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耶利米書中象徴式的先知傳講

耶利米不只以語言作為宣告的方式,常常也必須以象徵的行動表達上帝的旨意:

耶利米自身(十六1~13)、

窯匠製陶(十八1~12)、

毀瓶(十九)、

各邦國喝憤怒的酒杯(二十五15~29)、

負軛(二十七)、

折軛(二十八)、

贖地(三十二)、

置麻袋於伯拉河(十三1~11)、

藏大石於法老宮門的地磚內(四十三8~13)、

投書於伯拉河(五十一59~64)。

這些象徵的動作,不只是為了讓宣講更明確,它本身就是一種宣講方式,其內容從邦國史,到先知個人的生活領域,從以色列無可逃避的災禍宣告,到末後滿有指望的福祉宣告。

假先知

耶利米書二十三9~40;十四13~16;五30;六13~15;二十七16;二十八8、9

耶利米書中有一特別的論題,就是「假先知」。耶利米處於猶大王國末期,國王身邊有先知接受國王的諮詢,或向國王提出建言,社會中也有許多自稱為先知的人,然而這些先知中有許多是假先知,耶利米書中對於假先知傳達假信息,有許多的論述和批判。

論到這些假先知,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一再的宣告「平安」,極力反對耶利米災難的宣告,無視於國難當頭,而向國王、首領、百姓不斷欺謊說平安(六14;十四13),強詞奪理說主會折斷巴比倫王的軛,並且使聖殿被擄之物歸回(二十七16;二十八2~4),他們的目的只是為討好國王和首領。

他們假託主的的名說預言,用虛謊的話欺騙國王和百姓,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被差遣,主根本沒有吩咐他們(二十七15;十四14~15;二十三25;二十九9),他們卻振振有詞、似真還假的說預言(二十八1~4、10~11)。

耶利米書中指控他們:

在道德行為上,他們貪婪、虛謊,毫不誠實(二十八9),甚至行姦淫之事,敗壞自己和別人(二十三10、15;二十九23);在宗教行為上,他們在上帝的殿中行惡褻瀆上帝(二十三11、15;王下二十一3~7;二十三4~7);在預言上,他們藉著夢(二十三25、32)或偷竊別人的話(30),而假託是主的話說預言(二十三25;二十九23);在身分上,他們自稱被差遣而說主的話(十四14~15);他們這麼做的結果使得百姓遠離上帝、忘記主的名(二十三27)。正因為他們如此的墮落,所以上帝對他們施行懲罰,上帝要對他們發烈怒(19)、使他們受苦(15)、被追趕(12)、被摧毀、被殺、仆倒死亡(二十三12;六15;十四15)。

對於判別真假先知,申命記十八章20~22節提供真假先知判別的基本準則,耶利米書所論到的判別標準幾乎和申命記相同,就是看他所說的話是否應驗(二十八9)。至於上帝的先知,上帝將祂的話給在他的口中,他傳達上帝所吩咐的一切話(申十八18;耶一7、9),耶利米書所用的用語和申命記所用的都一樣,正顯示耶利米真上帝先知的身分。另外耶利米書中多次提到上帝差遣耶利米(二十五15、17;二十六12、15;四十二6、21;四十三1、2),強調耶利米的身分和言論乃源自上帝的權柄。相反的,假先知上帝既沒差遣他們,也沒有吩咐他們(十四14、15;二十三21、32;二十七15;二十九9)。所以,一個真神的先知,第一他必是受上帝差遣(七25;二十五4;二十六5;二十九19;三十五15;四十四4),第二他所說的必是上帝所吩咐的,是上帝的話(申十八18)。

而耶利米書中假先知的實例,二十九章論到亞哈、西底家、示瑪雅;至於真假先知爭戰的實例,二十八章耶利米和哈拿尼雅的論辯和結果則提供了典型的範例;這一切皆證明了耶利米確實是上帝所差遣的先知(耶一5、7~10)

耶利米先知的自白

耶利米書十一18~23;十二1~6;十五10、11、15~21;十七12~18;十八18~23;二十7~18

耶利米書十一章以後,有一連串的經文,非耶利米在公共場合對百姓的講道。這些經文中,耶利米言及自身的狀況,以獨白、祈禱、與上帝對話的形式呈現,它們與詩篇「個人的悲歌」極為相近,可以稱為「耶利米的悲詩」。

a.耶利米因傳主道受逼迫、凌辱,人設計謀害他,如即將被宰殺的羔羊(十五15;十一19;十八18、20、23;詩四十四22;四十一7),以惡相待的,甚至是他的同鄉、他的兄弟、親族、他知己的朋友(十一21;十二6;二十10;詩十一11~13;四十一9;八十八8),耶利米求鑑察人心的上帝主持公義(十一20;十七10;二十12;詩七9;二十六2)。

b.上帝答應替耶利米申冤,而耶利米在這當中卻看到另外更深層的問題,為何惡人得享亨通?(十二1;詩七十三3、12)上帝並沒有正面答覆他的問題,而是給與一個反問句,要他去思考在艱難中如何去面對、完成上帝所交付的任務(十二5)。

c.耶利米升高他的悲嘆,哀嘆母親生他,哀嘆自身的存在(十五10;二十14~18;伯三),先知災禍的宣告給他帶來極大的困擾,造成他與當時社會的衝突(十五10),使他成為別人的笑話、毀謗譏刺的對象,如果為了保護自己,不再講論上帝的話,心中卻有如火把燃燒,催逼著他,使他無法忍著不講(二十7~9)。

d.耶利米的哀痛升高為控訴,上帝對先知而言成了虛假詭詐的泉源(十五18),乾涸停止流動,儘管上帝是活水的泉源(二13),儘管上帝的話使人快樂(十五16),但另一方面又成為他的負擔,因上帝的話他必需忍受逼迫、凌辱、苦痛,此刻的耶利米,上帝對他而言如靜止不動的泉源。活水變質了嗎?沒有,上帝沒有變質,問題在於先知,耶利米此時已離上帝太遠,以致於他感受不到上帝,感受不到上帝的生命與力量,這是先知最低潮的時候。因此,上帝呼籲耶利米歸回,歸回到他最初與上帝的關係,歸回到當初受召時的感動,歸回到當初上帝交付給他的職責中,倘若他言論正直高尚(正如所託付的),而非輕浮卑賤(正如他的控訴),他就可以成為上帝的口,成為上帝話語的代言人、宣告者(十五19;一9),上帝重申當初選召耶利米給予他的應允(一18、19),將堅定他,使他在受攻擊的時候可以勝過,因為上帝與他同在,要搭救他脫離強暴、苦難(十五20、21)。

我們看到先知為上帝工作,遭受患難、逼迫、毀謗、攻擊時,有軟弱的時候,此時若能聽上帝的呼喚歸回到當初受選召的使命,上帝將不致讓他羞愧,他的應允同在幫助不落空,將使他的工人從軟弱中再復興起來,重新出發做上帝無愧的工人。


聖殿講道

耶利米書第七、二十六章

兩章敘述同一事件,第七章著重講道內容,二十六章著重講道的後果。

這裡呈現兩種可能性,百姓是要按照上帝的旨意教訓行事過活,還是要依靠虛謊的話:「這是主的殿,是主的殿,是主的殿」,認為聖殿是一切安全的保障,無關乎百姓的道德行為如何,以及是否正確敬拜上帝。在以色列人心中錫安是上帝的居所,必不動搖,永遠堅立(詩四十六5;四十八8)。

耶利米提醒他們要改正行為,上帝並未被祂所選擇臨在的地方綁死,上帝不會為聖殿而聖殿,聖殿沒有顯出它真正拜上帝的意含時,上帝將像對待示羅一樣(撒上四11、22;詩七十八60),照樣棄絕。

人應該從歷史學教訓,讓自己變聰明一點,招牌非重點,實質是核心,重視「敬拜上帝」本質的內含。

猶大的背叛-呼籲回轉-北方的敵人


曠野時期是以色列與上帝關係最親近的蜜月期(耶利米書二2、3),但是他們進入上帝賜予肥美之地後,並不求問那領他們出埃及的上帝(6),反而轉向虛無的神(偶像)(4),令人髮指的是,帶頭的是那些領導階層:律法的應用者──祭司、官長(原文牧人)和先知(8)。

無論西方東方,沒有聽過有一國家換了自己的神;但諷刺的是,真神的百姓卻以無用處的偶像代替了自己的真神,以破裂的池子代替活水的泉源(10~13)。以色列從前是上好的葡萄樹,如今變成外邦陌生的枝子(21),如發春的駱駝野驢,發情狂奔追求眾巴力(外邦的上帝)(23~25),在各高崗上和青翠的樹下行淫(二20;三6、13;十七2;申十二2;王上十四23;十六4;王下十七10),這裡以行淫不貞象徵以色列宗教上背道的行為。實際上,「行淫」不只是一個形象語言,也是引述實際的行為,就是在作宗教崇拜的地方也行男女苟合的事(何四13;賽五十七5、7)。

北朝以色列因其背道淫行受上帝逞罰,妹妹猶大仍不以此為戒(三6~10);以木石為創造他們的神(二27),其神數目之多與城市的數目相等(二28;十一13),在欣嫩谷建邱壇、焚燒自己的兒女獻祭給巴力(七31;十九5;三十二35;王下二十三10;陀斐特指:他們在欣嫩谷所做的祭祀,或做這樣祭祀的地方),敬拜天上萬象(十九13),不守安息日(十七19~27),離棄上帝(二13、17;二十二9)!至於他們的道德行為也好不到哪裡去,偷盜、殺害、姦淫、起假誓、流無辜人的血、欺壓、強暴(二34;七9;五7、28;六6、7)。

上帝屢次呼籲百姓回轉,「回轉」成為耶利米書的中心主題(三十六3、7),是的,被休的妻子可以再回來(三1、2),祂不永遠懷怒(三12),上帝仍然是百姓的丈夫(三14),若回頭必不被遷移(四1)。但是,上帝的呼喚他們不回應,上帝的話他們不聽從,上帝從早派遣先知去警戒他們,他們不聽(七13、25;十一7、8;十九15;二十二2、21;二十五3、4;二十六3~5;三五14~17…),上帝給予他們回轉的機會,以致災難得以避開,他們拒絕沒有抓住(十八12)。因此,上帝的怒氣傾倒在他們身上(五;六;四十四4~6、23)。

耶一15提到上帝要呼召北方眾族和他們的國王來攻擊耶路撒冷和猶大,接下來的段落(二~六章)也描述北方的敵人(四6;六1、22)所帶來的災禍、毀滅以及他們手段的殘忍,致使人心惶惶,地也因而荒涼等後果,到這裡並沒有言明北方的敵人是誰。相對的,耶二十五8~13則清楚指出北方來的攻擊是尼布甲尼撒所帶的迦勒底軍隊。尼布甲尼撒被描述為上帝的僕人(二十五9;二十七6),顯示列邦或尼布甲尼撒成了上帝施行其旨意的工具。

耶利米先知的選召和託付

耶利米書一章4~19節

敘述耶利米被上帝選召為先知,同時也為耶利米往後的先知工作做了定調,指示了先知信息的核心,及作為先知職份的艱難。許多這段經文中出現的主題、用語,穿過了整個經卷,一再展現。可以說,這段經文是耶利米書的導論。

a.先知的選召4~10):

* 召為先知5):耶利米先知的職分是在他未出生時已預定(參看賽四十九1、5;士十三5);「認識」含「揀選」的意義,與其平行句「分別為聖」相對稱。「我已立你為列國的先知」是完成式的形式(Pf.),表示已擁有、不可取消、不可收回的職分。「作列國的先知」這句是比較特別的地方,耶利米不只是以色列的先知,同時也是許多國家民族的先知,表達的是耶利米所涉及的層面,所託付範圍的廣大,在國際局勢動盪,國家即將遭受巨變當中,上帝揀選器皿傳達祂的旨意(審判、復興),用祂的棋子左右歷史。

* 異議6):基於「年幼」,不成熟、沒有社會地位、在團體中說話沒份量的理由提出異議。

* 駁回7):上帝回絕了耶利米的說詞,耶利米的自我講述雖是正確,但這不能成為藉口,縱然條件不足,也要去執行所受的託付,「因為我差你到哪裡,你就當去,我吩咐你的一切,你就當說(原文)」──是上帝的旨意。耶利米書中重複提到上帝差遣耶利米(二十五15、17;二十六12、15;四十二6、21;四十三1、2),強調耶利米的身分和言論非空穴來風或出於己意,乃具有上帝的權柄。相反的,假先知上帝既沒差遣他們也沒有吩咐他們(耶十四14;二十三32)。

*允與同在8):顯見耶利米先知責任的重大,在非常時代、非常時期,此時更需要上帝的同在幫助(參看書一9;出三12;士六16)。「他們」指誰?~指先知的敵人,反對先知的人,即第十七、十九節提到的「他們」。「這是主的話(原文)」,主與耶利米的這段對話,到此結束。這段對話,以上帝的話開始(第四節),以上帝的話結束(第九節)。

* 象徵9):「看哪!我已把我的話放在你的口中(原文)。」上帝的先知要講從上帝那裡領受的「上帝的話」,忠忠實實的將上帝所吩咐的傳講清楚。耶十五19提到耶利米要作「主的口」。主伸他的手摸耶利米的嘴,經由這個「象徵」動作,上帝將祂的話委託耶利米,耶利米成為上帝的代言人,耶利米也藉此得到先知的權柄(參看賽六7;結二8~三3;士六17;出四1~9)。

* 工作內容10):第五節已提到耶利米被召為列國的先知,這裡更進一步從人的生活層面來影射先知的工作:

「拔出、拆毀、毀壞、傾覆」-施災禍;「建立、栽植」-施福祉。顯示上帝對猶大亡國時期的宣告,不只宣告將臨的災禍,同時保證未來的重建。上帝是審判的上帝,也是修復、復興、重建、滿有恩慈、展望未來的上帝,而後者才是祂的真正的目的。「立(派)你於列邦、列國之上」是一種責任的託付,耶利米必須完成上帝所交付給他的任務,這是崇高的職份,同時也顯示列邦、列國握在先知(意即上帝)的手中,先知進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建立、栽植」(意義參看:耶十二14~17;十八1~10;二十四6;三十一4、5、27、40;四十二12;四十五4)。

b.兩個異象和說明11~16)

* 杏樹枝11.12):十二節解釋十一節耶利米所看異象的意義,含義就在他所看到的東西裡面,原來希伯來文的「杏樹」和「留心、警醒」是同一字根,這是一個雙關語,一個文字遊戲:上帝肯定耶利米所看到的東西,耶利米看到杏樹枝,也就是說上帝會去施行貫徹「他的話」,他的話是可靠的,祂不會讓他的先知枉然傳講。

* 燒滾的鍋13~16):這鍋帶著威脅,向外流洩擴散。14節解釋13節「從北方而來的滾鍋」──就是從北方被開啟的災禍,他的威脅概括地上的居民。15節解釋14節何謂從北方來的災禍,即北方列國將來進行攻擊(參看四6~8、15~18;五15~19;六1~8、22、23;十22),北方列國將成為上帝施行祂旨意的工具;藉著他們,上帝對以色列人發出判語。16節解釋上帝的作為,為何攻擊祂的民,降災禍不施福,乃因他們離棄上帝向別神燒香,跪拜自己手中所做的。

c.鼓勵和堅定17~19):

耶利米的對敵包括猶大各個階層「君王、首領、祭司、眾民」,這些人加上「先知」,常常出現在耶利米書中,他們違抗上帝、違抗先知,成為上帝降臨災禍的對象(參看四9;八1;十三13;二十六8、11、16;三十二32)。

這段預說了,先知在上帝的大作為下,處在世界歷史的洪流裡,在動蕩不安的局勢中,即將面對的艱難處境與壓力,從各個方面、各個層面衝擊而來,似乎是相當孤獨、無奈與危險,在人心惶惶的情況下,先知需要獨當一面,在亂世中急流湧進,先知要束腰裝備自己、站起來向大眾說出上帝吩咐他的一切話。在敵對者面前不要驚惶,乃要堅持自我,站穩腳步,成為「堅城、鐵柱、銅牆」。然而,在受到各方的打擊當中,上帝並不會丟棄他揀選的器皿,祂將與祂的工人同在,施行幫助、拯救,在十九節的最後特別強調說,這是主說的,也就是說上帝說出了他信實的保證。

耶利米書第9章概論

經文:耶九126

聖句背頌:

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作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提後四5
  
靈糧分享:

    耶利米,憂傷之子,在那縱情為惡的居民中(九29)晝夜哭泣,思及將臨的可怕報應,便不止息的請求,呼告、勸誘、警告、懇籲居民轉離罪惡,但是他的努力都歸徒然,他是一位多流眼淚的先知──為百姓的罪孽和悖逆流淚,為國家的危亡,並將要受的刑罰流淚。人們認為他像耶穌(太十六14)。正因他多眼淚,而為一個「憂傷之人」,亦是一位盡職份的先知,眼見百姓不悔而心碎。當今的我們亦是時代的先知,當以耶利米為榜樣而成為一位盡職份的「先知」,成就上帝的交託(多一23)。

1.憑著上帝的恩(羅十二3

    耶穌替我們死,我們才得此生命,而今日的成就,是靠主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故我們要舉起救恩的杯,傳揚祂,報答祂(詩一一六1213)。

2.憑著良心(徒廿三1

    我們在上帝面前行事為人,都是憑良心(羅九11),不論對上帝或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徒廿四16;約壹三2122),要存清潔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奧祕(提前三9)。因為人若丟棄良心,在真道上就如破船一般(提前一19)。

3.憑著信心(林後五710

    我們既然受了這職分,就當有信心,不喪膽(林後四12),因為並不是憑自己能承擔什麼事,乃是出於上帝(林後三45),所以只要靠上帝的力量,凡事都能行(腓三13;羅十五18)。

4.憑著愛心(林後二4

    在我們的工作上,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才能造就人(林前八1),因為有愛心才肯犧牲奉獻(約乙三1316),有愛心才能恒久忍耐(林前十三4),看看保羅的犧牲奉獻,保羅的恒久忍耐,造就了多少上帝的子民呢?(林後十一28;西二5;帖前三7)。故保羅說:「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林前十六14)。

5.憑著誠實(林後十一1011

    我們當憑著上帝的聖潔和誠實,在世為人(林後一12),不是為利,乃是由於誠實(林後二17),不是要討人喜歡,乃是求上帝喜悅(加一10),不是諂媚人,乃是從心裏作(帖前二5;西三23),不是為人作,乃是為上帝作(代下十九69)。

6.要謹慎(提後四5

    凡事要謹慎行事,因為撒但想要得著我們(路廿二31),凡事都不叫人妨礙,免得瀆職(林後六3),凡事造就人,故當謹慎儆醒,免得被棄(林前九27;彼前五89

7.要忍耐(提後四5

    在所行的事上凡事要忍耐,在肉身遇苦難時要忍耐(林後七5上,十二810),在心靈遭攻擊時要忍耐(林後七5下;林前四1213)。在工作上遭挫折時要忍耐(加一6),因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約的意義和特性

約的希伯來文為בְרִית(berith),有三個涵義:
1.分割
立約需要血,就要分割牲畜流血,如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用一隻三年的母牛、一隻三年的母山羊、一隻的公綿羊、一隻班鳩和一隻雛鴿,每樣劈開分成兩半,一半對著一半的擺列,然後有冒煙的爐和燒著的火把從那些肉塊中經過,代表上帝的臨在與經過,「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十五15~18)。
意義就是說,立約的雙方若沒有遵守約定,就要像牲畜一樣被分割流血賠償。
耶利米先知時代,猶大人與上帝立約的方法也是如此,耶和華說:「猶大的首領、耶路撒冷的首領、太監、祭司和國中的百姓曾將牛犢劈開,分成兩半,從其中經過,在我面前立約,後來又違背我的約,不遵行這約上的話,我必將他們交在仇敵和尋索其命的人手中,他們的屍首必給空中的飛鳥和地上的野獸作食物。」(耶卅四18~20)。
2.一起用膳
立約以後立約人一起用膳,如上帝和以色列百姓立約,摩西和七十位長老上山領受約書,摩西又將約書念給百姓聽,他們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摩西和長老在上帝的山上,觀看上帝,他們又吃又喝。(出廿四7~11)。
3.捆綁
立約人都要承受約書的捆綁,一定要遵守約定,除了死亡才能解脫束縛,上帝與人立約卻是永恆的,因為上帝永遠不改變,人信了耶穌可以承受永生天國。然而人在地上生活,會覺得受到約的捆綁,其實是為了天上家鄉的預備,捆綁是為了約束我們的心,免得效法未信之前,蒙昧無知,放縱私慾的樣子(彼前一13)。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耶利米書第8章概論

經文:耶八1~22

聖句背頌:

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雅四8

你們若順從耶和華,耶和華必與你們同在;你們若尋求祂,就必尋見;你們若離棄祂,祂必離棄你們。(代下十五2

靈糧分享:

    當耶利米看出他的勸告與責備全歸無用,便用過去式的語氣再講說猶大不久即將遭受毀滅,好像這災難是已經成就的事(八20)。百姓棄掉上帝的法則,上帝必棄掉他們,讓巴比倫人挖出君王、領袖、祭司、先知及平民的屍骨(八1)。他們把屍骨撒在地上,羞辱猶太人。耶利米指出猶大將要像不結果的葡萄樹或無用的無花果樹一樣,被剪除(八13;參考:可十一12~14;約十五2)。

    百姓是如何棄掉上帝而被上帝所棄呢?值得警戒:

.不為邪惡悔改:(八4)

    耶利米用一連串的問題和例證,指出一個人跌倒了,必再起來,轉去的人,也會轉回來(悔改),但是耶路撒冷轉去了,卻沒有人為他的邪惡悔改(八5~6),他們是故意的犯罪。耶利米指出空中的雀鳥有天賦的本能,知道什麼時候要遷移到別處。上帝的子民卻有理性,也應知道上帝的要求是什麼,但他們卻不知道(八7)。你知道上帝所喜悅、所要的是什麼嗎?

1.上帝所要的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彌六8)。

2.上帝所要的是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遵行祂的道,愛祂,盡心盡性事奉祂(申十12)。

3.上帝所喜愛的是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

4.上帝所喜愛的是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上帝勝於燔祭(何六6)。

5.上帝所喜愛是一個罪人的悔改,一個罪人的悔改,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十五7)。

    我們若承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一1:9)。

.自以為有智慧(八8~12):

猶大人自以為有智慧,因他們擁有耶和華的律法。但他們的文士卻作出虛假的解釋(八8)。他們有智慧的人因拒絕耶和華的話將要受辱(八9),耶利米把那些宗教領袖比作馬虎的醫生,因那些領袖對猶大保證說一切安好,其實卻不然(八11)。他們對自己的作為毫不知恥(12),因為他們的不忠,他們一切,包括他們的妻子、田地,都要被奪去,歸與別人(八10)。

當知上帝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不要用人的主意及作為來代替上帝,並求上帝指引我們的腳步。必得安穩,如所羅門王勸勉世人「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這樣,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箴三3~7)

耶利米書第7章概論

經文:耶七1~31

聖句背頌:

不錯,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你因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懼怕。上帝既不愛惜原來的枝子,也必不愛惜你。可見上帝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長久在他的恩慈裏,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羅十一20~22)

靈糧分享:

本章是耶利米請求耶路撒冷居民悔改,極動人的信息之一,是以上帝的應許為根據──只要他們肯聽從上帝的話,耶路撒冷絕不至於傾覆(七5~7)。百姓與耶利米對上帝有不同的認識,猶大人相信有上帝的同在和保護,是基於西乃之約的保證。聖殿就是上帝與祂的百姓同在的一個可見的標記,對很多人來說,聖殿成了他們的護身符,可以擋去邪惡,但耶利米的了解卻是:猶大如果要得著上帝的保守和賜福,就必須遵從條約上的法則。耶利米用示羅的例子來警告他們(七12~14;參:撒上四10~17)。故悔改是猶大唯一的盼望。

    我們與猶大人一樣,在所犯的罪中,找來許多庇護自己的藉口,而不知悔改歸向上帝,其藉口是:

1.形式主義:

    自古人就有一個普遍的觀念──不論是個人或國家,若不斷履行外在的宗教形式,上帝就不得不幫助他;似乎祂幫助那些虔誠敬拜祂的人,是責無旁貸的。這種觀念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出現在每一個時代和國家中。聖經卻一再的警告,不可存這種態度。彌迦先知說:「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六8)。以賽亞書一開頭就記載耶和華的話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接下去,以賽亞又奉上帝的名說:「香品是我所憎惡的。」人必須認識上帝,用心靈去敬拜祂(約四23、24),必須有信心,悔改和誠實。歷世歷代以來,祂一直在尋找這樣拜祂的人。

2.命運主義:

    人常常像猶大人那樣說:我們被迫作那些可憎惡的事,我們是身不由己;有一股無可抗拒的力量驅使我們,是我們難以控制的(參考:耶七10)。有多少人將自己的罪歸咎於造他的主,有多少人將墮落歸咎於環境使然,甚至有一些宿命論者還追溯他們的罪一直到出於全能者的天命。不管預定論含有多少真理,都不能抹除你在上帝眼中的罪(七19、20)。

3.特權主義:

    許多人自以為是天國的特權者,上帝揀選我特要事奉祂。所以我可以任意妄為,祂必會拯救,靈魂啊!要當心!你不是缺之不可的,早在你以前,就有多少人蒙揀選事奉祂,你若有虧職守,祂會呼召別人去事奉祂(斯四13、14)。看看祂向示羅(耶七14)和耶路撒冷所行的,那地何等荒涼,災難何等可怖:「上帝都不愛惜原來的枝子,也必不愛惜你」(羅十一21)。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聖經地理的發展


    A. 聖經地理為人文地理及宗教地理的一支

英文「地理學(Geography)」一詞源自於二個希臘字字根「geo」與「graphy」。「geo」意思為世界(earth);後者「graphy」意思為「描述」(describe)、「繪製」(draw)、「描繪」(depict)。因此「地理學」這個古希臘字的意思的指藉著旅行觀察或調查來撰寫有關這世界的描述。

地理學研究範圍包括地理成分或要素的空間分佈、區域間之不同、全地球區間的相依性、區間交互作用及人地關係(Man - Land Relation)等。因此,地理學可分為:系統地理學 (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等。

地理學者很早就體認到宗教信仰、宗教意識及宗教組織對其所佔據的空間及所居住的地區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蘇法 (Sopher, 1967)從文化地理的觀點,提出了四個與宗教有關的主題:

(1)環境對宗教體系演變的影響;

(2)宗教體系如何影響環境;

(3)宗教體系以何種方式佔有並組織地表的空間;

(4)宗教的地理分佈及傳播,以及各宗教間的相互關係。

以上四個主題,適合於研究任何宗教,包括猶太教及基督教在內。

聖經對猶太教徒和基督徒而言,代表著一種內在的力量。而聖經本身存在不少有關地理的記載,帶有「空間分佈」成分,因此,研究聖經中的地理可以被列為人文地理學中宗教地理部門的一個課目。雖然聖經地理早就存在,卻一向為地理學界所忽略,直至近十餘年來才重新被重視。因此,聖經地理是一個雖舊猶新的研究領域。

    B. 聖經地理的發展史略

與聖經研究直接有關的地理文獻,在十九世紀末才出現,即史密斯在1894年出版的《聖地之歷史地理》(Smith, 1894)。這一部書,是聖經學者企圖揉合聖經史實於地理學的首創。在以後的半個世紀,該書一直是研究「聖經地理」的範本。直到近年來,其他的一些著述(如Aharoni, 1962, 1967, 1979Pfeiffer and Vos, 1967Avi-Yonah, 1966Turner, 1973),也均未超出史密斯的範疇,究其原因就在於很少有地理學者直接參與這方面的研究。

地理學者真正對聖經地理發生興趣,發軔於貝理(Baly)教授。他在1957年出版了其著作《聖經地理:一部歷史地理的研究》(Baly, 1957)。這位曾受過地理與聖經雙重訓練的學者,奉英國安立甘教會的差遣,到巴勒斯坦從事教育,先後在約旦王國及以色列擔任地理教師與校長之職。他充分利用機會,悉心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與風俗民情,對照聖經來考察聖地,成為一位首先應用地理學原則及方法去研究聖經史實的地理學家,可以說他是現代聖經地理學的先驅。

近年來,地理學家顯示出對於聖經地理研究的興趣。於1978年在新奧爾良召開的美國地理學會年會中,特為聖經地理安排兩節項目,宣讀有關論文。其後十餘年來,每屆年會均有聖經地理項目的安排。目前,「聖經與地理」是美國地理學會屬下的卅餘個專業小組之一,繼續推動聖經地理的研究。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