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歷史與啟示

 

    聖經是上帝的啟示,但它不只是一堆信息。上帝是在人的生活裡賜下啟示。換言之,上帝的啟示與人的歷史有著緊密的關係:

1. 歷史與啟示不可分割

a. 啟示是在歷史裡賜下

(1)上帝是真神,是活神。祂會作事,也會說話;祂說話,祂也作事;

(2)上帝不但真確存活,祂也與人同活,與人交往;

(3)上帝既關心人的幸福,祂必會將人所需要知道的事情啟示給人知道;

(4)上帝不但啟示,祂既關心人的幸福,祂也必參與人的歷史,且要在參與歷史之時賜下啟示。

b. 啟示解釋歷史

(1)人的生活可能在兜圈子,但人類歷史不是:歷史是有目的的向前邁進,上帝要在其中成就救恩,並要將歷史帶到一個終局;

(2)上帝讓人運用自己的自由和意志去生活,但上帝對人的歷史和命運不會袖手旁觀。上帝要在人類的歷史裡有所作為。聖經裡記載著上帝許多重要的作為。上帝不但創造人類,也為邁向滅亡的人類預備救恩。祂揀選以色列民、引導以色列國,掌管她的興衰。祂作成救恩,並以新約教會來成就舊約以色列所承擔的任務,祂最後還要帶領世界到它的終局去。這些都是上帝的作為,但這一切也都帶有意義。祂賜下啟示,讓人知曉自己的命運,明白上帝作為的心意。祂親自解釋祂的作為的意義,免得人對祂的作為無知、誤解、曲解,甚至將祂的作為歸給偶像假神;

(3)上帝不但解釋祂的作為,祂還會預言事件,事先指明事件的發展和意義;

(4)事實上,聖經就是充滿著上帝的作為,也充滿著上帝的啟示;上帝在歷史中啟示,為歷史作啟示,也為未來的歷史宣告啟示。

2. 聖經的啟示不是以色列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自我解說。

舊約寫作之性質

 

    舊約固然是上帝所默示的啟示,但它也是人有意識的寫作。所以舊約可以說是一部上帝與人合作的作品。作為一個寫作,裡面有著涉及上帝和涉及人的幾方面的性質:

1. 從“啟示”來看─是神學宣告

a. 舊約是上帝的啟示,意味著它是來自上帝的心意。上帝有說話要對人說,有真理要讓人知,祂就賜下啟示,所以舊約可以說是一份宣告上帝的神學的寫作;

b. 既是神學的宣告,我們就需要有條理的將它的內容加以整理,按主題將它的內容加以勾劃,讓我們有方向和較容易去掌握舊約的信息。

2. 從“文體”來看─有不同體裁

a. 舊約固然是上帝的啟示,但它是透過人(作者)來啟示,也是在人生不同的環境和層面裡賜下啟示。這樣,舊約的內容就涉及不同的文體(文學體裁);

b. 例如:當上帝默示人用歷史來啟示祂的心意的時候,作者就會將有關的歷史記錄下來。裡面固然有上帝的信息,但它總是一個歷史記載,所用的就是歷史或敘事的文體。當上帝透過人的頌讚來啟示祂的屬性的時候,有關經文很自然就會用上詩歌的文體。有時上帝為了讓人實在認知自己罪證的確鑿,祂會讓聖經作者將它的話語用法庭的場景 和用語來表達,那時就運用了一個法律的文體。舊約裡不同的書卷或段落,有意無意間都運用著不的文體來記述;

c. 要白明舊約,就需要了解經文所用的文體。這涉及到釋經學的範圍了;

3. 從“表達”來看─是文學寫作

a. 舊約作為一部寫作,當中除了有上帝的成分,也有人的成分。在人的成分那方面,除了上述涉及的文體之外,還一層值得分享;

b. 作者不但在不同的場景裡因應不同的需要,運用不同的文體來寫作,當他要將有關的材料整理成書時,他對他的整個寫作(聖經書卷)是有信息要表達。他會構思如何 選取他的材料,他更會構思如何整理鋪排他的材料,以期它的內容與信息都能生動有力的活劃在讀者面前。作者這樣的構思,會表達在經文的寫作結構上;

c. 經文的寫作結構跟文體無直接的關係:

(1)“文體”通常只是涉及個別的經文段落,“結構”不但關係個別段落,更是關係整個聖經書卷;

(2)雖然某種體裁有時也會有某種形式(這是形式批判學所愛強調的),但結構是凌駕在場景所賦與的形式和格式之上。聖經作者仍舊可以在一個文體形式所規限的格式裡,按他的構思來鋪排這個形式或格式所要求的內容,成為一個能夠表達作者的思想或信息的結構。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舊約之啟示與默示的基本問題

 我們可以依循兩個方向去研讀聖經。

 

聖經是古代近東的產物,所以可以與一些時代相若、類型相近的作品一起研究。這方法的好處是可以真實地了解聖經人物︰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目標,而不是單單從上帝接受啟示,也不是單從祭禮去敬拜上帝。

 

有些人認為以色列是孤立的群體,不必與其他民族比較;但是,聖經所描繪那群耶和華的子民,卻不斷與頗多的國族及宗教的體系保持接觸。

 

然而,話說回來,這種比較研究亦有不少弊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只留意聖民與鄰族的共同點,卻傾向於忽略兩者的重要分歧。到現在,其他古代近東宗教都已經消逝,而聖經那種宗教卻仍保留至今,也許這就是聖經宗教的特別之處,使她屹立不倒。

    第二條進路是,於開始時便提出聖經對自己的說法。這不是忽視近東歷史、地理、宗教及文化,因為聖經本身也不會這樣做。但聖經宗教實在有些特色,是與鄰族不同的。其中尤以聖經裡耶和華的觀念最為特出——舊約描繪的上帝,竟不斷渴望與他的子民保持溝通。

    聖經一開始,便指出上帝創造天地、以他自己的形像(創一26)創造人倫社會,並與他們溝通(一28一30)。最初的上帝和人團契,因為人對神權的反叛而破裂,但上帝仍然在舊約時代不斷與人溝通,因此,上帝使人與他契合,是舊約(及新約)的一種基本概念,也是相信聖經的人所一致贊成的。為了保持這種溝通,上帝向他的子民啟示他的心意,同時在人墮落之後仍然持續不斷,為的是使人知道他渴望與人回復團契的關係。

聖經的世界

 

聖經的世界是歐亞非三洲匯合的地方,有幾個重要的地理特徵。由大西洋到亞洲東南,有一條連綿的山脈——庇裡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巴爾幹山脈、高加索山脈、艾布士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及喜瑪拉雅山脈。

 

他們阻擋了寒冷的北風,令南部的天氣,有利古代文明的發展。它們也阻擋了北方外敵的入侵。在南邊有一度天然障屏,就是撒哈拉、敘利亞,及阿拉伯沙漠。南邊的沙漠,北面的高山,不單阻止敵人,更促使居民聚居在中部的土地。於是,地中海一帶、米所波大米、伊朗高原的山腳、印度河谷,便成為了「文化的搖籃」——人類在這裡由粗野的獵人和漁夫進展成為較文明的農夫。當人能在固定的家園生產糧食,他們便有剩餘的精力去發展藝術和手工藝、興建城市、製作陶器、造出樂器、提煉金屬、發明文字,以及在「文明」這個概括字眼中的其他項目。

 

在山脈與沙漠之間的地方,我們可以稱之為「聖經世界」;所有聖經中的事情都在這裡發生或涉及這個地方的人民。舊約的人物主要生活在巴勒斯坦,但有時也會在米所波大米及埃及出現。其他地方的居民,如波斯、南阿拉伯、伊索匹臣(古實,很可能是努比亞)、小亞細亞、地中海的島國(居比路、革里底)、希臘,亦會偶然出現在聖經的故事中。

 

約但

 


[地區名稱]

 

    由約但河到敘利亞沙漠之間的地區,似乎從未有過真正的名稱。舊約最常見的,是eber hayyarden,字義是「過了約但河那邊」,與「約但」(Transjordan)的字義相若。(Transjordan有「那邊」的含意。)

 

望詞生義,它是指約但河的東岸地區,與新約的Perea意義相同。在波斯時代,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外約但,一起合稱為「大河後方」(大河是指幼發拉底河)。

                               [一般描述]

 

外約但是一個高原,也可以當作是東部山脈向南綿延的附屬山區。它由約但狹谷突然上升至海拔二千多尺(六一○米),然後緩緩下降到敘利亞及阿拉伯沙漠。它有復雜的河道系統,所以物產早已聞名遠近。其中有幾條較大的河流注入約但河谷,因而在高原割切出幾道深谷,形成了幾道天然的地界。

                                [河岸地區]

 

巴珊在雅姆克(Yarmuk)河谷以北,上約但河及加利利海以東;此外主要由變質的火山岩組成,所以特別肥沃。羅馬時代稱為Gaulanitis(即現在的哥蘭高地),是羅馬帝國主要的大麥來源地。

    基列地,雅姆克河以南,這裡有很多可供放牧的山谷,山地則起伏不平,有橡樹及其他樹林覆蓋。而著名的「基列香膏」(耶八22,四十六11),可以用來制藥物和化妝用品,就是在這裡出產和出口到推羅及埃及去。雅各與天使摔交(創三十二 24一32),以及與以掃和好(三十三 1一17),都是在基列地︰先知以利亞,亦由提斯比到過此地(王上十七1)。基列南部地界並不明顯,一些學者相信是在亞嫩(Wadi el-Mojib),但似乎有更多人接納地界是在雅博河谷。

    亞捫的位置大概是在雅博河谷及亞嫩河谷之間(確切地說是約但河正東的雅博河分支)。首都拉巴安曼,就是現代的安曼。十三世紀的西宏王朝,位置便是在約但河東、亞捫以西的地區。


    摩押大部份地區位於亞嫩河及澤列河(Zered)之間,但曾經有一段時間伸延到亞嫩河以外。摩押平原在死海及 Wadi Nimrin之間,綿延至朝向希實本及瑪迪巴的緩坡。拿俄米的媳婦、大衛的祖先一一路得,就是一個摩押人。摩西在摩押觀看應許地,及後在這裡逝世(申三十四1—5)。

 

米士拿碑文是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也是用摩押文寫成的。

   
以東地通常是指阿拉巴以東的地區,位置在澤列河與阿克巴灣盡頭之間。然而,舊約時代的大部份時間,以東人都是分布在阿拉巴兩岸的。以東地的中心,是西珥山脈,首都則在西拉(希臘文稱為彼特拉;王下十四7)。

    米甸不包括在「外約但」,位於以東以南,阿克巴彎以東,興西乃相對。摩西岳父葉忒羅是米甸人,但聖經所描述的以色列旅程並不支持這個講法。

 

約但峽谷

 


     大峽谷(The Great Rift)是一個地理現象,它的斷層由土耳其的加拉斯(Kara Su)山谷開始,伸展到尚比南端的維多利亞瀑布,最深之處是在約但河谷內的死海。約但峽谷是大峽谷其中一部份,所包括的地區有︰約但河上游的支流、加利利海、約但河、死海,以及阿拉巴。

[約但河上游]

 

黑門山上那些涌流的泉水,從山坡流下,形成約但河上游的支流。在聖經的時代,它們合成一個沼澤地區,然後流入呼勒湖(Huleh Lake),這個蕪菁葉形的湖有四哩( 六點四公里)長(今天沼澤及湖泊已經沒有了);約但河水繼續流入約但中部,這里是一度十哩( 十六公里)長的河谷,河道起初在海拔二百余尺( 七 十米),流入加利利海之後,下跌至地平線以下六百八十四尺(二○ 八米)。

[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是新約中的一個重要地點,在民三十四11稱為基尼列湖,後來稱為革尼撒勒湖(路五1)及提比哩亞海(約二十一1)。這個豎琴模樣的湖有十三哩( 二十一公里)長、八哩( 十三公里)闊。它位於加利利的山岡與河東高原的哥蘭高地之間,雖屬亞熱帶氣侯,但常有突發的暴風。西北岸是極美的革尼撒勒平原,土壤肥沃得令人難以置信。

[約但河]

 

由加利利海到死海,直線距離是六十哩( 九十七公里)。但由於河道迂回,長竟達二百哩(三二五公里)。約但河谷土壤含鹽份量很高,所以河水將相當多的鹽份帶入死海。

    從約但河的橫切面可看出,它實際上是一山谷內的山谷。最大的那個山谷有一阿拉伯名稱——哥爾(Ghor),它由撒瑪利亞的山丘,綿延至河東高原的邊沿,在加利利海以南的部份有五哩闊( 八公里),到了耶利哥就超過十二哩( 二十公里)。在哥爾谷內,有另一個鎖爾谷(Zor),被稱為約但的「森林」或「至寶」 結十一3),水深十至二十尺(三至 六米),闊一百五十尺( 五 十米),它的兩岸幾乎是垂直的。在鎖爾谷內,就是真正的約但河道,有十五至二十五尺(五至 八米)闊。因為河水在兩季泛濫到鎖爾谷外,所以兩岸便長滿濃密的樹木。

    一些學者認為,以色列人由摩押到基列時,約但河瞬間停止,是因為一次地震所致。陡峭的泥灰岸堤震裂,下陷於鎖爾谷內,于是河水便止住(地點在亞當城,即現在的Damiyeh ︰參書三 13、16)。主後一二六七年,這種現象確曾令約但河斷流數小時;一九二七年的地震,亦有相似現象。

[死海]

 

地球上最低的湖泊是死海一在水平線下一千二百九十尺(三九 五米)︰湖床最深的部份在水平線下二千五百尺(七六 五米)。死海長四十八哩( 七十七公里),闊九哩( 十四公里)。它又稱為「鹽海」(創十四3)或「阿拉巴海」(書三 16),現在則被阿拉伯人稱為「羅得之海」。它在新約則未被提及。每日有 六百萬加侖 約但河水湧入死海,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蒸發,令到水的鹽份竟高達百份之二十六。沒有生物能在裡面生存;希臘人為此海命名時,正表達出這個意思。


[阿拉巴]

 

阿拉巴是死海以南一個險要的山谷,高出海拔六百五十六尺( 二百米),然後延伸至海中,直到南面一百八十五哩(二九八公里)的阿克巴灣。希伯來文「阿拉巴」一詞仍沿用至今,大概與「阿拉伯哥爾谷」(Arabic Ghor)相同。但在舊約,阿拉巴可指死海河谷及約但河谷。

[阿克巴灣]

 

約但河谷向紅海伸展的一段稱為阿克巴灣。在古代,「紅海」一詞包括阿克巴灣、蘇彝士灣,甚至是阿拉伯海及印度洋。而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所過的紅海則肯定不是上述任何一個

[
一般描述]

 

整個地中海東部,都受東北季侯風影響。在冬季,風把水份由西北帶來;在夏季,則把西南的於燥氣侯帶來。有些時候,由東方或南方所吹來的沙漠熱風,稱為Sirocco或hamsitn,它帶來乾燥炎熱的氣候,每次會持續幾天的時間。

[季節]

 

上述原因帶來巴勒斯坦兩種季節——雨季(大約是十二月到三月)及旱季(五月到九月)。在旱季末期,某些年份會有驟雨,舊約稱之為「前雨」。而同樣地,有些年份的雨季會持續多幾個星期,則稱為「後雨」。兩種「雨」都被以色列人視為特別的祝福。

[雨量]

 

由於風由西方吹至,它們所帶來的水份,會在中央山脈及東岸高原的西面山坡結聚成雨,因此這些山坡便比較肥沃。東部山坡由於受炎熱的南風或東風影響,樹木植物都很快風乾,造成極大損害,甚至間歇性地帶來大群的蝗蟲,在數小時內便將植物吃光(參珥一至二章)。

[氣侯變遷]

 

按照某一種理論,巴勒斯坦的氣候,由族長時期到現在已有很大改變,由土地被風乾,引致林木消失及其他後果。但現有記錄似乎並不支持這種理論。巴勒斯坦及鄰近地區的雨量、平均溫度,及其他氣候條件,似乎在過去六千年來均沒有多大改變。引起植物的變動,更可能是由於其他兩種因素——伐木和放羊,這兩個因素很不尋常地對巴勒斯坦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山嶺失去樹木的保護,泥土便被雨水沖走,繼而改變了這裡的氣候。氣候變遷是人為的,它不是一種自然現象。

聖經地理環境的重要性

 

[政治上的重要性]

 

    巴勒斯坦是歐洲、亞洲西南部,以及北非文化交流的橋梁。在舊約,古代近東的商旅及軍隊常常在這地方出現。但這個交匯點可不是常有戰爭的。只是當某一國君自信勢力超過對手時,才會進軍犯境︰倘若巴勒斯坦鄰近邦國並不強盛,這裡就很容易達到軍事上的平衡。在政權真空的時期,巴勒斯坦便成為緩衝區。以色列進佔迦南期間,巴勒斯坦正處於這種狀態,並且持續下去,經過獨立王朝的大部份時間,到了亞述帝國興起時才失去這種均勢。當然,期間亦有一些波動——例如埃及軍以巴勒斯坦為外圍防線,或以婚嫁與以色列王聯盟,而鄰近小國,如非利士、亞捫、摩押、以東等,亦會偶然擄掠以色列的城市。

    令以色列國得以光輝地享有獨立,除上述因素外,地理形勢亦是一個原因。商人及軍隊所用的主要南北通道,其一是在西岸平原,其二是在河東高原的東部邊沿,而以色列人則位於中部山區。所以外邦君王會取笑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是山上的神,不是平原的神。」(王上二十28),但反過來說,以色列人相對上也是比較安全的山民。在猶大地這話就顯得更真實,因為猶大多峽谷大石,比撒瑪利亞的大平原更為安全。無怪亞述很容易攻佔北國,但耶路撒冷就較難攻陷了。

    地理環境是以色列經常分裂的其中一個原因。這片土地適合分開的部落和城邦統治,而不適合聯系緊密的邦國。這一點古以色列與希臘很相似。更貼切點說,這裡的城邦就好像沙漠的綠州。

    由於以色列人住在山上,他們沒有向海發展,所以地中海一帶的船務,幾乎完全由腓尼基人控制,最好的港口也在北部的亞柯。以色列從未佔領過沿岸平原。他們唯一發展海務的地方就在阿克巴灣的以旬迦別(Ezion-geber)——在紅海(也可能在非州東岸)提供港口貿易。

[神學上的重要性]

 

聖經之中,大多數的地理景物都含有神學意義。上主建立土地,分隔海洋。他令土地出產果實,也能令土地荒旱。他賜下或止住雨水。如果他不降「早雨」,土壤便不能及時適合耕作;如果他不賜「後雨」,果實便難以成熟。上帝令可怕的東風吹至,令蝗蟲破壞農務。他定立天然的疆界,令河向海奔流,而海仍不滿溢︰他豎立大山又令民族遷移,從埃及帶出以色列人,從迦斐托(CaPhtof)帶來非利士人,從基珥帶來亞蘭人(摩九 2)。

    也許對地理景物的神學了解,最容易明白的,就是耶和華的先知與巴力先知的鬥爭。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他們便接納迦南那種以巴力為中心的自然宗教。它的基本信念,與耶和華宗教的觀點截然不同——是耶和華使五谷豐收,而不是巴力(參考何二8)。

 

巴力是一個非常「屬世」的神,巴力崇拜包括以性交來引發土地「生產」。所以,耶和華的先知大力反對巴力崇拜,並一再堅持,耶和華才是創造世界、賜豐收、譴荒旱的上帝。因此,地理、氣侯,成了先知信息中常見而又重要的部份。正因為地理氣候的資料,成為啟示言語的一部份,所以要了解先知所傳講上帝的話語,就必須對巴勒斯坦的地理有基本的認識。

為耶路撒冷荒涼而作之哀歌

耶利米哀歌是為耶路撒冷而作的哀歌,因為記述耶利米為耶路撒冷的憂傷。他曾經盡力拯救這座城,卻仍然為巴比倫帝國所滅

 

耶利米雖然在憂傷中,仍然不絕望,相信耶路撒冷將要復起。果然在70年後,耶路撒冷重新建立起來。

 

在希伯來文舊約,將此哀歌與其他詩歌安排在一起,是屬於詩歌類。這卷書在今天仍然在世界各地之猶太會堂被誦讀於猶太曆之四月九日,紀念耶路撒冷被毀。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以斯帖記介紹

 

  舊約書卷,敘述一名猶太婦女嫁給外邦國王後,保護同胞的故事。

作者
  以斯帖記是一卷佚名作品。九章20節所載「末底改記錄這事」,表示此書若非全部,至少也有一部分是他所寫的。以斯帖記全書沒有上帝的聖名出現,可能是基於作者有意叫這卷書成為波斯宮廷記錄的一部分。如果列上上帝的聖名,就辦不到了。
  本書作者對於波斯宮廷的生活和習俗知道得相當多。因此,末底改可能就是大利烏(主前521-486)和亞哈隨魯(主前485-465)作王時提到的宮廷官員末都卡。

寫作年代、緣起和目的
  如果亞哈隨魯就是死於主後465年的薛西斯,我們會直覺地贊同此書寫於此後不久。但許多近代學者則贊同較晚的寫作年代。旁經《傳道經》寫於主前180年,曾提到那段時期;書中列出不少猶太英雄,卻沒有包括以斯帖和末底改。有些人認為馬加比時期是寫作本書的年代。又有些人認為它是出自古巴比倫的宗教故事,以斯帖是女神伊施他爾,末底改則是男神瑪爾杜克。聖經完成之後的著作中,最早提到普珥日的,可能是寫於主前75年左右的《馬加比二書》十五章36節。
  以斯帖記宣稱所記載的事蹟發生於主前五世紀,以斯帖被選為皇后是故事的中心。如果定為較晚年代作品,本書可視為用來鼓勵處於逼迫時代的猶太人。以斯帖記的一個明確目標是解釋猶太教普珥日的由來(九16-28)。「普珥」一詞或許和亞述文「普羅」一字有關,意思是用來拈鬮的小石子。

教導和正典資格
  以斯帖記完全沒提及上帝,甚至連一點點天意的表示都沒有,這是其主要神學問題,所以引起猶太教和基督教界一些學者質疑其正典資格。但細心觀察,本書有明顯的神意尺度。舉例來說,四章16節的「禁食」除了不吃食物之外,也暗示禱告;以斯帖的時勢造英雄不是出於偶然,哈曼的失敗也非意外。只是從負面來看,將哈曼眾子問吊的極端措施所反映的集體罪惡觀,可能不合今天的標準(九1314)。其中所隱含的,也不出上帝在逼迫時刻仍保護其約民的主題。以斯帖記成為歷史上猶太人最愛讀的書,正是由於這事實。
  不過,儘管其實際含義如此,依然不能免除人們對本書能否歸入聖經正典之一的質疑。以斯帖記出現於猶太正典的第三部分,是彌基錄五個經卷的一部;其搭配是路得記、雅歌、傳道書,和耶利米哀歌。七十士譯本(舊約的希臘文譯本)在以斯帖記中含有額外的107經節,這些增加部分在英文譯本中列為旁經。甚至晚至宗教改教時代,以斯帖記的正典資格仍受質疑,有些現代福音派學者更懷疑其價值。贊成其正典資格者所持的理由是:(1)猶太教和基督教會雙方都接受書中的歷史,以及(2)此書作為教導上帝眷顧猶太人的例證是有價值的(參羅九至十一;啟七,十四)。

內容提要
  以斯帖記描述亞哈隨魯王的帝國疆域。從印度一直延伸到埃提阿伯(一1-9)。帝國的中心設於波斯境內的書珊。皇后瓦實提由於違抗王命不肯出席宮筵而被廢,國王下詔選立新后(一10-22)。一位名叫哈大沙、無父無母、由親屬撫育的猶太少女,被選代替瓦實提皇后的位置(二1-18)。選立後不久,以斯帖和末底改協助拯救了王的性命(二19-23)。在朝中身處要職的官員哈曼,由於討厭末底改,陰謀殺害猶太人(三1-15);末底改透過皇后以斯帖介入干預。皇后呼召書珊的猶太人禁食以求拯救(四1-17)。由於以斯帖的妙策,亞哈隨魯徹夜難眠(五1至六1)。他審閱歷史,才發現末底改以前的功績沒有獲得適當的獎賞。哈曼入宮原打算發動毒計殺害末底改,王卻命令他加榮耀予末底改(六1-14)。哈曼的陰謀被發現後,終於自食其果而被問吊(七1-10)。國王加封末底改,同時頒旨保護猶太人不遭侵害(八1-17)。猶太人得國王親許,將原先要按哈曼陰謀殺害他們的兵丁全部屠戮(九1-16)。為慶祝猶太民族得救,他們舉行大慶典(九17至十3)。這慶典以後成為普珥日,猶太人設筵歡宴,互贈禮物,特別施贈窮人。

背景
  有幾個歷史問題值得注意:(1)根據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載,亞哈隨魯的知名妻子名亞美斯特里;不過,國王的后妃可能不止一個。(2)二章56節表示末底改曾在主前597年被流放,那麼,到亞哈隨魯作王時,他該有120歲左右了;但這兩節經文可能是指末底改的曾祖父,而不是他本人。(3)對於現代讀者來說,一場筵席擺了180天,以斯帖花了12個月美容,絞刑架高達83呎,猶太人殺死亞哈隨魯的75,000臣民,這些數目簡直奇怪得不可思議。然而,有些事聽來像神話,有時候竟然被發現是歷史事實(參斯一4,二712,七9,九16)。
  以斯帖記有幾個要素,指出本書的真實歷史背景。一般認為亞哈隨魯就是薛西斯。薛西斯的父親大利烏給我們傳下一些著名的銘刻和浮雕,其中之一顯示大利烏坐在御座上,薛西斯站在他身旁。薛西斯被認為是個拿不定主義、易受諂媚和奸臣的影響、處理內政委實不高明的君王。但在戰場上,他卻是一個兇猛、追求達到目標的強大領袖。他在埃及鎮壓叛亂,是集結海軍進攻雅典的前奏。在撒拉米一場海戰,希臘軍隊靠著戰術和勇氣,才拯救了希臘不受波斯完全征服。亞哈隨魯最終戰敗,退居他在波斯波立和書珊的優雅王宮。他棄絕埃及和巴比倫的傳統諸神,熱心敬奉波斯的善靈亞胡拉馬慈達。

 

以斯帖記重要信息

 

一、以斯帖原名哈大沙,意思是番石榴樹。她進宮以後改名為以斯帖,意思是「星星」。以斯帖以一名孤兒的身份,得以成為王后,除了她容貌美麗以外,個性溫和,討人喜愛,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猶太人遭遇危機時,以斯帖已經身為王后,這是上帝暗中預先的安排。

二、以斯帖記記載普珥日的由來。普珥原是占卜、掣籤之意。哈曼掣籤選定十二月十三日要滅絕猶太人,該日卻成為猶太人勝敵之日。猶太人就照普珥的名字,稱十二月十三、十四兩天為普珥日。每年普珥日時,猶太人禁食,並誦讀以斯帖全卷,記念上帝的拯救。

三、如同約瑟和但以理,末底改是一個敬畏上帝的人,雖在異地因信仰緣故遭受逼迫與苦害,但由於上帝的保守眷顧,反在異邦中晉升高位。

四、本書鑰節四14「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帶出三件事:

1、只求保守自己而不顧弟兄,是上帝所恨惡,反而他自己「必至滅亡」。

2、若拒絕作上帝旨意的出口,上帝總能找到別的出路,但他必在上帝面前被棄絕。

3、上帝在過去特別的安排,就是為了今日的用途。

五、上帝是歷史的主,祂的目的是要建立公義、帶進救恩;以斯帖像路得一樣,因順服與勇敢,在救恩計畫中參與了一份。

六、末底改不肯跪哈曼;對哈曼來說,是個人的侮辱;但對末底改來說,卻是信仰的問題,在人生路上,這是十分常見的衝突。末底改不跪不拜,帶來滅命的危機,則有待以斯帖違背王命才有救。置身於異邦,要效忠地上的統治者,但卻是在效忠信仰的原則之下。

七、哈曼對猶太人的憎恨,想滅絕他們;結果,因著一連串的巧合,哈曼代末底改而死。「偶然巧合」在書中的角色與上帝在暗中保守祂的子民之間的關連,值得我們思想。

八、以斯帖記中有許多的「偶然」,在本書故事裡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些偶然其實是上帝刻意的安排,為要成就祂自己的美意,一方面令人鼓舞,一方面也使人敬畏和謙卑。

九、以斯帖記的重要性:若猶太人沒有藉末底改和以斯帖的努力得以存活,從當時的歷史角度來看,就沒有以斯拉的回國及教導律法,也沒有尼希米重建城牆;從永恆的角度看,救恩的管道便沒有出路,也就不會有基督教。因此,以斯帖記承接了救恩歷史中流砥柱的角色。
十、作者善用「反諷」的手法將故事帶入高潮(九
1, 22, 25等),這種文學筆法稱為「逆轉」(peripety):
1哈曼要毀滅末底改和猶大人,最後卻毀了自己和全家。
2哈曼預備吊死末底改的木架,至終自己卻懸掛其上。
3哈曼的詔書是要搶奪猶大人的財富,結果是哈曼的財產到了猶大人手中。

4哈曼以為所寫的文件是要榮耀自己,結果他卻成為奉命將此榮耀加在末底改身上的代表(六12~13)。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