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約拿書的神學

 
        約拿書要探究的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是上帝為何有時會向似乎不值得的人施予憐憫。民族主義似乎要受到壓制。約拿是希伯來人,而非以色列人(一9)。 他沒有理會那為了查明其國籍而發出的連串問題(一8-9)。書中沒有提及水手本身的種族。約拿傳達信息的對象稱為『尼尼微人』,而非『亞述人』。書中沒有任何地方直接提到以色列蒙揀選,或他們在救恩歷史中所佔的特殊位分。

        此外,本書也完全沒有提及亞述軍隊在歷史中所留下的種種罪孽,他們在古代近東可謂惡名昭著、聲名狼藉。正如書中沒有道出船主的名字,尼尼微王的名 字也無跡可尋。身份或國籍都不重要,重點反而在於百姓與上帝的關係。約拿書不是一個有關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故事,乃是有關上帝如何回應那些最初被認為不可能認罪悔改,但至終卻真心悔改的人。

    【上帝】

        上帝全然掌管了大自然的力量,祂本身卻並非大自然的一部分。海不是一個有位格的『神』,它只是受造物之一。耶和華可以使它發怒,又可以使它平靜(一 4、13、15)。祂可以興風作浪(一4),也可以驅走雲層,使烈日曝曬(四8),更可以利用從沙漠吹來的熱風來進行祂的計劃(四8)。

        祂可以差派深海的大魚(二1)或細小的蟲子(四7)來成就祂的旨意。只要祂想,祂就可以使一棵特別的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滿足祂計劃中的需要(四 6)。祂亦能夠操控人——甚至是從前不認識祂的人。一章15節指出是水手將約拿拋入海中的,但在二章4節卻認定那行動是出於耶和華。祂不僅是天上的上帝,還是滄海旱地的創造主(一9)。

        從創造教義得出的一個自然推論,就是創造者的最基本願望乃是保存而非奪去生命。祂對於那熙來攘往的大批百姓和牲畜可能遭到滅亡的命運,表現出深切的顧惜,因為祂同時是他們的造物主和護理者(四10-11)。

        人無法逃避這位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人甚至不能乘船出海,走到遙遠的彼岸,就是素來未曾聽見上帝話語的地方(一4;參賽六十六19)。約拿甚至不能躲在船上的底艙(一5)。船主在這裡找到約拿,而且更在無意間重複用了上帝最初呼召約拿時所說過的兩個字(『起來』,『呼喊』和『求告』乃同一字詞;一2、 6)。

        至高無上的耶和華甚至掌管了掣簽的結果,以致眾人得以認定約拿是災禍的根源(一7-10)。水手都知道上帝是至高的主宰,祂隨自己的意旨行事(一 14)。即使最頑梗的人,也不能抗拒祂。祂的旨意不會被人的專業知識,或是最大的決心所左右(一5、13)。人用唸咒或宗教儀式,也不能對上帝的行動產生絲毫影響。上帝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四2)。祂不願意任何人滅亡,反倒希望所有人得救。上帝在尼尼微城所 看的,是百姓的行為,而非他們的國籍(四10)。

    【人】

        在受造物之中,人是萬物之靈。以色列在宗教信仰方面沒有另一個選擇。但外邦人在遇到命懸一線的險境時,終究也會本能地作出一些與舊約最偉大的聖賢 相近似的敬虔表現。當他門經歷了死裡逃生,也會許願和獻上前所未有的敬虔。當他們一旦真心相信了上帝,用以描述他們的字彙,就正是昔日用在列祖亞伯拉罕身上 的同一字詞(三5;參創十五6)。本書的信息是上帝的揀選超越了人的國籍或種族。在人看為最不可能的地方,也可以找到上帝的百姓(三4-5)。

        信上帝的人可能想僭奪上帝揀選人的特權。約拿以為那些拜偶像的人,已經自動放棄了救恩(二9-10)。他也相信因為他虔誠地奉行某些宗教儀式,所以他得著救恩也是理所當然的。他當然沒有留意到,那些水手顯然是在聖靈的帶領下,同樣向上帝獻祭和許願(一16)。

        想靠行為來獲取救恩,似乎是人的天生傾向。水手一方面祈禱,一方面又把貨物拋入海中,還有掣簽、搖槳和盤問涉嫌惹禍的人(一5-13)。但到了最後,他們明白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人只要單純順服祂的旨意就可得救(一15)。

        道德標準約拿書並沒有斥責外邦人的拜偶像行為。書中把他們的罪形容為『行惡道』和『手中的強暴』(三8)。根據以賽亞書五十九章6至8節,他們的 罪能包括流無辜人的血和行種種不義的事。無論其罪狀所列的包括了甚麼,尼尼微人都早已知道自己犯了甚麼罪,也知道該如何處理這罪。先知約拿並沒有把有關信 仰方面的教導告訴他們。

        本書的一個要旨,乃在於指出生命是神聖的。縱然水手知道他們必須將約拿拋入大海,但他們仍擔心自己會流無辜人的血(一14)。換到另一個情況,當 人藉著掣簽來確認某人是給群體帶來禍患的那一位之後,負責審斷的人在肯定當中的過程並無出錯,就會馬上執行死刑。可是,我們在約拿書看見那些作審斷的人, 卻千方百計地避免執行死刑。在約拿書,不單從消極方面指出奪人生命是最後一著,更從積極方面表明人要設法採取行動去保存人的生命。

        聖經用了描述該隱發怒,以致動了殺機的措辭(創四5-6),來形容約拿因上帝饒了那大城一命,而大大發怒和不悅(四1-2)。上帝就像昔日回應該隱一 樣,質問約拿這樣發怒是否合乎情理(四3、9;創四6)。約拿亦像該隱一樣離開上帝的面(一3;創四16)。兩人均是往東邊走,為自己搭建了某些東西(四 5;創四16-17)。約拿一邊坐看尼尼微城將下場如何,一邊又極為高興(四6)。作者將描述該隱的措辭和風格用在約拿身上,顯然是把約拿那種漠視人類生 命價值的態度,視作等同於謀殺無疑。

    【救恩】

        救恩惟獨出於耶和華(二9)。上帝擁有至高的主權,祂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三十三19;羅九15)。別的先知會因為在承擔上帝託付他的呼召上有所偏 差,而有可能喪命(民二十二33;王上十二24);約拿則完全拒絕接受上帝的召命,其後還斥責上帝(一3,四2-3),彷彿是激怒上帝來殺他。然而,我們在書的結尾看見他仍然絲毫無損。

        對於上帝曾經宣告即將降罰殺滅的人,如果願意真心悔改,上帝似乎都會回心轉意,再次赦免他們(三4-10)。因此,本書可以被視為講解耶利米書十八章 7至10節的『米大示』(Midrash,譯註:猶太人的聖經註釋)。這幾節經文列明一個一般性的原則:任何國家若然在上帝定罪後真正悔改,將可逃避滅亡的 命運。約拿書正是這個原則的一個具體實例。

        在本書的開始,約拿似乎是個反例。這裡有一位耶和華的僕人、備受公認的先知,差點因為不聽從上帝的吩咐而進入鬼門關。他的背叛反映出人是多麼容易遠離上帝。我們在一章3節看見約拿接二連三地迅速作了五個行動。一切都似乎與上帝的吩咐背道而馳,讓先知得以啟程前往他施。

        只要一息尚存,求上帝拯救就永不太晚。正如約拿在失去知覺前的那一刻,記起這個道理,他的禱告就使他得著拯救(二1、6、8)。約拿和尼尼微人一樣,都是在九死一生的情況下獲得救恩的典型例子。

        凡是真心悔改的人,都必須像尼尼微王那樣,摘去一切表示個人權力的象徵,以及放棄自己生命的寶座,承認耶和華擁有我們生命的全部主權(三6)。有趣的是,本書沒有強調靠著信心而得救。三章10節反映出上帝看尼尼微人的行為,是出於他們對祂的信心(三5)。

 

約拿是否是宣教士

 

約拿是否宣教士?此問題的答案與「舊約是否有宣教」之看法有相當關係。H. Rzepkowski 就認為舊約中沒有宣教, 約拿書也不能算是宣教的書卷。 因此,嚴格而言,約拿不是一位宣教士。

近代著名宣教歷史上帝學家 D. Bosch也同意他的看法,認為約拿是被差派去宣講審判的道,不是傳講救恩,所以不是宣教士。舊約中只有一位宣教士,就是上帝。假如傳統宣教中對舊約宣教的定義是「上帝差派祂的子民超越地理、宗教或社會的界線,帶領別人來信耶和華」, 則舊約中沒有宣教的講法至少有幾方面的忽略及偏差。

    首先,約拿書的主題是圍繞著「以色列人對外邦人所肩負的福音使命」之討論,例如上帝的拯救、慈愛以及人的悔改等,這就是宣教宣講中最重要的信息。因為上帝的拯救與慈愛,不單臨到猶太人,也同樣藉著約拿的宣講而臨到尼尼微。

    再者,在約拿書中,上帝的慈愛是驅使祂對約拿的差遣,也是祂主權臨到以色列及外邦人,彰顯祂是全人類的主。全書處處說明祂是約拿宣教的推動者,種種出人意外的結果表明祂主權的成就。這就是今天宣教的動力。

    雖然約拿被差遣是要宣告審判的信息,但這並不否定他作為上帝信息傳遞者的角色。換句話說,他就是宣教士。因為當上帝在審判的時候,祂也預備了救恩,這就是宣教的基礎。 所以約拿既是先知,也是宣教士,他所宣告的雖然是審判的信息,實則是要讓尼尼微城的人得著悔改機會,領受上帝的救恩。換句話說,其宣講的果效就是使人歸向耶和華。這正正符合傳統對宣教的看法:宣教是要叫人認識這一位慈愛的救主,祂也是將要來審判全地的主。若只宣講上帝的慈愛而不宣講祂對罪的審判,就會使宣教事 業陷入普救主義的陷阱。我們不能因為約拿只宣講審判的信息而判定他不是宣教士。約拿所承擔的宣教使命,是跨越文化、地理、語言、種族、甚至道德觀念的使命,他不單要面對未知的將來,也要克服對尼尼微人文化生活習慣與罪性的批判所帶來之厭惡與排斥,而向他們傳講上帝的信息。

    因此,約拿是一位宣教士,他與今天千千萬萬的跨越文化之宣教士相同,蒙上帝呼召到異文化種族中宣講上帝的信息。事實上,宣教(Mission)一字的意義就是差遣。約拿是被上帝差遣去宣講上帝的信息,單就此而言,他就是宣教士。

 

經歷帶出信息

   約拿書注重先知的經歷。約拿與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有相像的地方。聖經描述這兩位先知的時候,都注重他們的事跡多於言論──藉著他們的事蹟,人們可以看見上帝的信息在他們生命中的彰顯。

    例如從約拿的經歷中,我們看到《浪子比喻》中(路十五11-32)兩個『浪子』的身份。約拿先是小浪子,他離家出走,遠離父上帝。但當他悔改歸來的時候,上帝就如慈父一般伸手歡迎他,並賜他原先的地位與工作(1-2章)。可惜的是,約拿後來卻成了那在家的大浪子──自以為義。當慈父不計前嫌,伸出手來接納浪子──尼尼微人回頭的時候,約拿不但不高興,反而因此對父親大大的不悅(4章)。

    他不理會尼尼微的死活,覺得他們根本不配得著慈父的恩惠,約拿準許自己回到上帝面前,蒙受上帝的憐憫,卻不容許尼尼微的人悔改歸向上帝。他看別人的罪債,卻忘記了自己亦是罪債得赦的人。他盯著別人眼中的刺,卻沒有看見自己眼中的梁木。他這種只許州官放火,卻不許百姓點燈的行為不是雙重標準嗎?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也自我為義,容不得別人的由壞變好,特別是某些方面被後來者居上時?求上帝給我們施洗約翰的「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的心胸。

 

約拿書要旨

 

一、要心存敬畏順服上帝(一9,14-16)

1‧上帝是忌邪公義的上帝(一2)上帝不容許罪惡的存在,因祂是聖潔公義的上帝,凡有罪者祂必按個人所行報應他(羅二6)。

2‧上帝是掌權的審判者,也是全人類全宇宙的審判者。祂不但審判選民,祂的審判權亦及於萬民(一2、羅三29)。

3‧祂是宇宙萬物的掌管者(一4)祂的權柄及於萬物,祂掌管大自然,連風和海也聽從祂(太八24-27)。

4‧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上帝(一3)。祂鑒察人的心,祂的眼目無處不在,人往那裡去躲避上帝的靈;人往那裡去逃避上帝的面(詩十七3、四十四21、百卅九1-12)。

約拿先知昧於自己的偏見與偏私,竟違命意欲逃往他施,他自以為躲至遙遙千里的外邦人之地即可順利地擺脫上帝。直至途中遭遇大風浪才從夢中驚醒,徹底的覺知人當心存敬畏順服上帝。我們反倒在那些原本不認識耶和華真神的外邦人身上,看見人們在純真而高尚的謙卑中敬畏求告上帝,並向上帝獻祭感恩。

「約拿」希伯來文原意為「鴿子」。上帝差他往罪惡之城尼尼微去傳警告時即對他寄以厚望,想必亦期待他能如鴿子般地馴良順服(太十16),善盡鴿子傳遞信息的天職(創八8-11)將上帝愛世人的好消息傳布於外邦。在其初次蒙召的任務中,顯然他未能名實相副地盡其先知職分,令人惋惜並引為戒。

上帝在聖工上的託付是我們的榮耀,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若甘心去做便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託付我了。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林後八11-12、林前九17、加六7)。

二、患難中當思想並歸向上帝(二1-9)

約拿受上帝管教落入大魚腹中,他自覺已無存活希望,於是真誠地向上帝認罪懇求。患難使人尋求上帝並懂得反省、思想,重新檢討人與上帝的關係。約拿在暗黑的魚腹中向上帝痛悔禱告,並感恩許願,足見其真切的悔改。遇患難的日子當思想,且要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誠心歸向上帝,向祂舉手禱告(傳七14,哀三40、41)。後來約拿蒙上帝憐憫,得以平安獲救,上岸後即往尼尼微完成上帝託付的工作。

三、真誠悔改免去災禍(三5/10)

尼尼微城的百姓聽見約拿的警告立刻相信,旋即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王亦下寶座脫下朝服,披麻座灰,且通令全國人畜禁食,百姓要切切求告上帝離開所行惡道。其悔改之真切實為罕見。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果然離開惡道,祂就免去了所要降的災(三10,耶十7/8),此亦顯見上帝的公義與慈愛。

四、上帝所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四9/10)

約拿因見上帝寬恕尼尼微人,便極其惱怒,可能因為他的預言落空而惱羞成怒,或因上帝寬容敵國首都而不悅。他不明白上帝的心意,竟因上帝的慈愛寬容而惱怒,殊不知上帝所懷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乃是賜平安的意念,是教人有指望的上帝,人若呼求禱告,祂就應允;人若專心尋求就必尋見(耶廿九11/13),因耶和華有恩惠有公義,我們的上帝以憐憫為懷(詩百十六5)。

 

約拿書的真實性

 

有些聖經學者主張約拿書為寓言文體,其故事內容並非歷史事實。並且書中所記載多件與自然理性相悖的故事,令人無法置信。但從下列陳述的理由可以教人相信本書所載內容確是歷史真實事件。

一、約拿書的記述形態是以聖經慣用的歷史寫實手法寫成,我們則以自然而單純的想法認同他的歷史性。而在古代的猶太人亦咸認約拿書為史實經卷。

二、書中記載人事時地有其真確的歷史背景。包括約拿的身世家鄉以及上帝藉著他所說的預言應驗(王下十四25,拿一1);另有提及當時北方的強國亞述的首都尼尼微,及其全城悔改認罪,都是當代真實的歷史事實。

三、耶穌曾引證約拿的事蹟。福音書中有三處經文,提及主耶穌引用約拿的事蹟(太十二38/41、十六4,路十一29/32),證明他認定約拿所經歷的神蹟以及尼尼微城的人悔改都是歷史事實。

四、憑信心相信上帝全能的作為。有關約拿書中幾件神超自然的作為,如上帝興起大浪平靜大浪;上帝安排大魚吞下約拿以使他獲救免葬身海底,並使他在魚腹中得到保全不至於死亡,而至終使他安然上岸;篦麻一日間長成,次日又枯槁,面對這些神蹟我們乃以單純的信心接受,而非藉著理性尋求證據與合理解說。因為在上帝凡事都能,於他並無難成的事(太十九26)。

約拿書與那鴻書中的上帝

 

先知那鴻在論到尼尼微的結局以前,先描述了許多上帝的特性:忌邪施報(鴻一2),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鴻一3),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鴻一7)。

先知約拿則用他的經歷來認識上帝。他本來以為上帝是可以逃避掉的(拿一3);他在對外邦船員作見證時說,上帝是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上帝(拿一9)。在魚腹中,約拿體會到上帝是聽禱告的上帝(拿二2、7),是憐愛人的主(拿二8),救恩只有從上帝而來(拿二9)。約拿知道上帝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拿四2)。

正因為他對上帝有這種體認,所以他不願意去傳講上帝的信息。後來證實約拿對上帝的認識是正確的,上帝因尼尼微人的悔改並未降下祂藉約拿所宣佈的災禍,結果亞述逐漸強盛,最後把約拿自己的國家北國以色列滅掉。不過在一百五十年後,亞述再度因其惡行遭到先知那鴻的責備,他們並無悔改之心,上帝的審判至終臨到。上帝的公義與慈愛,不論在那個時代、對那個民族,都是一樣的。

約拿和那鴻都是在服事中更加的認識上帝,而照約翰福音十七3所說,認識上帝就是永生。你所認識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你能夠在服事中更加認識上帝的心意嗎?

約拿書的內容

 

約拿書的信息主要是針對亞述大城尼尼微,但是約拿所傳講上帝的信息其實很短,只有一句話:「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

不像其他先知書的長篇大論。約拿書主要是用先知本身的經歷來述說上帝的心意。這是約拿書最大的特色。

約拿書的內容按其章節可分成四個大點:

1)逃避與管教(第一章):約拿逃避上帝,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故事。在你信仰 生活的經歷裡,曾經有逃避上帝的經驗嗎?當時你的感覺如何?結果又如何?約 拿的經驗告訴我們,上帝是無可逃避的。就像詩篇一卅九7~10所說,上帝是無所不在的。

2)祈禱與感恩(第二章):約拿本來以為自己命該絕了,不料卻還活著。他在魚腹裡感恩,同時祈求,也許願。他形容自己是「心裡發昏」。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當時有沒有想到上帝?

3)傳道與悔改(第三章):約拿傳的道很簡單,只是宣佈上帝審判的信息:再過四十天,尼尼微城就要傾覆了!沒想到他才走三分之一,城裡的人從上到下都悔改了。你的服事有沒有這樣的果效?如果有的話,你會有怎樣的心情?

4)發怒與受責(第四章):約拿遵守諾言,到尼尼微城傳道,他只是為了盡一份責任而已,並不希望他們悔改。亞述是以色列的敵人,約拿怕他們悔改,上帝會憐憫,不降所說的災;如此對以色列必然不利。但是上帝教導他體會上帝的心意、祂那憐愛人的心意。今天我們服事上帝,不但要完成上帝所託付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體會上帝的心意。上帝教導約拿,祂也會這樣教導我們。

 

2022年8月14日 星期日

約西亞王和先知戶勒大、西番雅、哈巴谷

 

1.約西亞王的出身

約西亞是瑪拿西王的孫子,亞們王的兒子。他作王的時候才八歲,母親名叫耶底大,是波斯加人亞大雅的女兒。他在耶路撒冷作王共三十一年。

2.約西亞王的重要事蹟

1)尋求上帝:

約西亞作王第八年還年幼(十六歲)時,就尋求上帝(代下卅四3)。可能他從小都在思考,有關於拜偶像、敬拜上帝的事,到底怎樣做才是正確,因為他的父王、祖父都拜偶像。你會不會有類似的困惑?當你的先人或四周圍的人都行一些不大正確的事時,你會不會提出質疑、仔細地思考,或是照樣做算了?你在幾歲時開始尋求上帝?

2)潔淨猶大地:

約西亞作王第十二年,猶大和耶路撒冷才得潔淨(代下卅四3)。他一定費了好大的工夫,才除掉猶大全地的邱壇、木偶、雕刻的像。不但在猶大,在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弗他利等各城,他也是照樣行。

3)修理聖殿、發現律法書:

約西亞王第十八年,王派書記沙番和史官約亞去辦修理耶和華殿的事。他們把從猶大和以色列全地收來修殿的銀子,託大祭司希勒家轉交耶和華殿的督工來辦成這件事。沒想到在修理聖殿時,發現了一本律法書。大祭司希勒家把這本律法書交給書記沙番,沙番再報告給國王。約西亞王聽見律法書上所寫的,就撕裂衣服,因為他知道以色列人歷代並未照律法書上所寫的去行,不知道會不會招來災禍,如律法書上所寫?

4)求問先知戶勒大:

約西亞王在發現律法書之後,很擔心書上所說的災禍會臨到猶大,於是請祭司希勒家和王的僕人們去求問耶和華。他們去找女先知戶勒大。戶勒大是掌管禮服沙龍的妻子。戶勒大轉達上帝的話說,這些災禍一定會臨到猶大,因為他們離棄上帝,向別神燒香。但是戶勒大也說,這些事不會在約西亞王在位的時候發生;約西亞王在上帝面前如此謙卑,他會平平安安地過世,不致於看見所降與猶大的災難。

5)與上帝立約:

約西亞王在得到律法書以後,招聚猶大和耶路撒冷眾長老來,把約書念給他們聽。接著,他站在王的地位上和上帝立約,要盡心盡性遵守上帝的誡命,也要使百姓服從這約。以一國之首,率領眾長老和百姓與上帝立約,是約西亞王最大的貢獻。

你或你的教會曾否表示願意與上帝立約?你感覺到自己與上帝有相屬的關係嗎?你是否遵照你所立的約而行?

6)拆毀伯特利的壇:

北國的開 國 君王耶羅波安為了鞏固國位,曾經在伯特利安放金牛犢,並且築壇獻祭。這件事被當時的神人責備,神人並且預言有一天大衛家的後裔約西亞將廢除壇與其祭司,並把人的骨頭燒在壇上(王上十三1~10)。

約西亞王果然在他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掉眾偶像時,也把伯特利的壇拆毀、焚燒,並把附近墳墓裡的骸骨燒在壇上、污穢壇,如同從前神人所言(王下廿三15~16)。

7)守逾越節:

約西亞王在作王第十八年時向耶和華守逾越節。他吩咐祭司和利未人各盡其職、各按班次來守節。歷代志下卅五18說,自從先知撒母耳以來,以色列中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以色列諸王也沒有守過。事實上,約西亞的曾祖父希西家也守過逾越節(歷代志下卅章),為什麼這裡會這樣說呢?可能約西亞王所做的比較特別,像他完全按律法書所說,在 正月十四日 宰逾越節的羊羔,希西家王則是在二月才守。希西家作王那一次的守節,祭司不夠用,眾人的預備也不充份。

8)英年早逝:

約西亞的復興與改革,給猶大帶來一線曙光。但是令人惋惜的是他卻在米吉多的戰役中被埃及王法老尼哥殺死。這次戰役本來是埃及想要去支援亞述王,因為亞述遭遇巴比倫的威脅,約西亞卻出兵攔阻埃及。埃及王曾經勸他少管閒事,他不聽,結果被法老王殺死。聖經說,約西亞「不聽從上帝藉尼哥之口所說的話」(代下卅五22)。

事實上,法老勸他時就曾說過,在這一件事上,上帝是與法老王同在的,叫約西亞不要干預上帝的事,免得被毀滅。約西亞大概是不相信上帝會藉外邦人的口向他說話吧,或者他不願意看到亞述的勢力再度復興,不希望埃及去幫助亞述。無論如何,他陣亡了,眾人都為他悲哀,耶利米也為他寫哀歌(代下卅五25)。

猶大復興的希望也隨之而去。

3.聖經對約西亞王的評價

約西亞是相當難得的一個王,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大衛所行的,不偏左右。列王紀下廿三25說,在約西亞以前沒有一個王像他這樣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一個王像他。

約西亞的改革,最大的特色是惟獨敬拜耶和華,並且把敬拜的事集中在耶路撒冷,這是律法書中申命記所規定的(申十二1~14),卻沒有一個王真正這樣推行。或許他們不知道要這樣做。

前面很多王雖然也有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卻都有這樣一個評論:「百姓仍在邱壇獻祭」。散在各處敬拜的缺點是容易走偏差而不自知。

約西亞推行集中敬拜這個政策,可以避免這樣的混亂。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據律法書。像約西亞這樣自幼尋求上帝,又盡心盡性盡力遵行上帝誡命的國王,實在不多見。

你願意有像約西亞王這樣的心志,尋求上帝並遵行祂的旨意嗎?如果你的父母尚未信主,而你能夠認識上帝,這是上帝的恩典。上帝在你身上一定有祂的美意,你願意尋求來遵行嗎?

4.先知西番雅

西番雅是約西亞王在位時做先知的,在列王紀或歷代志都沒有記載他和約西亞王有怎樣的交往、應對,只有在西番雅書裡提到他跟約西亞王有親戚關係,是希西家王的玄孫,比約西亞王高出一輩(番一1)。

西番雅的信息主要是針對猶大拜偶像來責備他們。他提到一個降災的日子,百姓要被擄掠。但是他也預言歸回的喜樂。為什麼他沒有稱讚約西亞王的改革呢?可能當他寫下這些信息時,約西亞還沒有開始改革,也有可能約西亞的改革並未真正深入民心。約西亞作王三十一年所做的一切,仍然無法挽回他父王所做的惡(王下廿三26~27)。

5.先知哈巴谷

先知哈巴谷可能是在約西亞王晚期時做先知,他眼見強暴的事,卻蒙上帝指示,上帝要興起更強暴的迦勒底人來懲罰祂的百姓。

哈巴谷向上帝提出許多疑問,最後終於能唱出信心的凱歌:「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三17~18)

你見過不能理解的世事嗎?你遭遇過十分惡劣的環境嗎?在這樣的時刻,你能否像哈巴谷一樣唱出信心的凱歌?

 

西番雅書之信息

 

西番雅書的信息可分成兩個部分:

 

一. 西番雅的信息是有關上帝的審判,這種審判的範圍是普世性的。他也看見世界本身要受審判。雖然他首先關心的是猶大和耶路撒冷,但他不能讓信息局限在當前的環境。近鄰的國家,包括非利士、摩押、和亞捫,必將受審判,而較遠的亞述和古實(指非洲的地區)等超級大國也必同遭厄運。藉著這些國際性審判的異象,說明了上帝的力量是宇宙性的。雖然先知發出一個簡短的呼召,要人悔改和歸向上帝(二3),但這不能當作他宣講的重點。西番雅不太像是一位社會改革者,而較像是看見異象的先知。

 

二. 先知的審判異象,被將來的希望異象所平衡。從猶大被毀壞的廢墟中,他期望餘下的選民能夠生存。在他審判信息之後,有一片亮光,雖然遙遠,卻是可以仰望得到。上帝的審判不會是一個休止符,儘管上帝恨惡邪惡,但祂的憐憫終必得勝。上帝最後必「默然愛你」(三17)。

 

要把西番雅這種有時明顯、有時隱祕的信息,轉變為一些適用於現代的字眼,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必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才能覺察他的重要性。在經過半世紀先知們的聲音靜默以後,西番雅站出來再一次宣告上帝的話語。按其內容來看,這不是一篇新奇的信息;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出現了一位敢於宣講這篇信息的人。可以想像,人們大都不願意聽西番雅這樣的說話。當我們聽到那些向猶大、或非利士、或亞捫、或埃提阿伯(即埃塞俄比亞)宣講的話,我們必須思考它們對我們的國家和世界的適切性。

 

西番雅書的內容架構

 

西番雅書只有三章,相信有一位編輯把先知所說的話編寫下來,也使這本書具備一種有條不紊的架構。

 

(甲)向猶大和耶路撒冷陳訴審判的話(一2-二3)。

 

(乙)先知向各外邦民族宣講上帝的話(二4-三8),並再一次提及耶路撒冷。

 

(丙)本書以應許在將來盼望的話作為結束(三9-20)。

 

書中有一些証據,說明先知傳講信息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並且是在一些宗教節期的期間。書中經常提到「耶和華的日子」,並把這個日子和獻祭聯繫在一起(一7,8),指出全國的大集會(二1),這些都暗示先知宣講是在聖殿裏,並且正在慶祝重大的節期。這些節期的本質是要記念上帝和帶來希望,但西番雅卻藉這個機會指出:當耶和華的日子來臨時,真實的情況會多麼悲哀。

 

好像其他先知書,西番雅的信息也是以詩歌形式發表的。按文學角度,它雖非很美的詩集,但是它的意象是強而有力和生動的。

 

 

以東與以色列

 

俄巴底亞書是針對以東的,在探討俄巴底亞書之前,我們要先來看以東和以色列的關係。

以東是以掃的別名,意思是「紅色」。以掃是以色列的祖先雅各的孿生哥哥,他以一碗紅豆湯出賣長子的名份,而得到以東這個名字(創廿五27~34)。希伯來書的作者把以掃當做貪戀世俗、失去蒙恩機會的象徵(來十二16~17)。有人因此怪罪那碗紅豆湯,其實世俗的東西本無所謂好壞,端看人怎樣看待和使用。

雅各因為搶走以掃的祝福,和以掃有一段仇,以掃甚至想要殺他。後來兄弟兩人雖然和好,相安無事(創廿七41~45,卅二~卅三章),他們的後代卻未修好。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路過以東地,想要借道而行,以東人不肯,甚至還要出來攻擊以色列人(民廿14~21)。上帝吩咐以色列人不可與以東爭戰,也不可搶奪他們的地;以色列人因此繞道而行(申二1~8)。

以東人所居住的西珥山是一個山脈地帶,斷崖如鋸,矮叢亂生,不過肥沃之山谷也不少。它位於猶大東南方,分佈在死海之南到亞迦巴灣一帶,原屬何利人所有(創卅六20),後來以東人佔領該地而居住(申二12)。何利的原意就是「岩穴居者」,而西珥的原意是多毛的、暴烈的、粗獷的;恰好以東的祖先以掃也是多毛或暴烈的意思。

以東的首都是彼特拉(Petra,在耶利米書四十九13譯成波斯拉),它是個依山岩而建之城,地勢奇特險要,其天然保障,叫敵人極難進攻,使居住在內的人不愁外患。以東其他重要的城市有布斯拉(Bozrah)、提幔(Teman,看耶利米書四十九7)、以他拉(申二8;王下十四22)、以旬迦別(申二8)、西拉(王下十四7)等。

早在以色列的君王制度尚未成立以前,以 東就有 君王治理他們了(創卅六31~43;代上一43~54)。以色列的第一個君王掃羅曾經與以東人爭戰而得勝(撒上十四47),有些以東人就被收編在掃羅的軍隊裡。大衛被掃羅追殺逃難時,向掃羅告密並殺挪伯城祭司八十五人的多益就是以東人(撒上廿一7,廿二9~19)。

大衛當王以後,大大戰勝以東,並且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撒下八13~14)。列王紀上十一14~22記載大衛王的元帥約押,在以東地住了六個月,把以東的男丁都殺光了。只有以東王室的後裔哈達和一些人逃往埃及避難。在所羅門晚年,哈達成為以色列的外患。

南國猶大王約沙法時期,以東曾經聯合摩押和亞捫一起進攻猶大,結果在約沙法王禁食祈禱之下,他們自相殘殺,猶大人不戰而勝(代下廿1~30)。約沙法王因此得以利用以東南邊、亞迦巴灣北端的以旬迦別港來製造船隻,準備遠航。不過這個計劃卻因與北國以色列王亞哈謝合作,未得上帝喜悅而不得成就(代下廿35~37)。我們所策劃的,不論是在教會的事奉,或是工作上的計劃,如果蒙上帝喜悅,有上帝幫助,一定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地,若未蒙上帝喜悅,就會徒勞無功。你有這樣的體會嗎?

約沙法王的時代,以東沒有王,只有總督治理(王上廿二47)。它臣服於猶大,當猶大和以色列聯軍攻打摩押王米沙時,它也隨行(王下三4~27)。但是當約沙法的兒子約蘭做王時,以東背叛猶大,在撒益圍困猶大軍隊,猶大潰敗,以東從此脫離猶大的管轄(王下八20~22;代下廿一8~10)。

猶大王亞瑪謝曾經在鹽谷擊殺以東人一萬(王下十四7),並且把西珥的神像帶回叩拜,惹上帝發怒(代下廿五11~16);他的兒子亞撒利雅,亦即烏西雅王,

曾經收回以他拉(王下十四22)。亞哈斯王時期,猶大遭到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比加聯軍之圍攻,以東也來趁火打劫,擄去一些人(代下廿八1~17)。亞哈斯王求助於亞述,猶大雖未被亞蘭和以色列聯軍所勝,以他拉城卻又落入以東的版圖(王下十六6)。

耶路撒冷淪陷時,以東人幸災樂禍地希望它毀滅(詩一卅七7)。猶大滅亡以後,有一些以東人搬到猶大南方居住。以東地在公元前第五世紀時,落入阿拉伯人的手中。公元前第三世紀,以東終被阿拉伯族的納巴提人所滅。有一些以東人繼續流亡到猶大南方,他們居住在稱為以土買的地方。瑪迦比王朝時期,許爾堪(John Hyrcanus)戰勝他們,強迫他們接受割禮。公元前47年,猶流該撒任命以土買人安提帕做猶大省的總督,他的兒子希律接續他做猶大的統治者。以土買人就是以東人。

公元70年猶太人起來反抗羅馬,以土買人也參與其中。當羅馬將軍提多攻陷耶路撒冷時,以土買人也遭受同樣的命運,被消滅。從此,以東就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照先知所預言的,以色列還有恢復的希望,以東卻永遠斷絕(俄10節)。

綜合以上,以東和以色列人都有一樣的祖先。他們的先祖以掃和雅各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雙生子。他們是鄰國,所以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關係。他們敬拜一樣的上帝,在宗教上也算是同胞。上帝曾經吩咐以色列人,不可憎惡以東人,因為他們是兄弟(申廿三7)。不過,他們也都一樣,曾經落入拜偶像的陷阱(代下廿五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