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耶利米哀歌概論

* 作者為誰之謎
『以色列被擄,耶路撒冷被毀之後,耶利米坐哀哭並撰寫了這首哀悼耶路撒冷的哀歌。』希臘文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便用這些話介紹我們現在稱為耶利米哀歌的這卷書,而且解釋了為何在英文聖經中,這卷書被放在耶利米書之後。希臘文經文在這裏大概是遵循歷代志下卅五章廿五節的線索,那裏說,約西亞於主前六九年駕崩,『耶利米亦為約西亞作哀歌』,而這哀歌,和其他類似的作品,一同出現在一卷稱為哀歌集的書中。然而,在耶利米哀歌中沒有論及約西亞,而在歷代志中的話必定指我們在舊約有提及而現在已散佚的幾卷書之一。
這樣,從某個角度而言,希臘文經文把耶利米哀歌看作是耶利米的作品是錯誤的。希伯來文舊約經文卻未犯這種錯誤。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它不是置於耶利米書之後,而是放在構成希伯來文聖經第三部分稱為『聖卷』的各種不同性質的叢書中。它與另外四卷書──路得記、雅歌、傳道書,和以斯帖記──放在一起,這些都用於猶太人重要宗教節期的公眾禮拜中,耶利米哀歌的自然背景在亞筆月(通常在七月)第九日的節期,那時猶太體重新體驗那些曾臨到百姓的災禍──聖城和聖殿的毀滅──不但於主前五八七年毀於巴比倫人之手,也於主後七十年毀於羅馬人之手。耶利米哀歌可能根本不是出於一人之手筆。它是一部有五首詩的詩集,相當於這卷書的五章,而且很難確定是否由一個或多個作者寫出。
然而,文中有另一種更深的意義,按這種意義來說,希臘文的經文是對的。若不是 耶利米,和那些像他一樣的先知,便不會有耶利米哀歌這卷書。關於我們在耶利米哀歌中所發現的不但是表達悲哀、憂愁的動人而熱情的詩句,內中也有信心的躍 現,像火鳳凰從耶路撒冷的灰燼中興起。所要強調的這信心是殘留在城中之百姓的信心,並不是那些被擄去的人的信心,舊約對於他們整體而言,顯得更加關注。只 有那些認真接受耶利米所說一切關於上帝加於耶路撒冷之審判必然成真的人,才有這種信心;而且關於那盼望,乃基於上帝堅定不移的愛是超越災禍的。在耶利米哀 歌中的那些詩歌,大概大部分最初就在聖城於主前五八七年被巴比倫人毀壞之後不久撰寫的,它們意味深遠地見證了耶利米的教訓並非全然落在剛硬的心上。我們不 知道那個詩人或詩人們的名字,我們毋須驚奇,在舊約裏面只有很少書卷之作者是我們知道的。
* 依字母順排之詩
注意耶利米哀歌中的五章書,你會發現它們都是廿二節,或者在第三章的情形,是廿二節的倍數,即六十六節。這種情形乃由於希伯來文有廿二個字母。在耶利米哀歌中之詩是我們所謂離合體的詩,這種詩以某種方式將A至Z,或將希伯來文字母『Aleph』至『Taw』貫穿起來。因此在第一章有廿二節三行的經文;第一節開始用希伯來文的第一個字母,第二節用第二個字母……如此類推。第二章相仿,但在一處地方,字母的次序似乎混亂了,好像在第一章,之前,但在第二章,卻在之前。第三章是最精巧的詩。它的六十六節分成二十二組:因此一、二、三節每一節都用第一個字母開始;四、五、六節每一節都用第二個字母開始,如此類推。第四章雖然只有兩行經節,卻仿效第二章的模式,而且又是之前。第五章不是這樣使用字母順序,或許才思已盡,但至少它有廿二節,彷彿在仿效字母詩。
用這樣的字母順排詩有甚麼理由嗎?有許多見解,由字母相關聯的魔法概念以至便 利記憶的說法都有,但我們並不真正知道其原因。我們所確實知道的是有從古代近東之詩以及從舊約本身我們都可以找到這類型詩歌的實例。例如,箴言卅一章十至 卅一節被稱為『賢妻的金科玉律』,同時詩篇一百十九篇包含了最長的,但或許不是最具靈感的例證。可能當作者撰寫耶利米哀歌的時候,依字母順排的詩已經適當 地確立為一種文學的傳統手法,正如今日的十四行詩一樣。你會在諾克斯(Ronald Knox)所英譯的耶利米哀歌中發現他嘗試仿效這種依字母順排的譯法,他的譯作載於一九五五年版的英文聖經The Holy Bible)。
依字母順排的詩無論如何因襲傳統,在耶利米哀歌中可能有重要的目的。現在讓我 們把這幅圖畫更換片刻。試設想一座鋼琴,它有鍵盤,其上有一定數量的音鍵。一個熟練的作曲家會充分利用鍵盤,探究每一種音色與和聲。事實上有一定數量的音 鍵把某種規律加於他。他要與這些音鍵合作,而不是與其他東西合作;而且一個偉大作曲家的特色是:在這些限制中,他能探究廣大範圍的人類情感。我們在耶利米 哀歌中發現的是一個詩人(或多個詩人)彷彿在沉痛和悲劇的鍵盤上探究每一個音鍵,在不和諧中尋找和諧。然而那些詩並不是自我的放縱。字母給詩人提供工作的 框架。所表現之情感的深度與強度是更加有效的,因為不讓那些情感一直拖下去。
* 統一中之變化
雖然耶利米哀歌中的詩擁有共通的特色──它們是依字母順排的詩,或仿效字母順排的詩──但在那些詩中還有其他豐富的變化。第一、第二,和第四首詩大致上是喪禮詩,每一首都由象徵這樣之詩歌的一個字作句首引言:希伯來文是eka,譯作『何竟(或何其)!』(譯按:句首是按原文的句式。)你會在大哀悼掃羅與約拿單之死的著名哀歌中找到同樣的字,連同其迴響『大英雄何竟死亡!』(撒下一1925)。這樣的喪禮詩歌往往是由熟悉傳統和公開哀悼方式的婦女們唱的,正如她們在許多東方國家直到今日的情形一樣(參耶九17)。詩人選擇了這樣的傳統喪禮詩歌,將它們改編並加以使用,但不是盲目地使用,而是用以哀悼耶路撒冷的命運。曾一度充滿生命力的聖城和聖殿,現在幾乎全無氣息。但現在正舉行一個奇異的葬禮,因為那屍體不止一次坐起並且說話:例如一章十二節及以下各節。
第三首詩是不同的。它不是採用葬禮詩歌的形式。它類似許多極具個人色彩的『個人哀歌』,在這種詩篇中詩人描述並經歷一次危機,往往是悲傷與絕望的經驗,而且在黑暗中向上帝伸出手臂,要在上帝不變的本性中找到重新的保證。在這首詩中發言的人,他的經驗是整個體經驗的象徵,因此這首詩從一至卅九節的『我』轉變到四十至四十七節的『我們』,在四十八節及以下又轉回到『我』;這又是某些詩篇典型的特色:例如,詩篇第一百零二篇。
第五首詩從頭到尾都是體的禱告,將它目前窘境的恐懼重現,承認有這種遭遇是因為『我們列祖犯罪』(7節)……『我們犯了罪』(16節),並且懇求上帝搭救。
所以不同種類的詩有許多變化;而在各類詩之內也有不同的變化。哀歌一詞的希伯來文是qinah,這個字也用以描寫某一種格式的詩,往往用以表達強烈的情感,與悲傷無關。它是把一句話分為兩行,上一半較長於下一半,給人漸漸消失的印象。因此: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
現在何竟獨坐!(一1
我是因耶和華忿怒的杖,
遭遇困苦的人。(三1
但整卷書決不是這樣。在許多情形下,下半句跟上半句一樣長,而且意義互相呼應,正如在希伯來文的詩中常見的情形:
錫安的門都陷入地內;
主將她的門閂毀壞,折斷。(二9
然而在這一切變化中,隱藏統一的思想和經驗。耶路撒冷於主前五八七年落入巴比倫人手中,正如我們查考耶利米書時見到的,對猶大的人民來說是一次創傷的經驗。對於許多人來說,它是一次信心的危機。耶利米哀歌中的那些詩是對這種危機的創造性回應。它們使體能坦然且帶醫治在敬拜中,經歷他們的悲劇和痛苦,並把他們提出的問題帶到上帝面前。這是他們一直為猶太人的體 在歷世歷代以來經常面對的類似經驗所作的。這些詩在基督教傳統之聖周(復活節之前一週)中佔一席位,而且已變成適於在那一週之星期四、五、和六宣讀,實不 足為奇了。但把它們局限於那一週是不對的。任何準備經歷悲劇與傷痛,且將經歷與上帝和其他信徒分享的人,都可經驗醫治的大能。
選自《每日研經叢書》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