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 星期日

北國的滅亡

 

北國在傳了四個王朝以後,末後還有幾個君王。值得一提的是比加年間有先知俄德出現。由於南國猶大王亞哈斯背叛上帝,上帝把他交在亞蘭王和以色列王比加手中。以色列人對待猶大人過份殘酷,不但大行殺戮,還要強逼猶大人做奴婢,經先知俄德的規勸,他們才稍微收斂(代下廿八1~15)。

以色列國歷代雖然有先知屢次警告,仍然繼續拜偶像。以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為首,一直到最 後一個 君王何細亞,都沒有離開拜偶像的罪。上帝興起亞述,在何細亞王第九年,攻陷撒瑪利亞,滅了北國。列王紀下第十七章詳細記載以色列人遇到這種下場的原因。第7節說,以色列人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脫離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華他們的上帝。

上帝曾經藉著摩西清楚地吩咐他們,「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又說,「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出廿1~6)

以色列卻厭棄上帝的律例,離棄祂的誡命,為自己鑄了兩個金牛犢,又隨從外邦的風俗(王下十七14~18)。他們的結局就是滅亡,大部份的人都被擄到外邦去。

亞述王從其他地方把人遷來住在撒瑪利亞,這些人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他們自己的偶像(王下十七33、41)。

這正是一般世人的寫照。今天在台灣,有沒有像這樣的人?一貫道號稱五教合一,什麼神都拜,正是投民眾之所好。

我們應當自省,是否專心跟從耶和華、單單事奉祂。耶穌在受撒但試探時,曾經引用申命記六13,十20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他。」(太四10)

只有這樣的態度,才能討上帝的悅,得到祂的祝福。

以色列王本為受膏領袖,但因為他們不敬畏上帝、不遵守上帝的誡命,上帝就興起先知來傳達祂的信息,並且由先知來承繼「膏油傳統」,亦即彌賽亞傳統。以色列歷史讓我們看到,當人背棄上帝時,上帝的旨意仍然會成全。上帝會興起另一批人來完成祂的旨意,你相信嗎?你有這樣的經歷或體驗嗎?

 

 

先知以利沙

 

以利沙是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原為種田的,受到上帝的揀選,跟隨以利亞。列王紀用許多的篇幅記載他的事蹟,這些事情多半發生在以色列王約蘭年間:

1.求感動以利亞的靈加倍的感動他。王下二9~10

2.治好耶利哥城惡劣的水。王下二19~22

3.預言摩押將敗於三王聯盟,事情果然成就。王下三1~27

4.為先知門徒之妻行奇事。王下四1~7

5.為書念婦人求子,後來又使其復活。王下四8~37

6.為吉甲先知門徒解毒。王下四38~41

7.以二十個餅餵飽百人。王下四42~44

8.醫亞蘭元帥乃縵的大痲瘋。王下五1~27

9.在多坍寬待前來抓他的亞蘭軍。王下六8~23

10.預言撒瑪利亞將豐裕,事情果然成就。王下六24~七20

11.預言哈薛要做亞蘭王。王下八7~15

12.吩咐先知門徒膏耶戶為以色列王。王下九1~10

13.生病時預言以色列王約阿施要打敗亞蘭王三次。王下十三14~19

14.先知死後有其他死人碰其骸骨而復活。王下十三20~21

先知以利沙一生的經歷可以讓我們思考許多問題,特別是讓我們看到屬靈的眼光和一般人的眼光有很大的不同。

 

找出現代的標準

 

    我們必須謹慎,不可將聖經時代的事件全都當作現代的標準,特別是聖經中敍事文,因為敘事文描述的是個人特別的經歷。上帝在過去對某人行過的事,並不表我們可以冀望上帝對我們行同樣的事,正如梅休(Mayhue)所說:『我們不能期望像保羅一樣到第三層天一遊(林後一二1- 10),我們也不相信上帝會對那些接待宣教士的家庭提供食物,就像他在列王紀上十七章八至十六節對撒勒法的寡婦所行的一樣。現在的大麻瘋病人不會跑到河裏沐浴七次求得醫治(王下五1- 14),我們也不會將木杖丟在地上,期望它變成蛇(出四2- 3)。』

  

     我們一定要看同一個原則有否在其他經支出現。若聖經時代發生在某人身上的經歷被視為所有信徒的標準,則必須在別處經文也有同樣的教導。上帝使用以利亞和以利沙令死人復活(王上一七17- 23 ;王下四17- 37),又使用彼得令多加復活(徒九36-4 ),這並不表示上帝想今日的信徒也使死人復活。聖經沒有一處指出這是所有信徒的標準。耶穌吩咐十二使徒叫死人復活(太一○8),是在十二使徒負起向以色列人宣告上帝國度的資訊這任務時頒佈給他們的命令,再沒有其他人接受過這命令。假使這命令在今日仍然有效,那些要使死人復活的人也應遵從耶穌在後幾節經文的吩咐:「腰袋裹不要帶金銀銅錢;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和拐杖」(太一○9-10)。我們知道馬太福音十章九至十節不是吩咐現代信徒旅行時不要帶錢,因為耶穌後來改變了這吩咐(路二二36)

    麥昆哥說:「任何歷史事件都必須由上帝所授權的代言人,清楚地指出此乃上帝給予每個時代、每位信徒的標準,該事件才能成為權威性的模範。若聖經記載某事件已真實地發生,則不一定要說成上帝對普世信徒意旨的啟示。」

    舊約的拿細耳人不可剪發,是作為他在上帝面前的獻身和聖潔的記號(士一三5;撒上一11 )。這慣例已經被取消,因為整本舊約律法已成為過去(加三25 ;弗二15 ;來七12),也因為新約從未出現過這條規例。此外,保羅甚至認為男人不應留長髮(林前一一14)。

    亞伯拉罕、雅各、大衛和許多人都有超過一個妻子,這是否表示可以接受多妻制?不是的,多妻制是不可接受的制度。雖然聖經沒有記載上帝特別吩咐奉行這種制度的男人,但我們知道一夫多妻是錯的,因為上帝給亞當一個妻子,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也因為新約有許多經文都指出男人應該忠於妻子(例太五27、31- 32 ;林前七2- 3;弗五22- 33 ;西三18-19 ;帖前四3- 7)。  

     

    我們必須從經文本身找出上帝要我們遵行的事。經文可能有明確的句子限制歷史事件處境的相關性;若沒有清楚指明,則須要參考其他經文。麥昆哥的格言值得贊許:「聖經是上帝對全人類旨意的啟示,因此經文所有的教導都應視為現代人信心及生活的標準,除非經文本身另有所指。」1

    禁止與獸淫合是舊約的命令(利一八23),但新約沒有指明這是罪。然而,新約的沈默並不表示與獸淫合是現在可以接納的,新約許多有關性的貞潔的教導已暗示與獸淫合是罪惡的行為。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俄巴底亞書的成書日期

 

有關俄巴底亞書的日期,學者們的爭論很多。由於俄巴底亞提到耶路撒冷城遭災,受到外邦人的攻擊,以東人以仇恨的心來趁火打劫,我們可以探討在歷史上耶路撒冷遭侵略、受擄掠的幾個事件,來判斷俄巴底亞書的日期:

1)猶大王羅波安在位第五年,埃及王示撒上來攻取耶路撒冷,搶奪耶和華殿和王宮的寶物(列王紀上十四25~26;歷代志下十二1~12)。

2)猶大王約蘭時期,以東背叛猶大,自立為王(代下廿一8~10),非利士人和亞拉伯人又來攻擊猶大,擄掠王宮裡所有的財寶和王儲,只剩下最小的王子亞哈謝(代下廿一16~17)。以東有可能在這時加入非利士和亞拉伯的聯軍,分佔一些掠物,時約公元前第九世紀。

3)猶大王亞哈斯時期,亞蘭和以色列從北方來進攻猶大,以東和非利士則從南方犯境(代下廿八5~6,16~18)。以東人擄掠了一些以色列人,並收回以他拉城(王下十六6)。

4)巴比倫毀滅耶路撒冷,並把百姓擄去,時約公元前第六世紀(王下廿五1~21;代下卅六11~20)。

第1和第3,由於當時耶路撒冷並未受到大規模的劫掠,和俄巴底亞書所描述的不盡相同,因此可以排除。至於第2或第4,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傅理曼、艾基新和陳終道採第2種看法。如此,耶利米才有可能引用俄巴底亞1~9節再加以潤飾發揮(耶四十九7~22)。這就把俄巴底亞放在先知書裡最早的一位,屬公元前第九世紀。

史都亞特(D.Stuart)認為第4種看法才對,因為還有其他四段經文具有類似情境,而他們都是猶大被擄時期的作品(詩一卅七7;哀四17~22;結廿五12~24,卅五1~15)。這就把先知俄巴底亞放在後期,屬公元前第六世紀。

 

約拿的時代

 

約拿名字的意思是「鴿子」,照列王紀下十四25所記載,他住在迦特希弗,這是在西布倫境內、位於耶穌的故鄉拿撒勒以北數哩。

約拿是在以色列北國國王耶羅波安第二(公元前793~753)時做先知的。耶羅波安第二是北國的第四個王朝、耶戶王朝的第四位王。

耶羅波安第二在位時,亞述逐漸興起,削弱亞蘭(即敘利亞)的勢力,北國趁機自強,外交、國防、經濟均極盛一時。

約拿預言北國將收復從前亞蘭王奪去的地方(王下十29~36),後來果然獲得實現(王下十四23~27)。

約拿很有可能是以利亞、以利沙栽培出來的先知,因為他出來事奉的年代乃緊接著以利沙。

 

希伯來王國沒落的原因

 

上帝的選民以色列,好不容易脫離埃及的轄制,來到迦南地,建立自己的民族與國家。在掃羅、大衛、所 羅門等 君王的領導之下,以色列日漸興盛,終於成為巴勒斯坦地區一個富強的國家。但隨著所羅門的逝去,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兩國,最後它們還分別亡於亞述和巴比倫帝國。上帝的百姓怎會滅亡呢?上帝怎麼沒有眷顧他們呢?難道上帝忘了祂與以色列列祖所立的約嗎?

其實以色列國家沒落甚至滅亡是因為他們背約、違背上帝去敬拜別神。列王紀下十七7~23和歷代志下卅六11~21對這件事有詳盡的分析。他們得罪上帝,厭棄祂的律例、離棄祂的誡命,效法外邦人去事奉偶像,甚至使自己的兒女經火,這都是上帝所憎惡的。上帝不斷地差遣眾先知去勸誡他們,他們卻不聽從(耶廿九19),甚至嬉笑上帝的使者、藐視祂的言語、譏誚祂的先知(代下卅六15~16)。以致上帝的忿怒發作,無法可救。

幸好,以色列並非全然絕望。布魯格曼(W.Brueggemann)在分析以西結書時指出,上帝為祂自己聖名的緣故,應許以色列復興,這是以色列絕望中唯一的盼望。先知固然宣佈審判與毀滅,同時也有鼓舞的信息,這是基於對上帝公義與慈愛的認識。對上帝的認識真是我們盼望的來源!難怪主耶穌會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

 

烏西雅王

 

烏西雅是約阿施王的孫子,在列王紀下稱為亞撒利雅(王下十四21),他的母親名叫耶可利雅,是耶路撒冷人。烏西雅王登基時年十六歲,當時耶羅波安第二作北國以色列的王,正是耶戶王朝的全盛時期。烏西雅在位年間,南國猶大亦十分強盛。南國的烏西雅、北國的耶羅波安第二兩個人各作王四十一年、五十二年,可以說是以色列人相當輝煌的時期。

烏西雅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有通曉上帝默示的撒迦利亞幫助他(代下廿六5)。他定意尋求上帝,上帝就使他亨通。他在位時致力於國防建設,建築城樓和望樓,並安放機器在城樓上,可射箭發石。他有將軍哈拿尼雅率領大能的勇士和軍兵,來幫助他攻擊仇敵。非利士人、亞拉伯人、米烏尼人都被他擊敗過。亞捫人給他進貢,他的名聲傳到遠方,甚至到達埃及。烏西雅王不但在軍事方面大有成就,他也喜愛農事。可能也是因為有農事作基礎,他的國家才能夠真正強盛。

可惜的是當烏西雅王強盛的時候,他就心高氣傲,進耶和華的殿,要在香壇上燒香。這在當時是只有祭司才可以做的事。祭司攔阻他,他不但不聽,還向祭司發怒。這時,他的額頭上長出大痲瘋來。烏西雅王一直到死時,都長大痲瘋。為這緣故,他住在別宮裡,讓他的兒子約坦攝政(代下廿六16~20)。

強盛的時候就心高氣傲,這似乎是人之常情。要如何才能避免落在這樣的錯誤裡面?一個人如果不聽警戒,可能上帝會降災難,使他不得不自卑。詩篇卅二9說,「你不可像那無知的騾馬,必用嚼環轡頭勒住牠;不然,就不能馴服。」

最好是不用等到災難來臨,或是管教臨到,就早早謙卑順服。再不然,上帝也會給與人許多的機會悔改。隨時注意別人的提醒,常常檢討,或可免於落入這樣的錯誤裡。

烏西雅王崩的那一年,有一件重大的事情發生,先知以賽亞在這一年蒙召(賽六1~13)。可能是因為烏西雅王太出色了,他一死,以賽亞不知道將來國家會變成怎麼樣。但是上帝讓以賽亞看到,其實是上帝在作王,不論地上的君王如何更迭,掌握歷史的還是上帝。不必因為偉人的逝去而悲哀。上帝所要成就的事,不會因為人的興衰而受到影響。但是祂也樂意使用人。以賽亞清楚看到這一點,就向上帝回應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亞撒王和先知亞撒利雅、哈拿尼

 

亞撒是羅波安王的孫子,他作王的時候,國中太平、四境平安。亞撒對猶大人說,這是因為他們尋求上帝的緣故(代下十四6~7)。從他對這件事的評論,我們可以看到亞撒是一個敬畏上帝的國王。

在宗教方面,亞撒除去境內的外邦神和偶像,專一的尋求、敬拜耶和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試想,從所羅門王晚年開始為許多外邦神築壇,到羅波安王時雖有一段時期的轉機,後來還是沒有專心跟隨上帝,到亞比雅王,列王紀上十五3說他行惡,不像大衛誠實順服耶和華上帝,亞撒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傳統中登基的。

他願意盡心盡意尋求耶和華上帝,登基沒多久就除去外邦神的壇和偶像,並吩咐猶大人要遵行上帝的律法與誡命。他能夠這樣擺脫傳統的包袱,實在需要一點勇氣。上帝特別差遣俄德的兒子亞撒利雅來勉勵他(代下十五1~8)。

亞撒利雅說,以色列不信真神,沒有祭司,沒有律法,已經很久了。現在他看到亞撒王這樣行,心裡很得激勵和感動。他勉勵他們說,「你們要剛強,不要手軟,因你們所行的必得賞賜。」

有先知亞撒利雅這樣的鼓勵,亞撒王做得更徹底,他把國家境內的偶像全都除掉,並且貶了他祖母瑪迦太后的位,因為瑪迦造了可憎的偶像亞舍拉(代下十五16)。

以色列中有許多人,看見耶和華上帝與亞撒王同在,就來歸降他。亞撒和猶大眾人以及那些歸降他的以色列人立約、起誓,要盡心盡意尋求耶和華,他們心中充滿了喜樂。在你個人的經驗裡,有沒有那些傳統的包袱,讓你感到難以突破?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在軍事方面,聖經記載兩次重要的戰役。第一次是古實王謝拉率領軍兵來攻打猶大。亞撒知道自己的軟弱與不足,呼求耶和華上帝的幫助,結果耶和華使古實人敗在亞撒王和猶大人面前,亞撒王大獲全勝(代下十四9~15)。

第二次戰役是以色列王巴沙來攻打猶大。亞撒王希望得到亞蘭王便哈達的協助,但亞蘭和以色列有約在先,亞撒王於是把耶和華殿和王宮府庫裡的金銀拿去進貢亞蘭王,求他廢掉他和以色列人所立的約。亞蘭王收了饋贈以後,果然出兵攻打以色列,使以色列對猶大的侵略計劃受阻。亞撒王的目的雖然達成,但是他這次仰賴亞蘭王,沒有仰賴耶和華,卻招來先見哈拿尼的責備(代下十六7~10)。

先見哈拿尼對亞撒王所說的話裡有一句正是我們今天的金句:「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他心存誠實的人。」

可惜的是亞撒王聽了哈拿尼的責備以後,不但沒有檢討悔改,還惱恨先見,甚至把他下在監裡。要能夠聽得下別人的諫言和批評,需要有相當大的度量。當你聽到別人說你那裡不好時,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你認為這可能會是一個使你成長的機會嗎?

亞撒王晚年的時候,腳上有病,而且病得甚重。聖經記載,他生病的時候沒有祈求耶和華,只求醫生。你認為這樣有何不妥嗎?要是你生病的話,你會去求誰?只靠禱告、不去看醫生,或是只看醫生、不禱告,各有什麼優缺點?總結來看,聖經對亞撒王的評價是正面的。他作王一共四十一年,列王紀上十五9~14說他效法他祖大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一生向耶和華存誠實的心。

這是南 國 君王裡,第一個得到如此高評價的王。

 

申命記式歷史的合一性

 

a. 聖殿:

    正式記載歷史是由大衛開始,到所羅門時期文化最為發達,不少資料來自所羅門王記、猶大諸王記、以色列諸王記。在列王紀上6:1表示所羅門王為耶和華建殿,而這建殿的情況可以追溯至出埃及的時期,與上帝的關係連繫時開始,而這殿幾時建立?就是與上帝建立關係的480年之後,所以要了解舊約的年代,應清楚歷史書的時期。而由申命記至列王紀上共有480年之久。這代表學者在時間之內是統一的,在時間之內有合一性,顯示這些書卷的成書有一位編輯者的存在,這種合一稱之為申命記式的共通點。

b. 聖約

    國家分裂之時期年份,在申命記之歷史非常看重,可見這歷史觀著重時期,用史記架構記載歷史,故此年代給與申命記式歷史有通點,故此以色列人的歷史在編輯上來說是一本通史,講述由出埃及至亡國時期,上帝與祂的百姓關係之約,而這個上帝與百姓之關係的約,就是上帝作為對以色列百姓的祝福或咒詛的根據,看看以色列人是否聽的說話。

c. 君王

    王國的建立形成君王在以色列歷史中設立,但王的身分已經代替以色列民族, 由個人與上帝的關係轉變成集體的與上帝關係,所以君王的好或壞,信守與上帝所立的約與否,帶來國家之祝福或咒詛。因此,以色列是以君王的連續,作為歷史的連續,君王好壞的標準,也就看他們有否遵行這約,行這約的就是好王,不行這約的就是壞的君王,律法很多,但最看重的是他對聖殿的態度,若修殿的君王就是好王,拜其他神的就是壞王,因他引導百姓離開對上帝的敬拜。故此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經常提到聖殿和高崗的敬拜,所以論到君王的時候,首先提及他們有否除去邱壇,作者給我們看見好王就關心聖殿敬拜,壞王就讓百姓在邱壇來敬拜偶像。因此,敬拜上帝的儀式十分重要,要正確地敬拜上帝。

 

認識申命記式歷史觀

 

1.申命記式歷史重點:

以禍福之道為這段 歷史的重點,而在申廿八:1-6, 15-19指出遵行上帝的話與否,帶來祝福或咒詛。而國家滅亡的原因就因為他們沒有遵守上帝的話,敬拜偶像(王下17:7-18)。

2. 申命記式歷史書卷:

諾馬田(Martin Noth)提出他是採取懷疑的態度來看舊約歷史,但他總結出來的歷史觀卻是很好的結論,他認為這歷史是由申命記至列王紀下,但不包括路得記在內。稱之為申 命記式歷史。

3. 申命記式歷史的信息:

這段歷史不單記載歷史事實,猶太人是以約書亞記至列王紀下為前先知書,可見這歷史有強烈的先知訊息,如:王下17:7-18。而其後的 為後先知書,至於先知的信息主要是聽上帝的說話,就可以得福。所記之歷史作為對先知說話的引證,於主前九世紀至六世紀的王國時期,所發生的事情與先知所傳之 預言相同,顯示先知所說的乃是真實:若不悔改,便會亡國。先知反對傳統信仰與迦南信仰混合,這樣的妥協造成國家宗教、社會倫理、甚至政治等問題發生,因不 聽上帝的說話,而受咒詛。

4. 申命記式歷史的結構:

由約書亞記至列王紀下的結構中,強烈顯示『禍福之道』的信息,約書亞記記載以色列人成功的事績,因為遵上帝話語則成功,否則失敗,所以精神上與申命記式相同。而各段的比較中亦很相似,這樣的神學思想,被稱為申命記式的歷史。因為內容上是根據申命記的思想來寫成的,措詞十分相似,這些歷史收 集了許多以色列人的傳統文獻,作者也沒有經過修飾,只是原原本本的記下來。只是以申命記作為引言,其他書卷為歷史而已。

 

《列王紀上下》作者和著作日期

    按猶太人的傳統說法(他勒目Talmud),先知耶利米是《列王紀上下》的作者。他約在主前627年(約西亞在位13年,耶一:2)至586年(耶路撒冷的居民被擄,耶一:3)這期間擔任先知的職位。他生在祭司世家(耶一:1),熟悉祭司的工作、責任與傳統,再加上與宮廷的官員有認識與交往(耶二十六:24,三十六:10-15),有接觸宮廷年錄的機會,所以無可否認他是最有資格編撰《列王紀》的人(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有聖靈的默示和篩選)。

    大部分的學者也認為,聖經中以記一生之事蹟和言論合起來說,沒有比耶利米書寫得更精彩的。所以,有條理有組織地整理和編寫《列王紀》,耶利米應當勝任有餘。

    從信息與寫作的風格,我們也可以看到《列王紀》帶有濃厚的先知寫作色彩。 書上強調申命記神學的信息,即「違命必受咒詛,遵行誡命就蒙福。」(申27-30章)

    所以,作者在評估每一個王的時候,就說他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或說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從《列王紀》,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與申命記有可能扯上了關係。

    原來在主前622年,約西亞進行改革期間,無意中在聖殿發現了摩西的律法書,於是改革的氣勢更盛。大家都知道這是上帝藉摩西傳給他們的約書,他們要盡心盡性去守約。但誰去執行和檢察呢?有學者認為耶利米暗地裡把自己等同摩西,很自然地把這視為自己的召命。所以,我們不要像「申命記學派」的人(Deuteronominsts),認為《列王紀》是猶太人在被擄巴比倫的後期所編輯、擴充和修改而成,這是在十九世紀「底本學說」的前提下所得出的結論。

    如果說耶利米是作者,他怎麼可能記述王下二十五:27-30有關約雅斤在巴比倫被釋,受王恩待到死的信息呢?我們知道主前586年,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毀,西底家被人挖了眼睛與其他臣民被擄到巴比倫,只留下老弱的人看守葡萄園和耕種田地(王下二十五:1-12)。耶利米也留下與耶城居民共存亡。以後,基大利被立作猶大省長,被殺,耶利米被挾持帶下埃及(耶四十三:1-7)。所以耶利米編撰《列王紀》歷史,最多可整理到王下二十五:26節。至於最後一段,27-30節大概是後來別人附加上去。

    寫作日期:大概在主前 586-582年間完成。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