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是以希伯來文寫成的,只有部份被擄時的作品用亞蘭文來寫,寫作的過程前後約經過一千年(1400 B.C.~400 B.C.),由卅多人執筆。 原先經典的保存是分卷存放,當後期「書」的形成出現時,各卷先後次序才需要固定。至於各卷作者是誰,什麼時候寫的,如何傳遞,如何收藏,舊約本身提的很少,我們所知也非常有限,只能根據一些零碎的資料來加以推測。
猶太人把舊約分成三部份,律法書、先知書和聖卷,其各卷的編排順序和我們現有的舊約略有不同。耶穌曾提到「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加福音廿四44b),其中所說的詩篇就是代表第三部份的聖卷,因為聖卷以詩篇為首。我們將依猶太人原先的分法來探討舊約如何寫成:
1.律法書,亦即摩西五經:
創世記所記載的各項事蹟,起初是由口傳,後來文字出現時有人把它記錄下來。摩西時代,他綜合已有的資料,加上本身的經歷、上帝給他的啟示,編寫律法書。有一度學者們以為摩西時代根本沒有「文字」存在,一切都是口傳,一直到王國末期,才有人把口傳的資料寫下來。近年來義大利有兩名學者馬提亞(Paolo Matthiae)和佩迪那多(Giovanni Pettinato)在敘利亞的以伯拉(Ebla)發現兩萬多塊刻有文字的石版,考其年代約在2300 B.C.左右,比摩西的1400 B.C.更早,所以摩西時代,甚或更早已有文字記載乃是不爭之事實。摩西在世時的確寫了一些律法,這是確定的事(出十七14,廿四4~8,卅四27;民卅三2;申廿七1~4,卅一9、24;書八32),但是否目前律法書的全部都為他所寫,則無明確證據。有人認為約書亞寫了摩西之死那一段(申卅四),有人認為文士以斯拉給律法書作最後的編纂。無論如何,摩西五經在432 B.C.以已經定稿;尼希米趕走和倫人參巴拉的女婿時(尼十三28),參巴拉的女婿到撒瑪利亞另起爐灶,他手邊只有摩西五經,後來撒瑪利亞人的聖經就只有摩西五經,這件事可作佐證。
2.先知書:
猶太人把出自先知手筆的,不論其性質是歷史或預言或宣告,都稱為先知書。先知書又分為前先知書和後先知書:
1)前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屬前先知書。
2)後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及小先知書屬後先知書。
a.先知書有的是由先知自己執筆,有的由門徒加以搜集,有的則由書記代筆,完成時代約在800~600 B.C.。但這些書卷由於戰爭四散或遺失,尼希米後來加以搜集存放在他所建立的圖書館中。
b.聖卷:除了律法書和先知書之外,所有其他有價值的作品都歸於第三類聖卷。這些經卷有些出於君王,像大衛、所羅門,有些出於官長,像尼希米。其中有些卷書,偶爾會被提出來討論,是否應該歸入正典之內,或應該剔除。事實上猶太經典的第三部份聖卷應該包括那些經卷,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有一件事可以肯定的是:250~150 B.C.,舊約已經約略成形,可供翻譯成希臘文。希臘文七十士譯本(LXX)就在這時期,由多利買二世非拉鐵非(285~247 B.C.)計劃推動,召集精通希伯來文、希臘文的學者,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翻譯而成的。七十士譯本包括次經,學者們後來的討論都是那一卷書應該從正典中剔除。公元九十年,一群猶太學者在雅麥尼亞(Jamnia)開會,討論有關聖經種種,很多學者認為舊約現有的卅九卷就是在這會議中決定的。要決定那些書卷應該列入正典,學者們一定經過熱烈的辯論與討論。最後決定除了現有的卅九卷,其他都不列入正典。
三、次經與偽經
次經是沒有收錄在正典裡,卻和正典各書卷一樣,在公元前第二、三世紀至公元後第一、二世紀流傳的書卷。這些書卷有些在亞歷山大寫成,有些則在巴勒斯坦或米所波大米。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以下十二卷:多比傳、猶滴傳、所羅門智訓、巴錄書、耶利米書信、瑪喀比書(一)(二)、但以理補篇、以斯帖補篇、傳道經(西拉之子智訓)、瑪喀比書(三)(四)、以斯拉書(三)(四)、瑪拿西禱詞。這些書卷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翻譯時都有收錄進去,早期基督教會也視其為有價值的作品。至於它們是否應該列入正典,基督教會一直沒有明確的態度,一直到第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者才正式地將它們排除。
加爾文認為既然上帝的聖言是交託給猶太人的(羅馬書三2),而猶太人的正典並沒有這些書卷,它們就不應該列入聖經正典。天主教會則很快地在天特會議表示,除了瑪喀比書(三)(四)、以斯拉書(三)(四)、瑪拿西禱詞之外,其他書卷都是正典,稱之為第二正典。
除了上述十二卷之外,其他還有一些流傳的書卷,基督教會稱之為偽經,天主教會卻稱之為次經。這些都沒有列在現有基督教的聖經之內,價值不能與正典相比,只能當作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