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大公書信和啟示錄之語文特色

     希伯來書是修辭學上一部傑作;它不論在詞語修飾或句子結構方面,都異常出眾和優雅。革利免還注意到,希伯來書作者的文筆,與路加的文筆有點相似。施維澤( Schwyzer )稱希伯來書為一部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das erste Denkmal christlicher Kunstprosa )。莫爾頓也認為:「除了希伯來書的作者,路加是新約中惟一的作者,能對希臘文的寫作風格有所認識。」

    其他的書信也不乏優美的語文;其中更有兩至三卷書信是帶有阿提喀希臘文色彩的。這都顯示,這些作者或代筆人,較其他的新約作者(路加和希伯來書的作者除外)較受希臘文學的影響。雷南( Renan )曾說:「雅各書的希臘文,清純而近乎古雅。」他又認為,彼得前書與保羅的作品,在語文方面相近。對當中部分作品,學者有不同意見。但可以肯定的是,猶大書和彼得後書比起其他大公書信,更具阿提喀希臘文色彩。約翰書信的語文,明顯與約翰福音的語文同屬一類。

    啟示錄的語文,在新約書卷中最為粗陋;但就文學體裁而言,它是天啟文學的代表作。作者的希臘文只屬初級程度,是新約書卷中最淺白、最適合初學希臘文的人士 閱讀。書中的意象具體、句子結構簡單、情節豐富、詞藻日用常見、希臘文語法顯淺等等;還有其內容變化多端,形象化的比觀念性的多。這種種特色都是這卷書淺 白易讀的原因。

    新約各書卷的語文差異,在譯本都給大大抹掉了。一部理想的新約聖經譯本,應該能夠鮮明地突顯各書卷的語文特色。

 

四福音作者

馬太─上帝的恩賜,禮物;又名利未,是羅馬政府的稅吏;主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熟悉猶太習俗。

馬可─拉丁字又名約翰;母親叫馬利亞是耶路撒冷有錢有地位的人家;巴拿巴的表弟,由彼得帶他信主參加保羅第一次佈道。

路加─一個熟悉猶太人習俗的外邦人,醫生;又寫使徒行傳,受希臘文化薰陶;跟隨保羅參加第二次宣教,到保羅在羅馬坐監,一直留在保羅身邊。

約翰─耶和華恩待;漁夫;雅各的弟弟;約穌所愛的那門徒;與耶穌有親密的關係;﹝牧養以弗所教會時完成﹞福音書、壹、貳、參書、啟示錄。

 

 

但以理書的神學

        但以理書是聖經中最具爭議性的書卷之一,但它的信息卻是既清晰又精確的。儘管聖經學者對本書的寫作日期和所記載歷史的準確性等問題有所爭議,本書的信息卻仍不斷激勵每個世代上帝的子民持守忠心。

        但以理書是舊約中唯一全以啟示性語言寫成的著作。因此,它與新約的啟示錄相類似。而實質上,這是一本該冠以『啟示文學』 (apocalypse或revelation)稱號的最古老文獻。從這個意義來看,但以理書便成了兩約之間的一道重要橋樑。正如其他舊約先知一樣,但以理關心西乃山的約(九11、l3、15)和社會公義(四27)。與此同時,他對屬於遙遠將來的事情之處理方式,亦為新約的預言經文立下了範例。

        但以理書的寫作目的,亦可反映出它在舊約中的獨特位置。本書不像其他舊約的先知書,它的目的不在於勸籲讀者悔改和過新生活。但以理書所關心的,是信徒要堅持對上帝的忠心;上帝的百姓在經歷艱困的時期也要繼續對上帝保持順服的心。

        但以理書可分為兩部分:一至六章是歷史的敘述,七至十二章則是異象。前半部的故事是關乎但以理的遭遇,以及他在巴比倫和波斯外邦朝廷中的供職。後半部的異像似乎是但以理晚年的個人記述。

        一至六章的記述有一個共通的主題: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在一個與上帝對敵的世界裡,成功地為他們的信仰作出美好的見證。雖然客觀的處境經常不愜意, 但這幾個年輕人卻堅持不懼強權,繼續持守正義的真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看見上帝是信實的。這個歷史部分從整體而言構成了一個歷史觀的神學,就是上帝會拯救那 些願意在世人面前忠心見證上帝的人;而對於那些驕橫自大、不肯承認上帝的人,上帝將會使他們蒙羞受辱。

        雖然七至十二章的異像一般不及前半部的精彩故事那樣廣為人知,但當中個別經文,在神學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七章的異象描繪上帝為『亙古常在者』; 另一位人物則稱為『人子』,也是耶穌用以自稱的一個稱號(太十六27,二十四30,二十六64;可八38,十三26等)。第九章的異象,涉及的解釋包括那 引起激烈爭論的『七十個七』(24-27節)。結尾的異象則有舊約唯一提及復活的經文(十二1-3)。

        這卷書至少有四個重要主題,分別是:上帝的主權;驕傲的人必自招其損;上帝的國必至終得勝;上帝的僕人彌賽亞的來臨。

    【上帝的主權】

        舊約眾先知均知道。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擁有至高無上的主權,全世界列國都在祂的掌管之中。然而,但以理卻以生動而嶄新的方式來說明這個事實。他分別 透過真實事件和異象的描述,說明上帝擁有全世界的主權,而非僅侷限於耶路撒冷和以色列。這真理讓那些被擄到異國的以色列人得著極大的安慰。

        從第一章開始,這個涵蓋全書的主題便已經顯而易見。全書第一節經文便宣佈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的消息。讀者可能會以為這位巴比倫王是全憑本身的 心意和兵力來發動這次侵略。然而,接著的第二節便清楚指出,尼布甲尼撒這次行動並沒有違背上帝的旨意。事實上,尼布甲尼撒所獲得的戰果,是上帝賜給他的:『主 將猶大王約雅敬……交付他手』(2節,『交付』[希伯來文是natan]是本章的一個關鍵字詞)。

        當但以理堅決抗拒在文化的壓力下作出妥協,上帝便『使』(原文是natan)他在尼布甲尼撒的太監長面前蒙恩惠(9節)。後來,上帝又『賜給』(原文 亦是natan)這四位年輕猶太人有超越同儕的知識和智慧,而且,還特別給予但以理有明白異象和解夢的恩賜(17節)。因此,這章除了強調上帝擁有掌管國家 (如2節的巴比倫和以色列)大事的主權之外,個人的遭遇亦同樣操控在上帝的手裡(如17節的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

        在本書接續的幾章,我們看見當這世界的掌權者以不可一世的傲慢姿態向上帝的國發出挑戰時,上帝再彰顯至高的主權。出現在第二章的,是尼布甲尼撒夢中的 像遭超自然的力量砸碎,那像是象徵地上由人所建立的國度。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所信奉的,正是這位掌管自然力量的上帝,祂在尼布甲尼撒眼前行了大而可畏的神蹟(三章),就如祂使但以理在獅子坑中,安然無恙一般(六章)。上帝將解夢和解釋異象的能力賜給但以理,連巴比倫國中最尊貴和最有智慧的哲士也感到神秘莫 測的夢和異象,但以理都能一一解明(二、四和五章)。在牆上寫字的那一幕,顯明上帝有掌管列國和世上統治者的至高主權(五章)。

        但以理書轉換了另一個角度,預言那些可能敵擋上帝的列國之命運。其他大多數先知均是宣告有關以色列敵國的神諭——這是古代以色列著作中常見的預言方 式(例如:賽十三至二十三章;耶四十六至五十一章等)。然而,但以理卻看見四個順序出現的重要帝國,尾隨著的第五個,則是永恆的國度。但以理並沒有說預言 攻擊當代以色列的鄰國,取而代之,他在異象中看見將來的帝國在全世界敵擋上帝,又在各處壓迫上帝的百姓。無論是歷史性的敘述抑或是異象,兩者均描繪了世上一代 接一代的統治者與上帝國之間的對抗。有關的故事說明上帝的僕人(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如何不畏世上的強權,努力持守對上帝的忠心。

        頭一個異象(七章)描繪了三頭猛獸和一頭奇特可怕的怪獸,它們均威脅上帝的百姓。然而,那『亙古常在者』卻勝過它們,而且還給聖徒建立一個永恆的國 度。即使在逼迫和死亡中,國中至高之耶和華仍會使人復活(十二1-3)。上帝的主權勝過世上那些驕傲自大的統治者,而爭戰的高潮在於米迦勒為名字記錄在『冊 上』的聖民取得最後的勝利(十二1)。歷史的敘述清楚表明上帝擁有勝過一切仇敵的主權;這些異象顯明上帝如何在人類歷史中繼續行使主權。

        這個強調上帝主權的重點順理成章帶出本書另外兩個要旨:驕傲和背逆的人類自招滅亡,因為他們拒絕承認這位宇宙中的至高主宰;上帝的百姓將會獲得最終的勝利,因為上帝與他們同在,他們不會失敗。

    【人的驕傲】

        但以理書的另一個重點,是要指出人類的驕傲狂妄,和上帝要對人類的自大思想作出徹底的定罪。在第一至六章,隱藏在每章所帶出的問題背後的,正是人類 本身的驕傲。至於第七至十二章的異象,則指出將來在世界舞台上冒起的,亦是狂妄自大的領袖,他們將是上帝和上帝百姓的敵人。無論是上述任何一種情況,上帝至終都 會作出行動,將人類的驕傲狂妄變成羞辱和愚妄——反觀歷史,我們看見上帝已作出行動。

        根據第一至六章的記述,尼布甲尼撒和伯沙撒這兩位領袖正是挑戰上帝權威的典型例子。他們的狂傲至終使他們陷入無助和淪為嘲笑對象的可悲境況中。當上帝作出行動去對付他們的狂傲之後,人很難認出他們就是巴比倫這個強大帝國的一國之君了(四33,五6)。

        第七至十二章的重點,主要是顯出世上王國的驕傲。第七和八章的王國發展,是一代接一代的領袖轉替——正好表明王國驕傲的極限。到了有大口的小角出 現(七8),人的國度便來到它發展的巔峰。然而,在那亙古常在者和人子的策動下,一個新的天國便全然取代了地上這些狂妄自大的君王。在第十至十二章,天上 的超自然力量將會前來摧毀地上最後那位敵基督的王——這王自高自大,甚至抬高自己超過所有的神明(十一36)。

        但以理書非常切合每一代信徒的需要,因為它指出人類困境的根本問題所在。驕傲和自我,正是罪惡和背逆的根源。因此,人要得救,就必須先經過認罪悔 改,棄絕驕傲的自滿自足,和全心全意倚靠上帝(可八34)。我們在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以及其後在至高者的眾聖徒身上,均看見這一切行動的美好典範。

    【上帝的眾聖徒最終得勝】

        但以理書亦揭示了很多有關上帝國的事情。但以理書的根本信息是,無論經歷人生任何際遇,人都可以藉著上帝的幫助活出信心和得勝的生活。上帝是天上和人間 的最高統治者,站在祂那一邊的人,都可以分享祂的勝利。不管逼迫是如何的嚴峻,上帝的敵人都無法滅絕屬上帝的信徒群體。但以理書那種獨特的啟示本質教導我們, 這一切已經成為事實(一至六章),將來也必如此(七至十二章)。即使死了,上帝的百姓仍是得勝的(十二1-3)。

        在四個強大王國相繼出現之後,尾隨的是第五個國度,這觀念一再在本書出現(二和七章)。傳統的解經家一般都認為這些王國所指的分別是巴比倫、瑪代 波斯、希臘和羅馬。雖然精確的細節仍然有很多存疑的地方,但信息卻是十分清晰和難以推翻的。不管在當下如何輝煌,地上所有的王國都只是稍縱即逝,曇花一 現。最終,人子將帶出那亙古常在者的永恆的國(七14)。

        這應許儘管千真萬確,本書餘下的部分卻指出上帝永恆的國度將要延遲臨到。在這段等待期間,上帝的忠心百姓將要落在那些自大狂妄、不敬畏上帝的屬世領袖手中,遭受嚴峻的試煉和壓逼。那七十個七(九24-27)和復活的應許(十二1-3),預先假定上帝的忠心聖徒將要忍受困苦,直至一個指定的時限。然而,那些 忠心忍受苦楚和等候上帝的時間臨到的人,將會分享到最終的勝利。

        但以理書是舊約中有關上帝啟示將來的主要資料來源。學者們依據它和新約啟示錄所提供的資料,建立有關末世的不同理論。雖然基督徒對類似基督會在哪時 再來作王,相對於千禧年會在哪時開始等問題意見分歧,可是,他們均一致同意,無論基督何時再來,最重要的問題乃在於教會現今的生活見證,是否與上帝的賜福與 悅納相稱。

        換句話說,末世來臨的細節並不及建基於末世觀的道德要求來得重要,那就是要在這世上活出基督的樣式,同時以切望等候基督再來的心態來過每天的生 活。但以理以身作則地教導我們,上帝的百姓在忍受今生的不公義當兒,仍有能力過聖潔和公義的生活——這亦是他們當盡的本分。他們要努力以此作為生活的目標,因為到了最後,上帝定當賞給他們勝利。

    【上帝的彌賽亞】

        在以色列眾先知的預言之中,有關『大衛子孫』(SonofDavid)的角色,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主題。以色列一直沒有忘記上帝應許讓那位理想君王 的後裔,坐在耶路撒冷的寶座上永遠作王(撒下七16)。以賽亞認為上帝給大衛的承諾,正是上帝期望與以色列立永約的一個典範(賽五十五3-4)。耶利米則堅 稱,上帝與大衛所立的約,就如上帝立太陽管白日、月亮管晚上的約一樣,是不能廢棄的(耶三十三20-22)。

        這個『大衛子孫』亦是一位『受膏者』,因為按照傳統,以色列的君王都要接受先知用油膏立。對於那些預言以色列國將要從混亂和失敗,步向勝利和救贖 的先知而言,這位受膏者(希伯來文是『彌賽亞』[Messiah],希臘文則是『基督』[Christ])便是他們預言中的主要人物。可是,但以理卻是一 位被擄的先知,在真正失去本國君王的情況下生活和工作。沒有一個古代近東的群體可以在沒有王的情況下繼續存留的。然而,以色列卻有能力在靈性方面保存她實 質上失去的東西。

        但以理書是從普世而非侷限於以色列這單一國家的角度,來重新解釋彌賽亞的觀念,因此,在但以理書七章13至14節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與大衛有關 的深層結構或意識形態。但以理在異象中看見邪惡化成小角的形狀,象徵一位殘酷的獨裁者不顧一切地要達成本身自私的野心(七8和八9,雖然兩個角並不相 同)。如今,但以理眼中的彌賽亞,正與化成人形的邪惡互相對立。最終,人子將會帶領祂的百姓(『至高者的聖徒』)大獲全勝。但以理書大大擴闊了大衛之子 ——君王彌賽亞——在政治和軍事層面的角色。第七章對彌賽亞角色的理解,亦超越了國家的層面。彌賽亞不單是以色列國的救主,祂更帶領祂的百姓勝過罪惡。彌 賽亞勝過所有的罪惡。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猶大書的重要性

        猶大書是新約書信中的最後一卷,又是在《啟示錄》之前的一卷書,故可視為新約書信的總結,又是《啟示錄》的序言。

    新約書信詳論救恩的真理,作為我們信仰的依據,藉以取得並享受神「這麼大的救恩」(來二3)。 但若無本書的「打結」,則所得救恩恐怕有「隨流失去」的可能。

    而《啟示錄》則預言末世的結局和審判,以及千年國度的獎賞和永世的美景。本書即在《啟示錄》之前揭開序幕,給我們擺明兩條道路:凡竭力持守那純正的真道者,就是蒙主保守的得勝者,必會有分於將來的獎賞;反之,凡往錯謬的道路上直奔的,便會受上帝審判而被懲罰。猶大書在聖經中承先啟後的地位,藉此一目瞭然。

 

猶大書之寫作時地

 

    本書的寫作時間,根據本書的內容:

(1)「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3節);

(2)「要記念我們主耶穌基督之使徒從前所說的話」(17節);

(3)書中所描寫關於異端假教師的話(參4,10~16節),語氣都顯示已經成為事實,不像《彼得後書》那樣用未來式語氣:「將來…必有…」(彼後二1),「在末世必有…」(三3)。

    綜合上述三點內證,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本書成書日期應比《彼得後書》較晚;

(2)當時除了使徒約翰以外,其他的使徒們可能都已經為主殉道。

    因此,本書的寫作時間,應當是在主後80~90年。雖然有些解經家,根據本書未提耶路撒冷在主後70年遭焚城的事,而斷定本書成書日期應早於主後70年。但使徒約翰的著作,包括《約翰福音》、《約翰一、二、三書》和《啟示錄》都晚於主後70年,在這些書中也都絲毫未提耶路撒冷焚城的事,因此,此事不應作為成書日期的考量要項。

    至於本書的寫作地點,毫無資料可查,故不予推測。

 

豫言的解釋

 

一、解釋的難題

1.字意與象徵的分界何在?

    這是解釋豫言的一個大難題,不同的處理方法便帶來不同的結論。

    豫言,特別是未來的事,許多時候是以象徵性的話或異象表達,但以理書中形容古代的幾個帝國為野獸,啟示錄說耶穌基督“頭髮皆白,如白羊毛。”(啟一:14),沒有人會以“字面”解釋。但是當啟示錄的作者說他看到一個異象:“地大震動,日頭變黑象毛布,滿月變紅蒙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啟六:12)的時候,他到底是在描述一個自然界的現象或是另有所指?解經家對這問題便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說是自然界的現象,有人說這些話是象徵政治社會宗教的大變動,也有人說二者都包含在內。

2.何時應驗?

    這是第二個難題,不同的解釋也帶來不同的系統。

    例如,當以賽亞在四十至六十六章應許以色列回國時,書中所說的是否完全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應驗了?耶穌“橄欖山的豫言”(馬太二十四章)到底什麼時候應驗?復活時,耶路撒冷被滅(主後七十年)時,或是祂再來的時候?

由於正統信仰純正的解經學者對上述二個問題都有不同的立場,豫言的解釋便成為一般信徒最難處埋的問題。不過,這種差異也告訴我們,在解釋豫言時應當加倍小心,更應以愛心接納不同意見與立場的人。在下面有限的篇幅中,也僅能提出一些基本原則,以供參考。

原則一:以歷史文化解經法為基礎

    象徵性的語言基本上是借已知的來講未知的;因此,解釋象徵性語言時,若能確定已知的該是什麼,便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用意。例如,當上帝借異象告訴彼得去該撒利亞 向哥尼流傳道時,他讓彼得得看到的異像是要他吃各樣四足的走獸,昆蟲和飛鳥。彼得從他已知的舊約知識,知道這些東西不可吃,才引起了他對未知的思索(徒十 一:9-17)。

    同樣,主耶穌應許別迦摩教會說:“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啟二:17)我們必須從當代的背景,找出嗎哪與白石是什麼,否則我用不可能知道這個應許實際的內容是什麼?

原則二:注意直述的話或解釋的話

    象徵性語言與比喻一樣,通常在上下文有解釋,告訴我們它真正的意義,正如彼得見到上帝給他的異象以後,正在思想的時候,上帝便進一步地給他指引。在啟示性的豫言 中,我們也通常會看到上帝自己的解釋。例如,但以理書中尼布甲尼撒夢見一個大象,但以理不但告訴他夢景的內容,也指示他那個夢景是表示幾個國度要相繼出現 (但二:36-45);約翰見到七個燈檯,跟著主耶穌便告訴他那七燈檯是象徵七個教會(啟一:20)。此外啟示錄中,又有許多直述性的話,例如,作者在一:1-3,19,四:1,二十二:6便四次提及書中的主題是“必快成的事”,又七次提及有福的人(一:3,十四:13,十六:15,十九:9,二十:6,二十二:7,14)。有時話中雖雜有象徵性的用詞,但應用了歷史文化解經便不難明白。

原則三:注意整體的信息

    倘若我們再注意彼得在約帕所見的異象,我們便可注意到在異象的解釋過程中有二個步驟:第一步是彼得看到各種走獸,昆蟲飛鳥以後,他總括性地認識到這些物是 “俗的”,他並沒有用寓意的手法逐樣類推出某種意義;第二步是他從上帝的啟示知道他所見的俗物,等於他日常生活中不肯接近的“俗人”外邦人。這種異象,有人 說好像是象超現實的圖畫,也有人說像是現代的政治漫畫(如山姆叔叔,北極熊等)。在解釋上,不必過份推論,有時甚至不可過份推論。例如,啟示錄的敵基督被 形容為一隻十角七頭卻只有一個嘴巴的怪物(啟十三:1-2),我們顯然不必問哪個嘴巴是生在哪一個頭上面,也不必問每個頭上有幾個角。以西結書中枯骨復活的過程是加上筋,再長肉,然後有皮(結三十七:6),我們也不必推論筋,肉,皮是什麼意思。啟示錄中的新耶路撒冷長闊高各為四千“裏”,等於一千五百英里(啟二十一:16)這種四方城顯然是巨大無比,高達太空(目前人造衛星距地球是一,二百英里而已);這似乎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信息。

原則四:精意的應驗

    聖經豫言將來,經常是以當代人所熟知的事物形容。以賽亞論到將來上帝讓被擄的人轉回,是採用出埃及的事蹟,“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賽四十三:19) 無論是在後來以斯拉,尼希米回轉的時代,或新約耶穌基督時代,我們都沒有看到這種“字面”的應驗。在新約聖經中,我們反倒看到耶穌基督認為舊約一些豫言的 應驗是在精意,而不在字面,例如,舊約時代先知瑪拉基豫言道:“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瑪四:5)到了耶穌時代,門徒便問耶穌說:“文士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而耶穌給他們的回答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可九:11-13) 這裏討論涉及一個極嚴重的問題:倘若瑪拉基的豫言必須照字面應驗,那麼,以利亞——指舊約時代的那個名先知,顯然沒有出現,耶穌又怎會是所應許的先知呢? 然而,倘若施洗約翰在服裝與精神上十足十的表現出以利亞的精神,那麼,耶穌便可說:“你們若肯領受,這人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太十一:14)。

原則五:歷史的角度與多層的應驗

    上一個原則討論的是應驗的方式的問題,這裏所要討論的是應驗的時間的問題,這問題可說是解釋未來豫言最難的。從下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問題之所在。

    先知約珥豫言耶和華日子的來臨時,說:“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豫言……”(珥二:28-32)這段豫言什麼時候應驗呢?在新約時代,五旬節聖靈降臨,彼得便引用了珥二:28-31,告訴當代的猶太人說:“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徒二:16-21)意思似乎是說,五旬節聖靈降臨正是應驗的時候,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也同樣引用珥二;32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十:13)認為這話是應用在耶穌基督身上。但最日頭變黑,月亮變血這一類的話)又出現在耶穌基督橄欖山豫言(太二十四:29)和啟示錄的第六印中(啟六:12)。由於一段聖經有二個不同的引用,不同的處理方式便有不同的結果。有人認為字面的應驗是必須的,五旬節時日頭既沒有變黑,約珥書的豫言便只是局部應驗。也有人同樣根據字意,認為徒二:16既說“是”應驗先知的話,日頭變黑一類的字句就不必照字意解釋,又有人認為啟示錄與耶穌論及未世情況也引用約珥書,可能約珥書的應驗是多重的。

    因為在新約引用其他先知豫言時也有同樣的現象。我們若注意以賽亞書豫言的應驗,可發現部分在以斯拉時代應驗(拉一:1;賽四十四:28二;耶二十五:12),另一部分在耶穌基督身上(賽五十三;太八:17等),還有一部分是在新天新地之時(賽六十五:17-25;啟二十一:1至二十二:5)。同樣,以西結書的生命河(結四十六章)固然在耶穌身上開始應驗(約七:38),新天新地中也還是要應驗(啟二十二:1-2)。有人形容這現像是“先知的縮視”,正如一個人站在平地上向遠處的山峰觀看時,每個山峰都彼此靠近,實際上卻有相當的距離。

 

豫言的定義與性質

   要解釋豫言,必須先對豫言的定義及性質有所瞭解。正確的瞭解不但可防止誤解,而且可得到解釋的路向。

    在聖經中豫言,是上帝藉著先知向先知當代的人所講的話。這些話的內容可以是評論他們所做過的事,可以是對他們面臨的危機或情況有所指點,也可以是將來的應許。例如,在阿摩司書,我們一開始就看到先知評論列邦與以色列人的行動:“大馬色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罰。”(摩一:3)“迦薩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罰。”(摩一:6)

    跟著,推羅,以東,亞們,摩押,猶太及以色列人也同樣受上帝評估與警告,跟著,先知進一步地指出以色列所犯的罪的內容,他們要受的刑罰是什麼,並呼籲以色列人悔改,最後豫言他們的復興。

    一般人常以為啟示錄是純粹豫言主再來之前的現象,其實,啟示錄也一樣是主耶穌基督給當代亞細亞七個教會的信。在第二,三兩章,我們一樣看到祂對七個教會的評估,警告與應許;在啟示錄二十二章的結論中,警告與應許亦再出現;甚至在講述最後的大災禍時,作者還是插上一句對他那一代的人的勸勉:“那儆醒,看守衣服 免得赤身而行,叫人見他羞恥的,有福了。”(啟十六:15)

    要注意的是,聖經豫言中有關未來的刑罰與應許與一般宿命論的預測不同。當約拿被差往尼尼微時,他傳道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複了。”(拿三:4)

    可是尼尼微人悔改以後,聖經說“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拿三:10)

    同樣,上帝也借耶利米告訴以色列人:“我何時論到一邦,或一國說,要建立,栽植,他們若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不聽從我的話,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所說的福賜給他們。”(耶十八:9-10)

    上帝與人的交往最終是根據祂自己滿有憐憫與不能容忍罪惡的本性。這個真理對豫言的解釋極為重要,因為目前有一派的人始終認為上帝在舊約應許大衛的國度存到永遠(撒下七:16),因此以色列人在末世(主再來之前)必定復國。但上帝的豫言若不廢除人的責任,祂就可以因人的不信而以別的途徑成就應許,以色列復國也就不一定是必要的事。

從耶路撒冷到地極

 

    新約聖經除了記載耶穌的事蹟之外,也記載了初期基督徒如何在逆境中將福音傳到羅馬……當時羅馬帝國的中,也是福音傳到地極重要的一環(參羅十五:28)。這個發展過程記在另一本歷史性的書:使徒行傳之中。除了這本歷史書,新約其他部分,包括啟示錄(參啟一:4),都是以書信的形式寫成的,針對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所面臨的內外問題說話,或責備,或勸勉鼓勵,或指導。

1.從耶路撒冷到安提阿:復活主的大能

    這一段的事蹟,可以說是使徒行傳前半(一至十二章)的主題,新約其他部很少提到,但卻是很要緊的一段時間。在整本使徒行傳,路加所要敍述的,是耶穌繼續在世上行事(參徒一:1)因此,他首先告訴我們聖靈如何在五旬節降臨,應驗了先知約珥的話(徒二:16-21),然後他告訴我們使徒們靠聖靈的能力在世上象耶穌一樣的醫病趕鬼與傳道,因而建立了一個蓬勃而滿有愛心的團契。

    路加又告訴我們,耶穌復活後賜下的聖靈有極大的能力。初期教會發晨極為迅速,以致使徒們無法處理一切的事務,需要別人來協助。這不是說沒有人反對他們;有人反對,但他們的工作是出於上帝,所以沒有人可以借逼迫阻止他們的進展(參徒五:27-42), 即使是有人把司提反,雅各殺了,上帝反而讓這一些逼迫把福音擴展至猶太全地,遠至安提阿,而且讓大批的外籍猶太人信主,又開始帶領羅馬的一位軍官……一個 被猶太大人劃在救恩圈外的人……相信了耶穌(參徒八,十兩章),而更奇妙的是,那個主持逼迫基督徒的保羅也被復活的耶穌改變了,這是許多初期教會的信徒不 敢相信的神跡(徒九:1-30)。

2.從安提阿到羅馬:突破與落實

 

    保羅不但在上帝的恩典下信了耶穌,而且他也成為第二段發展的主要人物。路加在使徒行傳中,讓我們看到聖靈的能力借彼得繼續主耶穌在世的工作,聖靈也同樣借看保 羅如同彼得一樣行神跡奇事來宣揚上帝的救恩。但是,保羅與彼得工作的地區與物件卻不一樣。保羅首先與巴拿巴在一個猶太僑民集中區小亞細亞(現今的土耳其、傳 道,而且在那裏得到一些有雙重文化背景的年輕傳道人(加提摩太),跟著他又在聖靈奇特的帶領下將福音傳到歐洲,建立了以外邦人(非猶太人)為主的教會。在 這一個過程中,教會把握住信仰的中心教義(因信稱義的真理),沒有要求非猶太人根據舊的的方式生活,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突破(參徒十五章和加拉太書)。

    對保羅而言,文化的突破是一種基督裏得自由的表現(加五:1), 但是,基督裏的自由並非放任胡為,也本是沿襲舊俗。在帖撒羅尼迦書信和哥林多書信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保羅與外邦的基督徒討論信仰與生活的問題。外邦的基督 徒必須放棄一些上帝所不容許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性行為方面的放縱胡為,更必須在處世為人與教會生活上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以愛心為一切行動的準則(參林前十 三章),又必須根據因信稱義的真理,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念(林前一:18—31)。這一切都是信仰的落實。

3.從羅馬到地極:生根與仰望

    當福音發展到外邦人中間時,我們又再次看到基督徒和教會也是一樣遇到內憂外患。在教會內部,基督徒的生活與信仰始終需要追求,在教會外部,基督徒的存在也引起了非基督徒的反對。新約書信中我們便看到許多這種滿了內憂外患的現象。

    以內部而言,腓立比書,歌羅西書,教牧書信(提摩太書信與提多書),彼得後書,約翰書信,猶大書等都讓我們看到第一世記下半葉的教會領袖們都要應付一些異端 的問題。這些異端一方面是起於基督徒對聖經的誤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仍帶著自己文化背景與價值觀念。在這種情形下,這一類的節信都一再警告離開真道的 危險,注意到新一代領袖們的責任,要信徒們一方面以正確的解經和基要的信仰(特別是有關耶穌基督的神人兩性與復活)為信仰的根據,另一方面堅守著信心愛心 不可分割的原則,在行為上顯出真假福音的分別(參提後三:10-17;約壹四:1-18等)。

    至於外來的逼迫,第一世紀下半葉的新約書信提及的有提摩太後書,監獄書信(以弗所,腓立比,歌羅西,腓利門書),彼得前書,希伯來書和啟示錄等。這些逼迫的 來源不一樣,嚴重的程度也不一樣,但是目的都是要基督徒放棄信仰,而基督徒感受到的,則是生命的威脅。聖經作者們針對生命的威脅,都不約而同的提出耶穌基 督的榜樣:祂經歷死亡而勝過死亡(腓三:10-11),是被殺的羔羊(啟五:6-10;彼前二:21-25),是走天路的先鋒(來十二:1-3)。他們也指出,在逼迫之下,基督徒終必是得勝者,因為上帝必定主持公義,讓基督徒在今世及基督再來之時經歷死而復活的真理(提後二:9-13;來二:6-18;彼前五:11;啟二十:4-6等)。因此,在新約最後一本書中,在死亡威脅下的基督徒能夠高唱:“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上帝,也歸於羔羊。”(啟七:10)。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羅馬書之內容提要

    羅馬書首8章的主題可見於一章17節:「義人必因信得生」。這個引自哈巴谷書二章4節的引句把保羅的教訓立於信心之上,與舊約針對行為的教訓對比。這 樣,保羅確定他關乎信心的教導並不是標奇立異的新事物,而是穩固地扎根於舊約的先知書中。

    保羅之強調猶太人將會是「外邦人的光」也不是新的論點,因為以賽亞已頗清楚地預言了這一點(賽四十二6,四十九6);他的新論點是外邦人與猶太人同為後嗣(弗三5、6)。他們不需要像一些猶太基督徒所要求的(徒十五 1),先歸入猶太教,才會被上帝接納。這就是保羅在以弗所書三章6節所談及的奧祕。


  首8章聖經的內容就是環繞這主題來發展。第一至四章處理「因著信成為義的」,顯示哈巴谷的話可應用於外邦人和猶太人。首3章表明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在罪中,基督的救贖對兩者都是適用的(三21、22)。第四章指出亞伯拉罕是外邦人和猶太人的先祖,因為他是相信主的以色列人屬靈之父,正如他是相信主的外邦人屬靈之父。跟著在五至八章中,保羅處理主題的下半部:義人必因信得生。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只要肯接受上帝在加略山上藉著基督完成的義行,便可以脫離上帝的震怒(第五章)、罪的勢力(即撒但,第六章)、律法轄制人的力量(第七章),及死的權勢(第八章)而得生。


  保羅在九至十一章討論肉身的以色列人或猶太人,與上帝未來的計劃的關係,結論是上帝不會棄絕祂的百姓──那些作亞伯拉罕後裔的以色列人(十一1、2)。若他們接受基督為彌賽亞,上帝可以把他們接在從前被砍下來的樹上(十一23)。


  最後在結束的部分,正如保羅一向的特色,他在神學性分析之後加上生活上的實際應用,他討論首11章對基督徒的日常生活有何含義(十二至十六章),並在結束全書時提醒讀者,透過他的傳道工作而有的「外邦人的捐獻」,很是重要(第十五章)。

 

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找出作者期待原讀者應有的回應

 

由於聖經作者是針對某個特定情況,為某些特定的讀者而撰寫聖經,他們對讀者會有一定的期望。因此應用的第一步,應該問作者期望他們的原讀者有甚麽樣的應用。

     

新約有些命令是清楚地頒給所有教會時代的信徒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的基督徒說,他們是基督的肢體,與現代的信徒一樣。因此,以弗所書的大部分內容對今日基督徒仍然有效,信中的命令、勸勉和鼓勵也是每一個時代的信徒的指引。

     

新約包括數種講論的形式:命令、禁誡、勸勉、願望(帖後三5;彼前一2)、許可(林前七15 ;太八32)、榜樣(林前四16,一一1)、敍述(羅一五4;林前一○6、11)、比喻和主題。這些命令、禁誠、勸勉、願望、許可,給了我們直接應用的暗示,而其他的講論則較為間接。例如,箴言中許多經文提到實行某些行動的好處,以及採取某些行動的不良後果。雖然不是直接的命令,但卻間接或暗中提出了命令。許多經文都指出不控制脾氣的後果,暗示出「要控制脾氣」這道命令。因此,有些經文提供讀者資訊,有些經文則指引讀者。

    敍事文通常用說明來教導讀者,為讀者提供資料,並非以直接命令或其他訓詞來教導人。菲爾(Fee) 和施圖特(Stuart)提及明顯和隱含的教導。

明顯的教導是受聖靈默示的作者確切地說:『上帝與約瑟同在』

隱含的教導則清楚地在故事中陳明,但用詞簡潔。你必須從故事中找出隱含的教導,不能直接在經文中讀到。

麥昆哥(McQuilkin)認為上帝用「明顯的宣告」和「一般的原則」來啟示他的旨意。

 

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提摩太前書之歷史背景

    保羅在第二次旅程中,本想前往亞西亞(而以弗所就是那裏的主要城市)但卻遭到聖靈的攔阻。他於是繼續前往馬其頓和希臘(徒十六6)。在結束第二次旅程的時候,他們略為探訪了以弗所(徒十八19、20)。

    在第三次傳道的旅程中,他以以弗所為活動的中心,並在那裏住了3年(徒十九1至二十1)。保羅第一次在羅馬被囚時,寫下了以弗所書。不過相隔了好幾年,他又寫下提摩太前書,給當時在以弗所的提摩太。


  神學大致上,我們可以說提摩太前書的神學,完全與保羅的其他書信和新約整體的神學一致。上帝的主權與愛,清楚而重複地在書信中表達出來。作者常指出耶穌 是真正的上帝,同時,也是真正的人。救恩是透過基督、藉著在上帝裏面的信心而得著的。律法並不能拯救人,因為所有人都已違犯了律法。然而,律法是好的,是上帝給予一個得救之人的指引,引導他們過討上帝喜悅的生活。


  信中的內容多半圍繞教會。所有的基督徒也應是教會的一分子。他們可在教會大大地發展基督徒的品格,他們在教會中,比在教會以外,能更有效地事奉上帝。教會需要有組織,以致能有效地把工作完成。教會必須常常盡力遠避異端,並教導福音的真理。


  本書特別充滿勉勵和勸告,由老牧者向年輕牧者──老牧者在信心中親愛的兒子──所發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