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軍事與戰爭背景研究

    戰爭一詞,單在舊約就出現了三百餘次,而上帝拯救的意象(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力量」或「現在的幫助」),很大部分是取 自軍事隱喻。巴勒斯坦是歐州與非洲的惟一「地橋」,是貿易的必經之路,軍事的策略性更不在話下,因此強國無一不想握為己有。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戰事如此頻繁。

   
從軍事的角度來追溯以色列史,相當有意思。例如,亞伯拉罕只用三百一十八人就擊敗四個王(創十四),從軍事的立場上看,似乎不可能。然而,亞伯拉罕選擇靠近大馬色的黑門山(創十四14的「但」,可能是撒下二十四6的但雅安,位於北方庇利亞境內),在狹隘的峽谷中,一小群受過精良訓練、機動性強的兵力,佔很大的優勢。

    另一項有趣的事實為,以色列直到所羅門時代,才可稱得上有軍事實力。大衛打敗敘利亞人的一千戰車後(撒下十17-21),並沒有留下戰車,或許他覺得,這些東西對他的兵力沒有什麼益處。其實,戰車成為主要的軍事武器已有幾百年之久,從這點看來,他的舉止相當費解。不過,到了所羅門時代,戰車在以色列已經很平常了(王上十26)。

    以色列人仍舊是主控高地而非平原,這對他們的策略有很大的影響。他們贏得戰爭,常是靠戰術超人一等,而最主要的,則是上帝的干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