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雅各書的寫作日期、地點、目的與文學形式

    一般學者相信雅各書是寫在公元62年之前,並由耶路撒泠發出給其他教會。初期教會曾有記錄訴說雅各是在62年殉道而死。

    主要目的是要安慰受試煉及落在試探中的信徒,也說明信心與行為的關係。這樣的主題明顯的從書中內容反映出來。

  就雅各書的形式(form)而言,歷代學者就有不同的意見。有的學者認為雅各書乃屬勸勉體裁,它的勸誡是沒有任何結構的。另有學者認為雅各書是作者雅各的一些談論,後來被一個編修員收集挑選,及編排而成。

更有學者認為它是收集了耶路撒冷的“各泥沙殘片”(Genizah fragment)的文件,而第四及第五章才是從雅各而來。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它是屬書信或講章體裁等。因著學者們對它的形式有不同的意見,雅各書則被人起綽號為“彩衣”書信。   

雅各書的權威

    雅各書是七封「大公書信」 (Catholic epistles,天主教所稱) 或「普通書信」(General epistles,基督教所稱)的第一封(如果把希伯來書當著是保羅書信)。普通書信是指新約中這些書信沒有指定固定的讀者而通讀在各初期教會之間。這封雅各書具有三個特色:

    第一,較少提及基督教獨特的教義,猶如耶穌的道成肉身、受難、復活等。

    第二,它非常注重實踐與應用,例如,基督徒的智慧、聽道與行道、如何看待貧窮和富有等等。

    第三,猶太背景非常突出;例如它屢次述及舊約及猶太人的教訓、教會聚集的地方被稱作「會堂」(雅2:2)、特別提及猶太人的信仰根基 ─ 上帝是獨一的(雅2:19)等等。

    或者因為猶太人的氣氛突出,導致有人懷疑它是否真正是寫給基督徒的作品。不但如此,其正典權威性在過去曾引起許多議論。雖然,其名字第一次被提及是在第三世紀初,但它的正典地位直到第四世紀末才被東、西兩方的教會承認。到了宗教改革時期,學者對雅各書的質疑則再度浮現。這是因為當時改革人士反對羅馬天主教過份強調“因行為稱義”這教義所引起的反應。這也不怪得馬丁路德稱這卷書為「草包之書」。

    無論如何,早期教會對雅各書的正典權威是有許多支持,例如,亞歷山太的俄利根、耶柔米、亞他拿修都接納這書卷為新約的一卷。第二世紀的俄利根認為是雅各所寫,雖然優西比(Eusebius)曾在第四世紀提出說雅各書是五卷爭論書信之一,這是因為當時教會之間對雅各書仍存著懷疑的態度。耶柔米也不能肯定是否是雅各所寫,不過他說雅各書也如其他書卷是教會通用的經書。最重要的還是在主後三九七年的第三次迦太基(Carthage)會議上完全接納雅各書為正典,這是基督教會最後的議決。

雅各神學之論題


[聖經]

      雅各書非常強調舊約︰雅各在他的五章書中,引用或提及過二十二卷舊約書卷,「雅各這樣做,免除了正式聲明上帝的默示,他只假定了這件事。」

從這點反映出,雅各是浸淫於舊約的教訓裡,而他的受書人——猶太會眾,也是同樣熟悉舊約。這封信的讀者範圍很廣,我們也可以說,本書顯明了舊約對教會的重要性。

     本書著重耶穌的教訓︰雅各提及登山寶訓超過十五次(比較三6及太五22,三12及太七16;四11及太七1)。雅各於基督在世時,還未悔改,所以他一定是從那些聽過耶穌的人,收集有關耶穌教訓的資料。

     本書著重聖經的權威︰雅各提到「真理」有拯救人的能力(一18)。他以「聖經」(二8、23,四5至6)作為最後訴訟的依據,聖經是最後的權威。雅各責備受書人的紛爭,他的指摘是根據聖經的權柄(四5至6)。

     本書強調聖經的功能︰聖經有拯救靈魂的能力(一21);聖經顯明了人的罪(一23至25);聖經在今世和末日都施行審判(二12)。

[上帝]

     雅各的上帝觀,反映出以色列人在摩西律法下,與上帝之間的有條件關係︰順服帶來福氣,悖逆引致懲罰(申二十八)。雅各以罪人為上帝的仇敵︰與世界為友,就是與上帝為敵(四4至5)。當富人欺壓窮人,他們所得到的,就是苦難和審判(五1至8)——這個也是舊約先知書的一個重要課題(比較摩二6至8)。相反,順服的就得著福氣。用信心祈求的,就得著智慧(一5);忍受試煉的,便得著從眾光之父降臨的「各樣美善的恩賜」(一17)。

[人與罪惡]

     當雅各教導讀者控制舌頭時,他就是將教義和生活連繫起來,因為人的舌頭所指摘的人,是「照著上帝形象被造的」(三9)。雅各這句話也確定了創世記一章26至27節有關創造的記錄。

     雖然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但一個墮落了的人,就是一個罪人,他擁有雅各所稱為私慾的罪性(一14);這私慾就是裡面被外面誘惑而引致犯罪(一15)。雅各這段話十分重要,因為他解釋了罪惡發生的過程,比其他聖經書卷更為詳盡。

     雅各六次提到罪︰罪是由一個人里面的私欲產生的(一15);罪引致屬靈的死亡,和永遠的死亡(一15);罪叫人偏私,妨礙人去愛(二8至9);罪使人不能行善(四17);罪是可以得著赦免(五15、20);雅各也指出罪是具有逾越上帝的標準的意思(二9、11)。

[救恩]

     馬丁路德指出雅各書是一卷「禾稭書信」,因為馬丁路德覺得,雅各書和保羅所強調因信稱義的道理,背道而馳;但其實,雅各也提及不少信心的道理。信是人尋求上帝的路(一6,五15);信是必須在耶穌基督裡的(二1);行為是要表現信心的真實(二18)。

「雅各和保羅的不同,不在信心與行為孰先孰後的問題,而是二者的關係。雅各強調信徒的行為與信心的關係,而保羅強調基督的作為與信心的關係。」

雅各神學之導論

[作者]

     主耶穌的兄弟雅各,是最有可能成為雅各書的作者,因為︰

)這封信和使徒行傳十五章中雅各演詞的語言,十分接近。

)這封信和耶穌的教訓十分相似(比較雅一22及太七20、24︰雅三12及太七16;雅二5及太五3)。

[寫作的日期和地點]

     如果我們確定了耶穌的兄弟雅各,是雅各書的作者,那麼本書寫作的地點就應該在耶路撒冷。本書提及的「『秋雨、春雨』(五7)、熱風對植物的影響(一11)、甜水和苦水的泉源(三11)、栽種無花果樹和橄欖樹(三12),和本書以海洋為比喻,顯示地點十分接近海洋(一6,三4)。這種種現象,都是巴勒斯但地的情況」。

  寫書的日期,一定早於主後63年,因為根據約瑟夫的記載,雅各是在那年殉道的。

[對象]

     這到信是寫給「散往十二個支派之人」(一1),就是指猶太信徒。「散住」這個詞語,在希臘文是diaspora,這個字通常是用來指散住在各國的猶太人(比較七十士譯本的申命記二十八章25節);此外,他們是在會堂聚集(二2),信奉一上帝(二19),熟悉猶太人起誓的方法。

[神學目的]

     希伯來的信徒,正面臨試煉。無疑,逼迫是從不信主的猶太人而來的;因為信徒不懂得怎樣面對逼迫,雅各就寫信教導他們。在會眾當中,肉體情慾的事是十分普遍。雅各也很著重有關財富問題的教導,很明顯,會眾貧富懸殊,這正如阿摩司在舊約寫書,責備百姓在金錢問題和壓迫貧窮人上的不正確態度。

雅各寫信的目的,是要糾正屬肉體的心靈,指出信心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解經和神學思想



引言

  解經與神學思想的密切關係,幾乎是每個真心追求聖經真理的信徒都知道的事,因為解經的結論就是神學的思想。但我們若研究教會歷史有關教義的爭論,多數是以神學思想作為解經的前提,解經法不過是達到該神學思想的途徑或工具,而不是從解經法得到聖經的本意,成為神學的思想。這就是今日神學派系林立,各以正統基要自居的場面。

  多年來,準確地說,自第七世紀景教傳到中國之後,華人教會領袖與西方的宣教士,都在努力建立中國神學思想,使教會在中國文化中生根。討論解經的著作也不少,特別近二十多年,不論是翻譯的解經學,或華人神學家自著的解經學,但多數是沿用古代希臘教會,拉丁教會的寓言解經,文法解經,歷史背景解經,字義解經,或以經解經法,靈意解經法,偶也有望文生義的解經法。 

  如果我們細讀中文的神學著作,或解經叢書,常發現在談解經法時幾乎樣樣精通。可是神學的理論多數不是按正確的解經法,所得到聖經本意作為結論,乃是以某一派別的神學思想,作為解經的前提,而找一些經文作為支持其神學理論。所以到底是正確的解經學決定神學思想,或是某一派的神學思想利用解經法的中性因素,達到加強其神學理論的目的。如果本末倒置,我們就很難從解經中得到合乎聖經本意的神學思想。

  在討論西方神學思想,或本色化的神學思想之前,上述問題如果沒有解決,那麼所謂本色化的神學思想,不過是用中文或洋化的中文,寫出西方神學的翻版;或以中國的文化哲學,利用釋經法,寫出不合聖經原意的中國文化式神學思想。本文就能力所及,討論解經學與神學思想的關係,就教各教會賢達,望在探討解經與神學思想的建立上,不是西方文化的神學,也不是中國文化的神學,乃是聖經本意的神學,是神在聖經中,所啟示全面真理的神學,這才能成為對中國人傳福音健全的內容,信仰的根基,生活與事奉的原則。

解經與譯經的關係

  解經的主要任務,是確定上帝在聖經裏說了甚麼,決定上帝所啟示的正確意義,然後用當代當地人民所熟識的語言文字和概念闡明出來,使人明白上帝的心意,而接受為信仰的根基,生活工作的準則。這工作包括釋經和講經。

  從公認的正典經文,翻譯為另一種文字語言時,譯者的神學思想,和對兩種文字,文化與哲學的修養程度有極大的決定性。雖然在主前第三世紀,來自耶路撒冷的七十二位文士,在亞力山大城,將希伯來文的舊約譯成希臘文時,他們都是精通兩種文字的學者,但在譯經時,對某一詞的運用,也受當時神學觀念的影響。雖然一般譯經的原則是意義相符,效果相等,但在成語的運用上,難免有牽強附會的弊病。

  許多譯經者常以自己的神學思想確定經文的意義,應用一些不合聖經原意的文字或詞句來譯經,與其說是譯經不如說是解經。這就造成後來不細心研究原文的讀者,或解經者只根據譯本的字句,去發揮聖經的含意,結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所以譯經者常作了解經與註釋經文的工作,把譯者對經文原義的見解,當作譯文的正典。使譯文的讀者,在無意中跟從譯者對經文不正確的認識,導致對聖經正典的誤解,產生錯誤的教義與神學思想。

  在譯經的過程中,由於兩種不同的語文和文化思想,所以譯者總要兼任譯經與解經的任務。不過譯者若忠於讀者的話,應該在譯本中有所說明,這譯本是根據譯者們,或翻譯委員會的神學思想,及對兩種語文與文化的認識而翻譯的。英文的新國際譯本,在其介紹詞中提及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的翻譯原則,使英文讀者能如聖經第一班讀者,對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一樣地體會原意。呂振中牧師在一九五二年的新約譯本修正稿也有提到,其學歷的有限,請讀者指正等語。可是其他的譯本都沒有這樣忠實地說明,且多是說他們的譯本是如何地符合原文,是最好的譯本。

  其實譯經就是從希伯來文的舊約,與希臘文的新約,或其他的譯本為主要根據,翻譯到別一種文字的工作。為求的目標,的成分自然會減低,而卻是譯經最主要的原則,可是有的為了求,而失其的原則。在求達與雅的目標,常要加以解釋,或按譯者的學歷素養等,以其認為最切合的詞句文字來表達,這就是譯經帶有解經的工作。如果各譯經者認清在譯經的工作中,帶有解經的成份,且向讀者忠實交代,那可以幫助讀者在能力所及之內,盡量參考其他譯本或聖經原文,而達到真正地從聖經原文的本意中,得到神學的思想,和正確的教導,作為信仰,生活與事奉的根基與準則。 

解經與神學思想

  解經的正確目標,是將聖經的原意向讀者或聽眾講解。使他們明白神在聖經中對人類的信息,旨意和計劃。將神對人的信息和啟示,按主題,分題有系統地論述,成為說理清晰,教義健全的理論,就被稱為神學。

  多數的神學家以希臘文的theos(神)與logos(道)二字合起來說:研究神的道,或合理,合邏輯地討論神的道,就稱為神學。但聖多馬在其神學總論(SUMMA THEOLOGICA),第一部中稱神學是聖教學,是一種受神啟示的學問,是超乎人類理性的事,所以人當以信心加以接受,而不可能以處理自然科學的方法,來處理神的默示。因為神學是藉接受那由神默示給他的原則,來討論創造主與受造物的學問,是一實踐的學問,是更高貴更真確的學問。

  所以神學思想絕不是以人有限的思想,理性,語文和文化中的觀念與邏輯體系去限制,分割神那超乎人類理性的啟示。我們不但要用理性接受那些合乎人類理性與邏輯的聖經真理,更要用信心去領受那些超理性,超邏輯的聖經真理。不是人的理性和邏輯決定聖經的真理,乃是用神所賜的信心,去領受聖靈在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我們以單純的信心,受教的態度在聖靈的啟迪下,接受聖經的全面真理,才是正確的神學思想,才是解經的前提。

  在以信心領受聖靈對聖經真理的教導過程上,由於文化與語文概念不斷地變遷,及講解者對聖經真理的領受力與表達的方式,對領受者領悟力的差距,所以要表達一個真理或神學思想,需要一組的詞句來推理,敘述,說明。由於講解者或領受者,多是靠理性的理解才接受,所以一切的推理要合邏輯,合常理,這就不免流於削足適履的現象。自十八世紀理性主義掛帥以來,這種現象在神學界更為普遍,凡不合理性的,都是迷信,都當拒絕。因而興起對聖經經文,作者,年代等,以幼稚的偏見作為批評的尺度。凡研究神學的學者當深切的體會,單求合邏輯,合理性的神學理論,不能等於聖經所啟示的全部真理,只能當作合理性的一部分理論,且需要不斷修改訂正,以便更接近全部真理。如果我們篤信全部聖經真理是神的啟示,那麼就不應該以某種的神學理論,作為解經的前提;反之,要以全部聖經真理作為解經的前提,和神學思想的基礎。

  細究歷代的神學思想,可知他們都受當代哲學思潮的影響。如果這些當代的哲學思潮,違背全部聖經真理,而我們將它當作解經的前提,那麼曲解聖經,強解聖經或謬解聖經的事就會層出不窮。我們這般標榜基要派,福音派,篤信聖經真理的教會領袖,在決定解經的前提上,必須分清賓主,免得隨波逐流而不自知。

聖經的神學思想與解經

  正確的聖經神學思想是來自正確的解經態度與解經學,所以釋經學的研究是先決的事,近來中國教會出版社在這方面有很多的貢獻。但單運用這些解經的原則和體系,是否能正確得到聖經的原意,全部聖經的神學思想?其答案是可能,也不可能。可能,是這些解經法,多是一般敬虔愛慕神話語的聖徒所使用的。他們用這些方法,得到正確的聖經全面真理,和聖經的原意,我們若沿用這些方法,豈不也會得到同樣的效果麼?其答案卻不一定。雖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利器在一個不熟練人的手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這是很普通的常理。在研究自然科學的人,只要公式相同,操作的技巧相同,必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但在領受神所啟示的聖經真理,雖方式相同,前提相同,但若靈命不同,領悟力不同,就很難得到相同的結論。

  我們研究神啟示真理的方式各不相同,領受神啟示的方式也各不一樣。如神對摩西啟示律法條例是面對面的,但對大衛的啟示,有時藉聖靈的感動,有時藉先知的口傳達。先知們傳達上帝的信息方式也不一樣,摩西要傳律法給以色列人,是先將律法刻在幾塊大石頭上,然後召集以色列人,到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傳給他們。然而先知以西結傳信息有時用行動,有時用口頭傳述。領受上帝信息程度的也不一樣,當摩西將上帝的律法傳給以色列人時,百姓都說阿們;但以西結傳信息時,百姓的反應完全不同。

  研究聖經真理的動機,與所要得的神學思想也有密切的關係。許多教會領袖是為了穩固自己的地盤,擴張統治的權力,維護自己的利益,常會按私意強解聖經如解釋其他的經書一樣。正如統治者強解某一主義乃是為了堅固自己的政權。這樣,雖有良好的解經法,也不能得到聖經正確的真理。許多人不省察,認為合情合理的就接受,把不完全的神學理論,當作聖經的真理來實行,結果只作某一宗派理論的奴隸,失去在聖經真理中的自由。讓我們不是為維護某一宗派的神學理論而爭辯,乃是為全部聖經的真理作見證,為耶穌基督赦罪得永生的救恩作見證。

如何得到聖經原意的神學思想

  要得到聖經原意的神學思想,態度比方法更重要。那就是說讀經當有甚麼態度。陳終道牧師在其怎樣研讀聖經一書第四章,提到七樣:飢渴慕義;存心受教;願意為主使用;倚靠聖靈;恆心;信賴上帝的話;決定遵行等。有了這些正確的讀經態度,然後運用一些正確的方法。陳牧師在該書的第五,六章提出靈修與熟讀,及淺易研經法,是很好的途徑。筆者三十多年的讀經法之一,是用一較長的時間,將全卷經文一口氣讀完,然後反覆思想全書的總意,列出主題,分題,鑰句,再與其他經卷的明顯真理作比較,看看是否有衝突之處。最後與全本新舊約聖經的真理信息聯貫起來,觀察是否一貫,才決定該卷,該段的聖經本意是甚麼。這種得到聖經原意的方法要下苦工夫,要有恆心,還要隨時禱告,求聖靈開啟心竅,能以領悟上帝所啟示的真理。一旦明白聖經原意時,其歡樂心境是難以形容的。

  今日我們華人教會,以及全世界教會所需要的神學思想,是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超民族,超文化,超時代的真理也是全面的,原則的,永恆不變的真理。這真理是放諸四海而皆準,垂於萬世而不移;是任何時代的真光,帶領任何時代的人歸向光明,接受主耶穌基督寶血的赦罪救贖,領受神藉聖靈所賜的生命,作天父上帝的兒女。這真理能抗拒任何哲學思潮的挑戰,釋放一生因怕死而作罪惡奴隸的人類。

  今日華人教會與神學界的首要任務,不是去探討某一學派的思潮,或某一位神學家的思想,乃是專心研究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全部真理,這是任重道遠,群策群力的事業。神的僕人最大的恥辱,不是不懂某神學派別的思想,乃是不懂,不熟識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全部真理。任何一位屬於福音派,基要派的傳道人,都當以傳講全部聖經真理為己任,實行所明白的聖經真理為目標,這樣才不負恩主之託付。

以經解經

以經解經的定義

解釋聖經的基本原則,是以經解經,也就是說在我們解釋某一段經文時,必須注意到整本聖經中其他相關經文的含意,因為我們相信整本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因此對某段經文的解釋,必須符合整本聖經的啟示,才不致偏離真道,產生極端或異端。

以經解經的原則

當我們運用以經解經的方法時,有三點原則應注意︰

一、藉參照相同主題或類似的經文,以明白經文的含意。

例如,聖經非常強調「信心」,尤其在新約,很多書卷都談到「信心」,羅馬書與加拉太書已詳細的討論因信稱義的原則,希伯來書第十一章是講解有關「信心」的一 段有名的章節,雅各書二章也再次提醒信徒「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經文,若能將這些經文並列且彼此參照,便可以使我們更清楚了解聖經 裡面所指的「信」是什麼?信的對象是誰?信仰的內容是什麼?信心應產生什麼外在的表現?信與順服的關係為何?讀者若從整本聖經去認識信心時,就可以避免一些偏差。例如把「因信稱義」變成任意放縱行為的藉口,對信仰只看成是頭腦裡的一套教義,或者將信心看做人的一種功德。又如,在馬太、馬可、路加這三卷福音 書中,都提到「上帝的國」,耶穌也常以此作為教訓的一個主題。唯獨馬太福音用「天國」一詞,究竟上帝的國和天國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我們把有相關的經文對照一 下,就可以知道這兩個語詞的含意,事實是相同的。

二、以比較清楚的經文去解釋比較晦暗、難懂的經文。

若單以主觀來解釋經文,容易自己發展出一套教義來,如「信心」的例子,雅二20︰「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21節中亞伯拉罕獻以撒即是因行為而證明對上帝的信心。25節引用 舊約約書亞記妓女喇合接待以色列使者的例子,證明人因行為稱義,但這與聖經強調人的罪;使人不能靠自己的行為得救,而是因信靠耶穌基督方能得救,就是因信 稱義的道理互相矛盾,那麼這段經文的正確解釋該如何呢?其實這裡所說的與「因信稱義」的立場並不衝突,真正的信心是一種會發生善行的信心,從這個角度來看,行為乃是真實信心的自然表現,沒有行為的證明會使人懷疑你信心的真假,所以從其他有關「因信稱義」的經文去了解時,就容易明白了。又如彼前三 1920說耶穌的靈曾去傳道給在監獄裡的靈聽,就是在挪亞時代那些不信從上帝,及挪亞所發的警告而滅亡的人,四章六節又說︰「死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人便由這幾節經文妄下斷言,以為人死後還有聽福音、得救的機會,但這與因信耶穌而得救的教導,事實上是互相衝突的。

三、用新約的應驗來解釋舊約的啟示。

因為上帝在歷史中的啟示是漸進的,舊約時期很多啟示並不太明朗,直到耶穌降生後很多預言才明顯的應驗在他身上,因此舊約是了解新約的基礎,也唯有透過新約的實現,才能夠更確實的去解釋舊約。例如︰創一26記載;上帝說︰「我們要照我們的形像,按照我們的樣式造人。」從舊約來看上帝是獨一的真上帝,為何說「我們」呢? 這「我們」究竟包括誰呢?直到有了新約之後才知道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上帝。又如賽七14的「童女」,按照希伯來文可以解釋為「女子」或「年輕的女子」。新約太一 23也應用這段舊約的經文,明顯是指耶穌是從童女而生,因此以賽亞書七章的翻譯是正確的。另外,有一件事需提醒讀者的,若想要了解一個字、辭語或某一卷書、某一段經文中真正的含意,必須根據上下文來決定,然後才以其他的經文作輔助,否則便有斷章取義的危險。

雅各的倫理教訓

  雅各倫理教訓最大的頁獻在於他告訴我們,能使人結出倫理果子的「信心」是經過試驗,卻能忍耐成功的信心。這樣的信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信心?為什麼這種信心能生發愛心呢?

    雅各書一章2~4節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底下分三方面來說明這段經文的意義,以明白信心的真諦,好把握雅各倫理教訓的重點。 

 1.基督徒的信心要受百般的試煉 

   「百般」指的是「形形色色」或「各色各樣」。而「試煉」指的是外來的或內在的考驗,可見基督徒的信心所受的考驗,有時來自外在的環境,有時來自內心的衝突,形形色色,應有儘有。以雅各書二25喇合為例來說明。當她相信以色列的上帝是「上天下地的神」(書二11),上帝藉著躲藏到她家的二個以色列探子來考驗她的信心。當耶利哥王的部下對她說:「進了你家的人,要交出來。」這句威脅她生命的話,固然是來自外在環境的考驗,但也激起她到底要保守自己的生命或信靠上帝二者間內心的交戰。喇合的信心正受著外在內在的考驗。

 2.信心試驗過程中的目的:生出忍耐 

    雅各書一3說,「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這句話對照第4節,「忍耐也當成功」,「成功」指的是達到試煉的最終目的,因此「信心經過試驗」是指信心通過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考驗,每通過一個階段的考驗,上帝的恩典就幫助這個通過考驗的人,使他在面對各種壓力、各種疑問、各種困難下,仍然持守對上帝及上帝的話語堅信不移的耐力。    

3.信心試驗完成時的目的: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生出耐力,並使這份耐力,每經過一個階段的考驗,就倍增一份,這是上帝對基督徒信心落在百般試煉過程中的目的;基督徒一旦忍耐成功,即忍耐到整個試驗完成,上帝將使通過試驗的人在品格上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成全」指的是舊約的祭物「毫無瑕疵」;在此則喻指基督徒品格毫無瑕疵;「完備」則指舊約祭物左右對稱、頭尾齊全,在此則喻指基督徒在忍耐成功之後的品格是完整對稱的。

  約瑟通過「被哥哥出賣」這考驗後,他在品格上的表現正是「成全完備」最好的說明。創世記四十五5約瑟對哥哥們說:「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裡,自憂自恨,這是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性命。」從這句話,我們看到約瑟不報復。如果報復,約瑟的品格就有瑕疵,如同舊約的祭物身上有雜毛、或瞎眼、瘸腿一樣。這就算不上「成全」,但約瑟沒有報復,他的品格在「忍耐成功」後顯得沒有瑕疵。創四十五5 這句話,約瑟不只不報復,約瑟更是饒恕他的哥哥、安慰他的哥哥。不報復是恒久忍耐,至於「饒恕」和「安慰」則是「又有恩慈」了。「忍耐」若缺少「恩慈」那就不是完整對稱的品格。正如舊約祭物如果有左眼、沒有右眼,或者有左腳,缺了右腳,就不算是「完整」的祭物一樣,約瑟的品格,不只沒有瑕疵,更是平衡、對稱。

   「毫無缺欠」指的是一點兒也沒有離開主題(本題),喻指:如果考驗者雖然通過了幾個階段的考驗,也生出了忍耐,但卻沒有忍耐到底,直到整個考驗完成,那麼,受試驗者的品格就離開了「成全完備」這個主題了。

   掃羅就是這樣,耶和華透過撒母耳命令他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撒上十五3),掃羅第一階段的考驗通過了,他用刀殺盡亞瑪力的眾民(十五8),卻憐惜亞瑪力王亞甲,也愛惜上好的牛、羊、牛犢、羊羔,並一切的美物,不肯滅絕(十五9),掃羅在這一階段的考驗失敗了,他雖然有忍耐,通過第一階段的考驗,卻沒有忍耐到底,他的品格偏離了上帝考驗基督徒的主題:「成全完備」,他不是一個毫無缺欠的人,以致上帝厭棄他作王(十五23),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4.結論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看到生發愛心的信心,是經過百般試煉卻能忍耐成功的信心,忍耐成功的關鍵在於平時「聽道又行道」(雅一19~27),在受試驗時,又禱告祈求智慧(雅一5~11),能分別是非,靠主得勝。這種忍耐成功的信心,是基督徒倫理的基礎,也是雅各倫理教訓中的精髓。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腓利門書簡介


. 作者
  使徒保羅在本信中指出他自己就是作者,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也是當代書信的格式。他說他寫這信時因為見證耶穌基督而被囚監中(9、10、13、23節)。

. 寫作時地
  我們很難確定保羅寫這信時正在甚麼地方被囚。在該撒利亞、以弗所和羅馬三個有可能的地方中,以弗所和羅馬,似乎跟本書及(與本書關係極密切的)歌羅西書的資料(西4:7-14;參門23、24)吻合。保羅在信中說馬可和路加是他的同伴,則又支持了羅馬是本書寫作地點的說法(第24節)。然而,以弗所跟腓利門在歌羅西的住所十分相近(約100哩),加上保羅宣佈他將要探望歌羅西(第22節),則又支持以弗所是被囚之地的看法。雖然使徒行傳沒有明確地提到保羅曾在以弗所被囚,但保羅的宣教隊在該城傳道的記載,清楚指出他曾遇到頗為激烈的反對(徒20:19),保羅自己描述那時的情況所用的語氣暗示他曾被捕下監(林前15:32;林後1:8-10)。此書寫作時間約為主後61年。

. 收信人
  本書常被看為保羅寫給腓利門(「有益」之意)的私人信件,腓利門是被保羅引領悔改的信徒和朋友,也是歌羅西教會的領袖和奴隸主。事實上,這信是寄給腓利門、亞腓亞(大概是腓利門的妻子)、亞基布,以及在腓利門家中聚集的眾信徒的(1、2節)。信中的問候是來自以巴弗、馬可、亞里達古、底馬和路加,這些人代表了一群使人刮目相看的教會領袖(23、24節),保羅提及他們的目的是叫腓利門知道,他對所求的事之回應,並不是一個私人的決定,而是要向所屬信徒群體交待的一個決定。在基督的身體裏,關乎信徒關係的事情,是整個群體所關注的,這類事情不可看為私人的問題,因為事情會影響整個教會(太19:15-20)。

  信中清楚顯示保羅和腓利門之間有一份溫暖的弟兄之愛維繫著,保羅稱腓利門為他「親愛的同工」(第1節);他以感情橫溢的言詞讚賞腓利門參與傳道的事工(5-7節);他基於愛向腓利門求情(第9節);他提起他們兩人是同伴(第17節);他溫婉地提醒腓利門他也在救恩上虧欠保羅(第19節),並相信他會按保羅的要求,甚至過於所求地去行事。

. 處境
  保羅寫這信的緣由涉及第三者──阿尼西母,一名從腓利門那裏逃走了的奴隸。這奴隸在主人家裏做了一些信中沒有明言的錯事後,便逃走了。他逃到一個大城市,便企圖在不同種族的人中隱姓埋名;當時任何大都市都有一群由不同種族雜處的低下階層。透過神的安排(但實際情況仍是一個謎),這逃脫了的奴隸受到保羅的影響,悔改歸了主(第10節);並受保羅鍾愛,成為保羅心上的人(第12節);他參與了保羅的福音工作,以致保羅有意把他留下侍侯,作他「親愛忠心的弟兄」(第13節;西4:9)。

  保羅知道,若他把阿尼西母留下作同工,腓利門也會勉強同意他的決定(13、14節 )。然而,保羅決定利用這不明確的處境來使腓利門思想,如何把他所信的應用在奴隸制度上,令他釋放阿尼西母,並把阿尼西母提升至弟兄的位置;不單在屬靈的意義上(「按主說」),在社會的地位上也是如此(「屬肉體說」,第16節)。腓利門保存了這信,證明他已答應保羅的要求,讓阿尼西母重獲自由,若腓利門拒絕這要求,他應已把信毀滅,免得人以這信為證據,控告他不順從保羅。

  這故事還有一個有趣的後記:在伊格那丟寫給以弗所人的書信中,一位名阿尼西母的老監督一再被提及,這老監督是在二世紀早期帶領以弗所教會的。學者認為這位監督跟腓利門的奴隸是同一人,因為伊格那丟在信中,也使用了保羅在腓利門書11和20兩 節中,有關阿尼西母一名的雙關語(阿尼西母的名意是「有用」或「有益處」)。若確實是這樣,可能這先前作奴隸的人,就是收集保羅的書信的人;這些書信後來被列人了新約的正典中,包括了腓利門書。

. 寫作目的
  保羅這書信的目的是戲劇化地表達奴隸制度與基督教的不協調,因而爭取釋放阿尼西母。信中沒有顯示保羅曾擔心腓利門會根據羅馬法律,對這名逃走了的奴隸施以嚴厲的處分。然而,保羅所關心的卻是腓利門是否不再待他如奴隸,而是接納他如腓利門家中正式的成員並給他尊嚴,至少像他尊重保羅那樣(17、21節)。

. 教導
  這短短的書信裏面藏有很豐富的教訓,其中值得在此一提的有三項。

1. 本書見證了福音給社會中充滿罪的制度,帶來革命性的挑戰,因此,這書包含了對奴隸制度的指斥。耶穌不許祂的跟從者佔有或控制另一個人,在基督教的群體裏,身為主人或領袖的,要藉著服侍人來完成他的任務,他要從社會上最低下階層的人做起,而不是按著一般分權的觀念,站在權力的頂峰(可10:42-45)。如此基督徒中間是沒有階級之分的,在基督裏,並沒有奴隸和自由人之分,因為在祂裏面,所有人都已合為一體(加3:28)。作奴隸的基督徒若有機會得自由,就要好好利用那機會(林前7:21);那些本是自由的人,就要小心避免成為人的奴僕(林前10:23;加5:1)。相反地,基督徒的奴隸主,要作他眾奴隸的僕人(弗6:9上),所有基督徒都要作奴僕,彼此服侍(加5:13)。這樣,腓利門就要接納阿尼西母,並且看他「不再是奴僕」了(第16節)。

2. 人若連於福音,就不可故步自封,也不能激烈地推翻現狀,福音的革命性是以作僕人的姿態表達,而不是用武力去達至。保羅建議阿尼西母以順服地返回腓利門家中來表明這解放神學,容讓聖靈把他們兩人的關係作徹底的改變。用撒但的方法來製造天國,只會摒除神的干預,並帶來變本加厲的壓迫。

3. 本書提供了一個屬靈的聖職人員的極佳模範。腓利門和阿尼西母當時的處境需要有一個和解者在他們中間,這人必須受腓利門尊重,才能有效地為阿尼西母說話。保羅使用了一些心理戰術來取勝,他先對腓利門加以讚賞(4-7節);其後又強調自己為福音的緣故也寧願犧牲(第9節);他利用腓利門行善的心意(第14節);又以個人的友誼來求情(17、20節);他主動承擔責任,補償腓利門所蒙受的損失(第18節);他提醒腓利門,指出他對保羅也有虧欠(第19節),並聲明將會與他見面,那麼,腓利門若拒絕這要求,便可能會在見面時感到尷尬(第22節)。保羅利用了個人的關係以及牧者的身分,他的態度是友善的,但也是志在必得的。這正好展示了堅決和婉轉兩者的平衡;也示範了真正的基督徒領袖,應如何透過游說和懇求,而不是靠高壓和權威來完成任務。

  雖然腓利門書是聖經中最短的文件之一,卻可作為永久的記錄,銘記著基督賜給所有人尊嚴和平等,不分階層、性別、地位或身分。這書也賜給基督徒一個命令和方法,來尋求有效的社會改革。

. 本書大綱
1. 問安(1-3
2. 稱讚腓利門(4-7
3. 為阿尼西母求情(8-17
4. 保羅的保證 (18-19)
5. 保羅的盼望 (20-21)
6. 保羅的交代(22
5. 問安祝頌(23-25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提多書內容提要

1. 問安 (1:1-4)

   使徒保羅被形容為福音的管家,負責傳揚上帝的道,在真理的知識、永生的盼望,以及敬虔的生活上堅固人;向提多──「照著我們共信之道作我真兒子的」──問安。

2. 作長老的資格 (1:5-9)

  保羅把提多留在革哩底,延續他的工作,並在各教會設立長老(參徒14:23)。這些長老也稱為監督(參徒20:1728),要細心照管教會。書中描述了作長老之人生活中必須具備的素質(參提前3:2-7)。

3. 當斥責傳異教者 (1:10-16)

  前段的結語提到長老的職責,是「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本段指出這些工作是有特別需要的,因為有些人把虛假和無益的道理教訓人,敗壞了「人的全家」。保羅用了輕蔑革哩底人的話,來形容這些假教師,又指出他們曲解了猶太人的傳統和割禮的重要性,但他們的生活也沒有顯出那他們自稱要持守的上帝的道。

4. 會友的管理 (2:1-10)

  提多有特殊的責任,傳講「合乎那純正的道理」的教訓。他必須勸導老年人(第2節)和老年婦人(第3節),這些老年婦人則指教少年婦人,在家中過純潔的生活,並且愛護家人,以致沒有人會譭謗上帝的道(45節)。少年人要謹守和自制(第6節),提多本人則要在言語和行為上作好榜樣,使敵對的人「無處可說我們的不是」(78節)。最後,保羅吩咐提多要教導僕人順服自己的主人,要盡責、忠誠地服侍,以致「凡事尊榮我們救主上帝的道」(910節;參弗6:5-8;西3:22-25;彼前2:18-25)。

5. 上帝的心意 (2:11-15)

  上述各項引出了上帝在耶穌基督裏,把恩典的目的啟示出來:帶來救恩及引導人完全脫離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使他們活出正直的生活,常常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再來,這種生活顯出他們是「(主)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提多的事奉跟上帝在福音裏這個偉大目的有關。

6. 順服掌權者 (3:1-2)

  基督徒也有責任去順服掌權的人(參羅13:1-7;彼前2:13-17),並預備在社群中「行各樣的善事」。保羅又再強調基督徒的生活素質,特別是待人的禮貌和希望與人保持和睦的關係。

7. 生命的改變 (3:3-8)

  這段再次把現今與過去的生活作對比,信徒已從愛宴樂,缺乏愛心、純潔和誠實──「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的生活中,改變過來。這種改變是透過上帝在基督裏的救贖工作而達致的──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完全按照祂的憐憫。上帝已把我們從罪中潔淨了,是「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第8節所說那可信的話,可能來自一首早期的洗禮詩歌或一項基督教的禮拜儀式,至少那是福音中心信息的一個簡要的概略。提多要不斷地把這些道理教訓人,這教訓能帶來有善行的生活。

8. 末了的勸勉 (3:9-11)

  另一方面,無益的宗教辯論,要加以避絕;分門結黨的人,則要棄絕。

9. 交代 (3:12-13)

  還有一些口訊是給予亞提馬和西納(在其他新約書卷中,並沒有提及)、推基古和亞波羅(兩人在其他書信和使徒行傳中,均有提及)的。保羅又催促提多,往尼哥波立去見他。

10. 問安 (3:14-15)

  本書信最後以勸勉作結。保羅最後也勉勵信徒行善及在靈裏過結果子的生活;此外,還有問安語和祝禱。

提多書概論

. 作者

  本書以保羅的署名和問候開始(1:1-3),並談到提多與他的關係(1:4),以及保羅委託給提多的工作(1:5),在書信的結尾(3:12、13),還有一些保羅個人的狀況和指示。

近代學者對於提多書是保羅之作的說法,產生疑問──基於書中的用語和風格,所表達的教會狀況,以及其中鋪排基督教道理的方法。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學者和謹慎的研經者,卻堅決地辯稱保羅就是本書的作者。

這事實顯示我們並沒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本書信的作者為了一些特別的目的,在保羅死後,用他的名字,或許湊合保羅所寫的一些片段而寫成此書。有些人則提出可能保羅聘用了一位書記,請他用自己的文字寫下保羅的信。

. 收信人

  提多似乎是「保羅最信任和珍視的幫手之一」(巴克雷)。保羅說提多是他的「同伴和同工」(林後8:23)。

奇怪的是,使徒行傳中並沒有出現提多的名字。根據本書一章4節,提多是由保羅帶領歸主的。

加拉太書二章1-4節,清楚地指出提多是外邦人。在外邦基督徒是否要強行接受割禮的問題上,提多給用作試驗。當時提多正與保羅和巴拿巴在耶路撒冷。過了很久,提多在保羅第三次的宣教旅程中,接受了兩項棘手的任命,要代表保羅往哥林多去走一趟。

第一項任命是關乎保羅與哥林多信徒間緊張的關係;第二項任命是為耶路撒冷教會,向外邦信徒收取捐獻(林後2:12、13,7:5-16,8:1-24),若提摩太後書四章9至18節,是關乎保羅生命中的尾段,則提多是在此書信期間,前往撻馬太。

. 寫作年代

  為本書定出確實的日期,是困難的。保羅把提多留在革哩底,好繼續保羅的工作(1:5)。保羅前往羅馬途中曾路經革哩底(徒27:7-13),但那不會就是本書的背景。在三章12節,保羅吩咐提多前往尼哥波立(大概是希臘伊庇魯的尼哥波立)見他,因他打算在那裏過冬。較多人接受的看法是,保羅首次在羅馬被囚後(徒28:16-31),獲得釋放,曾在不同的地方(包括士班雅、革哩底和希臘)繼續傳道的工作;其後他再次被捕、下監,最後遭處死,那些不接受保羅是本書作者的人,認為本書的寫作日期,像提摩太前、後書一樣,是寫於保羅死後的年代,論點建基於教會的處境和組織上。

. 提多的生平

    提多的事蹟未出現於使徒行傳,只散見於保羅的書信中(共13次)。他是安提阿的希臘人(加2:3),由保羅帶領信主(多1:4),曾隨保羅赴耶路撒冷會晤當地使徒(加2:1)。在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中,他被委派至哥林多教會辦理幾項要務(參林後7:6;8:6,16;12:18)。後來又被派往革哩底,代表使徒監督教會。保羅在本書信中囑咐他前往尼哥波立相會(3:12), 後來又派他往撻馬太(提後4:10)。此後提多的事蹟未再出現於聖經中。據教會傳統,他又回到革哩底,受很多人的人尊重,並在此壽終。

. 寫作目的和教導

  雖然本書信是保羅寫給個別同工的,但卻甚少提及個人的事件和勸勉。我們從中可看見一個正在成長和發展的教會。當時教會受到假教訓的壓力;那些假教訓似乎含有猶太教的成分,可能是過分強調禁慾主義和鼓勵空談(1:10、14、15,3:9)──也許是早期猶太形式的諾斯底主義。

這一派的人為了「不義之財」,提倡這教訓(1:11)。提多和他委任為長老的人,必須把這些假教訓駁倒,並「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1:9)。書中並沒有詳細解說基督徒所相信的道理,但卻清楚地說明了神在基督裏那拯救的恩典、聖靈更新的工作,以及主耶穌未來的再臨(2:11、13,3:4-7)。書中不斷強調那能彰顯福音真理的生活模式,並應用於不同的基督徒群體,包括老年男女、年輕婦女、年輕人和奴隸身上(2:2-10);並指出基督徒應與國家保持何種關係,以及如何在社會中活出其生命的特質(3:1、2)。

. 主題特色

    本書開宗明義指出:保羅的使徒職分是要選民認知「合乎敬虔的真理」。 這對「敬虔」和「真理」的並重,是貫串本書的主題:牧者一方面要傳講純正的道理,更須凡事活出善行的榜樣(2:1,7)。

同樣,所有信徒都須在真道上、生活上純全無疵。保羅同時強調敬虔生活和正確信仰,固然,因為當時的異端分子傳錯謬的道理(1:10, 14-15; 3:9),行為悖逆上帝,更因為福音本身是要人離罪、行善(2:14),也給了信徒稱義、更新的地位(3:4-7)。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先知的蒙召


    舊約聖經並沒有記載所有先知的蒙召經驗,但是我們認定每一位先知,都是被清楚呼召的!不同典型的先知,都強烈感受上帝的聖手按在他們身上,驅使他們去傳講上帝的信息給祂的百姓。每一位先知都曾強烈感受到上帝呼召他們的目的,就是成為上帝的代言人;因此,祂們無法沉默不言!

【呼召的主權在上帝手中】

    呼召的主權在上帝手中,也就是說上帝主動尋找並呼召人!從來沒有一個先知是整天在家裡,考慮要不要從事先知這一行業;相反的,有時候上帝的呼召是來得很突然,以致與上帝爭辯一番才接受呼召。

【呼召造成惶恐】

    呼召的第二個普遍現象,乃是呼召造成惶恐與推拒。雖然如此,他們也感受到一股強大的驅使力,迫使先知接受這個呼召。

【上帝的呼召保留了個人特質】

    從來沒有一位先知因為接受了上帝的呼召,而在說話、神態、思想、行為各方面,成為另一個人的翻版。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