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聖經是奧秘的

我們必須知道聖經裡有許多難解之處,也得承認不能確定每段經文的意義。聖經裡有三個關乎奧秘的範疇:
第一是預言,即聖經對未來事情的預告,除了上帝的啟示以外,沒有人可以預言未來。自由派學者傾向漠視聖經中預言的成分,例如,他們宣稱但以理書約于主前二百年或一百五十年寫成,因為他們不相信但以理能寫預言。他們其實否定了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一本書。
第二是神蹟。除非我們相信上帝超自然的工作,否則神蹟奇事都是無法理解的。
第三是教義,聖經有部分教導是有限的理性所無法理解的。上帝怎能是三位一體呢?在上帝的主權下,人怎能同時擁有自由意志?

聖經是一本人寫的書

正如其他書一樣,聖經是透過文字向讀者傳遞一些觀念。作者在聖經每一頁裡寫上符號或記號,目的在於向某些人傳遞某些信息。根據此定理,我們可以得出數個推論:
1.      聖經所有的作品,每一字、句及書卷,都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符合一般文法意義,這包括一些修辭用語。
聖經不是用密碼寫成的,要有解碼來能開啟它的奧秘。當時的讀者可以理解聖經中的字句,也能迅速地知道聖經字句中所傳達的概念。當然,他們的語言包括成語、獨有的表達方式及修辭手法(figures of speech)。 解經的基本前提是,上帝是一位理性的上帝,不是非理性的上帝。所以我們不應存有既定的觀念去讀聖經,而應讓聖經向我們說話。舉例說,馬可福音第五章一至二 十節中的污鬼並非指錯誤的教義,豬群也非代表潛意識。這種解經法忽略了這項基本的推論,因為它沒有考慮正規文法的意義。
若你對人說,我由美國渡洋到澳洲。你一定不希望人家將你的話解釋為你度過人生的苦海。同樣的道理,聖經本身也是採用按字義解釋的方法。例如,聖經預言基督會在伯利恆降生(彌五:2),說他會騎著驢子(亞九:9),又會受因我們的罪過受責罰。(賽五十三:4 - 8)﹔事實上他是完全按照字面意義成就了預言。當然,所謂字義或是一般的解經方法,亦包括修辭用語,擬人法的表達方式,這課題我們以後還會更詳細的討論。
這個推論也指出解釋聖經的目標是要找出經文的原意,稱為正意解經(exegesis),即探討經文的意思﹔與此相反的是私意解經(eisegesis),即曲解經文的原意。
2.      聖經中每一卷書都是作者為了某特定原因、在某特定歷史及地理環境中,寫給某些特定的聽眾或讀者的。
這個推論指出聖經中每一書卷原來都是為某個時代中居住在某地區的讀者而寫的, 要達成某特定的目的。換言之,我們一定要找出經文句子對當時的讀者有何意義。上帝吩咐挪亞造一只方舟,是否表示現代的基督徒都應造方舟?我們必須知道,那 個命令是在一個特定歷史背景、地理環境中頒給挪亞的。假設你去探望某人,見到門上有一字條,寫著:請進,稍候。起初你可能想立即進去,但跟著你就會問,那是寫給我的嗎?解經的時候,我們不妨時常問一問,這是寫給我的嗎?
3.      每個聖經作者所寫的內容均受當時文化背景所影響。
這表示解釋聖經的人應該注意文化因素,若忽略了某些文化風俗,可能會誤解聖經。這些文化因素包括農業、建築、地理、軍事及政治。
4.      每卷聖經均應按上下文來理解。
正規解釋的另一層面是按照字句的上文下理來了解,這是我們處理任何著作一般的方式。一個單字或甚至一句句子在不同的經文裡可能有不同的意義。譬如,雞蛋在一個句子裡指的是雞生的蛋,在另一個句子裡可能是指學生測驗得了零分。聖經裡即使得救救恩等字也有不同意義,每次均須靠上下文來幫助決定其意義。注意上下文應當是每一個解經、讀經、講經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
5.      每卷聖經都採用某種特定的文學形式。
由於聖經包含不同的文體,在解經時應考慮每一種文體的特點。聖經包括敘事文、詩歌、預言、書信、箴言、戲劇、法律、智慧文學、啟示文學、比喻等。若我們忽略這些不同文體的存在,我們便可能誤解經文要表達的意義。
6.      原初的讀者是根據邏輯及信息傳遞的基本原則去理解聖經每卷書。
我們假定作者在寫每一卷書時是合理、不自相矛盾的。若發現句與句之間出現矛盾,我們會設法解釋那表面矛盾的句子。譬如,約壹一: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同一個作者卻在另一章說,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約壹三:9)解經的人會遵守前後以致的原則,而企圖將這兩節經文並列解釋。雖然沒有一位基督徒能夠完全不犯罪,(一:8)但他不至於不斷犯罪,(三:9)因為他是一個新造的人,是從上帝生的。(從文法上我們可以得到這個結論。)

歷史和文化解經— 引言

        馬丁路得說:一 個最好的老師不把自己的意思帶進聖經去,卻把聖經裡的意思帶出來。解經的目標是:把經文的意義解出來,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思解釋進經文中。但是,人讀聖經時 很難摒棄自己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擁有一套神學的體系也是危險的,因為這樣很容易就會按照這一套體系來解釋聖經。所以,我們在選擇聖經注釋的書 時,要非常謹慎。很多作者是按著他們的一套神學的體系來解釋經文,而不是用不偏不倚,最客觀的方式研究經文,把經文意義解明出來。譬如,馬太福音第二十五 章的十個童女的比喻,亞米紐斯派的神學家引用這個比喻,証明基督徒可以從恩典中墮落。還有些人把這比喻中的油作為聖靈的象徵,希望從這比喻中找到有關聖靈 的教理。可是,這一段比喻是耶穌將猶太人沒有準備的悲劇,用戲劇化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喻的重點只有一個,在屬靈上我們要常常作好準備。
要把經文的意義解出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據語言學的原則。這是一套具有良好學術根據的方法,以批評性從事經文釋義。它所涉及的包括字義和文法的研究、歷史、文化環境、和文學的批評等。它是和寓意和神秘法解經相對的。
    中 世紀末期,文藝復興運動期間,人們熱衷於發掘古代希臘和拉丁作家的古典著作。他們不只學習古代語言,如單字和文法的研究,他們還研究古代世界的歷史和當時 的文化。宗教改革家如路德和加爾文都受到當時這些學者的影響,所以在解釋聖經時,他們都採用當時的語言學解釋法。那就是說,除了研究一本書和其語言外,還 要了解這本書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所以他們主張的解經方法,不但是文法的,也是歷史的、文化的。今天更正教的解經者也站在改教家們的傳統上,他們接受的是語言學的解經法
在研究聖 經中的某一卷書時,適當了解其文化、歷史背景和地理等因素是絕對必要的。這一點從考古學對了解舊約方面的助益,就可以更清楚看出來。雖然前幾輩的學者對於 舊約中的單字和文法都有認識,可是有些經文還是無法解明。經過一個世紀考古學的努力,許多原文暗晦不明的經文,因為發現了其文化和歷史背景,而真相大白。
在解釋新 約經文時也不例外,一定要了解其文化和歷史背景。但重要的是,不是古典希臘文化,而是巴勒斯坦的文化。現在的學者都知道,研究兩約之間的拉比的著作比研究 希臘古典著作更能幫助我們了解聖經的背景。在許多情況下,研究亞蘭文反而比研究古典希臘文有用。今天新約研究,已經了解到新約聖經的文化背景已經由希臘雅 典轉移到耶路撒冷。

以斯拉記概略

(一)以斯拉記
鑰節:「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上帝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拉一5

內容
第一次歸回
以斯帖記
﹝相隔約60年﹞
第二次歸回
主題
重建聖殿
復興百姓
分段
被據歸回
開始建殿
遇阻停工
復興與完工
以斯拉的歸回
以斯拉的祈禱
以斯拉的事工
()
1-2
3
4
5-6
7-8
9
10
地點
波斯至耶路撒冷
波斯至耶路撒冷
時間
22
1

(二)分段綱要
以斯拉記是記載以色列人被擄歸回的事蹟,全書分為兩大部份。

1.      所羅巴伯的職事(拉一至六)
a.       歸回本地(拉一至二)
i)                 塞魯士下詔(拉一)
ii)                歸回的記錄(拉二)

b.      重建聖殿(拉三至六)
i)                 動工──築壇奠基(拉三)
ii)               停工──仇敵的作為(拉四)
iii)             復工──奮勇興旺(拉五)
iv)              完工──聖殿重建(拉六)
2. 以斯拉的職事(拉七至十)
a. 以斯拉歸回(拉七至八)
b. 以斯拉認罪禱告(拉九)
c. 以斯拉潔淨國民(拉十)

(三)各章主題

神的熱心*

以斯拉歸回

歸回者

歸回過程

重建事工*

認罪禱告*

仇敵作為

歸神為聖

復興作工*
*」代表較為重要的篇章

殿工完竣

(四)波斯君王與以色列人被擄歸回表
波斯王
在位時間(B.C.)
事件
相關經節
塞魯士 
 
 
559-529
 
 
 
以賽亞約在150年前預言他興起
賽四十四28、四十五1, 13
耶利米預言被擄日子為70
耶廿五11-12、廿九10
征服巴比倫
但五
下詔准以色列人回歸本地及重建聖殿(第一次歸回,由所羅巴伯率領)
拉一至三
甘拜西
529-522


士每第
522-521
停建聖殿
拉四1-23
大流士
521-486
准復建聖殿
拉五至六
薛西
486-465
選立以斯帖為皇后
以斯帖記
亞達薛西
 
465-423
 
准以色列人回歸(第二次歸回,由以斯拉率領)
拉七至十
准尼希米重建城牆(第三次歸回,由尼希米率領)
尼希米記

用文化來解經

所謂文化,我們是指一個 家族、民族、國家借以存在的一切方法、風俗、習慣、工具、建築、制度等。不管人寫的是什麼,他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寫出來的。他們的文化決定、修飾、潤 色、引導、或影響了他們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按著文化背景來解釋聖經,還有一種預防的作用。從文化背景,我們可以了解一個單字當時所含的意思。異端邪教的 解經往往是非文化無文化的。他們是因為不顧其文化背景,就把自己的信仰、傳統、觀念強加在經文上面。譬如,基督教科學派(Christian Science)根本就不尊重研究古代聖經世界文化和歷史背景的重要性,而把自己的科學觀念強加在聖經上面。
人類學者把文化分成物資文明和社會文明兩類:物資文明泛指一切東西— 工具、物品、住處、衣飾等等—這些東西是人們用以維持他們的生命的。社會文明泛指一切風俗、習慣、儀式等,就是人們在社交活動中,所遵循的那些規條。解釋 聖經的人必須研究找出聖經中某一件事背後有關物資文明和社會文明的資料,這樣才不會對經文有誤解。譬如:
(1)                 在基督時代,人們吃飯是斜躺著吃,而不是坐著吃(約十三:23 - 24),所以約翰可以側身挨近耶穌的懷裡。烤餅的方法是在土箱上鋪一層東西,下面用草作燃料(太六:30)

(2)                 基督時代的油燈很小,所以人可以一手拿三四個油燈。愚拙的童女沒有為他們的燈預備油,由於新婚之夜的慶典可延續到四五個鐘頭,所以她們的油用盡了。(太二十五:1)。耶穌不是虛造這個比喻,想借用油的不足,來說明我們時常要警醒,被聖靈充滿。其實油的不足是實實在在,它並不代表聖靈。

(3)                 太五:40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但在路六:29   卻說:有人奪你的外衣,連裡衣也由他拿去。這兩處經文沒有矛盾之處。前者說的是有關法庭的事,裡衣可以被充公,但外衣則不能,因為它是保寒之用。後者說的則不同,強盜要打劫,他要的是外面值錢的衣服,不是內衣。

(4)                 太十三:44 的比喻: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猶太人的土地法規定,埋藏在地裡的東西是屬於地主的。耶穌說變賣一切所有,來換取更為珍貴的天國是值得的。這裡不是說什麼時期論的奧秘。

(5)                 可十四:13 “你們進城去,必有人拿著一瓶水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男人拿水瓶是罕有的,這是女人的工作,所以耶穌用這個人作指路的標記。

(6)                 太五:13“。。鹽若失了味。。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從死海收集的鹽若失去了鹽味,會被貯藏在聖殿裡,寒冬的時候,這些鹽被撒在大理石的庭院,以免朝拜的人滑倒。

(7)                 以賽亞書二十八:9 - 10 “…他竟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這裡一點,那裡一點。這裡指的是以色列人埋怨先知的教導方法,他讀一個字,學的人跟著一個字。然後先知以賽亞在第十一節說,耶和華就是要這樣一句跟一句,像父親教導孩子的方式來教導以色列民。這裡不是像一些傳道人在講台上說的,我們讀聖經可以這裡讀一點,那裡讀一點。

(8)                 民數記十九:說要用未曾負軛的母牛,是因為負了軛,曾經耙過地的公牛一定被閹過,不是完美的供物。

(9)                 出埃及記三:上帝命摩西把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他所站的地是聖地。對希伯來人來說,脫鞋進屋子是尊敬主人的表示,進入上帝的殿更不用說了。但這命令有文化的局限性,對華人來說就不是一定要的。

(10)              在 時間方面,猶太人的一天是從傍晚六時開始,所以安息日是從星期五傍晚六時至星期六傍晚六時為止。在四本福音書裡,約翰福音是最後一本寫成的書,它用的是羅 馬人的時間,半夜十二點是一天的開始,這也是我們今天所採用的。明白了這點,我們就不會認為約翰福音記載的主被釘十字架和復活的時間跟其他的福音書有任何 衝突了。
聖經原來的社會背景,可以使我們有真正的、在控制之下的、字義的解釋。單字、句子、詞匯第一層次的意義乃是在於它們所出至的文化。假如沒有研究文化之助,字義的解釋就不完整。
上帝的啟示是在文化形式之內,也是通過文化形式傳給人的。因為任何由上帝而來的啟 示,必須借著具體的文化背景,按照人特殊的文化,才能傳達給人,否則啟示就沒有什麼意義。這有如路德宗的神學家說,基督在聖餐的餅和酒的裡面、中間、下面 臨在,但餅和酒都沒有變質。上帝的啟示是在文化的裡面、中間、下面臨在,但文化本身並沒有成為啟示,而啟示也不能脫離文化形式而獨立。因此,上帝的啟示雖 然有特殊的猶太人文化背景,但它能夠在非猶太人文化背景中,一樣的成為上帝的話語。因為聖經是上帝所賜的啟示,是上帝所默示的,所以從最開始之時即擁有超 文化的特徵。
就因為如此,它可以被翻譯成世界上的各種語言,可以用知識來研讀,可以被適當的解 釋,可以產生神學的真理。因為聖經確實是在猶太文化中產生,整本聖經都印上了猶太文化的特別記號,所以並非整本聖經都是完全超文化的。要分辨那些是有文化 約束,那些是超文化並不容易。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我們惟有靠著上帝的恩典、他的智慧,把他通過聖經文化所傳達的真理謹慎地解開。下列的原則或許 對大家作決定時有些幫助:
l         假若某些處境、命令或原則是可以重復,有延續性,未被推翻,關於道德或神學主題,在聖經別處重復出現的,就是永遠有效、適用於今日的。
譬如︰
創九:6 “…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這條頒布的死刑是永遠有效,從沒有被廢除過,理由是:人是按上帝的形像被造的。
士十三:提到拿細耳人流長頭發,作為獻自己給上帝的象征,但是在新約,林前十一:14 卻說男人留長頭髮是羞辱。所以新約推翻了舊約摩西律法中拿細耳人的習俗。
l         假若某些處境、命令或原則是個人持定、不可重復的情況,與道德或神學主題無關,而曾被推翻的,都不適用於今日。
譬如:
舊約時代,亂倫是要用石頭打死的(利二十:11),但在新約,只是逐出教會而已(林前五:1 - 5)
l         某些處境或命令與我們的文化背景有若干相似之處,個中原則適用於今日。
譬如:
新約五次提到彼此要親嘴問安(羅十六:16,林前十六:20),這是當時社會的問安方式,但已經不適用於現今社會。但是命令背後的原則卻必須遵守:向別人表示友善和愛心。有的用擁抱,有的握手,拍背。
l         某些處境或命令與今日的文化完全不同,但是有些原則仍適用。
譬如:
約十三:5 - 15 記載耶穌洗門徒的腳,這不是今日的習俗,但原則不變,我們要學習耶穌的榜樣,忠誠服事人。

用歷史來解經

一個扎根在歷史之間,以歷史為基礎的宗教,不能忽略歷史。因此,了解聖經的背景並不是一件多餘的事,我們解釋聖經時不能沒有它,也不能把一些觀念和原則硬和它們所產生的背景加以分割。
在這裡, 我可以舉出大堆的例子,但因篇幅有限,我只舉出 一兩 個。要明白福音書裡有關基督被釘十字架的經文,我們必須從歷史背景著手。我們必須知道猶太人為什麼處於當時當地的情況﹔我們必須了解當時猶太人的各個派 別: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愛色尼人,希律黨人等之起源﹔我們必須知道當時猶太人的法律制度,以及公會的功用﹔我們必須知道當時羅馬人的法律制度,他們如何 統治巴勒斯坦,猶太人和羅馬人之間有什麼安排,也就是說,猶太人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有什麼特權﹔羅馬人怎樣執行十字架的刑罰等等。
要讀啟示錄,我們一定先要明白主後第一世紀的歷史背景,不然的話,以為這本書只是一些表象記號,我們就會亂加解釋。我們若知道它的歷史背景,就可以明白作者為什麼用這種方式寫作,這本書在教會中發生了什麼功用。
特別是舊約的先知書,如果我們不詳加研究每本書的歷史背景,我們絕對無法明了先知何以會說出這一句或那一句話。先知們不是憑空虛構這些話,他們也不是中了邪或被催眠寫成那本書。要讀先知書,就要先讀歷史,我想這是唯一的竅門。

用地理來解經

如果歷史 是聖經時間上的背景,那麼地理就是其空間上的背景。解經者必須認識經文中的山、川、平原、五谷、植物、動物、季節、和氣候等。要了解出埃及記中的十災,解 經者必須了解埃及的地理、埃及的諸神、埃及的植物和動物。要了解使徒行傳,解經者必須了解當時的保羅,特別是他傳道旅行所經之地的世界。
為何耶穌說: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約四:4)?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素來沒有交往(第九節),按正常情況,若猶太人要從南面的猶大地進入撒瑪利亞以北的地方,他們會走靠近約但河或地中海的公路。但耶穌卻直接進入撒瑪利亞,來到敘加,目的是要在那裡向一名婦女談道。
啟示錄為何責備老底嘉教會的人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啟三:16)?這反映了老底嘉教會的屬靈情況,就如他們城裡的水一般。這城的水是用水管從六哩以外的希拉波立引入的。當那些水從希拉波立流出時,是熱騰騰的溫泉水,但流入老底嘉時已成了溫水。

聖經的原文

一談到字義和文法解經,我們無法避免一定要談到聖經原文的問題(舊約的希伯來文和新約的希臘文)
用語言學的方法從事經文釋義,最基本的假設是:一個優良、可靠的經文釋義,必須根據 原文。我們基督教信仰中的那些偉大教義,惟有建立在從原文所作的經文釋義上才是可靠的。這是一切優秀學術研究的原則。解釋聖經的人若只是根據現代譯本來解 釋聖經,那麼在他和聖經原文之間就有一層幔子隔著。他永遠無法知道,這一層幔子到底有多厚、多薄。舉幾個例子,讓大家看到不懂原文的人在解經時可能偏離經 文的正確意思。
l         天主教有七大聖禮,其中之一是婚禮。這是基於一段新約聖經經文,弗五:31 - 32 。拉丁文的《武加大譯本》把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秘…譯為…這是極大的聖禮…拉丁文 sacramentum (英文 sacrament,中文聖禮”)不錯是來自希臘文的 musterion mystery 奧秘),但保羅在弗五:32 奧秘的原意(歷世歷代隱藏、但上帝已向他的聖徒顯明的真理)並沒有和天主教聖禮認定的内在及屬靈恩典的外在及可見標記扯上任何關係。

l         補贖禮(confession/penance)也是被天主教奉為聖禮的。他們教導人在認罪或告解中,基督透過神父赦免人的過錯。這是根據太四:17 武加大譯本譯為:悔罪吧!因為天國近了。原文其實是。。你們應當悔改!耶穌不是要人認罪補贖罷了,他要人認罪悔改(這是心理上的態度)

l         弗五:保羅勸勉基督徒要效法上帝。什麼是效法呢?今天我們只是把這個詞理解為:在外表上學習某人的一些高尚的特質。在新約時代,效法是一個很偉大的觀念,是藝術理論中最根本的觀念。藝術效法大自然,在藝術界裡還認為這個世界乃是屬天的或屬靈的世界的效法。所以在聖經裡,有教導人要效法上帝的觀念,如利十一:44 - 45,彼前一:16,太五:48。這些不是屬靈的口號,背後有一個很偉大的觀念。

在這裡要申明的是:我 們不是重回中世紀時代,因為聖經是拉丁文,平民大眾看不懂,惟有學者才能使用的一本書。絕對不是!不錯,基督徒的學術研究,應該從希臘文和希伯來文著手, 但是我們不希望神學或聖經解釋成為一個新的教階制度。現在,幾乎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讀用他本國語言譯成的聖經,並且因此得益處。事實上,一個基督徒不必懂 得原文,就可以從聖經中獲益良多。我們堅持好的經文釋義必須根據原文,但絕對無意把聖經從一般基督徒手中奪走。一般人可以讀聖經的譯本,知道聖經的歷史, 從聖經的屬靈內容得到福分和造就,可以了解許多聖經中的基要神學。
對中文讀者來說,我們的《和合本中文聖經》是一本極優秀的中文譯本。如果讀者也懂得英文的話,我建議大家也參考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Bible),新美國標準聖經(NASB),新國際譯本(NIV) 等版本互相對照。上帝在這幾百年來用不少他的僕人準備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工具書,幫助那些不懂得原文的讀者也能夠從中得益。

單字與解經

單字是我們思想和寫作中的思想單位,單字是我們觀念形成過程中的磚塊。若要慎重研究聖經,一定要研究單字。若誤解一個單字的意義,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破壞。
譬如:保羅說基督是首生的(西一:15),原文是prwtotokoj ,英文是firstborn 。否認基督的神性的人,都喜歡引用這個字。他們說,基督在時間上是有開始的。可是如果我們探討字義和這個字在上下文的用法,就會對首生一詞有新的理解。在舊約,這字是用來說明長子的地位。長子擁有雙份的產業(申二十一:17)﹔他比其他家庭成員有更大的優惠(創二十七:1 - 435 - 37)、更多的特權(創四十三:33)和更大的尊敬(創三十七:22)。長子是優先的地位,和無上權力的一個象徵稱號(出四:22,耶三十一:9)﹔而這字就是按這意義,用在基督身上。歌羅西書一:18 把基督首生地位說的最清楚不過了:作為首生的基督,做了教會的頭和萬有的元首。所以,首生的、作長子的基督是強調他作為彌賽亞的卓越地位,而不是時間上的先後。
約翰說耶穌是獨生子(約三:16,約壹四:9),原文是monogenh英文是 only-begotten。這個字也沒有提供一個時間開始的觀念。它只是說明,耶穌是上帝獨生的兒子,是獨一無二的沒有相同的在這範疇裡,是唯一的。獨生說明了耶穌是獨一無二,超乎所有在地上和天上的存有。創世記二十二:21216 提到,以撒是亞伯拉罕獨生的、所愛的兒子。約一:14 說上帝獨生子所發出的榮耀 - 從來沒有人這樣發出過父的榮耀。不但如此,子也表明了父 - 除了這位獨生子外,沒有人能表明父。這位獨一的兒子是由上帝差到世上的,永生只能由上帝獨一的兒子所賜。所以仔細研究這些經文,獨生一字,並不是表明存在的開始﹔反之它表明了存有者的獨特性。基督是獨一無二的上帝的兒子,由父從天上差派而來。

<單字可以按字源學(etymologically)研究>
這就是說,我們按照一字形成的方式來了解那一個字。無論希伯來文或希臘文都有字首(prefixes, 即加在字根前面的字母)和字尾(suffixes, 加在字根後面的字母),有時由幾個單字合成一個新字。比如說,主教的希臘文是一個字,由 episkopos 而來。這個字的字首是的epi, 意思是在上。字根是skopeo,意思是。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意思是在上看在上監察的人,可以用來指管理員、看園的、或監察員。
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單字的字源分析價值不大。有時字源分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那個字的意思。不過,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希臘文單字合成的原則,以及合成後的意思。這就是說,使用什麼字首時是什麼意思,使用什麼字尾時是什麼意思。用這方法研究一個字的字源,反而比研究由兩個單字以上所合成的新字更有用。譬如,默示的希臘原文是 theopneustos(提後三:16),字尾音消失tos 所強調的是產品,所以是指聖經。這個字所強調的不是上帝所默示的人,而是上帝默示所產生的產品 - 聖經。
但是,語言學專家也提醒我們,一個字彙的意思不是一定由它的字根來決定的。譬如,林前四: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上帝奧秘事的管家。來描述自己。執事的原文是 huperetas,由hupo erethj 結合而成。不少解經家就以字根 erethj 是在荷馬(Homer 主前八世紀) 著作中的搖槳者,推論說保羅指的執事就是船上最底層的搖槳者,是一個非常卑微的人。其實,這個字在語義上和下文的管家 diakonos (執事)幾乎沒有差別。
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字使徒,原文是 apostolos。這個字和 apostello (我差遣)是否同源字,仍是有爭議的。但在語義的討論上,新約經文並不將意思集中於被差遣的人,而將重點放在報信者。通常,報信者是被差遣的,但報信者涵蓋這個人所攜帶的信息,並且暗示他代表差他的那一位。換句話說,新約的 apostolos 通常用來表示特殊的代表特殊的報信者,而非指被差遣的某個人
十八世紀的恩尼斯提(Johann August Ernesti)曾提出警告,反對完全倚靠字源來決定字義。他說:字的用法變幻不定,沒有一種語言例外,因此字的意義常常改變,能夠保持其原意不變的字實為少數。因此,解釋的人必須十分小心,不可輕率地以字源解經,因為那通常是靠不住的。
希臘字eirhnh 原意為戰爭止息後的和平,然後變為平安、寧靜之意,後來又有福利的意思。到了新約時代,則通常指和上帝有良好的關係。由此可見,字源學不能說明字的意義,只能說明其歷史。
近代的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SaussureFerdinand de)也認為詞彙的意義並不等同其組成部分意義的相加。譬如,butterfly(蝴蝶)絕對不能解成是由butter(奶油)fly()而組成。他也認為詞彙的意義不能從字根的意義來理解。譬如,希伯來文的“kabod”意為榮耀,但其字根有重量之意,因而有些解經家盡量去想像榮耀與重量之間的關係。又榮耀的希臘文為“doxa”,其字根有意見顯明之意,於是有人嘗試將榮耀與看見混為一談,以為借此能對榮耀有更深的見解。這都不是正確的。所以,要了解一個詞彙在文本的意義,一定要注意它的上下文或語境,以免落入拆字靈意解經的陷阱。
因此,我建議大家還是多參考幾本好的工具書才作決定,特別是你要把教義建立在這些字上。

<單字可以用比較的方式來研究>
這種方式的研究就是使用希臘文或希伯來文的經文彙編(concordance),查看同一個單字在聖經中不同地方出現的一切經文。如果我們能夠一覽即知某一個希臘字在新約聖經中出現的次數,它每次出現時的上下文,我們就可以開始感覺到這個字的含義。另一方面,這種方式的研究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同一個字有那些不同的用法,這樣就可以解釋聖經的人對一個字太早、太簡單就下斷言。
最常用的工具書是:
·        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
·        Young’s Analytical Concordance to the Bible
·        聖經引得,香港聖經公會出版
·        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王正中編,浸宣, 1982
·        原文編號新約經文彙編,林志理編,証主代理,1989
·        舊約希伯來文中文彙編,王正中編,浸宣,1989

譬如,約二十一:15 - 19   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和彼得的回答:你知道我愛你。不少解經家和講道者都因這裡用了兩個不同的 - agapaw filew 而大做文章。不錯,希臘文有幾個不同的愛字,如性愛、友愛、父子之愛等。但如果我們查考聖經彙編的話,就會發覺 agapaw filew 有時是可以通用的,如底馬貪愛世界,用的是 agapaw (提後四:10)
這兩個字,如果我們可以好好的查閱經文彙編的話,就可以矯正一些人對這兩個字膚淺的、不正確的認識。
在一些比較狹窄的基督徒圈子中,有些人主張,上帝若說某一個單字的意思是什麼,那麼這個字在聖經中其他地方出現時,也都含有同樣的意思。這些人應該坐下來,查考經文彙編,看看(heart)這個字在聖經中有多少不同的意思。
還有,舊約聖經說到上帝後悔”(relented),如拿三:9,我們可以用經文彙編查考這個字,看它在別的地方是怎樣用的。我們就會很驚訝,其實上帝後悔都是對我們有益處,絕對不是像人的三心二意,說了不算數的意思。
我們讀經時可以注意,作者使用那一個字作為另一個字的同義詞(synonyms)。這樣可以給我們一些有價值的線索,以了解他原來所用的那一個字的意思。譬如,保羅在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談論到相同的觀念,特別是以弗所書第四至六章和歌羅西書第三至四章,都是談論基督徒應當怎樣行事為人,才能與基督的恩召相稱。弗五:18 說的要被聖靈充滿在歌羅西書第三章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對我們了解要被聖靈充滿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只有在弗五:18 才有用被聖靈充滿的詞彙。研究四福音書的同義詞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太二十:21 說到基督坐在祂的國裡,而可十:37 卻說祂坐在祂的榮耀中。因此,在祂的國在祂的榮耀中是相同的觀念。太十八:使用進入永生一詞,可九:47 卻用進入神的國,這兩個不同的詞事實上是指同樣的東西。用這種方式研究的一個好處是,如果我們能找到另一段說到同一個觀念的經文,而其含義很清晰的話,我們可以了解這個含義不太清楚的的意思。另一方面,這種方法也可以讓我們從作者所使用的不同的同義詞,看到祂所要表達的觀念。
<  單字可以按文化的方式來研究>
      希臘文 oikos 的意思是房子oikia 的意思是家人。今天我們對家人房子的觀念可能就不一樣。這個問題在解決嬰孩洗禮的爭論上很重要,因為有的教會引用徒十六:31 “你和你一家(oikos)都必得救。和徒十六:33 “他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洗。建立教義。既然全家是包括兒童或嬰孩,所以應該行嬰孩洗禮。然而,這樣的觀念可能強調得太過分,因為有些經文,oikos oikia 把動物也包括在內,我們當然不會給動物施洗的。因此,在我們給全家下定義之前,我們必須在第一世紀的文化中來思考家人的觀念。
       往往在一個新約或舊約的單字背後,含有某種文化上的慣例。要了解這個字的豐富含義,我們就必須了解他們的文化慣例。譬如,來五:說的我們主的禱告懇求,這個字背後的文化慣例是:送給尊貴的人一支橄欖樹枝,然後向他陳請。這一支橄欖樹枝代表他的陳請是真誠的。
        在這裡順便一提,在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中,約有一千三百字只出現過一次﹔在希臘文的新約聖經中,約有兩千字只出現過一次。這些字稱為“hapax legomena”直譯作只說一次。因此,無法透過與聖經中其他地方的用法相比,來決定這些字的意義。不過這些字在其他著作中的用法則可以幫助我們決定其意義。譬如,箴言二十六:23 中的希伯來字 “sprg” 就是“hapax legomena”,在新美國標準譯本(NASB)中譯為 silver dross (銀渣),但是新國際譯本(NIV)則根據與希伯來文很相近的烏加利文(Ugaritic)中這個字的用法,譯成 glaze (上釉的光滑面),後者顯然較切合經文的意思。聖經學者發現阿拉伯文及亞蘭文的用字,常能幫助我們了解該字在舊約希伯來文中的意義。通行希臘文(Koine Greek) 之用字有時能幫助我們決定新約的字義。譬如:帖後三: 11 節的 ataktos ,在欽定本(KJV) 中譯為 disorderly (不按規矩而行) 。然而,在較接近聖經寫作年代的蒲草紙文獻中,ataktos 多用於形容逃學的學童。因此,更切合上述經文的翻譯應為游手好閑,而非不按規矩而行

什麼是釋經學?

   釋經學(hermeneutics)是解釋聖經的科學和藝術。之所以被稱為科學,是因為它受某一體系之內的規則所引導。之所以被稱為藝術,是因為應用這些規則時,必須靠技巧,而不能機械式的模仿。對我們更正教(Protestant)信徒的來說,釋經學尤其重要,是因為我們視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準則。我們要了解上帝的話,就必須忠實且正確的解釋聖經。
至於釋經解經解說講道教授這些詞時常混淆不清,究竟它們有什麼不同呢?討論於下:
 釋經”(Hermeneutics) - 這個詞是源自希臘文動詞 (hermeneuo)及名詞(hermeneia)。它們的字根是Hermes,是專門把諸神信息傳給世人的代言者,也一個神。Hermeneuto 是指採用某人的語言將某事向人解明,或採用另一種語言向人解明(即現在的翻譯)。正如前所述,釋經學是一門確定經文意義的科學(原則)和藝術(工作)。又如特理(Terry)所說:釋經學是一門科學及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它有闡明之原則,研究思想及語言之定律,並將資料及結果分類。作為一門藝術,它教導如何應用這些原則,透過詮釋經文,說明這原則的應用價值,從而建立一個健全的體系。釋經的藝術便因此而形成,並且建立了一套正確的解經程序。
“解經釋義”(exegesis) —之範圍比較狹窄,是從歷史及文學背景中確定經文的意義。解經是切實地著手解釋聖經,而釋經學則包括決定經文意義的原則。
解說”(exposition) —是向現代的聽眾傳達經文的原始意思及現實的意義。
講道”(homiletics) —是在講道的場合中傳達經文意思和現實意義的科學(原則)和藝術(工作)
 教授”(pedagogy) —是專門指在課室的場合中傳達經文意思和現實意義的科學(原則)和藝術(工作)
解經是屬個人的研究,解說則是對外的發表﹔解經在書房內進行,解說在講台上進行。解經的主要目的是明白經文﹔解說的主要目的是傳達經文之意義與應用。
釋經學好像一本食譜,解經好像預備及烘烤蛋糕,解說便是款待人吃蛋糕。
釋經學又好比籃球比賽的規則,規則本身不是球賽,但是賽球若沒有規則可循,就沒有什麼意義。
一般來說我們把釋經學分為兩部分:一般釋經學和特別釋經學。一般釋經學是指那些適用於解釋整本聖經的規則。特別釋經學是指那些為解釋聖經中某些特別文體(如比喻、預言、啟示文學、詩歌文學等),而發展出來的規則。

為什麼要讀釋經學?

你大概聽過人家說:聖靈是真理的靈,我只要多多禱告,祈求聖靈的引導,就可以解釋聖經。看一看今天教會的發展,不是印証了我們一路來所做的是對的。
說這些話的人不是等閑之輩,很多是有高深學歷,很虔誠,很熱心事奉,很愛主,為主受盡逼迫的僕人。他們說的話對嗎?我們不否定解釋聖經的必備條件之 一是,要完全倚靠聖靈的引導和指示,不過,我們也得承認,聖靈的帶領無法像當初默示聖經時那麼清楚、明確。我們應把默示和光照二者加以分別。默示是不會錯 誤的,但是光照卻不然。沒有人能夠說,他從聖靈得到絕對不會錯誤的光照。聖靈的光照不是傳達真理,傳達真理乃是聖靈默示的工作。
安格斯和格林在他們的Cyclopedic Handbook to the Bible 說:為了把這真理說得更完整,我必須再說,無論一個基督徒是如何的可教導、如何的順服、如何的敬虔,上帝的聖靈不會向他傳達任何超越聖經本身已有的教義或意義。聖靈可以使人聰明到能了解聖經所記載的,當不會凌駕在這一切之上。
事實上,不管我們怎樣禱告祈求,我們都不會得到聖靈的啟示,告訴我們希伯來書的作者是誰。同樣的,關於聖經導論的其他方面,人也不能禱告求上帝給他答案。
聖靈在釋經和解經中扮演的角色是:
·         祂的參與並不代表人的解釋是無誤的。聖經無誤是指聖經的原稿,不是指解釋聖經的人。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解釋聖經,但這權利並不表示每一個人的解釋都一定是正確的。
·         聖靈在解經中的工作,不表示祂會給予解經的人一些偏離經文正常字面意思的隱藏意義。
·         一個基督徒若犯了罪,祂對經文可能會作出不正確的解釋,因為他的心思意念與聖靈不調和。
·         信徒不是自然就受到聖靈的引導,使他明白聖經。順服是明白真理的必要條件。
·         聖靈在解經中扮演的角色,意味著祂不是突如其來地使人靈光一閃。不少經文是清楚易懂,但有些是必須謹慎查考才會漸漸明白。
這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學習釋經學,以恐懼戰兢的心,謹慎的確定上帝在聖經裡說了什麼,決定他所說的話語的意義,如此才不致於把上帝的聲音和人的聲音相混淆。
奧古斯丁(Augustine)有關路加十章好撒瑪利亞人的精彩講解: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 - 這個人是亞當
耶路撒冷是代表天上的樂園,亞當是從樂園被驅逐出來。
耶利哥的原意是月亮,表示亞當有歸於塵土的一天。
落在強盜手中 - 他們是魔鬼和他的使者。
他們剝去他的衣裳 - 指亞當的必死。
把他打個半死 - 引誘亞當犯罪。
半死 - 肉身是活的,靈魂卻死了,所以是半死。
祭司和利未 - 代表舊約的祭司制度。
撒瑪利亞人 - 代表基督耶穌。
包裹他的傷處 - 罪被轄制。
用油和酒 - 油代表有盼望的安慰﹔酒代表熾熱的靈事奉。
騎上自己的牲口 - 牲口指的是耶穌的道成肉身。
帶到店裡去 - 店就是教會。
第二天 - 復活以後。
拿出兩錢銀子 - 應許今生和來生。
店主 - 使徒保羅。
他不是泛泛之輩,他是主後四世紀對中世紀西方教會影響巨大的天才神學家。他是用釋經學裡被稱為寓意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來解釋聖經。寓意法是在一個故事上加上另外一個故事,它通常主張一段經文的字義或歷史的意義是肉體的,但寓意的內容是屬靈的。這樣的解經不錯是很新穎和有趣,但可以肯定的是,主耶穌在說這比喻的時候沒有此意。
奧古斯丁不是唯一這樣解經的,比他早兩百年的教父俄利根(Origen)已經使用這種釋經法。他說落在強盜手中那人是亞當,那些強盜是他的敵人、魔鬼和敵黨。祭司代表摩西的律法,利未人代表先知,而好撒瑪利亞人是基督自己。驢子是基督的身體,旅館代表教會。好撒瑪利亞人應允再回旅館是象徵基督的再臨。這種寓意式 的解經後來發展成為四重理解—即寓意式、神秘式、字面式和道德式。中國的 宋尚節 博士也是以寓意或靈意解經而著名。
由於這些人被上帝所用,在基督教的圈子裡影響頗大,所以人們以為他們的釋經和解經應該是對的,也就競相模仿。上帝用人的軟弱成就他的旨意,並不表示 他們的解經是對的。當這些人引領一百個人歸向主,熱心服事主的同時,很可能有一千個人因對上帝的話語有誤解,而在基督教圈子裡造成很多的破壞。
這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學習釋經學,確定上帝在聖經裡說了什麼,也決定上帝所說話語的意義。這樣我們在解釋經文的時候,就不會如脫開疆繩的馬,一發不可收拾。
你大概注意到,凡識字的人都好像都可以解釋聖經,在團契和其他場合分享他們對經文的學習心得。稍微有學問的,甚至還會被邀請在主日學教聖經課,在講 台講道 等。我不是反對有教導恩賜的信徒參與這些事工,我只是提醒他們要先裝備自己,平時多花時間在查考聖經上,不要冒冒然就做聖經老師或上講台講道。雅各書三章 一節說: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提前一:7說:有人…想要作教法師,卻不明白自己所講說的所論定的。
除了聖經的教導以外,大概沒有任何專業會有這樣的事發生。譬如說,我不是醫生,雖然我參考了很多醫書,預備了一篇關於高血壓之類的講章,講得頭頭是 道,但誰會聽我的?因為我沒有這門專業的訓練,根本就沒有資格在人前講解。這是為什麼我們應該學習釋經學,至少明白一點原則,就像踢足球要有規條一樣,不 是說有氣有力,有股熱心就能下場較量。這樣在解經時,就不會因為得了一點亮光,就如天馬行空,不受約束,自己還以為在造就人。我時常說,在靈修時得到的一 點亮光,不是解經,就算它能造就自己和造就人,它仍然不是解經。
我想就算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聖經這六十六本書是由四十多位作者,在不同時期被上帝所用,在聖靈的默示下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因著文化、歷史、地理、 風俗、 文字、體裁、修辭等等和我們今天隔了一段大鴻溝,除非我們認真地學習釋經學,在我們的心和作者的心之間搭一座橋梁,我們是很難明白上帝在聖經裡說了一些什 麼。
以上之理由足夠說明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學習釋經學。提後二:15 “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更是我們必須學習釋經學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