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使徒行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使徒行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使徒行傳13-14章)

同工:巴拿巴、馬可(半程)
地方
經文
要事
1.在敍利亞
1314

a.安提阿
1313
蒙差遣
b.西流基
134
中途站
2.在居比路
13412
地中海近安提阿小島
a.撒拉米
1345
在會堂證道
b.帕弗
13612
斥駁假先知巴耶穌(又名以呂馬),方伯士求保羅通道
3.加拉太
13:13-14:20
加拉太教會的起源
a.旁非利亞
1313

(1)別西
1313
馬可半途回耶路撒冷
b.彼西底
13:14-14:20
-主日(131443
(1)安提阿
131450
在會堂證道,以:


(1)以色列歷史(16-22) 四題旨證


(2)耶穌之生平(23-31) 耶穌乃赦


(3)預言之應驗(32-37) 罪之救主


(4)將來之審判(38-41) (38


結果:多人歸主(4243


第二主日(134451


在會堂證道,以:


(1)上帝道先傳給以色列(46a


(2)以色列棄絕(46b


(3)上帝道轉給外邦人(46c47


結果:(1)外邦多人信主(4849


(2)猶太人趕逐保羅(51


在會堂證道,及行神蹟
(2)以哥念
13:51-14:51
結果:(1)多人信主(1


(2)受人石打(5
c.呂高尼
14620

(1)路司得
14619
(1)治瘸腿(10


(2)傳福音(15


(3)受石打(19
(2)特庇
14:2021a
多人歸主(21
4.歸程
14:21b26
(1)堅固信徒(22


(2)設立長老(23
5.報告
142728
(1)頌讚 上帝在外邦人中開了通道之門(27


(2)書寫加拉太書(28;參該書背景)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使徒行傳分段大綱


. 教會的開始(1:1-2:47
 1. 五旬節前的預備(1:1-26
         耶穌的復活顯現與升天( 1:1-11 
         等候聖靈(1:12-26
 2. 五旬節(2:1-41
         聖靈降臨(2:1-13
         彼得在五旬節的講論(2:14-41
 3. 教會生活(2:42-47

. 教會的成長(3:1-9:31
  1. 第一次外來的逼迫(3:1-4:31
          瘸腿得醫治(3:1-10
          彼得在所羅門廊的講論(3:11-26
          第一次的逼迫(4:1-22
          逼迫後的禱告(4:23-31
  2. 教會內部生活的挑戰(4:32-5:16
          團契生活的典範(4:32-37
          典範的腐化與維護(5:1-11
          令人又愛又怕的團契生活(5:12-16
  3. 第二次外來的逼迫(5:17-42) 
          教會管理的挑戰(6:1-7) 
  4. 司提反(6:8-7:60
          司提反的講論(6:8-7:53
          司提反的殉道(7:54-60
  5. 教會向外邦擴散——腓力的事奉(8:1-40
          撒瑪利亞人接受福音(8:1-25
          埃提阿伯太監接受福音(8:26-40
  6. 保羅蒙召為外邦人的使徒(9:1-31
          保羅歸主(9:1-19
          保羅受逼迫(9:20-31

. 教會開始向外邦人宣教(9:32-12:25
  1. 彼得打開了外邦宣較之門(9:32-11:18
  2. 外邦宣教的開展與阻礙(11:19-12:25
  3. 興旺的安提阿教會(11:19-30
  4. 希律的逼迫(12:1-25

. 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13:1-14:28
  1. 差派保羅、巴拿巴(13:1-43
  2. 在居比路與彼西底(13:4-52
  3. 在以哥念(14:1-7
4. 在路司得及特庇(14:8-20
  5. 回到安提阿(14:21-28

. 耶路撒冷會議(15:1-16:5
  1. 爭論的焦點(15:1-5
  2. 會議的進行與結論(15:6-21
  3. 會議的結果(15: 22-29
  4. 會議的影響(15:30-16:5

. 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16:6-18:22
  1. 馬其頓的事工(16:6-17:15
          馬其頓的呼聲(16:6-12
          在腓立比的事工(16:11-40
          帖撒羅尼迦、庇哩亞的事工(17:1-15
  2. 希臘佈道會(17:16-34) 
  3. 哥林多事工(18:1-22

. 第三次旅行佈道(18:23-21:16
  1. 保羅與亞波羅(18:23-19:7
  2. 在以弗所的工作(19:8-41
  3. 再說以弗所(20:1-38
  4. 臨別贈言(20:17-38
  5. 前往耶路撒冷(21:1-16

. 保羅在耶城被捕及自辯(21:18-23:35
  1. 拜訪雅各及還願(21:18-26
  2. 被攻擊及逮捕(21:27-36
  3. 保羅的辯護(21:37-22:22
  4. 保羅為羅馬法律所保護(22:23-23:11
  5. 脫離謀殺的計謀(23:12-35

. 保羅受審(24:1-26:32
  1. 保羅在腓力斯前受審(24:1-27
  2. 保羅在非斯都前受審(25:1-22
  3. 保羅在亞基帕前受審(25:23-26:32

. 抵達羅馬(27:1-28:31)
  1. 由該撒利亞到革哩底(27:1-12
  2. 海上風暴(27:13-38
  3. 米利大船難(27:39-28:10
  4. 抵達羅馬(28:11-31

使徒行傳結構和內容


掌握使徒行傳全書的最好方法是依循其本身結構研讀。就路加著作的結構而言,可有幾種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內容和情節的探索上也各有其方法,各有其貢獻。

全書記載演講共24篇:

1. 彼得9篇:1:16-22; 2:14-36; 3:15-26; 4:8-12;5:29-32; 8:20-25; 10:34-43; 11:5-17;15:7-11

2. 保羅9篇:13:16-41; 14:15-17; 17:22-31; 20:18-35;22:1-21; 24:10-21; 26:2-23; 27:21-26;28:17-20

3. 迦瑪列1篇:5:35-39

4. 司提反1篇:7:2-52
               
5. 雅各1篇:15:12-21
        
6. 底米丟1篇:19:25-27

7. 以弗所城中的書記1篇:19:35-40

8.        非斯都1篇:25:24-27

使徒行傳自然地分為兩部分:一至十二章為一部; 十三至二十八章為另一部。粗略地說,第一部分可作「彼得行傳」看;第二部分可作「保羅行傳」看。「彼得行傳」當然以彼得為中心,他創議揀選門徒來代替加略 人猶大的使徒職分(第一章);五旬節講道(第二章);在聖殿向猶太會眾宣講瘸子得愈的原因(第三章);在猶太公議會為基督教信仰辯護(第四章);領導使徒 行醫佈道,並為使徒代言(第五章);在撒瑪利亞領導教會與行邪術的西門抗爭(第八章);藉哥尼流將福音運動推向外邦(第十,十一章);被希律王迫害下獄, 卻又靠上帝的幫助得從監禁中脫身(第十二章)。

  這一部分主要記敘彼得的事,但也間有旁涉,如記司提反在公議會辯護和殉道的經過(第六、七章);記腓利在撒瑪利亞佈道並為埃提阿伯太監施洗的故事(第八章);記掃羅迫害教會又改變歸主的事(第九章)。

  使徒行傳第二部分的主題,是福音如何藉保羅 的佈道傳向外邦的故事(第十三至二十八章)。所記主要是三次宣教旅程,每次都使福音的種子在一片新拓的土地上開花結實,從而使早期教會宣教的工作得以迅速 擴大。保羅的生平與佈道以在耶路撒冷被捕(二十一,二十二章)、在該撒利亞繫獄(二十三至二十六章)、被航解羅馬(二十七,二十八章)三事為高潮。

  保羅的同工巴拿巴於第一次宣教旅程時,與保 羅進入小亞細亞佈道,只居次位(十三,十四章);記保羅希臘之行時,西拉取代了巴拿巴的位置(十六至十八章)。只有一個並非以保羅為中心的插曲,即記述耶 路撒冷大公會議眾教會領袖爭論猶太與非猶太基督徒相互的關係及遵守律法的問題(第十五章)。不過,此事的緣起實際也是保羅在外邦傳道工作引起的問題。

  此外,尚有一段記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到達以弗所之前,亞波羅在那裏講道的事(13:24-28);不過,這僅是一段加插的小節。路加的著作最明顯的主題,是強調基督教傳播之功主要應歸於早期教會這兩位巨擘。

另有所謂主題分析法,也是理解使徒行傳結構和內容的方法之一。該法的依據是耶穌的應許:「……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1:8)使徒行傳被視為「大使命」的成就史,其進展可分為以下3個階段:

1. 向猶太會眾作見證,以耶路撒冷為重點,也兼及猶太鄰近地區,並北至加利利(一至七章);

2. 藉腓利、彼得、約翰向撒瑪利亞作見證(8:1-9:31);

3. 外邦作見證,先是藉彼得在重重阻困下開始(9:22-12:25),後由保羅促成大業(十三至二十八章)。

    然 而,不論用何種方法來分析使徒行傳,其一致的結論都是: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光輝巨著,一連串的事件高潮起伏,冒險及令人驚訝之事層出不窮,也不乏發人深省 的記述。例如:保羅最後被捆鎖,解往羅馬,這似乎在作者意料之外。然而即使在這事上,也可說特別是在這件事上,路加看到了有上帝大能的手在工作。保羅在羅 馬帝國的京城,「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徒二十八31)。路加即以這千鈞之力的證言,結束了他的記述。

使徒行傳的重要性


1. 被公認為初代教會的準確歷史。
 
2. 記載上帝的救恩計劃在歷史中開展、延續,在敵對勢力中前進。
 
3. 描述普世性的救恩,如何突破猶太人錯誤的「種族主義」和「神恩獨寵論」。
 
4. 是福音書和書信之間的橋樑,將耶穌生平和教會歷史連貫起來。
 
5. 是保羅與其書信間的橋樑,提供其書信的背景。  

6. 是初代教會與後來教會的橋樑,提供教會本質、功能、生活的參考範例。

使徒行傳主題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1:8

路加交待福音傳開的原因是︰上帝的計劃(歷史的主);聖靈的工作(聖靈行傳);見證人的順服和禱告(使徒行傳)。上帝的計劃,聖靈的工作,見證人的順服;這三者是佈道神學的三要素,上帝的計劃成為見證人的異象(Vision),使見證人有方向;聖靈的工作提供見證人能力、更新與負擔,使見證人有對象。

使徒行傳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


  確定文獻的寫作目的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作 者的自述;二是分析文獻內容。釋經學者往往只能自文獻內容得知。然而路加所著的這兩部書,卻可以同時使用這兩種方法探究。路加在福音書的序中向「提阿非 羅」(也包括他代表的群體)指出,他定意要將拿撒勒的耶穌所開創的基督教運動準確和按次序的講述出來(路1:1-4)。路加於使徒行傳開篇又提到前書(路加福音)記敘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仍在繼續,他正在寫的續篇則意圖記敘基督教如何從巴勒斯坦傳至羅馬之事(徒1:1-8)。

  申辯路加為何要向提阿非羅講述這些事呢?路加福音一章4節扼要的指出:「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不言而喻,路加著書的目的是在為基督教辯護;對加於基督教的莫須有的罪名和種種歪曲、誤解予以糾正和反駁。路加兩部著作的內容(尤其是使徒行傳)都表明了這個目的。

  當時,社會上對基督教的產生和發展,存在著 種種誤解和偏見。其一涉及基督教與猶太教的關係。無論是教會內部還是羅馬當局,有許多人以為基督教信仰只是猶太教的一種特殊表現,以為基督教是猶太教內部 的一個流派。路加針對這種錯誤的觀念,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提出了一個宇宙性的觀點。

  路加先在福音書中宣佈耶穌為救世主(路2:29-32), 繼而在使徒行傳中又以司提反在猶太公議會面前的答辯(第七章)、以彼得與哥尼流在約帕的經歷(第十章)及保羅在雅典的演說(第十七章),證明基督教絕不慬 是猶太教的一個流派或某種狹隘的彌賽亞運動,而是一個普世性的信仰。當時另有一種誤解,即把基督教的信仰與形形色色的宗教和羅馬帝國內的神祕教派等同起 來。使徒行傳記載早期教會如何嚴譴行巫術的西門(第八章),以及保羅和巴拿巴如何嚴拒路司得人欲向他們獻祭之事(第十四章),便可明白一般人所謂「迷信」 的指控是絕無根據的。基督教與那些利用神祕和狂熱的儀式以求人神聯合的旁門左道,是毫無共同之處的。路加指出,基督徒崇拜的上帝是顯現於歷史的真神,祂在 巴勒斯坦的生平只是不久以前的事,也是眾人目睹的(參徒二,十,十三等章所記彼得與保羅的講話)。

  因此,路加的主要目的是為基督教申辯,駁斥 加之於他的所謂擾亂帝國秩序、危及帝國安定的罪名。這種指控當然也事出有因。首先,基督教的創始者是被羅馬巡撫以騷亂的罪名釘十字架處了死刑;這個尊奉祂 的名的運動,到處傳播時,似乎也引起騷動、混亂和暴行。路加的記敘,直接駁斥這些詰難。路加福音明確指出彼拉多對耶穌的判決殊不公正。彼拉多一面承認耶穌 無罪,一面卻又把祂送去釘十字架;希律安提帕也同樣找不出可控告祂的任何理由(路23:13-16;徒13:28)。路加的使徒行傳多處記載,證實羅馬許多官員對基督徒領袖和基督教運動所持的態度大多保持中立,甚至頗為友善。如居比路的總督士求保羅不僅款待保羅和巴拿巴,且贊成他們所講的道(13:7-12);再如腓立比的官長為保羅和西拉遭非法責打和監禁而道歉(16:37-39);亞該亞總督迦流認為保羅未犯羅馬律例而拒絕受理猶太人的控告(18:12-16);以弗所官員制止眾人對保羅及其同工的攻擊,並指斥他們控告無理(19:35-39);羅馬駐軍的千夫長在耶路撒冷逮捕了保羅,目的卻是在保護他免遭亂民的傷害;千夫長致巡撫腓力斯的呈文中,承認從羅馬法規來看,保羅是無罪可控的(23:26-29);經腓力斯、非斯都和希律亞基帕二世審訊,其判決也是一樣:「這人並沒有犯甚麼該死該綁的罪」(26:31)。路加記載的高潮,是保羅在帝國的中心羅馬的傳道活動,而且保羅的傳道得御林軍的准許(28:30-31)。經路加這一有力的辯護,真相已大白於天下:隨基督教初創與發展而出現的種種擾亂,絕非來自運動本身,主要是由於猶太教的敵視和誣告所致。

  聖靈的能力在路加為基督教的正義和清白所作 的長篇辯護中,他的神學觀也表露得一清二楚。他前後二書顯示了救贖歷史的全面計劃,從以色列時代(路一,二)而耶穌時代而教會時代,給以色列人的喜訊也推 展至萬國萬民。除了強調這一點以外,路加也指出上帝是藉聖靈親自參與歷史的。路加福音寫耶穌是個聖靈充滿的人,聖靈降臨其身,使祂有大能力作祂的工作(路3:224:1, 14, 18);使徒行傳寫耶穌的門徒是聖靈充滿的群體(徒1:82:1-8);耶穌以聖靈的能力展開祂的事奉,教會也靠賴聖靈的能力秉承祂的工作。施洗約翰宣告耶穌將以聖靈使祂的門徒得著能力的應許(路3:16);耶穌於結束在世事奉時予以確定(路24:49;徒1:5)。這個應許於五旬節的聚會中首次得到的應驗(徒二),繼而也可見於基督教信仰從耶路撒冷傳至羅馬的拓展過程。

  路加的記述顯示,聖靈大能的臨在即體現於新信仰所具備的能力、正直與堅忍不拔上。聖靈使教會有能力忠心地為主作見證(徒1:8),又建立真誠的信眾(2:44-474:32-37), 這正是古代以色列民朝夕切盼的景象。聖靈在新教會中產生了大智大勇(參徒二至五,彼得的辯護詞),使為主作工者得能力(第六章),使撒瑪利亞的佈道者能夠 克服各種偏見(第八章),使阻擋福音傳播的宗教壁壘得以袪除,如哥尼流事件(第十,十一章),差遣信徒往世界各處傳道(第十三章)。

  耶穌復活路加筆下的全部歷史所強調的一個中心事實,便是耶穌復活。
  路加也同保羅一樣,堅信若無耶穌的復活,基督教的信仰也就無從說起(參林前15:12-20)。 再者,復活是上帝對耶穌的生活和事奉的印證,也證實耶穌宣講的一切都是真道。路加下筆伊始,即顯示他很著重這要點,他記述替補猶大的使徒職分的人,必須具 備的一個條件,便是與其他使徒一同見證耶穌的復活。全卷使徒行傳,從彼得五旬節的講道和在公會面前辯護起,至保羅對腓力斯和亞基帕演說止,教會一再見證耶 穌的復活是上帝施行的大能,是轉變一切的基礎(2:22-24, 363:14, 155:30, 3110:39-42)。

  與此相關的一個主題,就是基督復活是眾信徒復活的基礎,因而也是基督徒盼望的依據(4:213:32-3317:18, 29-3223:624:2126:23)。

  教會的主還有一個與耶穌復活這一核心思想相 關的主題:耶穌的復活與升天開啟了祂對教會的主權,並通過教會而成為世界萬民的主。這是路加的一個極重要的教誨。路加福音指明,上帝的國度藉耶穌的事奉, 介入人類的歷史。耶穌的復活一方面肯定了這個事實,一方面則解除了耶穌塵世生命的限制。「上帝且用右手將他高舉」(2:32-335:31),聖經的這個比喻顯示了耶穌的統治和權柄。司提反於生命最後一刻見到異象,看到耶穌在天上「站在上帝的右邊」(7:56);彼得在五旬節演說中說,因著耶穌的復活,上帝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2:34-36)。

  彼得在耶路撒冷對猶太宗教領袖宣言:是耶穌的大能使殘廢人痊愈;耶穌雖被祭司長和官府排斥與迫害,祂卻在上帝的救贖史上成為最重大的因素(4:10, 11)。掃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所見的異象也肯定了這一點。他問:「主啊!你是誰?」主回答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9:5)上帝傳給以色列人的天國福音,藉耶穌基督顯明出來;如彼得所說,耶穌基督已成了「萬有的主」了(10:36)。

  赦罪在路加的神學思想中,赦罪也是一大重點。被猶太教定為「罪人」的人,主耶穌基督卻接納他們,路加視此為一重要主題。使徒行傳中赦罪的主題也佔有極顯著的地位。彼得在五旬節講道引起的反響是:「我們當怎樣行?」(2:37)答案包括兩方面:悔改及奉耶穌的名受洗;罪得赦免及領受聖靈是悔改受洗後的結果。使徒行傳另有多處提示,赦罪與悔改是相連的(三1926,五31);另有多處也提到赦罪與信心是密不可分的(10:4313:38-3915:9)。 保羅在亞基帕前辯護時,把悔改、信心與赦罪三者聯繫在一起。故此可說,在路加看來,信心(相信耶穌)與悔改實際上是等義的。信就是轉向基督,信靠祂並委身 於祂。信仰使人生有了新的取向。悔改則是轉離舊路,朝向新的方向。早期教會視洗禮只為入會的標誌,而赦罪的體驗是在於成為這互相接納、充滿恩赦的群體之一 員。故此,「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2:38)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洗禮儀式本身會產生赦罪的奇蹟,而是說一個人因悔改與信心受洗加入這新團體,在其中赦罪成為事實。在路加看來,教會就是有聖靈同在的團體,是上帝赦免罪人、造就新人的處所。

使徒行傳之背景

  
路加關於基督教建教運動的記載,是以羅馬帝國和巴勒斯坦在主後3060年的30年歷史為背景的。略提一下該時期的歷史與地理情勢,對理解使徒行傳是極有必要的。

  使徒行傳一至十二章記錄基督教運動開始於羅馬帝國的敘利亞省,其中包括猶大和撒瑪利亞這兩個地區。主後一世紀統治那些地區的最高行政官為羅馬的「巡撫」或「總督」或猶太人的傀儡王。在耶穌殉難與復活之際(主後30?),彼拉多任猶大並撒瑪利亞的巡撫(主後26-36),加利利則由希律安提帕治理(主前4至主後39),而提庇留是羅馬皇帝(主後14-37)。使徒行傳一至十二章所記之事,發生於主後3040年這個時期。

  掃羅歸主(第九章)一般都認為在主後33年。 在這重要事件發生以前,早期教會遭受迫害,司提反被石頭打死之事(第七章)更把迫害推向高潮。掃羅更在猶太宗教領袖的認可下,追捕基督徒至大馬色(第九 章)。問題是:掌握宗主大權的羅馬當局對猶太公議會這種恣意妄為的行徑怎麼能聽之任之呢?其實,這正是羅馬帝國的一個國策。羅馬帝國給屬土地區人民有限的 自主權,特別是在宗教事務上。所以,巴勒斯坦的宗教裁治權是掌握在祭司長、文士和法利賽人手中的。他們雖然無處人死刑之權柄,但像司提反這類案件既已發 生,羅馬當局如彼拉多巡撫就盡量保持超然態度而不聞不問,以保持相對的穩定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宗教犯」即使逃亡外省,猶太公議會也可將犯人緝捕歸案, 因此,掃羅跑到大馬色拘捕信徒是可被允准的(9:1-2)。

  猶太公議會在耶路撒冷肆無忌憚地迫害基督徒(8:1-3),使他們紛紛逃至猶太其餘地區和北部的撒瑪利亞。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的嫌隙是由來已久的。約翰福音四章9節記一個撒瑪利亞婦女和耶穌的故事說:「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此語足可為證。猶太人一向視撒瑪利亞人在種族和宗教上混雜不純,這是主前722年北國以色列國破之後,亞述人徙異民入撒瑪利亞,與猶太人雜處所造成的結果。猶太人自流徙歸回後(約主前500),雖幾度努力欲彌合前隙,但都不成功;加之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重修聖殿之後(約4:20),撒瑪利亞人於基利心山也自建一殿以示分庭抗禮,雙方的裂痕便更加分明了。由此可見,腓利毅然往撒瑪利亞傳道的意義該多麼重大:這一創舉標誌著基督教的信仰已衝破猶太教的狹隘藩籬。

  此後10年關於基督教的發展情況,幾乎沒留下甚麼傳世的記載。自掃羅歸主並返回大數家鄉以來,形勢已漸趨安定,教會得以鞏固,穩定發展(9:31-11:26)。從加拉太書一章1821節所載,以及保羅偕西拉於第二次佈道旅行時已有教會建立的情況看來(15:40-41),保羅在這10年間並未置閒,而是積極參加了外邦的宣教活動(從13:19之後,「掃羅」之名於行文中便不再使用)。

  主後41年,革 老丟任羅馬皇帝,封希律亞基帕一世為猶大王(其時猶大巡撫彼拉多已因政聲不善而去職多年)。他是大希律王與猶太王妃瑪利暗之孫。因有猶太血緣關係,他較前 朝諸王都更受臣民擁戴。他則為了沽名釣譽而一味支持猶太教首的清教運動,遂有耶路撒冷反基督教會暴行之再起。使徒行傳十二章記雅各(使徒約翰之兄)殉道, 彼得下獄,均是這一時期的事。使徒行傳十二章2023節記亞基帕一世之死;猶太史家約瑟夫也有相應的記載,且記其卒於主後44年。

  安提阿教會為耶路撒冷教會賑災募捐一事(11:27-29),可作為確定早期教會年代的第二個依據。據路加記載,羅馬皇帝革老丟在位期間(主後41-54)有大饑荒發生(11:28);約瑟夫的《猶太古史》(成書於一世紀末)記載4448年間巴勒斯坦的大饑荒。據使徒行傳十二章25節,巴拿巴與保羅,是在亞基帕一世死後完成其賑災使命,因此可以推斷那次賑災之行是在主後45年左右。

  據使徒行傳記載,主後45年左右保羅奉派往外邦佈道(13:1-3)。當時的羅馬帝國就成了他佈道活動的歷史和地理背景。是時,羅馬政府對帝國內的各種宗教均採取寬容政策;加之通行於帝國全境的希臘語和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遂為保羅遠涉四方的佈道活動鋪平了道路。

  保羅與巴拿巴第一次佈道旅行(主後46-47), 是經地中海東北角的島省居比路西入加拉太省,在該省南部各城如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都建立了教會。加拉太在小亞細亞,連接北面的黑海、西面的愛 琴海和南面的地中海。上述諸城都是羅馬帝國重要的殖民前哨,居民成分混雜,猶太居民也為數不少。保羅往往先到這些猶太社團中的猶太會堂傳道,但每每遇到激 烈的反對(十三,十四章)。

  耶路撒冷教會議會討論猶太和外邦基督徒之間的差異時(十五章),當在主後48年。保羅隨即便開始了第二次佈道旅行,他先穿過他的本鄉基利家、加拉太(已有福音傳到的地區),再經愛琴海邊的特羅亞而抵馬其頓,最後直下亞該亞(即希臘半島,15:40-18:22)。這一次,馬其頓重鎮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也都建立了教會。

  保羅在哥林多的一年半(18:11),可以肯定是在主後5152年,根據如下:希臘中部城市德爾斐的廢墟中,有碑銘記錄迦流於51年任亞該亞總督。使徒行傳十八章1217節記載了仇視基督教的猶太人向迦流控告保羅的情形。顯而易見,這些猶太人欲在新官上任伊始,便以先入之言來影響他以贏得他的支持。由此可以斷定,保羅在哥林多逗留的時間,適逢迦流履新前後。

  保羅在哥林多結識百基拉與亞居拉(18:1-2), 也是一個有意義的歷史細節。當時他們剛離開羅馬,是由於革老丟下令驅逐猶太人,把一切猶太人一律逐出了羅馬城。這事的起因可以從羅馬傳記史家綏屯紐的著作 《革老丟傳》中得到解釋。該書記載,是時基督教傳入羅馬的猶太會堂,因此引起衝突騷亂,革老丟可能以此為由下了這道命令。那時在羅馬官方眼中,基督教是猶 太教的旁支。

  路加記述保羅返巴勒斯坦並第三次佈道旅行的經歷,其中有一個矚目的歷史問題,就是施洗約翰的門徒的狀況(13:13-19:7)。使徒行傳十八章2428節 記一位有學問的猶太人亞波羅在以弗所會堂熱心宣講耶穌的道,但他顯然尚沒有加入基督教會,因為他只受了施洗約翰的悔改洗禮,並未奉耶穌之名受洗。當保羅抵 以弗所,此人已去了哥林多,向保羅於前一年新立的教會講道。保羅在以弗所又遇到施洗約翰的幾位門徒,他們跟亞波羅一樣,只受了約翰的悔改洗禮,而尚未接受 基督徒的洗禮。

  使徒行傳和福音書的記載,顯示耶穌開始傳道時,施洗約翰倡行的悔改運動並未結束,約翰顯然仍繼續施洗直至其死(約3:22-24),及至死後,他的門徒又繼承其事。亞波羅和其他幾位門徒在以弗所的活動,可以說是施洗約翰的門徒繼續傳道的明證。最終他們都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徒18:25);就他們不知有基督徒的洗禮,也不知有聖靈一事來看(19:2-4),可知早期基督教在信仰和實踐上已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保羅第三次佈道旅行始於以弗所的3年佈道(19:1-20:1),繼而一路訪問前次旅行所建立的教會(20:2-12),然後返耶路撒冷,在那裏被捕,其時約在五十年代中(主後53-57)。保羅被解往該撒利亞巡撫衙門受審(23:2324:23),其時在57年左右。巡撫腓力斯不能定保羅罪,但為了討好猶太人,竟將保羅收監,羈押兩年之久不加聞問,直到波求非斯都走馬上任(主後59-60),保羅的案情才有了轉機。約瑟夫記述腓力斯之去職,是對猶太人和外邦人爭釁之事處理不當所致。

  新巡撫非斯都對保羅一案無所適從,但也想討好猶太人(25:1-9)。猶太領袖摸透了他的心理,便一味施加壓力,欲逞殺保羅之志。保羅知事已危急,便行使羅馬公民權,上訴於御前法庭,籲請該撒親審其案(25:10-12),終使此案擺脫了耶路撒冷的影響。

  按定判,非斯都須備好案情報告一份上呈御覽,但苦於對案情不甚了了(25:25-27),便請希律王亞基帕二世咨議。亞基帕顯然是與其姊正預備拜晤新到任的羅馬巡撫(25:13)。他是希律王亞基帕一世之子,可算是猶太裔;於主後50100年間治理巴勒斯坦部分地區。他有任命猶太大祭司的權柄,也熟悉猶太教傳統,故對保羅一案的瞭解較深刻,他的地位也較適切審斷此案。亞基帕與非斯都之親訊保羅(26:1-29),似已承認保羅無罪(26:31),但保羅既已提出上訴,巡撫也必須按章辦事,將案子處理(26:32)。

  從使徒行傳的記載可以看出,保羅在以後兩年期間行動尚有相當的自由(28:30),這看似不尋常,卻正反映羅馬法的一個事實:羅馬公民,尤其是上訴皇帝的羅馬公民,即使在押也是優待一等的。

  目前尚無充足證據說明使徒行傳竣筆之日(約主後61-62),就是保羅殉道之時。羅馬大火和尼祿以羅馬大火為藉口策劃對基督徒的大迫害,顯然尚在數年之後(主後64)。保羅一案極可能已遭駁回,非斯都和亞基帕對保羅案有利的判詞更可能是駁回的理由。保羅殉道很可能是在後來對基督徒實行全面大迫害的時期。這一結論與四世紀的教會史學家優西比烏的說法完全相符的。他記述保羅繼續四處佈道,後來終於在尼祿的大迫害中殉道。

使徒行傳寫作時地和收信人


  關於使徒行傳寫作的日期和地點,由於書內無 明確指示,說法是相當紛紜的。至於收信人,路加在書內已有交代,已無可置疑。他一開首就明說是寫給提阿非羅,並說已寫了論述耶穌生平的前書。這「前書」當 指路加福音無疑。路加福音的序指明,作者「提筆作書」是寫給「提阿非羅大人」的(路1:1-4)。

提阿非羅其人種種已難考證。有解經家以為「提阿非羅」之意是「愛上帝者」,故可能是虛擬,泛指基督徒讀者。可是「大人」的尊稱似又否定了此說,因為「大人」之稱在當時羅馬社會只用以稱謂社會政治地位極高的官員(參23:2624:2對腓力斯的稱呼,以及徒26:25對非都斯的稱呼)。由此觀之,路加寫此兩書確是要贈給一位羅馬的官員,這是可以肯定的。

  關於使徒行傳的寫作年代,學者的意見也有很大分歧。一說把成書的時間定在一世紀的最後25年之內。這成書較晚的觀念基本出自對路加福音成書年代的制定。既然福音書成書在前,且路加寫耶穌生平是根據目擊者的記述(可能包括成書於六十年代的馬可福音),那麼使徒行傳的成書就不會早於主後85年。

  此說的另一根據是對使徒行傳的神學分析。該說認為,使徒行傳描述的教會已在歷史中穩定下來,已接受了在主再來以前,他們仍需等待一段長時期。而主後70年的猶太人叛亂及耶路撒冷的陷落,使教會對主快將再來之期望推至高潮。這熱切期望的冷卻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另一說把寫作的時間定在主後70年或稍後。主後6670年 的猶太叛亂,以耶路撒冷城的毀滅告終,也使原本合法的猶太教信仰的信譽一落千丈;基督教運動向被視為猶太教的支流,自然也有敵對羅馬之嫌,愈來愈多基督徒 被指控與羅馬為敵。細讀使徒行傳可知,路加寫此書的目的之一,似是為基督教申辯,解脫與羅馬政府為敵的罪名。路加歷陳原委,說明羅馬官員雖多方究詰查證, 卻益見基督徒的清白無辜;保羅則更是完全清白(16:3918:14-1719:3723:2925:2526:32)。路加也清楚記述,甚至保羅在帝國的中心羅馬城傳道也是羅馬官員允准的(28:16-31)。

第三說把寫作的時間定得更早,接近保羅在羅馬繫獄的時間(六十年代初)。這早期成書的理由有如下有力的支持:

1. 使 徒行傳寫到保羅在羅馬佈道,但審訊尚未開始之際即戛然而止,這說明該書很可能即成於此時。當然,路加的記述到此為止,也可能是由於他的目的已達,即表明福 音如何由耶路撒冷傳到羅馬。但假若保羅已在該撒面前為福音辯護,而路加在結束他的記述以前竟隻字不提,這似是極不可能的事。

2. 使徒行傳記錄了許多保羅時代的仔細資料,如巴勒斯坦和羅馬各省的地理情況、歷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像這些具體而細微的資料,包括許多第一代基督徒,當朝王公、各省督撫的真名實姓,若非記於當時,而擱到六十年代以後再動筆追記,恐怕就不會如此準確詳盡。

3. 早期成書的第三個證據是:路加寫使徒行傳並未徵引保羅書信。須知保羅書信是關於保羅個人和初期教會情況的第一手重要資料,路加卻沒有採用。這顯然是他手頭沒有這些書信,同時也可以說明路加與保羅的記載在若干歷史細節上的某些出入。

4. 路加的記述,是針對猶太人和外邦人的種種指控而為基督教辯護,最合理的時間當在基督教雖已披嫌蒙忌但尚未遭明令禁止之時,這就應在尼群統治下的宗教大迫害爆發之前,即主後64年以前。

  這早期成書的說法完全符合如下論點,即:保羅繫獄期間,路加也在羅馬,一邊著書、一邊等候開庭審訊。新約學者蒙克指出,路加急寫其書的部分原因可能是意圖影響審訊的結果。路加將基督教和保羅的實情描述出來,顯然是希望保羅在外邦人中的工作可以繼續。

  但是,路加福音的成書時間,不少學者已考定 為七十至八十年代,作為「續篇」的使徒行傳的成書如何能夠早於「本篇」呢?經將路加福音與馬可福音作文學分析對比後,路加很可能於獲讀馬可福音之前就已經 寫畢了一版路加福音,然後便寫使徒行傳為續篇,待他讀到馬可福音,才以該書的材料補充了早已成書的路加福音,而成為我們今日所讀的版本。

使徒行傳作者


    使徒行傳本身並未說明作者是誰,但多數意見均認為該書是路加(意為發光)所寫。路加是一位醫生(西4:14),他是外邦人(可能是安提阿人),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中途加入(16:10)。

    內證︰這傳統說法的有力證明,是使徒行傳後半部分於述及保羅與其同工之處,稱謂多用第一身眾數──「我們」,如:「在夜間有異象現於保羅……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16:9-18);「這些人先走,在特羅亞等候我們。……我們從腓立比開船……」(20:5-21:18);「……既然定規了,叫我們坐船往義大利去……」(27:1-28:16)。 這些以「我們」為稱謂的記述,好像出自一個人的遊記或日記,作者必是參加了保羅第二次佈道旅行,隨他從特羅亞到腓立比;也參加了保羅第三次佈道旅行,隨他 從腓立比而米利都而耶路撒冷而該撒利亞到羅馬。再從這些類似遊記或日記部分的詞句的風格來看,與其餘部分並無二致,據此則足可證明使徒行傳全書出自一人之 手。

我們再看,使徒行傳的文筆相當歷練,希臘語的運 用十分純熟,並且該書是寫給一位名叫「提阿非羅」的羅馬高官。凡此種種,均有力地證明了傳統的說法,即路加就是使徒行傳的作者;他對舊約希臘譯本十分熟 悉,並常徵引,這證明他在歸信基督之前,已經是一位「敬畏上帝的人」了。。路加著作中某些用詞是醫學專有的,並常有專業式的觀察,例︰滿身長了大痲瘋(路5:12),腫起來(發炎)等(28:6)。在保羅的同工團隊中只有路加是醫生。

    外證︰教父愛任紐首先提及(約公元180年)路加是第三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作者,而教會傳統也一直承認這說法。穆拉多利正典(公元170年)更提及路加來自安提阿,終生未婚、活到八十四歲。另有一說,在羅馬帝國中,家庭教師和醫生都是屬於奴隸的工作。奴隸的身分可能使路加未婚,這使他能全力服事和充滿對弱勢關懷與同情的主因。

使徒行傳概述

                               
作者:很多時候,討論使徒行傳的來源與作者是要和路加福音一起討論。在公元180,愛任紐曾說使徒行傳的作者是路加。他是一位在安提阿的敘利亞人,職業是醫生,一直至保羅殉道他都與保羅在一起,他寫下了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

日期地點:學者們多認為《路加-使徒》寫作的日期只相隔幾年吧了。約在主後七十年(公元 70)。寫作地點多在安提阿。

目的:繼續說明主耶穌升天後怎樣差派聖靈引導使徒接續衪在地上的工作建立教會。

使徒行傳的特徵:
一.接續了耶穌工作的記載。我們可以從書中知道使徒們怎樣繼續耶穌的工作。學者們常說,如果沒有使徒行傳,書信的重要性就大大的減少了。
二.最初期教會的生活和活動。使徒時期教會的背景,信徒的生活,道德紀律問題,大公會議情形,所受到的逼迫,宣教的方式,教會的發展過程等等,都一目了然,如身在歷,栩栩如生。
三.最初期教會的神學教義。書中記載著許多神學的資料,雖然這些教義不是一套完整的系統神學。
四.聖靈行傳。書中記錄著聖靈怎樣充滿猶太人(第二章),也充滿了外邦人(第十章)。聖靈使使徒們行異能,也感動多人信主。聖靈不只引導教會作差遣宣教的事工,更證明了基督是掌管教會的主。
五.教會發展歷史的記錄。我們見到教會怎樣從耶路撒冷擴展至羅馬。為最早期的教會史提供了最準確的資料。
六.護教的情況。書中多次形容教會怎樣向當時的社會解釋以及作護教的工作。

內容大綱:使徒行傳的內容大綱可算是新約書卷中最容易被构劃出來的。第一章是交代清楚使徒如何繼續耶穌的工作。第二至第五章是敘述耶路撒冷教會的生活情況。由第六至第九章,路加先指明教會受了逼迫,然後福音才開始傳到外地去(9:32-12:25)。接著是保羅多次的宣教路程,中間(第十五章)交代耶路撒冷會議的情況。
            1 : 1 - 5                 序言
               1 : 6 - 26           起初 的 事 件
               2  -  5            耶 路撒 冷 教 會 的 誕 生
               6 : 1 - 9 : 31         受 逼 迫 的 情 況
               9 : 32 - 12 : 25       福 音 傳 至 外 邦
               13  -  14          第 一次 佈 道 行 程
               15                 耶 路 撒 冷 大 公 會 議
               16 : 1 - 18 : 23       第 二 次 佈 道 行 程
               18 : 24 - 20 : 6       第 三 次 佈 道 行 程
               20 : 7 - 21 : 17       上 耶 路 撒 冷 的 行 程
               21 : 18 - 23 : 35      保 羅 在 耶 路 撒 冷
               24  -  26          保 羅在 巡 撫 前 的 分 訴
               27  -  28        至 羅 馬的 行 程

使徒行傳背景

[作者]

路加,安提阿人,是外邦信徒,對舊約希臘譯本十分熟悉,並常徵引,原是一位敬畏上帝的人。
    1. 有學者認為歌羅西書4:14提及的「親愛的醫生路加」即是作者,保羅每提到在外邦傳道的同工時也必提路加之名(西4:10-17;提後4:11;門24)。
    2. 作者以複數「我們」,來描述事情(16:71018:12320:521:1827:128:16),顯然是保羅的親密同工。路加著作中某些醫學用詞,及細膩的觀察,例︰滿身長了大痲瘋(路5:12),腫起來(發炎)等(徒28:6)。在保羅的同工團隊中只有路加是醫生。
    3. 教父愛任紐首先提及(約公元180年)路加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而教會傳統也一直承認這說法。穆拉多利正典(公元170年)更提及路加來自安提阿,終生未婚、活到八十四歲。另有一說,在羅馬帝國中,家庭教師和醫生都是屬於奴隸的工作。奴隸的身分可能使路加未婚,這使他能全力服事和充滿對弱勢關懷與同情的主因。

[著作年代]
學者的意見有很大分歧。有兩種學說
1.       主後63
      1. 使徒行傳寫到保羅在羅馬,但審訊尚未開始之際即戛然而止,而保羅殉教於64年,這說明該書很可能成於64年之前。
      2. 使徒行傳記錄了許多保羅時代的仔細資料,如巴勒斯坦和羅馬各省的地理情況、歷史背景、政治制度等。這些具體而細微的資料,包括許多第一代基督徒,當朝王公、各省督撫的真名實姓,若非記於當時,而擱到六十年代以後再動筆追記,恐怕就不會如此準確詳盡。
      3. 路加寫使徒行傳並未徵引保羅書信。保羅書信是關於保羅個人和初期教會情況的第一手重要資料,路加卻沒有採用。這顯然是他手頭沒有這些書信,同時也可以說明路加與保羅的記載在若干歷史細節上的某些出入。
      4. 路加的記述,是針對猶太人和外邦人的種種指控而為基督教辯護,最合理的時間當在基督教雖已披嫌蒙忌但尚未遭明令禁止之時,這就應在尼祿統治下的宗教大迫害爆發之前,即主後64年以前。
新約學者蒙克指出,保羅繫獄期間,路加也在羅馬,一邊著書、一邊等候開庭審訊。路加急於成 書的部分原因可能是意圖影響審訊的結果。路加將基督教和保羅的實情描述出來,可能是希望保羅在外邦人中的工作可以繼續。然而在新約神學界,普遍同意使徒行 傳和路加福音是同一部書的上下冊,如果使徒行傳成書於主後 63 年,那路加福音就沒有地方擺,因為路加福音是上冊,而且是以馬可福音為底本,若馬可寫於主前71年,那路加福音就要往後推,所以使徒行傳應該在主後70-85年代左右比較合理。
2.       主後70-85
主後6670年的猶太叛亂,以耶路撒冷城的毀滅告終(70),使徒行傳5:3621:38, 都記載了有關猶太人叛變的事件記錄,起初基督教被視為猶太教的支流,自然也有敵對羅馬之嫌,所以帝國特別戒備,那時教會過得很辛苦。路加寫此書的目的之 一,似是為基督教申辯,解脫與羅馬政府為敵的罪名。路加歷陳原委,說明羅馬官員雖多方研究查證,卻益見基督徒的清白無辜;保羅則更是完全清白(16:3918:14-1719:3723:2925:2526:32)。路加甚至記述保羅在羅馬城傳道也是羅馬官員允准的(28:16-31)。由此可見本書是在教會逼害剛過去,和政府相處比較緩和的狀況下寫成的,那時候外邦的教會已經有了明顯發展,並且和猶太人的教會也已經有了對話的機會及某種層次的瞭解。
[寫作對象]

作者於開場白說明是寫給「提阿非羅大人」的(路1:1;1:1)。有關提阿非羅其人已難考證。有解經家以為「提阿非羅」是「愛神者」之意,故可能是虛擬,泛指基督徒。可是「大人」的尊稱在當時羅馬社會只用以稱謂社會政治地位極高的官員(參徒23:2624:2對腓力斯的稱呼,以及徒26:25對非都斯的稱呼)。可見路加寫此兩書確是要贈給一位羅馬的官員。

[主旨]
使徒行傳第一章第一節中提到「提阿非羅閣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
在神學界一般都認為這個前書指的是路加福音;因其文學特色相似,主題有連貫性。所以說使徒行傳和路加福音是同一部書的上下冊,路加福音以耶穌的復活為結束,是描述聖靈通過耶穌來宣教(The ministry of the Spirit through Jesus),使徒行傳以耶穌的復活為開始,是描述聖靈通過教會來宣教(The ministry of the Spirit through the Church)
Hans Conzelmann 認為路加福音作者有意把歷史分為三段:
1. 摩西的法律和先知們的書的效用到施洗者約翰為止(路16:16);
2. 中點為耶穌的時期,記載在路加福音;
3. 第三時期為聖神和教會時期,從使徒行傳一直到主耶穌在來為止,路加期待耶穌在這段時期結束時再來(徒111)。

本書的主旨是見證基督 。「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1:8

教會是普世的,教會的世界觀也是普世的。使徒行傳是最早的一本教會史書文獻,紀錄了初代教 會的形成、宣揚和擴大,最後將福音傳到羅馬,他的教會歷史建立在耶穌的出生、傳道、受難、復活和升天,以此為《使徒行傳》的基礎,因為有耶穌來到世界傳道 的事蹟,在他升天後將傳福音的任務交到教會,教會承襲了傳福音的責任。又因為羅馬是當時人認為的世界中心,所以使徒行傳的結束是以將基督教傳揚到全世界為 主,故使徒行傳特別注重世界觀,這在當時是很重要觀念的拓展。

辯明教會正統性。教會是繼承舊約傳統,甚至比猶太教(不信耶穌的猶太人)更能承接舊約傳統,以聖靈為中心,強調聖靈的權威性,表示教會是有根據有指引的,並不是人意妄為,教會是聖靈所成立,具有權威性,可以繼承舊約。

[具有正典地位]

在新約正典匯集的過程,保羅書信是最早被集結成書的。初代教父伊格那丟(Ignatius)、坡旅甲(Polycarp)、異端馬吉安(Marcion)、以及彼得後書都可以見證,大約在二世紀初(甚至之前),保羅書信已經收集成為冊子流傳。在福音書方面,從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ry)(約主後150年 殉道)的見證,我們知道在二世紀中葉之前,許多不同的福音書已經開始流傳。到了二世紀末之前,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已經被西方(拉丁)教會視為具有正典 的地位。至於使徒行傳雖然是路加福音的下卷,但是因著路加福音很早就被分離出來單獨流傳,同時教會對使徒行傳的注意與重視,略遲於路加福音;一直要到接近 二世紀末,當異端的問題逐漸增加(特別是面對馬吉安),使徒行傳乃成為主流教會用來強調本身教導的正統性與大公性。

[橋樑地位]
    1. 是福音書和書信之間的橋樑,將耶穌生平和教會歷史連貫起來。  
    2. 是保羅與其書信間的橋樑,提供其書信的背景。  
    3. 是初代教會與後來教會的橋樑,提供教會本質、功能、生活的參考範例。

使徒行傳結構


第一部份 (1-12)
中心人物 :彼得
第二部份 (13-28)
中心人物 :保羅
耶路撒冷教會
安提阿教會
章節
教會的拓展
事件
章節
教會的拓展
事件
1-6:7
耶路撒冷
五旬節事件
12:25-15:35
小亞細亞
第一次傳道旅行
耶路撒冷會議
6:8-9:31
猶太全地
撒瑪利亞
司提反事件:迫害的開始
保羅的皈依。
15:36-19:20
歐洲(馬其頓、雅典、哥林多、以弗所)
第二、三次傳道旅行
9:32-12:24
安提阿
哥尼流事件
彼得被囚
在希律前受審
19:21-28:31
羅馬
直到地極
保羅被囚
在猶太人前受審
 

使徒行傳大綱



1. 在耶路撒冷之見證(1-7章)
A. 教會之開始(1-2章)引介聖靈通過教會來宣教
B. 教會之見證與成長(3-5章) 教會生活及管理的挑戰
C. 教會之迫害(6-7章)司提反事件
 
2. 在猶太與撒瑪利亞之見證(8-12章)
A. 教會轉向外邦人(8 -9a 章) 腓力的事奉;保羅蒙召為外邦人的使徒
B. 教會接納外邦人(9b-12章) 哥尼流得救;外邦宣教的開展與逼迫
 
 3.在地極之見證(13-28章)
A. 教會之佈道(13-21a)保羅為宣教士的三次傳道旅行
B. 教會之西遷(21b-28章)保羅被捕與受審,最後被解至羅馬

使徒行傳概論


A.作者:路加


1.與路加福音同寫給提亞非羅,並且明曾著前書。
2.兩卷的風格句法和結構方式都非常相似及吻合,書中又多醫學名詞,在保羅同工中只有路 加為醫生。
3.在徒十六:10的經文中才出現「我們」一詞,可見作者是後期才加入的同工。
4.從古教父愛任紐開始,一直以來都認定是路加寫的,加上只有路加一直伴著保羅在羅馬。

 
B.日期:主後六十三年

 
1.因記載保羅到羅馬首二年的事工,故不會早過主後六十二年。
2.另沒有記保羅出獄及尼祿王殘害基督徒的事,故不會遲及主後六十四年。

 
C.地點:羅馬,因旅途中根本不可能書寫。

 
D.鑰節:徒一:8

 
E.分段:根據鑰節分的

 
1) 福音在耶路撒冷 徒一至七章 : 彼得
2) 福音在猶大全地及撒瑪利亞 徒八至十二章 : 腓力
3) 福音直到地極 徒十三至廿八章 : 保羅

 
F.中心:

 
作主耶穌復活的見證,言論的中心論及主耶穌為聖經上所應許的彌賽亞,是為我們死而復活,又為我們升天及將會再來。

 
G.特色:

 
1.論福音

 
a.證明耶穌就是基督,為我們死而復活,升天並要再來。
b.因著福音帶來喜樂,徒八:39;一個人,徒十六:34;一個家,徒八:8;一個城。
c.帶來盼望及勇氣,若不聯結上復活的基督,人的心就不能有指望。
d.正是人心所急需的,福音是到處都是勝利,在經歷難處後更見興旺。
e.福音是先傳給猶太人,後傳給外邦人。因猶太人的拒絕而見證他們的不配。故由天國的福音轉為恩惠的福音。
f.福音的根點由耶路撒冷轉向安提阿,因由於人偏離了福音真道。

 
2.論祈禱:為遍滿全書,隨時隨地隨事都禱告,使教會能興旺及得勝。

 
3.論聖靈:三次降臨是有特別含意,對外邦人接納的印證。需要順服聖靈的帶領,及在生活上學習讓聖靈在我們身上流露屬靈生命。

 
4.論歷史:本書是第一本早期教會卅多年的開拓史,書中記述教會的建立、發展、復興。又是四福音和各卷書信中間的橋樑,提供我們認識書信的背景,並提供我們認識初、早期教會的生活片斷。

 
5.本書是沒有結束的,因普世的信徒今天仍在參與福音的遍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使徒行傳神學導論


[作者]

     使徒行傳的作者,與路加福音應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使徒行傳和路加福音,都是寫給提阿非羅的(路一3;徒一1)。只要確定了一卷書的作者,便能知道另外一卷書是誰的作品。

[日期]

  我們有很強的理由,相信使徒行傳是在主後63年寫成的。

)這可以解釋使徒行傳為何突然結束。因保羅是在主後61年彼送到羅馬囚禁,囚禁到主後63年;本書突然終結,而且語氣樂觀,顯示作者預期保羅不久將被釋放。

)在主後64年,羅馬城被焚,尼祿王開始大肆逼迫在羅馬的基督徒,如果本書在主後64年之後寫成,結語的樂觀語氣便很難解釋了。

)如果當時保羅已被釋放(這發生在主後67年左右),本書一定會提及此事。

)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毀,此事震動整個羅馬帝國,但本書沒有提及此事,顯示成書時這事還未發生。

[目的]

  路加的目的,是要在聖靈的能力和引導下為初期教會的起源和發展,做個記錄。這也是使徒行傳一章8節的主題,貫徹全書。

  路加所記載有關基督教的發展運動,可以稱為基督教的護教辯證。「護教辯證的方向,有兩個主流,化解猶太人對基督教的攻擊,令基督教在羅馬世界中,有一個良 好的印象。」當時,羅馬人和猶太人都對基督教不存好意,路加要證明,基督教是按照歷史的法則而建立,而且是建立在猶太教的基礎上。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 是要消除猶太人的指控,說基督教是個具破壞性的運動。(比較徒十八14至15)

使徒行傳也證明了保羅的「使徒權柄」和能力,與彼得的權柄和能力相等。

路加更追述猶太人繼續不斷地拒絕彌賽亞,他從福音書開始,直至使徒行傳中均有這樣的記述。公會拘捕了彼得和約翰,將他們下監(徒四1 至22),又禁止他們奉基督的名傳道(徒四17)。公會繼續拘捕其他使徒,將他們下監(徒五17至18),又慫恿百姓用石頭打死司提反(徒六12至七 60)。不信主的猶太人,在彼西底的安提阿逼迫保羅(徒十三45、50),後來又用石頭打他,以為他死了(徒十四19)。到使徒行傳的結束,猶太人還是拒 絕保羅的信息。(徒二十八17至28)

使徒行傳神學論題


[上帝]

     上帝的至高尊榮︰路加解釋,基督的死是出於上帝的預定和預知(徒二23)。這裡是指他的「計劃是預先定下,不會更改的。這兩句話,特別強調上帝旨意的堅定和不變」。

使徒雖然受到逼迫,但他們以上帝的至上尊榮來勉勵自己(徒四24至31)。稱上帝為主,希臘原文是despota,這字是英文despot(暴君)一字的字源(徒四24),上帝先前頒布了十字架,並且預先規劃好了。

     上帝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可從揀選一事看到(徒十三48),上帝預定得著永生的人,都相信了。

     上帝的存在和普及的恩典︰保羅在路司得向他的聽眾宣告「永生上帝」的名字,叫他們曉得,上帝是創造天地的主,上帝賜給人雨水,也賜給人豐收(徒十四15至18)。

保羅叫雅典的人曉得,上帝曾賜給他們生命氣息,劃定各國的時限和疆界。(徒十七22至31)

[基督]

路加在使徒行傳中,特別強調基督的受死釘十字架,和他的復活。

     基督釘十字架受死︰我們可以看見不少關於基督受死的記載,和使徒對猶太人釘死基督的事提出控訴。基督是被不敬虔的人(徒二23)釘在十字架上;基督是羞辱至死的——釘在十字架上(徒三15,五30,十39 ;比較十三28至29)。這位義者被人殺害(徒七52)。

     基督的復活︰有多處經文強調基督的復活︰

)基督的復活是在詩篇十六篇8至11節所預言的,又在詩篇二章7節應驗(徒二22至32,十三33至37);

)基督的復活,是大能的彰顯(徒四2、10、33);

)上帝不但叫基督復活,也將基督升到一個有權柄的地位(徒五31);

)基督的復活,是有證人作證的(徒十40至41);

)基督的復活,是將來審判的先聲(徒十七31);

)基督的復活,是要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宣告,以應驗預言。(徒二十六23)

     基督的再來︰基督升天時,天使應許那些目送基督升天的門徒,他們見基督怎樣升上去,他也必「怎樣來」——就是可以眼見的、帶著肉身的,和親自的再來(徒一9至11)。當基督提到「萬物復興的時候」(徒三21),他是宣告千禧年國度的降臨。

     按照使徒行傳,基督的死,特別是他的復活,是新約時代教會的中心教訓,這一點非常重要。

[聖靈]

     他的神性︰使徒行傳五章3至5節,記錄了關於聖靈神性的一句重要經文,彼得責備亞拿尼亞,指他欺哄聖靈(徒五3);但在同一句話,彼得又說︰「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上帝了。」(徒五5)彼得將聖靈與上帝等同。

     他的工作︰信徒借聖靈的洗,叫他們成為基督的身體,教會就這樣建立起來(徒一5,十一15至16)。聖靈也充滿信徒,作見證(徒一8,二4,四31,五32,九17),並且帶領他們事奉(徒八26至30,十19,十一19,十六7,二十23,二十一4、11)。

[救恩]

     在基督裡借著信心,得著救恩︰使徒行傳十章43節強調信心。外邦人不需要先歸化成猶太人,他們只需相信,就可以得到赦免和敕恩(比較徒十一21,十四23,十六31)。

     相信包括悔改︰在多處經文,福音的使者勸人相信基督,但同時,他們也勸人悔改(比較徒二38,三19,五31,八22,十一18,十七30,二十21,二十六20)。

這說明兩個名詞的意義是相同的。保羅所說「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徒二十21),這兩句話暗示悔改與相信是二而一的。相信就是悔改;沒有悔改,就沒有相信。

     救恩是靠著上帝的恩典︰當保羅來到亞該亞,他幫助那些「蒙恩」信主的人(徒十八27)。上帝就是這樣向呂底亞(徒十六14)和其他人(徒十三48),彰顯他的恩典。

     救恩與功勞無關︰使徒行傳十五章的耶路撒冷大會,議決外邦人得救,不用先受割禮,也不用遵守摩西的律法,他們是單單憑著信心得救。

[教會]

     如所期望的,使徒行傳有不少關乎教會的教訓,因為本書記載了教會的誕生和增長。

     教 會的形成︰教會是借著聖靈的洗而形成的,這洗禮令信徒成為基督的身體(林前十二13)。按使徒行傳一章5節,當時還沒有洗禮,這暗示教會當時還未誕生。彼 得在使徒行傳十一章15至16節,復述聖靈降臨在外邦人身上的情形,正如「當初」降臨在他們身上一樣。當初——使徒行傳第二章——標誌著教會的建立,和聖 靈為信徒施洗,叫他們成為基督的身體。這是聖靈的一件獨特工作,不單包括猶太人,也包括撒瑪利亞人(徒八14至17)和外邦人(徒十44至48,十九 6)。

     教會的組織︰使徒是教會的根基(徒二42),在當時有選立長老去帶領教會(徒十四23,十五4)。

長老這名詞的含意,暗示了這職位的輩分和尊嚴,長老是本地教會中的一個組合(徒十四23,十五2、4),他們負責帶領會眾的靈性(徒十一30,十四23)。

執事(這名詞雖在使徒行傳中沒有提及)應該就是使徒行傳六章所指的人。

     教會的動用︰使徒行傳中,含有不少有關新約教會功能的寶貴教訓。

)教導對初期教會非常重要(徒二42, 四2,十一26,十二24,十三46,十五35,十七11,十八5,十九8、10、20,二十3、7、17至35),教導包括重要的真理,如使徒的教訓 (徒二42)、復活(四2、33,二十四15、21,二十六8)、關於基督的事(五20、25、28、42,七52,八5,九20至22,十36,十一 20,十三16至41,二十八23),教導也包括辯論。(九29,十七2至3、17,十八28,十九8)

)團契包括了具體的生活(四32 至35,六1至3,十六15、34)、主的晚餐(二42,二十7)、禱告(二42,四24至31,十二5、12,十三3,二十36,二十一5)、受苦(四 1至21,五17至42,七1至60,八1,九1至2,十一19,十二1至19),並且教導是在基督里施行的。(十三5,十六5、25、34、40,十九 17)

)敬拜生活可從信徒對主的敬畏反映出來。(二46至47,四23至31,五11,九31)

)最顯著的事奉是傳福音。(四33,五14、42,八4、12、13、26至40,九42,十34至48,十一24,十三12、48,十四21,十六5、14、31,十七2至3、17、34,二十二,二十六,二十八23至31)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