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是專注地看出事情的真相,是抱著不偏不倚,有積極的態度,勇於求實。
觀察可從大處著手,把經文略讀兩三遍,決定內容是敘事或是討論,是詩歌或是預言,歷史或是書信體裁等等,並嘗試找出該段經文的主題或中心思想。接著把經文分段,列出大點及小點。
我們可以用七個「何」(7W)來發問題,藉著這七個「何」找出經文的觀察要素:
1.「何人」(Who) -- 經文中有何人?這些人物有什麼特色?他們做了些什麼?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2.「何處」(Where) -- 事情在何處發生?
3.「何時」(When) -- 事情在何時發生?
4.「何事」(What happen) -- 經文中發生何事?這些事有什麼意義及影響?
5.「何話」(What they say) -- 經文中有哪些談話?這些談話有什麼意義或言外之意?
6.「為何」(Why) -- 事情為何發生?經文中是否已有了一些解釋或是已含有解釋?
7.「如何」(hoW) -- 事情如何發生?如何演變?問題如何解決?
例子:約3:1-21歸納所得
何人?尼哥底母=你、你們、法利賽人、猶太人的官、以色列人的先生。
耶穌=我、我們、拉比、由上帝那裡來的師傅、行神蹟者。
聖靈=似風的形式
人子=在天的、被舉起的。
摩西=在曠野舉蛇者。
何處?耶路撒冷(?),耶穌停留處。
何時?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一個夜晚。
何事?尼哥底母找耶穌談話,關於重生的話。
何話?尼哥底母發出三個問題:「拉比...無人能行」,「人已經...生出來麼」,「怎能有這事呢?」。
耶穌一一回答這三個問題:「我實實在在...見上帝的國」,「我實實在在...也是如此」,「你是以...靠上帝而行」。
為何?事情的發生是尼哥底母來問耶穌。藉著談話,加上身份的改變(你-我改變成你們-我們),可見這談話的發生可能有更深一層的背景和含意。
如何?談話的中心是因為尼哥底母和耶穌談論“重生”的事。因為兩方對一些觀念弄不清楚而使談話繼續。談話由重生開始,進入如何得到重生,然後轉去永生這問題。
除了七個為「何」之外,在觀察法律體裁或書信體裁時還須要留意以下的要素:
1. 有何命令:例如,太28:18-20節是一項命令,耶穌命令門徒要傳福音。
2. 有何應許:例如,太28:20節耶穌應許與門徒同在。
3. 有何警告:即反面的命令。例如,林前10:6-10提出了五項警告。
4. 有何例證:例如,林前10:1-5引用了以色列人在曠野等經歷為例。
5. 有何神學性詞語:例如,約1:29節的「上帝的羔羊」。「羔羊」在整本聖經中充滿了神學分量。
6. 有何鑰字;有什麼對經文有重大影響的名詞或片語?可留意寫作的重點、經文的主題或重複採用的詞句等。例如,太6:24-34「不要憂慮」重複出現,明顯是鑰字。
7. 有何象徵用語:就是明喻或暗喻等。例如,詩1:3。
8. 有何映襯:將相反的兩件事物或觀念放在一起,藉此達到對比的效果。例如,路5:32「義人」與「罪人」。
9. 有何比對:將同類的兩件事物或觀念放在一起,達到藉比較而來的效果。例如, 雅2:1-8當時的信徒聚集時對富人與窮人兩種不同的態度。
10. 哪些是總括性的語句:「總括性的語句」是作者指出事件或段落的總意或目的。例如,創22:1總結了事件的目的。
11. 文法結構怎樣:這是指詞句本身在文法上的劃分,如名詞、代名詞動詞等。例如,徒16:8-10由第三人稱的眾數「他們」轉為第一人稱的眾數「我們」,顯示作者本人有可能參與其中。
12. 哪些是主要連接詞:「連接詞」常有指標性的作用,指示出有什麼事物或觀念會跟著來。例如,弗2:4「然而」反映出沒有基督生命與有基督生命的不同。
13. 有何遞進的觀念:是指作者特意堆砌一些名詞或片語,從低至高或由小至大的引發高潮與注意力。例如,羅5:3-4。
14. 有何因果的關係:是指到某項事件是另一項事件的「原因」或「結果」。例如,加6:7「種」因,「收」是果。
這些由觀察找出來的要素(elements)是有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