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彼得神學之論題


    很清楚,彼得神學是以基督為中心的神學,彼得著重於解說有關基督位格的重要教義。他強調基督無罪、基督的救贖、基督的復活,和基督的榮耀。彼得也講述基督的受苦、羞辱,和被拒絕。

[基督]


     彼得所採用有關基督的名字,是值得探討的。在使徒行傳的講章中,彼得樂基督為耶穌,或拿撒勒人耶穌。在使徒行傳二章22節,彼得稱基督為「拿撒勒人耶穌」,也許他是要提醒聽眾,耶穌因為「拿撒勒」這個名字而曾被人拒絕,因「拿撒勒」是含有負面的意思。在使徒行傳二章36節,彼得稱基督為「耶穌」,他是要提醒人,這位耶穌不單是人,因為「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彼得這段話,強調他們「當確實的知道」。在使徒行傳三章13節,彼得提到耶穌得榮耀,他用了以下的稱號︰「僕人」(三13),「聖潔」、「公義者」(三14)及「生命的主」(三15)。當彼得在三章6節再次提及耶穌,他強調他名字所帶來的權柄和能力。


     彼得在他的書信中,喜歡用「基督」這名稱,同時也愛用「彌賽亞」這名稱來形容基督的受苦。彼得提到基督流出他的寶血(彼前一19);他為人受過苦(彼前二21),曾在肉身受苦(彼前四1),在見證人面前受過苦(彼前五1),曾經一次(語氣加重)為罪受死(彼前三18)。彼得根據這些勸勉信徒,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彼前三15);要存著無虧的良心,為基督受苦(彼前三16);也要存歡喜快樂的心,為基督受苦(彼前四13至14),因為到最後,上帝要藉著他們與基督的聯合,呼召他們進入永遠的榮耀(彼前五10)。


     彼得也用複合名詞來稱呼基督,但這樣的稱呼,不是強調基督的受苦,倒是強調他的復活、榮耀及第二次來臨。信徒靠著主耶穌基督,得以重生,有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靠著耶穌基督的復活得救(彼前三21);被建為靈宮(彼前二5),借著運用屬靈的恩賜,榮耀耶穌基督(彼前四11),和在耶穌基督的知識上長進(彼後一8,三18)。信徒都在盼望耶穌基督榮耀的顯現(彼前一13;彼後一16),他們所受的試煉,要叫耶穌基督得榮耀(彼前一7)。

[救恩]


     在前面的討論裡,彼得已經強調基督的救贖工作︰他是完全的祭物,無瑕無疵,如同羔羊(彼前一19);他沒有犯罪(彼前二22);他代替眾人受死,以無罪代替有罪(彼前三18)。彼得強調一件事——他為我們被殺害。彼得強調耶穌站在罪人的地位上為人受死(彼前二24)。他救贖他們脫離罪的勞役(彼前一18)。


     基督的救贖計劃,在太初已經定下(彼前一20),卻在歷史上才顯明出來。藉著基督的復活來完成他的救恩,使信徒能有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


[聖經]


     除了保羅,彼得可算是講論了最多關於聖經教義的一位使徒。彼得讓我們知道,聖靈在默示工作上的重要性,彼得也肯定了保羅著作有上帝的默示。彼得提供了一個關於聖經的最完整教導︰聖經是從聖靈而來;聖經能叫人重生,並且得著屬靈的長進。


     以下是彼得所講關於聖經的一些教義︰


  ()聖經稱為「先知的預言」(彼後一19),這是指整本舊約而言。彼得說明,整本舊約聖經,因基督的顯現而得以確定。

 

)聖經是活潑的,是長存的道(彼前一23)。人的種子,是會朽壞的,但上帝的話語卻永不朽壞。

 

)聖經是潔淨的,能使人得著喂養,叫信徒靈性增長(彼前二2)。

 

)聖經不是人的產物(彼後一20)。

 

(V)聖經雖由人寫成,但人只是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語,這已能確保聖經無誤(彼後一21)。

 

)新約與舊約經文,同樣是出於默示(彼後三16)。彼得將保羅的書信與「別的經書」並列。

)聖經是神學真理的基礎(彼前二6),彼得引用以賽亞書二十八章16節,並且根據這節經文,建立他的神學觀點。

[基督徒生活]


     彼得也曾提及其他有關基督徒生活的教導,他主要關注受苦方面。他的對象也是正在為信仰受苦的希伯來基督徒(彼前一1),彼得鼓勵他們,向他們解釋信徒應怎樣回應苦難,特別指出什麼苦難是不該受的(彼前一6)。關於受苦的教導,有提醒,也有勸勉。

 

第一,信徒應該知道會有試煉和苦難臨到,他們應有心理準備,因為基督也曾受過苦難(彼前一11,四12,五9)。

 

第二,信徒應在苦難中喜樂,因為他們可盼望基督再來(彼前三14,四13)。

 

第三,信徒可能受到不公平的苦難(彼前二19、20、21、23,三17)。基督徒若是為本身的錯誤受苦,是不應稱贊的,但信徒若是忍受不公平的苦難,那在上帝面前就是可喜悅的。基督曾受苦難,他自己也留給信徒一個榜樣(彼前二21至23,三17至18,四1)。最後,信徒可能會按照上帝的旨意受苦(彼前三17,四19),但他們會在苦難中得到上帝的力量(彼前五10)。

[教會]


     雖然「教會」一詞,沒有在彼得的著作中出現過,但彼得確曾討論過教會的教義。


     <普世性的教會>

 

彼得肯定猶太人和外邦人會聯合成一個身體(徒十34至43)。在這個長篇的講論裡,彼得宣告外邦人已被上帝接納,他們不需要藉儀式,先行歸化猶太教(徒十35)。在此以前,外邦人須先受洗,歸入猶太教,並且獻祭,接受割禮。彼得在使徒行傳十五章7至11節已肯定這些儀式己成過去。


  <地方教會>

 

在彼得前書五章1至4節,彼得提到地方教會中長老的責任。他們要牧養上帝的群羊。牧養的工作包括喂養(教導)、保護、養育和照料。這不是一種權力的轄管,也不是一種賺取金錢的工作,這必須出於甘心樂意,作敬虔的榜樣。
  彼得也提到洗禮。他用類比(analogy)手法將洗禮和挪亞加以比較,挪亞的洪水怎樣象征脫離舊有的生活,水的洗禮也怎樣象征我們脫離舊的罪惡生活(彼前三21)。

[末後的事]


  <背景>

 

這位使徒在彼得後書提到基督再來之前的一些情況,那時,會有假教師進入教會。這些假教師不承認買贖他們的主,他們的假教訓會被人認出(彼後二1)。這些假教師也表現出不道德的行為(彼後二14);他們領人走錯路,但他們會在基督再來時受審判(彼二9)。


  <基督的來臨>

 

彼得的兩封書信,似乎要將教會的被提和基督再來審判惡人兩件事分別開來。信徒被提,是要得著拯救和賜福;但彼得又說,信徒目前雖受苦難,但在基督顯現的時候,這些就會成為贊美與尊榮(彼前一7)。彼得勉勵信徒,要堅守對基督顯現的盼望(暗示被提)(彼前一13)。在彼得後書中,使徒說基督會再來,審判那些譏消他再來的人(彼後三1至7)。這次再來是「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三7)。


  <永遠>

 

彼得形容主的日子是會突然來到的(彼後三10)。「主的日子」這個名詞,在聖經中有幾種用法,一般來說,它是指從教會被提到千禧年國度結束的時期,那麼,主的日子就包括對未信者的審判,和對信徒的賜福。從彼得後書三章10節下至12節來看,彼得所指的是一個永遠的天地。千禧年國度結束,天要在大響聲中廢去,地也要焚燒,這是因為罪惡所致。天地都要更新,預備進到永遠。彼得又給信徒在實際生活上的勉勵,來結束他有關末世事情的教導(彼後三11)。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