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希伯來文是Mashal,意思為箴言,明喻,比喻…(撒下12:1-4;14:1-11;賽5:1-7等等)。
希臘文Parabole,有「並排」的意思,目的在作比較,因此是一種說明方法,就好像說:「天國好像…」。
聖經學者蘭姆說:「比喻不同於寓言(Fable),因為比喻不注重細節,也不想入非非;比喻不同於神話(Myth),因為比喻並不是選擇容易被接受的民間故事;比喻也不同於寓意故事(Legend),因為比喻並不是每個細節都含有特別意義;比喻也不同於明喻或暗喻之類的象徵性修辭。」
為什麼耶穌要用比喻?
1. 按可4:10-12,是不想“外人”知道上帝國的奧祕。
a. 對耶穌當時的處境來說,他是必須這樣作。因為當時反對他的人都想捉住他的把柄來控告他。因此就想從他的言行中找出一些直接清楚的控告証據。
b. 彌賽亞完全顯示的時間還沒有到。
c. 天國本來就是一個奧秘。
2. 為了把上帝的信息用人間生活的例子告訴一般的人。
3. 為了要使聽的人去嘴嚼比喻中上帝豐富的信息。蘭姆指出,比喻是教導有回應的門徒之一種方法,也把真理對不回應的人隱藏起來。
比喻有以下的特徵:
1. 比喻取材於屬地的事件、習慣、或可能發生的事。
2. 信息卻是超越屬地的因素之上,包含屬靈的教訓,或神學的真理。
3. 在屬地的因素和屬靈的因素中間,有類比的因素。就是因為具有這類比的因素,比喻才作為說明和爭論之用。
4. 也因為比喻擁有以上不同的素質,所以每一個比喻都必須解釋。
解釋比喻的原則:
1. 神學原則:基督來傳揚福音,並宣稱天國已經近了。有許多比喻都與基督的身分和天國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解釋比喻時,我們必須問:這個比喻和基督(基督的身分、工作、榮耀、再來、審判等等)或天國(性質、預言、成長等等)有什麼關係。
一般上,學者把比喻分成以下幾類:
a. 關於上帝國度的:A.現在的、B.未來的。
b. 關於天父屬性的。
c. 關於末世審判的。
2. 文化原則:耶穌所講的比喻多取材自當時的文化背景資料。這些文化風俗習慣,物質文明都可以從比喻中看到。對當時文化的了解可以說是解釋比喻的一大認識。
3. 釋義原則:比喻都含著一個大前題或主題來講論。也因為這樣:
a. 比喻是含著一個中心主題,因此每一個細節都不可能獨立存在。比喻中的細節如一些人物(配角),其他物件,或背景的變動等,都是為著整個比喻的主題而存在。
b. 看看有沒有自釋的地方。一些比喻或在講論時,或在前,或在後的講論常附帶著解釋。這些解釋有時是明顯的,有時並不明顯。
c. 看看上下文的解釋。或是取以經解經的原則來看看其他地方是否也有同一樣的比喻出現。
4. 教義原則:比喻所含的教訓或神學真理極其豐富。因此許多人都想取比喻來應用在這個時代中。釋義的原則說明我們不可以以自己主觀的神學觀點來取一個比喻的解釋,然後用來支持自己所要強調的神學觀點。
5. 應用的原則:就如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求聽眾有所反應,可以真正明白/體會當中的意義。今日的解經者必須觀察這比喻要求怎樣的回應?或是如何把意義應用在生活的處境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