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民眾神學的發展期 

 

韓國教會本身的歷史成為了民眾神學形成的最好資料。

 

一.被接納時期(1876-1896):這是一段韓國人開始接納基督教的時期。教會開始把福音傳給平民,並以韓語(民眾的語言)印製聖經和福音資料。這時,許多宣教團體定下在韓國宣教的路線:在民眾群體中工作、帶領婦女並教育她們、開辦更多中小學校、以韓語翻譯聖經和出版基督教文物。這期間,韓國人民曾數次起來起義抵抗當時腐敗的地主。教會被民眾接納成為抗衡壓制、腐敗,並爭取社會公義、平等和人權的團體。美國式的基督教開始被本色化。可見韓國就如南美洲處境一樣,使民眾神學思想滋生,成為解放受壓制人民的一種神學思想。

 

二.民眾教會的形成(1896-1919):這時期韓國教會極力爭取獨立並為人民爭取人權。當時教會定下三條路線為民眾作事:為民眾爭取經濟力量不再受外國的控制、維持國家獨立不受外國政權影響、抗議政府的不公和貪污。在這段時期內,韓國教會也有顯著的增長。當時教會中充滿了農民信徒,領導者中多是農民。

 

三.非政治時期(1919-1932):為了不與日本起衝突,這時的韓國政府成為了一個親日本權力的政府。許多人民的人權被剝削。此時教會卻不能與民眾站在一起,反而由新興的共產團體起來帶動受壓制的民眾。民眾教會可說在這段時期中對社會的需要失去影響力。

 

四.被擄時期(1932-1960):這時教會處在一個被擄的時期,被日本政權奴隸,甚至敬拜日本神教。學生運動卻是時期的抗衡力量。教會漸漸再參與社會解放運動。

 

五.復興時期(1960至今):藉著一九六0年 四月十九日 的學生運動,教會開始復興,也開始參與社會民眾和政治的權益。韓國教會甚至在一九六二年要求軍人政府交出政權。全力為民眾爭取國家獨立和反對獨裁政府。許多教會團體成立和興起帶領民眾。民眾神學全面被詮釋,耶穌被當著是被壓制、貧窮困苦者的彌賽亞,衪如何全力抗衡當時的羅馬政權和改革猶太社會的腐敗。基於這樣的看見,民眾信徒譽言要跟從主的腳步走。接下來,教會在多次的會議中發出宣言,一方面指責政府的腐敗,另一方面為社會正義申言。

  

無可否認,民眾神學是一個解放神學。

 

羅馬書背景

 

  保羅較早前,在其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探訪哥林多時,在那裏設立了教會,並在城中逗留了18個月(徒十八1、11)。他與剛從羅馬來的百基拉和亞居拉同時到達。保羅住了18個月之後,便被帶往新上任的方伯迦流面前(第12節);迦流到達的日期,可從德爾斐的迦流銘刻中得悉是51年的春天。這樣,保羅便是在49年的冬天抵達哥林多的。

  保羅離開哥林多後,便返回安提阿述職,並安排其最後的旅程,為耶路撒冷向外邦教會收集捐款(羅十五25-29),這是保羅早已教導他們要如此作的(林前十六1;林後九5)。哥林多不斷產生的問題(林前一11,七1)迫使保羅返回該城(徒二十3),在這時期他寫成了羅馬書,從書中最後兩章清楚可知他計劃立即把捐款送往耶路撒冷,然後從耶路撒冷前赴羅馬(羅十五23、24)。

      因此,當時寫書的處境是告訴羅馬人他即將來到,好叫他們預備協助他前往士班雅(24、28節)。除了歌羅西外,羅馬是唯一非由保羅建立的教會。羅馬書並沒有反映羅馬信徒有任何特別的困難,所處理的題目都是廣泛的,對任何教會皆有幫助。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故事帶出神學

      上帝愛世人:上帝(差派者)差約拿(宣教士)去尼尼微(宣教工場)宣教,特別是作者對頻臨死亡獲救的場景描述──外邦船員面臨的死;約拿面臨的死;外邦尼尼微面臨的死──使我們看到上帝愛世人的本性(約三16)以及上帝對外邦人救贖的計劃,透過他立約的聖民以色列人將上帝的心意帶到外邦。

      上帝的主權:書中經常出現「安排」、「使」等詞來描述上帝主權的彰顯──上帝使風浪大作(一4),又使風停止(一15);他控制水手擲簽的結果(一7);他安排大魚將約拿吞下(一17),又在適當的時候把他吐在旱地上(二20)…。這一切都是為要成全上帝的旨意。所有上帝的創造物都聽從上帝的安排,甚至連外邦的水手都承認『耶和華是隨自己的旨意行事』的上帝(一14)。

      上帝的憐憫:

  A.約拿認識上帝的憐憫,在第一章中約拿逃避上帝,因為他早知道上帝憐憫人的本性──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四2)。後來約拿順服上帝的第二次呼召,到尼尼微城去。其實這只是外表的順服,不是出自內心的真誠。他沒有真正體會上帝的心意,因他心底里仍然恨尼尼微人,不願意看見他們因悔改而蒙上帝的憐憫。

  B.上帝憐憫約拿,雖然約拿不順服上帝,但上帝並沒有致他於死地,乃使大魚將他吞下,使他有機會再回到上帝面前。約拿的感恩禱告間接承認上帝是憐愛他的主(二8),使他免於死亡。

  C.上帝憐憫尼尼微人,上帝的憐憫是不間斷、不死、不會受環境攔阻而退縮的。上帝先差約拿去尼尼微,但他不去。而上帝卻藉著風浪、外邦人的責備、以及大魚、將他吞下等經歷教導約拿,這一切的發生似乎在對約拿說:「約拿,你還是去吧!不要自討苦吃了!」

      上帝再次呼召約拿,約拿不得以去了。

      約拿所傳的信息:「再等四十天,尼尼微必傾覆了。」(三4)

      這信息後半部分是審判,但前半部是恩典。上帝給予尼尼微人四十日的時間來作出悔改的回應,因而引導他們全城悔改。主耶穌遲遲未再來,不是拖延,乃是寬容,祂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當尼尼微悔改時,上帝的憐憫亦催促祂改變原意,收回成命,不降所定的刑罰(三10)。

      本書亦以上帝的憐憫作結束。上帝留給約拿最後一句意味深長的問話:「何況這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的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四11)充分表現上帝憐愛普世的慈父心腸。

      但這問題的發出,並沒有記載約拿的回應。這書最後的話不斷地迴響在讀者的耳中,使人體會憐憫人是上帝的本性,這憐憫不單只臨到尼尼微人身上,同樣亦臨到一位頑梗不順服的先知身上。

 

對觀福音之編修批判

 

      來源批判及形式批判已經顯示,福音書並非耶穌生平及宣教的傳記。新約的三本福音書在很多方面都有出入,便是最皆的証明。然而,來源批判及形式批判雖然將問題發掘出來,卻沒有辦法解決這些不同記載所引起的問題。

      在分析過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後,問題仍然存在。來源批判及形式批判不能處理這些問題,是因為它們的限制,它們探討的範圍只局限於這些資料在未彙集成現今形式之前的歷史。

      福音書的研究顯示出,它們的作者,在創造現存的架構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式。他們不僅是舊傳統的編輯者,同時也加以詮釋以適應他們所處的時代。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將傳統加以創造、保存及詮釋,可以說,他們是福音書最後的經手人。

      要了解福音書,必先要了解他們對於現存形式所作的特殊貢獻。編修批判是研究新約,最新的一種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編修批判才被學者重視。目前這種研究方法,對於幫助我們了解聖經文獻,已經作了很有價值的貢獻。

      既然,福音書的作者在寫作上扮演著重要的角式,就引起一些問題,就是:他們的動機(目的)為何?

      編修批判,就是要探討福音書作者的「信息」和「目的」,並考查他們寫作的「方法」。此外,也要分析他們使用傳統資料的方式,以及重建他們寫作福音書時的歷史狀況。

      編修批判的結果就是讓我們了解到,不同的福音書有不同的神學。即是不福音書的作者,在使用傳統資料時,有他自已獨特的一個方針、目的和方法;當我們能把握到作者這個原則和系統時,就能理解當時歷史的情況及作者要面對的問題;若我們能將作者這些貢獻和傳統資料分解的話,便可獲得較接近原始資料本來面貌。這仍是現今學者們努力的方向。

彼得後書的特點

     本書具有如下的特點:

        (一)本書是一卷「一般書信」或「普通書信」;不是寫給某特定教會或個人,而是寫給所有基督徒的。

        (二)本書是一卷防備異端教訓的書信;教會自從誕生初期,即已遭受異端的攻擊。

        (三)本書是一卷強調知識之重要性的書信;本書按原文,「知道」和「知識」的同類詞總共用了十六次之多。

        (四)本書是一卷印證聖經乃出自聖靈感動的書信;「經上」或「經書」一詞的原文,含有上帝所吹氣或感動之著作集的意思。

        (五)本書是一卷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加二7~8)所寫的宣教書信;本書的用語和例證為猶太人所熟悉。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舊約正典的問題

 

  猶太人自古把舊約聖經分為三部份:律法書、先知書和其他聖卷(又稱「著作」)。

  近代聖經學者對舊約正典的經過及其年代並沒有一致的說法。好些學者認為正典的形成開始於公元前621年猶大王約西亞在位時。根據列王記下二十二章的記載,當時的大祭司在聖殿裡找到一本法律書(一般相信為申命記),交到國王手裡,國王讀後心知以色列民沒有遵行書上的誡命將導致上帝的懲罰。故召集所有的領袖一同到聖殿去,王當眾宣讀律法書,並向上帝立約,要聽從他,遵守他的法律和書上規定的一切誡命。全體人民也都答應遵守這約,律法書遂公開而隆重的被認定是神聖的正典。

  也有學者認為律法書成為正典是在先知以斯拉和尼西米時代才確定的。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返回耶路撒冷後,先知以斯拉在人民面前鄭重宣讀上帝的律法書,人民痛悔認罪(尼西米記八章)。從那時起律法書才成為正典。

  另有人主張,律法書成為正典應遠溯摩西時代,因為摩西把上帝的命令傳給人民時,全體人民同聲回答:「上帝的話,我們一定遵行。」

  可見當時人們對摩西所宣讀的約書已經有了正典的觀念。其後的兩次事件不過是重新強化這一觀念罷了!

  在猶太人眼中,律法書的地位遠超過其他部份,認為律法書佔有無與倫比的最崇高地位。律法書被列入正典,從來都沒有發生過任何疑問。

  在以斯拉時代舊約各書中有的還未出現。以斯拉不可能親自完成了全部舊約正典的編校工作。不過根據以斯拉記七章和尼西米記八章的記載,我們或者可以說,以斯拉本人和他率領下的一群學者對舊約各書的蒐集和校定曾經出過力,而部份的短篇先知書也可能是在這時期寫成的。不管如何,舊約正典第二部份先知書在以斯拉時代大概已經截止。比起律法書,先知書中有兩卷「約拿書」和「以西結書」在猶太學者中引起頗多爭論。但終究還是被人民接納為正典。

  至於其他聖卷,在猶太人心目中,這一部份歸入正典跟律法書或先知書不同,是一本一本被接納歸入的(亦即前二者是集體被認定的)。這些書多半不在經常的崇拜中宣讀,只在特定的場合中宣讀(亦即前二者是常在經常的崇拜聚會中宣讀)。

  一般同意這些書是在西元90年的雅尼亞會議中確定的,但不是說這一部份的書在會議前不受重視。在古代一本書的出現必須先有廣大的讀者,因為這樣才有人肯費時費力從事於抄書(那時可沒有印刷術),以滿足民間需求。對於未來討論的新約正典也是如此,並不是因為會議決定後書才盛行,而是先有一些(也沒有比正典的數量多多少)盛行的書才開會決定哪一些可以被接納為正典,而會議的結果也得由民間的接受程度來驗證(這點可由新約的正典形成歷史來說明)。

  當然,比起前兩部份,這些書引起略多的爭議。有四本書「箴言」、「傳道書」、「雅歌」、「以斯帖記」發生過爭議。

  由以上的資料我們看出正典的形成並不依靠任何權威人士或會議加以審定,以色列人民從無數的歷史事件和自己的經歷體驗,深信舊約聖經的話出自上帝,它所產生的力量對整個民族或各人來說,都超越人所能理解的,他所發出的權威又是那麼自然而不可抗拒(找不出以色列人有為舊約正典的書目分黨結派的資料),這一切都成為他們承認和接受正典的根據(當然,有些主觀成分),所謂某某權威人物或會議的鑑定或承認,反而是形式上的問題罷了。

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次經

 

聖經之外有次經與偽經。“次經”﹐希伯來文Ganaz“迦納士”﹐希臘文Apokryphos“阿婆格拉富士”﹐是“隱藏”或“封閉”的意思。

 

4世紀教父耶柔米Jerome最先稱這些為“次經”﹐是因為這些經卷次於聖經的“經”。次經也是好書﹐但不能列入聖經裡。有人把“次經”譯為“旁經”﹑“外典”﹑“後典”或“聖經外傳”﹐但譯“次經”較為合適。

 

有人把“次經”稱為“偽經”﹐但“偽經”是另一個字pseudepingrapha﹐下面詳論。

 

舊約次經

佔尼亞會議編了舊約次經目錄﹐計10多本﹐並把這些次經列入《七十譯本》裡。

羅馬天主教所用的《武加大譯本》﹐公元150年譯成拉丁文。除了舊約正典外﹐又加上9卷次經:多比雅傳﹑猶滴傳﹑所羅門智訓﹑西拉赫子耶穌智訓﹑巴錄書﹑馬革比一書﹑馬革比二書﹑但以理書附篇。

 

現在我們是要談談舊約的主要次經﹐最少有15卷:

 

1)多比傳Tobit:這是2世紀前半葉的作品。多比是個忠於律法的英雄﹐強調律法中的愛。

 

2)猶滴傳Judith:這是第2世紀中的作品﹐是用希伯來文寫的。她說尼布甲尼撒王戰勝瑪代王之後﹐圍攻多坍的伯多利亞以色列人。正當以色列預備投降時﹐一位虔誠的寡婦猶滴禱告後﹐以誘技殺死所派來的主帥﹐挽救了以色列。

 

3)以斯帖補編:附在以斯帖記之後﹐於公元前130年間寫的﹐內容分六段。

 

4)所羅門的智慧:公元40年寫成。

 

5)傳理書Ecclesiasticus﹐又名西拉赫子耶穌智訓:公元前180年耶書亞用希伯來文所寫﹐是次經中的精華﹐有關日常生活的教訓。

 

6)巴錄書Baruch:是由3篇作品構成的﹐各篇作者不同﹐在1世紀末寫於巴比倫。主要是一篇痛悔禱文﹑一首訓誨詩﹐還有一些哀歌及安慰歌。

 

7)貝爾與大龍Bel and the Dragon:這是附在但以理之後的次經。貝爾是偶像的名字﹐有些祭司用來欺騙人和巴比倫王﹐後來被但以理揭穿。大龍﹐其實是大蟒﹐為巴比倫人所敬拜﹐但以理把牠殺死。

 

8)希伯來三童之歌:這歌加在但以理3:23節之後。

 

9)瑪拿西禱文:是公元前2世紀根據代下33:18節寫成的作品。有些抄本把它附在詩篇之後﹐所以又稱《詩篇的附錄》。

 

10)以斯拉續篇(上):又名《希臘以斯拉》﹐內容與以斯拉記多同。

 

11)以斯拉續篇(下):寫於公元70年間﹐是用希臘文寫的﹐專論上帝的公義﹐共有7個異象。

 

12)耶利米書信:這是巴錄書的第6章﹐約是耶利米在公元前4世紀末寫於巴比倫的。內容是“擔心被擄者拜偶像”﹐並指出偶像的虛假。

 

13)蘇撒拿傳Susanna:加在但以理書之後﹐成為但以理13章﹐內容說兩個壞長老﹐要強姦蘇撒拿而不得﹐那兩個壞長老反而誣告她與人通姦﹐將她判死刑﹐但但以理為她翻案。

 

14)馬革比前書Maccabees:他是個愛國者﹐為反抗敘利亞安提阿庫4世伊皮斐尼的迫害﹐使猶太獲得獨立。這書寫於公元前1世紀﹐是最有價值的次經。

 

15)馬革比後書:這不是前書之續﹐只不過是同時間的報導罷了。約在公元前130年﹐耶孫用希臘文寫的。這是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寫給住在埃及的猶太人﹐力勸他們要遵守獻殿節。

 

新約次經

 

1)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原名《十二使徒對外邦人所論主的教訓》。約公元80-120年間﹐用問答式﹐記述學道者﹑受浸與擘餅等問題。

 

2)革利免前書Clement of Rome:他是保羅的同伴。當哥林多信徒起紛爭之後﹐革利免寫信勸勉他們。大約是寫於公元95年的。

 

3)革利免後書:又名《古代訓誡》Ancient Homily﹐書名是偽托的﹐原來是120-140年間的一篇講詞。

 

4)巴拿巴書:約寫於公元90-120年間﹐見於西乃抄本中。

 

5)依格那丟七書Ignatius:他是約翰的門生﹐在第2世紀初他任安提阿主教。他在他雅努皇時被誣控解往羅馬﹐沿途得蒙教會的熱切款待和慰問。因此﹐他在途中寫了7封信﹐勸勉各教會要堅持正道﹑嚴斥異端。他約是在公元110年(117年)殉道的。

 

6)波利甲書Polycarp:他是士每拿教會的主教。他於108年寫了腓立比書信。最後在公元156年殉道。

 

7)波利甲殉道記:大半寫於公元156年。

 

8)何馬牧人書Hermas:115-140年﹐是一本巨著的啟示錄﹐等於教父們著作的總和﹐是早期基督教天路歷程(羅16:14)。其中記有8個異像﹑12條命令﹑9個比喻﹑一章自修規則﹐被列入西乃古卷之後。何馬是筆名。這本次經很受古教會的重視。

 

新約作者有時對次經有所影射﹐但新約不把次經放入裡面﹐也沒有把它們當作正典來引用。俄利根﹑耶柔米等教父都否認次經為正典。奧古斯丁的後期著作也拒絕了次經作為正典。沒有一卷次經自稱是上帝的啟示。

 

 

時代論之現代發展

      佩列特(Poiret,1646至1719年)︰他是法國一位神秘主義者兼哲學家,他寫了一套共六冊的系統神學作品,名為L’O Economic Divine,這是一套修訂了加爾文主義及前千禧年觀點的作品。佩列特列出了以下七個時代︰


  1.嬰兒期——至洪水


  2.孩提期——至摩西


  3.少年期——至先知時期(大約是所羅門時期)


  4.青年期——至基督降臨


  5.壯年期——「在此之後若干年代」(基督教早期發展)


  6.老年期——「人類敗壞時期」(基督教後期發展)


  7.萬物復興期——千禧年


     佩列特認為這不同的時代,最後都要到達一個千年時期。


     約翰愛德華(John Edwards,1637至1716年)︰他是一位牧師兼作家,他出版了一部兩巨冊的著作《所有時代的完整歷史或綜覽》(A Complete History or Survey of All the Dispensations),在這作品中,他要展示上帝從創世到末世的保守,勾劃出以下不同的時期︰


  1.無罪及幸福期(無罪的亞當受造)


  2.犯罪及悲慘期(亞當墮落)


  3.復和期(亞當復原︰從亞當得救贖到世界末了)


    A.族長體系


    (1)亞當時代(洪水前)


    (2)挪亞時代


    (3)亞伯拉罕時代


    B.摩西體系


    C.外邦體系(A及B與此同時存在)


    D.基督教(福音信仰)體系


    (1)嬰兒期︰過去(原初)年代


    (2)孩提期︰現在年代


    (3)壯年期︰未來(千禧年)年代


    (4)老年期︰結束的年代(撒但被釋放至大災難)


     華滋(Isaac Watts,1674至1748年)︰他是著名詩人,也是神學家。他對時代的界定相當精確,他認為時代就是有條件性的時期,上帝對人存著肯定的期望,頒布條件性的應許和禁令。華滋對時代作了以下的定義︰


  按他的旨意與管治,向人頒布智慧和聖潔的憲制,並在後來的世代向人顯明;這些憲制包括他期望托付予人的責任,和他所應許的福氣,鼓勵他們盼望他;這些憲制也包含他所禁止的罪,以及他向罪人的刑罰。上帝的時代可更簡單的說,是神為人類所設立的道德管治,他們都被視為理性的受造者,要為他們的行為向上帝負責任;在今世如是,在末世也如是。


  華滋的時代大綱如下︰


  1.無罪時代(亞當初時的宗教信仰)


  2.恩典之約的亞當時代(亞當墮落後的宗教信仰)


  3.挪亞時代(挪亞的宗教信仰)


  4.亞伯拉罕時代(亞伯拉罕的宗教信仰)


  5.摩西時代(猶太人的宗教信仰)


  6.基督教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大綱與《司可福聖經》(Scofield Reference Bible)相似,只是華滋沒有把千禧年放在裡面,他認為這與時代論無關。


     達秘(John Nelson Darby,1800至1882年)︰他是一位學者。他雖然對於時代論系統的建構有十分重要的貢獻,但他不是這個系統的發明人。達秘是個傑出人物,他十八歲就在都柏林的三一學院畢業,二十二歲就當律師。後因信仰而放棄了法律業務,在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接受按立。數以百計的羅馬天主教徒,曾因著他的工作而成為基督徒。但達爾比最後也離開了英國教會,尋找一個更加屬靈的團體。他在英格蘭的樸茨茅斯(Plymouth)定居下來,並在那裡結識了一群孽餅事奉的弟兄。直到1840年,他們有八百位成員聚會,雖然他堅持他們不是宗派,其他人還是稱他們為「樸茨茅斯弟兄會」(Plymouth Brethren)。


    達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作家。他累積的著作超過了四十部,每部有六百多頁;而且那些作品都反映出他對聖經用語、哲理及教會歷史的深入認識。


 達秘時代論系統如下︰


  1.樂園境況到洪水


  2.挪亞


  3.亞伯拉罕


  4.以色列


    A.在律法以下


    B.在祭司以下


    C.在列王以下


  5.外邦人


  6.聖靈


  7.千禧年


     達秘進一步建構他的時代論系統。他強調每個時代都將人放在某個條件下,要人向上帝負責。達爾比又強調,每個時代最終都是失敗的。


     司可福(C.I Scofield,1843至1921年)︰他是一位聖經學者,也是律師,他將歷史分成七個時代︰「在聖經中,這些時期的特征,就是神改變了對待人類,或部分人類的方法。轉變是基於兩件事情︰罪和人的責任。每個時代都可視為,神向人施行的一個新試驗;而每個時代都是以審判結束的——表明了人在每個時代都全然失敗。」


  司可福這樣劃分時代︰


  1.無罪時代(從創世至逐出伊甸園)


  2.良知時代(從伊甸園至洪水)


  3.人治時代(從挪亞至亞伯拉罕)


  4.應許時代(從亞伯拉罕至摩西)


  5.律法時代(從摩西至基督)


  6.恩典時代(從基督死至信徒被提)


  7.基督掌權時代(千禧年國度基督掌權)


  司可福早期影響了兩個人,他們都成為時代論的教師。其中一位是聖路易市一間長老會的牧師布魯克斯(James H.Brookes,1830至1897年),另一位是廣受歡迎的講員格來(James M.Gray,1851至1935年),他是慕迪聖經學院的院長。這兩位都是當代深具影響力的人物。


  後來,司可福的時代論因《司可福聖經》的出版,而大受推廣;很多人都借此對聖經有更全面的認識。新版是由舒爾勒(E.Schuyler)在1967年主持出版的,這本新版聖經加進了當代知名時代論學者的新資料,其中有︰加伯連(Frank E Gaebelein)、慕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的科拔遜(William Culbertson)、斐恩伯格(Charles L.Feinberg)、信心神學院(Faith Seminary)的麥克利(Allan A.Mac Rae)、費城聖經學院(Philadelphia College of Bible)的梅遜(Clarence E Mason)、恩典神學院(Grace Seminary)的麥格連(Alva J.McClain)、三一福音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的吏密特(Wilbur M.Smith),以及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Seminary)的華富爾得(Johm F Walvoord)。


  其他人︰近年,達拉斯神學院教授的著述大都推廣時代論。來利的《今日的時代論》(Dispensationalism Today)毫無疑問就是時代論主要的答辯。其他著作有潘特科斯(J Dwight Pentecost)的《將臨的事》(Things to Come),及華富爾得的末世論作品(主要有《千禧年國度》(The Millennial Kingdom)、《預言中的以色列》(Israel in Prophecy)、《預言中的教會》(The Church in Prophecy)和《預言中的列國》(The Nations in Prophecy)﹞,這些著作都能夠鞏固時代論的地位。斐恩伯格(Charles L.Feinberg)的《千禧年︰兩個主要觀點》(Millennialism︰Two Major Views)同樣維護了這個理論系統。薛弗爾(Lewis Sperry Chafer)那部嚴謹的著作《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以兼容的態度提出時代論。


     公開宣布接受時代論的神學院有︰達拉斯神學院、恩典神學院、慕諾馬聖經學院(Multnomah School of the Bible)、慕迪聖經學院、費城聖經學院等。

羅波安王和先知示瑪雅

 

  羅波安是所羅門王的兒子,他的母親名叫拿瑪,是亞捫人。羅波安登基的時候,年四十一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七年,以色列國度在他的手裡分裂為二,原因是他不肯聽從百姓減輕勞役的請求,百姓遂在耶羅波安的帶領之下求去。這件事的背後,其實有上帝的旨意在。上帝曾藉先知亞希雅向耶羅波安宣佈他要得十個支派,這是上帝對所羅門拜偶像的一個懲罰(王上十一29~40)。

  羅波安對這件事的處理是想要用軍事的方式來解決,要把全國奪回再歸自己。但是先知示瑪雅得到上帝的啟示,出面攔阻,百姓才解散回家,沒有前去攻打耶羅波安。不過這只是暫時的和平而已,聖經記載羅波安在世的時候,和北國的耶羅波安時常爭戰(王上十四30),可能是羅波安失去國家的一大部份,心有未甘,常常興兵。他的許多軍事建設,可能也都和這戰事有關(代下十一5~12)。

  在宗教方面,羅波安收歸了以色列全地的祭司和利未人。這是因為北國國王耶羅波安排斥他們,不許他們供職。歷代志下十一16~17記載,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都來到耶路撒冷。這樣,猶大國遂得堅立。

  家庭生活方面,羅波安有妻子十八個,妾六十個,其中他最愛的是押沙龍的女兒瑪迦。這些妻妾為他生了兒子二十八個,女兒六十個。羅波安在他的眾子中立瑪迦的兒子亞比雅作太子,準備將來接續他作王。他派他的兒子們坐鎮猶大和便雅憫全地,又為他們多尋妻子(代下十一18~23)。這可能是受到他的父親所羅門王多立妃嬪的影響。

  可惜的是,羅波安強盛的時候就離棄上帝的律法。這是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在軟弱的時候、缺乏的時候,一個人比較容易呼求上帝、仰望上帝。但是在得意的時候,他就以為靠自己可矣。你有過類似的經驗嗎?結果如何?

  羅波安所面臨的問題是,埃及王示撒前來攻打他。先知示瑪雅在這時再度出現。他傳達上帝的話,對羅波安王和以色列眾首領說,因為他們離棄上帝,所以才有埃及這個外敵出現。羅波安王立刻自卑,上帝見到他自卑,就使他們略得拯救,沒有遭遇到滅亡的災難。不過,上帝卻使以色列人做埃及王示撒的僕人。

  上帝說,要讓他們知道服事上帝和服事外邦人有何分別(代下十二8)。

  這裡讓我們看到兩項重要的真理:

  第一,上帝常常使用外邦人來管教以色列人。不敬畏上帝的外邦人也可以成為上帝的器皿,成就上帝的旨意。今天,上帝一樣用各樣的方法,包括環境、四周圍的人、所發生的各樣事情來造就我們。

  第二,一個人如果不服事上帝,他就會服事其他的東西,可能是自己的慾望,可能是外界的事務。你覺得服事上帝和服事其他的東西有何分別呢?

  羅波安王的一生,歷代志的作者對他的評論是,「羅波安行惡,因他不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代下十二14)。雖然有許多祭司、利未人和立定心意尋求上帝的人投靠他,他也有三年遵行上帝的道,但是卻無法善終。這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立定心意,持守到底,這是多麼重要呀!

北國簡介

 

  所羅門王死後,以色列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國,當時約為公元前931年。南國在聖經裡稱為猶大,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包括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從羅波安王開始,到公元前586年西底家王亡於巴比倫為止。

  北國在聖經裡稱為以色列,又稱為以法蓮。以法蓮原是以色列的一個支派,因領導北國脫離猶大,而被用為北國之代稱。北國由十個支派組成,先後以示劍(王上十二25)、得撒(王上十四17,十六23)、撒瑪利亞(王上十六24、29~30)為首都。

  從耶羅波安王開始,到公元前722年何細亞王亡於亞述時為止。北國一共209年,歷經九個王朝,十九個國王,其中沒有一個被聖經評價為好王,因為他們都帶領百姓去拜偶像。這當中比較重要的有耶羅波安王朝、巴沙王朝、暗利王朝、耶戶王朝等四個王朝。

希伯來王國的沒落

 

  希伯來王國在所羅門的全盛時期之後,很快地分裂成南北兩國。北國稱為以色列首都先是在示劍,後來遷到得撒,到暗利王朝遷到撒瑪利亞之後,就一直以撒瑪利亞為都。在聖經的評價中北國沒有一個好王,因為他們都追隨第一個國王耶羅波安去拜「但」和「伯特利」的金牛犢。耶羅波安害怕百姓如果還到耶路撒冷敬拜耶和華,就會影響到他的王位,所以就近製造金牛犢吩咐以色列百姓來拜。日後這就成為北國百姓與君王拜偶像的陷阱。

  一個人在得到權勢之後,常會因為害怕失去而用種種方法來鞏固自己既得的地位,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耶羅波安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警惕。其實真正使人高升或降卑的是上帝(但四32、37),因此倚靠上帝、謙卑行公義,才是身居高位者最重要的。

  北國拜偶像風氣之盛,上帝興起許多先知來責備他們,希望他們悔改,他們卻沒有聽從。有些先知像以利亞、以利沙,沒有留下著作、卻留下許多事蹟;有些先知像阿摩司、何西阿就有留下著作。先知的警告以色列人沒有聽從,最後上帝興起亞述帝國來懲罰以色列,亞述王撒縵以色和撒耳根先後攻打以色列,公元前722以色列被亞述所滅,百姓被放逐到遠方。亞述王又將其他國家的人移民到撒瑪利亞,這些人和當地的以色列人通婚,形成日後的撒瑪利亞人。猶太人沒辦法接納撒瑪利亞人,到耶穌時代他們還沒有來往。

  上帝曾經應許大衛他的子孫要永遠作王,當耶羅波安率領百姓另立北國時,尚有猶大及便雅憫兩個支派仍歸大衛的孫子羅波安管轄,稱為猶大,又稱南國。南國的國王叫「羅波安」,北國的國王叫「耶羅波安」,不可混淆。南國的首都一直都在耶路撒冷。南 國的 君王有的敬拜耶和華,有的卻帶領百姓拜偶像。當以色列與亞述奮戰時,敬畏上帝的希西家王在先知以賽亞的鼓勵之下,倚靠上帝度過危機。因此,北國被滅之後,南國還繼續維持了一百多年。可惜的是,在希西家之後,除了約西亞王統治的那一段短暫期間,南 國 君王都與北國一樣,陷入偶像崇拜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上帝興起先知耶利米諄諄告誡、勸勉,卻無法挽回百姓 和 君王的心。南國在公元前586年被新興的巴比倫帝國所滅。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南國的王公貴族擄到巴比倫,一直到波斯帝國興起,古列作王時才允許以色列百姓歸回自己的鄉土。

  南國也有許多先知,早期的先知沒有留下著作,後期有留下著作的有以賽亞、彌迦、西番雅、哈巴谷、耶利米等,還有被擄時期的以西結,被擄歸回後的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在黑暗的時期,上帝興起先知,為百姓帶來一些安慰與盼望。雖然猶大至終也免不了滅國的命運,上帝卻藉先知耶利米宣佈在七十年後即將歸回的應許。

  南國、北國的事蹟,聖經裡的列王紀上下都有記載與評論,歷代志用另一角度把南國諸王再描述一遍,特別著重聖殿敬拜等事務。舊約最後三卷有關歷史記載的書,以斯拉尼希米描述百姓被擄到巴比倫與歸回耶路撒冷的經過,以斯帖則記載留在巴比倫的猶太人所面臨的挑戰。至此,希伯來王國告一段落。

  表面上看來,以色列好像全滅亡了,但是經過亡國的洗禮,他們從此卻更加堅定敬拜耶和華上帝的心意。他們開始著手整理留下來的經典,詳細研讀、盡心遵行,因而形成日後的猶太教。我們現今手邊有的舊約聖經都是他們小心保存下來的。從此猶太人散佈世界各地,沒有自己的國家,一直到公元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才再度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