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約翰福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約翰福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最後的晚上


(13:1-38; 26-28;14-16;22-24)
 
  四卷福音書皆詳細記錄耶穌最後一個晚餐上的談話,可是約翰沒有記錄耶穌設立晚餐,但是卻記錄了耶穌長篇的離別談話。
 
13:1-3,21-38:耶穌預言被賣
 
  福音書作者都有意指明耶穌是在逾越節前受難受死。也預言猶太要出賣衪。
 
「吃晚飯的時候」逾越節的筵席是在星期四晚,是除酵節的第一天。接下來就是七天長的除酵節。第一天有獻祭(14:12), 這整個星期叫逾越節的星期(2:41;22:1,7;12:3-4)。彼得和約翰被派去準備這筵席(22:8)。筵席的地點沒有指明;聖經學者一致認為是耶路撒冷中一位愛主的人家裡,相信是馬利亞或馬可的母親的家中,也是後來門徒常聚集的大樓(1:6;22:12)。約翰沒有藉著這晚餐表達聖餐的意義。
 
「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耶穌預言有人會出賣他;各人卻在猜測是指誰。約翰指出耶穌曾清楚把醮了醋的餅來指出是猶大(13:26)。符類福音沒有這直接的說明,是後來耶穌曾指出是猶太(26:25)。不過其他的門徒不領會這指責(13:28-29)。「撒旦就入了他的心」約13:2,27指明是魔鬼/撒旦進入猶大而致使他出賣耶穌。
 
「你要作的快作罷」不能肯定它的意思,有三個可能性的解釋:
 
()指猶大出賣主的行徑;
 
()指猶大受門徒所託去購買過逾越節的用品,因為他是管錢囊的;
 
()指猶大替門徒做點賙濟人的事,這是敬虔猶太人在過節時的習慣。
 
    約翰也沒有在此談論耶穌曾預言彼得將三次不認他。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新」不是說以前從沒有這樣的吩咐,而是指在新時代必須特別注重這彼此相愛的命令(19:18,34)
 
耶穌為門徒洗腳(13:5-20)
 
  耶穌以身作則,教導門徒彼此謙卑服事。相信耶穌這樣作是因為當晚門徒曾爭論誰為大(22:24-34)
 
「洗門徒的腳」根據猶太人的風俗,洗腳是家僕的責任,在大門口那裡進行。相信耶穌如此行是因為要門徒接受衪是一位願意謙卑來服事人的主。耶穌這樣的行動引起門徒不同的反應。
 
「無份」彼得的反應導到致耶穌如此的回答。無份是指彼得如果不能接受彼此服事的行動,那就不能與主一般成為眾人的僕人。彼得甚至說:「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巴勒特(Barrett)說這是彼得貪心希望耶穌更進一步服事他。
 
「凡洗過澡的人...全身就乾淨了...」這是一個隱喻詞句。對這談話有兩種解釋:
 
. 說洗過澡是指得救,因此是屬主的人(全身乾淨),不需要再洗(指救恩方面)。一般的解釋認為「洗澡」是指救恩,而「洗腳」是指聖潔的生活或是事奉。
 
. 洗澡是領受上帝的話語,就被潔淨了,就如約15:3所指。
 
「你們不都是乾淨的」暗示有人要出賣耶穌。

耶穌進耶路撒冷


(12:12-50;11:1-11;21:1-11;19:28-38)
 
  按照符類福音的記載,耶穌留在耶路撒冷似乎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那時正是踰越節前的一個星期。這時有許多猶太人上到京城來過新年。約翰福音也有記錄耶穌進耶路撒冷這件事情。我們發現各福音書作者似乎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件事。約翰(12:15)與馬太(21:5)有意要指明這是印證舊約所說的彌賽亞王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9:9)。馬可卻指明耶穌特別的安排尋找驢駒,而約翰卻說是因為眾人拿著棕樹枝高喊和撒那,後來耶穌「得」了驢駒才騎上進城去。
 
  約翰福音比較注重耶穌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因此看起來耶穌似乎不只是留在耶路撒冷一個星期,也多次上耶路撒冷去。耶穌進耶路撒冷的目的也明顯;就是耶穌是以色列的王,他所受的迎接儀式正配合他的身份。當然,約翰也附加了一個談論,就是當時門徒並不完全理解這件事的意義(12:16)
 
在還沒有敘述耶穌離別的談話和受難的事之前,約翰加插了多個談話(希臘人求見耶穌和耶穌為門徒洗腳)和一個工作的總結討論。
 
「耶穌得了一個驢駒」約翰沒有像符類福音般記述耶穌如何藉著預知的能力得到這匹驢駒。相信耶穌醫治拉撒路的能力(12:9-11)已足夠說明耶穌這樣的能力。
「驢駒」在原文是指一匹幼驢子(參亞9:9)
 
「拿著棕樹枝...和散那...以列色王」王下9:13說明這是迎接王的儀式。「和散那」(原意是至高上帝拯救)按詩118:25是「求上帝拯救」的意思。住棚節猶太人在崇拜讚美時,手上會拿著棕枝喊「和散那」 或這樣歡迎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的人。約翰沒有記述當時的人也有用衣服舖在地上歡迎耶穌走過。
 
接下來約翰引用詩118:26。明顯的,使徒們也認為這是一個「彌賽亞的詩篇」,這裡有意說明耶穌就是那「彌賽亞」(2:13,20)。約翰還特別引用亞9:9指明耶穌是那要來的以色列王。
 
「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相信這是指耶穌基督復活升天以後。
 
  總而言之,這幾個舊約經文一起被引用目的是要指明耶穌就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不管門徒是否立刻明白這意義,或是「這些事門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才想起這話是指著他寫的,並且眾人果然向他這樣行了」(12:16)。馬太卻說「合城都驚動了」(21:10)。這樣的事,也引起猶太人的懼怕(19:39),因為這樣可能引起羅馬官府的注意。另外法利賽人甚至懼怕耶穌的名聲蓋過他們(12:19)。耶穌的回答卻是獨特的,「石頭必要呼叫起來」也就是說不可能禁止人們這樣作。
 
  相信在當時各人的腦海裡是盼望這榮耀的「彌賽亞」要來把他們從羅馬的統治下拯救出來。以上三個的舊約的引用極容易被人誤解認為這「彌賽亞」是一位政治性人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亞9:9也提到這一位騎驢進耶路撒冷的王是「謙謙和和的...向列國講和平」的王。可見當時的猶太人是因為長久受統治而只顧著盼望那政治性的彌賽亞。
 
外邦人求見耶穌的談話(12:20-26)
 
  當時有一些外邦希利尼人到耶路撒冷過節,見耶穌受眾人的擁戴,就藉著門徒求見耶穌。
 
「上來過節...希利尼人」這些都是當時猶太教的「門外進教者」(Proselytes of the Gate),即是接受猶太教的希臘人。他們可以在聖殿的外邦人院敬拜上帝。如哥尼流(10:1)或是埃提阿伯的太監(8:27)。當時的法利賽常嚴勵的要求這些外邦猶太教徒遵守律法和傳統。
 
「腓力」也就是耶穌所召的門徒(1:44)。相信他會講希臘話而這些希利尼人找他要求見耶穌。另外一點,也看見約翰似乎有意表達耶穌早在耶路撒冷時已向外邦人傳福音。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說明耶穌的死,也就是「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將帶給這世界許多的生命。而愛自己生命的人(那些不肯跟從與服事主的(12:26))便會失去生命,也失去上帝的尊重。
 
耶穌的禱告和預言受害(12:27-36)
 
  相信這是耶穌個人的禱告。
 
「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約翰沒有記錄耶穌在客西馬園的禱告,可是這個禱告的內容可以相比客西馬園的禱告(14:36)。再次見到耶穌在受難前那人性的掙扎。可14:37以「杯」的觀念來表達耶穌所將遇到的苦難;可是耶穌卻是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這裡約翰表達耶穌的順服是願上帝得榮耀。
 
「這聲音不是為我」當時天上發出聲音。耶穌直接表明這聲音是為當時的人。
 
接著耶穌也說明他的死的意義:
 
() 叫世人受審判(不信的原故)
 
() 叫這「世界的王」被趕走(指撒旦攔阻耶穌上十架失敗了)
 
() 叫萬人歸衪(使萬人得救)
 
「基督是永存的」彌賽亞是永存的是舊約的教導(89:36;110:4;9:7;7:14)。當時的人卻誤會/不理解耶穌說「死」的含意。
 
「信從這光...光明之子」耶穌是這世界之光是約翰的主題(1:5,7-9;8:12;9:5)。「光明之子」也是新約的觀念(16:8;5:8)
 
耶穌傳道的結語(12:37-50)
 
「應驗以賽亞先知的話...」新約多次引用這以賽亞的預言來形容當時的猶太人如何接受耶穌的傳道(6:10;4:12;13;14;11:8)。目的是說明當時的猶太人,就如以賽亞時期的以色列人,雖然有許多清楚的指示或是神蹟(12:37),還是不接受主耶穌。
 
「官長中有好些信他的」相信當時在耶路撒冷有一些公會成員相信耶穌,但是害怕猶太人社會的壓力而不敢公開承認。
 
耶穌的宣言(12:44-50):這宣言(proclaimation)可分為六點:
 
() 相信耶穌亦即相信上帝。
() 看見耶穌等於看見上帝。
() 耶穌是光,信者住在光內,並得永生。
() 不信者定了自己的罪。
() 不信者在末日受審判。
() 不信者應無法推諉上帝話語的真實。

耶穌受膏


(12:1-8;14:3-9;26:6-13;7:36-50)
 
  這事件的主要目的是說明穌臨死前受膏抹,因為是「踰越節前的六日」,耶穌就在踰越節前一日被釘十字架。馬太、馬可及約翰皆記錄這事發生在伯大尼,位於耶路撒冷東邊橄欖山下。相信耶穌當時是每天從伯大尼馬大馬利亞之住家出入耶路撒冷。
 
經文比較:
 
馬可(14:3-9):踰越節前、在伯大尼、長大痲瘋者西門的家裡、有一個女人(沒有名字)、 三十兩 銀子、有幾個人心裡不喜悅、她是為我安葬的事、傳福音要述說這女人所作所為。
 
馬太(26:6-13):踰越節前、在伯大尼、長大痲瘋者西門的家裡、有一個女人(沒有名字)、 三十兩 銀子、門徒看見很不喜悅、她是為我安葬之事、傳福音要述說這女人所作所為。
 
路加(7:36-50):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西門)、一個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主的腳(不是頭)、法利賽人心裡不喜悅、講兩個債戶的比喻、罪多赦免也多。
 
約翰(12:1-8):踰越節前六日、在伯大尼、有人家的筵席、那女人是馬利亞、抹耶穌的腳、 三十兩 銀子、猶大這門徒不喜悅、與出賣耶穌的猶大行為比較。(馬利亞曾是伯大尼有姐姐馬大和兄弟拉撒路的馬利亞(11:1))
 
   相信路加的記述是另外一事件,應該分開來看。相信路加的法利賽人西門家裡和馬太長大痲瘋者西間為同名不同人。不能接受說是路加弄錯了的編修資料。馬可、 馬太當然是屬於同一件事,如果把約翰的「有人家」等於馬太或馬可的「長大痲瘋者西門的家」,那約翰的記錄就可以和馬太或馬可相同,馬大馬利亞是在西門家吃 這筳席。 
 
約 翰、馬太及馬可的事件都是發生在踰越節前。馬可及馬太的「踰越節前兩天」只是說明猶太人在這一日已忍不住要害耶穌,並不是指受膏之事發生在當日。約翰對這 件事另有不同的看見:馬利亞的行為不只是要為耶穌膏抹,並且要表達出她的犧牲行為如何偉大,遠超過猶大賣主的行為。約翰提出這女人的名字,可見約翰與馬大 及馬利亞的相熟。約翰特別提出猶大的談話,又指責猶大「是個賊」,有意比較馬利亞與猶大的行為。
 
  路加最大的分別是在時間地點、法利賽人的反應和有罪的女人。雖然路加沒有指明地點,但是這件事卻發生在耶穌早期的工作中,相信是在加利利一帶。路加的目的也與其他三卷福音書不相同;路加是要以這有罪的女人對主的愛與法利賽人對主的愛相比。
 
「 三十兩 銀子」等於一年一位工人的工資。也等於一位女人積儲多年出嫁時所需用的所有香料。
 
「甚麼地方傳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約翰沒有這語句,只出現在馬太和馬可。如果按約翰的記錄,他特別提出馬利亞和猶大的行為,這讓我們清楚知道是指這行為所帶來對主的「犧牲/奉獻精神」。當然,我們也看見馬利亞對主耶穌的愛及對主耶穌所預言自己的死的信心。

拉撒路復活


約翰福音 111-57
 
  拉撒路的復活是第二至第十一章七個神蹟中最後一個神蹟。
 
  讓我們把神蹟的敘述分為四部份:
 
一.佈景(11:1-6):有人把消息傳給約旦河外的耶穌告訴他說他的朋友拉撒路病了。拉撒路是馬大和馬利亞的弟弟。馬利亞也就是那位用香膏高膏耶穌的女人(12:12:1-8)。從敘述可見耶穌與這家人交情甚深。
 
二.情節(11:7-37):等時候到了,耶穌就向門徒建議說到猶太去,也去伯大尼探望拉撒路。耶穌似乎有意拖延時間,等拉撒路死後的第四天,證明拉撒路真正的死了,耶穌才到伯大尼。馬大,後來馬利亞,出來迎接他。兩人與耶穌對談。耶穌要求去看拉撒路的墳墓。
 
三.解決的方法(11:38-44):耶穌吩咐人把墳墓前的石頭挪開,向天祈求,然後大聲喊叫拉撒路出來。拉撒路出來,還裹著布,耶穌叫他行走。拉撒路真的復活了,後來與耶穌一起吃飯(12:1-2)
 
四.意見:作者藉著這神蹟發揮某些神學意見。相信第二十五節是約翰福音第十一章的神學中心:「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這神學目的與較前的記述(5:25,28-29)一起說明:「死人要聽見上帝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可能初早期教會一向認為復活是末來的事。但是拉撒路的復活證明復活是「現在的」。
 
   另外,這神蹟是為了神的榮耀(11:4)。也考驗人的信心(11:26;45)。也因為這濃厚的神學目的而造成這長篇談話。並且指明生命與復活的權柄皆在耶穌手中(11:25)
 
  作者也有意指出雖然耶穌使拉撒路復活了,但是他本身的死越來越近──祭司長與法利賽聚集在公會要使計謀害耶穌(11:47,53)。當時猶太人也害怕如果眾人繼續相信耶穌,會引起羅馬官府的注意而藉此機會更嚴厲的統治猶大地(11:48)。猶太人甚至在耶路撒冷等候機會捉拿耶穌(11:57)

好牧人


約翰福音101-39
 
這談論的起因可以說是接續第九章的敘述而有。法利賽人把瞎子趕出去(9:34),但是耶穌作為好牧人而收留這瞎子(9:35)
 
談論也擁有多重的主題:「我是好牧人」,「我是羊的門」,耶穌要為羊(門徒)捨命,耶穌會帶領「另外的羊」來。這是約翰編寫談論的高明手法:在一個談論中有多重的主題。
 
「羊...門」寫出當時巴勒斯坦地的牧農情況。羊群是收藏在圍有欄干的羊圈內。每個羊圈都有門進入。羊圈也有「看門的」。把上帝形容為牧人是舊約的用語(23:1;80:2;40:11;31:9)。大衛或大衛式的彌賽亞也被形容為牧人(78:70-72;37:24;5:3)。新約也有多處把上帝/主基督形容為牧人(6:34;18:12-14;14:27;25:32;13:20;彼前2:25;5:4)
 
「自己的羊」有意說明圈內有些羊不屬於耶穌的。耶穌是指猶太人中有些羊(不信主的猶太人)不屬於自己;而學者相信「另外有羊」(10:16)是指信主的外邦人。可見約翰在此的目的是寫給外邦人。
 
「按著名」耶穌按自己的名呼召那些天父所交託給他的人(6:37,39; 17:6,9,24; 18:9 )。他們也聽從他的聲音,並跟從他(3:19-21)
 
「別處爬進去...是賊是強盜」不知是指誰?賣主的猶大被指為賊(12:6);巴拉巴是強盜(18:40)。一般的釋經學者認為這是指一些假先知。
 
「把羊領出來」這一個談話似乎有意回應民27:17-18的談話。註譯學者認為約翰有意以「彌賽亞的解經法」回應民27:17-18的預言/預表(6:34)。耶穌真正實現了民27:17-18所指的。

「就是門」這觀念是基督教的用語。天堂是由門進入的(28:17;78:23;1:51)。這樣的觀念常出現在新約(7:7,13;25:10;13:25;9:43,45,47)。耶穌是天堂的門也是基督教的特別用語。以下的談論(10:11),說由耶穌這門進入天堂的人要得生命。
 
「為羊捨命」一個新的觀念(10:15,17;13:37;15:13;約一3:16)。是一個耶穌受死的預言。
 
「是我自己捨的」福音書作者堅持說明耶穌是自己捨命而不是猶太人或羅馬王帝取他的命。羅馬史說錄耶穌是在提比流王帝時被判刑釘十架而死。
 
第十九至廿一節是這一段的結語,也是下段(22-42)談論的起因:耶穌到底是誰。他是否是被鬼附的人,或是瘋子,或是真先知(9:17),或是基督。從第七章至第十章,約翰所編輯的資料都是為了要說明耶穌是誰。
 
接下來的幾節(22-29),約翰再次拿起「羊與好牧人」的談論指責不信的猶太人。
 
「修殿節」是猶太人記念()獻殿的日子(公元前165)。那是因為羅馬大將安提阿哥(Antiochus Epiphanes)在當年褻瀆聖殿而需要再獻聖殿。是在十二月(冬天),慶祝長達八天。從前一章知道耶穌的行程是在住棚節(十月)(7:2,37)。因此耶穌留在耶路撒冷長達兩個月。符類福音中從來沒有記錄耶穌曾逗留耶路撒冷那麼長久。
 
「你若是基督」(參路22:67)相信這是真誠的問題。可見當時的猶太人並不能完全瞭解耶穌是誰。約翰福音中的彌賽亞仍然是「秘密」的,但也指明他的作為已足夠讓猶太人認識他是彌賽亞(6:69)。耶穌也直接的回答:把猶太人人當著是不聽他話的羊,而把門徒當著是聽他話的羊,並且跟從他。
 
「我與父原為一」通常是指關係上的合一(morally united)。指明耶穌所作所為完全與天父的旨意一樣(參約5:19-20)
 
「石頭...打他」(參可2:7)褻瀆上帝的罪(說僭妄的話或把自己當作上帝)是被石頭打死。猶太拉比亞巴呼(R.Abbahu AD 300)記錄說:如果有人向你說,我是上帝,他是說騙話;如果他說,我是人子,他將在末日後悔;如果他說,我升天,那他雖然說了,但是不會做得到。
 
「你們的律法」可見約翰是在與猶太教對話。把自己當著是代表基督教。
 
「我曾說你們是神」引用自詩82:6(七十士譯本)。一般的解釋是指以色列子民(上帝的子民)領受了律法(承受上帝道)而被形容為有神性(divine/elohim)。這段經文是要辦明如果聖經可以這樣把人指為上帝,那耶穌為何不可以呢。
 
  最後,約翰記述耶穌回到他出來傳道之地──約旦河邊──施洗約翰的地方。

以敘述詮釋法來看約翰福音9章1-41節


關於新文學詮釋的敘述詮釋法請參看本書導言「約翰福音與新文學詮釋」。
 
一.情節(Plot):就是一個敘述故事,當中情節多次出現衝突。大約可把敘述中情節分為七個:約9:1-5耶穌與門徒的談話、約9:6-7耶穌醫治和吩咐瞎子、約9:8-12瞎子與鄰舍的談話、約9:13-17瞎子與法利賽人的談話、約9:18-23猶太人與瞎子父母的談話、約9:24-34法利賽人第二次與瞎子對話、約9:35-39耶穌與瞎子談話。每一個情節都以一個引言來開始。每一個情節本身都含有一個中心內容。
 
二.人物(characters): 整個敘述中出現了多位不同的人物。耶穌的門徒、耶穌、瞎子、猶太人、瞎子的父母親、舊約的摩西也被引進來。明顯地,這些人物的活動構成整個情節。讀者也只 能從他們的活動和談話中來認識他們。敘述中各人物所代表的角色都被表達出來:瞎子雖然代表那被醫治者,但是他的瞎眼只是肉體上的缺陷,後來卻看見認識了耶 穌,與法利賽人對比,這些猶太人在認識耶穌上卻瞎了眼。瞎子的父母代表一些受制於傳統,害怕傳統的壓力,不願知道、懼怕認識耶穌的人。
 
  瞎子的鄰舍,雖然想認識耶穌,但是卻因謀種原因而失去這機會。
 
三.佈景(setting):佈景就是情節和人物的空間。「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在安息日」、「怕猶太人」、「趕出會堂」都屬於佈景資料。讀者必須去認識其中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比如,若猶太人被趕出會堂就不許參與社會性和宗教性的正常活動、且受人排斥、藐視。
 
四.意見(point of view): 敘述者的意見和企圖可以說是敘述文中唯一聲音,他也是那位控制整個局勢的人;我們只能從他所敘述的過程和意見中認識該段經文的意思。換句話說,敘述者就是 那位決定和導引讀者該如何反應敘述中的情節耐者。敘述者藉著多個「引言」把整個過程中每一個情節中心內容表達。當中「就看見了/能看見了」出現五次,「知 道/不知道」出現四次。
 
  敘述詮釋法繼續深入分析敘述文體的書寫形式(narrative style,也稱genre 法文意思是「文學形式」),大約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重複(repetition):一些情節和談話常被重複,比如約翰福音第九章多次重複瞎子的談話:「就看見了」(三次 約9:7,11,15, 然後「如今能看見了」(9:25)),「我不知道」(五次 約9:12,20,21,21,25)
 
二.省略(omission):敘述者常把讀者想要知道的情報省略了。瞎子一句「我不知道」,使讀者就無法知道瞎子的鄰舍到底有否認識耶穌。
 
三.談話(dialogue):通常敘述內有許多交談話被記述下來。比如瞎子與法利賽人的談話,耶穌與瞎子的談話,瞎子與鄰舍的談話,法利賽人與瞎子父母的談話等等。
 
四.諷刺(irony):「莫非你們也要作他的門徒麼?」(9:27),「難道我們也瞎了眼麼?」(9:40)都是一些諷刺語句。
 
五.明喻(simile)和隱喻(metaphor):「趁著白日...黑 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這是一個暗喻,指現在有機會就要行神蹟,不要等到黑夜/審判的時候來到才事奉上帝。「我是世上的光」也是一個暗喻指明耶穌的福音 將照亮人的內心,使人得救。「我從前是瞎眼的,如今能看見」「難道我們也瞎了眼麼」這些語句都是含有特別的屬靈意義。瞎眼可指看不見耶穌。
 
【結論】
 
藉著最後一個談話,把這醫治過程的目的帶出來:難道我們也瞎了眼麼?有意指出法利賽人的瞎眼,認不出耶穌是那彌賽亞。
 

瞎子看見


約翰福音91-41
 
  這是一個敘述,為要表明耶穌是世上的光,另外也有意指明法利賽人如何瞎了心眼看不見耶穌是彌賽亞,反而瞎子卻認識耶穌並相信衪。
 
  有學者認為第八章耶穌是世界的光擺在這章之後更為適合,因為瞎子得看見光,另外學者也認為耶穌醫治瞎子也配合下一章(第十章)耶穌為好牧人的談話。
 
  符類福音沒有記錄這事件,類似瞎子得醫治事件卻有記錄(8:22-26 ;10:46-52)
 
「是誰犯了罪」猶太教普遍相信疾病是由罪而來。死也因此由罪而來(18:20),過犯也必導致刑罰(89:33)。如果一個人一出世就瞎眼,猶太人就會認為罪是由父母承傳下來。耶穌對以上兩個意見都不接納,反而認為每件事的發生必有上帝的旨意。在此刻,耶穌甚至說上帝要在這瞎子身上行神蹟顯出榮耀來:就是說他將被醫治而顯出上帝的榮耀。
 
「趁著白日...黑夜將到」是基督徒的詞語。白日是指救恩的日子,作上帝的工是指相信基督。
 
「我是世上的光」詳細解釋見約8:12-20的註釋。這裡含有審判和拯救的意思:只有在白日(光中)才有拯救,黑然代表死亡(審判)
 
「起了紛爭」猶太人自己起了紛爭。爭論耶穌在安息日行神蹟,那衪應該是一個罪人。可是罪人又如何可以行神蹟呢「上帝也不聽罪人」(9:31)
 
「是先知」猶太人問瞎子這開你眼睛的是誰?瞎子的回答再次顯出當時的人深深相信舊約所預言的先知(18:15;4:5)要回來行神蹟。撒瑪利亞婦人也給與同樣的回答(4:19)
 
 
「趕出會堂」瞎子父母懼怕被趕出會堂。當時猶太人都害怕在社會上被隔絕。相信當時的法利賽人常以這樣的手法來要威脅當時不遵守他們教導的平民。也可見當時猶太人基督徒所要面對的社會壓力。普遍是三十天,嚴重的話則是終身。
 
「上帝對摩西說話」見出33:11。約翰以摩西與耶穌相比(6:32)。猶太人自認是摩西的門徒。
 
「我信,就拜耶穌」瞎子後來再次有機會遇見耶穌,並且認識衪是上帝的兒子。說明當時的基督徒也因為認識耶穌是上帝的兒子(3:16)而相信衪,並且拜/敬拜衪。約翰數次記錄耶穌宣告他是上帝的兒子(10:30),目的是叫人因信上帝的兒子而得生命(20:20)
 
「難道我們也瞎了眼麼?」相信這是基督徒的用語:屬靈的瞎眼。這瞎眼將引來許多罪惡。作者巧妙地指出猶太人雖然開著眼晴,但是卻看不見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結論】
 
約翰長篇大論地記述這件事,顯然目的並不只是耶穌行神蹟,而是要說明那瞎眼的人可以看見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反而那些開著眼晴的猶太人卻看不見。

世界的光


約翰福音 8:12-59
 
 
耶穌宣告他是世界的光。然後就是回答猶太人的問題。
 
「世界的光」有以下背景可供參考:
 
一.羅馬人對太陽的崇拜使他們對光有特別的愛好。有記錄說光是上帝的啟示,附有拯救作用。
 
二.希臘人也極重視光的觀念。把光當著是上帝。擁有啟示與拯救的功效。
 
三.猶太教或舊約,光是最初創造之物(1:3),但不是上帝。光與上帝的顯現關係密切(15:17)。光也是上帝指導人的媒介,與上帝的話有密切的關係:腳前的燈,路上的光(119:105)。主是人的光,是拯救(27:1)。拉比們把律法稱為人的光/(利未記 14:4),也同時含有審判的意義。
 
四.死海昆蘭文件中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的相爭可算是最顯著的談論。他們也提出光是生命的源頭(1QS 2-4)
 
五.在符類福音,光/燈常被用來作各類的談論。點燈放在高台上象徵耶穌或門徒的所作所為(見證)(這與約翰這一段的目的相似)。耶穌是照亮外邦人的光(2:32)。百姓看見了大光(4:16;9:1)
 
六.新約中也有多處談到光的現象(13:47;2:15;西1:12;5:8;彼前2:9)
 
相信約翰取用光來作談論並不是他獨有的觀念,是與當時或是當時教會中光的觀念密切。只是約翰比較注重光是審判(1:4)及拯救的意義。光也是見證(5:35)
 
「你的見證不真」舊約說一個人的見證並沒有效(35:30;17:6)。耶穌反駁猶太人說他有天父與他一起作見證(8:16)。所以符合律法所要求。約5:37耶穌說天父為他作見證。另外,耶穌也承認施洗約翰為他作見證(5:31)
 
「我不判斷人」是指耶穌在地上時不判斷人。
 
「你們的律法」(10:34)可見耶穌正在與猶太教對話。
 
「你的父在那裡」猶太人的誤會常引來耶穌乘機指正:只有認識耶穌才認識天父。「我與父原為一」(10:30)
 
「他的時候還沒有到」(2:4;7:30) 約翰直接的註明耶穌為什麼還不被捉而受迫害。約翰對這時間特別醒覺。他不只在每個記錄前「報時」,也見到他「報明」為什麼耶穌還沒有到受死的時間。時候還沒有到指耶穌被釘十架得榮耀的時候。
 
「又對他們說」是第二段談話的開始。
 
「我要去了」耶穌在預言他的死。猶太人卻誤會他的談話。
 
「下頭來的...上頭來的...屬世界...不屬世界」猶太人的觀念中把世界分為上下世界。上面/上頭的世界是屬靈的(西3:1),是上帝的居所,下面(並不是指地獄)的世界是屬於人的。
 
這也是基督徒的思想。但不像希臘人把下面世界的物體都當著是虛假(只是天上的反影)的。約翰的宇宙二元論直接表明是上、下兩層面。而這上下世界卻互相抗衡,就如耶穌與猶太人一般。
 
「你是誰」約翰福音中彌賽亞身份對猶太人來說仍然是「秘密」不顯露的(10:24)。耶穌不正面的回答,反而要求他們從他過去的談話中認識他的身份。
 
「舉起人子」人子被舉起來(3:14),指明耶穌釘在十架上被舉起來。就此世人才認識他是基督。
 
「沒有一件事是憑自己作的」(5:19-20)。說明耶穌與天父親密的關係,他所作的事都是遵照天父的旨意。
 
「有許多人信他」沒有指明是那些人。一般是指門徒(2:23; 7:31; 10:42; 12:11,42)
 
    「信他的猶太人」從接下來的經節才瞭解是指誰。就是那些「罪的奴僕」(8:34)、「心裡容不下耶穌道的人」(8:37)、「魔鬼的兒女」(8:44)、「說謊的」(8:55)
 
學者一般相信約翰使用的「信」分為兩種:一種是指信靠主耶穌的人,一般上希臘文用與格式(dative case, believe in)的信,另一種指普遍的相信,使用希臘文的目的格式(accusative case, believe towards)。這裡是屬於第二種類,就如約2:23指那班只是因為神蹟而相信衪的人。
 
「真理」在約翰福音一般是指福音(1:17),也另外指耶穌本人(14:6)。這裡含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是指那使人自由的福音,與罪的奴僕相比(8:34),另一方面是指耶穌,那叫人自由的天父的兒子(8:36)
 
「亞伯拉罕的後裔...從來沒有作過誰的奴僕」猶太人多次受過別國的統治:亞述、巴比倫、希臘、羅馬等。相信這裡是指猶太人作為亞伯拉罕子孫自大的心裡,認為在宗教上或屬靈上沒有受過別人的控制。
  
「你們若是亞伯拉罕的兒子...」猶太人相信他們不只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也藉外表的割禮認為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兒子(子孫的意思)。耶穌對亞伯拉罕的真子孫另有不同的解釋,認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必會「行亞伯拉罕所行的事」,是指道德上和屬靈的事,也就是對上帝的信靠和對上帝話語服從(8:43)。耶穌在此是指責他們不如亞伯拉罕一樣,服從接受上帝所差派的耶穌(8:42)。甚至想要殺害耶穌(8:40)。保羅也這樣解釋何為亞伯拉罕的真子孫(9:7;4:21-31)
 
「你們的父魔鬼」耶穌反過來指責這些猶太人為魔鬼的子孫。那是因為猶太人想要殺害耶穌,這是魔鬼的行為。魔鬼也是說謊者(約一2:22;3:4)

「你是撒瑪利亞人...是鬼附的」當神學的辯論失敗時,猶太人轉為人身攻擊。可能耶穌懷疑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所以說他是撒瑪利亞人,因為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常為誰是真正亞伯拉罕子孫而起爭論。猶太人常指責耶穌被鬼附(7:20; 8:52; 10:20)
 
「遵守我的道,就永遠不死」是因為耶穌有永生之道(6:68)。生命也在他那裡(11:25-26)
 
「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耶穌是指他的永恆性和先存性。猶太人覺得這是褻瀆上帝的話語(24:16),因此要用石頭打他。
 
這算是第二次在耶路撒冷的談話,導致耶穌與猶太人的過節更深。

行淫被拿的婦人


約翰福音8:1-12
 
  約翰福音唯一保存這敘述。它讓我們認識到耶穌一方面在尊重律法之下如何給那女人一個更改自新機會,另一方面如何突破當時的律法主義社會回答眾人的試探。
 
「清早又回到殿裡...」相信是耶穌受難前一個星期。他每日可能往返伯大尼和耶路撒冷之間,經過橄欖山(11:1,11,12,19,27)。就如一班文士,耶穌清早在外院吸引一批聽眾,講解教導關於律法的事。
 
「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猶太人領袖見耶穌在聖殿教訓時吸引許多人,故意把自己要處理的事帶到耶穌面前,為要試探他,看看他平時強調的慈悲如何執行。按照舊約律法(20:10;22:22),犯淫亂女子當被石頭打死。當時在羅馬統治之下,這刑法比較少執行。
 
捉拿犯淫亂者必然成雙,奇怪為何男的沒有被捉來。相信男的被跳脫了,或是猶太人對犯淫亂女人的偏見,專對付這女人。
 
不管耶穌如何回答:違反律法或是違反自身所強調的慈悲教導,都會給法利賽人和文士捉住把柄。想不到耶穌卻給與他們另一種的回答。
 
「在地上畫字」耶穌兩次在地上畫字。不知道在寫什麼?有寫者猜測是第一次是寫出出23:1b-2「不可與惡人連手妄作見証,不可隨眾行惡」,第二次寫出出23:7「當遠離虛假的事」。希伯來文字體可以在地上以美麗的形狀畫出來欣賞。
 
「你們中間誰沒有罪」耶穌是直接指向各人的良心,責問那些設計這陰謀欲試探耶穌的猶太人。他們這樣的動機已指控他們的行為,所一個個的離去。
 
「我也不定你的罪」應該指耶穌赦罪的宣告(2:5)。一方面給與這婦人特別的赦免,一方面希望她內心感恩以後不要再犯罪。
 
【結論】
 
並不是耶穌要逃避遵守律法,而是發現這班一向口裡高舉律法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卻躲藏在律法背後(一方面用律法來試探耶穌,另一方面雖為執行者,失去慈悲之心而喜歡用律法來審判犯法的人),耶穌看出他們這種假冒為善的行為。
 

住棚節時的談話


約翰福音 7:1-52
 
耶穌在加利利這“安全”區的事奉因住棚節的來臨而要到耶路撒冷去。這次是他的弟弟們為了要討好群眾或顯耀耶穌的能力而吩咐他上去。耶穌反對這樣的指示。一方面是他的時間不應受人的安排(2:4), 另一方面他不是為了要討好群眾。他後來還是上耶路撒冷,卻是暗暗去的。引起各人議論說:「他是好人或是迷惑人的」(7:12),因此開始了這一篇的談論。
 
    「這事以後」這是約翰開始記述一個事件的開頭語。(參約2:12;5:1; 6:1;7:1;19:28;21:1)。目的是要把這記述變成一個有意義的神學談話。次序在約翰福音中並不被遵守。
 
    「住棚節」(23:33-36,39-43;16:13-15) 是猶太人最大事慶祝的節日。長達七天。第一日及第八日是安息日。是在猶太月曆七月(西曆的九或十月)的十五至廿一日。也是收割後收藏的日子。特別到田地的帳棚中慶祝。男女載歌載舞。也是猶太人的掏水節和燈節。
 
    「耶穌的弟弟」曾在約2:12提起。太13:55說有雅各、約西、西門、猶大,還有多位妹妹。他們在此被歸類為「不信」的人中(3:21,31-35),或是屬世界的人(世人)。約翰常把不信與屬世界的歸為一談(約一2:15-16)。新約沒有記載他們何時信主。在初期教會,兩位弟弟,雅各與猶大,曾經是教會主要人物。耶穌不接納他們的指示,認為他的時間還沒有到,就如他回答馬利亞一樣(2:4)。他們要求耶穌如果是彌賽亞,應該選耶路撒冷這宗教中心去顯示他的名聲。這樣也可以討回離去門徒的信心(6:66)。耶穌的回答也清楚,他不是為要得從人來的榮耀,也不要人因神蹟來信任他。
 
    「眾人」或“群眾”被約翰指為一班介於耶穌與法利賽人之間的人。猶太人在此卻把他們當著是「不明白律法的」(7:49)
 
    「沒有人明明的講論他」可見猶太當局不只反對耶穌,也反對支持他的人。大家有話都不敢說。
 
【在耶路撒冷的爭論】
 
耶穌忽然間出現在耶路撒冷的聖殿附近並且教訓人。
 
    「沒 有學過」猶太人的老師必定要出自一個拉比學校。也只有在拉比學校的訓練裡才會引經據典的來講論。他們驚奇耶穌對聖經的能力。一般上,猶太人小孩子在家中從 母親處學習背誦聖經。長大後也在會堂或學堂學習認識律法或猶太文件。只有在拉比學校才有正統的釋經學學習。耶穌不像一般傳統的學習,必須承繼某拉比的學 說,卻說他的權威是從父上帝而來(7:29)
 
    「摩西傳律法...」這一段是解釋約5:47的談話。對猶太人來說,上帝的旨意是記載在摩西的律法裡。對耶穌來說,守律法與完成上帝的旨意是一樣的(7:17),不能認出耶穌的教訓,就是沒有守律法。
 
    「我作了一件事」相信是指約5:2-9耶穌在安息日醫病的神蹟。
 
    「安 息日行割禮」猶太人的小孩在第八日行割禮。如果是在安息日出世的話,那就應在下一個安息日行割禮。猶太律法是准許在安息日行割禮。因為割禮超越安息日。因 為亞伯拉罕行割禮先,而亞伯拉罕在摩西之前,也就是在律法之前,因此割禮是超越律法。耶穌卻用這理由來辯証他在安息日行神蹟(工作:約5:1醫好三十八年的病人)也可以。
 
    「基督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當時的猶太人都相信當彌賽亞來的時候世人起初不認識他(參以諾一書48:6)。約翰的目的是要說明猶太人認不出耶穌。或者並不是真正不知道,只是不願意接納(5:43)衪:「你們也知道我從哪裡來」。是父差子來(參約5:23)
 
    「時候還沒有到」是指耶穌受死及升天的時間。但是這個時間已經是「還有不多時」。
 
    「散住...的猶太人那裡去教訓希利尼人」散住(diaspora)是指當時散居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僑。約翰特別在此提出這事証明耶穌早已有了這心意要向他們傳福音。在初早期教會,散居各地的猶太僑民比較容易接受福音,因為他們的思想比較開放。
 
    「如經上所說...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不知指那一處的舊約。可能意引申8:15;55:1;12:3。之前與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中也提起活水(4:10-14)。這活水也是「聖靈」。猶太人也把聖靈稱為活水。「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並不是說約翰不承認聖靈早已存在,而是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認為聖靈的降下與工作是在耶穌升天以後。
 
    「那先知」(18:15;4:5-6;參徒3:22)是舊約所指那先知式的彌賽亞。
 
    「基督是...從大衛本鄉伯利恆出來的」見彌5:2;撒下7:11-14;89:4。我們相信約翰提出猶太人的說話是有意指他們的無知,因為耶穌就是在伯利恆誕生。猶太人就是固執不肯詳細尋出答案(7:52)。一些想去尋找答案的百姓也被指責(7:47),連尼哥底母也這樣被指責(7:51)。可見這班領袖的固執和成見。
 
【結論】
 
         從這談論中,我們看見耶穌在耶路撒冷所面對的反對。他的所行所為足已引起許多人肯謙卑要認識他。可是一班固執的官長領袖卻不願意接納傳統的改變。基督教與猶太教的爭鬧一直是約翰福音的主要談論。最後見到猶太教沒法接納基督教,或者說兩個應該完全分開。

門徒認信


6:59-71
 
  約翰加插了這一段談話,類似的認信經文可在符類福音找到(8:27-38;16:13-28;9:18-27),我們相信門徒曾有兩個不同期間的認信。
 
「迦百農會堂」說明是在會堂裡。相信當時會堂聚會容許這樣的對話。
 
「這話甚難」指耶穌的講解好難接受的意思。耶穌的談話常令當時的猶太人難接受,連衪的門徒也是如此。一些門徒因此離衪而去。這裡所指的門徒不應包括那十二位使徒。
 
耶穌的話難以被人接受有以下因素:
 
() 這些門徒對政治性的彌賽亞和神蹟更有興趣,因此聽不下那屬靈的彌賽亞;
 
() 他們只接受耶穌為約瑟的兒子,不能接受耶穌為天父差來的兒子(6:42)
 
() 不能接受耶穌大過摩西並衪賜從天而降的糧食。
 
「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是指耶穌所說的話是由那賜人生命的靈而出。聖靈賜生命是舊約的觀念(1:2;37:1)
 
「誰不信他,誰要賣他」耶穌一早看出有許多人不信他而離去(66),也提早讓其他信徒有這心裡準備。有學者(Carson, 299)認為這談話是在耶穌被釘一年前的踰越節。早在一年前耶穌已知道猶大要出賣衪。
 
「十二個門徒」此書第一次提到十二位使徒。可見這十二位使徒沒有跟隨那些離去的門徒。
 
「你有永生之道...你是上帝的聖者」彼得的認信有兩重:永生之道(就是63第所說的賜生命的話語),上帝的聖者。聖者(1:24;4:34)是舊約對聖潔之耶和華的稱呼(見以賽亞書6;12:6)
 
耶穌稱出賣衪的猶大為魔鬼。相信是指猶大的行為是魔鬼(8:44;13:2)的行為。
 

天上來的糧


6:22-59
 
無可否認,這談論是因為耶穌餵飽五千人而引起。談論目的是欲說明耶穌是生命的糧。這耶穌比舊約的摩西所提給曠野以色列人的糧食更真實。談論中參雜著許多述事,也加插了許多神學的註解。約可把這段經文分為四小段。
 
  這談論的真實性曾被質疑,許多聖禮派(sacramentarian)的神學家認為耶穌不可能那麼早就說明「聖餐」(Eucharist)的意義,而聖餐的神學必須等到有形的教會成立以後才真實開始。福音派學者回應說耶穌在此目的不是要設立聖餐,而是以這天上來的糧作為一個隱喻(metaphor),不只說明了摩西在曠野賜嗎哪這預表的實現,也隱喻地指明衪道成肉身和以後將會在教會出現的聖餐的關係。
 
6:22-29
 
這是談論的開始,直接提出及勸導不可依靠必壞的食物而是要尋求永生的食物。
 
「眾人...就上了船...找耶穌」因為耶穌已離開提比哩亞海(加利利湖因提比留王而命名)東岸而到西岸的迦百農去。門徒已經過去了。耶穌卻是由海面走過去(6:15-21)。迦百農可算是耶穌的「家鄉」(2:12),這篇談話是在迦百農的會堂說出(6:59)。沒法知道耶穌是何時到這會堂去。
 
「拉比」眾人仍然稱耶穌為拉比,雖然他們之前見過也嘗過衪的神蹟,並強逼衪作王(6:15)。可見眾人對耶穌的身份仍然混擾不清。
 
「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記號),乃是因喫餅得飽」可見群眾只看見神蹟的外表,而看不見神蹟的意義(significance)。餵飽五千人及行走水面的這兩個神蹟已顯在他們面前。群眾要求的是免費食物,就如撒瑪利亞婦人想要的是不必打水而得水喝。藉著這反應,耶穌與他們談永生的食物。
 
「永生的食物...就是人子」也就是基督本身。永生的食物是一個隱喻詞句,就如永生的水一樣(4:14)。相信使用人子這自稱是為了避免基督這含有政治性的名稱,免被群眾誤會,就如其他福音書的用法一樣。
 
「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這裡沒有解明是何時印證,一般的解釋是耶穌受洗時。
 
「我們當行甚麼...才算作上帝的工(複數)呢?...信上帝所差來的,這就是作上帝的工(單數)」約4:34已說出遵行上帝的旨意就是完成上帝的工。約翰使用「工作」(erga)與保羅所說的「工作」在語意上不相同。保羅是指遵守律法的工作。約翰用工作來表達信靠上帝並遵行衪的旨意。

6:30-40
 
群眾要求耶穌行神蹟好讓他們可以信任他。藉著眾人的要求,耶穌打開話題談論和比較摩西賜下的嗎哪與上帝賜下的人子為生命糧的談話。
 
「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喫過嗎哪」這是群眾提出來的神蹟。希望耶穌可以行比這更大的神蹟。也盼望耶穌是那位先知式的彌賽亞(18:15)。「嗎哪」(16;11:6;8:3;55:12;9:20;77:24)為以色列人在曠野所吃的食物。聖經常把嗎哪屬靈化。斐羅靈意解釋為靈魂的食物(L.A.III 169-176)。猶太文件說在末世嗎哪會再次降下來(Mekhilta Ex16:25;Eccle R.1:28)。陀拉(Torah律法)也是天上降下來的糧食。在此看見舊約嗎哪所引起「天上來的糧」的傳統都在猶太教及基督教中存留及發展。
 
「經上寫著說」不知引用自那節經文。最有可能是詩78:24,但是尼9:15;105:40也有類似的經文。
 
「真糧」這真糧賜給人生命。摩西雖然賜下天上的糧,但不會賜給人生命。這真糧才是「上帝的糧」或「生命的糧」(6:33,35,48,51)
 
「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們」群眾誤會了耶穌的意思。就如撒瑪利亞婦人一樣(4:15)。「信的人得永生,末日叫他復活」說明「信」的結果。
 
6:41-51
 
猶太人進一步反對耶穌。耶穌也繼續他的談話。並且進一步說明這真糧是他的肉。這裡含有獻祭的意義,因此很容易把這觀念與聖餐的意義合起來談論。
 
「私下談論」猶太人是因為耶穌只有普遍的家庭背景質疑他行神蹟的能力。耶穌得知到他們的談論而回答。
 
「若不是...父吸引人」指明人信基督完全是因為天父的感動和吸引。符類福音也似乎有相同的論調(10:23-27)。接下來的幾節重複了約6:31-40的談論。
 
「我的肉,為世人的生命所賜的」這是一個新觀念。這裡天上來的糧/生命的糧被解為是耶穌的肉。這使我們想起可14:22(26:26;22:19;林前1:24)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所說那餅就是他的身體。約6:53證實了這談論把天上降下的嗎哪,天上降下的生命糧(道成肉身)似乎有意與聖餐的觀念串起來了。可見當時教會所舉行的聖餐意義可追述至舊約的嗎哪。這肉使人吃了「永遠活著」,也可見聖餐含有使人不死(醫治)的意義。
 
6:52-59
 
    猶太人再次聽到「吃肉」觀念而驚奇。耶穌也進一步把「吃肉」的談論與喝血的觀念連合起來。
 
有兩個新觀念在這段談話中出現:
 
. 人子這稱號出現(6:27)。這說明人子是有血有肉的人-耶穌;
 
. 加上喝血這觀念。這些觀念都是隱喻性質的。巴勒特指出約翰有意在此進一步的談論聖餐的意義。另外,我們也見到約翰把聖餐的意義與「末日」觀念牽在一起(6:40)。不管怎樣,接受耶穌的肉和血,這兩樣加起來才是接受整個的「人子」。
 
「喫人子的肉」符類福音書用「我的身體」(14:22)而不是「肉」。相信約翰有意無意間引入這話題欲闡釋聖餐的意義,但是也有學者反對說約翰有如此的含意。
 
「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這句獻祭性意義的話多次出現(10:11,15;11:51-52;15:13;17:19;18:14)。這不出奇,因為耶穌已被認為是為世人的罪所獻的羔羊(1:29,36)
 
「猶太人彼此爭論」一方面是驚奇耶穌的肉如何可以喫,另一方面喝血是律法所禁止的。
 
「迦百農會堂」不知耶穌幾時來到這會堂。也不知誰邀請他上台教訓。通常小地方的會堂在安息日會邀請到來的拉比講解聖經。有學者說可能當天安息日的經文是出16章和賽54章,因此引起耶穌乘此機會講論天上來的糧的意義。
 
生命糧的談論停止在第59節。接下經節是關於門徒認信的意義。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