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馬可福音之背景、寫作目的、神學

 

  從釋經法的觀點看,沒有甚麼比勾畫馬可福音全景的任務更重要。然而在勾畫全圖之前,似乎應先解決一些細節的釋經問題(在某程度上這是需要的),不過任何一卷書中細節的意義,都在乎它與全文的關係。意思就是,我們必須常在這兩方面保持平衡:我們要在全文的亮光中闡釋細節,又因應細節的解釋去更正對全文的看法。

 

然而,有誰能確定本書的寫作動機和目的呢?或許在此需要先指出,沒有任何一種解釋可以滿意地包羅所有的例證;另一方面,縱使最乏說服力的解釋,也可能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見解。例如,上述曾經略提到一個觀點,說馬可當時可能正在對抗一個異端學派;那學派強調耶穌的神蹟,並且視祂純粹為一個行異能的神人。雖然這觀點發表時並未獲得普遍認同,但有好些學者確視馬可福音為一本更正某些神學思想的書。認為馬可與保羅有密切關係的學者馬雷夫指出,馬可這位佈道家要反對某些異端教派,因為他們歪曲了保羅的信息,單單強調基督屬天的形象(可與保羅在歌羅西書中針對異端的觀念作一比較)。正如馬氏所說,為了回應這些背離正道的異端,馬可強調「耶穌在世似乎矛盾的生活;時而受苦,時而得平反」。縱然有人認為這構思只是空想而已,但可能仍有它可取之處。

 

  正如上文曾說過,祈侯活把重點放在馬可的啟示文學背景上。

 

  祈氏與其他學者把主後66年猶太人的革命與這觀點連繫在一起,但我們不一定要把經文與這歷史事件作任何聯繫,才可細味馬可福音十三章(主耶穌對將來啟示的訓言)對逼迫中的初期讀者的重要性。

 

  要把馬可福音的背景重建,最滿意的做法可能是看這福音書與第一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尼祿王的迫害有關;舉個例來說,馬可是在眾福音書中唯一詳細記載耶穌被催促至曠野後,與猛獸同處的(1:13)。

 

據凌威廉的意見,這細節「對那些在鬥獸場中,無助地面對著猛獸的信徒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這說法雖然不無困難,但也為許多資料提供合理的解釋。首先,這說法與有力的傳統──指馬可福音寫於羅馬──相符合。

 

第二,馬可針對那些正受逼迫的信徒而說,所以他在書中很快就提到約翰的下監和一些其他的細節。

 

第三,馬可強調作門徒的代價。基督徒面對逼迫時,總想把作門徒的要求放鬆一點(4:17、19)。

 

第四,或許在這裏也該重提馬雷夫的觀點。

 

他認為迫害會使基督徒容易接受幻影說(這說法強調基督只有神性,既然這樣,門徒就無需受苦了)。正因為這原因,馬可的回應就是強調耶穌的人性,而祂的人性特別在受苦的事件中表明出來。

 

第五,明白了這背景,我們就瞭解主在第十三章的啟示信息的重要性,是要鼓勵門徒;在他們受逼迫試煉時,提醒他們將來必要得著榮耀。

 

最後,馬可特別關心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問題,這正符合羅馬異教充斥的環境,受苦的基督徒決不會忘記他們身處的不信群體。既有這特殊的傳福音任務,馬可就向他的讀者保證──耶穌真是上帝的兒子;就是羅馬的百夫長也開始認識這真理(15:39)。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