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批判及形式批判已經顯示,福音書並非耶穌生平及宣教的傳記。新約的三本福音書在很多方面都有出入,便是最皆的証明。然而,來源批判及形式批判雖然將問題發掘出來,卻沒有辦法解決這些不同記載所引起的問題。
在分析過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後,問題仍然存在。來源批判及形式批判不能處理這些問題,是因為它們的限制,它們探討的範圍只局限於這些資料在未彙集成現今形式之前的歷史。
福音書的研究顯示出,它們的作者,在創造現存的架構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式。他們不僅是舊傳統的編輯者,同時也加以詮釋以適應他們所處的時代。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將傳統加以創造、保存及詮釋,可以說,他們是福音書最後的經手人。
要了解福音書,必先要了解他們對於現存形式所作的特殊貢獻。編修批判是研究新約,最新的一種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編修批判才被學者重視。目前這種研究方法,對於幫助我們了解聖經文獻,已經作了很有價值的貢獻。
既然,福音書的作者在寫作上扮演著重要的角式,就引起一些問題,就是:他們的動機(目的)為何?
編修批判,就是要探討福音書作者的「信息」和「目的」,並考查他們寫作的「方法」。此外,也要分析他們使用傳統資料的方式,以及重建他們寫作福音書時的歷史狀況。
編修批判的結果就是讓我們了解到,不同的福音書有不同的神學。即是不福音書的作者,在使用傳統資料時,有他自已獨特的一個方針、目的和方法;當我們能把握到作者這個原則和系統時,就能理解當時歷史的情況及作者要面對的問題;若我們能將作者這些貢獻和傳統資料分解的話,便可獲得較接近原始資料本來面貌。這仍是現今學者們努力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