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2:12-50;可11:1-11;太21:1-11;路19:28-38)
按照符類福音的記載,耶穌留在耶路撒冷似乎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那時正是踰越節前的一個星期。這時有許多猶太人上到京城來過新年。約翰福音也有記錄耶穌進耶路撒冷這件事情。我們發現各福音書作者似乎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件事。約翰(約12:15)與馬太(太21:5)有意要指明這是印證舊約所說的彌賽亞王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亞9:9)。馬可卻指明耶穌特別的安排尋找驢駒,而約翰卻說是因為眾人拿著棕樹枝高喊和撒那,後來耶穌「得」了驢駒才騎上進城去。
約翰福音比較注重耶穌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因此看起來耶穌似乎不只是留在耶路撒冷一個星期,也多次上耶路撒冷去。耶穌進耶路撒冷的目的也明顯;就是耶穌是以色列的王,他所受的迎接儀式正配合他的身份。當然,約翰也附加了一個談論,就是當時門徒並不完全理解這件事的意義(約12:16)。
在還沒有敘述耶穌離別的談話和受難的事之前,約翰加插了多個談話(希臘人求見耶穌和耶穌為門徒洗腳)和一個工作的總結討論。
「耶穌得了一個驢駒」約翰沒有像符類福音般記述耶穌如何藉著預知的能力得到這匹驢駒。相信耶穌醫治拉撒路的能力(12:9-11)已足夠說明耶穌這樣的能力。
「驢駒」在原文是指一匹幼驢子(參亞9:9)。
「拿著棕樹枝...和散那...以列色王」王下9:13說明這是迎接王的儀式。「和散那」(原意是至高上帝拯救)按詩118:25是「求上帝拯救」的意思。住棚節猶太人在崇拜讚美時,手上會拿著棕枝喊「和散那」 或這樣歡迎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的人。約翰沒有記述當時的人也有用衣服舖在地上歡迎耶穌走過。
接下來約翰引用詩118:26。明顯的,使徒們也認為這是一個「彌賽亞的詩篇」,這裡有意說明耶穌就是那「彌賽亞」(路2:13,20)。約翰還特別引用亞9:9指明耶穌是那要來的以色列王。
「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相信這是指耶穌基督復活升天以後。
總而言之,這幾個舊約經文一起被引用目的是要指明耶穌就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不管門徒是否立刻明白這意義,或是「這些事門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穌得了榮耀以後,才想起這話是指著他寫的,並且眾人果然向他這樣行了」(約12:16)。馬太卻說「合城都驚動了」(太21:10)。這樣的事,也引起猶太人的懼怕(路19:39),因為這樣可能引起羅馬官府的注意。另外法利賽人甚至懼怕耶穌的名聲蓋過他們(約12:19)。耶穌的回答卻是獨特的,「石頭必要呼叫起來」也就是說不可能禁止人們這樣作。
相信在當時各人的腦海裡是盼望這榮耀的「彌賽亞」要來把他們從羅馬的統治下拯救出來。以上三個的舊約的引用極容易被人誤解認為這「彌賽亞」是一位政治性人物。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亞9:9也提到這一位騎驢進耶路撒冷的王是「謙謙和和的...向列國講和平」的王。可見當時的猶太人是因為長久受統治而只顧著盼望那政治性的彌賽亞。
外邦人求見耶穌的談話(約12:20-26)
當時有一些外邦希利尼人到耶路撒冷過節,見耶穌受眾人的擁戴,就藉著門徒求見耶穌。
「上來過節...希利尼人」這些都是當時猶太教的「門外進教者」(Proselytes of the Gate),即是接受猶太教的希臘人。他們可以在聖殿的外邦人院敬拜上帝。如哥尼流(徒10:1)或是埃提阿伯的太監(徒8:27)。當時的法利賽常嚴勵的要求這些外邦猶太教徒遵守律法和傳統。
「腓力」也就是耶穌所召的門徒(約1:44)。相信他會講希臘話而這些希利尼人找他要求見耶穌。另外一點,也看見約翰似乎有意表達耶穌早在耶路撒冷時已向外邦人傳福音。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說明耶穌的死,也就是「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將帶給這世界許多的生命。而愛自己生命的人(那些不肯跟從與服事主的(約12:26))便會失去生命,也失去上帝的尊重。
耶穌的禱告和預言受害(約12:27-36)
相信這是耶穌個人的禱告。
「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約翰沒有記錄耶穌在客西馬園的禱告,可是這個禱告的內容可以相比客西馬園的禱告(可14:36)。再次見到耶穌在受難前那人性的掙扎。可14:37以「杯」的觀念來表達耶穌所將遇到的苦難;可是耶穌卻是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這裡約翰表達耶穌的順服是願上帝得榮耀。
「這聲音不是為我」當時天上發出聲音。耶穌直接表明這聲音是為當時的人。
接著耶穌也說明他的死的意義:
(一) 叫世人受審判(不信的原故);
(二) 叫這「世界的王」被趕走(指撒旦攔阻耶穌上十架失敗了);
(三) 叫萬人歸衪(使萬人得救)。
「基督是永存的」彌賽亞是永存的是舊約的教導(詩89:36;110:4;賽9:7;但7:14)。當時的人卻誤會/不理解耶穌說「死」的含意。
「信從這光...光明之子」耶穌是這世界之光是約翰的主題(約1:5,7-9;8:12;9:5)。「光明之子」也是新約的觀念(路16:8;弗5:8)。
耶穌傳道的結語(約12:37-50)
「應驗以賽亞先知的話...」新約多次引用這以賽亞的預言來形容當時的猶太人如何接受耶穌的傳道(賽6:10;可4:12;太13;14;羅11:8)。目的是說明當時的猶太人,就如以賽亞時期的以色列人,雖然有許多清楚的指示或是神蹟(約12:37),還是不接受主耶穌。
「官長中有好些信他的」相信當時在耶路撒冷有一些公會成員相信耶穌,但是害怕猶太人社會的壓力而不敢公開承認。
耶穌的宣言(約12:44-50):這宣言(proclaimation)可分為六點:
(一) 相信耶穌亦即相信上帝。
(二) 看見耶穌等於看見上帝。
(三) 耶穌是光,信者住在光內,並得永生。
(四) 不信者定了自己的罪。
(五) 不信者在末日受審判。
(六) 不信者應無法推諉上帝話語的真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