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對觀福音之形式批判

 

    馬可福音出現之前(約主後七十年),有關耶穌基督的教訓,是以口述的方式流傳下來的。形式批判是研究新約的一項新的工具。它的作用主要是如分析及詮釋口述的傳統。它對於研究早期教會的歷史、解釋新約經文,以及了解基督福音的本質等命題,都有極深遠的影響。

    形式批判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起初是從研究古東方及古希臘文學的方法中發展出來的,後來才被應用在研究聖經的文學上。龔奇(Hermann Gunkel 1861-1932)就曾經成功地以形式批判的方法來解釋舊約,尤其是創世記及詩篇,效果更為顯注。

    廿世紀前廿五年,德國的新約學者,也曾使用形式批判來研究符類福音。史密特 (Karl Ludwig Schmidt)、狄比留 (Martin Dibelius) 與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教授們的思想,分別在德國、英國及美國,獲得廣泛的重視,形式批判遂被接納為研究新約不可缺少的工具。雖然,形式批判最初是研究符類福音的口述來源,但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的了解保羅和其他新約作者的資料來源。美中不足的是英文Form Criticism的涵意與德文Formgeschichte(意思是形式的歷史)並不貼切。 

    十九世紀文學批判的貢獻,促成了形式批判的興起。來源批判已顯示出馬可是馬太與路加的共同來源。可是,馬太和路加還有許多的資料是馬可沒有的。不管Q的性質如何,馬可福音的資料來源有一大部份,顯然是口述傳統。因此,若我們要了解馬可、馬太、路加及Q,就必須更進一步分析口述傳統,也就是形式批判的主要工作。   

    形式批判的假設是:口述的傳統與語言,可以反映它在形成時的時代背景。許多古代的部族,都有一些相同的禮儀和語言。這些儀式包括出生、嫁娶、死亡等等,在這些禮儀發展的過程中,心理因素與社會因素,扮演著一個極重要的角式,特別在宗教方面影響至巨。

    由於不斷重覆舉行,這些禮儀的形式漸趨一致,並且對後世子孫的心目中建立了一種權威性。我們人類普遍有這種以固定儀式及語言來保存、表達或宣揚某種特殊生活境遇的傾向。這種傾向,提供我們一條線索去探測這些禮儀產生時的歷史和宗教脈胳。

    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變動,這些禮儀少不免有所改變。但是,原始形式和用法依然是存在的。形式批判就是假設:福音書中的資料形式,可以反映它誕生時的原始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基督徒,因著適應特殊的環境和需要,將它們修改時的情況。

    現時形式批判已經作出了極有意義的貢獻,使我們能深刻地了解早期教會生活與思想的性質。這些新的理解,達至我們有以下的結論:

    1. 最早期的基督教傳統是以口述的方式留傳下來。雖然文獻傳統出現之後,漸漸取代口述傳統,但是在第一世紀結束之前,口述傳統仍是整個基督教傳統重要的一環。這種情況大至一直延續到第二世紀的最後二、三十年間。

    2. 口述傳統最早的形式,是一些零散而又互不相關的斷簡殘篇(資料片斷Pericopae)。這些資料有漸漸聚集成篇的趨勢,但是在馬可福音寫成之前,這些零散的片斷仍是基督傳統最原始的形式。

    3. 早期基督教團體的興趣、目標,以及他們所遇見的難題,對於傳統資料的形成,影響至巨。當然,教會不會不顧耶穌生平的歷史性,而任意創作一些傳統;但是,教會的生活與需要構成了這些傳統形成時的背景與脈胳。

    4. 符類福音代表整個基督教傳統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在這種保存、詮釋及改造的過程中,福音書寫作的時期,關係到另一個新的問題,就是耶穌一生的傳記。

    5. 福音書(甚至包括馬可福音在內)的文學結構,是根據神學與信仰剖白的觀點而安排的。

    因此,福音書不能完全成為撰寫耶穌傳的資料。因為作者們寫作的動機並不是要將耶穌一生記錄下來,而是要將早期信徒的信仰中心及內容作詳盡的記述。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