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0日 星期三

上帝藉聖靈用聖經針對人的現況說話

      舊約中有關智慧的教訓,我們知道:聖經中的真智慧並不是死板的規條,而是在萬變的環境中應用上帝的律法。這是聖經一貫的原則,在舊約時代如是,在新約時代也如是。

      當環境類似的時候,聖經中應用的方法便是採用類推的方法。例如,在舊約中,上帝引導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中吩咐他們:若是他們買希伯來男子做奴僕,這個奴僕只能賣身七年,不能是終身的(出二十一:2-6)。當他們要進迦南時,這個條例再次出現,但卻多了一句:“或希伯來女人”(申十五:13)。希伯來男女同是上帝所救贖,同樣不可以永久的失去自由。

      有些時候,原情況與新情況有相當大的差異,我們便發現聖經會針對新的情況而提出適當的處埋方法。例如、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關於婚姻的教訓。在耶穌基督時代,所有的猶太人都自稱是信上帝的人,理論上都要聽從聖經的教訓。

      因此,耶穌論及離婚問題時,只要提出聖經的根據,證明上帝的原意是不要人離婚,所有猶太人便要接受;到了保羅時代,環境改變了,教會中有些人是已婚的,但配偶卻不是基督徒:在這樣情形下,告訴非基督徒上帝不准人離婚,並不發生作用,因為他們根本就不信,認為自己不必聽上帝的話。

      在這情形下,保羅的解決方案,便是在聖靈的帶領下(林前七:40),根據主耶穌的教訓(林前七:10),針對著新的環境對當代的基督徒說:基督徒不應以離婚為解決的方法,但非基督徒要離婚,基督徒也只好接受(林前七:12-17)。不可離婚的原則仍然不變,但卻是一種靈活的應用。

 

比喻與預表

 

  首先,我們必須對幾個重要的名詞有所瞭解。比喻、預表都是聖經本身採用過的名詞或方法,所以我們先加以討論。

  比喻一詞,主要是從新約耶穌所講的故事而得名,恐怕有不少人頭腦中比喻已經等於故事了。其實,“比喻”這一原文名飼,在中文聖經中有二種譯法,一種是“俗語”,例如,“醫生你醫治自己吧!”(路四:23),另一種譯法是“比喻”,例如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浪子的比喻等等。這一個希臘字,被古代翻譯舊約聖經的人用來譯原來的希伯來字,而這個希伯來文在中文聖經內又有幾個譯法:“難解的話”(王上十:1),“比喻,謎語”(詩七十八:2),“比喻”(結十七:1),“訓誨”(箴一:8)。從以上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比喻”一詞的用意,主要是“以平易,通俗而間接的話所說的教訓”,比喻中的事或物,都是“另有所指”,而所講的事物又都是讀者或聽眾生活範圍內可以觀察到的。藉著這些事物,說比喻的人希望他們可以推論出一個教訓。

      “預表”一詞可以說是根據新約聖經用來解釋舊約的一個方法而得名。保羅說,“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指基督)的預像。”(羅五:14)。“預像”也可譯為“預表”,要注意的是,保羅不是說基督“像”亞當;在整段經文中,他反而是將基督與亞當對比。那麼,二人有什麼類似呢?正如亞當是首先人類的領袖,那從天上來的基督更是新造的人類的領袖,他們二人的行動都有深遠的影響,希伯來書的作者論及舊約與新約的關係,也說:“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來十:1)

      這裏沒有用“預表”一字,但是,作者卻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新約的事,物也都“另有所指”……指向一個未來而且是更完善的祭物,更美的約……根據這種新約的教訓,們可說預表是指舊約時代上帝用以啟示新約時代才完成的救恩之人或事物。

聖經之用字

 

  1.上下文

      二十世紀以前的聖經學者研究原文,極注重原意。一個字的原意有時候是可幫助我們瞭解一些經文的。例如,在林後四:17,保羅形容那將來的榮耀是“極重無比的”。為什麼他不用“極大無比”呢?因為希伯來文榮耀一詞原意有重量的含意。

      用字研究最要緊的是上下文(context)。 為什麼呢?因為字義隨時向而改委,舉例說中文“家”是什麼意思?一個房子下面有只豬就是家。“男”原來是這樣寫的:“田”與“ψ”在田裏拿著一支叉在工作 就是男人了。請問中國人的家是否都有豬?男人都種田?不通是不?原來那個字是這樣開始沒錯,但隨著時間的改變意思可不一樣了。用字最要緊不是原來是什麼意 思,許多時候原來的意思對後來已沒有意義。做為一個學問我們可追溯一個字的原意,追究中國人“男”是哪樣寫,它的原由……等。但不一定說原來怎樣,後來也 必一定如此。在聖經裏也是如此,字意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在舊約時一個意思到新約時可轉變它的意思,甚至變成一字多義。因此,同樣一個字在保羅書信裏不一定 要有同樣的意義。保羅書信裏某一個字的意義更不一定是約翰福音裏同一個字的意義,也不一定是雅各書信裏的意義。

      歷史上對字義瞭解不夠而引致誤解,一個熟知的例子是馬丁路德對雅各書的看法。他在念羅馬書,加拉太書、念到因信稱義,再念到雅各書“人稱義不只因著信,也因 著行為”,就說雅各書該燒掉,為什麼呢?因為在他的頭腦裏雅各書的信心的定義就等於羅馬書保羅信心的定義。可是雅各書信心的定義卻不等於羅馬書信心的定義!

      某個字真正的定義必須在上下文及著者背景裏去注意去解釋。再舉個例說,在中國教會中我們一聽到“世界”“肉體”這字眼我們立刻會想到是壞的。我們沒想到約翰三:16原文是“上帝愛世界”(God so loved the world)。這跟約翰一書“你們不要愛世界”(同樣是約翰寫的)意義就差好遠了。同一個著者,同一個字,但因上下文的關係,意思就不同了。“肉體”這個字也一樣,我們現在一談到“肉體”就怕,可是在原文裏羅八:3就告訴我們說耶穌基督也有肉體。同樣原文肉體這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意義。羅八:5-6的“肉體”等於罪性。但是八:3的“肉體”卻是血肉之身。

      我們讀經時是要聽上帝的話,上帝可能有祂自己的定義,祂的定義不一定跟我們的一樣。這點是我們研究用字時最該注意的。有人說:“我們可以不懂原文,但我們不能不懂上下文”。熟讀聖經知道上下文能幫助我們明瞭用字。

  2.相同的觀念

      研究用詞時,另一個應注意的事是同樣的觀念可以用不同的字表達出來。例如主禱文中“免我們的債”的“債”是否是指我們欠上帝錢?我想大家都知道不是指欠債而是指“罪”。所以這裏的“債”等於“罪”。在原文是二個不同的字,但用意卻相同。

      又如,耶穌說,“一百隻羊,失去一隻”是指什麼?罪人對不?浪子有的比喻也是浪子代表罪人,失去的錢也是。當我們研究聖經用字“罪”時,若我們將一切“罪” 的經節找出來,我們就瞭解了嗎?不一定。我們若能將“欠債的人”“迷失的羊”……等用詞都包括進去時,我們就就能瞭解得更廣,更深些。

      我們如何能知道聖經裏那些是同意,同觀念呢?要能知道這些我們必得熟讀聖經,好好念聖經。我們很多時候便會發覺有許多不同字,但卻有關係的用法了。

聖經譯本

      理想上讀聖經最好是讀原文(希伯來文或希臘文)不過多數人看的都是譯本。目前中文聖經譯本已有多種,由於原文有多種版本,譯本自然也就有差異。

      這些差異有時也會出現在通用的和合譯本的小字中。例如,約一:19-28這段經文有二個經文問題,第一在24節“那些人是法利賽人差來的”,小字寫著(或作“那差來的是法利賽人”),第二處在28節“這是在約但河外伯大尼”小字是(有古卷作“伯大巴喇”),28節二個地名不同,給我們看出有不同的手抄本,寫著不同的地方。我們這本聖經的翻譯者認為伯大尼可能性較大,就選用伯大尼,但另外寫著伯大巴喇的手抄本也不少,所以便用小字記下來。對我們生活馬馬虎虎的中國人來說,我們通常不會去計較那一個地名對。所以一般人都不加以理會。若要仔細查考,就另有學問。不同譯本採用不同的原文,也會因而產生翻譯上的差異,例如,林前七:15下半節和合本聖經“上帝召我們原是要我們和睦”新譯本則翻為:“上帝召你們原是要你們和睦”。比較兩個譯本,我們的問題是:到底是“你們”還是“我們”?這裏在希臘文“你們”“hymas”與“我們”“hemas”只差一個字母所以容易弄亂、無論是“你們”或“我們”,指的都是信徒,因此差別也不大。

      通用的和合本聖經中的小字,及各種譯本彼此間的差異,好多都反映出這一類的現象。細讀聖經時,讀者可加以注意。

 

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彼得前書的重要性

 

          在新約聖經的八卷「普通書信」(或稱「一般書信」)當中,《希伯來書》注重「信心」的教訓,《雅各書》則補充說明「信心」須有行為;《彼得前書》注重「盼望」的教訓,《彼得後書》則補充說明有了「盼望」,仍須在恩典和知識上長進;《約翰壹書》注重「愛心」的教訓,《約翰貳書、參書》和《猶大書》則補充說明必須在正確的真理上有「愛心」。

      如此,基督徒所不可或缺的信、望、愛三項美德(林前十三13),藉此八卷普通書信得著完滿的啟示。

      而《彼得前書》中兼論信心(一5,7,9,21;五9)、盼望(一3,21;三15)和愛心(一8,22;二17;三8;四8;五14),故在這八卷書信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和作用。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約的概念

 

  我們探討以色列百姓的興起與建國,我們發現他們和上帝有一種特別的關係,可以說是用立約來聯繫的。根據艾羅特(W.Eichrodt)的看法,「約」是整個舊約信息的中心,舊約就是在描述上帝和百姓、上帝和世界、上帝和人的關係。

舊約很多記載,即使是詩篇,也都必須用「約」的觀點才能理解。基督教的聖經分成新約和舊約,都用「約」,可見「約」實在是描述人與上帝關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英文聖經新舊約的「約」(Testament)是從希臘文的 diatheke 而來。在舊約聖經裡,「約」的希伯來原文是 berith,翻成英文就是 Covenant。「約」代表一種關係,立約雙方同意、應允或甚至發誓來表示願意遵行某些行為。不過,「約」的概念並非單一,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甚至不同場合都有它們自己的用法。「約」也不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它可以說是社會上一個實際的制度,像約的筵席、立約的儀式等等。

  考古學的研究發現,近東文化有許多「約」的存在,小至婚約,大至國與國之間的盟約,這都是為了規範原先可能沒有關係的兩個人或兩個團體間的關係而產生的。銅器時期的盟約具備有「約」最完整的架構,目前大部份的資料從赫特帝國而來,但它並非赫特帝國所開創或獨有。約既然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它勢必超越文化、超越國家。

  赫特帝國與其附屬國所訂立的盟約,最大的特色是強調帝國對附屬國所施行過的恩惠,以此作基礎要求附屬國的忠誠與順服。其內容包括訂約者的身份、歷史序言、條文、約之保存與誦讀、見證神明、祝福與咒詛、簽約儀式等等。

  另一種精神截然不同的「約」存在於鐵器時代,以亞述帝國出土的盟約為代表,其特色是以軍事力量的威嚇來壓迫對方,迫使對方順服,如有違背,將遭受嚴厲的咒詛。其內容比赫特式盟約更簡略,只有訂約者的身份、見證神明、條文、咒詛。這裡不但沒有赫特式盟約的祝福,對咒詛的描述還非常詳盡。

  比較赫特式盟約和亞述式盟約,前者係強國用精神感召來讓小國知恩圖報,後者則用軍事壓迫來使對方馴服。兩者均為強國主導。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耶穌與舊約之關係

     「你們查考聖經……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五 39)

 

基督接納聖經的權威及約束力,與此同時,他亦認為自己是舊約真正的注釋者,因而為自己保留了重新解釋舊約的權利。雖然基督在很多問題上,與猶太人的領袖意見分歧,但是,我們可以從新約聖經的記載,知道基督與猶太領袖,都一致承認舊約的靈感與權威。基督在宣揚與教導的時候,常常引用舊約作為基礎。在他面對試探的事蹟中(太四 1-11),曾經三次說「經上記著說。」這清楚表明他個人對舊約權威的信賴。當他與猶太人爭論他是否有上帝兒子的權柄時(約十31-36),他更以聖經的可靠性作為論據的基礎。

    猶太人作為上帝獨特的子民,世世代代都相信舊約是上帝道的記錄;在此,耶穌與他的猶太同胞,是一脈相承的。上帝的話語及啟示的行動,已清楚有力地向他的子民揭示出來,令他們不得不將它們記錄下來,加以保存和珍惜。於是,在以色列人的群體之中,一系列具權威性的作品,便逐漸形成︰它們包括律法、歷史敘述、先知的上帝諭、智者的訓誨,以及崇拜的詩歌與禱文。這些文獻就是那位獨一真上帝的話語。

    雖然耶穌對舊約的權威,採取一種與同代猶太人相同的態度,但對舊約的解釋,卻與猶太人有兩個明顯的分別。首先,正如眾先知一樣,基督發覺猶太人以空洞無意義的律法主義,以及形式化的禮儀,去代替清心、正直,及關懷社會的情操(例如︰可七1一13︰太九 13,十二 7——引自何六 6) 。基督是新的摩西,也是真正的先知;他在登山寶訓中解釋律法(太五一七),他否定了猶太人對律法的解釋,強調愛、饒恕,及內心的敬虔;他為某些主要的先知論題帶來新意︰這都是那些只顧埋首於律法章句的猶太人所忽略的。

    第二個要點更為明顯——耶穌堅持他成全了舊約、他自己便是舊約的主題。他在拿撒勒的會堂中宣告——「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四21)——這一句,可算是他表明身份的簡要聲明。他這種成全舊約的意欲,導致他與猶太領袖爆發激烈的沖突(約五46),同時亦塑造了門徒對舊約聖經的態度(路二十四 44、45)。

    基督對舊約的解釋是革命性的,他將舊約教導中的幾個重要課題彙集到自己身上。他正如摩西一樣,是偉大的先知,在山上教導新的律法;他是至高無比的祭司,廢棄了整個聖殿制度(參太十二6︰約二 13一15);他是智慧的君王,他「比所羅門更大」(太十二24)︰他是大衛的子孫,亦是大衛的主,是以色列王朝的合法繼承人(可十二35—37,十五 2)、得勝的人子(但七 13—15;可十三 26),和受苦的僕人(賽五十三章;可十45)。先知的主要論題都在他身上成全了。

    耶穌對舊約的解釋委實是與別不同——同代猶太人的解釋是靜態的,而他的方法卻是動態的。他認為舊約並不是一套用來規限宗教行為的僵硬原則,它乃是受默示而具權威的記載,記錄了上帝在歷史中的活動,並以上帝國降臨為終結。耶穌的話是靈,是生命(約六63),故此,舊約經過基督的解釋,也成了使人得生命的訓言(約五39)。

    基督強調先知乃是律法的正統注釋者,亦聲稱他就是舊約啟示的核心︰他的態度塑模了福音書以及使徒著作的解經模式。例如︰馬太最關心的,就是彌賽亞的生平事蹟是否與舊約先知信息前後呼應,故此,他常常重復地說「……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例如︰一22,二 15、17、23,四 14,十二 17,十三 35,二十一 4,二十七9),約翰也常常明確或含蓄地比較摩西與基督(例如︰一17,三 14,五45—47,六 32,七 19)。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經文的應用與系統化有關

 

      中國人講實用,文化特徵之一使是馬馬虎虎;對於所謂系統化或較抽象的思想不感興趣(但不是做不來);基督徒有時也受這種文化背景影響,以為系統化的討論沒有用。

      其實,一些經過系統化的看法會影響行為。例如,有人解釋馬太福音中的登山寶訓,說這登山寶訓是天國倫理。而這些人又認為天國是耶穌再來後才實現的,是 猶太人的。這一來,登山寶訓對中國基督徒的生活豈不是沒有用?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聖經時代不存在的情況:倘若對聖經沒有系統性的瞭解,又不瞭解其中的精神,我們便會發現信仰與生活脫節的現象。

      例如,民主政治制度顯然在聖經時代不存在,聖經中的文化背景是君主制,也經常稱上帝與耶穌基督為“王”。

      那麼,民主制度合乎聖經嗎?基督徒在選舉時應該怎樣投票?是不是說我們應恢復秦漢至清末的君主制?要回答這上類的問題,似乎不能說:“耶穌是王,當然是君主制”這麼一句話就解決問題。

聖經之結構與文法

 

      當我們知道聖經有不同的體裁後,跟看我們該注意的是結構與文法,結構會章涉到分段的問題也會牽涉到文法。知道結構與文法能幫助我們瞭解聖經思想的層次,可以 幫助我們深入瞭解原意。例如,在馬大福音,我們會發現耶穌基督的教訓與他的生平事蹟間插看出現,將登山寶訓(太五至七章)與路加福音比較一下,我們便會注 意到馬太福音登山寶訓的話在路加福音最少分散在三個地方出現(路六:17-49,十一:1-12,十二:22-34)這現象告訴我們,馬太是故意將耶穌的教訓集中起的記載。若將馬太五至七章,十三章,十八章,以及二十三至二十五章這幾大段耶穌的教訓集合起來,我們便可以瞭解書中結尾“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這句話(太二十八:20)包括那些事了。

      路加寫福音時也有他特別的結構。當他記載耶穌的工作時,他第一個記載的事便是耶穌在拿撒勒被棄絕的事。這故事在馬太與馬可福音都出現在耶穌工作的後期(太十三:57;可六:1-6),路加福音本身也告訴我們這件事並非第一件工作(四:23提及耶穌起碼在迦百農工作過),但他以拿撒勒的工作開始,是因為他要借這件事點出耶穌一生工作的性質和結果。在整本路加福音中,貧窮人,瞎眼的,經常是耶穌關懷的對象(路七:22,十四:13,21),但祂被人棄絕,也同樣是一再出現的主題(路二:35,九57-58,十三:31-35等)。

      知道結構的重要性以後,讓我們來看看聖經裏文法的問題,“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二十八:19),耶穌基督的大使命,用個連接詞“所以”是在回應18節 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為什麼我們要去,因為耶穌有了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所以每個人都該聽祂的話。注意這種連接詞“所以”,因為這些思想 的層次,可以幫助我們去發現某些經文的主題。通常中國教會在講差傳時我們的重點是耶穌看見那些人如羊走迷,非常可憐,憐憫他們,所以你們要去……其實太二 十八:19的“所以你們要去”是因為耶穌已做了王,他有權柄命令你去。不管你是否憐憫,可憐那些失 喪走迷的人。耶穌命令你去,你高興去也好,不高興去也好,耶穌要你去,接受大使命的原因不是你愛不愛人,而是你聽不聽耶穌的話。世人都必須作耶穌的門徒, 更不在乎他喜歡不喜歡做,而是耶穌做王后,他非做不可。知道這點後,信主便成很嚴重的事。整個福音不是能讓我們的心態來決定,傳福音不是我們喜不喜歡,信 耶穌也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耶穌有天上地下一切的權柄。這是太二十八:19,這“所以”所帶給我們的一個重點。

      在讀經時若研究得深一點,就會牽涉到文法問題了。新約希臘文文法,基本上是歐洲語言系統,在這語言裏有動詞時態,性別及前置詞等。希臘文某一前置詞加上某個名詞的“格”Case就有不同含義。動詞時態(Tense)又分過去,現在,未來。這類文法問題特別是動詞方面在中文聖經裏比較不容易看出來。但在希臘文卻是很重要。我們若能瞭解這些文法問題,常能幫助我們瞭解一些個別經文的含義,下面讓我們看看幾個例子。

      保羅在林前三:6論及他和同工們的工作,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這裏的動詞“栽種”,“澆灌”是過去時式,中文用“了”這一個助詞來表現“生長”在 原文裏則是現在式。希臘文文法在此將時間性,重點表現得相當清楚。保羅與亞波羅在過去工作過,上帝卻叫他們工作的果效能以繼續下去。

      弗二:8是一個與前置詞有關的例子:“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是談到因信稱義的教義。現代中文的“因”字,通常我們的解釋為“原因”或“因為”。若這麼解釋的話,人為什麼得救?因為我們信。但是若我們這麼解釋的話就誤解保羅的原意了。因為原文是個前置詞dia加上屬格。英文翻成through是 一個過程並非原因,現在我們翻為“借”。一位研究中文的教授曾告訴我,中國的“因”字,原來有另一個解釋,與佛教的“緣”同意。我們手頭的聖經是十九世紀 末二十世紀初的翻譯,當時的“因”字與現在的“因”字意義不同。這節聖經“因著信”,其實是指“緣於信”。有了這瞭解後我們便知道我們的信不是上帝叫我們 得救的根據;不是因為我們信上帝,所以上帝救我們。這節經文的信息是:上帝救我們,是基於祂的恩典,在得救的過程中,我們要信耶穌。這是希臘文的文法可幫助 我們瞭解更正確的教義的一個例子。

四福音和使徒行傳之語文特色

 

    學者常將馬可福音的語文風格,跟馬太福音作對比。

 

      馬可的文筆大多不是出於深思熟慮,而且語氣比較強烈有力。例如,形容耶穌受洗,馬太說「天開了」,但馬可卻說「天裂開」。此外,那從天上來的聲音,在馬可和路加的記述中,是用第二人稱「你」,而馬太則採用了較間接的第三人稱「這」。又例如,在有關耶穌醫治那痳瘋病人的記述中,馬可說:「耶穌〔對他〕動了慈心」(可一41);但馬太(八3)和路加(五13)則完全省略了這個細節。馬可記載耶穌給 5,000人吃飽的事蹟時,作了生動的描述:群眾「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可六37-44);可是,這生動的描寫,給馬太和路加略去了。馬太和路加的記載,有很多段落較馬可簡潔,可能是由於篇幅所限。一卷篇幅較馬太福音長的蒲草紙抄本,大概不便於攜帶處理。路加採用了兩卷蒲草紙才寫完其福音書。相比之下,由於馬可選載耶穌的事蹟不多,故不足一卷蒲草紙就行了。

 

    無論如何,馬可福音並不是一部經修飾過的作品。其開端,較其他福音書突然,段落的轉接也較粗糙;句子之間常有並列的情況出現。這些文體特色,其實早已為人覺察。然而,馬可生動活潑的筆觸,彌補了這些文體風格方面的缺點。馬可的希臘文可算為「書面語」,意思是說,並非粗野淺陋。馬可的希臘文是經常(但非完全)符合希臘文的語法標準。例如,馬可是其中一個新約作者,嚴守動詞與它連用字詞變格的應用原則。句子出現並列的結構,不一定會破壞思想脈絡的一氣呵成、句子間的邏輯關係,或削弱文學表達的效果。有關這方面,突出例子有詩篇第二十三篇和以賽亞書四十章12節。克萊斯特( J. A. Kleist )深入研究馬可福音之後,作出這樣的結論:「馬可有生動的筆觸,並且對自己的希臘文滿有信心。」

 

    路加在撰寫其福音書時,明顯採用了一些成文的材料(參路一1-2);因這緣故,他似乎受這些材料影響,因而沒有表露其文學造詣。不過,當他離開這些框框之後,像在撰寫其福音書的序言時,其文筆之優美,是其他福音書作者所不能及的。他那典雅的文筆,遍及全書,尤以頭兩章為甚;在那裡,他仿效了希伯來詩歌的平行體,寫出了一些傳誦千古的基督教短歌。稱這部福音書是四福音中最優美的一卷是恰當的。然而,路加福音的優美,似乎不僅在於其用詞和文筆,更在於作者的選材。

 

    除了路加以外,馬太的文筆也很優雅。他們二人在運用詞彙和組織句子方面,都比馬可更為優美。馬太喜歡用工整對稱的結構。例如,他把耶穌的家譜分為三個平均 段落;把耶穌的教訓言論分成五大組,並在每組中分別加上引子和結語;採用詩的平行體來表達耶穌的「八福」;把耶穌有關成全律法的教訓以詩節的分段來記述 (太五17-47);把耶穌對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譴責分成七個禍;二十一章24節中有優美、令人難忘的韻調:以及其主禱文採用了古典文學格式等等。

 

    四福音中,約翰福音的希臘文最為口語化,叫現代希臘人最容易明白,用詞簡單、句子結構清晰,又時常重複。書中有一組基本的詞彙,都是很普遍的,常為人使用;有時甚至採用一些更現代的字詞而放棄了古典或較普遍的通用希臘語。作者以簡潔的文筆表達深奧的神學觀念,創造了一部卓越無雙的靈修讀物。

 

    在使徒行傳,我們找到比任何一卷福音書都上乘的語文。不論是用詞、句子結構和詞形的變化等各方面,使徒行傳都比較典雅,跟通用希臘語有較大分別。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使徒對耶穌基督復活之反應

 

一、起初不明白預言的意思

 

馬可福音99-10節:『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裏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門徒將這話存記在心,彼此議論,「從死裏復活」是甚麼意思。』

 

     這是耶穌在山上變像後說到祂要從死裡復活,因為沒有經歷過,門徒不清楚主耶穌所說的。

 

二、相信得很遲緩

 

門徒們不僅在主耶穌說預言時不明白,經歷到時也不是馬上相信,因為太神奇與突然了,一時反應不過來。

 

請看馬可福音169-13節之描述:

16:9 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

16:10 她去告訴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那時他們正哀慟哭泣。

16:11 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

16:12 這事以後,門徒中間有兩個人往鄉下去。走路的時候,耶穌變了形象,向他們顯現;

16:13 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

 

    路加福音249-11節:

24:9 便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的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

24:10 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她們在一處的婦女;

24:11 她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

 

    路加福音2436-37節:

24:36 正說這話的時候,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24:37 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

 

三、因他們不信受責備

 

馬可福音 16:14 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裏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當他們被耶穌責備時,剛硬的心被轉變了,因為他們確實看見耶穌基督以復活之樣式在他們中間,使他們從此以後堅定為復活的主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