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的收信者是那些分散於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基督徒都是在世上寄居的)。
這些地名大部分都有雙重的意義。它們一方面代表了古代的王國,另一方面則代表了羅馬的行省,只不過是套用古代的名字而已。有一點應該注意的,就是古代的王國與羅馬的行省,兩者名字可能相同,但所佔地域卻大有差異。本都從未成為行省,它原是古代米德拉底特(Mithradates)王國的所在地,該地分別劃入庇推尼及加拉太。加拉太原為高盧人(Gauls)所建的王國,當時只佔有安西拉(Ancyra)、比斯尼(Pessinus)及塔維(Tavium)等三個城市,後經羅馬帝國加以擴充,佔地寬廣,包括了弗呂家(Phrygia),彼西底(Pisidia),呂高尼(Lycaonia)及伊索利亞(Isauria)。加帕多家王國在主後十七年間,其境界原封不動地成為羅馬的行省。亞西亞是古代一獨立王國,意義與現代之亞西亞洲(或亞洲)迥然不同。此王國的最後一位君王亞他魯三世(Attalus Ⅲ),在主前一百卅三年,將整個王國領土贈給羅馬為禮物。其王國地處小亞西亞(Asia
Minor)中心部份,北與庇推尼,南面呂家,東與弗呂家及加拉太等接壤為界。換言之,該地即小亞西亞愛琴海沿岸之區域。
我們不太清楚為甚麼只選這幾個區域為收信對象;但有一點是非常肯定的──這區域佔地極廣,人口特多;這也證明除了保羅的宣教活動之外,初期教會的宣教工作也非常蓬勃。
這些地區皆處於小亞西亞的東北角上,為甚麼只提這幾個區域?為甚麼地區會如此排名?對這些問題,我們都沒有肯定的答案,若打開地圖察看的話,我們便了解寫信者──很可能是西拉──如果從義大利起航,最後落碇於小亞西亞東北面的辛奴比(Sinope)地方,然後按次序,逐站前進,最後又可以回到辛奴比,剛好是繞了一個圈子。由庇推尼的辛奴比起行,南下加拉太及加帕多家,西往亞西亞,然後北上庇推尼,最終又重臨辛奴比。
從書信的內容可知收信者,都是外邦人居多。書中並沒有談律法的問題,若讀者中有猶太人的話,這是絕不可少的論題之一。他們以前的光景乃是順從肉體的私慾(一14;四3-4);這樣的形容,對外邦人似乎比猶太人更適合。以前,他們是世上的渣滓,不算為子民──外邦人都在上帝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之外──但現在卻成為上帝的子民(二9-10)。
由彼得用他的希臘名字這點來看,該書的收信人或者會是外邦人。保羅稱彼得為磯法(林前一12;三22;九5;十五5;加一18;二9,11,14);在猶太人中,他被稱為西門(徒十五14);彼得後書使是用這個名字(一1)。在本書中,他既然用彼得這希臘名字自稱,其讀者可能是希臘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