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論離婚


(太十九3~12;可十1~12;路十六18)

耶穌在比利亞時,有法利賽人來跟耶穌討論離婚(休妻)的問題。猶太人當時對離婚的看法有保守和自由兩派。

摩西在申命記廿四1吩咐以色列百姓,「人若娶妻以後,見她有甚麼不合理的事,不喜悅她,就可以寫休書交在她手中,打發她離開夫家。」

什麼是「不合理的事」呢?猶太人對這一點有許多的爭論。比較保守的沙買學派(Shammai School)認為不合理的事只有一項,就是淫亂。較自由的希列學派(Hillel School)認為它涵蓋較廣,於是到最後變成幾乎不論什麼理由都可以休妻。

法利賽人就來問耶穌說,「人無論甚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太十九3)

耶穌根據「婚姻為上帝所設立」,主張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法利賽人卻搬出摩西的教導來反駁耶穌。耶穌要他們回到上帝創造婚姻的原意來看。原來,摩西是因為百姓心硬,硬要離婚,才准許他們寫離婚書。這不是一項規定,而是一種「允許」。而且如果有人一定要離婚,有離婚書對當事人也是一種保障。

耶穌接著說,「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犯姦淫了;有人娶那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太十九9)

這一段,可十11~12所記載的略有不同,意思卻更加清楚:「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姦淫,辜負他的妻子;妻子若離棄丈夫另嫁,也是犯姦淫了。」

耶穌的門徒一聽到這些話,就說,如果是這樣,不如不要結婚。耶穌說,能夠過單身生活是一種恩賜,但不是人人都能夠這樣。

婚姻是上帝所設立的,夫妻雙方在婚約之下應該努力學習愛對方、體會上帝的心意,而不輕言離婚。如遭遺棄,那就另當別論,但不要主動遺棄對方。單身生活是上帝特別的恩賜,尚未結婚者宜善用之。

以上所說,在現今日益開放的社會有可能是難以達成的理想。離婚可能是未來教會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我們當記得,在上帝面前我們都是罪人,須要彼此饒恕、彼此接納。信仰的標準固然很高,在主裡的愛也是很大。關於婚姻,你的看法如何?你對自己婚姻的期待是什麼?你認為可以怎樣做來達到這樣的期待?依你看,理想的婚姻應該是怎樣?如果婚姻未達理想狀態,該怎麼辦?你覺得不結婚比較好嗎?在婚姻生活中,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單身生活呢?它有那些好處?


眾人議論耶穌

耶穌在數度周遊加利利之後,退隱到北方,仔細地教導門徒有關祂的身份與在世上的使命。接著,祂又在猶太地傳道,特別是到耶路撒冷過節。約翰福音七~十一記載耶穌兩次上耶路撒冷過節時所發生的事,一次是在住棚節(約七2),一次是在修殿節(約十22)。這是發生在29 A.D.年間的事。住棚節是一個歡樂的節期,早在申命記時,摩西律法就有規定(申十六13~15)。修殿節則是猶太人記念馬加比革命時,清除敘利亞皇帝污穢聖殿的大事。

  約翰福音比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寫得晚,記載的角度也不相同,它特別注重耶穌基督的神性,強調他自創世以來即存在;它也補充了許多其他三本福音書所未記載的,像耶穌上耶路撒冷過節所發生的種種事情,還有祂與猶太人長篇的辯論。事實上,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由於內容諸多地方相同,被稱為共觀福音或符類福音;唯獨約翰福音與它們都不相同。它的希臘文淺白,但是所闡述的內容深奧,特別是有關耶穌身份的描述更是深刻。

  約翰福音第七章記載耶穌上耶路撒冷過住棚節,由於祂先前所行的許多事情已經十分引人注目,而祂又不避諱在安息日行神蹟醫病,導致祭司長和法利賽人不悅,甚至想要殺祂(太十二4)。耶穌尚未出現時,眾人就議論紛紛,他們要看到底他們的宗教領袖會怎樣處置他。結果,耶穌不但去耶路撒冷過節,又在聖殿裡教訓人。他們就當面問耶穌說,你是誰?(約八25)歸納起來,他們對耶穌的態度和評論有許多種 :

耶穌的弟弟認為他喜歡顯揚名聲(約七3~4)。

有人認為耶穌是好人(約七12)。

有人認為耶穌是迷惑人的(約七12)。

有人希奇耶穌未受過教育怎能明白這許多事,又能夠教訓人(約七15)。

有人說祂是撒馬利亞人(約八48)。

有人說祂是被鬼附的(約七20,八、52)。

有人因為知道耶穌來自加利利而不相信祂是基督(約七27、41)。

有人說祂是先知(約七40,九17)。

有人相信祂是基督(約七41)。

有人稀奇耶穌所說的話(約七46)。

法利賽人斷定耶穌是罪人(約九16)。

  為了這許多不同的意見,他們之間就起了紛爭。法利賽人準備要捉拿耶穌,也差了人去捉祂,但這一次卻沒有成功,因為這些差役被耶穌的教訓懾服了。在法利賽人圈中,意見其實也不完全一致,尼哥底母就曾替耶穌說話,說,不聽本人口供,不確定祂所行何事,就定此人的罪是不合理的(約七50~51)。可惜,他這樣的意見沒有被採納。

  今天,世人對耶穌這個人,也是議論紛紛。關於耶穌的身份,你認為最具爭議性的是什麼?你的看法如何?

  耶穌在與眾人對答時,提到兩個很重要的教訓。第一,祂指出「出於上帝」與「憑著自己」的對比。一個人如果立志遵行上帝的旨意,就能夠分辨耶穌所言所行不是出於自己,而是出於上帝。「人憑著自己說,是求自己的榮耀;惟有求那差祂來者的榮耀,這人是真的,在他心裏沒有不義。」(約七18)

與耶穌相對比的,我們看到法利賽人非常看重人的榮耀,要得人的稱讚。耶穌對他們說過:「你們互相受榮耀,卻不求從獨一之上帝來的榮耀,怎能信我呢?」(約 5:44)

信仰執著、熱心的人,他的動機也有可能是求自己的榮耀,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警惕。要如何才能在所行所言榮耀上帝,而不是求自己的榮耀呢?

  第二,耶穌大膽地宣告,相信祂的人心靈不會再饑渴,他們要領受聖靈,從裡面湧出活水的江河來(約七37~39)。

這是信主的人的經歷。你有這樣的體會嗎?

許多人追求世界上的事務,得到它時卻感到十分空虛。但是主耶穌所賞賜的,卻是能夠滿足人內心、使人不再饑渴的生命。

這就好像詩人所說的,「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十六11)


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普通書信的安息

A. 希伯來書的安息
1. 希伯來書指出以色列人因不信,雖然入了迦南,但仍未進入上帝為信祂的人所預備的安息。
2. 希伯來書以以色列人的經驗,預表新約的人的信仰歷程,在新約裡信靠主耶穌的人就得著安息。
3. 這份在信心裡得著的安息,不只是在主耶穌裡的安息,也是上帝在創造後第七日安息日的安息。
4. 這樣,希伯來書清楚指明,上帝的創造的目的是要給人安息,人雖因犯罪而失去安息,但上帝給人恩典和機會,可以在主耶穌的救贖裡重新得著這份與上帝同在而有的安息。
5. 大祭司主耶穌以祂的血成就救贖,將信的人帶進至聖所(來十19),使他們得以進到基路伯所覆蓋的伊甸園安息裡;主耶穌也常在施恩座前給與恩惠和憐憫(來四16)。
B. 其它普通書信的安息
    其它普通書信(雅各書、彼得書信、約翰書信、猶大書)雖然沒有直接強調或討論安息的問題,但就如保羅許多書信的情形,作者在這些普通裡作出適切的教導、規勸、吩咐、警告,好叫我們能夠正確地活在上帝的心意裡,也就是積極地活在上帝的同在裡,從而討上帝喜歡,也就經歷了今日在基督裡的安息。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耶穌使拉撒路復活

(約十42~十二11)

耶穌來到約但河外,也就是當初施洗約翰施洗的地方時,那裡的人對耶穌有這樣的評論:「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約十41)

在那裡信耶穌的人就多起來了。施洗約翰如果知道這件事,他一定會很高興,他為耶穌作見證的任務可以說完成了。不過這卻發生在他死後一段時日呢!

耶穌在約但河外時,住在伯大尼的拉撒路發生了不幸的事。拉撒路和他的兩個姊姊馬大、馬利亞,都是耶穌所愛的。馬利亞就是那曾經在主耶穌面前安靜地聽他講道(路十38~42),後來又在耶穌上十字架前用香膏抹主、得主稱讚的那一位(太廿六6~13)。

他們的弟弟拉撒路這時卻病了,且病得很嚴重。拉撒路的姊姊趕緊差人去請耶穌來幫忙,耶穌卻不慌不忙地耽擱了兩天才出發。等他抵達拉撒路的家時,拉撒路已經死了,而且埋葬有四天了。姊姊們當然很傷心,她們何等希望耶穌能夠早一點抵達,這樣,拉撒路可能就有救;因為她們都曾經看見耶穌醫好許多生病的人。可是,拉撒路現在卻已經死了,耶穌來遲了一步,多麼可惜呀!

耶穌對前來迎接他的馬大說,拉撒路必然復活。馬大以為耶穌是在說末日的復活。這時,悲傷的馬利亞也前來迎接耶穌。可是,耶穌卻走到墳墓,吩咐拉撒路出來。拉撒路果然從墳墓裡出來。拉撒路復活了!這真是一個不得了的神蹟!

當然,拉撒路跟所有其他的人一樣,到後來還是死了。為什麼耶穌在此時要使他復活呢?約翰福音十一4說,這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十一42說是為了使眾人相信耶穌是天父所差來的。很多人因為這個神蹟相信了耶穌,連反對耶穌的猶太人也沒辦法否認拉撒路復活這件事。不過他們卻想要殺耶穌,而且計劃連拉撒路也要一起殺掉,以防止更多的人相信耶穌(約十二9~11)。

除了拉撒路之外,耶穌在世時,曾經使另外兩個人復活,一個是拿因城寡婦的兒子(路七11~17),另一個是管會堂睚魯的女兒(路八49~56)。這些事件都在表明耶穌是復活的主,是生命的主(約十一25)。


避開獅子遇見熊

阿摩司書五章18-27

在悲哀的喪禮信息之後,現在接著以同樣淒涼的宣告對著全體以色列人講述。雖然我們不敢肯定,這幾節也是在伯特利慶祝節日的背景下寫的,但是像先知書的其他許多部分一樣,這一段是阿摩司對一些聚合的聽眾宣講的。這整個的一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個獨立的核心信息。

一. 耶和華的日子(18-20節)。

這是一篇關於災禍的講道,但是其內容開始有希望引起會眾的注意。

「耶和華的日子」是許多先知的共同題目,我們已經看到它是整本約珥書的主題。雖然我們不能準確地指定這個措辭的內容,像先知的聽眾所了解的那樣,但是內容清楚是積極的。

在節期中,這個措辭包涵著過去和將來兩方面含意。他們回憶起過去耶和華大大賜福的日子:祂救贖他們出埃及,並在西乃山賜律法給他們的日子。回想耶和華在古時候所做的,產生對將來的希望。將來必有希望,在耶和華的日子之進程中,我們因著過去可以預期到上帝將來必把最後的勝利帶給祂的百姓。在以色列人的信仰中,耶和華的日子是他們所盼望的日子。

「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18節),阿摩司這樣展開他的講道,在他的第一句話中就把所有關於將來所持的希望,全都粉碎了。他們所想望的日子將要變成黑暗的、無光、悲傷無歡的日子。接著一系列這樣的話,先知不但說明了這個即將來臨的日子消極的特徵,並且指出以色列人將為所遭遇的,感到驚訝。一個逃避了獅子的人,將要遇見熊的危險。或者有一個人進到他的房屋,以為安全了,可以不再受室外的恐懼威脅;他靠在牆上,竟被蛇所咬!

先知所關注並要指明的,不單是耶和華的日子即將來臨的危險,而且是在這個日子裏他們將要遭遇的驚訝和恐懼。好像一個人以為他可以逃避致命的危險,豈知道真正的和更要命的危險出現了!阿摩司像一位外科醫生一樣,嘗試著去切除威脅著病人健康的假信心和對將來的希望。指出了所面臨環境的試煉,使人們免去受將來沒有悲傷和困難的欺騙。他們正處在一種自然的和人性普遍的傾向中:他們藉著幻想將來快樂的日子,而對現況更能容忍。對於許多對現實不能忍受的人,這做法在原則上不是壞事。

當然,阿摩司並不是企圖去扼殺將來快樂的日子;但是百姓的意見必須除去,因為他們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慈愛的嚴肅形式。對於那些不知道上帝的正直和真實的人,耶和華的日子必將成為審判的日子。因此那些盼望耶和華的日子來到的人,現在應該活在上帝的光明和真理之中。

二. 不被接受的敬拜(21-27節)。

這四節是上帝自己的話,藉著先知說出來的。

這裏的「找恨」不代表先知的意見,而是代表上帝的立場。他們的節期、嚴肅會、燔祭和素祭,唱歌和彈琴的音樂,所有的一切,都被上帝所藐視。上帝不要把他們那種吵吵鬧鬧的敬拜(可能一個大節期正在進行著),上帝要求的是祂的百姓能夠有公平和公義。

有些學者對這幾節經文是否表明阿摩司堅決反對以色列人的禮儀和敬拜形式,發生很大的爭論。從上下文來看,這一段的確有這樣的意思。不過,先知的真正的注重點,是要使人知道上帝對公義的生活和正直的對待所有事情的態度。先知的原意是,認識上帝並因為敬畏祂而影響到實際生活,這是主要的;而敬拜的儀式是次要的。

三. 被擄的判決(25-27節)。

這幾節是整本阿摩司書中最難注釋的,然而儘管有許多困難,總的意思還是清楚的。

在曠野的四十年,以色列人沒有把當獻的祭物和供物獻給上帝;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使得正常的敬拜不可能進行。現在,先知暗示:以色列人的信心,已經被他們高舉的兩個亞述人的星神撒固王(Sakkuth)和迦溫(Kaiwan)所傾倒(現代中文譯本)。以色列人失去了當初那種純潔的信仰,他們現在反叛的結果是:整個的國家將要「被擄到大馬色以外。」(暗示被擄到亞述)


新約聖經的語文

(一) 所用語文:亞蘭文、希臘文

中東地方有幾種語言都相當接近;其中有兩種特別接近。一種是以色列人一向用的希伯來文,另一種是敘利亞及巴比倫地方人用的亞蘭文。

以色列人被擄以後,留在巴勒斯坦的百性,因與遷來的亞蘭人混居,漸漸都用亞蘭文,以後被擄去巴比倫的人歸回後,當然也講亞蘭語。在主耶穌時代,猶太人通用的都是亞蘭語文。

但在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建立了馬其頓帝國,統治當日歐亞世界以後,他推行的希臘化政策,希臘文也成了那一帶地方的通用語言。當時巴勒斯坦的居民,也同樣通曉希臘文。

主耶穌在世時和門徒的談話,或向當地的人講道,很可能都是用亞蘭話。

福音是為全人類的,新約的書卷如果用的是亞蘭文,當時世界上一定有許多人看不懂,而且也可能不會被人看重:因此在很多思想的表達上,希臘文的構造比較精確,所以寫聖經時,在聖靈的帶領下,就選用了希臘文。

(二) 政府也用拉丁語

新約聖經中用了約三十個拉丁字。主被釘十架時,祂頭上牌子是用三種語言。

(三) 新約聖經使用通俗希臘文

新約聖經著者用的希臘文不是古典希臘文,是通俗希臘文。

聖經裡所用的希臘文又帶一些閃族語(希伯來語、亞蘭語)的性質。也有些字,因為表達並記錄上帝國的真理與奧秘,給舊字下了新定義,如「道」、「真理」,…等。

亞歷山大時代,曾將許多猶太人移到他所建立的希臘殖民地去,被移居非洲北部的亞歷山大城猶太人特別多,這些猶太人完全在希臘文化裡長大,完全不懂希伯來文;所以完全不認識猶太人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猶太人的領袖很關心這件事,請求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來幫助他們。據傳統說,在主前兩百多年間,耶路撒冷差派了七十二個學者(每支派六個)來到亞歷山大城,得到埃及王的支持,將全部舊約譯成了希臘文,普通稱之為「七十士譯本」。新約時代引用聖經時,大都引自七十士譯本希臘文的舊約。



醫治癱子

經文: 可2:1-12;//路5:17-26;太9:1-8

    對猶太人來說,叫癱子行走完全是一個新/令人驚奇的神蹟。在這敘述中,作者進一步的說明耶穌不只有醫治的能力(如前一個事件,耶穌潔淨長大痲瘋者),而且有赦罪的權柄。這是要証明耶穌是“人子”,他如上帝一樣,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這裡也說明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的衝突加深了。

    法利賽人在福音書中顯明是猶太教傳統的保護者,不容易開放自己去接受另外的新解釋,尤其是一位不是出自拉比學校的耶穌。

    情節的開始指出耶穌是一位特別受歡迎的人,不只是人們願意聽他講道,也千方百計的把有病的人帶來給他醫治,情節和可1:32-33一樣。相信耶穌在迦百農名聲遠播(可1:28),馬太說是耶穌「自己的城」(太9;1)。癱子是被抬上屋頂,然後從洞口墜下來,一起表明了他的朋友和他的信心。講道加上醫治並不會引起衝突,「赦罪」是真正衝突的起因。耶穌不只是醫治他的病,甚至赦免他的罪,這樣的宣告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認為病與罪連在一起(約9:2)(耶穌對此觀念沒有解釋並不表示他接受這樣的意見)。耶穌有意藉著這事件指出他的“醫治”是全人(身体和靈魂)的拯救。

    僭妄,或褻瀆(blasphemy),對猶太人來說是妄稱上帝的名字(也就是妄用上帝的權威),必須治死(利24:16)。耶穌以問題來反問法利賽人,"…那一樣容易呢?“。答案是上帝兩樣都可以作,他也選擇最好的方法去作。猶太人的宗教權勢最後還是以此罪名來控告耶穌死罪(可14:61-64)。耶穌並不因為將受到這樣的控告而停止去作。

    人子,是耶穌常用來自稱的字眼,代表榮耀和權柄的人物(但7:13)。在猶太文件中人子含有彌賽亞的意義(以諾書37-71三次提起人子要行使審判的權力,在以斯拉四書2-52講論這位人子是在創世之前已存在。他要在末世之前降臨錫安山,用口中的火滅絕地上邦國,保謢「餘民」)。耶穌最喜歡使用這名字來自稱。兩約中間的猶太文件繼續發展這彌賽亞的意義。

    眾人都驚奇,相信不是因為耶穌赦罪的權柄引起,而是神蹟導致眾人這樣的反應。這敘述者記述耶穌行神蹟後觀察到的意見(1:27;2:12;5:20)

約翰三書中「接侍傳道人」的教導

一. 「愛心」和「接待」:

這是作者長老稱讚該猶的行為。相信這些被接待的「弟兄」多來自長老的教會,是一些遊行傳道人或宣教士。對教會來說,他們是「客旅」(原文:陌生人)。從初早期教會文件中,常有提起說當時因為傳道人的缺乏,教會之間有許多遊行傳道人到各地教會傳道/講道。在「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中特別指導信徒/教會要懂得接待這些傳道人。

   「愛心」是指該猶所對遊行傳道人的表達,這些人也回報見証他的愛心接待。同時長老也教導他如何安排這些傳道人離開到下一站去的作法。一般上,是給與足夠的旅費及食物,因為他們對於「外邦人一無所取」。不知道為甚麼不取外邦人的東西,當時的猶太人卻有款待客人的好行為。耶穌曾吩咐傳道人不拿人的錢財(太10:8),但是可以受人的接待(可6:8,10)。保羅也認為教會應支持傳道人(林前9:14;腓4:10-18)。當時的希-羅社會中有許多遊行的術士及哲學家(講學者)四處講學也同時領受人的錢財。

二. 不接侍的指控:

作者長老開始談論兩位人物:丟特腓及低米丟。

   「丟特腓」我們無法知道他的背景,不過有四件事是我們可以從談論中知道的:

 (一)不接侍傳道人:這裏是用「現在繼續」動詞(present continuous)指明他是常常這樣作。作者長老用「我們」似乎要說明不接侍傳道人(或者是由長老派去就等於抵毀。

(二)用惡言妄論:這裡是指用一些不真實的話來抵毀。

(三)也禁止別人接侍傳道人:這裏清楚看見丟特腓不支持這些傳道人所作的工作,也要別人像他這樣。

(四)把接侍傳道人的弟兄趕出教會:相信丟特腓在教會中也有許多人支持他這樣的作法。

    作者也指出丟特腓的心態,就是他「好為首」,這是指權力地位而言。相信他這樣作連長老的權威也看低。作者長老的反應也清楚的提出來,他將會到那裏去指責這樣的行為。丟特腓的行為也被稱為「行惡」;與行善的對比。

    「低米丟」我們也無法知道他的背景。經文中也沒有清楚說明他作了些甚麼值得多人見証他的善行。相信像該猶一樣是接待傳道人的善行。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摩西五經之神學

 在神學方面,摩西五經載有六個重要教義,簡述如下︰

  A、上帝的創造

  聖經開宗明義宣告上帝偉大的創造,在六日之內萬物皆成,在第七日安息,這是上帝故意藉此教導人每周思念萬有靠他而立(西1:17)的訓誨(創2:3)。其實,上帝只用半句話便可創造任何事物(參來11:3)。創世記第一章並不是神話,也全無違反科學的詞語。人是上帝創造的高峰,除人以外,連天使在內,再無更偉大的創造(參詩8篇的正意分解)。聖經的開始便宣告無神論、多神論、泛神論、進化論、宿命論、不知論等的荒謬。這里的敘述是宣告性非辯證性;肯定性非猜疑性;歷史性非哲學性。

  B、上帝的揀選

  舊約的中心是以色列民族,上帝從萬族中揀選此民族,全是他全知中最完善的計劃,上帝以他們使地上萬族得福(創12:1-3)。這是上帝的揀選,他揀選的方法或條件永遠是一個謎。

  C、上帝的立約

  上帝與人的立約(創9:9;15:18;17:4;出24:7)有三個要素︰


(1)以上帝的恩慈為主動的根源(參創9:11;出6:7);

(2)以上帝的啟示為安慰的動力(參創15:1;17:1;出3:14);

(3)以人的順從為得福的途徑(參創17:10;出20:8)。

  D、上帝的律法

  律法是上帝心意的顯明,指出上帝是真神,是道德的上帝,是聖潔的上帝,是賜福的上帝(參出20-23章;利17-26章;申5,12-26章),這是上帝管理他聖潔子民的立國大憲章,亦是其立國的「獨立宣言」(參出19)。

  E、上帝的救贖

  以色列出埃及的事蹟在以後的歷史中佔極重要的地位,他們常存感恩的心追念此段曠世的神蹟(詩78,81等篇),甚至連外邦民族也因此事詫異(書2:10-11)。那次是上帝垂聽他們在痛苦中祈求的結果(出3:7)。當他們受外族侵侮時(如巴比倫、羅馬等),他們常以此事為盼望將來更大救贖的根由,更以此為祈望彌賽亞早日來臨的基礎(參賽51:9-11),而耶穌自己也藉此事喻自己的救恩(路9:31)。

  F、人的罪性

  從創3章敘述人的墮落始,五經中把人敗壞的罪性赤露敝開(參創6:5;出9:24,34等),只有憐憫為懷的上帝在創世之前所預備好的救恩(弗1:4;多1:2;提後1:7)才使人生有價值及意義。

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申命記:愛的勸勉

一、申命記的背景與分段

申命記的卷名,在希伯來文是 Debarim,意思是「所說的話」,取自申命記一1。希臘文的卷名Deuteronomion,乃取自申命記十七18,意即「第二部律法」。英文直接從希臘文翻譯,叫Deuteronomy。中文聖經取希臘文deutero(意思是二,中文取其重申)和nomos(意為律法,誡命)定名為申命記,和本書主旨相吻合,就是重申誡命給以色列新生的一代。

以色列百姓蒙上帝救贖,出了埃及,卻因不信在曠野飄流了卅八年。那一世代的人,除了摩西,約書亞,迦勒以外都死了。摩西率領年輕的一代來到約但河東的曠野。此時迦南美地遙遙在望,摩西自知不能進去(申三23~29),就召集以色列眾人來,發表了幾番談話。這些話都記載在申命記裡。

如果你是摩西,在這時刻你的心情會如何?你會交待什麼話?

摩西說話的地點在約但河東的摩押地(申一5,廿九1),弗對面的亞拉巴(申一1),伯毘珥對面的谷中(申四46),它又叫亞摩利王西宏之地,因為該地原屬摩押,後被亞摩利王西宏奪取,最後落在以色列人手中(參看民廿 21~32)。摩西在此諄諄告誡以色列百姓,叫他們不要忘記上帝的恩典,在進入迦南之後,要過一個上帝子民的生活。講完這些話,摩西為以色列人祝福,之後他就死了,耶和華上帝把他葬在摩押地伯毘珥對面的谷中(申卅四5~6)。

舒茲把申命記作這樣的分段,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並記憶:

1.一~四章--從過去的歷史中學習
2.五~十一章--勉以全心愛上帝
3.十二~廿六章--愛上帝如何表現在生活中
4.廿七~廿八章--祝福和咒詛
5.廿九~卅章--與百姓立約
6.卅一~卅四章--從摩西到約書亞

二、申命記的特點

申命記和前面四卷書有很大的不同。當你讀申命記的時候,內心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1.愛的啟示:

有人說,念申命記內心就會燃起一股熱來,原來申命記是以「愛」為中心的。聖經的前四卷書提到上帝的愛只有一次,亦即出埃及記廿6,「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申命記卻一再強調上帝的愛。摩西用許多的篇幅、舉出許多例子來讓以色列新生的一代明白,上帝是多麼地愛他們(申四37,七7~8、13,十15,廿三5)。在這個前提之下,摩西也要求百姓用愛來回應上帝。

2.世代交替、溯往前瞻:

申命記是一本承先啟後的書,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舊的一代,就是在西乃曠野被數點的人,除了摩西、迦勒、約書亞以外,都已經過去,新的一代已經成長,他們要領受新的任務,進入迦南。他們所面臨的不再是帳蓬的生活,不再吃鵪鶉嗎哪,而是要住在蓋好的房子裡,吃喝五穀新酒、奶與蜜。他們要領受上帝對列祖的應許,擁有自己的土地,不像以前飄流無定所。申命記前一段回顧過去,重申上帝的恩典與誡命;後一段言及進入迦南之後當如何生活才能保有應許之地,可以說是一本溯往前瞻的書。

3.對象是以色列全會眾:

利未記最主要是寫給祭司用的,摩西在申命記中的講論卻是針對以色列全會眾。因此,申命記的信息是給上帝每一個子民,要作上帝子民的人都不可忽略。

4.勸勉的話很多:

人之將去,其言也善。摩西在離世之前,心中有許多的話要交待。他非常關心以色列新生的一代是否願意遵照上帝的旨意行,所以不厭其煩地用許多勸勉的話。如果我們瞭解摩西和這些百姓以及他們父執輩所經歷的一切,或許就能夠瞭解摩西的苦衷,而不至於覺得他太囉嗦。

5.新約引用最多:

新約聖經引用申命記共達八十次以上,列於其他舊約經卷之冠;而耶穌受撒但試探時,所引用的三節經文亦全在本書之內(六16,八3,十20);此外,耶穌所說最大的誡命亦出自本書(六4~5),可見本書何等重要。

三、最大的誡命

我們都很熟悉這個故事:有一個文士來到耶穌面前問他說:「誡命中第一要緊的 是什麼?」耶穌回答說:「以色列阿,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參看十二28~30)耶穌這番話就是取自申命記六4~5。

既然這是最重要的一條誡命,讓我們仔細地從下面幾方面來探討:

1.其內容:

請注意它的包涵性,不但要盡心,還要盡性;不但要盡性,而且還要盡力。這等於是全人都包涵在內了!不錯,上帝給人最重要的一條誡命就是要人全心
全意,毫無保留地來愛上帝、順服上帝。

2.其對象:

這一條最要緊的誡命是給某些重要的官長,或特別屬靈的信徒,或是牧師
,長老,執事的嗎?不!這一條誡命是給每一個人,包括你和我的。何以見得呢?

申命記一1讓我們看到摩西的話是給以色列全會眾的。

申命記廿九14~15摩西提到「今日不在我們這裡的人,我也與他們立這約,起這誓」可見這條誡命的對象並不限於當代以色列人。

馬太福音廿八19~20耶穌交待門徒傳福音給「萬民」,並且將他的吩咐教訓他們遵守。我們當然是「萬民」中的一位,足見耶穌的教訓.亦即上帝的誡命是給你我每一個人的。

3.遵行方式:

申命記六6~9提到要怎樣來遵行這條要緊的誡命:要記在心上,要殷勤教訓兒女,要隨時隨地談論,要在手上、額上、房門,城門等處作記號。這些無非都是要幫助我們不可一時或忘。我們要反省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是否常記得此教訓?是否常跟家人討論,彼此勉勵來遵行?我們當中如果有做父母的也要反省是否將此誡命殷勤地教訓兒女?

4.其理由:

為什麼上帝對我們每一個人有如此要求?上帝要我們傾全力,盡全心來愛祂,是否要求得太過份了呢?祂這樣要求所根據的理由何在?事實上在上帝要求祂的百姓全心全意愛祂以前,祂先愛了他們。申命記七7「耶和華專愛你們,揀選你們 」,七8「只因耶和華愛你們」。約翰壹書四19「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可見上帝要求祂的百姓全心愛祂,是以祂自己的愛做基礎的。上帝對祂百姓的愛表現在什麼地方呢?摩西用許多的話來加以說明:

申命記一31「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撫養你們,如同人撫養兒子一般。」二7「這四十年耶和華你的上帝常與你同在,故此你一無所缺。」三24提到上帝顯出大能的作為,四7提到上帝與祂的百姓親近。四37提到上帝用大能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六23提到要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八2提到上帝在曠野的引導,八4~5提到「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耶和華你上帝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

除了這些經文以外,摩西還從過去的歷史事件中點出上帝如何恩待他的百姓,這些都記載在申命記一~十一章裡。

有些人認為這些事件既不按次序,又跟民數記重覆,如此零亂的記載實在沒多少參考價值。其實摩西此時有滿腔的熱忱,有殷切的期望。他回憶過去,許多的歷史事件不斷地湧現在他眼前。他一心一意在強調上帝的愛,在勸誡以色列百姓,於是說了一個故事,另一個又接踵而來,那裡還顧得了將它按次序編排呢?

無論如何,上帝的慈愛,豊富的恩典是鐵的事實。在這樣的基礎上,上帝要求百姓全心全意來愛祂,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今天我們如果覺得這條最大的誡命太難遵守,我們不必一味地責怪目己或要求自己,如此反而會落入「勉強愛上帝、勉強愛人」的圈套中。我們不妨思想上帝在過去是如何恩待我們。當我們愈多思想上帝的愛時,自然而然就會以愛來回報上帝了。

四、聖約的格式

從前申命記的內容被視為零散不全,前後又沒有連貫,有些學者以為它是後人搜集拼湊而成,絕非摩西所寫。但是近年來考古學家對近東文化的研究,發現申命記的寫法和摩西當代近東盟約的格式非常相似,因而肯定了申命記的完整性,也對「申命記屬於摩西的傳統,具有摩西的特色與精神」提供了另一項有力的佐證。考古學家所發現近東的盟約分為六部份:

1.前言:註明立約者的名字

2.歷史序幕:在簽署條約前,申述立約者雙方的關係。

3.議訂條款:說明參與立約者彼此之責任。

4.文件條款:文件須妥善保存並規定臣屬按時誦讀。

5.列入眾神之名:作為盟約的見證。

6.咒詛與祝福:守約者得福,否則受罰。

用這種約的格式來看申命記,申命記可以分為下列五段:

1.前言:一1~5

2.歷史序幕:一6~四45

3.立約條款:五章至廿六章

4.咒詛與祝福:廿七章至卅章

5.繼承者之安排及宣讀律法之例:卅一章至卅四章

對照近東盟約與申命記,可得下表:


    近東盟約         申命記        
      1.前言          一1~5   2.歷史序幕       一6~四45
   3.議訂條款        五~廿六

   4.文件條款       卅一~至卅四
   5.列入眾神之名     缺
   6.咒詛與祝福      廿七~卅

上帝是獨一的,所以在申命記裡不用眾神作見證,但摩西仍呼天喚地作見證,以喚醒百姓的注意(申四26,卅1)。所以整本申命記可以看做一個「約」,是上帝與以色列新生代所立的約。此約和西乃之約內容並無不同,只是百姓換了一個世代而已。
當我們思想到宇宙的創造主願意和世人立約,把祂自己侷限在「約」當中,這實在是祂奇妙的恩典!提摩太後書二13說:「祂不能背乎自己。」所以只要祂的百姓遵守祂的約,來到上帝面前,上帝必然施恩。抓住上帝的應許,祂必然守約施慈愛,這是何等寶貴的信息呀!

上帝跟以色列百姓立約,今日藉著中保耶穌基督,祂也願意跟你、我立約, 你願意接受嗎?你是否有在遵行?

五、摩西這個人

摩西這個人,在以色列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但在當代,甚至到耶穌的時代,以至於今,他都佔有絕對性的地位;因為上帝藉著他行了大神蹟奇事,把以色列百姓從埃及為奴之地領出來。上帝並藉著他頒佈律法,給以色列人世世代代遵行。以色列人尊敬他,不敢違背他,一直到今日。

聖經對摩西的評語是:他的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十二3),又說他 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人(申卅四10),他在以色列全家盡忠(民十二7)。這些稱讚一點也不為過,從他在上帝面前的禱告可略窺一二。每一次,當他遇到挫折困難時,他都會回到上帝面前(出五22~23,十七4;民十一11~15);而當百姓犯罪,惹來上帝的忿怒時,他都急切地為百姓代求。

他的禱告令人印象深刻。當百姓拜金牛犢時 他說,求上帝赦免,不然就從冊上塗抹他的名(出卅二30~32);他還特別祈求上帝一定要親自帶領百姓前行(出卅三12~16)。發生窺地事件時,他說,如果上帝殲滅以色列人,埃及人會嘲笑說,是因為上帝不能夠把以色列人帶進迦南才要殲滅他們(民十四13~19)。

當上帝因可拉事件要懲罰百姓時,他向上帝說,「一人犯罪,你就要向全會 眾發怒麼?」(民十六20~24)摩西的禱告顯明他實在是一個認識上帝、熱愛同胞的人,因此常蒙垂聽。有一次,他向上帝祈求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結果,上帝讓他看到祂的背,沒有見到祂的面,這已經是十分不得了的一件事了(出卅三18~23)。

只有一次,摩西的禱告未蒙應允,就是他希望能夠進迦南,上帝不許(申三23~28)。這件事導因於以色列人抱怨上帝,摩西也受到牽連(申三26)。這整個事件記載在民數記廿1~13,看起來好像是一件小小的事,沒想到對摩西的影響這麼大:百姓來到米利巴時由於沒有水喝,又聚集攻擊摩西和亞倫,他們說是摩西亞倫逼他們出埃及的。當摩西亞倫俯伏在上帝面前時,上帝要摩西招聚全會眾,在會眾面前用杖吩咐磐石流出水來。摩西在生氣之餘,責備以色列人說,「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麼?」他就用杖擊打磐石,水就流出來了。

上帝對這件事的評論是:摩西不信祂(民廿12),違背祂的命令(民廿七14),沒有在以色列人眼前尊祂為聖,因此不能領會眾進入應許之地。不過在摩西死之前,上帝讓摩西登上亞巴琳山中的尼波山首先觀看這片地(申卅二48)。這件事,摩西在申命記裡足足提了四遍(申一37,三23~28,四21~22,卅二 48~52),他一定十分在意。他一生當中,所領受的託付就是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迦南,可是他自己卻不能進去,這是他最感遺憾之處。如果是你,你能夠接受嗎?你對非常急切希望得到的東西,禱告如果未蒙應允,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有人說,摩西是一個認識上帝的人,所以上帝對他的懲罰也比較嚴厲。無論如何,上帝沒有答應摩西進迦南的請求,卻應允興起約書亞來接續他的工作(民廿七12~23)。既然要由約書亞繼任,讓約書亞來帶領百姓過約旦河進迦南,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安排。

摩西一共活了一百二十歲,死時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何等令人羨慕!研究老人心理學的人應該探討摩西老而不衰之理。我們可以從詩篇九十篇來揣摩摩西的一生。請大家翻開詩篇九十篇,輪流來讀。你最欣賞摩西的是那一點?你覺得身為一個領袖,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被棄的統治者


     撒母耳的時代,他們也高明不到那兒去,他們錯誤地假想︰萬一撒母耳逐漸年邁,他兒子又不行其道時(撒上八1-3),上帝就不能再幫助他們了。因此,他們在不成熟的心態下要求立王(八4十),此舉同時也是在拒絕耶和華的王權(八7;十19),整個情勢使撒母耳悲傷不已(八6)。

     如果由申十七14-20的應許來看,撒母耳的反對乍看之下很奇怪,因為申命記那裡已經指示,當百姓想要立王時,應當如何辦理,但撒母耳的反對,卻和耶和華同樣真確,他是針對百姓要求立王的動機而定罪的,他們希望『像列國一樣』,有一位王(八5,20)。這其中暗暗反映著百姓對上帝能力與同在的不信︰他們要一位王在前頭行,為我們爭戰(20節)。

    當撒母耳竭力向百姓陳明在王管轄下的一切責任後,上帝恩允了百姓的要求(撒上八10-19)。他們得著他們所要的掃羅,而掃羅也成就了上帝膏立他的使命︰

他必救我民脫離非力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聲上達於我,我就眷顧他們。                    ——撒上九16;參十1

     事就這樣成了,掃羅無論何往,上帝的能力在他身上,他就成為聖靈充滿的領袖,以致在攻擊他四圍一切仇敵時,常常得勝(撒上十四47;參撒下一17-27,在大衛的哀歌中)。掃羅也除盡摩西律法禁止的一切迷信與秘術(撒上廿八9),他甚至很留意持守利未記的細節,如禁食血(十四34)。他是『上帝所揀選』(十24),『所膏立的』(十1)。

    然而,這個政權是否存到永遠呢?就這點而言,沒有一處經文應許掃羅或撒母耳,這項擁立是世襲的統治。但由撒上十二13-14顯示,這個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耶和華必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

     如果聖經中不曾應許『將有一王由猶大支派而出』,這件事並沒有什麼不尋常,但在創四九10的確有此一說,這個擁立的記號,就是圭和統治的杖不會離開猶大,直等到合法的那位來到。那麼,上帝怎麼可能冊立掃羅為永遠的王朝——何況他又是來自便雅憫支派的?無疑的,以色列人總有一天會有王,在民廿四17及申十七14是顯而可知的。以色列也可能會一再犯錯,甚至有一些不成熟的起步,但在此,主自己卻以回顧的方式告訴掃羅——這個王國原本有可能成為永遠的王朝——這是困難所在。

    由撒母耳所謂的背逆性行動,無法找到這難題的解答,有人假定撒母耳是獨力廢除掃羅,而以蒙揀選的大衛取代,這就與聖經所宣稱的相反,這項特殊事件也不能單單歸咎於百姓隨己意選王(撒上十二13),因為掃羅也是『耶和華所揀選』的一位(九16;十1,24;十二13)

有學者認為︰『百姓曾一再受到警告,根據世俗的原則要求立王是罪,而上帝容許在他們當中興起一位登上寶座,來促成上帝的目的,讓有眼可看有耳可聽的人看見。主容許第一位人選倉促開始——他在百姓心目中,是屬地智慧與勇敢的表率。然而,他卻不能以謙卑的態度,臣服於屬天的旨意與權柄下來統治百姓,因此,上帝以另一位能遵行上帝旨意的,作為上帝的代表。他肩負了一項截然不同的名稱——上帝的僕人。

     因此,這堂經知設計、為上帝容許的特殊課程向人顯示,只有耶和華是至高的王,一切政權都必須在他的權柄下執行其功能,於是這簽暫時落到便雅憫支派(十20),而非猶大支派。在眾民眼中,掃羅是無與倫比的,他超乎眾人之上,根據撒母耳的說詞,他是屬上帝的人(24節);他的身材就是記號(23節),而真正使他無與倫比的一點,是他的蒙上帝揀選。

     我們不得而知,上帝是否將『王國』賜給掃羅?就稍後所知,北方十支派的迅即分裂,只給了耶羅波安留下『一支派』(注意,在此將猶大和便雅憫視為一個支派!)因著他的僕人大衛的緣故,上帝在耶路撒冷,也就是上帝所揀選立為他名的城,留下一『燈』(王上十一33-37)。不過,有一件是我們可以知道的,就是以法蓮總是喜好動武的,在整個士師時期,他們只要稍被激怒,就向其他支派挑釁或宣告脫離(士八1;十二1)。結果,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這道裂縫,可以想見,不論掃羅是否順服上帝,這件事終必爆發。

     即使在申十七14-20已預見這應許的王朝,然而,他仍是有某些限制與約束的。百姓不應膏立非上帝揀選的任何人,王不可隨己意或憑自己的喜好行事,他要按照上帝的律法來統治。如此一來,以色列仍將是神治團體,王只是耶和華這位屬天統治者的副手而已。

     近代學者常將王朝建立的記事,分為兩種基本資料來源︰一是有利於王朝的資料(撒上九1-10;十一1-11,15;十三2,十四46),另一則是晚期申命式反王朝式的見解,(撒上七3-八22;十17-27;十二1-25)。將撒上八及十二章標定為反王朝式,是過度簡化的作法,因為王朝往往帶來更大的背叛危機。因此,這些經文往往賦予更多條件,作為接納王權是從上帝而來的制度。

     所有篇章中,沒有比約坦的寓言(士九7-21)更加反王朝的。在這寓言中,不僅諷刺亞比米勒這個想當王的人,並且以比喻描述將臨的毀滅,正等著示劍人,這棵荊棘(亞比米勒)的統治不但毫無價值,而且由荊棘裡竄出來的火將毀滅示劍人。這預言並不是在定罪王權這件事,他的批評是指那些人愚昧到一個地步,竟指望這樣的保護;以及這位王本身的毫無價值。在此,讓我們再一次看見,焦點是在人的反應,而非制度本身。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