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時代論之現代發展

      佩列特(Poiret,1646至1719年)︰他是法國一位神秘主義者兼哲學家,他寫了一套共六冊的系統神學作品,名為L’O Economic Divine,這是一套修訂了加爾文主義及前千禧年觀點的作品。佩列特列出了以下七個時代︰


  1.嬰兒期——至洪水


  2.孩提期——至摩西


  3.少年期——至先知時期(大約是所羅門時期)


  4.青年期——至基督降臨


  5.壯年期——「在此之後若干年代」(基督教早期發展)


  6.老年期——「人類敗壞時期」(基督教後期發展)


  7.萬物復興期——千禧年


     佩列特認為這不同的時代,最後都要到達一個千年時期。


     約翰愛德華(John Edwards,1637至1716年)︰他是一位牧師兼作家,他出版了一部兩巨冊的著作《所有時代的完整歷史或綜覽》(A Complete History or Survey of All the Dispensations),在這作品中,他要展示上帝從創世到末世的保守,勾劃出以下不同的時期︰


  1.無罪及幸福期(無罪的亞當受造)


  2.犯罪及悲慘期(亞當墮落)


  3.復和期(亞當復原︰從亞當得救贖到世界末了)


    A.族長體系


    (1)亞當時代(洪水前)


    (2)挪亞時代


    (3)亞伯拉罕時代


    B.摩西體系


    C.外邦體系(A及B與此同時存在)


    D.基督教(福音信仰)體系


    (1)嬰兒期︰過去(原初)年代


    (2)孩提期︰現在年代


    (3)壯年期︰未來(千禧年)年代


    (4)老年期︰結束的年代(撒但被釋放至大災難)


     華滋(Isaac Watts,1674至1748年)︰他是著名詩人,也是神學家。他對時代的界定相當精確,他認為時代就是有條件性的時期,上帝對人存著肯定的期望,頒布條件性的應許和禁令。華滋對時代作了以下的定義︰


  按他的旨意與管治,向人頒布智慧和聖潔的憲制,並在後來的世代向人顯明;這些憲制包括他期望托付予人的責任,和他所應許的福氣,鼓勵他們盼望他;這些憲制也包含他所禁止的罪,以及他向罪人的刑罰。上帝的時代可更簡單的說,是神為人類所設立的道德管治,他們都被視為理性的受造者,要為他們的行為向上帝負責任;在今世如是,在末世也如是。


  華滋的時代大綱如下︰


  1.無罪時代(亞當初時的宗教信仰)


  2.恩典之約的亞當時代(亞當墮落後的宗教信仰)


  3.挪亞時代(挪亞的宗教信仰)


  4.亞伯拉罕時代(亞伯拉罕的宗教信仰)


  5.摩西時代(猶太人的宗教信仰)


  6.基督教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大綱與《司可福聖經》(Scofield Reference Bible)相似,只是華滋沒有把千禧年放在裡面,他認為這與時代論無關。


     達秘(John Nelson Darby,1800至1882年)︰他是一位學者。他雖然對於時代論系統的建構有十分重要的貢獻,但他不是這個系統的發明人。達秘是個傑出人物,他十八歲就在都柏林的三一學院畢業,二十二歲就當律師。後因信仰而放棄了法律業務,在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接受按立。數以百計的羅馬天主教徒,曾因著他的工作而成為基督徒。但達爾比最後也離開了英國教會,尋找一個更加屬靈的團體。他在英格蘭的樸茨茅斯(Plymouth)定居下來,並在那裡結識了一群孽餅事奉的弟兄。直到1840年,他們有八百位成員聚會,雖然他堅持他們不是宗派,其他人還是稱他們為「樸茨茅斯弟兄會」(Plymouth Brethren)。


    達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作家。他累積的著作超過了四十部,每部有六百多頁;而且那些作品都反映出他對聖經用語、哲理及教會歷史的深入認識。


 達秘時代論系統如下︰


  1.樂園境況到洪水


  2.挪亞


  3.亞伯拉罕


  4.以色列


    A.在律法以下


    B.在祭司以下


    C.在列王以下


  5.外邦人


  6.聖靈


  7.千禧年


     達秘進一步建構他的時代論系統。他強調每個時代都將人放在某個條件下,要人向上帝負責。達爾比又強調,每個時代最終都是失敗的。


     司可福(C.I Scofield,1843至1921年)︰他是一位聖經學者,也是律師,他將歷史分成七個時代︰「在聖經中,這些時期的特征,就是神改變了對待人類,或部分人類的方法。轉變是基於兩件事情︰罪和人的責任。每個時代都可視為,神向人施行的一個新試驗;而每個時代都是以審判結束的——表明了人在每個時代都全然失敗。」


  司可福這樣劃分時代︰


  1.無罪時代(從創世至逐出伊甸園)


  2.良知時代(從伊甸園至洪水)


  3.人治時代(從挪亞至亞伯拉罕)


  4.應許時代(從亞伯拉罕至摩西)


  5.律法時代(從摩西至基督)


  6.恩典時代(從基督死至信徒被提)


  7.基督掌權時代(千禧年國度基督掌權)


  司可福早期影響了兩個人,他們都成為時代論的教師。其中一位是聖路易市一間長老會的牧師布魯克斯(James H.Brookes,1830至1897年),另一位是廣受歡迎的講員格來(James M.Gray,1851至1935年),他是慕迪聖經學院的院長。這兩位都是當代深具影響力的人物。


  後來,司可福的時代論因《司可福聖經》的出版,而大受推廣;很多人都借此對聖經有更全面的認識。新版是由舒爾勒(E.Schuyler)在1967年主持出版的,這本新版聖經加進了當代知名時代論學者的新資料,其中有︰加伯連(Frank E Gaebelein)、慕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的科拔遜(William Culbertson)、斐恩伯格(Charles L.Feinberg)、信心神學院(Faith Seminary)的麥克利(Allan A.Mac Rae)、費城聖經學院(Philadelphia College of Bible)的梅遜(Clarence E Mason)、恩典神學院(Grace Seminary)的麥格連(Alva J.McClain)、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的吏密特(Wilbur M.Smith),以及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Seminary)的華富爾得(Johm F Walvoord)。


  其他人︰近年,達拉斯神學院教授的著述大都推廣時代論。來利的《今日的時代論》(Dispensationalism Today)毫無疑問就是時代論主要的答辯。其他著作有潘特科斯(J Dwight Pentecost)的《將臨的事》(Things to Come),及華富爾得的末世論作品(主要有《千禧年國度》(The Millennial Kingdom)、《預言中的以色列》(Israel in Prophecy)、《預言中的教會》(The Church in Prophecy)和《預言中的列國》(The Nations in Prophecy)﹞,這些著作都能夠鞏固時代論的地位。斐恩伯格(Charles L.Feinberg)的《千禧年︰兩個主要觀點》(Millennialism︰Two Major Views)同樣維護了這個理論系統。薛弗爾(Lewis Sperry Chafer)那部嚴謹的著作《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以兼容的態度提出時代論。


     公開宣布接受時代論的神學院有︰達拉斯神學院、恩典神學院、慕諾馬聖經學院(Multnomah School of the Bible)、慕迪聖經學院、費城聖經學院等。

羅波安王和先知示瑪雅

 

  羅波安是所羅門王的兒子,他的母親名叫拿瑪,是亞捫人。羅波安登基的時候,年四十一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七年,以色列國度在他的手裡分裂為二,原因是他不肯聽從百姓減輕勞役的請求,百姓遂在耶羅波安的帶領之下求去。這件事的背後,其實有上帝的旨意在。上帝曾藉先知亞希雅向耶羅波安宣佈他要得十個支派,這是上帝對所羅門拜偶像的一個懲罰(王上十一29~40)。

  羅波安對這件事的處理是想要用軍事的方式來解決,要把全國奪回再歸自己。但是先知示瑪雅得到上帝的啟示,出面攔阻,百姓才解散回家,沒有前去攻打耶羅波安。不過這只是暫時的和平而已,聖經記載羅波安在世的時候,和北國的耶羅波安時常爭戰(王上十四30),可能是羅波安失去國家的一大部份,心有未甘,常常興兵。他的許多軍事建設,可能也都和這戰事有關(代下十一5~12)。

  在宗教方面,羅波安收歸了以色列全地的祭司和利未人。這是因為北國國王耶羅波安排斥他們,不許他們供職。歷代志下十一16~17記載,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都來到耶路撒冷。這樣,猶大國遂得堅立。

  家庭生活方面,羅波安有妻子十八個,妾六十個,其中他最愛的是押沙龍的女兒瑪迦。這些妻妾為他生了兒子二十八個,女兒六十個。羅波安在他的眾子中立瑪迦的兒子亞比雅作太子,準備將來接續他作王。他派他的兒子們坐鎮猶大和便雅憫全地,又為他們多尋妻子(代下十一18~23)。這可能是受到他的父親所羅門王多立妃嬪的影響。

  可惜的是,羅波安強盛的時候就離棄上帝的律法。這是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在軟弱的時候、缺乏的時候,一個人比較容易呼求上帝、仰望上帝。但是在得意的時候,他就以為靠自己可矣。你有過類似的經驗嗎?結果如何?

  羅波安所面臨的問題是,埃及王示撒前來攻打他。先知示瑪雅在這時再度出現。他傳達上帝的話,對羅波安王和以色列眾首領說,因為他們離棄上帝,所以才有埃及這個外敵出現。羅波安王立刻自卑,上帝見到他自卑,就使他們略得拯救,沒有遭遇到滅亡的災難。不過,上帝卻使以色列人做埃及王示撒的僕人。

  上帝說,要讓他們知道服事上帝和服事外邦人有何分別(代下十二8)。

  這裡讓我們看到兩項重要的真理:

  第一,上帝常常使用外邦人來管教以色列人。不敬畏上帝的外邦人也可以成為上帝的器皿,成就上帝的旨意。今天,上帝一樣用各樣的方法,包括環境、四周圍的人、所發生的各樣事情來造就我們。

  第二,一個人如果不服事上帝,他就會服事其他的東西,可能是自己的慾望,可能是外界的事務。你覺得服事上帝和服事其他的東西有何分別呢?

  羅波安王的一生,歷代志的作者對他的評論是,「羅波安行惡,因他不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代下十二14)。雖然有許多祭司、利未人和立定心意尋求上帝的人投靠他,他也有三年遵行上帝的道,但是卻無法善終。這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立定心意,持守到底,這是多麼重要呀!

北國簡介

 

  所羅門王死後,以色列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國,當時約為公元前931年。南國在聖經裡稱為猶大,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包括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從羅波安王開始,到公元前586年西底家王亡於巴比倫為止。

  北國在聖經裡稱為以色列,又稱為以法蓮。以法蓮原是以色列的一個支派,因領導北國脫離猶大,而被用為北國之代稱。北國由十個支派組成,先後以示劍(王上十二25)、得撒(王上十四17,十六23)、撒瑪利亞(王上十六24、29~30)為首都。

  從耶羅波安王開始,到公元前722年何細亞王亡於亞述時為止。北國一共209年,歷經九個王朝,十九個國王,其中沒有一個被聖經評價為好王,因為他們都帶領百姓去拜偶像。這當中比較重要的有耶羅波安王朝、巴沙王朝、暗利王朝、耶戶王朝等四個王朝。

希伯來王國的沒落

 

  希伯來王國在所羅門的全盛時期之後,很快地分裂成南北兩國。北國稱為以色列首都先是在示劍,後來遷到得撒,到暗利王朝遷到撒瑪利亞之後,就一直以撒瑪利亞為都。在聖經的評價中北國沒有一個好王,因為他們都追隨第一個國王耶羅波安去拜「但」和「伯特利」的金牛犢。耶羅波安害怕百姓如果還到耶路撒冷敬拜耶和華,就會影響到他的王位,所以就近製造金牛犢吩咐以色列百姓來拜。日後這就成為北國百姓與君王拜偶像的陷阱。

  一個人在得到權勢之後,常會因為害怕失去而用種種方法來鞏固自己既得的地位,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耶羅波安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警惕。其實真正使人高升或降卑的是上帝(但四32、37),因此倚靠上帝、謙卑行公義,才是身居高位者最重要的。

  北國拜偶像風氣之盛,上帝興起許多先知來責備他們,希望他們悔改,他們卻沒有聽從。有些先知像以利亞、以利沙,沒有留下著作、卻留下許多事蹟;有些先知像阿摩司、何西阿就有留下著作。先知的警告以色列人沒有聽從,最後上帝興起亞述帝國來懲罰以色列,亞述王撒縵以色和撒耳根先後攻打以色列,公元前722以色列被亞述所滅,百姓被放逐到遠方。亞述王又將其他國家的人移民到撒瑪利亞,這些人和當地的以色列人通婚,形成日後的撒瑪利亞人。猶太人沒辦法接納撒瑪利亞人,到耶穌時代他們還沒有來往。

  上帝曾經應許大衛他的子孫要永遠作王,當耶羅波安率領百姓另立北國時,尚有猶大及便雅憫兩個支派仍歸大衛的孫子羅波安管轄,稱為猶大,又稱南國。南國的國王叫「羅波安」,北國的國王叫「耶羅波安」,不可混淆。南國的首都一直都在耶路撒冷。南 國的 君王有的敬拜耶和華,有的卻帶領百姓拜偶像。當以色列與亞述奮戰時,敬畏上帝的希西家王在先知以賽亞的鼓勵之下,倚靠上帝度過危機。因此,北國被滅之後,南國還繼續維持了一百多年。可惜的是,在希西家之後,除了約西亞王統治的那一段短暫期間,南 國 君王都與北國一樣,陷入偶像崇拜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上帝興起先知耶利米諄諄告誡、勸勉,卻無法挽回百姓 和 君王的心。南國在公元前586年被新興的巴比倫帝國所滅。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南國的王公貴族擄到巴比倫,一直到波斯帝國興起,古列作王時才允許以色列百姓歸回自己的鄉土。

  南國也有許多先知,早期的先知沒有留下著作,後期有留下著作的有以賽亞、彌迦、西番雅、哈巴谷、耶利米等,還有被擄時期的以西結,被擄歸回後的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在黑暗的時期,上帝興起先知,為百姓帶來一些安慰與盼望。雖然猶大至終也免不了滅國的命運,上帝卻藉先知耶利米宣佈在七十年後即將歸回的應許。

  南國、北國的事蹟,聖經裡的列王紀上下都有記載與評論,歷代志用另一角度把南國諸王再描述一遍,特別著重聖殿敬拜等事務。舊約最後三卷有關歷史記載的書,以斯拉尼希米描述百姓被擄到巴比倫與歸回耶路撒冷的經過,以斯帖則記載留在巴比倫的猶太人所面臨的挑戰。至此,希伯來王國告一段落。

  表面上看來,以色列好像全滅亡了,但是經過亡國的洗禮,他們從此卻更加堅定敬拜耶和華上帝的心意。他們開始著手整理留下來的經典,詳細研讀、盡心遵行,因而形成日後的猶太教。我們現今手邊有的舊約聖經都是他們小心保存下來的。從此猶太人散佈世界各地,沒有自己的國家,一直到公元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才再度復國。

列王記上下之神學主題--集體敬拜

 

  選民敬拜上帝的場所,從曠野時期的移動式會幕,到進入迦南地的固定式聖殿(申十二1~5)。

  選民要將祭物、貢品或禮物帶到那裡。他們不可以隨心所欲,在自己喜歡的地方敬拜,只能在上帝所選擇的地方獻祭。從前用來敬拜的地方,全部都要毀掉。

  但列王當中,卻仍有邱壇未廢掉。尤其王國分裂後,北國的耶羅波安,就在境內的但和伯特利設立金牛犢來抗衡,藉以牢籠北方各支派的民心。不再集中於耶路撒冷--上帝所選擇的地方(王上十二25~30),導致所有的王幾乎都因追隨「耶羅波安的罪」而被定罪。

  而南朝猶大的邱壇也仍然興旺。邱壇奪去了所羅門王的心(王上十一7~13),至終損及他的國家。所羅門王之後的諸王,也多半像他一樣受迷惑,直到猶大國最後被毀滅。其中只有兩位王(希西家和約西亞)忠於聖殿也清除邱壇。

列王記上下之神學主題--見證真神

  A.上帝掌管歷史

  上帝在歷史中掌管人的國度(王下十九15)、興起君王(王上十一23)、扭轉局勢(王上十二15)、國家被遷移或國界縮小(王下十六3,十七8,十32)、國民被擄外邦(王下十七20~23,廿三27)、興起敵人刑罰選民(王下廿四2)、因憤怒而降災(王上九9;王下六33)。

  B.上帝聽人禱告

  所羅門王的禱告(王上八22~54)、希西家王的禱告 (王下十九14~19)乃縵元帥的祈求(王下五18)。

  C.上帝施行拯救

  賜下拯救者(王下十三5)、派使者殺敵(王下十九35)、使人得勝仇敵(王下五1)、為人治病(王下五14)。

  D.上帝全智全能

  祂的智慧(王上三28,四29,五12,十24)、祂的靈(王上十八12;王下二16)、祂的能力(王上十八46;王下三15)。

  E.上帝施行審判

  上帝的審判主因選民的背約與道德敗壞(申廿九25)。其中,以色列王耶羅波安造金牛犢,使百姓陷於拜偶像的罪中,上帝對他的審判與刑罰,影響了自己的家庭,也波及繼任者(王上十二26~33,廿一21~22)。耶戶王的罪影響了三、四代(申五8~9),也導致以色列敗亡(王下十30~31,十四6)。大衛犯罪,上帝使刀劍不離他的家庭,也使王朝分裂(王上十五5,廿二45)。耶戶不盡心守上帝律法,雖滅了巴力,卻不離拜金牛犢之罪(王下十31),約沙法王雖行正事,卻發動戰爭(王上廿二),希西家王失去謹慎的心,約西亞王雖大興改革,卻死於戰爭(王下廿三28~30)。以色列的敗亡,也預告了歷代誌記載的猶大將毀滅。

  F.上帝開展救恩

  列王記雖有罪惡與審判的記錄,也有真神救贖的亮光。上帝的慈愛光輝,藉著應許歸回,帶給選民盼望(王上八33~34), 因為慈愛的上帝有著豐盛的憐憫與恩典,必有忠信的餘民存留(王上十一34;王下十一12),實現「大衛的國度永遠堅定 」的應許(王上八25,九5,二4、45)。 這樣的應許,後來也應驗了上帝對全人類的救恩,是由大衛後裔的耶穌基督完成的預言(摩九11;太一1)。

  G.上帝預言未來

  列王紀中有關上帝的預言,是藉由先知來傳達的。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在這種角色上忠心扮演。這段歷史,知名的先知如:拿單對大衛王朝接棒人選的扭轉(王上一22);亞希雅預告王國分裂及耶羅波安的死(王上十一29~39,十四1~18);示瑪雅攔阻猶大王羅波安,延遲最後敗亡(王上十二21~24)。無名的先知與神人則預言伯特利的下場(王上十三1~32);耶戶預告行惡事者的滅絕結局(王上十六1~4)。此外發預言的先知尚有米該雅(王上廿二8,廿35~43)、約拿(王下十四25)、女先知戶勒大(王下廿二14~20)、以賽亞(賽一1)和耶利米。而先知以利亞(王上十七~十九,廿一;王下一)和以利沙(王下二 1~十36),他們二位先知的事奉,約達一百年之久,列王記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來記錄他們。

智慧

 

  雅各對於智慧的概念,也顯示出本書的猶太背景。

      智慧主要是實踐性而非哲學性的。不能看作是推理能力或對於理性問題的瞭解,與「如何」和「為何」等問題沒有關係。智慧是上帝的賞賜,應當懇切祈求(一5)。這兩個概念,都源自猶太人的智慧文學(參《所羅門智慧書》七7;箴二6 ;《傳道經》一1)。

  智慧人藉著美好的生活彰顯其智慧(雅三3);而產生嫉妒、紛爭的智慧,不是屬上帝的智慧(三15、16)。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撒瑪利亞人

      以色列國本來有十二支派,自從所羅門之子羅波安王登位後,十二支派便分為南北二國,北國稱為“以色列”,南國稱為“猶大”。

  北國國民在紀元前721年被擄於亞述,亞述王將巴比倫等地百姓遷居於北國以色列,代替以色列人。年代日久,北國以色列地區變成一個混雜的地方,那些遷來以色列久居的巴比倫人們變成混血兒。他們以撒瑪利亞為首都,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王下十七章33節)。

  在主耶穌時代,他們便被稱為“撒瑪利亞人”,他們只有摩西五經為經典,有許多生活方法與猶太人相同,但又有許多異教的奇怪習慣。所以猶太人視他們為“不潔的族類”,不與他們來往。撒瑪利亞人也不願與猶太人來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古撒瑪利亞地區被聯合國劃分與約但王國,居民多為阿拉伯人,古“撒瑪利亞人”早已同化於阿拉伯民族中(1967年六日之戰中,以色列軍隊收復古撒瑪利亞地區)。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舊約正典的承認與證明

  A、內證

  從內證方面看,決定一本書是否正典,一方面要看作者有無先知的身分或職分;一方面要看作者是否有西乃山的經歷。換言之,敬虔的猶太人視摩西(五經)為無上的權威,因為只有他曾親聆上帝要他記錄的啟示(參出17:14;27-28;24:4-7;民33:2;申31:9,22,24),故五經為正典,在猶太史內是毫無懷疑的,其後的君王與先知共認此點︰

  大 衛  王上2:3

  亞瑪謝 王下14:6 (代下25:4)

  希西家 王下18:6 (代下30:16)

  瑪拿西 王下21:8 (代下33:8)

  約西亞 王下23:25(代下34:14)

  約沙法 代下17:9

  約哈斯 代下23:18

  此外,眾先知(經文過多不贅)也同樣承認。

  摩西曾預這在他以後必有一真先知興起(申18:15-19),帶領全國信服真神,故凡有先知的職分或恩賜的神人之文獻皆奉為正典。主耶穌既也承認舊約分為律法與先知兩大綱領(太5:17等),他也必承認非律法部分的經卷,也是我們今日俗稱非先知部分的書卷(如撒母耳記、約伯記、以斯拉記等),這等書主也稱它們為先知書,將之統歸於先知書範圍內。

  小結︰

 

先知固然指真先知,因為假先知在以色列內甚多(如巴蘭、巴力的先知),而考古學家亦供給(如馬列碑文Mari Tablets)資料,別的國家也有他們的先知。先知即上帝的代言人之意,故亞伯拉罕也稱為先知(創20:7)大衛亦是(徒2:30;尼12:24,36),祭司以西結亦是先知。神人是先知的另外一個名字,這種鑒別稱為先知的原則,在新約中俗稱為彼得的原則,因彼得強調只有先知的身分(或恩賜,參來1:1)才能背負(彼後1:21)上帝的話。

  B、外證

  從外證看,舊約三分法的書卷是上帝的正典有下列的支持︰

  (1)七十士譯本(250B.C.) 內記舊約的分法與現代分法相同,即39本(希伯來文22卷)。

  (2)傳道經(便西拉智訓,117B.C.)所記與我們的一致。

  (3)偽經(旁經、次經)的瑪喀比一書4:46;二書2:13等節引述舊約經典的範圍與今相同。

  (4)猶太史家約瑟夫(90B.C.)在其答Apion一書(1:8)中自稱我們猶太人的正典只有22卷 。

  (5)埃及猶太史家裴羅(Philo, C. 20B.C.?– 40A.D.)在其著作中也引證舊約正典與今無異。

  (6) 主耶穌自己說的話成為舊約正典最大的明證(參路24:27,44;太23:35;約10:34-35等處)。

  (7)主的門徒同樣使用及承證他們的經典。

  (8)初期的教父如耶柔米(350A.D);俄利根(250) ;特土良(200);米利圖(170);伏西比烏(325)等共證上文不差。

  (9)佔尼瓦(Jamnia, 90) 會議的討論,不是 那些書卷應列入舊約正典裡,而是那些書卷不該列入正典裡,就顯出正典早已存在,而那正典就是初期教會或猶太教的正典。

  (10)猶太遺傳巴巴拉聖卷集(Baba Bathra, 450)也引證舊約正典的範圍。

  (11)死海古卷的發現更堅定現今正典的範圍與地位,所有舊約的書卷全數在死海古卷中出現,及定準正典的數目。

社會批判詮釋例子

社會批判詮釋至今並沒有完整的聖經註釋書,仍然在探討和試用的階段。其最主要的解經步驟就是以社會批判的方法來分析經文。在此是參考洛其遜(John W. Rogerson)的一些註釋片段。

 

首先,洛其遜先以哈伯瑪斯的理論來探究以色列由支派部落至王國的形成過程。在大衛時期,以色列人懂得烙鐵,製做戰車和軍備,因此當時以色列人應用機械工具(鐵器)使大衛建立其王國。後來這些工具相應使用在建築、農業及一些生活層面致使當時的社會結構產生巨大變化。這讓肥沃的猶太國(南國)出現一個好大的勞工階級。比較落後的北國以色列卻團結起來不願意接收這樣的社會變化。這造成一種相異的生活世界life-world)。

 

洛其遜評論說:「按照哈伯瑪斯的理論這政治統合系統不能成功地溝通(communication)進入北國的生活世界(life-world)。」

 

他認為是這個社會因素致使當使南北國的分歧和敵視,也因此產生了舊約的歷史,當時的先知也必須面對這樣的時勢來了解當時的處境來傳信息。作為今日的詮釋者,我們必須按著這樣的看見,使用社會批判詮釋(所謂社會階層不能成功地溝通,使生活世界起了變化,這樣才產生了歷史/意義)來解釋當時的經文。

 

洛其遜也應用社會批判理論來註解創造和出埃及的敘述文本。那起初的事件(創1:26-2:25)描述一個人與上帝之間、人與人之間(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完美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可是這完美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卻受亞當與夏娃之間的推卸責任和亞伯與該隱之間的抵賴破壞了(創3:12,16;4:9,10)。拉麥的暴力繼續破壞這已受傷的生活世界(創4:24)。巴別塔成為了一個混亂、肢解、推毀的象徵記號(創11:7-9)。就如當今後工業社會靠科技把完美的社會肢解一樣。當生活世界和溝通受了破壞,從此以後,這起初神的創造就失去了自由。亞伯拉罕的出現使這受破壞的世界重生一個希望。他的祝福是為「地上萬族的」(創12:13)。

 

出埃及的故事也說明了「一個堅固的溝通關係,那些被神解放的人不再互相轄制別人,或不理會有需要的弟兄姐妹。」

 

獻祭的系統提供了一個修補破壞溝通關係的途徑。洛其遜說這人類(人性)世界應有正常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

 

洛其遜繼續應用社會批判詮釋理論於王國和先知文件,說明那時先知們如何極力修補已破壞了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鎗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賽2:4)是修補受破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的好途徑。

 

當然,新約學者也可把這種社會批判詮釋理論應用來解釋一些新約的經文。保羅的更新觀念就是修補上帝與人、人與人之間已破壞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的最好途徑。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新約為舊約所定的標題

 

    新約作者稱這項計劃或發展為『應許』(epangelia)。在新約的每一部份,幾乎都可以找到經文,提到『應許』為舊約教訓的精髓,這類經文近40處之多。而且,只提到一項應許、一個計劃。當保羅站在被告席上分訴時,曾斷然肯定地說︰ 現在我站在這裡受審,是因為指望上帝向我們祖宗所應許的,這應許,我們十二個支派,晝夜切切的事奉上帝,都指望得著。  ——徒廿六6-7 

     故此,他的信念是基於一項應許,而非一個預言,或一堆零散的預測。那是上帝施恩亞伯拉罕,並藉著他賜福全世界的特定的單一計劃。

     這項應許乃是賜給亞伯拉罕,並且重復賜給以撒、雅各及大衛的。希伯來書作者說道,上帝『應許亞伯拉罕』,『亞伯拉罕既恆久忍耐,就得了所應許的』(希伯來書六 13-15,17)。

  甚且,以撒、雅各也成了『與他同得應許的子孫』。但『他們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希伯來書十一9,39-40)。

   這段經文並不是要提出矛盾,而是將接受應許之言(此乃整體應驗的部份樣本)及各方面的漸次應驗作一區別。顯然,他們都還沒有得到最後一層的應驗,但他們卻 得著應許的證據,他們『得了應許』,『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希伯來書十一33,39)

  同樣的,保羅也認定『這應許』是給『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是屬乎恩典,並 要『歸給一切後裔』,『使他們可以承受世界』(羅四13,16)。

       而這項應許又是由許多細目所組成的,或許正因如此,新約作者談到應許時,總是用復數形式。這位作者常用復數形帶冠詞︰『應許列祖的話』(羅十五8-9;參九4)或『蒙應許』的亞伯拉罕。(來七6;參十一13,17)

  但使用復數形,並不削弱以一項應許來包羅所有應許的概念,包括賜福與警告、以色列與列國、彌賽亞與歷代所有的信徒團體,甚且也指出他多方面的特質與廣博的範疇。

      對新約作者而言,上帝的這項應許總結了所有上帝將要做的事,以及舊約所說的一切。並且,他要在每一段新時期中繼續工作。各種不同的人物都包含在這項應許裡,這應許也是給外邦人的福音(加三8,14,29;弗一13;二12;三6-7);從死裡復活的教義(徒廿六6-8;提後一1;來九15;十36;彼後三 4,9;約壹二24-25),聖靈應許的新豐盛(路廿四49;徒二33-39;加三14);由罪和罪果中得蒙救贖的教義(羅四2-5,9-10;雅二 21-23);以及最大的應許——耶穌彌賽亞(路一69-70,72-73;徒二38-39;三25-26;七2,17-18;十三23,32-33;加 三12)。

      在舊約中,這應許一再應驗,並且逐步應驗在彌賽亞僕人的兩次降臨上。甚至,在兩次降臨之後,這項應許仍在進行,直到永世,仍在實踐,永不取消或變更(加三 15-18;來六13,17-18)。第一世紀的人們相信,跟據來六18(注意這里說的『我們』『主格』與『我們』『受格』),上帝已經賜給他們兩項不能動搖、不能改變的證據,保證這項應許對他們而言,是不變也不滅的,正如對列祖一般,一是上帝應許的聖言(創十二;十五),一是上帝的起誓(創廿二)。如此,上帝就在永恆裡約束了自己。

      新約作者的特殊措辭,也運用了舊約所用的術語或意象。同樣地,以他們的立場顯示出一項強烈的預言,例如︰多次提到『我的兒子』,『我的聖者』、『僕人』、 『蒙揀選的那位』、『彌賽亞』、『國度』、『枝條』、『苗裔』、『大衛的燈台』、『後裔』、『耶西的根』、『角』、『獅子』、『星』等等。在他們的眼中, 他們是獻身於一項持續的教義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