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者那套悲觀的神學,並非傳道書的結論。我們在本書的開始(一1-11)和結尾(十二8-14),都聽見另一個人的聲音,讓我們得以從這位作者的角度來理解傳道者的觀點。許多解經家都承認結語具有這種功能,雖然亦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釋(例如,一12至十二7是所羅門年輕時的心聲,而十二8-14則是他年老時的體會)。只要我們將本書的結構納入解經的考慮範圍,那麼,我們就能夠明白這本相當偏離正統教導的書卷,為何能列在正典中。
我
們若把它與約伯記作一類比,便會更清楚。約伯記的內容主要是由約伯和他三個朋友的對話,以及最後由以利戶的個人獨自所組成。儘管他們每一位都說
出了某些符合聖經一貫教導的觀點,但始終沒有一個人能提供最圓滿的看法。惟有到了最後,上帝在旋風中說話,才道出了這個最終的觀點。耶和華的說話提供了一
個 角度,我們必須透過它來理解全書——這就正如第二位智慧教師的結語,為傳道書提供了一個詮釋的方向。
這段帶有規範性的說話?究竟要告訴讀者一些甚麼呢?首先,第二位隱名的智慧教師,對傳道者的說話予以審慎的認同(十二9-10)。事實上,當我們細心思考傳道者所說的話,我們將深深體會到,他準確地描繪了若沒有上帝,人活在世上(『日光之下』)的真實光景。傳道者採用了有別於其他書卷的表達方式,將人類在墮落之後,生活在這個遭到約的咒詛的世界裡,所感受到的嘆息勞苦,非常貼切地描寫出來。事實上,新約中唯一一處間接提及傳道書的經文,亦證明作者的見解是真確的。在羅馬書八章18至22節,
保羅嘗試解釋我們為何感到人生在世似乎那麼虛空:『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
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
離 敗壞的轄制,得享上帝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
世界正處於『懊喪』之下,這字的希臘原文,正是七十士譯本對傳道書那個『虛空』的翻譯。無怪乎傳道者在 日光之下找不到意義,因為意義根本就不在那裡。然而,為本書作總結的作者卻不滿意傳道者的結論。他在十二章11和12節對傳道者的結論提出了批評。他告訴兒子,智慧人 的言語就像刺棍和釘穩的釘子,兩者都令人痛苦。他提醒兒子要小心它們(十二12),而非小心在它們以外加添的東西。儘管9至12節那句結語的翻譯可能仍引起爭議,可是相信沒有人會質疑結語中最後兩節經文,是對哪條才是正路,首次發出一個清晰而響亮的宣佈: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
總意就是:
敬畏上帝,
謹守祂的誡命,
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因為人所做的事,
連一切隱藏的事,
無論是善是惡,
上帝都必審問。
傳道書最後的寥寥數筆,清楚地肯定了舊約信仰的主要思想。它主張人要追求一個與上帝和好的關係(敬畏上帝),以順服的生活態度(謹守祂的誡命)來顯出 信仰,並且把將來的審判看為一種驅動我們在生活上去惡揚善的力量。就是這樣,傳道者肯定了五經、智慧書和先知書的教導。我們在這裡看見的,是用舊約表達方 式來寫成的福音真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