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舊約導論概論

    要認識聖經書卷(包括舊約和新約),我們總離不開去討論有關書卷一些關乎“導論”的問題。所謂聖經書卷的“導論”(Introduction),主要是關乎以下的問題:

1. 作者問題這涉及一個書卷是由誰寫成的。猶太人傳統或教會傳統會有它們的意見和記述,學者會探討它們的可信性。這又引申到探討該書的成書過程,是由一位作者在某個時候 寫成,還是由多位作者在不同時間寫作而集成,又或是由不同編者過一個漫長的時間編輯而成。所以這又涉及書卷內容的統一性。

2. 寫作日期:這涉及一個書卷的成書日期。這個當然跟上述的作者問題息息相關。如果書卷是由一位作者寫成,它通常就是在某個確定的時候寫成的。如果書卷是由多位作者或編者 編寫而成,它就涉及多個成書日期了。寫作日期這個問題自然也讓學者引申去討論該書卷的寫作背景,就是探討它是在甚麼環境之下寫成,而這個寫作背景跟該書卷 的寫成是否又有某個關係(例如:那個寫作背景是否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作者編寫該書卷的動機和目的)。

3. 內容可信性:這涉及一個書卷的真確性。如果書卷涉及歷史,學者就要探索它所記述的歷史的真確性和準確性(例如去參照聖經和聖經以外的歷史或考古資料);如果書卷記載有神蹟和預言,學者也會試圖去討論它們的可能性和可信性。

4. 信息清晰性:這涉及一個書卷所要表達的主題、信息和神學。一個書卷理應是有的而放矢。學者會去分析一個書卷究竟是要表達甚麼信息。這有時也會引申去探討書卷的作者怎樣在他的書中發揮他的思想,就是他在寫作裡用怎樣的手法或結構去發展他的神學或信息。

    此外,不同的學者在處理聖經書卷的導論問題 時,當然有時也會有他所特別關心的問題。例如:一個有興趣於聖經書卷在聖經正典裡的意義的學者,在他處理書卷的導論問題時會特別有興趣去探討一個書卷在聖 經正典裡面的位置(例如它是在甚麼書卷之前,或是在甚麼書卷之後)所要透露的意義。

    這些導論問題,固然也是一些學術研究的問題。由於聖經涉及許多客觀和歷史的成分,所以我們可以用學術的方法去讓我們更接近書卷的真相和意義,因而就連不信的人也可以活動於聖經研究之中。但這些問題又 並非只是一些學術研究的問題。它們更是一些信心認信的問題。所以信與不信的學者在這些話題上可以有很不相同的處理方向和研究結論。不信的學者在處理導論問 題的時候,他們的前提基本上不離以下幾個信念(或“不信念”):

1. 不信上帝,或不能認同聖經所啟示的上帝

2. 不信書卷,或不能盡信書卷的內容為真確

3. 不信傳統,或不能重視猶太人或教會的傳統為可靠

    基於這些不信的前提,他們就著眼在經文裡有所差異或可疑的地方。他們處理導論問題的做法,乃是訴諸理論上消極的可能性,常強調書中不同的地方,藉以抹煞書中相同或一致的地方:

1. 不同用字、風格、文學結構─他們愛強調甚或誇張聖經書卷或作者在同一書卷裡,或在不同書卷裡的用字怎樣不同,風格怎樣迥異,文學結構怎樣差距

2. 不同主題、題材─他們愛著眼在一個書卷中前後主題怎樣改變轉換

3. 不同背景─他們愛留意一個書卷所反映的在它背後的歷史背景可能是怎樣的變遷

    由於不信的前提,帶來偏叵的思維,他們就總愛將聖經書卷說成是:

1. 文獻集成─一個書卷是包容了多個作者的寫作,他們或因神學的類同,或因派別的相依,就借一偉人之名,發揮己見,拼湊成書

2. 編輯而成─一個書卷是經過漫長的編輯過程而成;不同的編輯在不同的時間裡,因不同的需要或神學,不斷編理修改先前的作品,卻又留下編輯之痕跡,讓後人有跡可尋

    總而言之,他們研究的結論,不外乎是要證明他們的前設,所以他們的論調,不外乎是要說明:

1. 不是上帝的啟示,乃是人的作品─聖經書卷並沒神聖的來源。它們不過是人類思維的作品,甚至是人類思想抗衡或鬥爭之下的作品。它是人類歷史的產品

2. 不同作者、不知作者─它們不只是人的作品,多時更是多人的作品,甚至不知名的人的作品,在編輯的人或編緝的群體手下的製成品

    他們的研究,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用同一的手法去處理不同的書卷,為要達致同一的結論:聖經書卷不是上帝的作品,也不是一人的作品,乃是由不同的人所寫成,通常也會經過後人補充、改寫、編輯和整理。他們要盡量將聖經說成不是由傳統所說的聖經作者所寫成。

    對於這等研究和主張,我們信上帝的人當怎樣回應?首先,我們不要因學者學術的外衣而叫我們自卑。其實在他們針對聖經書卷和作者怎樣不同的時候,不同學者也常有不同的理論,他們的觀點也常不一致。這亦足見批評聖經的人立論的主觀和片面。

    其次,雖然這等學者的立場和結論都是我們所不能苟同的,但他們在許多方面所徵引的資料,卻是客觀和中性的。他們的研究不少時候擴闊了我們的接觸點;他們的工夫也會為我們的信仰奠下更好的基礎。

    我們的信仰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在信的前提下,我們仍可以用學術的態度和方法去探討聖經,從而深化我們對聖經的認識。以信為本的研究,叫我們不致偏離信仰的規限,更不致失落研經的祝福。

    對於不信的人的說話,我們可以用下面的一個簡單的對照圖表,來表明我們的態度和立場:

範疇
批判理據
我們的回應
神學前設
1. 無上帝,不可以有預知、預言和神蹟
1. 有上帝,就可以有預知、預言和神蹟
寫作彈性
2. 一位作者不能寫出不同的作品
2. 一位作者可以寫出不同的作品

3. 不同形式的寫作片段在一書個卷裡作有條理的分類編排,就證明不同作者
3. 不同形式的寫作片段是可以在一書個卷裡作有條理的分類編排

4. 不同形式的寫作片段混合在一個書卷裡,也證明不同作者
4. 不同形式的寫作片段可以因某寫作原因,混合在一起

5. 不同用字、不同神學重點,證明不同作者
5. 一位作者能用不同的用字;在不同的書卷裡,他也可以因某寫作或處境原因有不同的神學表達
歷史真確性
6. 常挑剔聖經的記載,將利益歸於反對聖經的立場上
6a. 當聖經記載似有所矛盾的時候,我們要從更闊的可能性去理解經文。例如聖經會從後來的角度敘述先時的歷史(例如會用“王”的稱謂稱呼當時還未作王、但後來作王的人)
6b. 當聖經的記述有不明朗的地方,我們仍可以有信心,對經文作更深入的研究,或等待更多的歷史或考古資料來引證,聖經的真確和可信性必然顯明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