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以斯拉記大綱與年代表

一、所羅巴伯的歸回(一~六章)
  1、歸回之人(一~二章)
  2、重建聖殿(三~四章)
  3、建殿完成(五~六章)

二、以斯拉的歸回(七~十章)
  1、蒙恩回國(七~八章)
  2、認罪祈禱(九章)
  3、信仰重建(十章)


主前 539 波斯征服巴比倫
       538 古列下詔,所羅巴伯帶領百姓第一次歸回
       522 大利烏王登基
       516 重建聖殿完成
       486480年(約) 以斯帖記事蹟
       458 以斯拉抵耶路撒冷
       445 尼希米抵耶路撒冷
       444 耶路撒冷城牆完成
       433 尼希米返回波斯國

以斯拉記之重要信息

一、上帝是「天地之上帝」(五11),祂興起君王,賜下權柄(一2)。祂能激動君王的心,使他們遵行祂的旨意(一1);亞達薛西王不能拒絕一位卑微的文士以斯拉所提出的請求,因為這位文士有上帝的手幫助他(七612)。

二、上帝既有意重建祂的殿,是不能因仇敵的恐嚇、百姓的軟弱而廢止的,所以在停頓十五年後,便打發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向猶太人說勸勉的話,於是所羅巴伯和耶書亞就又起來動手建殿。

三、在被擄其間,以色列百姓在宗教方面有許多的改變:

  1偶像絕跡-被擄時期中,他們把以前因拜偶像而遭上帝滅亡之致命惡習完全清除,此後他們再沒有拜偶像了,他們的一神觀念從此非常堅定。

  2宗教改觀-以前因有聖殿存在,宗教禮儀極為繁複,現今聖殿既毀,百姓的宗教信仰漸趨個人化(如但以理自行禱告讀經;參但6:109:2),日後  公眾集會之敬拜也簡化多了。

  3會堂創立-自聖殿被毀後,他們已失去崇拜的中心,在新環境裡他們創立會堂,在安息日及節日聚集,培養宗教信仰,教導律法,後來這些會堂便成為他們的宗教崇拜中心、宗教教育的學府,及社會福利機構。

  4律法重估-在此之前律法受忽略,而今在痛苦火煉中他們對律法有重新的評價。以斯拉回國,宣讀及闡述律法書,帶來全國屬靈大復興;此後他們忠心衛護律法,甚至為律法犧牲生命。

  5教派出現-因他們對律法有新的態度,因而產生新的觀念、愛慕及辯護。法利賽派、文士派、撒都該派等均應時而生;此等教派之興起原本與守律法及愛律法有關,可惜到了後期他們已離開了律法的精義,而把它變成一種機械式的理論而已。

四、有關被擄歸回的預言,不單是先知耶利米在宣講(30:1332:2644),以賽亞書(44:28)、以西結書 (11:171828:2526)都有記載。

五、以斯拉記第六章以獻殿結束,即大利烏王在位第六年(主前516);第七章續記亞達薛西王第七年的事蹟(主前458)。兩章之間是薛西王(即亞哈隨魯王),他立以斯帖為后,因此以斯帖記的故事應發生在以斯拉記第六、七章之間(兩章中間約隔58年)。

六、歸回之以色列人在聖殿重建上歷經許多波折

   1築壇獻祭、守住棚節:猶大人歸回以後,七月間聚集在耶路撒冷。他們聚集如同一人。在所羅巴伯和耶書亞的領導下,他們照律法書所寫,築壇獻祭,並守住棚節。所羅巴伯是約雅斤王的孫子,代表大衛宗室,主理政治;耶書亞是大祭司,負責宗教事務。

 2.立殿的根基:這是歸回以後第二年二月間的事。立聖殿根基的時候,有祭司吹號、有詩班奏樂、有老年人激動的大聲哭號。

 3.撒瑪利亞人的阻擾:撒瑪利亞人聽到猶大人歸回重建聖殿,就前來干涉。首先他們說要參與建殿,當這個要求被拒絕以後,他們就百般阻撓。從古列年間,經過剛比西斯王,一直到大利烏一世第二年,他們一直都設法破壞猶大人建殿的計劃。

 4.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 被擄歸回的猶大人,他們建殿的熱忱因著撒瑪利亞人的仇視而消失。他們轉而關心、建造自己的房子。時間一晃就過了十幾年。大利烏一世第二年,先知哈該責備猶 大人,自己住天花板的房子,卻讓聖殿荒涼。六月二十四日,所羅巴伯和耶書亞在先知哈該的鼓勵之下,率領百姓重啟建殿工程(1:1215)。這當中還有 先知撒迦利亞的鼓勵(5:12)

 5.獻殿之禮:最終耶路撒冷的聖殿在大利烏王第六年修建完畢,猶大人歡喜地行奉獻禮,並派祭司、利未人照律法書所寫,按著班次在聖殿裡事奉上帝。翌年正月十四日,他們又守逾越節。

    猶大人這一次所建造的聖殿,規模比所羅門建造的小得多,但是這個聖殿一直是猶大人生活的重心。國家已經亡了,得外邦君王所允許建造的聖殿,是他們唯一的盼 望與寄託。自此,祭司在猶大人中,一直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除了總管宗教事務外,祭司也管理政治的事,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耶穌的時代。

七、以斯拉返回耶路撒冷後 接到報告,猶大人和外邦人通婚;恐怕會隨從外邦的風俗,再度離棄上帝。以斯拉非常看重這事,他先是在上帝面前認罪祈禱,然後召集會眾處理這件事;百姓和首領 都同意離開外邦的妻子。和外邦人通婚的問題,保羅在新約也有一些教導(林前7:1217),和以斯拉的處理略有不同,保羅吩咐讓不信的一方決定要不要留 下來,而非信主的人主動離棄對方;保羅認為基督徒也有可能帶領未信的另一半信主,所以不要輕言離婚。其實最重要的是會不會受影響而離棄上帝,這是以斯拉所最 關心的。以斯拉身為領袖,自覺有責任教導百姓保持純正的信仰,因此採取嚴格的措施,禁止與外族聯婚。

八、以斯拉的工作非常偉大,他不但帶領歸回百姓悔改歸向上帝,帶進信仰的大復興,相傳他也創立了猶太人的會堂制度,使後來的猶太人能聚集一起禱告敬拜上帝,學習律法和先知的教導,最重要的是他將舊約全部經卷編纂成典,成為新約教會及所有信徒至高的寶庫。

以斯拉記之歷史背景

    以斯拉記是一本歷史書,所記載的從波斯王古列元年(536BC),至亞達薛西第七年九月二十日(458BC)為止。但以斯拉記並不涵蓋整段時間的歷史,它只選取了從波斯王古列元年(536BC),至大利烏王第六年(516BC)有關聖殿重建的事蹟,其中提及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勸勉。兩位先知的說話,部份記載在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中。另外它也記載以斯拉在亞達薛西第七年領導猶太人第二次的回歸,和回歸後他如何處理那與外邦人通婚的事情。

猶太人第一次被擄發生在約雅敬第三年,即主前606BC,但以理就在那一次被擄到巴比倫(1:1),被上帝安排在王的身旁。第二次被擄發生在約雅斤(又名耶哥尼雅或是哥尼雅,見耶22:2437:1)統治未期,距離第一次破擄後八年,即主前597BC。以西結就在這次被擄之中,被上帝放在被擄的平民百姓中間工作。第三次被擄發生在西底家統治未期,距離第二次破擄十一年,即主前586BC。先知耶利米本來也在被擄之中,後來上帝安排他被釋放,留在以色列地,在剩下的遺民中工作。

第一次回歸發生在古列元年(536BC),距離第一次被擄後七十年。也在波斯王古列元年(536BC)前大概兩至三年,即瑪代亞哈隨魯王(不是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的兒子大利烏在位時,即主前539-538BC,有但以理為那將要在拉1:1-11所發生,在被擄七十年滿的時候回歸的事祈禱(9:1-19)。上帝就感動古列容許猶太人回歸,應驗了先知以賽亞在賽44:28-45:4的預言。

猶大人回歸後即時開始重建聖殿。但卻遭敵人擾亂停工,直到波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那一年有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勸勉(5:1-2),而重建聖殿的工作也恢復過來,並且蒙大利烏王批准(6:1-15),並且在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十一月,即恢復重建聖殿後五個月,有耶和華的使者在先知撒迦利亞的異象(1:7-17)為耶路撒冷荒涼七十年的事詢問主,其後相隔四年,聖殿重建的工作就在大利烏王第六年(516BC)完成,距離聖殿在586BC被毀,也剛好七十年。第二次應驗了先知耶利米在耶25:28-45:4的預言。

以斯拉記介紹

    以 斯拉記是根據本書的主要人物而命名,這人也是本卷書呼聲最高的作者。寫作時間約在主前第五世紀的中葉,內容取材自以下幾個來源:族譜、官方文獻、歷代國王 的詔書、信件,及以斯拉的個人回憶。以斯拉是個相當傑出的人,充滿熱忱、雄心、執著的信念、全然獻身給上帝和祂的聖言,並堅定倚靠祂(這點可 從其禱告與禁食中看出)。

   本書內容接續歷代志下,兩者的表現方式與觀點一致:皆著重在屬靈與信仰的層次上。以斯拉記尤其要表達上帝的信實,祂實現了語言,把浩劫後的以色列餘民帶 回他們祖先世居之地,百姓因違背上帝,一度失去了這份產業,本書的主題是上帝按著祂的美意做了恢復的工作:恢復了聖殿,恢復了返鄉百姓的身心靈,也恢復 了全民的盼望。

   上帝興起一批影響力強、又能幹的人率先進行恢復的事工。這群人包括:耶書亞、所羅巴伯、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兩者曾大力倡導聖殿的修復),以及以斯拉本 人。這批領袖給百姓帶來了復興,使敬拜儀式恢復了朝氣,讓全民在身心上潔淨,再次獻身給上帝。一方面上帝也興起好幾位同情猶太人的波斯王,多方協助他們 返鄉。上帝親自撮合這些歷史事件,卻又凌駕一切事件之上。

  「以斯拉」是亞蘭文的名字,卻源於希伯來文的「幫助」一詞。對一位傾全力幫助以色列民恢復靈性並學習律法的恩師來說,這個名字多麼適切!一般公認以斯拉的貢獻包括:把宣讀律法帶入一個崇高的境界,大會堂(Great Synagogue)的創始者,同時也確立了百姓在會堂中的敬拜儀式。他不僅是祭司,也是文士、律法學者及實踐者(參710)。他是舊約最偉大的講道者之一,也是位相當堅毅的代禱者。

  以斯拉為以色列全民帶來充滿盼望的遠景。上帝終究是信實的,沒有丟棄他們,因祂把百姓領回故土,好讓祂的旨意及對這國家的終極計畫可以實現,那就是彌賽亞要從大衛王的譜系降臨人間。彌賽亞不會像以斯拉等人一樣生在被擄之中,祂將要生在祂先祖大衛的故鄉城裡──伯利恆。

以斯拉記之特色

    開始閱讀以斯拉記的時候,會發現拉1:1-3節與上一卷聖經歷代志下36:22-23節的結語相同。所以有人作出這樣的臆測,以斯拉記的筆者,同是歷代志上下的筆者。但是無論筆者是誰,歷代志上下與以斯拉記都是出於同一位上帝的感動和默示,有同一位作者。

    第二個發現是它有長長的名單,包括了:

         第一:         1:9-11節中從巴比倫帶回耶路撒冷的器皿名單;

         第二:         2:1-70節中第一次被擄回歸的人名名單;

         第三:         7:1-5節中以斯拉的家譜;

         第四:         8:1-14節中與以斯拉在第二次被擄歸回的族長家譜;

         第五:         10:18-43節中娶外邦女子為妻的人名名單。

    第三個發現是它包含了七份文件或信件,包括了:

         第一:         1:2-4節中古列的詔諭;

         第二:         4:11-16節中省長利宏控告以色列人的奏本;

         第三:         4:17-22節中亞達薛西王的諭覆;

         第四:         5:7-17節中河西總督達乃的奏本;

         第五:         6:2-5節中古列詔諭的記錄;

         第六:         6:6-12節中亞達薛西王向河西總督達乃的諭覆;

         第七:         7:12-26節中亞達薛西王給以斯拉的詔諭。

    第四個發現,是這七份文件或信件中,除了第一份古列的詔諭外,全部用當時波斯帝國所通用的國際語言亞蘭文來書寫。事實上,從拉4:86:18節中共六十七節經文,全都用亞蘭文書寫。或許,這表明了這些文件信件,是筆者從皇室檔案中直接採用,用亞蘭文加上一些連接,成了拉4:8-6:18節的經文。

    第五個發現,是以斯拉記利尼希米記,在猶太人的聖經歷史中,是合為一本。這個編合,不單發現在最古老的希伯來文抄本中,它也得到猶太史家約瑟夫的證實。在「他勒目」(Talmud)和七十士譯本中。這兩卷聖經也是合為一卷。直到新約俄利根時代(AD 185-253),他才將它們分成獨立兩卷。在耶柔米繙譯拉丁文武加大譯本時,也繼續將它們獨立分開。至於在希伯來文的聖經抄本,遲到AD 1448時才將它們分為獨立兩卷。自此以後,它們一直保持分開,直到現今。

以斯拉記之作者

    按猶太人傳統說法,以斯拉記是出於文士以斯拉的手。但這說法並沒有任何支持。至於支持以斯拉記與歷代志上下是同一作者的支持如下:

         第一:歷代志下36:22-23與以斯拉記1:-3差不多相同;

         第二:歷代志與以斯拉記都歡喜記載名單;

         第三:歷代志與以斯拉記都同樣有記載和描寫節期的相同風格;

         第四:歷代志與以斯拉記都有互相通用的名詞如上帝的殿(the house of God);族長(chief of fathers)等等。

    以斯拉是一位文士(7:6),亞倫的後裔,有祭司的身份。他的家譜記載在拉7:1-5節。他通達上帝的律法,為亞達薛西王所信任。在亞達薛西第七年(458BC)被王和七個謀士差往耶路撒冷(7:14),帶同被擄願意回歸的人,連同全省百姓所樂意獻上,與王和謀士甘心獻上的金銀,修飾耶路撒冷上帝的殿(7:27)

    以斯拉在王面前的職位是「通達天上上帝律法大德的文士」(7:11)。這職位可能相等於現今的「猶太人事務代辦」,為當日猶太人代表,可以與王直接連繫。而文士是猶太人被擄後所產生的。連同在巴比倫所產生的會堂制度,文士取代了祭司,專以收集文獻,抄寫教導為目的。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以斯拉記之成書日期

   整卷以斯拉記所記載的歷史從波斯王古列元年(536BC),到亞達薛西第七年九月二十日(458BC)為止,前後共七十八年。所以以斯拉記成書應不早於458BC

    以斯拉記分別用亞蘭文來和希伯來文書寫,亞蘭文部份與在埃及尼羅河口伊里芬丁所發現的伊里芬丁蒲草卷相似,蒲草卷被證實為主前400 BC的文物。

    至於希伯來文部份為後期一點的希伯來文(Late Hebrew),與但以理書,哈該書和歷代志的言語相似。

    至於書中所提到的有波斯人和波斯的語句,都似乎指著以斯拉記成書於主前五世紀。

    大約在445BC430BC,就是聖殿重建後七十至八十五年左右,在聖靈感動帶領下「編寫」完成。

創世記內容要義

        創世記一詞,意思就是「開始」,本書為全部聖經之第一卷,記述宇宙萬有的來歷,人類的紀元,罪惡的起因,上帝拯救的計劃,世界文明的發源,信仰獨一真神上帝的肇端,以及希伯來民族的初興。

    全書備見上帝之偉大權能,慈愛公義,是建立一切聖道之根基,為全部聖經之種籽,其他各卷所開的花。因此,無論事實、真理、教訓和啟示,前後貫通,理脈一致,首尾呼應,毫無矛盾之處。讀者如能透澈本書,則對全部聖經必然易於融會瞭解,可見本書是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在聖經中,創世記與啟示錄這兩卷書,是千百年來,為魔鬼撒旦所攻擊破壞的對象,魔鬼千方百計阻撓人去讀它,叫人看它是神話故事,是難懂的迷信記錄,因為創世記是說到魔鬼的墮落,上帝對他的宣判(三1415);啟示錄是說到上帝對他的處斷和滅亡的結局(啟廿2310),所以魔鬼一直企圖推翻它,攔阻人不要讀這兩卷書,不要相信它,這是信徒須當引為深儆的。

創世記之著者與傳達之對象

        聖經之前五卷是摩西寫的,因此被稱為摩西五經(創,出,利,民,申),舊約的作者曾經提到此點(書一78;拉三2),新約作者與主耶穌也曾引證之(約一17;路廿四2744)。

    據歷代希伯來人和基督教傳統的說法,是摩西應用當時尚存的古文件,並在曠野受聖靈的引導,直接從上帝那裏所得的啟示和曉諭(徒七3738)。而以散文體寫下距他二千多年前的本書史記,約自主前四○○四~一六八九年間,其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二三一五年。在新約聖經中,主的僕人引用本書話語達六十多次,耶穌也曾引用多次(太十九46;廿四3739;路十一51;約八4456),可見本書不是人的空想和遺傳,乃是出於上帝的絕對準確的啟示,殆無疑議。

        
本書約自主前四○○四至一八八九年,其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二三一五年,約於主前一四九年前後在曠野寫成,其對象為以色列民(出廿四27;申卅一26)。

創世記之主要信息

      創世記之目的乃為顯示一位全能創造之主,在凡事上居首位

    在講到萬事的起頭,人類在各種時期情況之下,皆是歸於墮落敗壞因此,人藉著失敗而認識自己的軟弱和無能,以致尋求投靠上帝,得著了上帝的救恩。

    本書是以「起初上帝創造」開始,到以「一具棺材停在埃及」作結束(五26),叫我們看見罪一入了世界,人類就衰敗到底,便是歸於死亡。但上帝要從女人的後裔中(三15),亦即亞伯拉罕的後裔中出來一位救主,為世界萬民帶來了救恩的信息,得救盼望的福氣。

   
本書所論創造世界宇宙萬物的一切,天體進行之次序,萬物生生不息之原理,不但與科學沒有衝突,而且啟迪人類研究科學高尚之智慧並且由於今日原子科學的進步,確為創世記帶來了有力的證據,使人深信聖經記載,乃是出於上帝的啟示無疑。

創世記分段綱要

        聖經學家對於創世記的分段方法不一,本書共五十章,可分為二段以至十段不等,為使讀者對於全書有一清楚的概念,僅列一種分段方法如下:

        
1)人類原始的歷史(一~十一9
                
A、自創造至墮落……一~三
                
B、自墮落至洪水……四~八
                
C、自洪水至巴別塔……九~十一9

        
2)選民列祖的歷史(十一10~五十)
                
A、亞伯拉罕生平……十一10~廿五18
                
B、以撒生平……廿一~卅五
                
C、雅各生平……廿五19~四九
                
D、約瑟生平……22~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