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加拉太書寫作地點


   保羅此信是寫給加拉太人的;但對於他們所居之地,則眾議不一,因為「加拉太」一詞有兩個不同的意思。一方面用以描述一個省份,南界小亞細亞南部的旁非利 亞,向北伸展至北海岸的本都邊境;另一方面也是指該省北方的地區,那裏的居民來自高盧。因此「加拉太」可以指地理上的北部地區或整個省份。要確定保羅筆下 的「加拉太」一詞之義並不容易。

    歷 來有兩派意見,一個看法認為該詞是地理名稱,故應解釋為:保羅去信北方一些教會(北加拉太說法);若此「加拉太」屬政治名稱,那麼收信者便是保羅在第一次 宣教旅程於南加拉太設立的教會(南加拉太說法)。這問題看似不甚重要,但其結論足以影響寫作年代,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與 書信的背景和目的有關,故此必須綜覽兩方面的意見。

  直至二十世紀,似乎無人反對保羅此信的對象是該省北方地域的居民。這意見與該名稱的最初用法相同。因為加拉太省到主前25年才成立,但之前北部已住有加拉太人。此解釋十分合理,設想該地南方人理該也不大願意輕易接受「加拉太人」這個稱謂。所以當日人們一聽見這詞,即聯想起北方的加拉太人。

  路加在使徒行傳書寫地名時,習慣用地理名稱,而不用政治稱謂。例如稱路司得和特庇為呂高尼的城市,而非加拉太的城市。因此使徒行傳十六章6節和十八章 23節兩處所述的呂弗家和加拉太,是指保羅走過北方的地區。該區有3個主要城鎮,即安塞拉、塔維暗和別西諾斯,照此推想保羅必定已在當地建立教會。可是事情並不如表面那麼簡單,因為路加敘述保羅行程時也偶用政治性的地名,譬如說到聖靈阻止保羅和西拉進入亞西亞和庇推尼(徒十六67),即可見這一點,這事件的記錄與提及加拉太的經文有相連關係,故此在作出結論前,得留意這點。

  按地圖顯示,若保羅等人不能進入亞西亞和庇推尼,他們很自然會到加拉太北部,雖然要繞道而行,仍是可能的。若能證實有教會在該地成立,則此說更有說服力。

  另一常見的論點是高盧人以性情易變著名,可解釋為何他們這麼快背離保羅傳講的福音(參一6)。這點頗有趣,但無人能肯定這種反應不會出於南方人。

  有人質疑這北加拉太的傳統說法,他們提出,雖然路加愛用地理名稱,但保羅卻喜用政治名稱來劃分各地的教會。本信中他提及猶太的基督教會(一22),另一處卻稱之為「亞西亞的眾教會」(林前十六19)。又某幾次說到馬其頓(例:林後八1,九2;帖前四10)和亞該亞(林前十六15;林後一1)的信徒,而上述兩者都在羅馬書十五章26節、哥林多後書九章2節和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7節並論。這似乎是保羅的一貫習慣,在這情況之下一封寄給加拉太人的書信會給加拉太省所有教會傳閱。

  支持南加拉太說法的人不贊成南方人會抗拒「加拉太人」這個稱謂,因為要稱呼這地的人,除了這稱呼之外沒有其他名字可用。加拉太書裏有一個頗有力的證據:保羅在信中曾說他首次向加拉太人佈道是由於生病(加四13),從地圖(特別是立體的地圖)可見北行路線全是峭壁峻嶺,很難叫人相信一個病人會嘗試行走該路程。南方旅途則較短,也沒有那麼危險,正合南加拉太的說法。

  另一個支持南加拉太說法的論點是:假設使徒行傳二十章4節所載伴隨保羅赴耶路撒冷的人,就是支援猶太地貧窮教會的眾教會所差派之代表。如這推測正確,則可見北部並無代表,而該猶和提摩太均來自南方。假若使徒行傳中的名單清楚提及籌款一事,此論點便更有說服力。

  最後一點,是信中有3次提及巴拿巴(二1913),表示讀者認識他;而根據使徒行傳,巴拿巴只在第一次宣教旅程與保羅同行。

  要達成結論並不容易,但南加拉太說法比舊說稍勝。

加拉太書寫作之時間


約於主後49年,保羅完成第一次外出佈道的工作,要回敘利亞的安提阿途中。因為於約主後50年時,為了割禮的問題,保羅和其他同工,到了耶路撒冷,與眾使徒、長老們開會討論,最後的決議相當清楚(徒十五2429)。
 
而加拉太書主要是分辨割禮之問題,若是寫於主後50年之後,保羅可像在其他地方,直接宣讀讓項決議(參徒十五30、十六45)即可堵住那些奉割禮之人的口,但在本書均未提起該項決議,故由此判斷加拉太書寫作於主後49年間,保羅寫了此封信,勸誡加拉太地區的信徒。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耶穌呼召門徒


約翰並沒有詳細記錄耶穌受洗的事(3:21-22;3:13-17;1:9-11),但是卻有提起耶穌受洗時聖靈降臨的情形(1:32-34)
 
使徒約翰也說出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的真正含意,就是這証明了他是上帝的兒子(1:34)。不知約翰如何知道這含意,在符類福音是有天裂開發出聲音,指明這是上帝的愛子,相信約翰是聽見天裂開的聲音。
 
關於耶穌呼召門徒(1:35-51;4:18-22;1:16-20;5:1-11)的事件,馬太和馬可的記錄一致。路加和約翰的記錄不能與馬太馬可的記錄相容。引起學者建議說可能有數次不同的呼召。
 
【情節】
 
符類福音描述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一班在海邊打漁的年青人,就向他們招呼,就那麼簡單,沒有任何背景因素。
 
約翰描述施洗約翰看見耶穌走過,見証耶穌,隨後就有施洗約翰的門徒跟從耶穌去了。
 
這記述讓我們看見門徒當時不只是約翰的門徒,也指出門徒是經過約翰的見証清楚知道耶穌是誰才跟從他。
 
【人物】
 
 
按照馬太和馬可,有四位門徒。彼得和安得烈(兄弟),雅各和約翰(兄弟)
 
路加只提說彼得,雅各,約翰。
 
約翰卻提起彼得(或磯法),安得烈,一位不知名的門徒(相信是約翰自己,見約19:26;21:7),腓力,拿但業。腓力是十二使徒之一。許多學者認為拿但業就是巴多羅買(3:18)
 
【佈景】
 
關於呼召的情況,各記錄也不相同。馬可和馬太的一致。路加的記述似乎是屬於一個詳細的版本。
 
路加的記述也和約21:1-14的相似,或是與可3:7-9; 4:1相似。我們相信這是兩個不同的記述。馬可沒有說明門徒先前是否認識耶穌。路加說明門徒是聽了福音後才接受耶穌的呼召。約翰描述門徒是因為施洗約翰的見証而跟從主,或是耶穌的呼召(1:43),或是因為耶穌的神蹟(1:49)
 
【呼召的內容】
 
馬可(或馬太)是「得人如得魚」。
 
路加的是「得人」。
 
約翰是因為門徒認識耶穌是「上帝的羔羊」,「遇見彌賽亞了」,「你是上帝的兒子」,「以色列人的王」。門徒都是「來,跟從」耶穌(1:37)。跟 從一位 老師(拉比, 1:38)作為門徒是當時猶太人學生跟從法利賽人拉比求學的形式。
 
這約翰的敘述似乎是有意告訴讀者這些門徒一早是屬於施洗約翰的,後來才藉著施洗約翰的「見証」而跟從耶穌。好像有意告訴我們施洗約翰的見証是有效的,而跟從耶穌是更加值得的。一般上學者相信這次是最起初的呼召和跟從。
 
另外,讓我們發現約翰慣常的翻譯一些名詞(1:38,41,42;9:7;20:16),彌賽亞在希伯來文是"受膏者", 基督是"救主"(4:25)
 
「你們要甚麼」布特曼指任何人到耶穌面前必須先問自己這問題。相信是使徒約翰有意如此編寫,提出這特別的問題,要求當時的信徒也作如此的反應。
「拿但業」不在十二使徒之列,但是他後來出現於加利利海邊一群門徒中(21:2)
 
「摩西在律法[摩西五經,申18:15-19]上所寫的,和眾先知[先知書]所記的」就是彌賽亞。當時的猶太人對這彌賽亞存有極大的盼望,也深信這預言的人物會在末世或猶太人最需要的時候到來拯救他們,建立猶太人的理想國度。
 
「真以色列人」是真正遵守摩西律法的猶太人。也形容拿但業為「心裡沒有詭詐的人」(32:2)。這是指一個上帝接納的人,指雅各的後裔,不參與罪惡的事(27:35)。這裡提出耶穌預知的能力。
 
「在無花果樹底下」可能象徵和平和繁榮(王下5:5),真正的行為是在那裡閱讀和默想律法書。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在默想中肯定彌賽亞的到來而得著安慰。耶穌正知道他的默想,因此向他顯出他所等待的彌亞已到來了。
 
「我實實在在[amen, amen]的告訴你...」是約翰專用的詞句,共25次。意思是“真實的”。
 
「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是引用雅各所見的異象(28:12)。這裡“人子”代替了“天梯”。「人子」在當時猶太啟示文學中的意義是一位“神性”般人物(7: 13f f), 在末世衪要從天降臨, 也要得榮耀。約翰目的是要說明基督是天與地之間的媒介,把天上的福氣帶給地上的人類。
 
「是以色列的王」是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稱呼。耶穌不喜歡使用這稱呼是為了避免引起猶太百姓的政治要求。耶穌曾承認他是那應許的王,但是衪的國度並不在這地上(18:36)

門徒們之見證


「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他們說:『拉比,在那裡住?』(拉比翻出來,就是夫子。)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祂在那裡住,這一天便與祂同住,那時約有申正了。」
 
主耶穌對跟從從祂的兩個門徒頭一句話,就是問說:「你們要甚麼?」
 
這意思就是,你們跟從我,是單要我自己呢?還是我之外的甚麼?
 
是的,主今天對於我們每一個跟隨祂的人,也同樣的問這個問題。但願我們都像那二個門徒答覆說:「你在那裡住」,只要與主同住,而不要主之外的一切。
 
這兩個門徒因著「跟從了耶穌」,主耶穌基督的教會,竟從這兩個門徒,展開「得人如魚」,引人歸主的大使命。
 
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
 
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
 
施洗約翰為主所作見證,是根據上帝的啟示。門徒們為主所作見證,是根據他們的親身經歷。
 
教會是一代過一代,一直傳下來的。一個救一個,基督徒人人傳福音,在新約聖經裡,這是聖靈用來興旺教會的妙方。安得烈和彼得是同胞兄弟,但他們不像雅各約翰兩兄弟那樣齊名。許多人只知道彼得,不知道他的兄弟安得烈,更不知道彼得認識主,是由安得烈帶領的。
 
安 得烈是個喜歡領人認識主的人,聖經中三次提到他,都是提他怎樣把人帶到主面前。他一得救就領哥哥西門去見耶穌,人在信主的第一天就立刻救人,那是一個很大 的祝福。西門到了耶穌那裡,耶穌另外給他起一個名字,磯法就是彼得,是石頭的意思。彼得開始是一塊頑石,始終不捨自己的劣根性;後來卻成為磐石,對主有超 然的認識,他也是一塊活石,建造教會靈宮的基石之一。
 
「又 次日,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見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罷。』這腓力是伯賽大人,和安得烈、彼得同城。腓力找著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上所寫 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麼?』腓力說:『你來看。』」
 
腓力之所以與主相遇,可能是由於他的同鄉朋友彼得和安得烈引領的緣故。腓力不但熟識舊約聖經,也是素常留心考察先知預言的人。他不以認識耶穌為己足,還立刻找著拿但業,把耶穌介紹給他。雖遭拿但業拒絕,卻心平氣和地對他說:「你來看。」
 
腓力讓拿但業親自認識耶穌。
 
「耶穌看見拿但業來,就指著他說,看哪!這是個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
 
拿但業對耶穌說:「你從那裡知道我呢?」
 
耶穌回答說:「腓力還沒有招呼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
 
拿但業在無花果樹下祈禱,他所祈求的,正是彌賽亞的降臨。他心眼打開,對耶穌說:「拉比,你是上帝的兒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拿但業因著耶穌基督的引導,接受了祂為彌賽亞而得到上帝的救贖之恩典。
 

施洗約翰最後的見証


3:22-36
 
「耶穌...施洗」只有約翰福音記錄耶穌“施洗”。約4:2指明耶穌並沒不是親自施洗,而是他的門徒施洗。約翰如此記錄相信目的是要說耶穌也授洗禮。有意為初早期教會中的洗禮解釋,說耶穌在生前也授洗禮。雖然這裡是要指許多人都跑去耶穌那裡受洗,但是施洗約翰並不因此而不高興,反而是欣然接受這報告。
 
在符類福音,路加和馬可似乎要說明約翰(代表舊約時代)的事奉工作須要停止以後(約翰下監)耶穌(代表新約的開始)才出來工作。
 
「約翰的門徒」學者們相信施洗約翰如當時的拉比,也收授一班門徒。約1:40可見安得烈和本書作者(約翰)曾跟隨施洗約翰。我們極難肯定是否在初早期教會猶太人的圈子裡另有許多施洗約翰的門徒。
 
「若不是從天上賜的,人就不能得甚麼」這是一般的認識,也應用在彼拉多身上(19:11)
 
「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施洗約翰以此比喻來表達他與耶穌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施洗約翰作為新郎的朋友應該為他所服侍的新郎耶穌而高興。這比喻多次被舊約(62:4-5;2:2;2:16-20)及新約(2:19;林後11:2;5:25-27;21:2,9;22:17)取來應用。
 
 
「他必興旺,我必衰微」施洗約翰願意謙卑地接受這事實。
 
【約3:31-36
 
學者一般認為這一段經文,就如約3:16-21,是作者本人的反省。這兩個關於基督的反省目的是要指明基督的見証或啟示超越施洗約翰或任何先知的見証。因為基督是「從天上來的」,因此在萬有之上。
 
「沒有人領受他的見証」耶穌被以色列人拒絕是這卷書的信息(1:5,10-13)
 
「印上印」可指安全穩妥(27:66),封密(22:10),或印証(6:27)。這裡應指印証。
 
「上帝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猶太人相信上帝賜給不同先知各有不同限量的靈來講預言。基督的靈是沒有限量的,也說明上帝透過他的啟示是完全的。
 
「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是因為他與上帝的救贖斷絕了,必須等候那末世的審判。
 
路加福音(7:18-30)及馬可福音(6:14-29)均有記錄施洗約翰最後的事蹟,可見初早期教會對他的記錄看為重要。
 
【結論】
 
施洗約翰,作為舊約傳統裡最後和最大的一位先知(7:28),清楚他的身份和應該扮演的角色,在耶穌出現後,願意謙卑接受自己的功用並退下這歷史的舞台。

施洗約翰的見証


1:19-28
 
四卷福音書都一致認為福音的“前奏”(prelude)是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初早期教會也肯定這看見(10:37)。約翰的工作有二大特色︰他應驗了舊約先知預言;他也以先知身份預言彌賽亞的來臨。
 
「約翰所作的見証...」約翰福音並無記錄施洗約翰的背景,相信約翰只是注重施洗約翰為耶穌所作的見証。我們只有從符類福音書認識施洗約翰的背景:路3:1-6描述施洗約翰是在該撒提庇留(Tiberius)在位十五年時(應該是公元29)出來事奉。如果耶穌出生於公元前4年,這樣施洗約翰或是耶穌當時應該是33歲。路加還特別指出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的兒子...話臨到他」
 
就如舊約先知開始事奉時的記述一樣(1:1;1:1;1:1),都是有上帝的印証。這是猶太人接納先知身份的印証。可見施洗約翰是被初早期教會接納為一位先知。施洗約翰的裝份如同以利亞(1:6;3:4;王下1:8)。他吃蝗蟲和野蜜,這不只是曠野的食物,也說明他是一位不吃肉類的虔誠人。
 
約翰福音不像符類福音使用「傳講」也就是“講道”來形容施洗約翰的工作。耶穌和門徒的宣講也用同一個字眼來形容(4:18,44; 8:1,39; 9:2; 12:3; 24:47),反而用「見證」來形容施洗約翰的傳道。
 
約翰所傳的道各福音書都有記錄:路加和馬可記錄一致:「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赧」,馬太卻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約翰福音沒有說明施洗約翰的工作,只是說他在「約但河外伯大尼的地方」和「撒冷的哀嫩」(真正地點無法確定,相信是北部的約但河邊)用「水」為人施洗,並且說有許多人受他的洗禮。
 
對猶太人來說,洗禮是潔淨(污穢, )的外表形式。悔改說明洗禮的功效在於內心。相信約翰所說的「赦罪」是這意思。
 
約翰所施的洗禮似乎是一個表徵指向和比較耶穌將帶來的聖靈如火的洗(3:11;1:8;3:16)
 
約翰的工作常被視為是應驗了以賽亞先知書40:3-5的預言。路加把整句經文直接引用出來。其他的福音書只是簡略的引用(3:3;1:3;1:23)
 
施洗約翰的行為引起許多人:百姓(路加福音),從耶路撒冷來的祭司和利末人(1:19),心裡猜疑他可能是基督。各人用「基督」(譯舊約的彌賽亞(受膏者),可見當時的猶太人正等待彌賽亞的出現。
 
約翰福音清楚記述施洗約翰的回答(1:17-22):「我不是基督」,「我不是[以利亞]」,「我不是[那先知](18:15)」。
 
猶太人相信以利亞會回來(3:1;4:5)。猶太傳統裡也相信有一位先知會回來幫助他們(馬加比一書4:46;14:41;以斯拉四書2:18)。只承認他是那曠野的聲音(40:3)
 
耶穌也曾經見証施洗約翰的身份(11:10-14)。說按地上的人來比較,他是最大的,也指明先知的預言到他為止。另外,耶穌也指施洗約翰是那「以利亞」(另參太17:12)。當然耶穌是指瑪拉基所4:5所預言的以利亞。相信施洗約翰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那預言的以利亞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把瑪拉基書的以利亞當著是彌賽亞。
 
「修直主的道路」是一種詩歌式的表達。說明約翰先準備了許多悔改的人,致使他們更容易歸向主基督。
 
「為甚麼施洗呢」既然施洗約翰承認他不是基督、以利亞及那先知,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自然不能接受他施洗的權柄。約翰沒有直回答這問題。
 
「解鞋帶也不配」這是當時奴僕必須為主人做的工作。施洗約翰是表明他的謙卑態度。
 
「看哪!上帝的羔羊...」不知這觀念從何而來,相信是從賽53:6-7歸納得來。猶太文件曾多處使用這羔羊的觀念,一般是指那保護並使以色列人得勝的羔羊(參啟5)
 
「因他本來在我以前」施洗約翰承認基督的先存性(1:15)
 
「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符類福音另指明是天開了。這是一個形容詞,指明上帝的啟示從天而來。猶太神學有天開了發出聲音的觀念。聖靈彷彿鴿子降下是所有福音書一致的看見,証明真有其事。徒2:3有聖靈如舌頭般的火焰降臨。聖靈降臨在上帝的「僕人」身上(42:1),在那「耶西的支條」(11:2)是彌賽亞的印證。因此施洗約翰必須說出見証說:「這是上帝的兒子。」
 
「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施洗約翰親自說明因為耶穌領受聖靈,因此可以用聖靈來施洗。完成了舊約的盼望。
 
施洗約翰是用水施洗,他也見証基督將用聖靈〔與火〕施洗(馬可、約翰沒有記錄「用火」)聖靈的洗禮出現時帶著火的現象是舊約所預言的洗禮(2:28)。「火」在猶太人的觀念裡含審判意思(2:28;4:4;29:6;31:9;38:22)。就如糠被不滅的火燒盡了,或是不結好果子的樹被砍下來丟在火裡。
 
36:25-26已經預先指明在末世,除了有水的潔淨也有聖靈進入內心的作法。

施洗約翰之見證


「約翰為祂作見證,喊著說:『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祂本來在我以前。』從祂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
 
所有先知的預言都指向那要來的耶穌基督,但施洗約翰卻是唯一先知所預言要來的先知,除了以賽亞預言之外,先知瑪拉基也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
 
主耶穌在世上提及施洗約翰時,說:「這人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太十一14)
 
施洗約翰的出生是先知所預先宣告的,這是他特有的光榮。
 
約翰福音著者使徒約翰原是施洗約翰之門徒,書中極注重施洗約翰的見證,故提起他的名字19次。看其所講施洗約翰所受唯一的使命,就是為主作見證。其所傳信息,即「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猶太人歷數百年無先知興起,故約翰一出世,其見證極令人注意。何況他是上帝所特遣,為主的先鋒。
 
約翰所作的見證,可分兩個時期:
 
(一)主受洗前,在首三福音中詳載其事,多為豫備人心為初步的見證。
 
(二)主受洗後,在約翰福音內詳載其事,乃直接將耶穌介紹於人,為進步的見證。
 
「恩典和真理都是從耶穌基督來的。」這句話,乃是約翰福音的鑰節。在全本的約翰福音中,一直可以看見這雙重點:一面是真理,一面是恩典。真理通常是有所要求,而恩典卻是來應付真理的要求。
 
當猶太人從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約翰那裡,問他說:「你是誰?」
 
這個雖然簡單卻最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約翰絲毫沒有被聲望地位沖昏頭,他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本相;不過是點著的明燈,(約五35)不是世界的光,(約八12)不是成為肉身的道,只是曠野裡吶喊的人聲。
 
約翰說了三個「不是」:(約一1921)
 
(一)不是基督。  
 
(二)不是以利亞。(瑪四5、路一17、太十一1314)
 
(三)不是那先知。(申十八15)。
 
接著他又說了三個「是」:(約一2228)。
 
(一)是曠野的人聲。是為基督修直道路的。(賽四十3)
 
(二)那在我以後來的,我給祂解鞋帶也「是」不配。(原文)
 
(三)我是用水施洗。為要叫祂顯明給以色列人。最後他見證主耶穌是上帝的羔羊,是用聖靈施洗的,是上帝的兒子。
 
「再次日,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上帝的羔羊。』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
 
約翰不僅認識自己的本相,他也認識自己的任務,幾句話就顯明他一生的目標:「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約一7)
 
約翰不僅認識自己的主,「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約一15、30)
 
他更是把自己擺上,盡心竭力的見證主,他那吶喊式的聲音,震撼人心中空寂的曠野:「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
 
他不但在眾人面前見證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引領眾人歸向基督;他也在自己的門徒面前作見證,引領他們歸信耶穌,作基督的門徒。

道成肉身之介紹


「太 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 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有一個人,是從上帝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 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世界卻不認識祂。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 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上帝生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 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一114)
 
聖 靈把約翰福音列在四福音之末,乃是說明這位出現在宇宙中的人子,原是超宇宙的上帝的兒子。祂在人性裡所顯於人間的豐富,乃出自於祂神性裡所積蓄上帝的豐 滿。以時間論,祂遠自「太初」,超過時間起首;以空間論,祂「與上帝同在」,越過地域的範圍;以內容論,祂是「豐豐滿滿的」,(「充充滿滿」的原文)無法 度量;以地位論,祂是「父懷裡的獨生子」,無比獨尊。祂實在是一位無限豐滿的基督!
 
「太 初有道」,約翰開頭說,主耶穌就是道,道字原文就是話。上帝是奧秘的,祂需要話來說明和彰顯。一個人若要顯得奧秘,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緘默;因為你越緘 默,你越變得神秘。反之,你說得越多,你的自己就暴露越多。所有你深處的東西,都藉著你的話顯露出來了,這就是話的意義。在太初這話就已經與上帝同在了, 祂不是與上帝分開的,上帝常在祂裡面。
 
上帝的旨意在舊約是創造,在新約是救贖。約翰福音11節 說「太初有道」,這句話是說「道」太初已有了,「道」與上帝同在,第三節說「道」創造萬物,第四節說「道」是生命的根源,而這生命根源的「道」乃人之光, 第五節說這「道」所發的光要破除黑暗,第九節說「道」乃是真光要照亮世人,第十二節說凡信「道」的人,就蒙祂賜予權柄,作上帝的兒女。我們將上面一些話連 起來,就可看出上帝在太初萬世以前那奇妙的旨意了!因上帝的心意是顯明在「道」裡。
 
聖經上常說「講上帝的道」、「聽上帝的道」、「傳上帝的道」、「信上帝的道」,就是「LOGOS」,將上帝的法度、作為、心意、美德等等都解釋說明了,這就叫傳講「上帝的道」,但主耶穌卻是「道」成了肉身來到人間,主成為「上帝的活道」,因為祂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把不能看見的上帝發表出來了。

約翰福音書的序言──道成肉身


四卷「福音書」的開始(arche)都是講述耶穌,只是各位作者對這「開始」各持不同的看法。
 
馬可認為「耶穌基督」是「福音的起頭」。然後以約翰的施洗工作與耶穌受洗開始記述。
 
馬太與路加以耶穌為童貞女所生作為開始。
 
約翰最獨特,以創造開始。這麼獨特及神學性的序言(prologue)足夠說明約翰福音是一卷欲作神學性討論的福音書。也可見作者對基督教的理解是多麼深入。
 
當中的字眼,如「道」、「生命」、「光」、「黑暗」、「見證」、「信」、「世界」、「真理」等等在書中其他部份常常出現均在這序言內先出現。
 
我們大約可以把這段序言分為四小段來註釋:
 
【約 1 1 - 5
 
聖經學者認為這幾節是關於宇宙性(cosmological)的談論;那永恆具神性的道,是照亮人生命的光,也是生命的源頭。上帝藉著這道創造世界。這光被黑暗包圍著,但是黑暗永遠不能勝過光。明顯的,這是一個比較,欲說明撒旦或罪惡所代表的黑暗不能勝過基督所代表的光。

「太初」(arche)這希臘文的意思是指一個開始,含有超越時間的源頭之意。創世記用希伯來文「起初」(bereshith)這個字來說明太初的開始。在箴言8:22七十士(LXX)譯本用arche來翻譯希伯來文瑪所拉版本的bereshith,可見這「太初」是要喚回讀者去思考上帝在「起初」創造萬物的情況。另外,箴言指那人身化(personified)的「智慧」是上帝創造的源頭。猶太拉比給創世記的解經書(Gen R. 12)把律法 (Torah)與「智慧」比較,並且說律法是在創世之前已經存在。約翰在此似乎有意回應創世記的序言。
 
[]道」(Logos, The Word)(19:13;約一1:1)含有定冠詞[,The],特別是指基督。也只有在此特別指基督。在新約其他地方使用Logos時,一般是指上帝的話(4:23;彼前1:23),上帝的聖言(7:38)。約翰直接用這個字並沒有附上詳細的解釋,這意味他的讀者必然是熟悉它的意思。
 
「道」在第一世紀時有多種用法,以下所列是各種不同的背景意思︰
 
一.「道」在七十士譯本含義極深。含義分兩個層面。
 
第一,「上帝的話」是具有創造性質(1:3,6,9;33:6)
 
第二,含有啟示性(1:3;3:1),比如先知領受上帝的話(1:4)
 
以上兩個含義都認為上帝的話/道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動力性的。
 
二.猶太觀念中的「智慧」(hokhmah)(8:22)與「道」關係密切。在太初這「智慧」與上帝同在。上帝也藉著這「智慧」創造世界。
 
三.「道」在希臘哲學中代表許多意思:它可以是指「內在思想或精神」或是「表達(有能力)的話語」。斯多亞派說道是上帝,或是上帝話語的啟示。「道」也常被用來形容是上帝藉著它創造這世界。它是上帝與人之間的媒介物,來去人與上帝之間。它擁有理性。
 
四.諾斯底主義的「道」是指上帝派下人間的一個「媒介物體」,這物體把上帝的啟示帶給人,也使人得到救贖。
 
五.基督徒的「道」。新約中常把上帝的話或道當著是上帝的救贖信息,或是福音(8:11;提後2:9;4:3;1:9;約一1:1)
 
我 們可結論說,約翰所說的「道」和以上的觀念均不相同,以上所形容的「道」只是在某素質上與約翰的「道」相同。約翰所形容的「道」是有位格的、是太初的、具 有創造性、而且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也可以說把希臘、猶太、基督徒的觀念變通及轉化了。成為了約翰的獨有解釋。
 
「道與上帝同在」,上帝在這裡有定冠詞「那」(the),一般是指舊約所啟示的耶和華或天父。也有學者解釋說是指那三位一體的上帝。
 
「道就是上帝」。「上帝」(theos)沒有定冠詞(article),一般上是指「神性」或「上帝」,並非那上帝(特指天父上帝)。一方面說明,「道」如天父一樣擁有神性,另一方面也把道與天父別開來各有不同的位格。
 
「與...同在」表示道是上帝本體裡的另一位。也說明在太初時這「道」已經與上帝同在,它不是被造的。基督升天后,就道歸回榮耀裡(參 約 17:5)
 
「被造」(egeneto)應譯為「開始存在」,也就是說萬有或任何物體存在之先已有了這「道」。猶太,希臘,斯多亞思想中都有類似觀念。
 
「生命...人的光」生命與光都是舊約創造世界的基本元素。上帝賜生命(37:1-14;12:2)。上帝也是光及智慧的源頭(119:130)。相信約翰在此是受詩36:9「在你那裡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的影響。猶太文件中多次提到智慧或是律法(Torah)是生命是人的光(智慧書7:26;傳道經17:11)。生命與光也常與黑暗與死亡對比( 1:5)。耶穌也說他是生命與光(3:15;4:14;5:24-30;6:35;11:25;8:12;12:35)
 
「光...黑暗...黑暗...光」這是一個神學對比。約翰在此已直接指明光是基督,黑暗﹝代表罪或非基督的、無生命的、逼迫教會的、撒旦)(3:19;;8:12;12:35,46;約一1:5,6;2:8,9)﹞卻不接受光。「接受」這字是指不能勝過。含有救贖的意義,也就是說基督可以勝過撒旦的權勢,救贖罪人。
 
一般學者相信「不接受或勝過」的含意就如創世時上帝說要有光,那光就勝過了那佔充滿地面的黑暗而成了白天(1:2-3),因此,約翰所說的光是含有創造及救贖意義。
 
 
【約 1 6 - 8
 
這裡特別納入施洗約翰的事蹟說明他的見證是獨特的。他的見證是上帝的計劃,也是福音的「開始」。但卻不是這「道」。
 
當然,施洗約翰的工作清楚說明是「見證」︰見證那光,以致使人「可以信」。約翰的工作常出現在各福音書序言(1;3;1)。約翰的工作在這序言後才開始詳細描述(1:19-34)
 
「上帝那裡差來」像摩西(3:10-15),先知(6:8),耶穌(3:17)。說明他們所作所為的權威。
 
「見證」是約翰福音一個重要字眼。約翰的工作(1:7,15,32,34;3:26;5:33),撒瑪利亞婦人的見證(4:39),耶穌的工作(5:36;10:25),舊約(5:39),眾人(12:17),聖靈或是使徒的工作(15:26)都被指是見證。約翰作見證目的是「因他可以信」耶穌。
 
【約 1 9 - 13
 
這段提出真光來到世界。可見約翰對道成肉身觀念的討論已在此開始。「真光」意是是「真正的」(與「假冒的」相對)
 
「真」(alethinos)是約翰福音一個鑰字。應用於「崇拜的人」(4:23),「天上的糧食」(6:32),「葡萄樹」(15:1),「上帝」(17:1)。施洗約翰或者可以當著是一個光( 5:35),但約翰這裡特別說明耶穌是「真光」。
 
「照亮」當然是指照明,但是希臘文常用來說明「光照」內心,以致明白。相信這裡含審判的意思。雖然之前(1:5)說黑暗不接受(不能勝過)這光。
 
「世界」(kosmos)是指人居住和活動的世界。但是約翰常應用來指混亂,墮落的世界。
 
「不認識...不接待」似乎是要說明這墮落的世界沒有能力認識衪。「認識」在約翰福音中是指對上帝的認識,尤其是上帝差派耶穌來這世界的工作。但舊約裡特別指以色列人對上帝的揀選和眷顧的認識(3:2),包括順服和信靠(31:34)。耶穌認識天父,他的認識也配合順服與互相住在裡面(10:15;17:25;7:29;8:25)。人也可以藉著耶穌認識天父並且同樣享有親密關係(8:32;17:8,25;10:4;13:17;15:15)。認識上帝也得永生(17:3)
 
「自己的地方」意思是耶穌來到猶太人當中,可是他的同胞並不歡迎他。
 
「上帝的兒女」(Tekna不是huios)。兒子(huios)在新約中專用在耶穌身上,而兒女(Tekna)卻是用在基督徒身上。
 
「血氣」是指從父母血統而生。「情慾」並不含有「罪惡」意思,只是表明這「人性」是與上帝相對。「人意」是重複以上兩個字的意思。「上帝生的」見約3:3,5
 
【約 1 14 - 18
 
這是序言最後一個段落,關於救贖工作。清楚指明耶穌的救贖工作是藉道成肉身的方式。施洗約翰的工作也被提起。
 
「成了肉身」是說在歷史某一時刻進入人類世界裡,也帶有人性(軟弱的)。「成了」(egeneto)的意思比較難決定。它應是指「生成了」(was born)。「道」(Logos)生成了肉身,成了人。這對當時的人,尤其是猶太及希臘思想,是一個難解的奧秘或是一個「反合」(paradox)的觀念。不過這個奧秘卻是整卷書的主題。
 
「住在」與舊約「住在帳棚裡」用同一個字。這裡可能要強調道成肉身的生命是短暫的寄居。
 
「我們」是約翰代表了使徒們或是教會。
 
「嗯典和真理」是舊約常用字眼(參出34:6)
 
「榮光」(glory)是約翰福音書主要用字。在舊約說明上帝是榮耀的,但是見不到的,約翰在這裡欲說明上帝的榮光可在耶穌身上找到。在第十八節,特別指明不可見的上帝(參申4:12;97:2;猶太人認為見到上帝便不能存活,33:22;提前6:16),現在卻可在耶穌的身上見到。如何見到呢?在耶穌所行的神蹟中(2:11;11:4,40),在耶穌道成肉身或是升天時(17:5,24)都可以見到上帝的榮耀。在約6:46;14:9說誰人見到耶穌就如見到父。保羅也曾說明耶穌是看不見的上帝的形像(西1:15)。耶穌不為自己的榮光/榮耀,只是為了天父的榮耀(5:41;7:18;8:50)。人卻為了自己的榮耀(5:44;12:43)
 
「父」及「獨生子」「嗯典」「真理」都是約翰福音中常用的神學字眼。「獨生子」(3:16)指明只有這一個兒子,但是不能以世人的思想去理解說是上帝所生,約翰使用這個字目的是要表明基督只有一個,也是上帝唯一差派出來的。
 
相信接下來的幾節(1:15-18)是要補充約1:7的談話。說明舊約如何論及耶穌的到來。
 
「律法...摩西...恩典...基督」目的是把約翰(代表舊約/律法)與耶穌(代表恩典)來作比較。
 
【結論】
 
這序言目的就是要說明這道是上帝最後的啟示。在這序言中,幾乎約翰福音中重要的神學字詞都出現了。可見約翰的思想與寫作手法是多麼特出。也因此才可以寫出這獨特的序言。成為聖經眾書卷中一個美好的序言。
 

太初有道


四福音是四本福音書,不是四個福音,福音是一個,不過從四方面來寫就是了。以材料說,四福音可分為兩類:馬太、馬可、路加福音稱為符類的福音,約翰福音稱為補充的福音。前三福音的材料大致相同,而約翰福音的材料大致是補充的,是前三福音所沒有的。
 
符 類福音注重耶穌在加利利的工作,約翰福音注重耶穌在猶太和耶路撒冷的工作;符類福音只記神蹟,約翰福音也寫出神蹟以後的講話;同類福音注重耶穌公開的生 活、言行,約翰福音注重耶穌私下的生活;主對尼哥底母、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等等;符類福音注重耶穌對群眾的工作,約翰福音注重耶穌對門徒的訓練;符類福音 都是從人說到上帝,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基督;約翰福音是從上帝說到人,而後再說到上帝,主是永遠到永遠的上帝,以後道成肉身,再從祂的所言所行,人可 以認出祂是上帝的兒子來。
 
「太初有道」這 裡的「太初」是比創世記一章一節的「起初」還要「初」。在創世記的「起初」,是指「那個起初」,也就是指造天地時候的那個「起初」,還是有限定時間的「起 初」。在這裡的「太初」是指在造天地之前的「太初」,是指沒有時間限定的「太初」。上帝是無始的,所以「太初」也指無始的「太初」。
 
在太初就有「道」。這「道」的原文是「LOGOS」, 可以譯作「思想」、「意念」、「言語」或「思想或觀念的表顯」。這裡的「道」是指上帝之子主耶穌,因為上帝的智慧、豐富、思想、意念以及一切都充滿在基督 裡,所以可以說祂就是上帝的思想、上帝的意念、上帝的言語,也就是上帝的思想、意念的表顯,特別在道成肉身之後,「子」在地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將 上帝的思想、意念表明出來。「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
 
施浸約翰曾說:「我是用水施洗。」
 
現在他說主:「是用聖靈施洗的。」
 
彌賽亞的雙重使命,乃是「除去罪孽」,與「聖靈施洗」。前者是潔淨的工作,而後者是賦予能力的工作。耶穌選召六位使徒,乃初次召徒,而馬太福音乃二次召徒(太四1822)。
 
首先歸主的為約翰與安得烈,繼續歸主的為彼得與雅各,再次歸主為腓力與拿但業。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道成肉身,乃基督信仰最深奧,也最重要的真理,我們若不領受此道,就不能進入恩典真理之門。
 
「道成肉身」,即說耶穌「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是上帝而人,亦人而上帝,具有神人二性。祂雖然自天而降,卻仍舊在天,祂仍是上帝。祂雖然諸事也受試探,只是祂沒有犯罪。
 
耶穌基督到世上來,不是無家可歸,乃要住在我們中間。如啟示錄213節:「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在。」
 
祂使人享受到上帝人同在的快樂,亦即以馬內利的快樂。(太一23)
 
上帝來到我們中間,帶來了兩樣重要禮物,一是恩典,一是真理。越蒙恩的人,他就越多得恩典,這就叫恩上加恩。

約翰福音透視之三一關係

新約約翰福音深入淺出,透視了父、子、聖靈之間的緊密關係。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約一1)這一句隱含豐富的內涵,說明作為聖父上帝與聖子的道都是永恆的,從亙古的太初已經存在,不過聖父與聖子又是不同的兩位,彼此之間有著「面對面」的相交關係,這是在原文「與(上帝)同在」的意思,希臘文文法以受格(accusative case)表示。
 
「道就是上帝」一句則是表達道的神性與聖父同等,「上帝」在此作為謂詞(predicate)使用(與之前有冠詞所指的聖父上帝做區分),以表達道的神性本質與聖父一樣。
 
另外,論及聖靈的時候,約翰福音十五章26節說「聖靈從父而出」,都是說明不論是聖子或者聖靈都是以聖父為本,但是「從(父)而出」這動詞隱含著通過某管道而出的意思,而唯一的可能管道便是聖子。這樣,聖子就成為聖靈運行的通路,凡是聖子打開的管道,聖靈都得以在其中自由運行。
 
就以救贖事件為例,只有在基督受死、復活、升天之後,聖靈才藉著聖子基督已經打通的救贖管道,降臨在屬於基督的群體──教會──當中。故此,我們可以說聖靈從父「藉著子」而出(特土良首先提出此觀點),這或許可以化解東、西方教會在後尼西亞時期「和子論」(filioque)的爭議。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