主責備你吧!」(猶9)

 

    這引用目的是要警告讀者不可毀謗或褻瀆上帝或是更高的屬靈權柄。作者指出說連天使長也不敢對魔鬼毀謗,責備那些異端者常作教導毀謗上帝或是抵毀真理。在舊約中(申34:5-6)並沒有記錄這件事,但是卻是開放了這樣的機會去讓後人去談論。「主責備你吧」是引用自撒迦利亞書3:2。這句話是對撒旦說的。

 

    舊約偽經<摩西升天記>(Assumption of Moses)有記述這件事。相信這卷偽經是在兩約中間時期較遲才寫成。初期教會亞歷山大的革利免談論猶9時,曾肯定的說猶大是引用自這卷偽經(Clement of Alexandra:Fragment)。

 

    天使長米迦勒曾在許多猶太文件中出現(另見,但10:13,21;12:1;啟12:7),以諾一書特別多講述米迦勒。以諾一書20:5說米迦勒是維持人類和自然次序的天使,也是保護以色列國的天使。在亞伯拉罕的啟示錄中有說米迦勒是保管亞伯拉罕屍體的天使,在以諾二書有說他是保管以諾屍體的天使。相信是這些背景,因此摩西升天記說米迦勒要保管摩西的屍體。猶大因此引用當時猶太人基督徒熟悉的背景來指責當時的異端者。

 

 

啟示的遠景

 

  撒迦利亞書十四章1-21節

  撒迦利亞書最後一章是很難解釋的,但是先知還是盡力量去描述它,因為越過前面的混沌,他看到了一個新世界。很難推測這一章的內容是否是第十二章的續篇。這兩章都是關於耶和華再來日子的掠影;每一章都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前提和背景來記載,但是每一章至終都彰顯神最後的勝利和平安。

  景象的焦點再次從這座城轉到敵人的一方。有許多敵人因為受到突發的傳染病而遇到可怕的死亡,另外的人在逃命的時候,為了使自己得到好處,甚至將他們的同伴殺掉。馬匹、騾子、和其他畜牲,也將在災難中死去。而大量的戰利品將要被得勝者帶走。當然還有一些敵人將要存活;這些生還者將要認識真神。他們將來到耶路撒冷,在那裏慶祝住棚節,一同敬拜神,記念神的約和祂所賜的豐收。那些拒絕去敬拜真神者,將要遭受乾旱之苦。

  在城裏,將有一種新的氣息,這聖潔而的地方,象徵著上帝的同在。聖殿不再受到謀利者的褻瀆;她將要作為敬拜之地。聖殿將再起作用,這樣人類可以永遠敬拜上帝和讚美祂。

上帝要來的日子

 

  撒迦利亞書十二章1-14節

  第十二至十四章再次用「一篇信息」(或者「負擔」)這種書寫形式開始,它算是撒迦利亞書的結論。「那日」顯明這幾章的啟示文學性質。

  第十二章分成兩段,先描寫耶路撒冷受到攻擊,然後描述城中的悲劇,以及它的結局。

  一. 耶路撒冷受到攻擊(1-9節)

  上帝,在這裏被稱為創造天和地,以及給予人類生命的那一位。這幾節經文預言一天耶路撒冷將被圍攻。世界列國,包括猶大,圍繞耶路撒冷準備攻擊,他們不知道上帝已使這座城堅固難以攻破。列國反而被擊傷。圍攻的軍隊,在進攻這座城市時,將會突然地被擊倒。而猶大的軍隊,很快覺察到上帝與這座城市同在;知道了這個道理後,他們在戰爭中迅速地轉投另一方。這時聯軍會變成混亂。耶路撒冷不受損傷。上帝應許保護這座城市和她的居民,而那些攻擊耶路撒冷的列國將被毀滅。

  二. 在耶路撒冷的悲劇(10-14節)

  在耶路撒冷城中,看來有一場可怕的悲劇發生了,悲劇的性質很難確定。這座城市的居民殺死了某個人,而事後整個社會知道作錯了。城中的居民覺得他們有罪,接著尋求赦免。整個社會都十分哀痛,包括那地的大家庭(12-13節);丈夫和妻子一起真誠的深感悲傷。他們要對一個好人的死亡負責,雖然那個人的身分尚未確定。這幾節經文告訴讀者,不單是列國聯合起來反對上帝,甚至城中不認識上帝的人也這樣作。

 



進一步默想牧者主題

 

撒迦利亞書十一章1-17

 

牧人的比喻在這一章中繼續著。這章中有一些經節是不清楚的,一些段落(1-315-17節)十分簡略,一些比較難解(特別是4-14節)。

 

一. 眾牧人的毀滅(1-3節)

 

這段抒情詩使用一個比喻,描寫世界強大勢力崩潰後的哀傷。樹中之王的香柏樹將要被火燒毀,所以其他的大樹,松樹和橡樹,將要為它們的傾倒而悲傷。如果香柏樹都被毀滅,暗示其他森林中的樹也不會安然無恙的。(所指的地名:利巴嫩和巴珊,指出產著名的佳樹之地,不是要受審判的國家。)這個香柏樹比喻暗指世界上強大的勢力,或者他們的王,這勢力表面上看來好強盛,但有一天會被毀滅。

 

在第三節,樹的比喻變為成兩個新比喻:牧人和少壯獅子;兩者看來是指人類的統治者,因為這兩個名稱在聖經和近東的文獻中 常指 君王。這些王將要悲嘆,因為他們的百姓和他們的國土將要毀滅。

 

由於缺乏直接的上下文,這一段比較難作精確的解釋。這景像暗示暴力和戰爭將要在上帝的國度發生。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看來他們的統治將會持續,他們的力量強勝,但是最終將要衰落。

 

二. 好牧人的拒絕(4-14節)

 

這一段先知的信息比較混亂。一開始,先知被指示「要牧養這將宰的群羊」(4節),他好像做了這工作(7節)。先知的任務看來好像是無希望,因為他牧養的那群羊是「將宰的群羊」(4節)。但是除了先知這牧人,還暗指有其他的牧者,那些只一心想要獲利而牧羊的。

 

好牧人真心地看顧羊群,手拿著兩支杖:一支以「榮美」為名稱,而另外一支稱為「聯索」。這兩支杖代表上帝關心祂的百姓(「榮美」)和祂給人希望(「聯索」,意思是在以色列和猶大兩個國家之間的聯合)。好牧人履行他的責任,除去無能的牧人,每一個月除去三個(8節)。不能肯定這三個壞牧人是指那三個統治者。

 

三. 無價值的牧人(15-17節)

 

先知扮演著一個無用的牧人。雖然如此,先知卻宣告上帝要在地上興起一個無價值的牧人,這個牧人完全不關心他的羊群。換句話說,一個統治者會被興起,他完全不承擔管理人民的責任,而只把他們當作獲利的源頭。這敘述之後是一首報仇的短歌,歌中詩人向所有在無價值牧人統治下受傷和瞎眼的人民發出呼籲。這一段比較難解釋。可能最初先知宣講信息時,心裏想起一個無價值的人將興起。我們也不能肯定這個人是誰。它可能指百姓拒絕好牧人後,將出現一個無用的牧人。不管怎樣,無用的牧人將要在上帝的審判下傾倒(17節)。

 

 

救贖的來臨

 

撒迦利亞書十章1-12

 

戰爭與和平的回音在這一章中繼續響著,這時也引進了一個新比喻:這是一個牧人的比喻。這個比喻有積極和消極的信息:

 

一. 缺少牧人(1-2節)

 

牧人的一個基本角色,是去引導他的羊群,到一個有青草的地方。但是犯罪的人到別處尋找生存之道。他們轉向家神(teraphim),占卜者,和作夢者,那些宣稱有特別能力預言未來者,以為這種虛假的人將帶領他們進入豐盛的牧場。他們被誤導了,變成了沒有牧者的羊,四處遊蕩。

 

二. 外來的牧人(3-5節)

 

比喻的信息現在改變了。「牧者」在古代近東是用來描寫統治者,王者和掌權者。而先知指出,上帝的憤怒是直接向這些外來的牧人發出,這些牧人對羊群的命運是不關心的。這些外來的牧人是外邦列國的領袖。他們不關心他們的「羊群」,因為他們對群羊的福利毫無同情之心,上帝的怒氣將要向他們發作。但是,上帝將親自牧養群羊,使這一群羊轉變成為一支強大的軍隊。他們有力地戰鬥著,因為耶和華與他們同在(5節),他們擊敗了那些以前統治他們的人。

 

三. 真正的牧人(6-12節)

 

這幾節經文中的「我」說明這些話是上帝直接說的。上帝要加強猶大國和救回「約瑟」(也就是以前的北國以色列)。逃難和被擄的將要回歸到他們的家園,那些軟弱的將要變成強壯。從遠方的國家,從南方和北方(埃及和敘利亞,見10節),上帝分散的百姓將被帶回來:這是一個救贖的信息。第六節:「我要……領他們歸回,我要憐恤他們。」

 

在新約,出現了這樣的牧人。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

 

 

再來之王

 

  撒迦利亞書九章1-17節

  撒迦利亞書的第二部分,顯示出與前面八章不同的氣息。語氣是不同的,在這裏沒有直接提及先知,這幾章可能是先知後期的作品。但是這幾章與前一部分並非沒有關聯。撒迦利亞對將來世界的看見,在這裏繼續著,並且更加精心地處理。

  第二部分又分成兩段:九至十一章,和十二至十四章,每一段用「一篇信息」("An Oracle")為題,雖然希伯來文可以較貼切地譯作「負擔」(burden)。

  一方面,這幾章是針對當時的歷史,另一方面,它也指向將來。我們相信,這一部分所預言的遠象,是比當時的歷史更為重要。

  這段經文以先知宣告上帝的預言開始,攻擊各個外邦的國家,顯示上帝的審判由北方到南方。上帝審判哈得拉、大馬色,和哈馬、所有敘利亞的城市,接著南下向推羅、西頓這兩座沿海的城市。這兩個擁有大量財富的海港,在審判的日子將無能為力。沿地中海海岸向南走,上帝的審判落在非利士人的城市中(5-6節),使它們陷入荒涼的狀態。最後,因為打敗了許多猶大的敵人,上帝將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外面安營(8節),在那裏保護它免受任何欺壓。

  這時,前面八個異象的戰爭氣氛,被這種出現在耶路撒冷的和平氣氛所改變。這座城市要因為她的王到來而歡欣,是謙卑地騎著驢子到來(9節)。彌賽亞的到來,在耶路撒冷標誌著新時代的降臨;戰爭的武器被拋棄掉,而她的 和平之 君將統治全世界。

  但是又突然地,和平的聲調又再一次被改變,被一種戰爭詩所取代;這種突然的改變可能反映一個新的仇敵的出現(相信是指希臘)(13節)。希臘在公元前第四世紀崛起,成為強國。但是這仇敵將被打敗,這樣上帝的群眾要在他們的土地上得到和平。

  在先知的異象中,有一位王,他會把和平帶來。馬太福音(廿一5)和約翰福音(十二15)說明了這王是誰,耶穌就是那將要來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