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詩集則是所謂『E典詩篇』 (ElohisticPsalter;四十二至八十三篇),就是用『伊羅興』(elohim,以色列中『上帝』的通用詞)來取代猶太人愈來愈不願意讀出的上帝 的名字『耶和華』(Yahweh)之詩篇。也有些是『哈利路亞詩』,就是通常在開始或結束時發出『哈利路亞』讚美的詩篇(一0五至一0六,一一一至一一 八,一三五至一三六,一四六至一五0篇)。最後是朝聖者在前往耶路撒冷聖殿慶祝重要節期時,在路上大聲唱出的『上行之歌』(一二0至一三四篇)。
不過,瞭解詩篇的功用更有助我們理出詩篇的神學。這些受聖靈默示的作者寫出詩篇,目的是為了幫助以色列人懂得敬拜上帝。不同情況的敬拜需要用不同類型的詩篇,每種類型均可在詩篇中找到其典型的代表。
【求告詩】
不過,瞭解詩篇的功用更有助我們理出詩篇的神學。這些受聖靈默示的作者寫出詩篇,目的是為了幫助以色列人懂得敬拜上帝。不同情況的敬拜需要用不同類型的詩篇,每種類型均可在詩篇中找到其典型的代表。
【求告詩】
詩篇中的求告詩,比其他任何類型的詩為多。無論主角是以單數或眾數代名詞出現,求告詩都為個人和群體提供一種向上帝訴苦的途徑。它們的特色,乃是以不同的次序編配以下的某些元素。
求告詩通常以詩人向以色列上帝發出求助的祈禱作為開始。在希伯來的聖經中,詩人一般會以上帝的名『耶和華』來稱呼祂(『E典詩篇』除外)。求告者呼叫耶和華的名,暗示他與這位親自向以色列啟示自己的上帝有立約的關係。因此,求助的人是把目光專注在這位唯一能拯救他脫險的上帝身上。
求助之後就是敬拜者的連聲抱怨。他們通常懷著極大的悲傷,以極具創意的手法來表達痛苦。最常見的包括當事人表示自己被人誣告(四2,五6、 8-9,七l-5、8、14-16,十七l-5、8-12,二十二6-8,二十六1-12,二十七l2,三十五11-2、19-26,三十八11-12、 19-20,五十二l-4-五十九12-13,六十九4,七十一10-11,一0九2-4,一二02-3,一四09-11);當事人遭受各種仇敵——甚至是使用咒詛和巫術的術士——咄咄迫人的威嚇或攻擊(十2-11,二十八3,五十五2-5、9-15、20-21,五十八1-5,五十九1-7,六十九 9-12、19-21,一0九2-20、28-29,一四01-5);當事人犯了罪(二十五7,三十八l8,三十九8,五十一l-9,六十九5,一三 03,一四三2);以及患上某種疾病或睏乏無力(六2,二十二l4-15、17-18,三十八3-10、17,七十一9,八十八3-9、15-18,一0 二3-11)。在群體性的哀歌中,痛苦的原因包括面臨外邦仇敵的威脅(八十三2-8、12),被敵人擊敗、進侵和受屈辱(四十四9-16,六十1-3、 9-11,七十四3-11,七十九1-4,八十4-6、8-16),以及遭受諸如乾旱、饑荒或瘟疫的天災(一二六4-6)。
祈求者通常亦會表明自己對耶和華的信心,而信心的基礎則建基於祂的牢固可靠、祂與敬拜祂的人同在,以及祂喜愛公義和樂於替義人伸冤的性情(七 10-11,十三5,二十八7-8,三十一14,五十二8,五十六3-4,一三04-6,一四07、12)。有些聖經學者更將這類以表達信心為全詩主旨的 詩篇歸為一個特別的類別:『信心之詩』(十一,十六,二十三,二十七l-6,六十二,九十一,一二五,一三一)。
這種信心正是求告者懇求耶和華拯救他們脫險的動力。這類詩篇最明顯的標記就是那種情詞迫切的祈求語氣(三7,二十二19-21,三十五17、22-24,六十九14-18,一四三7-9)。
另一項特色是咒詛有時會與祈求一起出現。詩人向上帝祈禱,咒詛敵人,或者求上帝審判仇敵。我們可以在一連串經文(十二3-4,三十五l-8,五十八 6-10,五十九10-13,六十九22-28,八十三9-17,一0九6-20,一三七7-9,一四09-11)中 找到活現鮮明的例子。這種出言咒詛的 表達手法可以發揮兩個作用。首先是宣洩。詩人毫不掩飾地向上帝表達憤怒。其次是為了伸冤,表示詩人沒有親自報復;他乃是懇求上帝明察,向這些作惡犯罪的人 執行 因聖約而來的審判。詩人所求的是公平的報應,他所期望的通常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五10,七15-16,十2,二十八4,三十五7-8,二 十六,七十九12,一0九2-20、29)。
另一個常見的特色就是詩人在抱怨或懇求之餘還加上論據,作用是為了提供足夠的理由,證明耶和華出面干預是完全合理的。同時,詩人亦希望藉此促使上帝答允祈求。祈求者可能會表明自己是受人誣告的,為自己的無辜辯白(七3-5,三十五11,四十四17-21,五十九3-4);承認自己的罪(二十五7、 11、18,三十八18,五十一3-5,七十九9);誇張地描寫自己的痛苦,希望藉此感動耶和華(六6-7,二十二l2-18,三十一9-12,三十八 3-10,八十八15-18,一0二3-11,一0九22-25);或者訴諸耶和華的尊榮和聲譽(六5,五十八11,五十九13,七十四10、18、 22-23,八十八10-12,一0九21,一四三11-12)。
在求告詩中,求助者一般會表示自己深信耶和華願意按他們所求的去行(六8-10,七1O,十三5-6,二十二24,二十八6-8,五十四7,五十 六13,七十一20-21,一0九31,一四012)。 這與前面談及的要表明信心很類似。對於這些詩篇經常在語氣表達上出現由絕望轉為樂觀的突然變化,學 者們也感到難以理解,遂提出不同的理論去解釋。有些認為這種信心的凱歌是詩人經歷被拯救後,他的心聲與原初的求告詩併合起來,組成現今我們手上的詩篇。但 若果真如此,它理應是一篇感恩詩而非求告詩。另一個推測是求助者可能由祭司或其他聖職人員口中獲得鼓舞人心的神諭,以致對上帝的幫助充滿信心。可惜在正典 的 詩篇中,我們找不到這類神諭的任何例子。第三個見解是認為求告詩的寫作公式,是要帶領求助者進到信靠的地步。要做到這點,方法乃在於引導崇拜者專注並求告 上帝的大名,深信上帝是他們的上帝,必拯救誠心祈求祂的人。
最後,與這種相信祈求必蒙應允之信念互相配合的,通常是讚美,或是起誓必在得救後發出讚美(七17,十三5-6,二十二22-31,二十八 6-7,三十五9-10、18、28,四十三4,五十一l3-15,五十四6,五十六12,六十九30-31,七十九l3,一0九30,一四013)。對於那些憑著信心將痛楚交給耶和華處理的求告者來說,頌讚顯然是最自然的內心流露。
求告詩可以給正在經歷人生苦楚的信徒帶來一些重要的啟迪:
求告詩通常以詩人向以色列上帝發出求助的祈禱作為開始。在希伯來的聖經中,詩人一般會以上帝的名『耶和華』來稱呼祂(『E典詩篇』除外)。求告者呼叫耶和華的名,暗示他與這位親自向以色列啟示自己的上帝有立約的關係。因此,求助的人是把目光專注在這位唯一能拯救他脫險的上帝身上。
求助之後就是敬拜者的連聲抱怨。他們通常懷著極大的悲傷,以極具創意的手法來表達痛苦。最常見的包括當事人表示自己被人誣告(四2,五6、 8-9,七l-5、8、14-16,十七l-5、8-12,二十二6-8,二十六1-12,二十七l2,三十五11-2、19-26,三十八11-12、 19-20,五十二l-4-五十九12-13,六十九4,七十一10-11,一0九2-4,一二02-3,一四09-11);當事人遭受各種仇敵——甚至是使用咒詛和巫術的術士——咄咄迫人的威嚇或攻擊(十2-11,二十八3,五十五2-5、9-15、20-21,五十八1-5,五十九1-7,六十九 9-12、19-21,一0九2-20、28-29,一四01-5);當事人犯了罪(二十五7,三十八l8,三十九8,五十一l-9,六十九5,一三 03,一四三2);以及患上某種疾病或睏乏無力(六2,二十二l4-15、17-18,三十八3-10、17,七十一9,八十八3-9、15-18,一0 二3-11)。在群體性的哀歌中,痛苦的原因包括面臨外邦仇敵的威脅(八十三2-8、12),被敵人擊敗、進侵和受屈辱(四十四9-16,六十1-3、 9-11,七十四3-11,七十九1-4,八十4-6、8-16),以及遭受諸如乾旱、饑荒或瘟疫的天災(一二六4-6)。
祈求者通常亦會表明自己對耶和華的信心,而信心的基礎則建基於祂的牢固可靠、祂與敬拜祂的人同在,以及祂喜愛公義和樂於替義人伸冤的性情(七 10-11,十三5,二十八7-8,三十一14,五十二8,五十六3-4,一三04-6,一四07、12)。有些聖經學者更將這類以表達信心為全詩主旨的 詩篇歸為一個特別的類別:『信心之詩』(十一,十六,二十三,二十七l-6,六十二,九十一,一二五,一三一)。
這種信心正是求告者懇求耶和華拯救他們脫險的動力。這類詩篇最明顯的標記就是那種情詞迫切的祈求語氣(三7,二十二19-21,三十五17、22-24,六十九14-18,一四三7-9)。
另一項特色是咒詛有時會與祈求一起出現。詩人向上帝祈禱,咒詛敵人,或者求上帝審判仇敵。我們可以在一連串經文(十二3-4,三十五l-8,五十八 6-10,五十九10-13,六十九22-28,八十三9-17,一0九6-20,一三七7-9,一四09-11)中 找到活現鮮明的例子。這種出言咒詛的 表達手法可以發揮兩個作用。首先是宣洩。詩人毫不掩飾地向上帝表達憤怒。其次是為了伸冤,表示詩人沒有親自報復;他乃是懇求上帝明察,向這些作惡犯罪的人 執行 因聖約而來的審判。詩人所求的是公平的報應,他所期望的通常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五10,七15-16,十2,二十八4,三十五7-8,二 十六,七十九12,一0九2-20、29)。
另一個常見的特色就是詩人在抱怨或懇求之餘還加上論據,作用是為了提供足夠的理由,證明耶和華出面干預是完全合理的。同時,詩人亦希望藉此促使上帝答允祈求。祈求者可能會表明自己是受人誣告的,為自己的無辜辯白(七3-5,三十五11,四十四17-21,五十九3-4);承認自己的罪(二十五7、 11、18,三十八18,五十一3-5,七十九9);誇張地描寫自己的痛苦,希望藉此感動耶和華(六6-7,二十二l2-18,三十一9-12,三十八 3-10,八十八15-18,一0二3-11,一0九22-25);或者訴諸耶和華的尊榮和聲譽(六5,五十八11,五十九13,七十四10、18、 22-23,八十八10-12,一0九21,一四三11-12)。
在求告詩中,求助者一般會表示自己深信耶和華願意按他們所求的去行(六8-10,七1O,十三5-6,二十二24,二十八6-8,五十四7,五十 六13,七十一20-21,一0九31,一四012)。 這與前面談及的要表明信心很類似。對於這些詩篇經常在語氣表達上出現由絕望轉為樂觀的突然變化,學 者們也感到難以理解,遂提出不同的理論去解釋。有些認為這種信心的凱歌是詩人經歷被拯救後,他的心聲與原初的求告詩併合起來,組成現今我們手上的詩篇。但 若果真如此,它理應是一篇感恩詩而非求告詩。另一個推測是求助者可能由祭司或其他聖職人員口中獲得鼓舞人心的神諭,以致對上帝的幫助充滿信心。可惜在正典 的 詩篇中,我們找不到這類神諭的任何例子。第三個見解是認為求告詩的寫作公式,是要帶領求助者進到信靠的地步。要做到這點,方法乃在於引導崇拜者專注並求告 上帝的大名,深信上帝是他們的上帝,必拯救誠心祈求祂的人。
最後,與這種相信祈求必蒙應允之信念互相配合的,通常是讚美,或是起誓必在得救後發出讚美(七17,十三5-6,二十二22-31,二十八 6-7,三十五9-10、18、28,四十三4,五十一l3-15,五十四6,五十六12,六十九30-31,七十九l3,一0九30,一四013)。對於那些憑著信心將痛楚交給耶和華處理的求告者來說,頌讚顯然是最自然的內心流露。
求告詩可以給正在經歷人生苦楚的信徒帶來一些重要的啟迪:
首先,上帝的僕人必須定晴在上帝身上,不應因困境而絕望。
第二,上帝接受甚至是鼓勵祂的僕人直 接並誠實地向祂訴苦;祂不要巧言或委婉的修辭。
第三,上帝期望祂的僕人信靠祂,即使在陳述苦楚和懇求的同時,他們也應透過信心和頌讚的宣告來見證他們的信仰。
第四,凡信靠上帝的人,上帝確實會憐憫並為他們出頭。祂藉此證明自己信守所立的約,亦藉此執行公義、維護自己的尊榮和聲譽。
第五,對那些使上帝的僕人經歷苦 楚的人,上帝將作他們的對頭,因為祂會為敬畏祂的人伸冤,並會公平地將報應施諸惡人身上。
此外,對於那些因自身犯罪而陷於苦境的求告者,詩人提醒他們當趕快 認罪和尋求赦免,因為上帝對立約群體的審判亦同樣是毫不留情的。
【感恩詩】
【感恩詩】
感恩詩的目的是為了頌讚耶和華,感謝祂應允求告者的祈求和拯救他們脫離困苦。詩篇有個人和群體的感恩詩。它們均展現以下的結構性元素。
感恩詩通常以詩人向耶和華發出頌讚或感恩之詞開始,也會簡單地提及祂所作的(十八1-3,三十1-3,六十五1-2,一0七1-3,一一六l-2,一一八l-4,一三八1-2)。
接著便是求助者回想昔日之苦況。詩人往往採用隱諭方式來表達(十八4-5,三十6-7,三十二3-4,六十五3上,一0七4-5、10-12、 17-18、23-27,一一六3,一一八10-13,一二四l-5)。這類苦況在前文討論求告詩時已提及。然後,詩人通常會回憶他 們如何在困苦中向耶和華祈求,以及如何深信祂的拯救(十八6-19、31-45,三十8-12上,三十二5,四十l-2,六十五3下-5,一0七6-7、13-14、19-20、28-30,一一六4-11,一一八5-18,一二四6下-8,一三八3)。
接著,詩人會向耶和華發出讚美和感謝。詩人還可能會呼籲其他人與他一同敬拜上帝(十八46-50,三十l2下,三十二11,四十3-5、9-10, 一0七8-9、15-16、21-22、31-32,一一六12-19,一一八19-29,一二四6上,一三八4-6)。這時,詩人會一併陳明他已實踐了 當日向上帝求助時所許下的誓言(四十9-10,一一六14、18;參二十二22-25)。
感恩詩有一個作用,就是突顯信徒應當向上帝感恩的教導(七17,五十四6,九十二l,一0六1,一0七1,一一八1、29,一三六1)。事實上,上帝 期望信徒稱謝祂(三十4,九十七12)。他們當一面稱謝,一面進入祂的門(九十五2,一004,一一八19)。他們又要在眾人面前稱謝祂,公開見證祂的美 善,藉此歸榮耀給祂(九1,二十六7,五十23,五十七9,七十五1,一0八3,一0九30,一一一1)。
【讚美詩】
感恩詩通常以詩人向耶和華發出頌讚或感恩之詞開始,也會簡單地提及祂所作的(十八1-3,三十1-3,六十五1-2,一0七1-3,一一六l-2,一一八l-4,一三八1-2)。
接著便是求助者回想昔日之苦況。詩人往往採用隱諭方式來表達(十八4-5,三十6-7,三十二3-4,六十五3上,一0七4-5、10-12、 17-18、23-27,一一六3,一一八10-13,一二四l-5)。這類苦況在前文討論求告詩時已提及。然後,詩人通常會回憶他 們如何在困苦中向耶和華祈求,以及如何深信祂的拯救(十八6-19、31-45,三十8-12上,三十二5,四十l-2,六十五3下-5,一0七6-7、13-14、19-20、28-30,一一六4-11,一一八5-18,一二四6下-8,一三八3)。
接著,詩人會向耶和華發出讚美和感謝。詩人還可能會呼籲其他人與他一同敬拜上帝(十八46-50,三十l2下,三十二11,四十3-5、9-10, 一0七8-9、15-16、21-22、31-32,一一六12-19,一一八19-29,一二四6上,一三八4-6)。這時,詩人會一併陳明他已實踐了 當日向上帝求助時所許下的誓言(四十9-10,一一六14、18;參二十二22-25)。
感恩詩有一個作用,就是突顯信徒應當向上帝感恩的教導(七17,五十四6,九十二l,一0六1,一0七1,一一八1、29,一三六1)。事實上,上帝 期望信徒稱謝祂(三十4,九十七12)。他們當一面稱謝,一面進入祂的門(九十五2,一004,一一八19)。他們又要在眾人面前稱謝祂,公開見證祂的美 善,藉此歸榮耀給祂(九1,二十六7,五十23,五十七9,七十五1,一0八3,一0九30,一一一1)。
【讚美詩】
讚美詩主要是稱頌耶和華的威嚴和至高之權能,以及祂在創造和人類歷史中所顯出的恩慈。讚美詩和感恩詩的分別在於前者沒有特別提及詩人從前所遭遇的困苦,或是上帝近來給予的幫助。因此,它們所表達的範圍或看事物的角度通常比感恩詩更廣闊。
讚美詩的基本結構一般包含三項元素。序言通常是詩人召喚人一同歌頌耶和華,或同聲讚美祂。他透過述說耶和華的屬性和作為,來表明頌讚之原因。在結尾的部分,詩人通常會再次湧出序言所表達的情感,這意味他會發出新一輪的讚美。
讚美詩的主題多元化。耶和華配受極大的讚美,因為祂統管萬有,萬有均靠賴祂而生,祂是造物主(八,十九1-6,二十九3-9,三十三6-9,一0 四2-30,一三五6-7,一三六4-9,一四六6,一四七4-5、8-9、15-18,一四八1-10);相對於無能的異教偶像,祂是無所不能的(一三 五5、15-18,一三六2);萬民萬邦的命運都掌握在祂手中(三十三10-19,一003,一一四1-2,一三六3,一四七6,一四九2-9);祂賜人 律法(十九7-11);祂以永遠的立約的愛、信實和恩惠來對待百姓,顯明祂是良善的(一005,一一一5-9,一一三7-9,一三六1,一四五4-20, 一四六5-9,一四七2-3、13-14、19-20,一四八14)。
其他可歸類為讚美詩的詩篇包括救贖史詩篇、錫安詩篇、行進之歌和登基詩篇。這些詩篇的基本結構與讚美詩大抵相同,只是各按其標題所示而有獨特的內容。
救贖史詩篇(七十八,一0五,一0六,一三五8-12,一三六10-22)的主旨是耶和華如何對待以色列民——不 管是指拯救和眷顧他們,抑或是因 著他們不忠於所立的約而審判他們。詩人會在這些詩篇中引用列祖、出埃及、曠野飄流、征服應許地、士師時期、大衛作王,以及建造聖殿等傳統。詩人寫這些詩篇 的目的,是要讓每一代的以色列人認識本身的歷史,從而引導他們信靠和敬拜這位至高的上帝。
錫安詩篇(四十六,四十八,七十六,八十四,八十七,一二二篇)的主旨是頌讚聖城耶路撒冷。自從大衛和所羅門作王以來,耶城便因著約櫃而使人聯想 到她與耶和華的名的密切關係。耶和華住在其中(申十二l-28;撒下六l2-17;王上八1-30)。 耶和華尊貴的同在、聖城及聖殿的華美和壯觀,再加上 渴望參與節期慶典的興奮心情,在在都給予詩人寫讚美詩的靈感,藉此抒發他的心願和喜樂。因著耶和華揀選聖城作為他地上的居所,錫安之歌便堅定地指出她是絕 對不容侵犯的。不過,詩篇四十六、四十八、尤其是七十六篇似乎要指出一件事,就是這理想要到末世才會實現。那時,眾先知和所預言的那個永恆國 度最終會得以建立。
詩 篇十五和二十四篇似乎是為進入聖城作禮拜儀式所寫,故此是以錫安的聖所作為它們的焦點所在。這些被稱為『行進之歌』。當中以一問一答的啟應吟唱方式,道出 進入耶和華的院宇之資格。正如眾先知所講的一樣,這些詩篇的重點是朝聖者必須符合西乃之約所要求的正直人格和崇高道德操守,單是禮儀上的潔淨和 獻祭並不足夠。二十四篇7至l0節描述了另一種行進聖殿的方式——很可能是以約櫃作為耶和華親自同行的象徵。六十八篇24至27節和一三二篇8至9、13 至16節都可以讓我們窺見這類聖殿禮儀。
登基詩篇(四十七,九十三,九十六至九十九篇)的主旨是頌讚耶和華的主權。它們經常出現『耶和華是王』(yhwhmalak)或某些相近的字詞。 詩人用種種頌詞強調耶和華統管萬有,內容包括祂創造萬物(九十三1下,九十六5下);祂顯出榮耀和威嚴(四十七l-2,九十三1-4,九十六l-3、 6-9,九十七1-6,九十九1-3):祂在列邦中顯明祂的至高主權和得勝的作為(四十七3-9,九十八1-3);相對於外邦偶像的無能,祂是無所不能的 上帝(九十六4-5,九十七7-9);祂在全地建立公平和公義(九十六10-13,九十八4-9,九十九4)。信徒藉著這些詩篇得著激勵,一方面可回顧耶和 華在歷史上偉大的成就,另一方面盼望祂永恆國度的最終展現。
皇室詩篇另一組詩篇的要旨,則是關乎以色列君主制度中的王。嚴格來說,所謂的『皇室詩篇』(二,十八,二十至二十一,四十五,七十二,八十九,一 0一,一一0,一三二,一四四篇)並不構成一個特別的詩篇類別,因為它們可以與上述三個主要類別(求告詩、感恩詩和讚美詩)的其中一種有關。不過,由於它 們有助我們瞭解以色列的敬拜和君王在神學上的意義,所以它們始終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有五篇曾經在前面提過的詩篇(二,二十一,七十二,一0一,一一0篇)似乎特別是為王的加冕日,或是他的登基紀念日而寫的。君王的交接期間,通常 是政治上的一個危險時期,因為反對派可能會密謀篡奪王位,而臣民亦可能發生叛變。然而,以色列的君王——即大衛之約的繼承者——在登上王位的時候,會被耶 和華收納為兒子(二7;參撒下七14;詩八十九26-27)。耶和華不單立他為王,並在敵人面前扶立他,更賜他權柄在管治同胞之餘,統管列國(二 4-12,七十二1-2、8-1l,一一01-3、5-6)。耶和華對王的要求——事實上正是他所承諾的——就是以公平和正直治理百姓(七十二1-7、 12-14,一0一)。
在皇室詩篇中,耶和華更進一步授權王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作祭司(一一04)。這位在迦南既作祭司又是撒冷王(亞伯蘭時代的撒冷就是後來的耶路撒 冷,創十四17-24;詩七十六2)在詩篇中出現,是為了突顯以色列王所具備的神聖本質和特權;可是以色列諸王卻極少運用此特權,這亦突顯出王位與聖所之 間的連繫,那是由大衛定都耶路撒冷並以她作為政治和宗教中心時確立的(撒下五6-10,六12-17;詩一三二)。這也是猶大君王所要持守的。詩人期望國 家是以公義、和平、興盛和各種祝福作為標記,直到永遠(二十一1-7,七十二5-7、15-17)。
其中一首皇室詩篇——第四十五篇——顯然是為慶賀一次皇室婚禮而寫的。詩人將前面提及的主題編織成一首對王的頌讚之歌(2-9、16-17節)。 他甚至稱王為上帝(6節),雖然詩人仍清楚表明王是臣服於上帝(7節)。詩中亦有描寫美麗的新娘穿著華衣,在婚禮的行列中隨從宮女的引路進入王宮(10-15 節)。
其他有幾篇皇室詩篇很可能是在王與外敵爭戰前後供百姓背誦的。二十、八十九和一四四篇均寫出詩人迫切懇求耶和華助王大勝敵人。當中提到耶和華那無 可匹敵的至高主權和能力(八十九5-18),以及祂曾應許大衛王朝將存到萬代(八十九3-4、28-37)。十八篇為耶和華應允前面的祈求而發出由衷的感恩。詩人細述上帝如何回應正直人的祈求,並作出戲劇性的干預(6-24、31-45節)。
皇室詩篇證明以色列的王與以色列的大君王耶和華有著特殊的關係。地上的王既是耶和華所收納的兒子,他的任務便如同一位攝政王,治理立約的百姓;更理想的是能管治萬邦。
智慧詩篇最後一個類別是智慧禱篇(一,三十四,三十七,四十九,七十三,一一二,一一九,一二七至一二八,一三三篇)。這類詩篇展示了智慧文學一 般改採用的風格、形式和技巧。當中有箴言式的訓誨(一二七,一三三篇)、離合/字母詩(三十四,三十七,一一二,一一九篇)、『……強如……』的對比(三 十七16,一一九72,一0三,一二七篇)、反問(一一九9)、『有福』詩(beatitudes;一一1,一一二1,一一九1-2,一二八1)、個人對 生命的反省(三十七25-26、35-36)、與自然界作出比較(一3-4,三十七1-2,二十,一二八3)。
這些詩篇描述高尚的行為和它們帶來的好處,以及將遵從義人的路和轉離義人的路之間的差別作出對比,從而鼓勵讀者依循智慧的原則來生活,此等頌讚 『妥拉』(Torah)並且表明耶和華對其立約百姓之要求的智慧詩篇,特別強調智慧與上帝律法之間的直接關係(一1-2,三十七30-31,一一二1,一一 九篇)。真正的智慧就是在生活上按照上帝的律法而行。
智慧詩篇亦帶出智慧文學所常見的某些要旨和問題,需要信徒加以思考.鑑於經文經常表示耶和華應許賜福祂的僕人,而現實中卻有惡人興旺、義人受苦的 情況(三十七,四十九,七十三篇);這種應許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值得信徒細心反省。儘管過正直的生活在表面上毫無益處(七十三13-14),但詩人卻堅定地 指出,耶和華最終會給義人伸冤,並賜福給他(三十七,四十九15,一一二l-3、6-9)。祂也必審判和消滅惡人(一5,三十四16、21,三十七,四十 九13-14、16-20,七十三16-20、27,一一二10),藉此證明人應該選擇智慧的道路,即忠心謹守所立的約。既有這知識作為後盾,信徒便可以信靠耶和華,耐心等候祂的公義行動(三十七3-7、34)。
讚美詩的基本結構一般包含三項元素。序言通常是詩人召喚人一同歌頌耶和華,或同聲讚美祂。他透過述說耶和華的屬性和作為,來表明頌讚之原因。在結尾的部分,詩人通常會再次湧出序言所表達的情感,這意味他會發出新一輪的讚美。
讚美詩的主題多元化。耶和華配受極大的讚美,因為祂統管萬有,萬有均靠賴祂而生,祂是造物主(八,十九1-6,二十九3-9,三十三6-9,一0 四2-30,一三五6-7,一三六4-9,一四六6,一四七4-5、8-9、15-18,一四八1-10);相對於無能的異教偶像,祂是無所不能的(一三 五5、15-18,一三六2);萬民萬邦的命運都掌握在祂手中(三十三10-19,一003,一一四1-2,一三六3,一四七6,一四九2-9);祂賜人 律法(十九7-11);祂以永遠的立約的愛、信實和恩惠來對待百姓,顯明祂是良善的(一005,一一一5-9,一一三7-9,一三六1,一四五4-20, 一四六5-9,一四七2-3、13-14、19-20,一四八14)。
其他可歸類為讚美詩的詩篇包括救贖史詩篇、錫安詩篇、行進之歌和登基詩篇。這些詩篇的基本結構與讚美詩大抵相同,只是各按其標題所示而有獨特的內容。
救贖史詩篇(七十八,一0五,一0六,一三五8-12,一三六10-22)的主旨是耶和華如何對待以色列民——不 管是指拯救和眷顧他們,抑或是因 著他們不忠於所立的約而審判他們。詩人會在這些詩篇中引用列祖、出埃及、曠野飄流、征服應許地、士師時期、大衛作王,以及建造聖殿等傳統。詩人寫這些詩篇 的目的,是要讓每一代的以色列人認識本身的歷史,從而引導他們信靠和敬拜這位至高的上帝。
錫安詩篇(四十六,四十八,七十六,八十四,八十七,一二二篇)的主旨是頌讚聖城耶路撒冷。自從大衛和所羅門作王以來,耶城便因著約櫃而使人聯想 到她與耶和華的名的密切關係。耶和華住在其中(申十二l-28;撒下六l2-17;王上八1-30)。 耶和華尊貴的同在、聖城及聖殿的華美和壯觀,再加上 渴望參與節期慶典的興奮心情,在在都給予詩人寫讚美詩的靈感,藉此抒發他的心願和喜樂。因著耶和華揀選聖城作為他地上的居所,錫安之歌便堅定地指出她是絕 對不容侵犯的。不過,詩篇四十六、四十八、尤其是七十六篇似乎要指出一件事,就是這理想要到末世才會實現。那時,眾先知和所預言的那個永恆國 度最終會得以建立。
詩 篇十五和二十四篇似乎是為進入聖城作禮拜儀式所寫,故此是以錫安的聖所作為它們的焦點所在。這些被稱為『行進之歌』。當中以一問一答的啟應吟唱方式,道出 進入耶和華的院宇之資格。正如眾先知所講的一樣,這些詩篇的重點是朝聖者必須符合西乃之約所要求的正直人格和崇高道德操守,單是禮儀上的潔淨和 獻祭並不足夠。二十四篇7至l0節描述了另一種行進聖殿的方式——很可能是以約櫃作為耶和華親自同行的象徵。六十八篇24至27節和一三二篇8至9、13 至16節都可以讓我們窺見這類聖殿禮儀。
登基詩篇(四十七,九十三,九十六至九十九篇)的主旨是頌讚耶和華的主權。它們經常出現『耶和華是王』(yhwhmalak)或某些相近的字詞。 詩人用種種頌詞強調耶和華統管萬有,內容包括祂創造萬物(九十三1下,九十六5下);祂顯出榮耀和威嚴(四十七l-2,九十三1-4,九十六l-3、 6-9,九十七1-6,九十九1-3):祂在列邦中顯明祂的至高主權和得勝的作為(四十七3-9,九十八1-3);相對於外邦偶像的無能,祂是無所不能的 上帝(九十六4-5,九十七7-9);祂在全地建立公平和公義(九十六10-13,九十八4-9,九十九4)。信徒藉著這些詩篇得著激勵,一方面可回顧耶和 華在歷史上偉大的成就,另一方面盼望祂永恆國度的最終展現。
皇室詩篇另一組詩篇的要旨,則是關乎以色列君主制度中的王。嚴格來說,所謂的『皇室詩篇』(二,十八,二十至二十一,四十五,七十二,八十九,一 0一,一一0,一三二,一四四篇)並不構成一個特別的詩篇類別,因為它們可以與上述三個主要類別(求告詩、感恩詩和讚美詩)的其中一種有關。不過,由於它 們有助我們瞭解以色列的敬拜和君王在神學上的意義,所以它們始終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有五篇曾經在前面提過的詩篇(二,二十一,七十二,一0一,一一0篇)似乎特別是為王的加冕日,或是他的登基紀念日而寫的。君王的交接期間,通常 是政治上的一個危險時期,因為反對派可能會密謀篡奪王位,而臣民亦可能發生叛變。然而,以色列的君王——即大衛之約的繼承者——在登上王位的時候,會被耶 和華收納為兒子(二7;參撒下七14;詩八十九26-27)。耶和華不單立他為王,並在敵人面前扶立他,更賜他權柄在管治同胞之餘,統管列國(二 4-12,七十二1-2、8-1l,一一01-3、5-6)。耶和華對王的要求——事實上正是他所承諾的——就是以公平和正直治理百姓(七十二1-7、 12-14,一0一)。
在皇室詩篇中,耶和華更進一步授權王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作祭司(一一04)。這位在迦南既作祭司又是撒冷王(亞伯蘭時代的撒冷就是後來的耶路撒 冷,創十四17-24;詩七十六2)在詩篇中出現,是為了突顯以色列王所具備的神聖本質和特權;可是以色列諸王卻極少運用此特權,這亦突顯出王位與聖所之 間的連繫,那是由大衛定都耶路撒冷並以她作為政治和宗教中心時確立的(撒下五6-10,六12-17;詩一三二)。這也是猶大君王所要持守的。詩人期望國 家是以公義、和平、興盛和各種祝福作為標記,直到永遠(二十一1-7,七十二5-7、15-17)。
其中一首皇室詩篇——第四十五篇——顯然是為慶賀一次皇室婚禮而寫的。詩人將前面提及的主題編織成一首對王的頌讚之歌(2-9、16-17節)。 他甚至稱王為上帝(6節),雖然詩人仍清楚表明王是臣服於上帝(7節)。詩中亦有描寫美麗的新娘穿著華衣,在婚禮的行列中隨從宮女的引路進入王宮(10-15 節)。
其他有幾篇皇室詩篇很可能是在王與外敵爭戰前後供百姓背誦的。二十、八十九和一四四篇均寫出詩人迫切懇求耶和華助王大勝敵人。當中提到耶和華那無 可匹敵的至高主權和能力(八十九5-18),以及祂曾應許大衛王朝將存到萬代(八十九3-4、28-37)。十八篇為耶和華應允前面的祈求而發出由衷的感恩。詩人細述上帝如何回應正直人的祈求,並作出戲劇性的干預(6-24、31-45節)。
皇室詩篇證明以色列的王與以色列的大君王耶和華有著特殊的關係。地上的王既是耶和華所收納的兒子,他的任務便如同一位攝政王,治理立約的百姓;更理想的是能管治萬邦。
智慧詩篇最後一個類別是智慧禱篇(一,三十四,三十七,四十九,七十三,一一二,一一九,一二七至一二八,一三三篇)。這類詩篇展示了智慧文學一 般改採用的風格、形式和技巧。當中有箴言式的訓誨(一二七,一三三篇)、離合/字母詩(三十四,三十七,一一二,一一九篇)、『……強如……』的對比(三 十七16,一一九72,一0三,一二七篇)、反問(一一九9)、『有福』詩(beatitudes;一一1,一一二1,一一九1-2,一二八1)、個人對 生命的反省(三十七25-26、35-36)、與自然界作出比較(一3-4,三十七1-2,二十,一二八3)。
這些詩篇描述高尚的行為和它們帶來的好處,以及將遵從義人的路和轉離義人的路之間的差別作出對比,從而鼓勵讀者依循智慧的原則來生活,此等頌讚 『妥拉』(Torah)並且表明耶和華對其立約百姓之要求的智慧詩篇,特別強調智慧與上帝律法之間的直接關係(一1-2,三十七30-31,一一二1,一一 九篇)。真正的智慧就是在生活上按照上帝的律法而行。
智慧詩篇亦帶出智慧文學所常見的某些要旨和問題,需要信徒加以思考.鑑於經文經常表示耶和華應許賜福祂的僕人,而現實中卻有惡人興旺、義人受苦的 情況(三十七,四十九,七十三篇);這種應許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值得信徒細心反省。儘管過正直的生活在表面上毫無益處(七十三13-14),但詩人卻堅定地 指出,耶和華最終會給義人伸冤,並賜福給他(三十七,四十九15,一一二l-3、6-9)。祂也必審判和消滅惡人(一5,三十四16、21,三十七,四十 九13-14、16-20,七十三16-20、27,一一二10),藉此證明人應該選擇智慧的道路,即忠心謹守所立的約。既有這知識作為後盾,信徒便可以信靠耶和華,耐心等候祂的公義行動(三十七3-7、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