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約伯記的神學之序言

 

        讀者若想打開約伯記所蘊藏的豐富神學寶庫,就必要先假定它整卷書是一致的,同時亦必須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它每一部分。

         約伯記雖然複雜,因為它由許多不同的發言部分組成。可是,它那力求對稱的架構卻顯出它是經過細心佈局、內容連貫一致的作品。在它那散文架構(序幕 [一至二章]和結尾[四十二7-17])的中間,是錯綜複雜的詩體內容。

      在約伯第一段獨白之後(三章),便是約伯分別和他三位朋友——以利法、比勒達和瑣法——之間,總共三次的輪流對話(四至二十七章)。由於約伯每次都用更長的話來回應他的朋友。因此,比勒達最後那次發言只有短短幾句(二十五章),以及瑣法在最後一輪再沒有發言,可能表示約伯在舌戰中取得勝利,他的朋友已無力招架(見以利戶在三十二3、5的評語)。

      在那三輪對話,以及分別由約伯、以利戶和耶和華發表的長篇談話中間的二十八章裡,加插了論及智慧的片段,正要顯出約伯和他朋友的對話由於全仗人的理性分析,所以對人毫無幫助(參l2-l3節、 20-22節)。約伯在他的總結陳詞中(二十九至三十一章),再沒有理會他的朋友,惟獨專心懇求上帝證明他清白無罪(參三十一35-37)。以利戶的話(三 十二至三十七章)預示了耶和華在其發言中所表達的神學觀念,亦讓祂的話得以緊接其後,詳加發揮(三十八至四十一章)。

        評鑑學者認為,那是因為下筆寫本書的作者,在最後編輯的過程中馬虎大意,才會出現『忍耐的約伯』和『焦躁的約伯』前後不一致的表現——前者從不抱怨(參一21-22),後者卻咒詛自己的生辰(三章)——並且因而出現把上帝視為敵人的看法(六4,十六10-14)。其實,我們最好把約伯這兩幅看似矛盾的寫照,理解為作者蓄意表明約伯並非經受苦難而毫無怨言的『道德聖人』。反之,他就像今天的信徒一樣,是一個有血有肉,要經常克服情緒困擾,要經常與內心 感受交戰的普通人。

       由於約伯記的大部分發言,都包含人的理性思考分析。因此,我們必須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以及本書的主旨來理解個別單元。讀者若要避免作出錯誤的結論,就必須特別留意它的序幕(一至二章),以及耶和華的說話(三十八l至四十二6)。前者知會讀者(就像一齣戲劇的旁白),約伯是清白無罪,完全是撒但唆使約伯受苦的。後者更是最決定性的部分,因為上帝在那裡親自向約伯說話。

        雖然有不少人以為約伯記的主旨在於解釋義人受苦的奧秘。可是,本書卻沒有就此問題提供一個確實的答案(耶和華在其發言部分亦沒有直接論及此問題);因此,它不可能是本書的核心要旨。無罪的人也要遭受苦難這事實,反而激發人思想本身是否抱著正確的動機去與上帝建立關係(參一9)。故此,本書的要旨似乎是指出上帝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正確基礎(無論在任何情況),完全是基於出自上帝主權的恩典,以及人以信心和順服作出的回應。

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約伯記研讀須知

 

  約伯記被編置在舊約聖經的中央部分,為五卷智慧書之首,它能使人認識苦難的因由、意義和益處,明白遭難者之痛苦感受、含冤心態、和憤懣情懷,使人更認識真神之偉大,更了解世人的軟弱,從中獲得屬靈的智慧以造就靈性。研談本卷之先,應有某些理念須了解,茲分述如下:

  1.認識撒但本質(啟十二9)——能明辨善惡

      「撒但」係敵擋、反對之意,其思想行動專門反對真神,牠本是犯罪的天使、害人的魔鬼。「魔鬼」,係讒謗、誣告之意,牠不但向人毀謗上帝,且在上帝前謗讟人、控告人。牠又稱為「大龍」,係吞噬、殘忍之意,牠要殘忍待人,且吞吃上帝的兒子。大龍就是那古蛇,「古蛇」有靈巧、迷惑之意,牠要狡猾地騙人,以迷惑普天下。故有學者如此詮釋;「撒但在地上為上帝作了人類的檢查官,卻在天上作了人類的死對頭。」

  2.遭難並非偶然——不要發怨言

      禍患原不是從土中出來;患難也不是從地裏發生(伯五6),苦難來臨並非偶然。苦難之背後,看不見的靈界裏,撒但與上帝已在爭辯;若非真神答應,患難也不會臨身。是故,基督徒遭遇患難都有上帝的美意與安排,誠如約瑟所云;「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五十20)。

  3.患難是有限度的——靠主能忍受

      上帝對撒但說;「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只是不可伸手加害他。」「他在你手中,只要存留他的性命。」(伯一12,二6)

      可見上帝給人的考驗是有限度的,祂決不容許我們遭受患難超過我們所能忍受的程度(林前十13);倘若過於所能受的,祂總要給人開一條出路,叫我們忍受得住。是故,信主的人有主可靠,就可將一切憂慮卸給上帝,因為上帝顧念我們(彼前五7)。

  4.要明白上帝的美意——要心存盼望

      慈愛的真上帝憐愛祂的子民,祂願意萬人得救進天國,祂盼望每個人都追求像天父一樣完全(太五48);為此,祂藉百般的試煉,熬煉人的信心,要人忍耐到底而成功完備;好比被火試煉過的精金,得以永存不朽壞的天國;並藉試煉中能靠上帝忍耐,而顯出上帝的榮耀來(彼前一3~7)。

5.上帝答應撒但試探的原因——必蒙上帝保守

      上帝在稱讚完全人約伯之後,上帝以約伯為榮,撒但卻妒忌他,開始找理由控告他,然而,上帝之所以答應撒但對約伯進行試探,乃為證實聖民對上帝之忠心--約伯信仰之堅貞。倘若對撒但的控告置之不理,則上帝對約伯的稱讚豈不成為虛謊!

      再者,約伯若經不起考驗而離棄上帝,撒但則能證實控告的話是真理。是故,上帝遂應允撒但去攻擊約伯;然而祂卻會代替人的軟弱(太八17),以有限度的應允來保守約伯。

  6.人對苦難偏差的觀點——易入陷入迷惑

      約伯的四個朋友-以利法、比勒達、瑣法和以利戶,代表了一切人類對於破壞約伯安穩和幸福的天災人禍,人所能表達的意義及看法。然而,前面三個老朋友所作的論斷,嚴重地被一種無情的態度所限制,就是把苦難與罪惡完全混為一談的肯定解釋,令當事人約伯始終無法忍受,因而強辯不休,否認他們錯謬的判斷。可見人類的眼光不足以恰當地了解受苦的問題,因此絕不可輕易論遭難受苦者;誠如約伯所云;「那將要灰心,離棄全能者,不敬畏上帝的人,他的朋友當以慈愛待他(伯六14)。」以慈愛對待受難者是最正確的態度。

  7.不切實際的關懷最難應付——易招架不住

      財失兒亡、身患毒瘡是極大的苦難,但約伯都能以堅定的信心來面對,但三好友似是同情和關心的話語,竟然攪亂了約伯先前不被一切災難所破壞的安寧心境。可見,仇敵的攻擊還能看透而知好好對付,然而親友不切實際的一片好心或一份關懷,卻常讓我們招架不住而不易對付。顯然,真信徒對撒但凶猛的攻擊或許還能對付,但牠詭異的伎倆,藉親友而來婉轉的攻勢,往往使人無能為力,此乃人性之弱點。

  8.人生最難學的是認識自己——故倔強頑固

      真切地認識自己的幼稚與有限,是人生最難學的功課。事實上,約伯與友人所辯論的焦點,是在於各持己見,互不相讓,自以為是,毫無結論;是故,上帝不得不出聲干預。上帝從旋風中回答約伯,又不住地詰問他,要他思想,自行尋求答案;直到他親眼看見上帝,認識自己的無知、自義和固執,而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上帝也責備其三友議論不如約伯,當為自己獻上燔祭(伯三十八1~四十二9)。可見,惟有上帝的提醒和作為才能使人真正認識自己。

  9.義人約伯為何要受熬煉?——顯露其自義

      約伯之缺點乃是「義人自義之心」,這本是雞蛋裏挑骨頭,極不易顯露的。但受苦當中的他,與朋友的辯論裏,自義就嶄露頭角了。在第二十九章至三十一章裏,可發現中文和合譯本聖經中約伯說了158次「我」、二十九章有四十二次榮達的「我」、三十一章有六十二行善的「我」,足見自我中心的人,其自義觀念何其大!上帝因而允許撒但攻擊他、苦煉他。其目的在消滅義人自義之驕性,使成為謙卑、虛己、順服、完全的屬靈真信徒。

  10.約伯記為義人解開受苦之謎——使靈命長進

  本卷使基督徒了解:

  (1)好信徒不免受苦,苦難並不一定因犯罪,乃上帝要造就義人,使之純潔成聖,且榮神益人。

  (2)信徒越好,信心越堅強,越能忍耐熬煉,故其試煉較重。許多人因軟弱不配磨鍊,連受苦的機會也沒有。

  (3)信徒越試煉,信心越堅定,使其靈程長進,完全無疵,而有資格領受天國好得無比的榮耀。

      

約伯記前言

  自人類始祖犯罪開始,全地被上帝咒詛,世上充滿苦難,故云:「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伯五7)

  世界是苦海,人生有痛苦,這是大家默認的事實。苦難層出不窮‚情況干百萬種,世間充滿不幸;然而,有人是罪有應得,惡有惡報;有人卻是無辜受苦,不知原由,令人困惑不解;約伯記全書四十二章,內容極其豐富,文章獨創一格,其主旨在解決「義人為何要遭受苦難?」之人生重大問題。

  約伯記是認識苦難的智慧書,對人類有極大的啟示,譬如世上有苦難、人生必遭難、靈界之奧秘、信仰之楷模、處世之原則、靈修之造就、苦難之結局、真神之美意、撒但之凶殘等等,並論及科學知識與人生哲學。這對一個追求認識上帝的基督徒而言,都有查考研究的重要價值。

  約伯記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偉大的文學傑作,西方文學家稱讚道;「約伯記乃人類心靈中所產生出來最偉大的傑作。」(雨果);「約伯記是世界文學上的金字塔。」(菲利普、西亞伯)。

  其文體華麗,內容浩瀚,體裁包羅萬象,有小說、戲劇、散文、詩詞之結構,字裏行間可揣摩出許多寶貴的道理,讓愛讀者仔細品嚐之下,得以心滿意足。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彼得前書寫作的動機

 

          彼得自稱「寫了這信…勸勉你們,又證明這恩是上帝的真恩;你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五12)

      這話表明寫本書的兩個目的:

          (一)使受書者更深認識自己所蒙上帝的恩,這恩包括信徒在已過所得靈的救恩(一2~3,19~20,23),現在正在經歷魂的救恩(一8~9;二2~3;三21),以及將來所要得完全的救恩(一13;四13,18;五4)。

          (二)勸勉受書者身處邪惡的世代(二11~12;四2~3),以及即將面臨的逼迫與苦難(三13,17;四12~14),要靠上帝的恩剛強站穩,作主榮耀的見證。

傳道書的重點與內容

 

  1. 問題的所在 -- 在世上沒有滿足(1:1-11)

  在傳道者的經歷之中每件事都在循環的運作(1:8,9)

  2. 問題的研究 -- 在世上仍可尋得滿足(1:12-12上)

          a. 在經歷之中尋找滿足(1:12-2:26)

          1) 嘗試以智慧為滿足(1:17,18)

          2) 以才智為滿足(2:2)

          3) 以物慾為滿足(2:3)

          4) 以大興土木為滿足

          5) 以財物為滿足(2:7,8;5:10)

          6) 以歌舞淫慾為滿足(2:8)

          b. 在哲學之中尋找滿足(3:1-12:8)

          1) 萬物都有定時,連人最終的審判也有定時(3章)

          2) 壓迫人的與受壓的也不快樂(4:1-3)

          3) 嫉妒與賴惰也不能帶來快樂(4:4-6)

          4) 財富與管治也不能帶來快樂(4:7-16)

          5) 享受富足的能力是上帝給予的(5:8-6:12)

          6) 所尋著的智慧被邪惡與死取代(7章)

          7) 從命與反叛皆不能滿足(8章)

          8) 義人與惡人也是一樣(9上)

          9) 智者與愚者也不快樂(9下-11上)

          10) 幼年當快樂並除去虛幻(11下)

          11) 記念造物主及審判(12上)

  3. 問題的解決 -- 世界以外的滿足(12:9-14)

  敬畏上帝是滿足的根源

歌羅西的異端

 

      由於書內供給的資料太少,新約學者公認這是最難解答的一個問題。我們只能查考書信的內容,列出下面一些特點:

  (1)是人的哲學,書裡作“理學”,是出於人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西二:8)

  (2)是關係到割禮(西二:11,13)、飲食、節期、月朔和安息日的規矩。(西二:16)

  (3)是傾向禁慾主義的“故意謙虛”和敬拜天使。(西二:18,20)

  (4)是拘泥在入會儀式中“所見過的”神秘的東西。(西二:18)

      根據這些特徵,不少學者推論說這是屬於第一世紀剛剛發軔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和猶太主義的愛色泥派(Jewish Essenism)。

      諾斯底主義認為物資是邪惡的,而上帝是完全聖潔的,這聖潔的上帝絕不可能與物資接觸,更不會創造出物資的宇宙。他們主張在至高的上帝之外,還有許多較低級的神(是由至高的上帝創造的),宇宙萬物是由最低級的神所創造和管理,只有他們才能和物資界接觸。真神與人的接觸必須借著這些較低級的神(天使),基督也不過是這些神中的一位罷了!這種異端抹殺了基督救贖的功效,並且否認了基督是“元首”的地位。

      猶太主義的愛色尼派則主張極端嚴格地遵守律法的規條,如舊約的割禮、月朔、節期、安息日等﹔並主張苦修避世,比法利賽人更極端,此外還主張敬拜天使。

約翰一書的寫作動機

           由於當時在小亞西亞的眾教會,正受著一種雛型「諾斯底主義」的異端的影響,使徒約翰乃提筆書寫本書信,針對這些異端邪說的錯謬,加以辯駁,使眾信徒能分辨真道。茲將重點陳述於下:

          (一)異端否認耶穌是太初就已存在的那一位;但本書清楚指出祂就是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參約壹一1)。

          (二)異端之一的「幻影說」,強調靈乃至善,而肉身是邪惡的,因此不可能有所謂「道成肉身」;但本書指明耶穌基督乃是眼所能見、手所能摸、耳所能聽的實在人物(參約壹一1)。

          (三)異端承認屬物質的肉身是邪惡的,但其所作所為與靈性無關,所以主張人的本質是無罪的,肉身所為不算是犯罪;但本書指明人承認自己的罪乃是得上帝赦免的先決條件(參約壹一8~10)。

          (四)異端既然主張人是無罪的,所以不需要贖罪;但本書表明耶穌基督降世,乃為救贖我們脫罪(參約壹二1~2)。

          (五)異端既然認為肉身所為乃無關宏旨,所以無所謂「遵行誡命」,儘管與世界同流合污,也不要緊;但本書重申信徒須遵守誡命(參約壹二4),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參約壹二15)。

          (六)異端認為基督是基督,耶穌是耶穌,亦即否認耶穌是基督;但本書申明耶穌就是基督,凡不認耶穌為基督的,就是說謊話、敵基督的(參約壹二21~22)。

          (七)異端否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否認祂出於上帝來成為肉身;但本書指出凡認耶穌為上帝兒子的,才能與上帝產生互住的關係(參約壹四15),也才能有上帝的生命(參約壹五12)。

          (八)異端否認耶穌基督是與上帝同等且合一的;但本書指出我們若在「那位真實的」(即指上帝)裏面,就是在祂兒子耶穌基督裏面(參約壹五20),可見上帝和耶穌基督是完全合一的。

          (九)異端之中的「克林妥主義」,認為耶穌基督原本是一個人,當祂受浸時「道」才進入祂的裏面,當祂被釘十字架時「道」就離開了祂(參太三16;廿七46);但本書指出藉「聖靈、水和血」這三樣見證耶穌基督一直就是上帝的兒子(參約壹五6~9),祂的受洗和被釘乃是舊約預表和預言的應驗。

  

2022年9月6日 星期二

約翰三書的特點

          一、本書按希臘原文共有218個字,是全部聖經中最短的一卷;但其篇幅雖短,內中卻包含了許多寶貴的教訓。

          二、本書以三個人物為活教材,教導讀者棄惡行善,在愛中實行真理。

          三、本書給我們看見身體須與靈魂並重,操練敬虔也須操練身體。

          四、本書也給我們看見不但自己要按真理而行,並且也要以愛心幫助為真理作工的人。

          五、本書一面勸勉我們要效法行善的榜樣,另一面也警戒我們不要效法行惡的人。

2022年9月2日 星期五

提摩太前書之內容提要

 

  1. 問候(一1、2)   

    作者自稱是保羅,並自述是蒙揀選、得父神及其子基督耶穌賜下權柄的使徒。保羅可以向年輕牧者和教會,說出帶著權柄的話。

  本書是保羅寫給其親愛的屬靈兒子提摩太的,保羅並向他發出三重的祝福──從上帝而來的恩惠、憐憫和平安。

  2. 異端的神學(一3-20)   

    保羅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希望提摩太「囑咐那幾個人不可傳異教」(一3)。保羅認為一個人的信念,與他的行為同樣重要。這裏所描述的異端是諾斯底派的雛型;諾斯底派是最危險的異端,教會與之爭持了多個世紀。

  這些諾斯底信徒自稱比一般基督徒對真理有較深遠的見識。他們以上帝為靈、人為物,劃分兩者的界線。對於諾斯底信徒來說,神人兩者之間有無數的天使,天使 又有不同的等級,有半神體、分神體等,而不單只有一位中保──耶穌基督。他們指基督教充滿神話和寓言。他們寧願取悅那一群無數的天使,以得著救恩,而不是 憑信心接受上帝的拯救。他們對於界定罪的律法有特別的看法。但正如保羅本人清楚知道的,就是惟有上帝的恩典可以拯救罪人。

  3. 教會中正確的敬拜(二1-15)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二1)禱告在基督教會的敬拜中,佔有極度重要的位置。保羅強調信徒要特別為國中在高位的人禱告 (縱使那是羅馬帝國,那君王是尼祿)。保羅在羅馬書十三章,已對此作出清楚的教導;耶穌也曾對門徒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太二十二21)。

  基督徒無論男女,也應向上帝禱告,向上帝舉起聖潔的手,舉起那沒有罪惡、憤怒和怨恨的手。

  「又願女人廉恥、自守,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只要有善行,這才與自稱是敬上帝的女人相宜。」(二9、10)

      保羅然後繼續說:「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二12)

      今天各基督教會仍在爭論婦女在教會中的地位。雖然,兩性之間在某些方面仍有分別,但女性 的地位卻已在許多方面有了巨大的改變。但在這時,保羅並不准許女性擔當教導男性的工作,或是擔當管轄男性的職位。

  4. 教會中正確的組織(三1至五25)

  「『人若想要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羨慕善工。』這話是可信的。」(三1)

      在3封教牧書信中,監督的職分明顯是地方教會中的事奉人員,而不是教會的管理人,如二世紀早期的教會的主教。保羅在提多書一章4至7節,把長老與監督相提並論;於是,學者大多認為,保羅只是把這兩個詞語交換使用。提摩太的工作大概跟今天教會中的牧師最為接近,長老(監督)和執事則協助他治理教會。

  渴望在教會中作長老是值得的。但一個人若希望獲選擔任這職位,便必須具備很高的資歷。他必須是一個在教會內外皆受尊重的人。聖經中列出大部分的條件都頗為清楚,其中有數點是頗為值得注意的。

  「作監督的,必須無可指摘,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三2)

      希臘原文直譯為「一個女人的男人」。這便清楚禁止了一夫多妻制,也杜絕丈夫對妻子不忠的情況。這條件大概不會排除一個已離婚並再婚的人,或從未娶妻的獨身漢。教會應堅持其領袖要合乎高度的道德標準。長老若要在教會中執行紀律,必先管理自己的家庭生活。

  監督也不可因酒滋事。保羅並沒有完全禁止人喝酒,只是清楚要求長老不可受烈酒的轄制。

  一個擔任長老高職的人,也不應是初入教的人,恐怕他因此自高自大,不能作一個好長老。

  總括來說,只有品格卓越的人,才可獲選擔任教會中的長老或監督等高職。

  保羅跟著談及執事的職分:「作執事的,也是如此:必須端莊,不一口兩舌。」(三8)

      作執事的資格實質上與作長老的一樣。被選任為執事之前,他們必須在 教會有事奉的經驗。提摩太前書三章11節指出女性方面應有的資格,經文所指的,可能均指女執事和執事的妻子。第12節則繼續指出教會對執事一般的要求。

  保羅告訴提摩太說,他希望不久可以來看他和探望教會,但在他可以起行之前,他以這封書信幫助提摩太解決揀選教會領袖的困難。他知道過一個良好的基督徒 生活並不容易,但基督可以助他成功。保羅其後用以形容基督的句子,許多學者認為他是取自早期一首崇拜基督的讚美詩(三16)。

  保羅在第四章強調提摩太作為教會牧者的職責,尤其是他與教會中異端的關係。保羅稱他的世代為「末後的世代」,所以異端是意料中事。

  一些諾斯底派的異端,教導一種錯誤的禁慾主義,包括禁止嫁娶和禁戒食物。但事實上,上帝已讓人使用和欣賞這些東西,以彰顯上帝的榮耀。提摩太的牧職是把上帝的真理教導會眾,不容許自己陷於討論異端那「世俗的言語」和「荒渺的話」中(四7)。保羅鼓勵提摩太以不斷的屬靈操練,使自己的靈強壯,而且屬靈的操練遠 比身體的操練重要。

  保羅知道提摩太是一個年輕人,一些較年長的基督徒可能會因他的年紀而輕看他。提摩太應更努力,「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四12),爭取他們對自己的欣賞。因為上帝已呼召提摩太,教會亦已按立他,所以他應努力生活,以完成這些重任。

  保羅給予提摩太一些十分實際的意見,指出一個年輕的傳道人,應如何與教會中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相處。提摩太應待老年人如自己的父母親、少年人如同弟兄姊妹──重要的是,「總要清清潔潔的」(五2)。

  保羅十分實際地處理教會中慈善的問題(五3-16)。他特別處理了寡婦的問題。當時,婦女工作的機會極少,且還沒有社會保障和保險制度,婦人一旦失去 丈夫,便自然落入絕望的境況中。早期的教會為寡婦造了一份名冊,好讓她們得到照顧。由於出現了不同的實際問題,保羅於是針對這些問題,給予一些意見。他鼓 勵年輕的寡婦再婚,由丈夫供養她們。若是有能力的家庭,應認清自己有責任照顧家中有需要的寡婦。那麼,教會便可負責照顧沒有家庭、年老的寡婦。教會既有參 與慈善工作的義務,便應盡責、智慧和公平地使用其有限的資源,以達致最佳效果。

  即使在早期的教會,牧者也是受薪的。保羅說,他們「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五17);他又引述舊約,作為他發出這命令的權威。

  就是古代的教會領袖也並不是完全人,他們的缺點也需要加以處理。有些人喜歡批評教會領袖的弱點。人應拒絕聽受那些批評,除非最後證實那是真實的。若是這樣,教會便應大公無私地執行紀律處分。

  教會不應太倉猝地揀選和按立教會領袖;不可忽視他們的罪,否則,那些罪便好像是被認可似的。保羅也提醒提摩太遠離諸罪。

  對於許多基督徒來說,提摩太前書五章23節是一個難題。早期的一些基督徒顯然認為信徒應完全禁戒酒精;至少諾斯底派異端的禁慾者有這個看法。但保羅明 明地勸提摩太用一點酒,「因你胃口不清,屢次患病」。最低限度,以酒作藥用在這裏是容許的。基督徒喝酒的問題比這一節所教導的,實在遠為複雜。

  本段以另一種處理教會領袖犯罪的方法作結(五24、25)。若所犯的罪是明顯的,犯罪者就必須受教會的處分。有時候,一些罪對人來說是不明顯的,但上帝卻知道,並加以處理。反過來說,教會領袖的善行也是這樣。

  5. 有關基督徒生活的一些實際教導(六1-21)

  昔日奴隸制度是認可的。基督徒奴隸應當是好奴隸,基督徒主人也應當是好主人。在許多世紀之後,基督徒原則否定奴隸制度,但當時若要保羅或任何人帶領一個推翻奴隸制的行動,是極之不可能的。

  保羅再次勉勵提摩太,遠避異端的教訓,要忠心地教導福音的真理。

  這部分有兩段(六6-10、17-19)談及基督徒對於財富的態度。保羅謹守耶穌的教訓。金錢可以成為一個假神,並為教會中的成員帶來各種罪惡。然而,金錢也可用來事奉上帝,並轉化為天上的財寶。

  最後,保羅又以兩段話(六11-16、20-21)勉勵提摩太,盡力做一個真正屬上帝的人。他應作上帝的精兵,打一場美好的仗。這樣生活是艱苦的,但提摩太應定睛仰望榮耀的基督第二次的降臨。

  本書以一句簡短的祝福作結:「願恩惠常與你們同在!」

提摩太前書介紹

 1      寫作背景

      教牧書信寫於保羅的晚年,當他知道自己快於離世時,著意的就是要培訓接班人。故此提前多是有關教會管理的教導和牧者的培訓。

      由於教義可能已經有所建立,故不同於其同詳述神學思想教義的書卷,提前指是對有關的教義作出提醒。

  2      教義的持守

      歷代教會發展,最大的爭議就是有關教義的問題。持守教義也是教會最重要的職務。

      有人偏離正道,反去講虛浮的話」提摩太的教會裡,似乎有人欲做教師教訓人,卻以錯誤的思想教訓人。這很大可能受到當時希臘哲學思想和猶太教的律法主義所影響。

      教會的牧人最重要的就是時常持守真道,肯定教義。保羅在此再次提醒提摩太有關教義的重要性。

  3      崇拜的進行

      基督徒在教會中一大責任就是代禱,為社會和一切在位的禱告。這不單是為社會求平安,更是為到整個社會可以明白真道,得蒙救恩而禱告。

      另一個有關崇拜的爭議是關乎男女的問題。女人是否不可講道呢?這其實是一個處境性的問題。由於當時的女人學識有限,若站在講台講道只會帶來「荒謬的言語」,故此保羅警告不可讓女人講道。隨著時代和環境的改變,經文的解釋也有所改變。

  4      教會領袖的素質

      保羅帶出作為教會領袖(監督、執事)的嚴格守則,一連串的資格似乎是嚴格的,但作為教會的領袖,若沒有這樣的品德行為,又怎可以成為教會其他人的榜樣呢?

      許多有關的資格直到今日仍然可用,且更為嚴格。像「只作一個人的丈夫」,到了今天一夫一妻制的社會裡,當然只作一個人的丈夫,但更要落實去監察的,卻是那人對婚姻、對妻子的忠誠。

      「監督」(3:1)與「長者」(5:17)乃一體兩面,前者乃是其功能,後者卻是以身份輩份來定名,兩者都有屬靈權柄管理教會。至於「執事」則指到「服事的人」,負責實務和治理的工作。

  5      結構大綱

  i.  問安 (1:1-2)

  ii.對教會和教會領袖們的指示 (1:3 -3:16)

  a. 譴責虛偽的教訓 (1:3-11)

b. 感謝上帝的憐憫 (1:12-20)

c. 教會裡的敬拜 (2:1-15)

d. 教會的領袖 (3:1-7)

e. 教會領袖的助手 (3:8-13)

f. 極大的奧秘 (3:14-16)

  iii.      指導提摩太怎樣作忠心的僕人 (4:1 - 6:21)

  a. 防備假教師 (4:1-5)

b. 基督耶穌的好僕人 (4:6-16)

c. 對信徒的責任 (5:1 -- 6:2)

d. 假教師和真財富 (6:2-10)

e. 給提摩太的勸勉 (6:11-20)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傳道書的解釋

 

  傳道書的解釋牽涉到統合性的問題。有學者認為,傳道書剛開始的核心部份是由一個懷疑論者所寫成,他質問上帝在這世間的作為何在。後來有別人加以潤飾,其中一個站在正統的立場來調和它,使它平衡(傳 2:26、3:14),另一個則加入享樂主義的段落(傳 2:24-26、3:12-15)。這是把傳道書分割成不同的部份,分別由不同的人執筆。但是主張全書有統合性的人認為,這些不同的段落是一個自然人默想的過程,所以會有不同的思想出現。

 

  不論如何,傳道書的內容似乎有悲觀的傾向,也有懷疑論的傾向。這樣的一卷書怎麼會出現在聖經裡呢?它和聖經整體的教訓是否相符合?到底我們要怎樣來解釋這卷書?

 

  事實上,傳道書在被接納為正典之前,曾歷經不少的爭論。西拉之子在主前 190 年左右採用本書的態度,好像它已經是正典一般。但是主前一世紀的次經「所羅門智訓」卻強烈地排斥傳道書。猶太的學者們對傳道書有不同的意見。米示那(Mishnah)告訴我們,沙買學派(Shammai School)反對將傳道書列入正典,希列學派(Hillel School)則贊同。最後希列學派獲得勝利,傳道書在主後 90 年的雅麥尼亞會議(the Council of Jamnia)被納入正典。

 

  傳道書和約伯記、箴言同被列為猶太人的智慧文學,猶太人在每年住棚節時要公開宣讀。可能是因為作者強調享受生命,所以被選在一年一度的歡樂節期來讀。

 

  讀傳道書不能孤立某一段或某一節,以為那就是作者的主張,而是要從整體的信息來看。本來,解釋聖經就不能斷章取義,尤其是傳道書的性質特殊,它所討論的事情具有累積性,若不全盤來讀,更容易造成誤解。舉例來說,傳道書的語調比較低沉,會給人有悲觀的感覺。其實,那是作者誠實地在面對人生各樣的問題,他在親眼看見社會不公義、又感覺人生無意義的謎團裡思索、追尋。他的思考是漸進的,最後得到的結論和悲觀主義相反,就是人若尊敬上帝、順服上帝,他就可以安心享受上帝為人今生所預備的福樂(傳 3:22、11:9),並且能夠盼望那邪惡得審判、正義得伸張、賞罰分明的大日子(傳 12:14)。

 

  至於有懷疑論者在傳道書裡找到根據,認為傳道者對今生的一切都抱持懷疑的態度(傳 1:8、1:18、3:9、8:16-17),其實是他自己忽略了傳道者整體性的結論與信息;傳道者發現一切眾生百象的背後,都有上帝的手在管理(3:17、9:1)。懷疑論者又根據傳道書 3:19-20 主張人死如燈滅一般,因而對死亡之後的生命有所懷疑。其實觀察上下文就可以發現,傳道者明白宣示,人的靈是往上升,上帝必審判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