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對話與接觸式研經法

*生活中最基本的對話有以下三種:
1.自我對話
  2.自己和鄰舍的對話
  3.自己和上帝的對話
*在聖經裡我們可以找到這三種對話的例子。
對話是所有關係的基礎。一旦對話終止,關係也就慢慢的淡漠了。
當我們跟自己,鄰居或上帝進行對話時,我們就必須接觸、面對並接受從這三方面來的挑戰。
*許多經文要求對話,也要求我們對它所做出理性、感性及靈性的反應。
這個研經法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是進深研經法和神學研經法的綜合,同時也常常需要運用 我們所有的感官來研讀聖經的經文。使用此研經法所時有必要認真探討經文的歷史背景,並加以批評和分析;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單憑這些歷史的探討和分析,不 能使我們充分得者永生上帝所啟示的奧秘。
聖經對我們的吸引力是因為它由始至終充滿了和我們分不開的對話,而這些對話是先發生在我們身上,然後才記錄在聖經裡。這些屬於我們也描述我們的對話,總離不開以下三方面:
—我和我自己的對話
—我和鄰舍的對話
—我和上帝的對話
只有當我們繼續不斷的保持對話,只有當我們更多接觸(而非減少)生命中有意義的範圍,我們才能明白聖經,明白基督徒的信仰和生命。
太多人只想從聖經中找到絕對的答案,而不想在他們生命中的每一天,繼續的去尋找那位堅決要與我們接觸,也要與我們對話的永生上帝。

一、對話原則
1.千萬不要讓對話停留在絕對的答案或決定上。在對話時,我們一定要記住,凡事都可以再作進一步的探討,若不在當天,也可以挪到隔天。

2.在我裡面,隱藏著既微妙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和心靈。

3.發現我和我的鄰舍在思想和感情上有顯著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並是由不同背景的因素所造成的。

4.我和上帝之間有一種持續不斷的張力。一方面祂是一位如此親近親密的上帝;另一方面,祂又是一位和我們完全不同,遙不可及的上帝。這位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上帝與我們相遇時會令我們產生苦惱,和無法理解的痛苦。因此,每一個問題並不一定附有一個答案,而是產生另一個問題。

二、釋經原則
1.聖經是基於神學的緣故而寫的,用來解釋神學的問題,因此,它一定要從神學的觀點作詮釋。

2.我們應當棄絕以神學或心理學作理性的釋經,因為這種釋經法太過講求簡捷的答案。

3.同樣的,在複雜不明朗的情況下也當避免字面的解釋因為它們會攔阻將來對話的機會。

4.釋經者要面對經文,從神學觀點探討經文,注意經文如何見證上帝、人以及上帝與我們之間曾經一度破裂又蒙醫治的關係。
舉例約翰福音六16~21,耶穌在水面行走的故事。神學 的觀點告訴我們,從一個廿一世紀的人看來,我們一定會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們知道這問題的答案既不切題,也不能幫助我們明白聖經。按字面解釋的話,答 案也很明顯,就是耶穌走在水面上。從理性上來說,人的身體不可能行走在水面上,他一定會往下沉,所以一定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釋。
以上這些解釋都無濟於事,因為每一種解釋都想終止對話。反之,一個聖經讀者,一定要 從他的思想,感情和心靈去探討聖經作者的神學裡,他們對神學的了解,最後,是要明白這位在聖經之中、在聖經幕後,又超越聖經的上帝之啟示。很明顯的,這段 在約翰福音的經文是要記載一個神蹟。我們無法解釋神蹟,否則它就不是神蹟了。我們應當承認神跡永遠是一個奧秘,然後才問:
——這神蹟對當時的人有什麼意義?
——這神蹟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最後
——上帝要藉著這個神蹟對我們說什麼?
在這段經文裡這位門徒口中稱為〝主〞的耶穌,誠然是大海的主,也是我們的主。以這樣的研經法來解釋經文,能帶出神學及屬靈的意思,不會是絕對性的或封閉性的,卻能不斷啟示真理。
這研經法也顯示我們有時花太多時間想在聖經中尋找上帝,卻沒有想到其實是上帝要在聖 經中尋找我們。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多處經文,我們會發覺上帝是毫不放鬆地在尋找我們,而且我們根本不能逃避祂,因為上帝已經把我們牢牢抓住了。事實上,當我 們讀經時,有些時候我們會發覺上帝不斷地向我們提出許多問題,使我們無暇反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