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如新約的使徒和他們的書信,在許多方面是使徒行傳和四福音的註腳,同樣的,舊約神學也以大致相同的理由,可從先知開始。但是,縱然有聖經預言的現象存在,
以色列史的真實性卻是歷久常新的。上帝過去一切救贖的行動都必須得到肯定與承認,否則人就無法更穩健、更聖潔的來看上帝進一步的啟示。所以,我們必須從上
帝 的起點開始︰從歷史——真實的歷史——以及伴隨的地理、人物、及事件為起點。
應許的序曲︰族長前時期
亞伯拉罕之約最先是在創世記十二1-3賜下的。這是上帝開始揀選的標誌,一是揀選某位特定的人,要藉他拯救普世凡相信的人;一是揀選以色列的歷史和神學。
當
然,亞伯位罕確實在啟示的高潮中佔了重要的地位。可是我們絕對不可把導向此高潮的時期當作是無意義的,甚至是不存在的。經文從一切受造之物的廣闊面,移
到地方性的偏狹面,而這樣的侷限是從人類接二連三的罪惡來的。然而,它也從墮落、洪水和建造巴別塔所造成的三重苦境,移向上帝要藉亞伯拉罕後裔拯救全人類
的新條款上,因此這個救恩是普世性的。
進一步而言,關鍵的詞句和概念,即一再重複的上帝的『賜福』——此『賜福』起初僅以萌芽的狀態存在,然而與後來的賜福和應許的話皆有關聯,這都是從恩惠、慈愛的上帝手中領受的。最先是受造次序的『賜福』。接著是對亞當和挪亞在家庭和民族方面的賜福。賜福的高潮乃是創世記十二1-3,包括物質和屬靈層面的五重賜福。
這一切像是開場白,像是萌芽期的先鋒,因此創世記一~十一章啟示的福份,可以稱之為應許的序曲。
現代主義找出許多異議,反對以率直的方式處理創世記一~十一章。總而言之,我們相信這些反對的論點根基薄弱,且抗辯不足。我們自己的立場是,要按著記錄本身的宣告加以處理,除非有史前古器物、碑文,或相關的證據證實它們是錯的。
應許的條款︰族長時期
這段時期意義非凡,以致上帝宣告他自己是『族長的上帝』(即『列祖』,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甚至,族長被當作是『先知』(創廿7;詩一○五 15)。顯然這是因為他們親身領受上帝的話。雅威的話常常直接『臨到』他們(創十二1;十二14;廿一12;廿二1),或是雅威在異象中向他們『顯現』(十 二7;十五1;十七1;十八1)或以雅威使者的形像向他們顯現(廿二11,15)。
亞
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一生,形成了歷史中另一個獨特的時代。這三位特別蒙恩的啟示領受者,在他們總合兩個世紀的生平中,所看見、所經歷、所聽見的,比起
活在他們前一千年的人毫不遜色,甚至更多!因此,我們可以很安全的把創世記十二~五十章劃為舊約神學敘述中的第二個歷史階段,這也正是後來擁有聖經手卷的
人所作的。
應許的百姓︰摩西時期
有一個兒子(創三15)要生於閃族(創十一10-27),名為亞伯拍罕,他要被用來形成一個民族,最後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如此形成國家的呼召,意味著『聖潔』,或是為著上帝而分別出來。這聖潔不是可有可無的。因此,兩個概念都應該在這段啟示時期中受到重視。
以色列在當時被稱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上帝在愛中略述了有關道德、禮儀、和民事等達成此一高貴呼召的方法。第一步乃是上帝在恩典中,將 以色列人從埃及救出來,接著就是以色列在信心中對十誡的順服、會幕與獻祭的神學,以及民事的聖約法典(出廿一—廿三章)等等。
一切有關作上帝新子民的討論,在出埃及記一~四十章;利未記一—廿七章;民數記一~卅六章都有詳盡的描述。在這個時期中,上帝的先知乃是摩西——無人能比擬的先知(民十二6-8)。事實上,摩西預表著那將要來的大先知——彌賽亞(申十八15,18)
應許的地土︰王國前時期
上帝的應許中,有一部份曾在歷史事件和聖經的扉頁中得到充分的演練,那就是征服迦南地。上帝在一處要立為他名的居所,這個地的應許在當時已有六個世紀之久了。 賜給亞伯拉罕的古老應許,此時至少得到了初步的應驗。因此,申命記及其所關心的安息之地(十二8-11),約書亞記以及有關征服該地的描述,都很清楚的把 觀念和行動結合在一起。
可是,我們能否得到一個清楚的歷史單位,像聖經所宣告能清楚劃分族長時期和摩西時期一樣呢?這個時期是否應該延伸到士師時期,好將撒母耳記上四至七章有關 上帝約櫃神學的描述也包括進去呢?這些問題很難得到決定性的結論——因著人的道德淪喪,上帝的啟示稀少,以致時代遭受扭曲,一切都在動盪不安中。的確,當上帝開 始向撒母耳說話的那些日子裡,上帝的話語變得很『稀少』(撒上三1)。結果,時代的分界線並不那麼清楚,雖然神學的重要主題和主要事件,都有很完備的歷史記錄。
因此,我們的計劃是,允許地的征服和佔領這兩個時期有所重疊。也就是重疊在應許之地和悖逆之民厭倦神治,而逐漸要求立王治國的兩個主題之間。王國前時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過度時期。
然
而,約書亞、士師,甚而撒母耳和列王時期的歷史,都要用申命記的道德觀加以評估。其中的連結點很容易辨認︰申命記廿八,卅一;約書亞記一,十二,廿四;士
師記二;撒母耳記上十二;撒母耳記下十二;列王紀上八;列王紀下十七。這些都是這個時期啟示史的關鍵點,通常也都得到今天大部份的聖經神學家的承認。
應許的君王︰大衛時期
撒母耳記下第七章對大衛時期的重要性,正如創世記十二1-3之對族長時期。大衛四十年的統治在時間上可與摩西時期比擬,但兩者對後來世代的影響卻難以比較。
這段歷史的序曲,早期如基甸之子亞比米勒熱切想作王的預兆,撒母耳作士師時百姓要求立王(撒上八~十),甚至掃羅的統治,都在我們身上為大衛偉大的統治作 了負面的準備(撒上十一章至撒下廿四章;王上一—二;以及大衛的王室詩篇,如詩篇二;一一○;一三二;一四五)。
這
個時期的歷史和神學共同強調的主題是,一個持續的王朝和永久的國度,其統治與領土在程度及影響力上皆將遍及普世。而每一個國度的特色,皆不辭勞苦地與早
期的觀念和辭彙相連結︰『後裔』、『住』在『安息』之地的『名』、對全人類的『賜福』,以及一位『君王』,他此刻正統治著將持續到永遠的國度。
應許的生活︰智慧時期
所羅門四十年的特色是建造聖殿,以及另一次上帝啟示的混亂時期。在某些方面,這個時期很像王國前時期,因在本質上它也正處於轉變期。然而,它也保有其獨特性。
本時期的智慧文學由箴言、傳道書、雅歌以及智慧詩篇所組成。然而,沒有一個時期比此時期更難與整個連貫的舊約神學相連。不過,正如摩西的律法使用了,並且建立在族長應許之上,所羅門的智慧也一樣是建立在亞伯拉罕一大衛的應許和摩西的律法之上。
智慧時期的主要概念為『敬畏雅威』——這個觀念在族長時期早已存在,這是因著信心而有的反應(創廿二12;四二18;伯一1,8-9;二3)。把應許和律法與此時此地全人生活的美感和富足相連的,正是這個連結點。現世不僅意味著存在;生活是可以變得有意義、有享受的,並與永恆的價值和委身結合在一起。
應許的日子︰第九世紀
『應許之日』是五個偉大先知時期中的第一個,這些時期各有其基本的著重點,分別從主前931年的王國分裂到被擄歸回。
既然大衛「家」和所羅門的聖殿都已建立,多面應許的各個主題也就暫時達到他們發展的高原。上帝未來的統治者,此刻正在大衛一脈中親眼可見,而上帝親自於敬拜中顯現,也戲劇化地成就在聖殿中了。
如此,先知們此刻就可以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上帝普世的計劃和國度中。可是,以色列的罪也引起先知們很大的注意。然而,除了這些審判的話之外,仍一貫的帶進另一個日子的光明面,正如早已宣告的一樣,上帝永恆的國度和統治,將要得到充分的實現。
許多人把約珥和俄巴底亞放在第九世紀,把它們當作是最早的寫作先知。雖然俄巴底亞是可以被放在猶大歷史三個不同時期中的任何一個時期內,但最好是放在約蘭 統治時期(主前853-841年),當時以東與亞拉伯人和非利士人一起背叛猶大(王下八20-22;代下廿一8-10,16-17)。
同樣的,約頊的年代通常歸在猶大的約阿施統治時期(主前835-796年),因為在以色列眾多敵人的名單中,沒有提到亞述、巴比倫、或波斯——可能是因為 他們尚未登上歷史的舞台。若這個統治時期是此時的歷史背景,那麼此卷聖經必出於早期,也就是從主前835-820年,正當敬虔的大祭司耶何耶大作青年國王約阿施的輔政者時。
不論約珥和俄巴底亞確切的日期為何,他們的神學是很清楚的︰雅威的日子。有一日子即將來臨,雅威在那日要以救贖和審判等偉大的工作來彰顯自己。這些事正發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立刻辨認出那是上帝的作為。那時,上帝要成就所有先知的期待,和信靠上帝之餘民的盼望。
約珥的蝗災和俄巴底亞關心到以東缺乏弟兄之愛等狀況,都是使上帝古老應許的話得以更新、擴充的時機。
應許的僕人︰第八世紀
舊約神學的精髓,在第八世紀中達到頂峰。其中包括了約拿、何西阿、阿摩司、以賽亞和彌迦等先知的著作。在上帝的恩典中,每一位先知都在敘利亞京城大馬色,以 及北方的以色列十個支派京城撒瑪利亞遭審判前大約十年受差遣,大馬色於主前732年淪亡,撒瑪利亞則亡於主前722年。
這些先知在他們的著作中所達成令人目不暇給的頂點,是很難作充分描述的。的確,『你們究竟將誰比上帝,用什麼形像與上帝比較呢?』以賽亞亦在當時提出他的質詢 (賽四十18)。彌迦也同樣問道︰『有何上帝像你赦免罪孽?』(彌七18)阿摩司明白地宣告,上帝要再次『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摩九11)。
但是,支配整個時期的是以賽亞書四十至六六章的迷你舊約神學,其關鍵性人物是從亞伯拉罕和大衛後裔出來的『雅威的僕人」。
應許的更新︰第七世紀
第七世紀的末期,又出現另一批寫作先知︰西番雅、哈巴谷、那鴻和那利米。那鴻再次警告(正如約拿在一個多世紀前所作的)亞述的尼尼微即將遭到毀滅(確於主 前611年臨到)。其他三位先知同樣警告猶大的京城耶路撒冷,該城於606,598年遭到攻擊,最後於主前586年淪亡。只要他們願意悔改,他們可以救自 己脫離迫在眉睫之荒蕪的驚恐和現實。
然而,告許猶大的絕不止於荒涼、幽暗;對願意信從的餘民而言,為他們預備的是更新之約的歡欣。那利米稱之為上帝的『新約』,環繞在四周的是所有人類、國家和 大自然得以恢復活力的計劃,這都記載在他小小的安慰書卷內(耶卅—卅三)。對西番雅而言,更多的亮光顯明在那要來的雅威的日子裡。在同一時期,哈巴谷對他 們所處的失望與懷疑的時代,提出了解決之道︰義人必因信得生。
然而,古老的主題仍清楚而突出地顯明在這個新的世代中。持續性在那個時代特別得到延伸,因為原先為族長和摩西聽到的三重套語,於此成為一完整的實體︰『我要作你們的上帝,你們要作戰的子民,並且我要住在你們中間。』當時如此,未來亦將如此。
應許的國度︰被擄時期
當
以西結和但以理處於被擄巴比倫時期,他們繼續使主題更加清楚、顯明,說到那要來的『好牧人』,有一天要如何在迦南統管十二支派團結、聯合的以色列。是
的,人子要駕雲而來,上帝要賜他主權、榮耀和國度,其中所有的百姓、國家和語文都要用來事奉他。他的政權要持續到永久而不消失,他的國亦不致毀滅。地上的
國 有興有衰,他的國則永不衰殘。
這兩位被擄的先知就在這君王的曲調中,帶領以色列進到第六世紀及全人類的新時代中。早期應許亞伯拉罕和大衛的規模與威嚴是相當驚人的。
應許的勝利︰被擄歸回時期
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歷代志,以及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等先知之預言,共同構成了舊約正典啟示的最後樂章。
他們從被擄巴比倫七十年歸回後意氣消沉的景況中,轉向上帝在其位格、話語、工作上完全的勝利。像主前520年
某日,這樣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日子,卻直接在榮耀
中持久地與上帝最後的歷史簡訊作了連結。重建的聖殿在他們眼中真的是微不足道?反而是那個聖殿的榮耀要比所羅門聖殿的榮耀更大!因著上帝先知的敦促而完成
的工
作,絕不能單從經驗的立場來看。有更多的餘地可將這部份與上帝為歷史訂定的完結篇,作更多的關連。人此時必須查尋、相信並工作。他們的王要來,騎在驢背
上, 帶來救恩(亞九9)。他甚至要更進一步與地上的萬國爭戰,因它們在末日要聚集與耶路撒冷爭戰(亞十四)。
為了在地上重建上帝國度之彌賽亞異象根源的有效性,歷代志的作者用以色列過去的歷史,來顯示此異象的常態,其模式為大衛的『家』以及所羅門聖殿和崇拜。
於是,以色列史拉長了,可是在這棵樹得到充分生長的同時,其神學的基本根源仍保持得完整如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