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比喻的解釋

 

  一、以直接的話解釋事物

      聖經中的比喻與故事既然都是另有所指,作者在寫作時便往往在開始或結束時加以解釋,點出那個故事與比喻的重點;另一個較巧妙的方式,則是在故事過程中藉對話表達。

      例如,在路加福音十五章,作者為我們記載了耶穌著名的三個比喻:失羊,失錢與浪子的比喻。由於現代福音音樂“九十九隻羊”與佈道講章“浪子回頭”許多時候已深印在信徒心中,許多時候我們便以為失羊的比喻重點在尋找,浪子的比喻重點在罪人悔改。事實上,我們現在所瞭解的重點,原來只是二個比喻中的特點。在述說十五章比喻時,路加為我們提供了耶穌的結論:“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比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十五:7)“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十五:32)

      一個藉著耶穌的結論,另一個借看浪子父親的話,把重點表達了,換言之,這二個故事的原意,是罪人悔改所帶來普天同慶式的快樂。

      路加十六章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也有同樣的現象,路加首先藉著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對話(十六:14-15)指出這比喻的重點是錢財的地位(在中文聖經,由於十八節有一個標題,一些人便看不出路十六:14-31原是一大段)。可是,在故事的敍述中,表面上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有錢人死後下陰間受苦,貧窮人死後享福”。其實,在整個故故事中,耶穌曾二次藉著對話,指出這錢財主的問題:“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十六:29)“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十六:31)這二句話一再指出:財主與弟兄們的問題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聽從。所以財主死後受苦,不是因他有錢,而是因他不信。

  二、以歷史文化解經法為基礎

      在歷史文化解經法中,我們曾指出地理常識可幫助我們瞭解好撒瑪利亞人故事中,為什麼從耶路撒冷往耶利哥是“下去”,而不可能是“上去”。應用歷史文化釋經法 的其他原則,也可幫助我們從正面瞭解比喻或故事。以我們剛才所提路加福音十五章失羊與浪子的比喻為例,倘若我們追問為何耶穌要講這罪人悔改所帶來的喜樂, 路十五章第一、二兩節便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因為法利賽人和文士反對耶穌接待罪人。因此,耶穌要借著比喻告訴他們:你們不僅應該接待罪人,而且應該體會罪人 悔改的喜樂!失而再得固然是人間的樂事,也是天上慶祝的事!從上下文,我們可以找到比喻的原意。

      對於細節的瞭解,歷史文化解經法也極重要。根據上下文,好撒瑪利亞人留下給店主的二個小錢,應該是他愛心的表現,顯出他負責任,不但是暫時醫好傷口,更幫助他完全康復。這樣,這個行動的意義,便與整個故事有關係了。對於文中沒有明言的,也是同樣的原則。讀到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也許有人會問:到底摩西和先知的教訓又是什麼?顯然在比喻本身我們找不到答案,但是,我們若從宗教背景著手或整本路加福音的結構著手,我們便不難發現:路加在介紹耶穌生平事之時,便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指出上帝的心意原是要貧窮人有福音,瞎眼的得看見。(路四二:17-19;賽六十一:1-2)

  三、止於當止,不必窮推

      解釋比喻一個最大的難處,是細節的處理。固然利用經文中的提示及歷史文化解經法可以幫助我們抓到重點,是否比喻中每一細節都有意義呢?一些採用寓意(靈意) 解經的人,往往從每一細節都找到一個特別的意思,例如俄利根便認為好撤瑪利亞人留給店主的二個小錢便是代表聖父與聖子。但是,從耶穌基督自己的話,我們卻 發現不必每一個細節尋找隱藏的意義。在馬太福音十三章,耶穌基督曾為撒種的比喻提出解釋(太十三:19-23):不但比喻中的種子有意義,連路旁,石頭荊棘都有意義。然而,要注意的是,在整個解釋中,解釋的路向是比方,類比,而不是寓意。更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基督沒有解釋三十倍,六十倍或一百倍是什麼意思。當然,相信寓意/靈意解經的人可以辯解說:他沒有解釋,不見得就沒有意義。我們卻要說:他既沒有解釋,我們難道比他更體會上帝的心意?何必窮推!

      事實上,任何類比都有它的限制,窮推必定產生問題。例如,在浪子的比喻中,若從一般寓意或靈意推論,那個大兒子必定是代表法利賽人與文士,那麼,父親對大兒子說:“兒啊,你常與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路十五:31)

      我們是否要說,在耶穌的思想中法利賽人與文士照樣有上帝的同在,根本不必信耶穌?同樣,在失羊的比喻中,顯然我們也不能說沒有失落的九十九隻羊是指沒有失落,因此大多數人類不必悔改。倘若我們要在經文細節上尋找意思,找出來的必須是與主題信息有關的纔是。

比喻的解釋(5)

 解釋比喻時,不要忘記它有地方色彩。

我們的主生活於古代巴勒斯坦猶太人之中,他所講的比喻都是取材于這個文化背景的。所以,解釋每一個比喻,都必須儘量瞭解該比喻的地方色彩。譬如,太二十:1 - 16 葡萄園的比喻:當時勞工市場的情形正如耶穌所說的,供過於求的狀況非常嚴重。有的工人一早就在等,直等了十二個小時,等到白日將盡,即將收工前一小時的時分還在閑站。那些一大早就被雇傭的實在沒有吃虧,因爲他們怎麽知道自己一定被選上;他們之被選上,得以工作,完全是恩典。這是整個葡萄園比喻的關鍵,忘記了這一點,盡在斤斤計較上盤算,運用現代人的勞資關係或者同工同酬的原則來解釋,我們就根本不能明白這比喻的要領。

如果要把教義建立在比喻上,請三思而後行。

很多千禧年派的教義,不管是前千禧年派、無千禧年派、後千禧年派,還是時代論者,都是建立在幾個比喻上,這是非常危險的。譬如有人說馬太福音十三章裏的七個比喻是一個奧秘,它們代表教會的七個時期等。除非在聖經裏有別的經文可以支援那個教義,我還是提醒讀者加倍地小心。比喻就像是一種類推法(analogy),從類推或比擬的東西建立教義是極度危險的事!

在結束這章之前,讓我再次提醒讀者,比喻不是聖經裏的密碼,只有那些屬靈人才能解碼。耶穌用比喻的目的是要幫助門徒明白天國的奧秘,不是要封閉天國,讓門徒看不見。我們大可放心,仔細地查考每個比喻,洞窺天國的全貌。

比喻的解釋(4)

 

       注意比喻的上下文,是否有線索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比喻的意義,也要注意耶穌怎樣解釋自己的比喻。

以前我已經說過,不論是什麽文體解經,第一要緊的就是看它的上下文,解釋比喻也不例外。譬如,路五:36 - 39 節和可二:21 - 28 節有關新布及新皮袋的比喻 - 這個比喻的上文是耶穌在治癱瘓病人之前,竟然說他有赦罪的權柄;耶穌呼召利未後,又和罪人稅吏同坐以及耶穌的門徒沒有按律法禁食。比喻的下文是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不按律法行事。法利賽人和文士站在傳統的立場看待耶穌,指責他的不是。耶穌才用這新舊難合的比喻說明他帶來的新生命不是建立在舊有的猶太教的基礎上,也不是在舊有的傳統文化上改頭換面。他來是要人得新生命,這生命是建立在新的約上。

又如路加十五章記載了三重的比喻,即:失羊的比喻、失銀的比喻、浪子的比喻。這比喻的上文是路十五:1 - 2 節,“衆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這比喻的下文是說到耶穌和罪人、稅吏一同吃喝是合理的。因此牧者、女人、父親都代表愛、赦免、和在基督裏的救贖。失去的羊、失去的銀子都代表圍繞在我們主四圍的稅吏和罪人。

耶穌說的撒種的比喻(太十三:3 - 9,18 - 23)、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 - 30, 36 - 43)等,他自己都加以解釋。在撒種的比喻裏,四個主角(Points of Reference)就是四種人對領受了福音後的反應,耶穌提醒他的聽衆,大部分是可能成爲門徒的,要成爲“結實的好土地”。當耶穌自己解釋了比喻後,我們就不要加鹽加醋,再解釋他的“解釋”了。

 幾乎所有的比喻都是離不開天國的

很多比喻都以天國好像。。作開頭的。基督來是要傳揚天國的福音,並宣佈天國已經近了。有些比喻直接說到天國,有些雖然沒有明說,但也離不開天國的教導。因此若要充分解釋比喻,必須瞭解這個比喻與天國、耶穌基督、和他的福音的關係。猶太人當時的天國觀跟基督耶穌要傳講的天國是完全不同的。這裏我要解釋一下:

“天國”和“上帝的國”是同義的,因爲猶太教的拉比是很敬虔,他們不敢直呼上帝的名字,便以“天”或“榮耀”來代替他。這是爲什麽只有馬太福音是用天國這個字眼,理由是馬太寫作的物件是猶太人。天國一詞從來沒有在舊約出現過,但它的思想卻是深深植根於猶太人的宗教和政治層面。從出埃及開始,以色列就是上帝的國,是上帝所統治的,有別于周圍的外邦人。對他們來說,上帝的國是包括了管制者、管制權,被管制的人民和地土。耶和華上帝爲王的觀念遍佈于詩篇和先知書上。國破家亡之後,他們就開始把上帝的國和耶和華爲王的觀念推展至末世,盼望有一位救世主彌賽亞來救贖他們,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度。同時,爲了解釋他們遭受的苦難以及社會上種種罪惡,他們把這一切都看作是撒但的工作;昔日那在上帝寶座前控告約伯的撒但,現在下到凡間肆虐。撒但在地上有自己的國度和管制權,這原不是舊約的觀念。耶穌一來,他傳講上帝的國近了。猶太人,甚至門徒們都以爲這就是他們朝思暮想的彌賽亞國度,特別是他們看到耶穌行的神迹奇事,就更以爲耶穌要來推翻羅馬的統治,建立地上的彌賽亞國度了。耶穌要做的就是用比喻和其他教導糾正他們錯誤的天國觀。耶穌傳講的天國有什麽特徵呢?

A。有權能生命:耶穌的天國不是猶太人夢寐所求的赤裸權力,不是政權版圖,乃是權能生命。天國像一粒芥菜種,雖然很小,卻長起來成了大樹,充滿生命。地上的政權會連根被拔起來,上帝的國永不衰亡。

B。天國不屬於生來自命不凡的猶太人,也不屬於皇親國戚,更不屬於大財主或自以爲有學問、傲慢自大的人。天國是屬於小孩子和像小孩子的人(太十九:14),虛心的人,饑渴慕義的人。。。對猶太人來說,這簡直是聞所未聞,驚天動地的宣告。

C。進天國與作門徒是分不開的。天國裏沒有分平信徒,門徒,傳道。。不錯,在天國裏也有領袖,但他們不是管轄別人,爲首的必先要服侍衆人,這是天國的原則。(可十:43 - 44)耶穌說:“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十一:12),意思就是說,得天國便必須作門徒,沒有較舒服的捷徑。作門徒是要付出代價的,耶穌說:“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37)這是天國的要求,沒有討價還價的地步。

D。“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三:5)這是上帝的恩典,不是人可以積功德換來的。這是恩約,是用基督耶穌的血所立的,天國裏的人是耶穌用重價買贖過來的。

E。天國也有預言的性質。在這世代的末日要有一個大的收割。基督耶穌第二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把真與假加以分開。

所以,那裏有上帝旨意行,那裏就是上帝的國,這是主禱文裏的教導,也是耶穌說的“上帝的國就在你們心裏”的意思。我們是天國的子民,行事爲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在比喻裏,在登山寶訓裏,在書信裏,甚至在整本新約就是教導我們怎樣做個天國的子民。

大家明白了這點之後,我們在解釋比喻時,必須謹記于心,天國已經降臨;天國繼續存在;天國還要來臨。我們要分辨該比喻所論到的是屬於那一種性質的天國,或是所有的性質都包括在內。耶穌也時常用比喻催促人要趕緊進入天國,因爲時間已經不多。譬如,路十六:1 - 8 不義的管家,耶穌不是讚賞他不義的作爲,乃是催促人快點行動,天國已經近了。太十三:44 - 46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和天國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的比喻,都是提到找到天國的難以言喻的喜樂,是值得用一切去換取的。

比喻的解釋(3)

  比喻所陳述的只有一個中心真理 

這是解釋比喻的最高原則,差不多所有研究比喻的學者都強調這一點。有位學者說:“標準的比喻只提出一個比較,其餘細節都沒有其獨立的意義。”另一位說:“不要讓比喻隨處漫遊。”這就是比喻不同於寓意故事的地方。在寓意故事裏,每個細節都有其意義,但在比喻裏,作爲一般性的指導原則,它只有一個中心主題。譬如:約十五:1 - 8 節有關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 - 整個比喻的重心在講明怎樣可以結果子更多,就是常常住在主裏面。所謂常住在主裏面的意思,就是常常和主聯合,常按上帝的旨意而行,這樣就可以結果子更多了。若把第二節說的“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解釋爲,不結果子的信徒要滅亡,是誤解了整個比喻的重點,是把比喻的細節取代了比喻的中心地位。又譬如,太二十五:1 - 13 節有關十個童女的比喻 - 耶穌自己已經把比喻的重點說明,在第十三節,“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爲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細節如燈呀、油呀、童女等不是代表什麽特別的東西。比喻是把真理盛裝於器皿中,因此不可避免的,會提到一些枝節的事,以裝飾比喻的背景。但這些裝飾沒有特別的意義。解釋比喻教訓的危險是,把裝飾用的枝節解釋成帶有特別的含義。

每當我們解釋一個比喻時,首先我們要找出它的Points of Reference,也就是它的主要角色。譬如,路七:40 - 50 節有關債主和兩個欠債的比喻。這個比喻的角色有三個:債主,和兩個欠債的人。他們所代表的人物很清楚:上帝就像債主,法利賽人西門和那個有罪的女人就像那兩個欠債的。記住,Points of Reference 不是比喻的中心主題,他們只是角色的扮演。這個比喻的中心主題是:耶穌責備西門不懂得怎樣回應上帝的愛;上帝卻接納那個知罪悔改的女人。

我再舉一個例子。路十:25 - 37 是家喻戶曉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這裏的主要角色其實只有兩個:落在強盜手中的那個人和撒瑪利亞人,其他如強盜、祭司、利未人、店主、牲口只是陪襯,以加強比喻的演出效果。律法師不是不知道誰是“鄰舍”,耶穌也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他只是用這個比喻來暴露律法師的偏見和心裏的憎恨。祭司和利未人都是屬於“祭士”的宗教階級,跟法利賽人、文士和拉比這些律法專家原本就是對頭。當祭士和利未人經過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而不予以理會的時候,他心裏一定說,“當然咯!還有誰會幫助他,除了我們法利賽人和律法師。”他怎麽也料想不到,下來那個伸出援手的人竟然是他恨惡到極點的撒迦利亞人。這是耶穌給他的一大巴掌。律法上“愛人如己”的“愛”是不能私下加以限定範圍的,這就是比喻的中心真理。

比喻的解釋(2)

    比喻的內容和含有的因素?

比喻的內容都是有關天國或神國的事。它提供我們福音在世界擴展過程的資料、傳揚福音的結果、末世的情形、上帝對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方法、神國性質等等。

比喻含有四種因素:

第一,比喻取材於屬地的事件、習慣、或可能發生的事,強調點是在“屬地的”。比喻論到農人種田、婚姻、國王、筵席、親族關係、生意的安排、或百姓的生活習慣。由於它取材自具體的、活潑的生活事實,所以比喻可以成爲教導的有效工具。

第二,超越屬地的因素之上,乃是比喻所要教導人的屬靈的教訓,或神學的真理。

第三,屬地的因素和屬靈的因素,中間有類比的關係。就是因爲具有這種類比的關係,比喻才能作爲說明和爭論之用。

第四,因爲比喻具有兩個層次的意義,所以每一個比喻都必須加以解釋。角色、因素、舉動都須加以辨認。解經者如果試圖在比喻中的每一個細節,尋找其象徵意義,這就超越了該比喻所要表達的教訓,重蹈以寓意解經法解釋比喻的覆轍。

爲什麽耶穌用比喻來教導?

耶穌自己曾在太十三:11 - 17,可四:10 - 12 和路八:8 - 10 加以說明。

第一,比喻是要向跟從他的人啓示真理,教導有回應的門徒之一種方法。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溝通方式,因爲比喻的故事都是生活化的事物,聽衆立時可以投入故事的情節。當他們急於知道故事將會如何發展和結束時,便挑起他們的好奇心。比喻能引發人去思考。透過類推,耶穌希望聽衆能借著判斷那些非常熟悉的事物,同樣地判斷那些前所未知的真理。

第二,比喻是要把真理對不回應的人隱藏起來,使那些繼續悖逆上帝的人心裏堅硬。咋聽起來,這是難以想像的。但這正是以賽亞書第六章的教導,也就是耶穌在太十三:14 - 15 所引用的經文。換句話說,這些人就算聽了比喻,知道箱裏有寶藏,他們也不屑一顧。既然如此,就不要給他們那把開啓寶箱的鑰匙,以免他們糟蹋了寶藏。所以,借著比喻教導出來的真理,像被幔子遮住,因此可以試驗一個人的靈性的回應,或是試驗一個人是否在屬靈上願意遵循比喻的教訓,並且願意學習比喻的意義。

比喻的解釋(1)

 引言:

        經文解釋上的差異往往破壞了基督徒在靈裏的合一,這是一個經常存在的危險。這些差異尖銳的時候,往往感情因素就會高漲。我們一定要站立在三位一體、耶穌基督和救恩的偉大真理上,在愛心的範圍內,解決釋經學上的差異,努力保持在真道上的合一。若在解經學理論上的勝利,是以犧牲基督徒的和諧爲代價,那是不值得的。

 什麽是比喻?(Parable)

“比喻”一詞的定義是“並排”,目的是在作比較。陶德(Dodd)給比喻所下的定義是:“用最簡單的方法說,比喻是從自然界或普通生活中,以活潑或奇異的方式,舉出明喻或暗喻,吸引聽者的注意力,並留給聽者心中一個問題,到底說者所要表達的教訓是什麽,以引起聽者主動的思想。”更簡單的說,比喻是用屬世的、可見的東西解釋天上屬靈的、抽象的東西。所以比喻時常用“天國好比。。”作開始。

比喻不同於寓言(Fable),因爲比喻既不注重細節,也不想入非非;比喻不同於神話(Myth),因爲比喻並不是杜撰容易被接受的民間故事;比喻也不同於寓意故事,因爲比喻並不是每一個細節都含有特別意義;比喻也不同于明喻、暗喻或借喻之類的象徵性語法,只需用一個字或一句片語來表達比較或類推,而是以故事的形式來表達的長篇類推。

聖經有多少個比喻?

新約裏的比喻大部分都是出自耶穌。大部分學者通常認爲耶穌說了三十多個比喻,不過實在的數目很難確定。根據證主聖經手冊(The Lion Handbook to the Bible),福音書裏共有39 個比喻: 馬太福音有21 個比喻,其中10 個是獨有的;路加有28 個比喻,其中有11 個與馬太相同,另外的17 個是獨有的;馬可載有8 個,其中只有1 個是獨有的。

舊約裏也有比喻,譬如,先知拿單說的小母羊羔故事(撒下十二:1 - 13),雖然沒有指明是比喻,但它具有比喻的特徵。有的人也把以賽亞書五:1 - 7 節有關耶和華的葡萄園當作是比喻,也有人認爲它是寓意。

查考聖經應有的態度

     「釋」就是解釋,「經」就是聖經,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也是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每一個基督徒都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透過聖經把他的心意向人啟示,使聖經成為基督徒信仰與主活的根據和目標。

    讀經生活是促使基督徒生命長進的必要條件之一,有人比喻,呼吸、吃東西,都是維持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同樣,基督徒的禱告就是屬靈的呼吸,讀經就是屬靈的飲食,讀經和禱告是基督徒每天必要進行的活動,這樣才能使屬靈生命紮實和正常的生長,一個人不呼吸、不吃飯,他肉體的生命必然出問題,無法繼續生存,而基督徒不讀經不禱告,他屬靈的生命同樣會出毛病,雖然道理大家都明白,實行起來卻有不少問題。

讀經的態度

    今日教會的情況是 許多人熱切渴慕聖經,卻沒有聖經可讀。相反的,許多有聖經的人,卻並不渴慕上帝的話。也有人每天按時讀經,卻讀不出所以然來,甚至感覺索然無味,難以明白;也有些人左翻右看,沒有系統的漫讀,因此不能明白信仰的精意;也摸不著聖經與個人信仰的關係,往往就斷章取義,左一段,右一節,胡亂解經,大作文章,結果 造成個人信仰上的偏差,甚至演變成教會中的異端,使教會遭受極大的虧損,這是何等可惜。在此情況下,我們應該思想到底該如何查考聖經?使靈命穩定的成長。

在查考聖經之前應有下列五種態度和準備︰

一、認清聖經是上帝的話。

認清聖經是上帝向人啟示的媒介。藉著聖經使我們認識這位創造天地萬物的惟一真上帝。箴言九章10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言一章7節又說︰「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由此可見,一個人想從聖經禮面認識上帝,並獲得智慧和知識必須從敬畏上帝開始。

二、心存謙卑。

一個自高自大的人就好像為自己築起一道牆,既不願開放自己的心胸去接受別人,更無法接受上帝,唯有在上帝面前謙卑的人,才可以看出自己的不足,願意接受上帝在他身上的工作。謙卑的人也是虛心的人,他不去固執於自己的個性、思想、感情、知識而不肯改變,也不去故意違抗上帝,一個越謙虛肯受教的人,也就越發蒙受上帝的啟示,進而發現聖經中豐富的寶藏。

三、具備愛慕和追求真理的心。

一個人如果希望從聖經禮面得到豐富的領受,他必須對上帝的話有強烈的喜愛和興趣。就如一個學數學的人,如果對數學沒有任何興趣,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而影響學習果效;相反的,如果他有興趣的話,就會學得精通且迅速。但怎樣才能產生興趣呢?這就要視個人與上帝的關係而定,就好像熱戀中的情侶,會時時刻刻盼望聽見對方的聲音。一個愛上帝的人,在查考聖經時,感覺也是既甘甜又喜樂的,對聖經產生興趣,除了愛慕上帝的話以外,另外還需有追求真理的心,及求真的態度。唯有聖經的真理在時代急遍轉變,人心迷失方向的時刻,仍然屹立不動,在人心敗壞,各懷詭詐的社會禮,能夠教導我們以真誠無偽、無私的愛心與人共處。

四、具備清潔的心,聆聽上帝的聲音。

為何保有一顆清潔的心是上帝所看重的呢?因為心不清潔容易使罪性在禮面活動,進而產生良心的斥責和壓抑,更想逃避上帝的面,聽不進上帝的聲音,讀經時自然得不到什麼亮光和領受。另一方面,清潔的心、也是單純的心,不為世上各樣的事務所煩擾,也不受個人私慾的牽引,單單專心仰望上帝,這樣才可能在上帝面前安靜下來,聽見上帝的聲音。

五、透過禱告。

許多時候,人們因著身、心的軟弱,要長久保持時刻儆醒、敬畏和謙卑的態度並不容易,因著驕傲和散漫,人很難每天保持熱愛上帝話語和追求真理的心,所以一不小心就犯罪了,與上帝的關系也變得疏遠了。而這個世界處處充滿了險惡,人心詭詐、壞到極點,要保持清潔、安靜的心更是不容易的事,但感謝上帝,他給我們禱告的權利,當我們在查考聖經的態度上出問題時,可以呼求上帝潔淨我們、安靜我們。

另外,讀經前的禱告,本身就具有一個積極的意義,因為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是聖靈啟示先知和使徒寫下來的,因此當人查考聖經時,便不可單靠自己的知識與聰明去理解,而需要依靠聖靈所賜的智慧和啟示,才能了解屬靈的事。其實人的智慧和悟性都是上帝所創造的,是與生俱有的,只是人在犯罪後便失去了智慧和悟性,理性也受了罪惡的蒙蔽;不能透視屬靈的事,因此需要透過禱告以支取上帝的力量,除掉心中的障礙,並進一步了解屬靈的精意。

聖靈的工作

當我們向未信主的人傳福音時,可能都會有過這樣的經歷,不信主的人,越看聖經就越容易產生反感和抗拒,但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不認識主的人,因著弟兄姊妹詳細而誠懇的為他解釋聖經,最後終於信主了,這就是聖靈的工作。聖靈感動人心,使人願意降服在上帝的面前,他的心改變了,便可以領受,人願意領受聖經,乃在於他的心先被改變、逐漸尊重上帝的話。

所以我們無論傳福音、或自己研讀聖經,均應當先為人、為己禱告,求聖靈預備、改變我們的心思意念,使我們得以承受、明白真道。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馬可福音之背景、寫作目的、神學

 

  從釋經法的觀點看,沒有甚麼比勾畫馬可福音全景的任務更重要。然而在勾畫全圖之前,似乎應先解決一些細節的釋經問題(在某程度上這是需要的),不過任何一卷書中細節的意義,都在乎它與全文的關係。意思就是,我們必須常在這兩方面保持平衡:我們要在全文的亮光中闡釋細節,又因應細節的解釋去更正對全文的看法。

 

然而,有誰能確定本書的寫作動機和目的呢?或許在此需要先指出,沒有任何一種解釋可以滿意地包羅所有的例證;另一方面,縱使最乏說服力的解釋,也可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見解。例如,上述曾經略提到一個觀點,說馬可當時可能正在對抗一個異端學派;那學派強調耶穌的神蹟,並且視祂純粹為一個行異能的神人。雖然這觀點發表時並未獲得普遍認同,但有好些學者確視馬可福音為一本更正某些神學思想的書。認為馬可與保羅有密切關係的學者馬雷夫指出,馬可這位佈道家要反對某些異端教派,因為他們歪曲了保羅的信息,單單強調基督屬天的形象(可與保羅在歌羅西書中針對異端的觀念作一比較)。正如馬氏所說,為了回應這些背離正道的異端,馬可強調「耶穌在世似乎矛盾的生活;時而受苦,時而得平反」。縱然有人認為這構思只是空想而已,但可能仍有它可取之處。

 

  正如上文曾說過,祈侯活把重點放在馬可的啟示文學背景上。

 

  祈氏與其他學者把主後66年猶太人的革命與這觀點連繫在一起,但我們不一定要把經文與這歷史事件作任何聯繫,才可細味馬可福音十三章(主耶穌對將來啟示的訓言)對逼迫中的初期讀者的重要性。

 

  要把馬可福音的背景重建,最滿意的做法可能是看這福音書與第一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尼祿王的迫害有關;舉個例來說,馬可是在眾福音書中唯一詳細記載耶穌被催促至曠野後,與猛獸同處的(1:13)。

 

據凌威廉的意見,這細節「對那些在鬥獸場中,無助地面對著猛獸的信徒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這說法雖然不無困難,但也為許多資料提供合理的解釋。首先,這說法與有力的傳統──指馬可福音寫於羅馬──相符合。

 

第二,馬可針對那些正受逼迫的信徒而說,所以他在書中很快就提到約翰的下監和一些其他的細節。

 

第三,馬可強調作門徒的代價。基督徒面對逼迫時,總想把作門徒的要求放鬆一點(4:17、19)。

 

第四,或許在這裏也該重提馬雷夫的觀點。

 

他認為迫害會使基督徒容易接受幻影說(這說法強調基督只有神性,既然這樣,門徒就無需受苦了)。正因為這原因,馬可的回應就是強調耶穌的人性,而祂的人性特別在受苦的事件中表明出來。

 

第五,明白了這背景,我們就瞭解主在第十三章的啟示信息的重要性,是要鼓勵門徒;在他們受逼迫試煉時,提醒他們將來必要得著榮耀。

 

最後,馬可特別關心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問題,這正符合羅馬異教充斥的環境,受苦的基督徒決不會忘記他們身處的不信群體。既有這特殊的傳福音任務,馬可就向他的讀者保證──耶穌真是上帝的兒子;就是羅馬的百夫長也開始認識這真理(15:39)。

 

時代論的釋經學

      字面意義解經︰時代論者一致持守按字面解經的方法,這方法可擴大到末世論研究。很多保守派非時代論者詮釋聖經的方法是︰除了預言,所有經文均按著字面解釋。時代論者將字面意義的解經應用到任何一個上帝學範疇上。雖然「字面意義」這個詞,可能會引起若干問題,但這是對任何文字著述,正常而慣用的理解方式——所有語言一般都是按此去了解的。所謂按字面意義解釋,就釋經學來說,是指一種詮釋聖經的方法,而不是指受詮釋作品所用的語言,按字面注釋時,是同時顧及所用「語言」的字面意思和象徵意義。時代論者堅持一點,聖經中的預言雖然都是用象徵性語言寫成,但需按字面意義去詮釋。一個原因是,除了一貫性的問題外,還要考慮到基督第一次降臨的預言,都是按著字面意義應驗的。同樣,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有關基督第二次降臨的經文,也是按著字面意義而應驗。


     時代論是建基於上帝給予以色列無條件的應許這個事實之上,那些應許就如亞伯拉罕之約(創十二1至3)。在這約中,上帝應許把土地與子孫賜給亞伯拉罕,上帝又賜福亞伯拉罕的後裔。時代論者相信,這些應許將來會按字面,應驗在以色列身上。而非時代論者就把這些預言,作靈意化的解釋,應用在教會身上。
  教會的獨特性︰時代論者強調,以色列人是代表昌盛的雅各的後裔,不能與教會混淆。若查看《經文匯編》,以色列(Israel)這名稱,經常是指雅各肉身的後裔而說,不是按「靈意」去解釋,用來指教會。雖然非時代論者常以教會代表「新以色列」,但這是沒有根據的。


     時代論者說,上帝對以色列人有一個清楚的計劃,對教會也有一個清楚的計劃。他給以色列人的命令,不同於教會的;他給教會的應許,也不同於以色列人的。上帝吩咐以色列遵守安息日(出二十8至11),教會則守主日(林前十六2);以色列人是耶和華的妻子(何三1),但教會則是基督的身體(西一27)。


     按哥林多前書十章32節,教會誕生之後,以色列人與教會之間是有區別的。這是一節重要的經文(徒三12,四8、10,五21、31 ;羅十1,十一1至29)。保羅在羅馬書十一章廣泛討論到以色列人將來得救的問題,給以色列人一個清晰的盼望。這章經文將以色列人與外邦人區分——以色列人要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滿了,他們就要得救。


     聖經的統一性︰時代論強調聖經的一貫主題是上帝的榮耀。時代論不同聖約神學,聖約神學強調救贖是一貫的主題;但時代論者認為,救恩是以人為中心的,只是上帝榮耀的一面。「雖然救恩是一個主題,但聖經不是以人為中心。聖經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因為上帝的榮耀才是中心題旨。」在每一個時期或時代,上帝都彰顯他的榮耀,這個才是聖經的一貫主題。


釋經的重要性

     釋經學是一門解釋聖經的學問。釋經進一步的解釋為︰釋經者嘗試找出聖經作省寫作的時代背景;他們寫下某句話、某條命令、某個問題時原本的含意,及這些話對當時的人所產生的意義與影響,然後再把聖經裡的信息應用到今日的生活中。解釋聖經的人應盡量減少現代讀者與當年的作者之間,因為時間和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差異和距離,使讀者能夠更明白上帝的心意,使聖經對現代人也能夠產生豐富的教導及影響。或許有人要問,聖經不過是一本書,人人都可以任意翻閱,為何還需要釋經學呢?正確的解經知識?

    聖經既是上帝的話,且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最高準則,那麼解釋聖經的正確與否,便會直接影響個人的靈命和教會的方向,如果要發揮聖經的權威性,首先須對聖經有正確一致的解釋,否則眾說紛云、莫衷一是,如果要正確的解釋聖經,就須有解釋聖經的知識和見解。或許有人會問,既然一個清楚重生得救的信徒,可以在上帝面前直接領受上帝的話,明白上帝的道,又何以需要釋經學呢?又認為講釋經的方法與原則是屬肉體的,這種看法聽起來很屬靈,其實行很大的危機,若讀經時只以倚靠聖靈的引導為藉口,而不重視客觀的分析和思想,因著人的私慾,很容易就以自己的思想代替上帝的旨意,或者混淆上帝的意念。當人自稱自己的解釋是直接從上帝領受的,是否可信呢?又如何證明呢?假若人以自己的思想當做上帝的意念來滿足自己的私慾,後果就不堪想像,因此我們需要以較客觀的標準,來分辨各人的解釋,免得上帝的道被濫用。

誤解聖經的後果

    再者,從教會歷史中可看出不少異端,甚至是極端的例子,都是因著不正確的釋經所產生的結果。例如舊約亞伯拉罕、雅各都娶了兩、三個妻子,因此有人援引今天的基督徒也可以實行多妻制,又如舊約中有些瘟疫是上帝所命定的,做為對人犯罪的懲誡,也有人因此反對採取任何衛生措施,以防止或對付瘟疫的蔓延,以為這樣就是與上帝的命令相違背,這些偏激的作法均因誤解聖經而引發的︰又如某些學說、宗派把一些對上帝話語主觀的解釋,散布在教會,並強行教導信徒,以致造成極大的影響。為何信徒會受某一派學說所吸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分辨的能力,至於那些不正確的釋經學說,對受過正確釋經訓練者應是不難察覺的。其實,信徒屬靈光景的淒涼與饑荒,乃是因為缺乏對上帝話語真正的認識與教導,但上帝的恩典是夠用的,上帝保守大部份的教會仍保有純正的信仰,否則後果就更不堪設想了。

釋經的工具

    要有系統的了解聖經或教導聖經,以真理去建立信徒分辨是非,除了努力、肯付代價的研經外,尚需藉助輔助的書籍,一般稱為釋經工具書。 

 

 因聖經的內容往往是在具體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之下寫成的,更是針對當時所發生的問題而寫,因此要了解作者的原意,便需要探索聖經當時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背景,單看經文是無法得到圓滿的答案,工具書正好可以提供很多寶貴的資料。聖經對初信者而言,常感覺艱深、厚重、乏昧,讀起來感覺非常的困難,譬如說,想要找尋與某一個題目相關的經文或教訓時,常常花了很多時間也遍尋不著,因為人的記憶終歸有限,但若是有了《經文彙編》,想要找任何一句經文的出處都易如反掌。

工具書的必要性

    一些有關聖經年代與歷史背景的書籍,如《聖經地圖》、《聖經字典》等都是解釋聖經常用到的工具書。但是參考工具書有一個原則,即工具書並不等於聖經,因並非上帝所默示的,因此工具書的內容不一定完全無誤,此外要編寫這類的工具書,也需要運用非宗教性的學識。譬如在編制聖經地圖時,便須先掌握聖經中的地理知識;要編寫有關聖經歷史背景的書,也要藉助於考古學家的發現,由於這些知識經常會隨著新的發現而有所改變,因此也要按著新的發現不斷的改進。所以用作參考的工具書籍決不能與聖經一樣享有同等地位,它可能有錯誤,隨時需要不斷地修正、或充實內容。以下介紹一些常用且頗縣份量的工具書籍。

工具書籍介紹

    在聖經注解方面,特別推薦《聖經新釋》,這是一部翻譯的作品,內容包括了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的注釋,但礙於篇幅,每一卷書的注釋無法太過詳細,對於部份難解的經文,也沒有充份的處理,雖是如此,它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此外這本書也附錄了幾篇文章,譬如〈聖經的權威〉、〈啟示與靈感〉、〈舊約聖經中的詩辭〉、〈舊約聖經中的智慧文學〉、〈次經〉和〈啟示文獻〉等,都很值得一讀。

    另有導論、概論和綜覽一類的工具書籍,例如馬有藻博士所著的《新約、舊約慨論》,香港讀經會印行的《新、舊約輔讀》,滕慕理著的《新約綜覽》等,這類的書籍一般都會對聖經的各卷書進行概括性的分析,包括介紹背景、分析大綱,和點出書卷的主題、關鍵、經節等,使我們對每一卷書都有概括性的認識,也可以減少讀者斷章取義的危險。至於每一卷書的詳細解釋,則可以參考各卷書的注釋書籍。如果想了解聖經的用字和用辭方面,可以參考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的《聖經備典》,陳亭瑞出版的《聖經人名、地名、意義彙編》等。譬如聖經裡面提到一些特殊的辭語,如︰上帝的國、撒都該人等,一般人讀聖經很難完全明白其中的意義,唯有透過背景的分析,與相關經文的整理才能夠了解得更透徹。

    有關聖經背景方面的書,天道書樓出版的《大眾聖經百科全書》,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此書運用了考古學上許多新的發現,對於聖經中所提到的地方、國家、種族、風俗、節期、政治、經濟、生活、宗教等都有詳細的描述。假如能熟悉這些背景資料,在讀經時就宛如回到了當時的年代,自然就覺得新奇、生動、有趣。而證道出版社的《聖經手冊》,也有不少關於聖經背景的資料,如詩篇裡的字義,「咒詛」與「報復」,新約中的「神蹟」、「聖靈」等,都是針對讀經時常遇到的問題而寫的,很有參考價值。此外無論《大眾聖經百科全書》或是《聖經手冊》都附有許多精致的圖片,及聖經地圖,這些都值得參考。另外《經文彙編》可以幫助讀者很快的把相關字、詞的經文找出來,特別對傳道人在預備講章時頗有幫助。

 

拉比的釋經法(Rabbinic Interpretation)

 

    拉比文件多收集在《他耳目》(talmud)裡。《他耳目》又分兩部份:《米施拿》(mishna,"複述")和《革瑪拉》(gemera, “補充”)。《他耳目》含有兩類的釋經法:「哈拉克」(halaka)講解律法式的,和「哈克達」(haggadah)解明與教導式的。另外一部份的文件叫《米特拉斯》(midrash, “考查“)。《米特拉斯》就是拉比們的解經法。

 

  拉比希勒耳(Hillel)曾經為《米特拉斯》定下七個解經原則(被稱為middoth):

 

  一.Qal Wa-homer: 從淺(不太重要的)進入深(重要的結論)。

  二.Gezerak shawah: 一個字在一段中的意思也等於在別處的意思。

  三.Binyan ad mikkathub ‘ehad: 一節經文在一段中的意思也等於在別處的意思。

  四.Binyan ad mishene kethubim: 兩段經文在兩段中的同一意義也可以應用任何其他段落同樣的經文。

  五.Kelal upherat: 共同的意思比單獨的意思更能接受。

  六.Keyoze bo bemqom 'aher: 一段難懂的經文可以用其他易懂類似的經文意思來輔助解釋。

  七.Dabar ha-lamed me'inyano: 意思將由上下文來決定。

 

  Middoth 釋經原則後來被後期的拉比學者繼續發展成為三十二個。最後四個最引人注意:

 

 廿九.Gemetria: 玩弄和計算數目可能含有的意義。

 三十.Notrikon: 把一個較長的字折成兩個或幾個,然後為每個部份個別作註解。

 卅一.Mukdam u-me'uhar shehu’ me'uhar ba-'inyan: 排在頭的字為最重要,排在後的為次要。

 卅二.Mukdam u-me'uhar shehu’ beparashioth: 很多時候經文是指向將來的事。

 

  以下是一些拉比的解經片段:

 

一.把創27:19 解說:「雅各對他父親說,我是雅各,但是以掃是你的長子」(Bereshith Rabba)。為了避免經文指猶太人的祖宗雅各說謊。把賽45:1解說「我耶和華的彌賽亞古列…」 (Megillah 11b).

二.把賽45:7b 解說:「我造平安和創造萬物[不是災禍]」 (Sifre to Numbers)。在Berakoth 11b有解釋說:「拉比雅各說,那裡寫著「災禍」,但我們應該說是「萬物」比較適合」。

三.把賽40:1 解說:「神向以色列說話如一位兄弟,就如約瑟向他的兄長說話一樣,來饒恕他們。所有的先知來到聖者(願衪受祝福)面前,對他說,「宇宙的主宰,我們嘗試安慰錫安, 但她不受安慰。」那聖者(願衪受祝福)回答說:「跟我來,你和我到她那裡去安慰她…如果一個人有一座葡萄園,然後強盜來把它砍倒,誰需要安慰呢?是葡萄園或是葡萄園的主人?那是神需要安慰,因為以色列的淒涼。」(Pesikta Rabbati,Piska 29-30b)

 

  可見猶太拉比嚴守一些解經原則,但是在解經時也不時去處理一些歷史/文法所引起的困難。可以說猶太拉比這種「嚴謹」的《米特拉斯》式的解經法維持了幾千年的猶太教。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