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那鴻」的意思是「安慰」,又作「報復」。所以在他所傳的豫言中充滿了「安慰」和「報復」。對於受壓迫的百姓,上帝藉先知給予安慰;對於殘忍、兇暴的亞述,則給予報復。
那鴻生平,除了一章一節之外,聖經中並沒有其他的記載了。那鴻是伊勒歌斯人,伊勒歌斯在加利利北部,靠近迦百農的地方。迦百農的原意是那鴻之村,據說就是紀念那鴻先知而命名的。那鴻是北國人,卻在南國說豫言。
在十二小先知中,那鴻和約拿同為對尼尼微城發言的先知;但約拿所傳的是恩典,那鴻所傳的是刑罰。這什麼原因呢?原來先知約拿去尼尼微作工是在主前八六二年。那次因約拿傳的信息,所產生的悔改是非常真實,在上帝面前仍如「早晨的雲霧」和「速散的甘露」(何六4)不能持久。過不多時,尼尼微人又犯罪作惡,且變本加厲,人心也比以前更剛硬。於是上帝興起先知那鴻,在約拿傳道之後約一百五十年,藉著他宣判亞述和它的首都尼尼微的命運。那鴻所說的豫言,在一百餘年後全部應驗,那時巴比倫王把亞述消滅無存。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瑪拉基書中八個詢問
瑪拉基書好像一場辯論會的記載,有問有答。有疑難、埋怨、強辯,從百姓發出;有督責、訓導,從上帝的話語中透露。以色列人對上帝有人個詢問:
1.上帝愛的問題–
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一2)
上帝答辯:我卻愛雅各,惡以掃,而且拆毀以東地。(一2-4)
2.敬拜上帝問題–
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一5)
上帝答辯:你們將污穢的食物獻在我的壇上。(一7上)
3.獻祭問題–
我們在何事上污穢你呢?(一7中)
上帝答辯:你們獻上有殘疾的祭物,侮辱上帝的完全。(一8、13—14)
4.道德問題–
你們(獻祭而不蒙福)還說:這是為什麼呢?(二14)
上帝答辯:因你們以詭詐和強暴待妻子。(二14-16)
5.言論問題–
我們在何事上煩瑣上帝呢?(二17上)
上帝答辯:以不正碓的話,顛倒是非,侮辱上帝的公義。(二17下)
6.悔改問題–
我們如何才是轉回呢?(三7)
上帝答辯: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三8)
7.納十分之一問題–
「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三8)
上帝答辯:不納當納的十分之一。(三10)
8.事奉上帝問題–
我們用什麼話頂撞你呢?(三13)
上帝答辯:輕視事奉上帝的責任(三14-15)
1.上帝愛的問題–
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一2)
上帝答辯:我卻愛雅各,惡以掃,而且拆毀以東地。(一2-4)
2.敬拜上帝問題–
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一5)
上帝答辯:你們將污穢的食物獻在我的壇上。(一7上)
3.獻祭問題–
我們在何事上污穢你呢?(一7中)
上帝答辯:你們獻上有殘疾的祭物,侮辱上帝的完全。(一8、13—14)
4.道德問題–
你們(獻祭而不蒙福)還說:這是為什麼呢?(二14)
上帝答辯:因你們以詭詐和強暴待妻子。(二14-16)
5.言論問題–
我們在何事上煩瑣上帝呢?(二17上)
上帝答辯:以不正碓的話,顛倒是非,侮辱上帝的公義。(二17下)
6.悔改問題–
我們如何才是轉回呢?(三7)
上帝答辯: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三8)
7.納十分之一問題–
「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三8)
上帝答辯:不納當納的十分之一。(三10)
8.事奉上帝問題–
我們用什麼話頂撞你呢?(三13)
上帝答辯:輕視事奉上帝的責任(三14-15)
瑪拉基書中心信息–隱藏的敗壞
「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四6)這是瑪拉基書結束語。也是全本舊約及舊約律法時代的結論。先知信息係針對上帝的百姓悖逆變節背信,道德與信仰及事奉上帝的態度冷漠放肆.家庭破裂與重視金錢。先知代表上帝說話、斥責、警告、勸勉,要百姓悔改歸向上帝。先知的信息恰合現今的時代。
1.信仰方面–
褻瀆上帝,忘記上帝的愛。(一2)猶太人懷疑上帝的愛,不思想上帝加在他們身上的特恩,不敬畏施恩的主。稍有成就,則以為是自己的能力賺來的:稍有難處,就埋怨上帝不公平。
2.社會方面–
行為詭詐,欺壓孤寡。(三5)這裡提到七種人的罪。頭三種人是使人墮落的,後四種人是不憐恤軟弱的。罪帶有破壞的力量,如同一棵樹心腐蝕的樹,不久就會枯乾。
3.道德方面–
休妻、與外邦女子通婚。(二11—14)隨便離棄幼年所娶的妻,去娶事奉外邦神的女子為妻,以致前妻歎息哭泣的眼淚,遮蓋了耶和華的壇,耶和華不再看顧那供物,也不願意從你們手中收納。
4.物質方面–
不納十分之一,搶奪上帝物。(三8-10)十分之一是當納的,供物是當獻的。然而通國的人,沒有一個遵守,就是說成了風氣,難怪蝗蟲來毀壞他們的土產,田間的葡萄樹在未熟之先,果子就掉了。
1.信仰方面–
褻瀆上帝,忘記上帝的愛。(一2)猶太人懷疑上帝的愛,不思想上帝加在他們身上的特恩,不敬畏施恩的主。稍有成就,則以為是自己的能力賺來的:稍有難處,就埋怨上帝不公平。
2.社會方面–
行為詭詐,欺壓孤寡。(三5)這裡提到七種人的罪。頭三種人是使人墮落的,後四種人是不憐恤軟弱的。罪帶有破壞的力量,如同一棵樹心腐蝕的樹,不久就會枯乾。
3.道德方面–
休妻、與外邦女子通婚。(二11—14)隨便離棄幼年所娶的妻,去娶事奉外邦神的女子為妻,以致前妻歎息哭泣的眼淚,遮蓋了耶和華的壇,耶和華不再看顧那供物,也不願意從你們手中收納。
4.物質方面–
不納十分之一,搶奪上帝物。(三8-10)十分之一是當納的,供物是當獻的。然而通國的人,沒有一個遵守,就是說成了風氣,難怪蝗蟲來毀壞他們的土產,田間的葡萄樹在未熟之先,果子就掉了。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新約年代表
日期 | 羅 馬 皇 帝 | 猶 大 王 或 巡 撫 | 基督徒或猶太人的重要事件 |
37 | 大希律(Herod the Great) B.C.37-4A.D. | ||
31 | 亞古士督(Augustus) 30-14 | | |
4 5 6 | | 亞基老(Archelaus) 48-6 哥本尼(Coponius) 6B.C.-9A.D. 馬迦安比維(Marcus Ambivius) 9-12 雅尼魯孚(Annius Rufus) 12-15 | 安提帕作加利利和比利亞分封的王 腓力作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分封的王 耶穌降生伯利恆 亞基老被免職和放逐 |
14 26 | 提庇留(Tiberius) 14-37 | 華拉利格勒督(Valerius Gratus) 15-26 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 26-36 | |
29-30 | | 主耶穌受苦和復活 | |
33 | 司提反殉道。保羅悔改信主 | ||
36 | 馬新勒(Marcellus) 36-37 | ||
37 | 加利格留(Gaius Caligula) 37- 41 | 馬洛勒(Maryllus) 38-41 | 希律亞基帕承繼腓力和安提帕之統治 |
40 41 | 格老丟(Claudius) 41-54 | 希律亞基帕(Herod Agrippa I) 37-44 | |
43-44 | 哥斯比非特(Cuspius Fadus) 44-46 |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殉道,彼得被囚 | |
46 | 提庇留亞歷山大(Tiberius Alexander) 46-48 | ||
48 49 52 53 | | 范提迪古曼(Ventidius Cumanus) 48-52 腓力斯(Felix) 52-59 | 饑荒(徒11:28)。 保羅和巴拿巴第一 次傳道旅程(徒13:1-14:28) 耶路撒冷使徒會議(徒(15:1-15。保羅 第二次傳道旅程(徒15:36-18:22) |
54 56-58 | 尼祿(Nero) 54-68 | 保羅第三次傳道旅程(徒18:23-21:17) | |
59 61 64 66 | | 非斯都(Festus) 59-61 亞爾比努(Albinus) 61-65 傑斯科羅洛(Gessius Florus) 65-66 | 保羅被囚於該撒利亞 保羅受審後上訴該撒 主的弟弟雅各殉道 羅馬大火及逼害基督徒 猶太人叛變。保羅第二次被囚 |
67 | 迦爾巴(Galba) 68-69;俄佗 | 保羅的死 | |
68 | (Otho) 69;威特留(Vitellius) | | |
69 | 69;維斯帕先(Vespasin) | | |
70 | 69- 79;提多(Titus) 79-81 | 耶路撒冷陷落被毀 | |
79 | 多米田(Domitian) 81-96 | | |
81 | 涅爾瓦(Nerva) 96-98 | 進一步逼害基督徒 | |
96 | 他雅努(Trajan) 98-117 | ||
98 | | ||
100 | | 使徒約翰的死 |
耶穌傳道前的準備
耶穌在出來傳道之前的準備是有妥當的安排︰施洗約翰為他開路、耶穌受洗及受印證、耶穌受試煉,一起說明這要來拯救世界的人是那應許的彌賽亞。從這三件事情的記錄中讓我們見到:
1.耶穌出來傳道前的準備是獨特的。不只是應驗了舊約的預言,上帝的帶領,甚至說明耶穌也需要經過印證及試煉才出來施行所差遣的工作。
2.耶穌受洗證明了衪所作所為並不是反傳統或反律法,而是成全並勝過律法。
3.耶穌所要傳的福音不像約翰(或舊約的先知們)的信息,而是超越過舊約的悔改信息。耶穌所傳的是拯救罪人的“福音”。
1.耶穌出來傳道前的準備是獨特的。不只是應驗了舊約的預言,上帝的帶領,甚至說明耶穌也需要經過印證及試煉才出來施行所差遣的工作。
2.耶穌受洗證明了衪所作所為並不是反傳統或反律法,而是成全並勝過律法。
3.耶穌所要傳的福音不像約翰(或舊約的先知們)的信息,而是超越過舊約的悔改信息。耶穌所傳的是拯救罪人的“福音”。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向外邦宣教
上帝的恩典延及對以色列最具敵意與攻擊性的鄰國——亞述。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對上帝的信息,竟然比以色列更有反應,這一切都令約拿深感懊惱。在那羅波安二世統治時期,約拿曾歡欣地預言,以色列的邊界將擴展(王下十四25)。然而,要他去向尼尼微宣告,上帝的審判將在四十天內臨到,好讓她有機會悔改,使上帝得以施恩收回他的審判,卻是約拿所不願見到的,這也令他大發脾氣。
本書的神學環繞著上帝延及外邦人的恩典,這是創十二3的又一擴大,大半的教訓中心是出卅四6對神性情的啟示。在拿四2,約拿回想起上帝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耶和華是萬有的創造者(一9),也是一切人事的統管者,正如他操縱海浪(15節),奇妙地安排大魚(17節)、蓖麻(四6)、蟲子(7節),及炎熱的東風(8節)︰祂的能力毫無拘限,祂是全地的審判者(創十八25),也是引導全書的主角。根據拿一2,祂是全書之始,也是全書之終(四11)。
既然尼尼微值得這位永活真神不計代價和不辭勞苦,他豈不該愛惜它,正如約拿愛惜這棵非他勞苦栽種的蓖麻。由全書清楚的神學角度︰上帝讓外邦人共享他的恩典,這兩節經文的省略形式就顯得格外生動。因此,當約拿在一9肯定他的信仰告白︰『我敬畏耶和華』,那些多神的水手也『大大敬畏耶和華』,並且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一16)。
在三9,尼尼微人也同樣肯定上帝的權能說︰『或者上帝轉意後悔,不發烈怒』。就這樣,尼尼微人蒙了憐恤,正如約拿由溺水中獲救。這是約拿書第二章那篇感謝禱文的主題,其中充滿了引自詩篇的詞句。
在上帝的計劃中,拯救外邦人並非創新之舉。長久以來,從麥基洗德以降、出埃及的閑雜人、葉忒羅、喇合、路得等,上帝一直在這麼做,正如阿摩司書九7的宣告,他們也是上帝施恩的對象。如今,尼尼微人也能宣告同樣的特別待遇。
本書的神學環繞著上帝延及外邦人的恩典,這是創十二3的又一擴大,大半的教訓中心是出卅四6對神性情的啟示。在拿四2,約拿回想起上帝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耶和華是萬有的創造者(一9),也是一切人事的統管者,正如他操縱海浪(15節),奇妙地安排大魚(17節)、蓖麻(四6)、蟲子(7節),及炎熱的東風(8節)︰祂的能力毫無拘限,祂是全地的審判者(創十八25),也是引導全書的主角。根據拿一2,祂是全書之始,也是全書之終(四11)。
既然尼尼微值得這位永活真神不計代價和不辭勞苦,他豈不該愛惜它,正如約拿愛惜這棵非他勞苦栽種的蓖麻。由全書清楚的神學角度︰上帝讓外邦人共享他的恩典,這兩節經文的省略形式就顯得格外生動。因此,當約拿在一9肯定他的信仰告白︰『我敬畏耶和華』,那些多神的水手也『大大敬畏耶和華』,並且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一16)。
在三9,尼尼微人也同樣肯定上帝的權能說︰『或者上帝轉意後悔,不發烈怒』。就這樣,尼尼微人蒙了憐恤,正如約拿由溺水中獲救。這是約拿書第二章那篇感謝禱文的主題,其中充滿了引自詩篇的詞句。
在上帝的計劃中,拯救外邦人並非創新之舉。長久以來,從麥基洗德以降、出埃及的閑雜人、葉忒羅、喇合、路得等,上帝一直在這麼做,正如阿摩司書九7的宣告,他們也是上帝施恩的對象。如今,尼尼微人也能宣告同樣的特別待遇。
耶和華的日子的預言
先知約珥對將來的國度提供更多亮光。他描述了以色列人和列國將要受的審判,並在千禧年國度的福祉。
約珥呼喚猶大人悔改,因為蝗蟲之災已經敗壞全國(珥二12至13)。蝗蟲的災難,象征耶和華的日子的來到(一15),這包括三件事情︰
(Ⅰ)這可以指上帝在歷史上的任何審判;
(Ⅱ)這可以指一次末世的審判;
(Ⅲ)這可以指千禧年國時期的祝福。
如此說來,耶和華的日子是「一個延長的時期,從大災難被提後上帝對待以色列人開始,直至耶穌第二次降臨及千禧年國度,一直延展到千禧年國度之後的新天新地」。約珥用了二章18節至三章21節這段篇幅,來形容末世耶和華的日子,他提到祝福,也提到審判。
約珥勸喻百姓悔改,他描繪將來以色列人悔改的情形︰「耶和華就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他的百姓」(二18)。
約珥形容將來上帝要在千禧年國度中賜福給以色列人︰
(Ⅰ)那地出產豐富(二21至27);
(Ⅱ)以色列人生活安康(二26);
(Ⅲ)耶和華要住在百姓當中(二27);
(Ⅳ)聖靈要澆灌以色列人(二28至32)。
將來賜福的日子,同時也是以色列人的敵人被滅的日子。以色列人悔改之後,上帝要根據列國怎樣對待以色列人,審判他們(三2至6),耶和華要得著尊榮,他要審判列國(三9至17)。
世界要認識上帝是以色列人的上帝,是住在耶路撒冷中的上帝(三17),約珥描述末日時,上帝的福氣要臨到以色列地(三18至21﹞。上帝叫他被贖之民成為聖潔的計劃,要在那一天完成。耶路撒冷要成為聖潔,住在耶路撒冷的,也要成為聖潔,歸給耶和華(三17)。
約珥呼喚猶大人悔改,因為蝗蟲之災已經敗壞全國(珥二12至13)。蝗蟲的災難,象征耶和華的日子的來到(一15),這包括三件事情︰
(Ⅰ)這可以指上帝在歷史上的任何審判;
(Ⅱ)這可以指一次末世的審判;
(Ⅲ)這可以指千禧年國時期的祝福。
如此說來,耶和華的日子是「一個延長的時期,從大災難被提後上帝對待以色列人開始,直至耶穌第二次降臨及千禧年國度,一直延展到千禧年國度之後的新天新地」。約珥用了二章18節至三章21節這段篇幅,來形容末世耶和華的日子,他提到祝福,也提到審判。
約珥勸喻百姓悔改,他描繪將來以色列人悔改的情形︰「耶和華就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他的百姓」(二18)。
約珥形容將來上帝要在千禧年國度中賜福給以色列人︰
(Ⅰ)那地出產豐富(二21至27);
(Ⅱ)以色列人生活安康(二26);
(Ⅲ)耶和華要住在百姓當中(二27);
(Ⅳ)聖靈要澆灌以色列人(二28至32)。
將來賜福的日子,同時也是以色列人的敵人被滅的日子。以色列人悔改之後,上帝要根據列國怎樣對待以色列人,審判他們(三2至6),耶和華要得著尊榮,他要審判列國(三9至17)。
世界要認識上帝是以色列人的上帝,是住在耶路撒冷中的上帝(三17),約珥描述末日時,上帝的福氣要臨到以色列地(三18至21﹞。上帝叫他被贖之民成為聖潔的計劃,要在那一天完成。耶路撒冷要成為聖潔,住在耶路撒冷的,也要成為聖潔,歸給耶和華(三17)。
第五個國度的預言
但以理詳細記述了屬世國度的崩潰,和彌賽亞國度的建立。
上帝賜給但以理解夢和解釋異象的恩賜,讓他能講解末世的計劃。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作了一個夢,但以理解釋這個夢,是指以色列人受外邦人管治的時期。夢中的四個國家是︰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及羅馬(但二36至43)。這四個國度結束後,但以理又看見另一個永不毀滅的國度︰「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二44)這就是那第五個國;這是彌賽亞的國度。第五個國將前四個國用「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砸碎,這說明了彌賽亞的國度不是由人建立的。(但二45)
另一段相關的經文是第七章,那章形容相同的外邦政權,被一位人子(彌賽亞的稱號)毀滅,這國度是從「亙古常存的」(但七13至14)。悔改的希伯來人,會在新的國度中興盛繁衍(但七27)。但以理再進一步講及「七十個七」(四百九十年),這七十個七,是與希伯來人有關的,說明上帝對付罪惡的計劃(「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但九24),和上帝在地上設立公義國度的計劃(「引進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但九24)。六十九個七(四百八十三年)已經在歷史上應驗了,預言最後的實現,是基督的死,那是主後33年的事(但九26)。最後一個七(七年)是將來的事情,以色列人要在大災難和「必有一王的民來」(但九26)的情況下受苦。這王(一般稱為敵基督)壓迫以色列人,但他自己也被毀滅(但十一45),以色列人要從苦難中獲救,那些死去的人要復活(但十二1至2)。但以理形容這次復活「有得永生的」,也有「永遠被憎惡的」(但十二2)。這兩次復活之間,無疑是被千禧年隔開了。
但以理詳細描繪末世的情景。上帝是至高者,他憑自己的旨意而行,按自己的心意結束這個時代(但二21,四35)。敵對上帝和上帝的真理的外邦政權,都被征服和毀滅;受苦難的以色列人,將獲得拯救,並在千禧年國度中建立。上帝的榮耀要在將來的國度中彰顯(但十二3)。
耶穌基督所講的比喻(2)
比喻
|
經文
|
類型
|
主題
|
教訓
|
善僕與惡僕
|
太24:45-51
路12:42-48
|
預言性
與判決性的
|
預備迎接基督的再來
|
所有真正跟隨耶穌的人要儆醒,預備迎接祂的再來。
|
儆醒的看門者
|
可13:34-37
|
預言性
與判決性的
|
預備迎接基督的再來
|
真正跟隨耶穌的人要儆醒, 預備迎接祂的再來。
|
兩個兒子
|
太21:28-32
|
預言性
與判決性的
|
對以色列的審判
|
「不虔誠」的猶太人若悔改可進入天國,反之,不忠心的猶太首領則被棄絕。
|
園戶
|
太21:28-32
可12:1-12
路20:9-18
|
預言性
與判決性的
|
對以色列的審判
|
上帝在這個世代已將上帝國度的管理權,從不信的以色列人轉移到其他的管家。
|
不結果的無花果樹
|
路13:6-9
|
對以色列的審判
|
上帝給以色列最後一次機會悔改,然後上帝就棄絕他們。
| |
娶親的筵席
|
太18:23-35
|
預言性
與判決性的
|
審判
|
所有人都被邀請進入上帝的國度,但只有悔改的人能享受祂的祝福。
|
不憐憫人的僕人
|
太18:23-235
|
預言性
與判決性的
|
天國裏的審判
|
人類應效法上帝的饒恕。
|
家主
|
太13:52
|
教誨性的
|
領受主的教導
|
門徒應能從比喻中獲得屬靈的真理。
|
機靈的管家
|
路16:1-10
|
教誨性的
|
善用金錢
|
耶穌的門徒必須慈惠地使用金錢,因為這樣才能在將來獲益。
|
財主與拉撒路
|
路16:19-31
|
教誨性的
|
愛上帝愛人
|
人在今世必須在上帝與金錢之間作適當的優先考慮。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