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新約裡的耶利米

  讀聖經的人都知道,聖經中的新舊約,其實是交織在一起的。這是從整體、一般性來看的。事實上,除非我們對舊約有認識,可以從舊約得引證,否則我們就沒辦法充分的研讀新約。新約的作者從頭至尾,都一致認定,舊約的歷史是正確的,舊約的教訓是有權威的。我們找不到他們當中,有那一位對這觀念有任何的偏離。我們主之所以把摩西的吩咐擺到一邊去,乃是因為摩西的吩咐,已經在另一個更高的律法中得到了實現。希伯來書的作者能夠說,古代的一些儀式已經成為過去,乃是因為這些儀式所代表的道德和屬靈上的價值,已經充分而完全地在基督徒的世代得到了應驗。可是,這並不只是一般性而已。新舊約之間,還藉著新約直接引用舊約的經文,使用舊約的觀念,而密切的交織在一起。

新舊約在超自然,在以基督為中心的事上,也是一致的。同時,我也應該指出,新約作者,包括我們主自己,所擁有的聖經乃是舊約。路加也許是惟一的例外,因為他是一個希利尼人,不過他所受的基督徒訓練,也是來自希伯來人基督徒,特別是保羅,因此從他的著作中,還可以看出他對舊約是相當熟悉的。

  現在我們要看看,先知耶利米的這本書在新約中佔著一個甚麼樣的地位。我們要從一般性的來看,然後我們要簡單的思想新約引用的一些耶利米書的經文。

  從一般性的事實來看,耶利米在新約中出現了兩次,都是在馬太福音(太2:17;16:14)。在我們現在用的聖經版本中,另外還出現了一次(太27:9)。但是,很明顯的,第三次出現的這個地方,是早期抄寫的文士誤加的。關這一點,加爾文說,「我必須承認,耶利米的名字為甚麼被加進去,我不知道。我沒有興趣去追究這個問題。我只知道,這話是撒迦利亞講的,他們誤寫了耶利米。」


而耶利米出現的這兩次,第一次是直接引用耶利米的經文;第二次是記錄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我們主詢問他的門徒,人認為他是誰時,門徒對他的回答中,提到了耶利米的名字。除了直接提到他名字的這兩次以外,新約中直接或間接引用耶利米的豫言,達四十一次之多。有趣的是,這四十一次中,有二十六次出現在啟示錄。顯然,約翰對舊約中的這位大先知相當熟悉。


  直接引用耶利米經文的,共有七次,依序︰

  1.太2:17;

  2.太21:13(另見相關經文,可11:17;路19:46);

  3.徒15:16;

  4.羅9:20;

  5.林前1:31(林後10:17又重述一遍);

  6.來8:8-12(來10:16;17又重復出現);

  7.啟18:2。

好牧人的治理

    浩劫終於來臨了。耶路撒冷亡於主前586年,大部份的百姓被困在巴比倫達70年之久。以前所有警戒的徵兆已告應驗,這時期的先知神學,轉而宣揚救贖和上帝百姓的新生。

     以西結是與耶利米同時期的年輕先知,在主前597年曾與約雅斤一同被擄,這時大約是耶京淪陷前十年。雖身處異地,他仍不斷對猶大提出警告(結三22-廿四27)。從多處注明日期的預言裡可得知,在耶路撒冷慘遭顛覆困頓的黑暗歲月中,以西結也曾轉向外邦,向他們警告(結廿五—卅二)。(請注意︰廿四21-23曾預言亡國,而在卅三21果然證實,而且這也將是列邦命運的翻版)。緊接著是口傳的盼望與應許(結卅三—四八)。誠如大衛時期的結局,最後的場面必然如此︰新大衛王、其權勢及其王國。對長久失掉外在憑據的百姓來說,這不啻是一個不絕的盼望之光;這也正是以西結和但以理所關注的焦點。

     擁有祭司血統的以西結,蒙召做以色列的守望者。被擄時期先知的信息,充滿異國風味的象徵性語言,其中以西結用得最為傳神。他善於運用寓意和比喻的筆法,並且比同儕更加揮灑自如。在他手中,啟示性的語言被賦予新的面貌,從他第三部份的記載中可一覽無遺。上帝的榮耀是他整個事奉工作的重點,這在第一章的頭一個異象,就已經交代清楚了。以西結常用重復的字句,最顯著的片語是『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一共出現54次,這還不包括另外18個類似意思的片語。有3處經文把上帝的聖潔,和以色列的惡貫滿盈作了強烈的對比;特別是在十六1-63蒙寵愛的比喻,廿三1 -49姊妹的比喻,廿1-31在追溯歷史時,反覆說『我卻為我名的緣故沒有這樣行,免得我名在他們所住的列國人眼前被褻瀆』(廿9,14,22)。

    以西結一開始就說明了,雖然以色列惡貫滿盈,耶和華仍追念與他幼年時所立的約。(結十六60)︰然而我要追念在你幼年時與你所立的約,也要與你立定 [(1) 豎立前所未安置的,或(2)使已經存在的,更加堅定、證實、復甦] 永約。

    在這經文裡,『立定』的意思取第二種解釋較為恰當,即對既有的事實再次追認和肯定。事實上,以色列所犯的罪,是必須接受審判的。十六59這樣說︰耶和華如此說,我必照你所行的待你,因你輕看誓言,甚至到了背棄盟約的程度。(另譯)

    但上帝的應許和賜福仍將延續。

啟示錄18:2引自耶利米書51:8

  關於列國的豫言,最後論到的就是巴比倫。在整本聖經的歷史中,從創世記11章起,巴比倫總是敵對以色列。巴比倫總是背叛、不順服的化身。

在耶利米服事的期間,這樣的態度在國中到處存在。耶利米看到上帝要管治那些高傲的,因著這樣的態度,他要懲罰自己的民。巴比倫總是敵擋信心,總是作為上帝的仇敵。

耶利米在豫言中宣告,雖然巴比倫長久以來都是得勝的,但她命定要被滅亡。因為他們想醫治巴比倫,她卻沒有被治好。因此,這位先知透過那錯綜復雜的時間,宣告說,「巴比倫忽然傾覆毀壞。」

聖經歷史中一切的夢,都集中、並結束於啟示錄。在啟示錄19章,我們會看到神最終得勝的凱歌,藉此建立了神最後的統治,以及建立神的聖城。前面這一章約翰看到的是最終成就前的異象。這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耶利米所看到的,巴比倫的傾覆毀壞。在啟示錄中,那位大使宣告時所用的詞句,差不多和耶利米豫言的話一樣︰「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

因此,這位英雄式的先知,在猶大敗壞的日子裡,他所看到的不止是上帝的旨意在新約他的百姓裡,並通過他的百姓實現了。同時他也看到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那一切敵擋上帝的事,最終 將完全被傾覆,被毀滅。這是耶利米所說的重要的話。

這一段豫言的話,通過我們主耶穌基督,對我們更加肯定。這位基督已經從父神接受了尊貴、榮耀,又有聲音宣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就是耶利米在新約中出現的情形。找們所討論到的,只是片斷的,不完全的,不過這已經足以讓我們看到聖經的完整性。不但這樣,這也讓我們看到上帝計劃的一致性和繼續性。

從許多方面看,耶利米這本書充滿了可怕的暗淡色彩。這本書的歷史背景,乃是人類的失敗,因為人類不斷的自高,背叛神的寶座。可是,從另一方面,我們若站在這位上帝的先知身邊,向前看,我們就不會覺得絕望。這裡我們看到,神不斷向那些屬他自己的人「留意」,就是他一切的旨意,必朝著最終的榮耀成就前進。

新約也具有同樣的性質,我們看到上帝向前進,直到他一切慈愛的旨意最後實現為止。行走在他啟示的光中,就絕無絕望的可能。雖然必須經歷災難、禍害,我們還是可以勇往直前,口唱得勝凱歌,眼中充滿來自神聖城的光輝。

希伯來書8:8-12;10:16-17引自耶利米書31:31-34

  這裡所引用的經文,又是出於耶利米書中那段「盼望」的信息。

那段經文提到,這位先知在被囚中,睡了一覺後醒過來,精神清爽,就寫了一首歌,這歌分為三段,每段都以「日子將到」開始。透過黑暗的四周環境,耶利米看到了上帝旨意最後的成就。論到那最後的成就,他用的是「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在第二段,他宣告耶和華說︰「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

他又更進一步宣告說,這個新約和以前耶和華帶領他們出埃及地時,與他們列祖所立的約不同。這個新約是建立在他們對上帝的直接認識上,藉著這樣的認識,他們就可以完全了解神的律法和旨意。結果就會帶來道德的潔淨。希伯來書的作者兩次提到這段經文。

  第一次提到這段經文時,也在討論利未祭司制度的失敗,以及耶穌的祭司職分之完全。這就應驗了耶利米的話,耶和華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所立的新約,已經藉著基督的祭司職事而成就了。

因此,那個舊的約就要退去。我們主設立最後晚餐時,心中就有這樣的思想。他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

第二次也是從同一處經文引來的,那時希伯來書說,「因為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

這裡的「得以成聖的人」指的是那些相信基督的人,包括猶太人,也包括外邦人。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成就上帝的旨意。而這裡所談的,是上帝的計劃最終的成就。

哥林多前書1:31與哥林多後書10:17引自耶利米書9:24

  這裡所引耶利米的話,是在那段罕見的富有亮光和優美的經文中出現的。那時這位先知正斥責這個國家的罪,他特別指出,那些政治家誤把他們國家的安全,交托在一些虛偽的倚靠上。

他們所追求的倚靠是人的智慧、身體的力量、和物質的財富。他呼叫他們,回到那些真正可以叫國家強盛、保持國家安全的事上。這些事也是上帝在這世上所行的︰慈愛、公平、和公義。

簡單的說,他叫他們不要單單倚靠人,應當把自己的未來建立在認識上帝、明白上帝的事上。保羅在他所寫的哥林多前書和後書中,都引用了這段經文。第一次引用時,他是拿人的智慧和十字架的道理作對照。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所以上帝就把基督賜給他們,這基督不但是「上帝的智慧」,也是上帝的能力。這乃是人得力量、得安全的惟一方法,也是實現人性潛能的惟一方法。

所以,我們不要倚靠那些虛假的事,單單倚靠他──「上帝使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和救贖」──「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在哥林多後書中,他處理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那就是在教會中有些人看不起他。他請求他們,不要看個人的性格,包括他個人的性格以及其他人的性格,而是要以他所傳給他們、以及傳給別人的福音,來試試他的權柄,因為那福音全然是屬基督的。

所以,「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因此,耶利米在那時提出的大原則,不單可以應用在當時的國家事務上,現在保羅也可以引用它,應用於教會上,這教會乃是上帝旨意的實現。保羅應用這個大原則,不但在教會生活上──智慧和能力,也在教會對世界的服事上。


羅馬書9:20-21引自耶利米書18:6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裡,四周的環境好像暗淡無光,一點希望都沒有。但耶利米得到了一個異象,看到一個穩固的根基,一切事物都不會動搖。那就是上帝的寶座。他這樣說,「一個從太初就設立,在高處的榮耀寶座,那就是我們的避難所」(耶17:12)。

他在上帝絕對的主權裡,找到了祂的旨意必將成就的確據。在他的書中,接下去那一章就記錄了,上帝吩咐他下到窯匠的家裡,以及他在窯匠家中所看到、所听到的事。這一章經文乃是對上帝的主權所作最偉大、最帶有愛心的詮釋。在窯匠家裡,他看到上帝是擁有絕對主權者,他的手正在作工。在那裡,他看到上帝的主權是以恩惠來工作,他說,「窯匠用泥作的器皿,在他手中作壞了,他又用這泥另作別的器皿。窯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

保羅在這裡的用法,並不是直接引用耶利米書的話,而是引用耶利米在這章經文中所傳達的主要信息──上帝的主權。請我們注意看,這裡他所引用的經文,牽涉到的真理和雅各在耶路撒冷會議時,所提的眾先知,完全一致,就是外邦人透過基督,可以有分於上帝的計劃。因為早先他已經清清楚楚地說過︰「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6-7)。

現在他所辯論的主題,也是上帝有他的主權,選擇自己的方法,以實現他的旨意。他引用窯匠的比方,目的就在此。這裡我們又看到,器皿在窯匠手中作壞的實例。上帝因此就重新作了一個器皿。這個新的器皿,不單單是猶太人而已,外邦人也包括在內。

使徒行傳15:16是引自耶利米書12:15

  約西亞死後,耶利米的職事面臨了一段更艱巨的日子。在這位富有改革心願的王執政期間,他大致上還受到了保護。現在,隨著王的過世,他的輕鬆日子已經不再。在這情況下,他來到上帝面前,從上帝那裡得到剛強,能面對前面的一切事工。

在上帝面前,耶利米得到他的保證,不錯,他棄絕了猶大家,但是最後他還是要讓他們歸回、復興。耶和華的保證是以「我必轉過來」一詞開始的,接著就述說了將來所要成就的那些應許。

  雅各在耶路撒冷會議中,對有關外邦人信徒的事作出決定時,他說,他引用的是眾先知的話。他所引的這些話,比較多是取自阿摩司(參摩9:11-12);不過其中最具關鍵性的應許乃是︰「我要回來!」

這思想正與耶利米豫言中所記錄的一致。這也許就是他說「眾先知」而不是說「先知」的原因。上帝回轉過來的結果,在這兩段經文所記的都一樣,就是要實現上帝最終的旨意。

比較具有重大意義的乃是,在新約中強調一個事實︰外邦人也包括在上帝旨意最終的實現上。因此,在基督裡,那在中間隔斷的牆已經被拆毀,上帝的各樣旨意,最終要通過一個新的個體──就是教會──得以實現。


耶利米書的分段

 耶利米書一共有 52 章,簡單分段如下:

   1-38 章 耶路撒冷被毀以前

   39-44 章 耶路撒冷被毀以後

   45-51 章 對九個國家的預言

     52 章 歷史補篇

  如果要按年代來看耶利米書,我們會發現,它的次序非常混亂。有人曾經開玩笑地說,可能是先知的秘書巴錄抱著許多牛皮卷,不小心掉到地上,揀起來時把次序弄亂了。耶利米書裡有明確標示王朝或年代的如下:

 (一) 約西亞王年間

  1. 在位第十三年 1:2      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

  2. 在位的時候   3:6-10   責備猶大假意歸向上帝

(二)約哈斯年間

   不 詳       22:10-12 論約哈斯王的結局

 (三) 約雅敬年間

  1. 登基時 26 章   耶利米在聖殿勸民悔改,差點遇害

  2. 第四年 25 章   預言猶大被擄七十年

  3. 第四年 36:1-8  耶利米吩咐巴錄寫下書卷

  4. 第四年 45:1-5  耶利米吩咐巴錄寫下書卷並且安慰巴錄

  5. 第四年 46:2   巴比倫王在迦基米施打敗法老尼哥的軍隊

  6. 第五年 36:9-28  約雅敬王焚書卷,耶利米再寫

  7. 第五年 36:28-31 論約雅敬王的災禍

  8. 不 詳 35 章   用利甲族之例勉以色列人

  9. 不 詳 22:18-19 論約雅敬王的結局

 (四) 約雅斤(哥尼雅)

  1. 不 詳 22:24-30  論到哥尼雅的遭遇

  2. 不 詳 24 章   以兩筐無花果形容被擄及留下的猶大人

 (五) 西底家年間

  1. 登基時 27 章   預言列國要服事巴比倫

  2. 登基時 37:1-2  王不聽上帝藉耶利米所說的話

  3. 登基時 49:34   論以攔必受懲罰

  4. 登基時 52:1-3  西底家王行惡

  5. 第四年 28 章   假先知哈拿尼雅說巴比倫的軛要折斷

  6. 第四年 51:59-64 論巴比倫滅亡的預言

  7. 第十年 32:1-5  論西底家王的結局

  8. 第十年 32:6-9  耶利米買地

  9. 第九到 39:1-10  巴比倫進攻,猶大覆亡

   十一年 52:4-11

 10. 未註明 21:1-14  王差巴施戶珥和西番雅去求問耶利米

 11. 未註明  24:8-10 論到西底家王的結局

 12. 未註明  34:1-7  巴比倫進攻時論耶路撒冷和王的結局

 13. 未註明  34:8-22 責備君民立約宣告自由卻又反悔

 14. 未註明  37:1-21 王差猶甲和西番雅去求問耶利米

            王求問先知、保護先知

 15. 未註明  38:1-28 王暗詢耶利米當如何行

耶利米一生的遭遇

  耶利米一生的遭遇,相當辛苦。他得到上帝的啟示所傳講的信息,沒有人要聽,甚至還要冒生命的危險。若不是上帝托住他,真不知耶利米如何能夠承受得住。

  耶利米在未出母胎就已經被上帝分別為聖、受上帝之派作列國的先知(耶 1:4-5)。他曾經以「年幼」來向上帝推託,但上帝應許要與他同在、要拯救他(耶 1:6-10),同時上帝也預告他要遭到猶大君王、首領、祭司並眾民的反對(耶 1:18-19)。上帝讓耶利米看到兩個異象,第一個是杏樹枝的異象(耶 1:11-12)。杏樹枝在希伯來原文和「留意保守」同音,上帝用杏樹枝這個雙關語來讓耶利米知道,上帝必留意保守,使祂所說的話成就。耶利米看到的第二個異象是燒開的鍋從北而傾,這是表示災禍從北方而來(耶 1:13-14)。

  耶利米蒙召的初期,正是約西亞王的時期。當時約西亞王正大力推動改革,耶利米並未加以讚揚,甚至還指責猶大歸向上帝是假意的。可能首領、百姓只是應付約西亞王的指示。不過,耶利米在這時至少沒有遭遇任何反對。約西亞王的改革為何失敗?就你所體會到的教會問題,如果你受託付要作改革,你會從那裡下手?你將如何作?

  約西亞王死後,耶利米所面對的困難和仇視,大概沒有一個先知可以跟他比擬。

  有一次,耶利米在欣嫩子谷把從窯匠那裡買來的瓦瓶打碎,用以表示上帝要擊打祂的百姓。結果,聖殿的總管祭司巴施戶珥打耶利米,又用枷把耶利米枷了一個晚上,隔天才放人。耶利米感受到他成了人們的笑談,大家都戲弄他,連知己的朋友也背叛他。甚至連耶利米的故鄉也有人反對他。他們威脅耶利米說,如果再不停止說預言,他們可能會殺掉他(耶 11:18-23)。但是上帝所啟示他的話,他又不能不說,因此,他開始咒詛自己的生辰(耶 19-20 章)。

  約雅敬王登基那年,耶利米在聖殿宣講上帝的信息。他呼籲眾民悔改,否則聖殿要像示羅一樣變成荒場。祭司、先知和眾民聽到這樣的信息非常不悅,幾乎要把耶利米置之於死地。幸虧有猶大的首領引用先知彌迦對希西家王的忠告,救了耶利米一命。當時傳講同樣信息的烏利亞卻被約雅敬王處死,耶利米得沙番的兒子亞希甘的保護,才能免於一死(耶 26 章)。

  約雅敬王是最不把耶利米的話放在眼裡的。有一次,耶利米吩咐秘書巴錄把上帝的話寫下來,並且在聖殿裡念給眾人聽。約雅敬王接到報告,竟然差人把書卷拿來,丟到火中焚燬,並且還要抓耶利米和巴錄。耶利米預言約雅敬將招禍(耶 36:9-31)。

  西底家作王時,耶利米在頸項上掛著軛,表示猶大及列國都要被巴比倫所管束。假先知哈拿尼雅卻折斷耶利米頸項上的軛,擅自預言兩年之內,巴比倫的軛要像這樣除去。耶利米宣告上帝的話說,哈拿尼雅折斷木軛,卻換來鐵軛。結果,哈拿尼亞在當年就去世了(耶 27-28 章)。

  除了哈拿尼雅之外,耶利米還遭受其他假先知的反對。耶利米寫信給被擄的百姓,勸他們安居在被擄之地,直等到七十年滿。結果有亞哈和西底家起來抵制,他們擾亂百姓,叫被擄的人不要聽耶利米在信上所說的話。還有示瑪雅寄信給耶路撒冷的百姓和祭司,要求他們處置耶利米,不許耶利米亂說話(耶29 章)。

  西底家王的政策搖擺不定。他屢次差人去問先知耶利米當怎麼辦。耶利米所告訴他的都是一樣,要服事巴比倫王,他卻不聽。當埃及軍隊前來協助,而使耶路撒冷被圍攻的危機稍微解除時,耶利米以投降巴比倫的罪名被捕。他被關在文士約拿單家裡的囚房中。當西底家王提耶利米出監,問他有沒有上帝的話時,耶利米要求國王不要再將他送回約拿單的囚房。王答應了,就把耶利米移到護衛兵的院中。後來,示法提雅、基大利、猶甲、巴示戶珥等人不喜歡耶利米所說「耶路撒冷將被巴比倫所滅」的信息,就把耶利米下在一個只有淤泥的牢獄中。若不是古實人以伯米勒報告給西底家王,並設法營救,耶利米可能就此喪失生命。之後,耶利米一直在護衛兵的院中,直到巴比倫王攻陷耶路撒冷(耶 37-38 章)。

  耶路撒冷被毀之後,耶利米得到巴比倫將軍的禮遇。巴比倫王讓耶利米自己選擇要住在基大利所治理下的猶大省,或是到巴比倫去。耶利米選擇留在猶大省,繼續扶持當地的百姓(耶39-40 章)。

  後來留在猶大的百姓遭遇危機不知如何處理,前來求教於耶利米。耶利米領受上帝的指示,勸他們要留在猶大地,不要下到埃及。沒想到百姓非但不聽,還挾持年邁的耶利米同往(耶42-43 章)。耶利米住在埃及答比匿,預言埃及也要遭受巴比倫的攻擊(耶 43:8-13、44:29-30、46:1-12)。住在埃及地的百姓仍然拜偶像,招來先知耶利米的責備(耶 44 章)。耶利米最後可能死在埃及。

  耶利米的一生,忠心事奉上帝。雖然遭遇許多敵對和困難,但確知自己蒙上帝呼召,內心又常常充滿著上帝的話語,不能不說。在最困難時,上帝的同在是耶利米得力的根據。


舊約之禮拜和先知的盼望

一、先知對祭典和聖殿的批判

先知對禮拜的批判,如以賽亞書1章、耶利米書7章、阿摩司書5章等,在此似乎使人覺得猶太先知對禮拜有諸多批判。這批判很主要的目的是要喚起以色列人的信仰價值。因為禮拜的墮落,大都起於御用的國家祭壇中,祭儀或禮拜的意義受到御用祭司的扭曲,如亞倫的金牛犢事件,或者是北國的金牛事件。

無論如何,現代學者認為先知和祭司在服事上帝和聖殿上都是一樣的。但是無疑的,先知也多次向祭司和人民宣告祭儀體制和聖殿祭典的敗壞(如:摩4:4~13; 何8:11~13; 耶7:21~26; 結16:15~21; 20:25~31),這是出於先知們對約與誡命的了解。

其實,先知並不是排斥禮拜,正如先知以賽亞在禮拜當中體驗到上帝的聖潔,同時在禮拜中他蒙召(賽6)。反倒先知們要求恢復真實的禮拜。

二、先知所期待的祭典和聖殿

先知對祭典的批判是為了使人民摒棄多神的崇拜,而進入真正的耶和華禮拜當中,促使百姓對祭典和聖殿所代表的意義有所回應(如:摩5:21~27; 何6:6; 賽1:10~17; 66:1~4; 彌6:6~8)。

甚至作為禮拜之用的詩篇中,也要求人在禮拜時,須有純潔的心與生命(詩15;24;119)。所以,先知對以色列人信仰的期望很高。雖然先知常有批判性的宣告,但先知也不忘對人民加以安慰,期待聖殿變成靈性的殿,不僅是以色列人的聖殿,甚至也是萬國的聖殿。

在將來的日子,聖殿坐落的山岡要矗立在群山之上,被高舉,超越群峰。萬國要蜂擁而來,許多民族要聚攏前來,說:來吧,我們一起到上主的山,以起往以色列上帝的聖殿。祂曾指引我們該走的道路;我們要在這條路上行走。上主的教訓從耶路撒冷發出;他的信息從錫安傳播。(賽2:2~3; 44:28; cf.彌:4:1~3; 耶3:17~18)

在先知以西結的新聖殿的異象(結40~48章)中,似乎描述出埃及時的會幕建築情形,且在此異象中更表達出先知所期待終末的新聖殿。這正如出埃及記中對於禮拜儀式的要求,期待以色列人對「聖」有所回應,期待新的聖殿成為耶和華的新聖城;此種描述很可能是源自西奈的傳統,或者是反應出出埃及記的神學。



***********************

    人要蒙救贖才能明白敬拜之意義,因為敬拜是記念被殺的羔羊所完成之大功勞,就是上帝與人重新和好,人的一切罪債與刑罰皆歸於基督了,被就贖的人存著無虧的良心,可以上前到施恩座前了!

    所以舊約先知的盼望成就在基督裡了!


以西結書導論

作者:祭司以西結(與耶利米,但以理同期。他在主前593年於約雅斤被擄去第五年被召,這時他正卅歲(結1)。以西結名字的意思是「上帝的力量」)。

時間:主前593-570(以西結是在主前597年,第二批被擄到巴比倫的人中)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主要有三次對猶大的入侵:

1. 主前605,約雅敬年間–但以理在這時被擄到巴比倫(但1)。

2. 主前597,約雅斤年間–以西結被擄到巴比倫(結1)。

3. 主前586,西底家年間–耶利米仍留在耶路撒冷,而西底家則被擄到巴比倫(耶39)。

對象:被擄到巴比倫心志消沉,懷著一個錯誤的指望,以為他們是可以提早回歸的以色列人。

地點:距巴比倫以南 五十英哩 的迦巴魯河邊。

[成書的目的]

1. 歷史性的目的:作為一位被擄到巴比倫的先知,他意識到他是要對上帝的子民作出鼓勵和安慰,並將上帝整全的計劃及最後的回歸講明,也要針對那些假先知所說上帝的子民可以提早回歸的說法。

2. 教義性的目的:主要是關乎上帝的榮耀(1:28;10:4)。與上帝的榮耀相關的是在上帝的義的判斷下對罪惡審判的必要(11:12),最後說出上帝對祂自己的應許是忠誠的(20:44)。

[全書的重點與內容]

1. 上帝放棄猶大上帝的榮耀離開他們(1-24章)

        a. 先知的被立(1-3章)

                1) 藉上帝榮耀的異象接受作先知的呼召(1章)

                   先知對這異象的總結(1:28)

                2) 上帝對先知的召命(2章)

                3) 警告先知若不將以色列人的罪惡指明,他就要承擔他們的罪孽(3章)( 3:18)

        b. 先知宣告的信息(4-24章)

       當以西結開始事奉的時候(主前593),耶路撒冷還未淪陷(主前586),他最先的使命是要宣告即將來臨的命運。

                1) 即將來臨上帝的審判(4-7章)

             i. 以一塊磚比喻作耶路撒冷受攻擊,後命他向左右側臥以示對以色列,猶大審判的時間。(4章)

             ii. 以三個1/3,將剃髮平分,以此比喻巴比倫三次對以色列的入侵。(5章)

             iii. 這樣的審判不單會在猶大發生,也會在以色列的高崗發生,使他們認識耶和華是上帝。(6章)

             iv. 結局的來臨。(7章)

                2) 耶路撒冷受審判的需要(8-11章)

                        i. 藉異象看到耶路撒冷的強暴和拜偶像的可憎(8章)

                        ii. 看見上帝的使者毀壞這城的人(除了餘民之外)(9章)

                        iii. 先知看見上帝的榮耀在至聖所(10章)

                        iv. 上帝的靈離開聖城(11章)

                3) 上帝審判的性質(12-24章)

                        i. 預言西底家被擄至巴比倫(12章)

                        ii. 上帝對假先知的審判(13章)

                        iii. 雖有挪亞、但以理和約伯等三人的義,但不能救其兒女(14章)

                        iv. 以葡萄樹被焚比喻耶路撒冷居民的結局(15章)

                        v. 以色列的背約(16章)

                        vi. 上帝對猶大王的刑罰(17章)

                        vii. 各人要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18章)

                        viii. 他們仍不回轉,先知為他們哀慟(19章)

                        ix. 先知重述以色列人長久背叛的歷史導致了上帝的審判(20章)

                        x. 預言猶大人必受攻擊(21章)

                        xi. 上帝列出他們的罪狀(22章)

                        xii. 指出撒瑪利亞與耶路撒冷背棄主(23章)

             xiii. 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成為最後審判的預言,也是以西結妻死之日(24章)


2. 上帝降臨於萬國榮耀的預備(25-32章)

    a. 像俄巴底亞、那鴻,西番雅和哈巴谷等先知,以西結對以色列敵人的宣判,按時針方向(25-28)

                1) 亞捫樂於聖殿被褻瀆(25:1-7)

                2) 摩押指出猶大不是上帝的選民(25:8-11)

                3) 以東對猶大的報復(25:12-14)

                4) 非利士揚言毀滅上帝的子民(25:15-17)

                5) 推羅揚言以色列人的衰落成為他們的豐盛(26:1-28:19)

                6) 西頓不承認上帝為主(28:20-26)

        b. 對每一個民族作出致命的一擊,特別是埃及(29-32章)                      

                1) 埃及不以以色列為盟友(29章)

                2) 埃及必被巴比倫所毀(30章)

                3) 法老會被砍下如松樹(31章),像海中的大魚被捕(32章)

3. 上帝復興以色列上帝的榮耀回歸過來(33-48章)

        a. 賦予以色列人新生命(33-39章)

                1) 對上帝子民的勸慰(33-34章)

                        i. 以色列必須悔改上帝才重臨(33章)

                        ii. 上帝重臨的應許(34章)

                2)  上帝子民的復興(35-37章)

                3)  臨在以色列的敵人之中(38-39章)

        b. 在以色列建立新的秩序(40-48章)

                1) 彌賽亞的聖殿(40-43章)

                2) 彌賽亞的敬拜(44-46章)

                3) 彌賽亞地之境界與水之利用(47-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