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聖言集成與出現

  【舊約之完成】

      在以斯拉時代,舊約之經卷逐一收集完成,使當時之敬虔者有聖言正典為信仰之權柄。據學者之研究,在  400B.C.左右已有正典之出現。

  【舊約之翻譯】

      在多利買王朝管治巴勒斯坦時,是時有一愛好書籍之王,名多利買非拉鐵非  (Ptolemy Philadelphus, Ptolemy II, 285-247B.C.)。他聞說猶太人經卷之珍貴,遂定意在亞歷山大城之圖書館內存放一本希臘文譯本之舊約,於是便請耶路撒冷派遣文士多名來埃及翻譯。

      耶路撒冷大祭司選派72位專家前往,歷數代之年日(250-150B.C.),終於完成首本以希臘文譯出之舊約,簡稱七十士譯本(據稱有二人在工作中去世),以LXX為記號。

尼希米記寫作年代

  以斯拉和尼希米兩人,到底誰先到達耶路撒冷,曾引起激烈的爭辯。毫無疑問,尼希米是於主前445年抵達耶路撒冷的。有人反對以斯拉早於13年前,即主 前458年,到達耶路撒冷,這意見引起許多有關歷史和經文資料考據的問題;這些問題非常複雜,因此不能在這裏加以討論。然而,要瞭解本書的屬靈價值,並不需要確實地理解其年代的細節。否定傳統的年代看法的爭辯並非全無漏洞,也不能解決原有的複雜問題。

  尼希米其人佔去尼希米記大部分篇幅的尼希米個人回憶錄,顯示了一個尊貴而敬虔的人。他滿有感情,精明而愛國:他寬大、忠誠,有政治上的敏銳感,又有宗教的熱誠;他完全委身於上帝,有出色的組織能力和滿有魄力的領導才能。同時,當尼希米面對同胞犯罪、任意妄為(五1-13),以及有勢力的仇敵的謀害(十三 8、28),他卻又可以毫不留情地予以對付。因此,無怪乎一群喪氣和失意的人也可以從暮氣沈沈、漠不關心的境況中醒覺過來,回應尼希米緊迫的政策(二4, 十三14、22、31)。

     重要性被擄的猶太人歸回耶路撒冷的時候,猶大並無國家或任何政治地位,他們只擁有一樣東西:宗教信仰;他們是耶和華的選民的 「餘民」,一個更新而榮耀的以色列將要從他們當中建立起來。為了這個異象,尼希米堅決要求猶太人保持他們宗教信仰和習俗的獨特性及純淨,以恢復他們國家的 生氣和重建城牆(六15),因為這象徵了人民在種族和宗教上的純淨。他也堅持猶太人要與外邦宗教隔離,不可與非猶太人通婚(十三23-28),並要留意謹 守安息日的律例(十三15-22)。

  因此,尼希米記的重要性是毋庸誇飾的。本書和以斯拉記為猶太人與外族分離,以及熱烈地尊崇摩西律法,奠下了猶太教的基礎的這段歷史,提供唯一的、連續 的希伯來歷史的記述。當然,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也提供了這段時期的一些資料,但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記述了這個時期的發展過程。被擄的人從巴比倫 返回耶路撒冷的事件,顯明上帝恢復對祂子民的救贖,也指向耶穌基督的救贖大功。

  尼希米從巴比倫回國的記載,強調回國者在耶路撒冷的宗教信仰。但我們也不可忽略其他較次要的事:尼希米重視猶大在政治上的保障和法律地位 ,以確保脫離撒瑪利亞而自治;因此,尼希米重建城牆,把人口重新分佈(七4,十一1、2),以及他被委任為這新省的省長。然而,尼希米記並沒有(以斯拉記 也沒有)提到猶太人恢復國家地位,有大衛家的子孫治理他們,也沒有提到彌賽亞,沒有提到上帝普世的國度。尼希米表現完全效忠於波斯國的君主,這君主雖然對尼 希米的要求存開明的態度(二4-9),但仍繼續向猶太人徵稅(五4、15)。

  歸國的猶太人在新城牆的蔭庇之下,聚集在主前516年重建的聖殿裏面。波斯王視為猶大地律法的「摩西律法書」,成為猶太人獻身和敬拜的主要依據。猶太 教是這次復興的產品,它成了一道保護的屏障,也是隔離的牆,把猶太人和外邦人隔開。在被擄巴比倫時期萌芽的宗教制度,再移植到耶路撒冷,變得根深蒂固:會 堂的廣立,作為宣讀律法書和先知書,以及獻上禱告的地方;文士的興起,專一的獻身於研究聖經;猶太公會的成立,繼續執行神權的統治。

  主前三世紀的猶太會眾可與現今的基督教會相比,兩者都承擔著上帝所重視的屬靈重建和更新的挑戰。在這方面,可見尼希米的改革的適切性,悔改和服從是道德及靈性更新的基礎(八1至十39)。

 

猶大書的特點

 

      猶大書具有如下的特點:

一、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十個「三角組合」:

  (1)三項恩典:被召、蒙愛、蒙保守(1節);

  (2)三重祝福:憐恤、平安、慈愛(2節);

  (3)三類鑑戒:不信的以色列百姓、不守本位的天使、隨從逆性情慾的所多瑪蛾摩拉人(5~7節);

  (4)三樣敗壞:該隱的道路、巴蘭的錯謬、可拉的背叛(11節);

  (5)三不敬虔:不敬虔的人、行不敬虔的事、說不敬虔的話(15節);

  (6)三保守法:造就、禱告、仰望(20~21節);

  (7)三一位格:聖靈、上帝、主耶穌基督(20~21節);

  (8)三種態度:憐憫、搶救、存懼怕的心憐憫(22~23節);

  (9)三段時間:萬古以前、現今、直到永永遠遠(25節);

  (10)三層保守:主的保守(1節)、自己保守(21節)、上帝的保守(24節)。

二、本書引用當時猶太人眾所熟悉的傳說故事──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9節)。據說這個傳說故事載於《摩西升天記》,但該書業已失傳,無法考證。

三、本書引用偽經《以諾一書》中的亞當七世孫以諾的預言(14~15節)。但這並不等於本書作者猶大承認偽經的聖經地位,因為其它的經卷也曾引用過非正典的經外之言,例如:

  (1)徒十七28引用希臘人的詩;

  (2)林前十4引用拉比米大示(Midrash)的話;

  (3)提後三8的「雅尼和佯庇」這兩個名字並非出自舊約聖經;

  (4)多一12引用革哩底一個本地先知的話。

彼得後書的主旨要義

       認識救主耶穌基督,使我們得以有分於一切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故此,我們必須在認識主耶穌基督上,分外殷勤,加上又加上,才能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祂永遠的國。而認識之道,乃在於留意並記念經上的話,堅信主的應許,不可被假師傅所引進的異端所欺騙。這樣,就能使自己無可指摘,安然見主。

信心和行為

 

  在雅各的神學中,信心佔很重要的地位。信上帝──不單信祂存在,也信祂良善,並以恩慈待人(一6;參一13)──是敬虔的基要條件(一3;參二5)。信 心包括了信上帝的能力,信祂能夠施行神蹟,而且信心和祈禱是有密切關係的(五15、16;參一6)。雅各對於信心的概念是充滿活力的,當他談到把信心指向主耶穌基督(二1),顯然超越了猶太教的範圍。

  雅各對於信心的概念,和耶穌的教訓相似。主耶穌也認為信心是通往上帝的能力的途徑,又經常把信心與治病連在一起(參太二十一22;可五34,十一24)。

  和信心有關的段落,最著名的可算是二章14至26節。信心在此與行為對比。細心研究這個段落後,便難以下結論,說雅各是企圖駁斥保羅。二人的看法基本 上是一致的。雅各和保羅都同以主耶穌基督為信心的對象,這樣的信心必然產生善行。在希伯來的觀念中,信心是對上帝的信靠,這信靠不會產生道德的行為。雅各所說的信心卻不止於此,他不認為這是真正的信心(參二14:「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保羅也贊同他的看法。

  雅各對於「行為」一語的用法,和保羅的用法有很大分別。對雅各來說,「行為」是信心的行為,是真正的虔誠所表彰的倫理操守,特別包括了「愛心的行為」 (二8)(保羅也許把這樣的行為,稱為聖靈的果子)。保羅用「行為」一詞時,心中想的是律法的行為,那就是靠行為稱義,即在上帝面前嘗試建立自己的義。保羅 在加拉太書和羅馬書中最強烈的辯證,就是為了對抗這種神學異端。

  故把二章14至26節視為糾正對因信稱義教義的誤解,而非駁斥保羅,是最佳的觀點。

2023年5月19日 星期五

沙宣抄本的重要性

 

沙宣法典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的存在跨越了一千年的人類歷史。 “在沙遜抄本中,希伯來聖經歷史上的一個巨大轉變被揭示出來,”明茨繼續說道。 “書籍形式的聖經文本標誌著我們如何看待神聖話語數千年歷史的一個關鍵轉折點,並且是希伯來聖經如何影響文明支柱——藝術、文化、法律、政治的變革性見證- 數百年。”

 

手抄本不僅對亞伯拉罕宗教的發展和傳播以及從口頭傳統到文學傳統的更廣泛轉變提供了批判性的見解,其數百年的註釋和銘文也見證了中世紀黎凡特的歷史。

 

早期的筆記證明了這本書的旅行以及它從 Khalaf ben Abraham 賣給 Isaac ben Ezekiel al-Attar,後者後來將所有權轉讓給了他的兩個兒子 Ezekiel Maimon 13 世紀,手抄本獻給位於今敘利亞的 Makisin 猶太教堂,在那裡它可能會首次反彈。人們對馬基辛的猶太社區知之甚少,但考慮到製作此類珍貴手稿的成本,它一定很引人注目。Makisin 鎮在 13 世紀被蒙古帝國或 1400 年的帖木兒帝國摧毀,手抄本被委託給 Salama ibn Abi al-Fakhr 保管,猶太教堂重建後他必須歸還手抄本。

 

在猶太教堂尚未重建的情況下,手抄本的冒險之旅仍在繼續,直到 1929 年被沙遜收購,沙遜將他的藏書票貼在裝訂的內頁上。 Books & Manuscripts 的猶太顧問 Shaul Seidler-Feller 評論道:“大衛·所羅門·沙遜 (David Solomon Sassoon) 建造了歷史上最重要的猶太手稿私人圖書館之一,而 Codex Sassoon 無疑是他收藏的瑰寶之一。”

 

沙宣抄本是理解希伯來聖經歷史演變的里程碑,它在今年五月的拍賣會上亮相,代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文化傳播和傳承故事的最新篇章。 蘇富比全球書籍與手稿部主管理查德·奧斯汀 (Richard Austin) 表示:“長期以來,沙宣抄本在現存歷史文獻的萬神殿中一直享有崇高而傳奇的地位,並且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最獨特的文本之一。”

 

“憑藉如此卓越的地位,法典具有無與倫比的存在感和莊重感,只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才能體現出來。”

沙宣抄本的介紹

 

 

最早、最完整的希伯來聖經副本實際上是一本名為 Codex Sassoon 的書,以其最著名的現代所有者命名:大衛·所羅門·沙遜(David Solomon Sassoon1880-1942 年),他是一位熱情的猶太和希伯來文手稿收藏家。 沙宣抄本的歷史可追溯到 9 世紀末或 10 世紀初,包含希伯來聖經的全部 24 本書——僅遺漏了 12 頁——比最早的完整希伯來聖經《列寧格勒抄本》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2023 5 17 日,在蘇富比拍出估價為 30 5000 萬美元的沙宣法典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拍賣會上最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值得注意的是,沙宣法典包含了對《馬索拉經》的忠實註釋,以及確保聖經文本正確題詞和背誦的評論。 其中一個註釋提到“偉大的老師,Aaron ben Moses ben Asher”和他關於 al-taj(阿勒頗手抄本的傳統敬語)的著作,暗示抄寫沙遜手抄本 Masorah 的馬所拉抄寫員可能在當時查閱了這本受人尊敬的書它在 10 11 世紀居住在太巴列或耶路撒冷。

 

儘管自 20 世紀 60 年代後期以來學者們就已經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但 Codex Sassoon 幾個世紀以來基本上一直處於公眾視線之外; 它最後一次出現是在 40 年前。 這本宏偉的畫卷將在全球巡迴展出,首先是 2 22 日至 28 日在倫敦蘇富比的展覽,然後在特拉維夫停留(它將在 ANU 猶太人博物館展出)、達拉斯和洛杉磯和紐約市。

 

“希伯來聖經是全球人民神聖的基礎文本,”蘇富比圖書與手稿部高級猶太專家莎倫·利伯曼·明茨 (Sharon Liberman Mintz) 說。 24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包含正統的希伯來語聖經:摩西五經、Nevi'im Ketuvim 基督徒尊崇舊約聖經和伊斯蘭教教導的經文,托拉和詩篇是神聖啟示的書籍。 可以說,希伯來聖經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籍,也是西方文明的基石。

法典沙宣的輝煌歷史

 

    據估計,最早、最完整的希伯來聖經是有史以來拍賣會上價值最高的手稿或歷史文件。

 

    一千年前,在經歷了近乎完全沉寂的七個世紀之後,希伯來文手稿的創作出現了驚人的繁榮。最後一部死海古卷——現存最重要的古代猶太手稿——可追溯到公元 1 世紀,直到中世紀早期,被稱為馬所拉特的學者才開始創建一套註釋體系,將死海古卷的文本標準化自古以來一直在不斷變化的希伯來聖經。

 

    從這個項目中誕生的最著名的書籍之一是大約 930 年組裝的阿勒頗手抄本。後來由 Aaron ben Moses ben Asher 完成了馬索拉筆記,他是一位傑出的聖經學者,負責更正手抄本以符合他的傳統繼承了單詞應該如何拼寫、發聲和重音。 阿勒頗抄本隨後成為抄寫員的榜樣,以確保他們正確抄寫了聖經。不幸的是,阿勒頗手抄本的大約 487 份原始對開本中只有不到 300 份倖存下來。

 

 

貧窮與富有

 

    「貧窮與富有」是雅各書的主要主題之一,因為在當時的基督徒群體中,有的基督徒既然根據人所認定地位的高低對待人;他們按人的外貌待人,重富輕貧。雅各對這問題極為關注,因此書信的1:9-11,2:1-13及4:13-5:6 中,特別談論此問題。倘若要明白雅各對「貧窮與富有」的主題之貢獻,就得先了解舊約後期猶太教中敬虔與貧窮並列的傳統。因為它時刻在雅各書中出現。

【背景意義】

    在舊約,「貧窮」這項傳統可摘錄成四點:

. 上帝愛人及關心窮人、照顧受欺壓的和流浪人。上帝要「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詩68:5);「他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申10:18)。

. 上帝的百姓亦必須對無助之人同樣表示關懷。就如「要憐愛寄居的」(申10:19),而先知們常對以色列人責難,即他們不照顧貧窮人(參摩2:6-7)。

. 將「窮人」與敬虔的、公義的人視為一體的傾向(特別是詩10,37:8-17,72:2,4;賽29:19)。如此,社會及宗教觀念便結合在一起,以致成為許多混淆的根源。經濟困乏及社會迫害逐漸與宗教敬虔密切相關。在受迫害之下,「窮人」以受逼迫的情況作為求上帝拯救的根據︰「但我是困苦窮乏的,主仍顧念我。你是幫助我的,搭救我的,上帝啊,求你不要耽延!」(詩40:17)

    由這詩篇寫作的情況看來,許多義人顯然受到富人的欺壓。

. 以上的因素在近猶太作品中比在舊約中更顯著,即富人及有勢的人逐漸被視為是惡人。

    耶穌的教導頗受這背景影響,就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路6:20)。「貧窮的人」在此即指仰望上帝的拯救,不依靠物質及財富,而屬於敬虔、勤苦與謙虛階級的人。馬太是根據以上涵義,很正確地把「貧窮的人」寫作「虛心的人」(太 5:3)。

【雅各的意義】

    雅各也自然的受到聖經傳統背景和耶穌的教導之影響,並這樣取材。雅各在 1:9沒有使用一般的詞彙「窮人」(πτωχοs)來形容,反而卻以「卑微的」(ταπεινοs)來形容貧窮。 在聖經其他處,其意思是指謙卑的、不重要的、或是在社會經濟狀況的卑微(摩2:7;林後7:6;10:1)。在雅各書,卑微的(ταπεινοs)清楚的指著那在經濟狀況卑微的,即沒錢沒勢的基督徒,因為作者使用了「卑微的」(ταπεινοs)與「富足」形成了對比(1:9-10)。雅各勸勉那些卑微的基督徒要因「升高」而「誇耀」(呂振中譯本)。雅各在2:5,將「升高」的意義作更清晰的詮釋︰「上帝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並承受祂所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國麼﹖」

    另一方面,雅各則在1:10以「富人」(πλουσιοs)形容有錢人。學者們對這「富人」之詞彙有著不同的看法。

    有的學者以其文法而認為這裏所說的「富人」乃是基督徒,因在1:9的「弟兄」(αδελφοs) 是在「卑微的」(ταπεινοs)一字之前,因此1:10的「富人」(πλουσιοs),可能指富有的弟兄。何況在1:9的「升高」(καυχασθω,原意「誇耀」)也含有1:10的意思。因此,第10節的含意是指「富足的」也要因自己的降卑而「誇耀」(呂振中譯本);即是說,雅各吩咐那些富足的基督徒不因他們的錢財而自傲。相反的,要在上帝的面前謙卑自己,並且與基督認同 (腓2:8)。

    另有一些學者依據傳統視第10節中的「富人」為不信者。他們認為「弟兄」不該涵蓋「窮人」與「富人」(1:9-10)。它只限制在第9節的「窮人」。另外,對「誇耀」的勸勉應視之為諷刺的說法︰「富足的人度足了他的日子,他能對將來期望的就是降卑,那是唯一剩下來讓『他誇口的』。」

    無論此處經文所指的「富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1:10-11明確的指出︰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世上有形質的東西也是短暫的。在上帝的審判中,財富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猶如花草,遇到熱風颳起,就會消失。因此,人應當時常謹慎,不要太過看重和倚賴財富。

    雅各在此處的諺語顯然是引用了以賽亞書40:6-8。其實,在詩篇49:16-17也有給於財富相似的警告︰「見人發財家室增榮的時候,你不要懼怕,因為他死的時候甚麼也不帶去,他的榮耀不能隨他下去。」

    接著,雅各在2:1-7裏頭特別舉例了一個當時處境中的例子。這個例子描述兩個來自不同社會經濟狀況、外表相差甚遠的人進入「會堂」(συναγωγην) 。一個是富人,其手戴著金戒指,身穿華美的衣服。他受到注目,並被基督徒有禮貌的引到上好座位(參太 23:6)。然而那衣著骯髒的窮人卻僅被打發︰「你站在那裏,或坐在我腳凳下邊。」(2:3)

    雅各舉此例指出基督徒對窮人的歧視,並道出他們如此偏待富人的行為,則與上帝的心意全然相反,也違反了常理(2:5-7)。這種偏待的行為,都被那吩咐基督徒要愛鄰舍之至尊的律法定了罪,並必要受到上帝的審判(2:8-13)。

    由此可見,雅各在2:8-11是引用了猶太人對全部律法的整體觀念指出,只在一條誡命上跌倒,便是犯了全部的律法。保羅在加拉太書5:3與3:10b也提出相同的觀點。另外,亦可從本處經文看到不可重富輕貧(利19:15)與愛人如己(利 19:18)的命令是緊密相連的。

    雅各在書中沒有因富人有錢財,而責難他們。雅各只是向他們(尤其富有的商人)提出警告︰生命與錢財都是短暫的。所以不應當完全以現世生活為中心,反而應當把其所有的計劃及希望與主的旨意配合。否則,就算為張狂之事。這類張狂的誇口是「惡的」(4:16),這不是因其張狂的態度,乃是因誇口的對象是那些張狂藐視上帝之事。另一方面,雅各則向富人(尤其富有的農人)發出審判 (5:1-6),為要指出他們的罪狀,猶如自私的積攢不義之錢財(5:2-3)、欺詐工人 (5:4)、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而不關心他人的需要(5:5),以及欺壓「義人」 (5:6)等。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希伯來與以色列

 

  我們談過希伯來王國的興起與沒落,究竟「希伯來人」與「以色列人」有什麼樣的關係?猶太人呢?還有猶大呢?

  在舊約中,經常用到希伯來字眼的主要有三個地方:

  1.約瑟下埃及和百姓出埃及的故事(創卅九章~出十章)

  約瑟被稱為希伯來人(創卅九14,四十一12),他在法老的司酒長面前說他來自希伯來地(創四十15),他的兄長們來到埃及地時也被稱為希伯來人,明顯的和埃及人有分別(創四十三32)。

  約瑟死後,希伯來人被埃及人虐待(出一13~22),嬰孩摩西被法老女兒救起時,被稱為希伯來人(出二6~7),摩西也曾憑血氣拯救自己所屬的希伯來人,並希望作他們的仲裁人(出二11~15)。耶和華上帝被稱為希伯來人的上帝(出三18,五3,七16,九13,十3)。

  2.希伯來人作奴僕時之規定

  希伯來人作奴僕在摩西律法中規定只能作六年,第七年要得自由(出廿一2

,申十五12)。利未記廿五39~43則說因為他是你的弟兄,同是上帝的僕人。

  3.在撒母耳與掃羅時期和非利士人打仗時

  撒母耳與掃羅時期,以色列最大的外患是非利士人,非利士人一直都稱以色列人為希伯來人(撒上四6、9,十四11,廿九3)。

  考其淵源,亞伯拉罕首先被稱為希伯來人(創十四13)。亞伯拉罕的祖先希

伯是挪亞的兒子閃的後代(創十21,十一10~26)。

  「以色列」是上帝為雅各取的新名字(創卅二27~32),創世記四十七27首次用「以色列人」。出埃及記一8~22,五1~3暗示「以色列人」和「希伯來人」可以互換使用,出埃及記接著慢慢地多用「以色列人」,而不用「希伯來人」(出二23,三14~15,六1~14等等)。

  至於「猶太人」,這名詞是指被擄歸回之後,在以斯拉的領導之下,願意遵守上帝律法的人的通稱;它已經不是一個種族名稱,而是一個宗教名稱。「猶太人」這名詞不可與分裂後的南國「猶大」相混淆。「猶大」原為雅各的兒子,後來成為以色列的一個支派。大衛王就是出身猶大支派,因此當北國分裂出去時,猶大支派還是支持大衛後裔作王。這個國家就稱為南國猶大。因此,「猶大」可以是人名,也可以是支派名稱,又是國家名稱,使用時要注意。

  在新約,「希伯來人」有兩種用法,一指未被希臘化的猶太人(徒六1),另一種用法則泛指與外邦人相對的以色列人(林後十一22;腓三5)。這樣看來,「希伯來人」在聖經中是一個種族名稱,和「以色列人」通用。「猶太人」則屬宗教名稱,是被擄歸回以後形成的宗教。「猶大」是人名、支派名、國名。

民數記背景

  《民數記》之名首先是七十士譯本(舊約希腊文譯本)採用的,因為本書曾兩度記載人口調查( 1,26章);而它希伯來版本的名稱是"在曠野",這更能說明本書內容。

  本書是記載以色列人在西乃山立約之後,飄流曠野卅八年間發生的事。其中可根據地理位置分成三階段:

(1)從西乃山到加低斯(1-12章),

  (2)從加低斯到摩押平原(13-21章),

  (3)在摩押平原(22-36章)。

  民數記是摩西寫的。有學者認為部分記載是後人加上的,例如論摩西謙和的話(12:3),其實摩西本人寫它也並無不妥。即使有些是後人加上,初稿也必是摩西寫的。

  寫作的時間必是在他晚年,以色列人己在曠野飄流卅八年時;地點則在約但河以東的摩押平原。以色列人本可以很快從西乃山進入迦南地,但後來卻因為不信而不得進入,在曠野飄流,直等到出埃及時二十歲以上的人都倒斃在曠野,上帝才帶領新的一代進迦南。

  在曠野飄流即將結束的時候,摩西寫下了本書,要叫歷世歷代上帝的百姓牢記他們祖先的教訓,不再悖逆不信,乃要憑信心支取上帝的應許。

 

普通書信之總論

  1)「普通書信」的意義:

  新約書除了保羅書信十三卷之外,其餘的八卷(指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壹書、貳書、參書和猶大書)統稱為普通書信。保羅書信通常以個人或某教會為對象,普通書信(除約翰貳書、約翰參書外)則以普遍教會為對象(參雅一1;彼前一1),但後來「普通」(或稱「大公」)也有合乎真理、被教會公認的意思。

  2)普通書信的特色:

  普通書信在文學上自成一格,類似公函和講章的格式。另外,雅各書多有像箴言和登山寶訓的精句格式,約翰一書則頗多「重覆」的手法。大體上,普通書信含有非常濃厚的倫理意味,較少討論教議問題,卻不時針對異端大肆抨擊。

  3)普通書信的價值:

  普通書信讓我們一窺早期教會的問題與異端的騷擾,並明白使徒及先聖的教訓如何及時制止異端邪說,保存基督福音的真純。此外,普通書信也反映出不同作者對福音的闡釋和應用,如雅各強調好行為重要性,彼得以「盼望」勸勉在苦難中的信徒,約翰以愛為信徒的表記,猶大針對異端的爭辯等。這些不同的重點與保羅書信的教訓並非彼此衡突,反而互相補充。

 

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

希伯來書的特徵

 

      作者告訴我們他寫作的目的是:勸勉冷淡的基督徒,說明信奉基督的超越性(來13:22)。

      從聖經文學和神學的角度來看,長達4948個字(按原文希臘文字)的希伯來書,並不能真正地顯出以上的目的。

    從聖經文學的角度來看,希伯來書的修辭內容有以下的特徵:

  一.希伯來書是一封信。這是普遍的意見。書中含有私人的談話,書尾的問候皆顯出這卷書是一封信。

  二.希伯來書是一篇專論。書中井井有條、嚴謹、學術性的演繹和闡釋說明這一點。

  三.希伯來書是一篇解經文章。書中有條不紊的引用和解釋支持這一個說法。

  四.希伯來書是一個勸勉。作者自己曾這樣說明(來13:22)。書中也有許多部份顯出勸勉的內容:2:1-4;3:7-4:13;6:1-19;10:19-39;12:1-28。

  五.希伯來書是一篇講章。指明整卷書是一篇釋經式的信息,針對某一個會眾而寫。

希伯來書寫作日期及地點

 

  【日期】

  按照羅馬的革利免的引用,它不可能超過公元97年。從2:3及13:7可以推測受書人是第二代的信徒,這大約是公元40-70年。根據13:23,當時提摩太仍活著,因此是公元90年之前。另外,書中講論許多獻祭的禮儀,可能是在聖殿被毀之前(公元70之前)。

      一般的意見是公元60-70年之間。

  【地點】

  相信「從義大利來的人」(13:24)是和這位作者在一起。提議的地點是在東方(巴勒斯坦地),或更切實的是耶路撒冷。因此,受信者可能是羅馬的猶太人基督徒或是各地的猶太人基督徒。

希伯來書的受書人

 

      希伯來書的受書人也是一個謎。歷代以來引起許多的猜測。按書的資料中,我們大約可從以下的方面來認識這讀者︰

  A.按書的標頭「致希伯來人書」(雖然這在第三世紀時才出現),但是從革利免及俄利根的証據,我們可肯定這是寫給希伯來人(當時的猶太人)的一卷書,雖然不能肯定是寫給哪一個地區的希伯來人。

  B.他們可能就將離棄所信仰的宗教(2:1;3:12)。

  C.他們也可能在受逼迫(10:32;12:3;13:13),雖然不能肯定是否是這原因致使他們欲離棄基督的信仰。

  D.他們在屬靈的事上或對深奧的聖經知識比較遲緩(5:11)。

      作者在書中多次勸勉這一班讀者在面對困難時,要堅持到底。不能確定是什麼原因致使這班讀者發生以上所提出的困難。作者也直接的指明他寫這卷書的目的︰「勸勉的話」,並且多次的勸勉他們要把基督的信心堅持到底(3:6,14; 6:11; 10:23,25,36; 12:12)。作者甚至用了許多深奧的神學,甚至一些是深奧的教義,例如麥基洗德的解釋,來增添勸勉的效果。

  今天,聖經學者一般肯定這受書人是︰一班猶太人基督徒,正在面對許多困難而欲離棄基督的信仰甚至要返回猶太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