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以西結的生平

    耶利米哀歌是四卷大先知書的[中樞點],它把以賽亞書和耶利米書歸在一邊,又把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歸在另外一邊,原來前兩卷記載的是以色列人被擄前的事情,而後兩卷是被擄後的。
      
  以西結書共有四十八章,是被擄期中的先知書。可以分兩段:

一、被擄以前之警告——預言滅亡。(一至廿四章)其中又分:
1.蒙召與便命(一至三章)
2.異象與警告(四至七章)
3.罪刑與公義(八至廿四章)

二、被擄以後之預言——預言復興。(廿五至四十八章)其中又分:
1.對於列邦(廿五至卅二章)
2.對於選民(卅三至卅九章)
3.對於復興(四十至四十八章)

[以西結]的意思是上帝加力量,或作上帝是力量。他的名字沒有在別的經卷中被題起過一次,他的話在別的經卷中也沒有直接被引過一次。

 1.耶利米傳的是[聖父],被稱為[聖父的先知]

 2.以賽亞傳的是[聖子],被稱為[聖子的先知]

 3.以西結所傳的乃是[聖靈],被稱為[聖靈的先知]

這三位先知,上帝在他們身上各有不同的恩賜和託付,叫他們將聖父、聖子、聖靈之三而一的上帝見證出來。

    他 是布西的兒子,他和先知耶利米相同,是一個祭司。從小就受祭司的教育,因為他在頂言中,對於殿和祭祀是非常熟悉的。他在第二次被擄中和約雅斤王一同被擄到 巴比倫,在約雅斤王被擄後第五年,他蒙召作先知。他不像先知耶利米那樣不結婚,他是結過婚,有妻子的。他有自已的房子,在那裏,猶大的眾長老常聚集在他面 前,聽他講話。他在以西結書中的預言都是按著歷史的次序。
       
他的使命是向那些被擄的以色列人傳達上帝的話。原來他們在巴比倫還是受假先知的愚 弄,以為耶路撒冷決不會毀滅,猶大決不會亡國,他們不久就可以回國。耶利米聽見了,就從耶路撒冷寫信給他們,要他們安心留在巴比倫,建造房屋,生男育女, 切勿輕信假先知的話,應當一心歸向上帝,尋求上帝,過了七十年,上帝必使他們歸回故國。以西結就是繼續並印證耶利米所說的話,竭力使他們知道,在歸回耶路 撒冷前,他們必須先歸向耶和華上帝。雖然開始是一個艱難的工作,遭遇過大反對,但最後他是成功的,因為被擄的百姓終究痛恨偶像,一心歸向上帝,七十年後歸 回故國,這多半是先知以西結工作的果效。

以西結書中的聖靈

新約有使徒行傳,多論聖靈工作。舊約亦有以西結書,多論聖靈工作。不過使徒行傳是論 教會之發展,而以西結書是論民族之復興。使徒行傳是從馬可樓的禱告會、聖靈降臨開始,以西結書是從迦巴魯河邊,一般被擄群眾的哀禱會,看見天開了,大顯上 帝的榮耀開始。以西結名字是上帝加力量,而能力是由聖靈而來。先知不但極力的傳揚聖靈,也不住的向上帝支取屬靈的能力,以應付當時艱鉅的工作。
 
一、聖靈的象徵
 1.如手(3)指聖靈工作。
 2.如雲(4)指上帝的榮耀。
 3.如光(4)指啟示真理。
 4.如火(4)指焚燒潔淨。
 5.如風(卅七3-10)指復活重生。
 6.如水(四十七1’12)指豐盛生命。
 
二、聖靈的行動
 1.降在人身上(3、十一5)
 2.靈進入心中(2、三24、卅六26)
 3.靈將我變化(十一19、卅六26-27)
 4.靈使我站立(2、三24)
5.靈將我舉起(1214;八3)
6.靈將我帶去(14、卅七1)
7..靈賜我能力(14)
8..靈使我說話(十一5)
 9..靈產生有名植物(卅四29)指屬靈的工人。
 10.靈山四圍成福源(卅四26)

以西結的異象

一、迦巴魯河邊異象
迦巴魯河邊是俘虜集中之處,可能詩篇第一百卅七篇就是說出當初被擄的人纔到那裏的情 況。以西結在迦巴魯河邊看見天開了,看見四個活物,各有四個臉面,四個翅膀。四個臉有不同的形像:前面是人,後面是鷹,右面是獅子,左面是牛。這是代表基 督的四方面,也就是四福音所描寫的主。
 1.馬太福音是論到主為萬王之王——獅子。
 2.馬可福音是論到主為模範僕人——牛。
 3.路加福音是論到主為完全的人——人。
 4.約翰福音是論到主為全能的上帝——鷹。
 
二、枯骨復活的異象
  平原的枯骨甚多,是說到教會中被地上的豐富,肉體的敗壞,和屬世自已的榮耀殺死 的甚多。一個人剛死時是氣息斷了,接下去身上失去抵抗力,於是開始發酵腐爛,但死屍腐爛,不是 一兩 天就爛光的,必是經過很多時光,等到死屍腐爛光,只剩下骸骨,而且這骸骨到了極其枯乾,一定是死了很久了。這是指教會荒涼的光景。以西結遵命說豫言,枯乾 的骸骨便生筋,長肉、長皮、得氣息,並且站起來,成為耶和華極大的軍隊。
 
三、活水江河的異象
   水 到踝子骨,說到豐盛的生命開始影響一個人,影響力領導他的腳,他所行的道路就改變了,水到了膝,膝就會跪在上帝的面前作膝上禱告的工夫,水到了腰,腰在聖 經中代表力量,開始站不穩,不能自主了,最後水已成河,不能再走過,只能游過,上這是完全被主得著,再也沒有自己,只有俯伏在主前。主任我裏面,我在主裏 面,合而為一。

以西結的讀經

一、對他人講話
    結三1-3「祂對我說:人子阿!要喫你所得的,要喫這書卷,好去對以色列講說。於是我開口,祂就使我喫這書卷。」
 
以西結和耶利米一樣,對上帝的話也像食物一樣喫下去。但耶利米以上帝的話為食物是作 為他個人的飽足:以西結把上帝的話作為食物喫下去,是為著要對別人傳講上帝的信息。無論是為著叫自已的靈性飽足,或是為著餵養主的羊群,對主的話,都應有 像喜歡喫的食物那樣的態度。要傳上帝的話,雖然對象悖逆、心硬、額堅、不肯聽從,仍當竭力傳講。上帝兩次立以西結作祂的守望者(17、卅三7)
 
一個守望者斷不是自己設立,自己造就,自己差遣,自己說話,相反的,一切都須由上帝 調度。一個守望者在上帝面前所負起的責任是極其重大。他必須自己注意,而同時又使別人注意。他得了上帝的異象,加果因為徇情面、畏艱難、不敢向惡人直說, 因之惡人沒有機會悔改而滅亡,上帝就要向他追討惡人喪命的罪。加果他警戒惡人,但惡人不肯悔改而因之滅亡,那麼他可以救自己脫離上帝的討罪。
 
二、反覆的思想
把上帝的話當作食物喫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上帝的話細細咀嚼、慢慢消化、反覆思 想、心領神會,讓上帝的話運行任我們心中,影響到我們的思念和愛惡,像食物被吸收在我們的生命血液中,變成我們生命的一部份,這就是讀經最好的方法,但這 方法必須有愛慕聖經的心纔能運用。正加詩篇第一篇二節的話:[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一個晝夜思想上帝的話的人,就會經常從上帝那裏得著屬靈的供應和餵養。讓我們像先知以西結那樣,末開囗向人講說上帝的信息之前,先開囗「喫」上帝的書卷。那就是說,我們沒有傳上帝的話之前,要先學習領受上帝的話。

以西結的禱告

以西結所以能在被擄之地、悖逆之家、盡先知的職事,乃因他有一個充滿祈禱的心、敬畏的靈,纔能透過敞開的天,目睹上帝的異象,領受上帝的應許(卅六37)
 
一、據理力爭的禱告(四14
  以西結稱呼上帝通常用的是﹁主耶和華」,每當他親近上帝時,雖不願意上帝要他去所做的,卻仍為上帝的偉大所敬服。上帝滿有恩典的讓先知作一件令他討厭的工作,可是卻實際象徵了百姓所要忍受的饑荒。
  
二、保守餘民的禱告(九8-11
雖然他知道上帝的審判是公義的,可是仍為以色列家的餘民懇求。像前面的代禱一樣,先知告訴上帝,祂的榮耀受到虧損,因為祂曾應許過祂的子民,不滅絕殘餘的以色列民。可是上帝嚴厲的回答,並沒有減輕他們的審判,然而上帝的審判永遠帶有慈愛的本質在內。
 
三、防堵破口的禱告
  現今時代為民服務必須先得到群眾的支持,獨木難支將傾之大廈,隻手難挽既倒了狂 瀾。但為上帝工作卻有不同,合乎上帝用的人,一個並不算少,不合上帝用的人,千百個仍是等於零。今天我們常因為看見愛主的人太少而感到灰心,認為事已無可 為。然而上帝說甚麼呢?祂說祂正在你我當中尋找一個人,這一個人須具何種資歷才幹祂沒有規定,但這一個人必須肯為上帝所用。
 
  老祭司以利的時代,上帝用一個鄉下婦女哈拿的禱告,帶出撒母耳的大復興。掃羅在位之時,上帝用一個少年牧羊人大衛擊敗強敵非利士軍隊,恢復以色列的光榮。
 
  教會信仰的破囗越來越大,久已沒有人出來防堵,信徒生活分別為聖的牆多處已告倒 塌,至今無人出來重修。上帝的眼目遍察全地,要找一個人肯給祂用,竟然久久都找不到。我們只會怪責別人冷淡,卻不問自已是否夠熱心。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被上 帝使用成就大事,也都可能攔阻上帝的工作。
 
今天教會的光景太荒涼了,多少上帝的子民被擄到巴比倫去貪愛世界,我們在上帝面前,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每一個人都當來到上帝的面前,效法先知以西結,負起禱告的責任,站在破口上,防堵破口!

亞伯的獻祭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1-4節;《創世記》四章1-12
下面我們看到第一個信心的人物。《希伯來書》十一章4節,「亞伯因著信,獻祭與上帝,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稱義的見證,就是上帝指他禮物作的見證。他雖然死了,卻因著信,仍舊說話。」各位,記得信是什麼嗎?信是出於上帝的;信跟現在現實的世界,有重大的差距、衝突。

一.     都做一樣的事,但不代表都有信心

我們看到第一個信心偉人,其實一點都不偉大,而且我們從看得見的部分來講,實在亞伯 和該隱沒什麼不一樣。各位,我提醒您,亞伯和該隱都獻祭,都做一樣的事。兩個人做一樣的事,不保證兩個人都有信心或都沒有信心。兩個人都在讀經,都在禱 告,都在做宣教的事,不一定都有信心。可能上帝取去一個,撇下一個。
兩個人都在獻祭,而且甚至我們從聖經上知道,該隱是第一個獻祭的人,可是他沒有得到 上帝的喜悅。所以,不在你獻不獻祭,在你是不是有信心獻祭;不在你是不是做宣教的事,在你是不是有信心做宣教的事;不在你是不是在吃飯,在你有信心吃飯, 也非常屬靈;有信心逛街,也非常屬靈。你說逛街也有信心?有啊。我們生死嫁娶,每一件事都是有信心做,上帝就喜悅。因著聖靈的感動,因為上帝的啟示、上帝 的應許,我們認識祂的慈愛與憐恤,我們產生一種積極的態度。這個積極的態度,讓我們去逛街,讓我們去旅遊,讓我們去度假,讓我們去殉道,讓我們去敬拜,讓 我們去參加小組活動。你說,這些沒有什麼俗和聖之分?你有信心都是聖,沒有信心都是俗。
我們看亞伯跟該隱做一樣的事情,為什麼上帝喜悅一個,不喜悅另外一個呢?如果你說, 亞伯獻的是頭生的羊,該隱獻的是土地裡的土產;因為獻的祭物不一樣,所以上帝喜歡一個,不喜歡另一個。各位,那我們完全看錯了,因為我們一再講,上帝是看 人內心的,不是看外表的,所以如果你說這裡表示,上帝喜歡吃葷的,不喜歡吃素的;或上帝喜歡犧牲,不喜歡土產,那你就搞錯了。也有人說,這表示上帝喜歡畜 牧文化,不喜歡農業文化。想得很另類,但也是完全錯誤。因為,上帝不是因著祭物而喜悅:「祢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祢也不喜悅。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祢必不輕看。」(詩五十一16-17)「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他,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可十二33)「『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祭物和禮物,燔祭和贖罪祭,是祢不願意的,也是祢不喜歡的(這都是按著律法獻的)。」(來十58

二.     亞伯因著信獻祭,該隱憑著環境和感覺獻祭

你記得嗎?一個寡婦獻上兩個小錢,比財主獻的,上帝還喜悅。不是看你在做什麼,是看 你憑著什麼在做。外表所做的,真的是不重要的。亞伯因著信在獻,也就是說該隱沒有信心的獻了。那我們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特別在看《創世記》的時候,很多 人會為該隱忿忿不平,「怪怪,他獻祭,耶和華沒有收納,這很不公平。你要他獻什麼?當然他只能獻地裡的土產。亞伯是牧羊人,當然獻的是牛羊啊。」怎麼來理 解這件事情呢?各位,我說了,不是用獻的祭物來看,我們只能用聖經上講的,一個有信心,一個沒有信心。那當然我們也看到,上帝悅納的是亞伯和他的祭物,就 是先悅納這個人。怎麼會悅納這個人呢?有人說,他道德好。這個我們在聖經裡也看不出來,必須說因為他有信心。該隱不被悅納,就是他這個人錯了,他沒有信 心。當然,他後來也殺了人了,那更顯示他不好。但是,基本還是沒有信心。
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該隱為什麼沒有信心?亞伯為什麼有信心?
各位,該隱、亞伯所處的那個世界,是一個洪荒的世界;汗流滿面才能糊口,地裡長出來 的是荊棘;他們所處的世界比我們今天處的世界要壞。今天處的世界土地比較肥沃得多了,那是挪亞以後的世界,那麼也很合科學。我們在《創世記》第八章看到, 當挪亞從方舟裡出來以後,因為他獻上的祭,那麼上帝就很喜悅,然後上帝就說,祂不再咒詛這個地了。當祂不再咒詛這個地的時候,地上就有各樣的春夏秋冬,有 這些稼穡了,有這些收成了。從科學來講,這個大洪水以後的腐植質,大量的淤積的這些土質,也一定非常的好。可是,在亞伯和該隱的時候,土並不好,遍地都是 荊棘,不能長出好東西。
該隱是種地的,在這種情形之下,當然很痛苦:汗流滿面,天天被荊棘刺得滿手都是血。農夫生活很苦的,那我想在這種情形之下,該隱為什麼會獻祭呢?注意,他獻祭不是憑著信心。也就是,不是認識上帝是慈愛的。信心的定義,是認識上帝的慈愛,認識上帝的權柄。憑著環境,你怎麼認識上帝的慈愛?憑著環境,天天被荊棘刺,上帝怎是慈愛的?上帝非常殘酷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該隱憑著感覺,就覺得這個上帝很殘酷。
親愛的朋友,你憑感覺,看環境,你也會覺得上帝殘酷、無能、無情,你會看一切事情不合理;可是,你憑著信心,憑著上帝的話,憑著聖靈,你就會發現上帝有情、有義,而且做得非常對。總 之,該隱沒有信心,所以他憑著感覺看這些東西:「唉喲,生活得好苦喔。那怎麼樣讓生活得好一點呢?好啦,大概上帝很殘酷,我就獻一點東西給祂吃吧,希望給 祂一點東西吃,祂會對我好一點。」各位,這叫賄賂上帝,這叫巴結上帝,這不叫對上帝有信心。這是覺得上帝很壞,所以我給祢一點好東西,讓祢對我好一點。信 心不是我給你一點好東西,你對我好一點。奉獻不是我給你一點好東西,你讓我好一點。那叫投資,那叫投機。信心或者奉獻是,我知道你對我好,所以我獻上。次 序顛倒過來就對了。
我覺得你不好,我現在對你好一點,好叫你對我好。這個不是信心。我知道你對我好,所以我感謝。這個就是信心。
你憑著感覺,你不會有信心的。憑著感覺,上帝對你真是不好。好啦,就巴結祂一下,送祂一點東西。各位,人尚且不吃嗟來食,上帝怎麼會吃嗟來的奉獻呢?你覺得我很壞,賄賂我,希望我就對你好一點,那我怎麼會收這樣的奉獻?所以,該隱的奉獻沒有信心,上帝不收。
我們今天對上帝的事奉,如果覺得上帝好兇、好可怕,如果我不對祂好一點,不奉獻,祂 會讓我小孩生病……等等;那你真的是已經惹上帝的憤怒了。上帝對你很好,你的奉獻、你的事奉,一切要從感恩的心。你說,我生活這麼苦,怎麼感恩?信心啊。 不因為環境,不因為感覺,不因為遭遇,只因著上帝的話,因著上帝的應許。
該隱沒有這個,該隱有的就是一個純後現代的憑感覺。憑感覺真是氣得要死,憑感覺真是 火大,不愛上帝。可是,亞伯就憑信心,因著上帝的話,因著上帝的感動,雖然他也在一個很可怕的世界生活,雖然他要牧羊也很辛苦,到處都是荊棘,如何可能快 樂呢?養一個羊很不容易,可是他知道上帝對他好,以至於當羊終於生出小羊的時候,他就把第一隻羊(頭生的羊)獻上了。因為,他覺得上帝對他很好的,他相信 上帝對他很好的。所以,他把第一隻頭生的獻上,那不僅是表示領受上帝的愛,也是有信心知道上帝還會繼續給他,上帝不會對他壞的。這樣的心,上帝就喜悅。

三.     信心是喜悅的、感恩的、蒙恩的

我們任何人做事心不甘、情不願,嗟來食;我們的老闆、我們的同事、我們的上司、下 屬,都不喜歡。你想上帝會喜歡嗎?因此,我們今天對上帝的態度,包括各樣的事奉態度,求主幫助我們,是一種喜悅的、感恩的、蒙恩的,不是要做這一件事換上 帝的恩典,而是白白得了上帝的恩典,我有一個感謝的反應。那叫做信心。

四.     信心不是看結果、成敗

我們要繼續講《希伯來書》十一章裡面的「信心偉人」。我們上次把兩個兄弟作了一個對 比。亞伯和該隱同樣在獻祭:可是,亞伯,因為有信心,對上帝的慈愛、全能、智慧,是認識和依靠的。所以,他在獻祭的時候,不是抱怨,就得了上帝的喜悅;另 外一個,該隱雖然是人類第一個獻祭的,心中卻是苦毒的,不認識上帝的慈愛和良善。所以,他只想賄賂,或者想要用一點犧牲,好博取上帝的喜歡。這就不是信 心,上帝就不喜悅。
我們強調了,信心是對那看不見的上帝,而不是因著環境或因著自己裡面的主觀。我們也 強調,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你不能因為這個人結果很好,就說他是有信心的;你不能因為這個人結果不好,就說他是沒有信心的。我們從第一個對比,看到 的結果是:有信心的亞伯,後來被他哥哥殺掉了;而沒有信心,又是殺人兇手的該隱,上帝甚至保護了他,叫他不會被殺掉。而且,我們在《創世記》看到,該隱的 後裔裡有非常多能幹的人,是很多文明的創始人。
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不要因為今天受到什麼打擊,就以為這不是出於信心;也不要因 為我們事情做得很順利,就以為這是有信心、有上帝的祝福。這都不是絕對的。有的人在事奉上帝的時候一帆風順,可是上帝並不認可他。譬如:約拿要逃避耶和 華,逃得很順利,可是那不是上帝喜歡的;有人在事奉上帝的時候,為主受到各樣的逼迫和橫逆,可是明顯是有信心的。
我們再想到「登山寶訓」、耶穌的生平、保羅的教訓,甚至大衛,新舊約都是一樣信靠上帝;但事實上,你信靠上帝跟你的一帆風順、榮華富貴、今生物質上的報償,不一定是成正比的,也不一定成反比的。也就是我們很難說,是怎麼樣。
「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來十一5從亞伯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有信心,結果他慘死、橫死;而且一直到今天,上帝還沒有替他申冤呢!(這個冤要一直到主再來之時,才能申。)不但沒申冤,還保護那個兇手。亞伯、該隱的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真的要有信心,不是看環境,不是憑感覺,也不是看結果。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意義與文體相關

    一段經文所屬的文體,或文學的類型,成為它「語言遊戲的規則」(維根斯坦(Wittgenstein)提出);換言之,就是成為瞭解它的釋經原則。

    誠然,我們解釋小說的方式,與詮釋詩的方法相當不同。我們看聖經智慧文學的角度,與看預言也極不一樣。但是,有些地方仍會引起辯論,因為顯然會有重疊。例如,先知書內有很大部分是詩體,還有一部分為啟示文學。

    啟示文學中有書信的內容(啟二三), 而福音書中有啟示性題材(例如:橄欖山的講論,可十三,和比喻),書信中也有(帖後二)。為這緣故,有人懷疑文體在解釋方法上的價值,認為文體既然會混 合,便無法清楚辨認,因此不能作為釋經的工具。然而,我們能夠在某種文體中辨識出啟示文學或詩體部分,正顯示出這種方法的功效。

   
作者用意(赫爾胥稱它為「內在的風格」)能否發掘出來,這場辯論中,文體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一點。每位元作者都是用某種文體來呈現資訊,讓讀者可循一定 的規則來解開作品,得到資訊。這些暗示能引導讀者(或聽者),提供解釋的線索。

    馬可記載耶穌講撒種者的比喻時(可四1-20),特意將它放在一種情境和一種媒介中,以便向讀者作最有效的溝通。我們要瞭解其意義,就要明白比喻的功能,並注意在馬可安排的情境中,這些象徵的功能為何。

聖經的單純性與易明性

    自 從前一輩的人提出「信仰的準則」之後,教會一直在為「聖經的簡明度」掙扎;亦即,它是否能夠被人清楚瞭解。常有人指責聖經學者,說他們使聖經與一般人愈離 愈遠,這不是沒有理由的。學術界將聖經肢解,又提出各式各樣的理論來解釋,平信徒只能徒呼:「好吧!可是聖經對我有什麼意義?我能讀得懂嗎?」

    當 然,初入大學或神學院的新生,發現一段聖經可以有那麼多種不同的解釋,一定會大吃一驚。一旦知道聖經每一句話都有許多可能的解釋,他們就不再認定聖經是容 易明白的;這一點實在無可厚非。然而,這是將釋經學原則與福音資訊混為一談的緣故。其實,複雜的是如何搭造文化的橋,將原初的情境與現今的狀況連接起來, 而不是意義問題。

   
路德在《意志的捆綁》(The Bondage of thc Will)一書中宣稱,聖經在兩方面非常容易明瞭:外在,他稱之為文法層面,即可以將文法的定律(釋經原則)用在經文上;內在,他稱之為屬靈層面,即聖靈會在讀者解釋時賜下亮光。談到容易明瞭,路德的意思顯然是指最後的結果(福音資訊),而不是整個過程(發掘個別經文的含義)。

    不 過,上個世紀有人將蘇格蘭式常識主義應用到聖經上,因而許多人假定,每個人都可以自行瞭解聖經;也就是說,經文的本身已經足以將其意義充分表達出來。所 以,大家不再重視用釋經學原則來搭文化之橋,而個人化的解釋比比皆是。當時似乎沒有人注意,這樣會造成多重意義的問題。簡明的原則也擴及釋經的過程,導致 一般人解經的錯誤,以及今日相當困難的局面。其實釋經學乃是一門學問,要經過複雜的解釋過程,才能揭開聖經原初易明的意義。

   
然 而,這便讓人感到困惑,以致一般人會問,是否只有學術界的精英才有資格明瞭聖經。我認為並非如此。首先,明瞭可以分好些程度:靈修式、基礎的讀經、講道 式、作業或論文式。每一種程度都有其價值和一定的過程。其次,凡願意按程度來學習釋經學原則的人,都可以學到。這些原則並不只保留給「精英」,凡是有興 趣、有心力的人,都可以學會。基本的釋經學可以在地方教會中教導。

聖經的合一性與差異性

    福音派(強調合一)與非福音派(強調差異)對聖經的誤會,都在於不能掌握這兩種層面的平衡,其實它們是互相倚賴的。差異性是因聖經用語具類比的性質而來。聖經很少有幾卷書是向同一個情境說話因 此,在用字和重點方面,差別很大。再者,默示的教義要求我們注意這些聖書背後作者的個性。每一位原作者都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所強調的要點,和所用的比擬 法也各有千秋。例如,約翰使用「新生命」的用詞來表達重生的觀念,而保羅則用收養的意象。保羅注重惟靠信心才能重生,但雅各強調惟有行為能表現出真實的信 心。這些並非互相衝突,只是每位作者在重點上的差異而已。

   
問題在於,這些差異是否無法協調,還是以色列與初期教會在各種傳統之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之下,有深層的合一。鄧恩(JDGDunn)所著《新約的合一性與差異性》(Unity and Diversity in theNew Testament)一書中指出,初期教會有很大的差異性,而貫穿全體惟一的一條線,乃是歷史的耶穌與高升之主的連續性。這個合一始於基督論[參鄧恩後來所著《基督論的形成》(The Making of Christology],延伸至聖經論(連於初期教會的信條和耶穌言論集),甚至延及教會論(如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二章所強調的論點)。

   
可是我們不能太過強調聖經的合一性,以致抹殺了約翰或保羅個別的重點。這樣作便會產生錯誤的平行,以致依據某一位作者(如:約翰)來解釋另一位作者(如:保羅)的話,這樣的詮釋肯定有錯。不過,在不同的表達背後,卻有至為關鍵的合一性。

    差異性的概念是聖經神學的主幹,而我認為,惟有聖經神學能將解經與系統神學(以合一性為中心)連系起來。例如,在發展完備的關於堅忍的教義時,我們首先必須讓約翰福音與希伯來書充分表達各自的看法,然後才將兩者放在一起來看。而合一性的概念則為系統神學的基礎。

    當然,有限的人永遠無法作出聖經真理最完整的「系統」;可是,若說我們無法將聖經真理「系統化」,卻是不正確的。要訣是讓系統出自經文本身,透過聖經神學浮現出來,再按要義分類,扼要說明聖經各種不同表達法背後的合一性。

聖經的類比

    路德提出「信仰的類比」(analogia fidei)來抗衡羅馬天主教所提的「信仰的準則」(regula fidei)。路德反對以教會傳統為中心,而相信惟獨聖經可以判斷教義。根據聖經的合一性與易明性,他建議,基本的教義應當與整本聖經的教導吻合,而不能相抵觸。可是,路德多少仍以整個系統為重

    另一個看法,即「聖經的類比」(analogia scriptura)。德利(MTerry)的名言仍然成立。「單憑一卷書的某個聲明,或某段難明的經文,不可以推翻靠許多經文建立起來的教義」。

    教義不可以只建立在一段經文之上,必須要綜合聖經對該題目所有的內容。如果沒有可助澄清的經文(如:林前十五 29所提為死人受洗,或路十六22-26有關陰間的劃分),我們就要小心,勿作出專斷的聲明。

   
此外,所有的教義(如:基督的主權,或永生的把握)必須建立在一切相關經文之上,不可只建立在幾節證明經文,或「偏好」的經文之上。因為這樣會造成 「正典中的正典」,也就是倚重主觀所偏好的某些經文,超過其他經文(因為它們可以配合某個系統);這種作法乃是將系統強加於聖經之上,而不是從聖經中得到系統。這樣很危險,因為它假定:我們的先入為主比經文更重要;它也會錯解聖經。

    聖 經的話很少會包含整個教義的理論。聖經作者的話,常是針對特定的教會情況,將某項範圍很廣的教義,應用在一個特殊的問題上,而強調那個教義適用於當時狀況 的某一方面。例如,保羅的書信都是因事而寫,針對當地教會的問題與困難,而不是要將教義作綜合說明的神學作品。這不是說,這些作品不具神學性;而是說,各 卷書信乃是將一項範圍較廣的神學,應用到當時的狀況。

    所以,若要建立一項教義,就必須將聖經對這個問題所有的言論都放在一起,找出怎樣才是最好的摘要說明。這方式就是所謂「聖經的類比」。

解經講道

    釋經學的終極目的不在建立系統神學,而在講道。聖經的實際目的不是解釋,而是宣告;不是敘述,而是宣揚。上帝的話要向每一代人說,而釋經學的任務可以濃縮為:建立意義和重要性的關係。重解一段經文原初的意義還不夠,我們必須闡明它對今天的重要性。

   
李斐德(Walter Liefeld)說,解經式的資訊必須有釋經學的正直(忠實地複製經文原意)、前後一致(整體感)、動力與方向(注意到一段經文的目的或目標),和應用 (注意到經文與當代人的關係)。若缺乏任何一項,就不算真正的解經講道。有人誤以為,只要解釋該段聖經的意思,就算解經。這類講道常會用好些投影片,說明 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的細節。可惜,聽眾離去時,只是對這類學問印象深刻,但他們的生命卻沒有被摸著。在真正的解經講道中,聽眾的「水平線」必須與經文的「水平線」融合。傳道人必須問:倘若聖經的作者在向今天的會眾講道,他會如何應用這段經文的神學真理。

   
羅賓森(HWRobinson)將解經講道定義為:「溝通聖經的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源於一段經文;在研究相關的歷史、文法,與文學之後,靠著聖 靈,傳道人首先將它應用於自己本人,然後再傳給聽眾。」

    個定義非常好,兼顧到以上所談的幾個問題。現代的解經講道者,第一步必須進入經文的原初狀況中,然後再將原來意義的重要性,應用到自己身上。接下來才是把這些傳給聽眾;而聽眾也必須先被帶入聖經原初的情境中,然後才領受這些真理與他們個人需要的關係。

    許多時候,傳道人只強調其中的一方面,以致講道或是變成枯燥的解經,或是變成動力十足的娛樂節目。這兩方面,就是經文原初的意義,和 對我們時下情況的重要性,在解經講道時都不可或缺,這才是釋經學努力的真正目標。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