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危機中的國家

 

彌迦書一章1節

 

這裡指出彌迦書的作者、工作、時代。

 

「彌迦」的含意是「誰能與主相似?」。這個名字相當普遍。摩利沙.迦特位於耶路撒冷西南二十里地的一個鄉鎮,現在它還保留在帖爾葉猶底(Tell ej-Judeideh)的遺址上。

 

彌迦不是直接被稱為先知,但是「耶和華的話」臨到他。彌迦的信息是他得自「耶和華的默示,論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撒瑪利亞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耶路撒冷是南國猶大的首府。雖然他論的是兩座城和兩個國家,但他主要的還是對耶路撒冷城和猶大王國宣講。

 

彌迦經歷三個猶大王: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這三個王一方面說明了先知的時代;他在主前七四0和六八七年間工作,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的事奉的準確年限,但很可能是在主前七三五至七00年之間。

 

為失喪的社會哀歎

 

彌迦書七章1-7節

 

前面之經文多是彌迦在公眾地方的宣講,這一段卻是他私下對國家墮落所表達的哀傷。

 

彌迦用一個比喻描述他的挫折感受(1節)。他好像一個人進入一座果園中,希望摘到無花果滿足他的胃口;但是果園中沒有水果,因為已經全部被人摘掉了。他又像一個人進到葡萄園中,希望找到一串清爽解渴的葡萄;但是所有的葡萄都已被摘取,沒有剩餘。他的不滿不是只基於沒有水果,而是那個本來應該有水果的地方已經被摘清這個事實。這就是他的耶路撒冷城;本來應該結滿公義和公平的果子,現在已經就被採光了。

 

他首先為這個社會的腐敗而哀傷(2-4節)。那裏看來不再有正直的人。取而代之的是暴戾和不擇手段的人。他們喜歡追隨邪惡(3節),統治者和法官受賄賂,並且結聯去討論如何成全這計畫。果樹中最好的枝子都是無用的,好像蒺藜般多刺,也好像荊棘般屈曲(4節);蒺藜和荊棘只適於在火中燃燒!指明這種人的審判日子必然近了。

 

接下來彌迦把宣講轉到日常生活的層面(5-6節)。他見到沒有一個鄰居值得信任,甚至直屬的家庭成員,也不能互相信賴。父母、兒女、親戚,所有的人都已被那個腐敗社會的邪惡所感染。

 

彌迦為了他國家的敗壞而悲傷,最後以積極的提醒作結束。儘管他覺察到道德的墮落,他仍然堅定地相信上帝,並繼續向祂祈求(7節)。悲傷並不會絕望。先知努力地從他的沮喪中站起來,繼續事奉那呼召他的上帝。

 

 

將刀打成犁頭

 

 

彌迦書四章1-5節

 

這個異象是屬於「末後的日子」 (1節)。

 

異象以一座有「耶和華的殿」的山為中心,這是一個上帝永久同在的記號。而且這異象指出,世界各國的代表都要走向耶和華的山,到那裏去求問那一條才是他們應當走的路。

 

從這座山上,訓誨(原文是律法)傳出來,這是上帝的道,藉著這道,所有的民族將得到指示如何去生存。藉著這樣的教導,人類社會將發生許多改變:戰爭的工具將被打成和平的工具,各國之間將不再發生戰爭:「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4節)

 

在這個新世界中,不同國家將要和諧地一起交往,各自持守自己的信仰,但以色列人則要憑著上帝更新的信心向前奔走。

 

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末日的時代,含有彌賽亞的意義。

 

 

 

審判的公布

 

彌迦書一章10-16節

 

彌迦第二個宣講,延續第一篇宣講的語調和主題。

 

先知一直對耶路撒冷的居民宣講審判。在這個審判中,彌迦的目的不完全是恐嚇性的;他希望喚醒他的聽眾,去意識到他們生活的危機,並且因此覺悟而回轉,以真誠的信心信靠上帝。

 

相信這篇信息的日期比第一篇遲得多,大概在主前七二0至七一0年間;或者是在亞哈斯的統治期間,或者早於希西家執政時。外來的威脅,因亞述帝國撒珥根王而再次出現。這裏所列出的城市和鄉村,曾在西拿基立於主前七0一年的入侵被蹂躪過,因此有人覺得這篇信息來自較晚的時期。

 

「伯亞弗拉輥於灰塵之中」(10節)。這個地名,意思是「灰塵之屋」,有意表達當審判來到時的悲哀。

 

「亞革悉的眾族,必用詭詐待以色列諸王」(14節)。彌迦帶領他的聽眾去看,在示非拉的城市和鄉村中,從猶大的邊界位於諸山的西面,和沿海平原的東面,預期審判將會是非常廣泛的。

 

先知的信息,在第十六節達到高峰。現在彌迦向耶路撒冷城的居民宣講,他請他們去為其「兒女」哀傷,這兒女就是那些視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城市和鄉村。彌迦就是這樣在他自己的審判公布中,透過對各個地區的描述,向耶路撒冷的居民傳達他們迫在眉睫的命運。

 

舊約中的舊約

 

  舊約文件形成的時間長達一千五百年。其中不難發覺較後的文件引用和註解較前的文件。從這些舊約中的舊約解釋,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最源始的「以經解經」法,例如:

 

一.何1:4引用王下9時卻與原初意思相對。

 

    何西阿距離耶戶約有一百年。他指責耶戶的行為是惡的。但是在王下9章,寫史的人似乎有意指明耶戶的作法是對的,說他是奉以利沙的命令而行。

 

為何何西阿不知道或不根據王下9的歷史背景資料而私自/另外註解這件事情?

 

相信王下這件事和解釋早已在猶太人的傳統歷史裡,也被認為是好的。

 

    面對這矛盾,最好的解釋是雖然耶戶殺惡王之事是奉上帝旨意所作,但是後來他本身所行的惡卻導致上帝討他殺害耶洗別之罪。相信何西阿是從這個角度來解釋說耶戶為惡人。可見今日我們解釋何1:4這經文時,雖然參考王下9章,同時也要留意本身經文的意義。

 

    另外一個例子,代上21:1和撒下34:1對歷史的解釋也不相符。撒下是說上帝激動大衛數點以色列人,代上卻說是撒旦激動大衛數點以色列人。

 

    如何解釋這些經文呢?比較顧及全面的解釋是因大衛的驕傲引起他有這意念,上帝就使撒旦激動他這麼作。

 

二.在申命記看見作者如何為過去的歷史事蹟再作註釋和教導。

  

申8就是對整個曠野的歷史事蹟作一個解釋。另外,詩78,106也是為過去所記載的歷史作註釋。尤其是詩106:16的註解,與原本的意思 (出32和民12)不相符。

 

原本是亞倫嫉妒摩西,並不是詩106:16所說是以色列人嫉妒摩西和亞倫。一般的解釋是說猶太人按整個曠野的情況來註解,認為以色列人是背叛當時曠野的領袖,而摩西和亞倫為當時的領導人。

 

  這種“複述”式的解經法,正如猶太人的《米施拿》(Mishna“複述”)解經法。《米施拿》是《他耳目》(Talmud)的一部份,專門“重複解釋”舊約的經文。

 

三.但9:2,24-27借用耶5:11的七十年這觀念,然後應用在自己的預言中,並且“靈意”解釋是七十個七年。

 

四.次經馬加比二書2:4-8把聖殿遺失的約櫃的原因說成是耶利米受上帝的吩咐(參耶3:16)把它藏在一個找不到的山洞裡,因此今天仍然找不到這約櫃。

 

  以上只例一些例子,告訴我們原來早在舊約時,不同形式的釋經法已存在了。連舊約較後的作者也為較前的文件作「以經解經」的工作。這些也是最早期的解經法。

 

 

俄巴底亞書作者、時間、和背景

 

俄巴底亞書是舊約最簡短的一卷書,但是並不容易注釋。

 

俄巴亞」的意思是「耶和華的僕人」。除了名字,我們對他的生平一無所知。在舊約,名叫俄巴底亞的人一共有十一個,但是沒有一個是這本先知書的作者。

 

明顯的,他是一個先知,因為他宣告耶和華的話(148,18節)。他的信息雖然被保存下來,但是它的背景卻難確定。

 

很多先知書,例如何西阿書,開始會有一個準確的日期宣佈出來,把先知的工作和某一個王朝連繫起來;但是俄巴底亞書,在一句簡短的引言之後,就直接進入主題內容。關於這本書的寫作日期,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意見:從最早的主前第九世紀,遲至主前第五世紀,都有人提出來。

 

這本書的對象是以東,先知的信息是向它傳講的。按我們所知以東的歷史,有幾個時期可以與這本先知書連繫起來。

 

以東座落於以色列的北部。它的北部靠近死海的東岸,向南延伸至亞拉巴大裂谷。雖然在東面和南面都以沙漠作國界,但是以東卻是一個可供人居住的地方。無論在山地,斜谷,和西部內壁的高原邊界,都有充足的雨水。適度的雨量使得農作物可正常生長。

 

在主前一千三百年,當希伯來人在巴勒斯坦定居下來後,以東的領土原是屬於一些游牧民族的區域。除了農業外,這個小王國藉著各種的貿易而繁華。向北,它的公路直通亞拉巴,最後到達約旦河流域並越過大馬色。同一條公路向南延伸到亞拉伯和連接海路直達阿克巴海灣。向西橫過亞拉伯,有一條公路直通地中海及其港口,最後到達埃及。這樣,藉著貿易和農業,以東獲得了財富。

 

它的城市在受到攻擊時,可以藉著建造在山上的要塞及時得到保護。現代大多數到約旦的人都熟悉皮特拉城(City of Petra),這是一座「紅玫瑰城,半古半今的城市」。雖然皮特拉的建築物大部分是舊約的末期和以後建造的,但是它的位置,曾經是古代以東的首都所在地。

 

遠在舊約時期,希伯來人和以東人的關係一直是緊張的。在大衛王時代,以東曾變成以色列的殖民地;雖然他們最終掙脫掉殖民地的地位,但是這個王國從沒有與以色列和平共處過(以後和猶大也是如此)。在主前第五世紀,以東人被另外一個國家逐出他們的國土。許多以東人向西移至亞拉巴,定居在巴勒斯坦的南部──這塊領土在公元前第六世紀初期,在猶大亡國以前,曾經是屬於猶大的。

 

這本書是希伯來的先知,向以東所說的預言;只有一小部分是指向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這本書的原意雖然還有些不太清楚,但都是關於希伯來和以東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建議說,俄巴底亞書大概產生在公元前五八七至五八六年,在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攻破後的十年間。當猶大淪陷後,以東是趁機掠奪土地,並且不憐憫巴比倫戰爭和猶大淪亡後所殘存的人。正因為以東的行為,引來俄巴底亞的悲哀信息──宣告對以東的審判。

 

孤兒得蒙憐憫

 

何西阿書十四章1-9節

 

從國家政治的觀點看,最後的結局已來到了。上帝藉著先知何西阿數十年來所傳講的審判,現在已來到了實現的階段。的確,鄰近國家要侵略以色列的勢力正圍繞著她,以色列只有放棄所有的希望。到了主前七二二年,以色列的首都撒瑪利亞失陷在亞述手裏。先知的預言應驗了。

 

現在以色列的結局已經來到,何西阿向他們再一次呼喚說:「以色列阿,你要歸向耶和華你的上帝。」(14:1)

 

他教導他們禱告(14:2-3)。要他們祈求上帝的赦免,放棄他們所倚靠的軍事力量和國際同盟,也不再敬拜人手造的偶像。何西阿說,如果他們能這樣做的話,還可能有將來的希望。

 

先知接著宣告上帝憐憫的話語(14:4-8),這些話是對以色列人悔改的回應。這些最後的話充滿了上帝的愛,它所用的字句和比喻,強烈喚起我們想起雅歌中的愛。對於那些肯說「孤兒因你得蒙憐憫」的人,上帝將回應說:「我必……甘心愛他們。」(14:4)

 

先知的話不像是呼召以色列人趕快悔改,以便有希望去避免大災難;而是呼召他們悔改,以便透過大災難,去看到那暗淡的和不定的前途。他要求以色列完全反省和為過去所作所為悔改,一心一意歸向耶和華。

 

判以死刑

 

何西阿書十三章1-16節

 

何西阿的傳道活動現在接近了尾聲,因為他所講的正迅速實現。也說明他在這個國家不會太久了。這裏摘錄的經文是有關他最後階段的信息。時間大概在屬前七二四至七二三年,以色列的亡國近在眼前,何西阿此時沒有甚麼高興的話可說。

 

十年前,當提革拉毗列色作亞述王時,以色列曾經發生過一次危機(亞述王派兵攻打以色列),但是在主前七三三年的危機中,他們竟然生存下來。然而在危機過後,他們甚麼也沒有學到;他們既不了解先知的話,也不覺察上帝給他們機會悔改。他們只是一味地犯罪,「罪上加罪」(2節),繼續鑄造偶像和敬拜偶像。「向牛犢親嘴」(2節)。

 

以色列人不單是拜偶像,他們也忘了那位過去給他們得飽足的上帝(4-6節)。這樣的忘記,使上帝對這個國家的心意轉變:本來保護並引導他們經過曠野的上帝,現在變成一隻危險的獅子,埋伏的豹,一隻丟掉小熊的母熊(7-8節)。因此,先知代表上帝宣佈一個可怕的聲明:「以色列,你與我反對,就……自取敗壞。」(9節)然後指明所有虛假的依靠,在上帝憤怒的日子,必將無能為力(10-11節)。

 

必有東風颳來(15節),這是一個亞述進軍的信號,它將要摧毀脆弱的蘆葦,就是以色列國。當上帝這樣決定之後,祂就不再施憐憫,也「決無後悔之事」(14節)。

 

說謊抵擋真理

 

何西阿書十一章12節~十二章14節

 

以色列國愈來愈靠近她最後的結局。大概在屬前七二六年,撒縵以色第五(Shalmaneser V)成為亞述的新王帝。再過四年,以色列國崩潰了。雖然何西阿不知道準確的時間,但是他感覺到時候不多了,因此緊急地抓住他的使命,努力地完成他的工作。但是以色列人卻被財富增加的假象迷惑(8節),以為處在安全的環境中,沒有覺醒他們正生活在危機的時代。

 

這一段的主題在第十二中提出來,就是「謊話」和「詭計」。

 

一. 假話。

 

以色列人的言論充滿虛謊和詭計(十一12);他們不但說謊,而且伴隨著強暴(十二1),這些行為使他們遠離上帝,而去與亞述和埃及聯合。先知講到以色列人的先祖雅各(3,4和12節);沒有提及他的光榮的過去,而盡講一些他欺騙方面的事,他的名字的意思就是詭詐。從他出生到他成人,雅各一直在欺騙;以色列人也是這樣,從他們出埃及到現在,一直都說謊。

 

二. 真話。

 

祂藉著先知向他們說真話(10節);藉著先知的話,祂引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為奴之地,應許給他們自由(13節)。就是在這個國家面臨滅亡的前夕,上帝的真話還一直藉著何西阿向他們宣佈。如果在十一章十二節中的第一人稱「我」,指的是先知本人的話,那麼先知所傳講的真話是被「謊言詭計圍繞著」。

 

三. 結局。

 

繼續說謊和拒絕真理最後引致上帝的審判(14節)。這裏使用嚴厲的話,譴責以色列(以法蓮)因為棄絕真理而將來必有的結局。當我們把這段的上下文和以色列後來的歷史連繫起來看的時候,我們就看出這裏記載的是一些不吉祥的話;不多幾年以後,先知的話就應驗了,以色列將經歷苦難。

 

愛的聯結

 

何西阿書十一章1-11節

 

何西阿的這段話再一次充滿了愛。好像父母愛兒女那樣,照樣上帝親切地愛以色列人。按說話的形式,像是法庭上的指控。按希伯來人的律法,作父母的可以把他們悖逆的孩子帶上法庭(申命記廿一18-21),同樣上帝也帶以色列這個祂從小所愛的悖逆的孩子上法庭。

 

文中顯示,好像依靠軍事力量的信心已經消失了,亞述的統治看來不可避免了(5節下半)。日期大概是在公元前七二五年左右。

 

這段話從上帝的愛和人的回應開始,又從以色列的產生講到何西阿那個時代的生活(1-7節)。上帝一開始就愛以色列,但是祂愈以愛招呼他們,他們愈堅持轉向虛假的信心和空洞的愛。然而上帝一直愛他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4節)。這句話的意思(4節下半)是較難以從希伯來文中翻譯出來;和合本譯作「牛的兩腮夾板」──一種農業上的隱喻。以色列堅持拒絕上帝的愛,不可避免的必招致災禍,這整個國家必在戰爭中被打敗,她所有的人民必從他們的家園被趕散到周圍的鄰國中(5-7節)。

 

這個審判雖然是以色列人自己的惡行促成的,但卻在上帝的心中引起困擾:祂怎麼能放棄祂的選民呢?押瑪和洗扁(8節)是兩座因為犯罪而被上帝在怒氣中毀滅的城市(參申命記廿九23)。

 

 

 

君王和牛犢

 

何西阿書十章1-8

 

反對先知的勢力正堅持著,使得先知的公開傳道受到限制。此時已經很接近公元前七三三年的危機。這個危機在九章十七節最後一句已經反映出來。暫時的平靜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何西阿比他同時代的人更清楚地覺察到這一點。

 

何西阿在這裏所說的話,是直接對他的親密朋友講的,因為上帝在這裏被指為第三人稱(2節)。以色列也同樣不是先知談話的直接對象;何西阿也不是對以色列人直接演講,而是討論這個國家所走的愚昧的路,以及預言她後來必被毀滅。

 

一. 先知開始回顧過去。用葡萄樹做比喻,何西阿回想起以色列過去曾如何成長和茂盛,結出豐碩的果子。葡萄樹這個比喻一尚以來是一個正面或積極的比喻;以色列常被比喻為葡萄樹,栽種在應許之地,在那裏生長和繁茂(見詩八十8-11)。何西阿在這裏把積極的意義轉變為消極的:他指出以色列的成長,在屬靈方面都枯萎了。「他們心懷二意,」,因為他們的心不正,他們不久將要看到祭壇和柱像被毀滅。

 

二. 君王和牛犢都不能帶給以色列人希望。這就是說,既不是 國家 君王的領導,也不是虛假的金牛犢,可以救這個國家脫離危機。先知在第三節中預言了這個國家的命運:百姓最終將要意識到, 任何 君王都不能夠拯救他們。這句話雖然真實,但百姓卻沒有聽進去,因為即使百姓 明白 君王無能力救他們,還是不知道真正的拯救到底在那裏。第五至第六節也許是一種對牛犢的嘲笑。以色列人的金牛犢,那個在伯亞文敬拜的偶像,當被遺送到亞述的時候,必被當成進貢的禮物。

 

三. 結局不可避免地一定要來到。君王必定要被審判。聖殿也將被毀滅,荊棘和蒺藜將要生長在祭壇上。這個國家的羞恥將是如此之大,以致於有人呼喊大山和小山倒在他們身上,把他們遮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