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羅馬書》在保羅新觀與舊觀下的對照

 

《羅馬書》是「因信稱義」神學的核心經文,也是「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 on Paul, 簡稱 NPP)與「舊觀」(傳統改革宗觀點,特別是馬丁路德與加爾文路線)討論最激烈的一卷書。以下我們就來對照分析這兩種觀點如何理解《羅馬書》。


📚 一、《羅馬書》的核心主題

保羅在《羅馬書》中探討的,是:

上帝如何因信使猶太人和外邦人都在基督裡成為義人,進入祂的救恩之約,成為新創造的群體。

但不同神學觀點對這一點的「焦點」不同。


🧾 二、保羅新觀 vs 傳統觀 對照整理

主題

傳統觀(舊觀)

保羅新觀(NPP

📜 律法

人無法靠行為得救,律法定罪

律法是猶太人身分記號,保羅針對的是律法的「族群排他性」

稱義

指個人得救、被上帝接納

是盟約性的語言,指上帝宣告一個人是祂子民的一員

🙋♂️ 亞伯拉罕的信心

是信心的榜樣,不靠行為

是所有信徒(猶太和外邦)的「屬靈祖先」,超越民族

🧱 割禮/律法記號

代表靠行為得救的錯誤

是將上帝子民限制為猶太人的身份屏障,阻擋外邦人

🧍♂️ 救恩焦點

個人與上帝的關係,罪得赦

救恩進入的群體性面向:誰是上帝的「新創造族群」

🕊義的定義

基督的義加在信徒身上(外加義)

上帝對信實者的盟約應許,群體身份的標誌

🏛上帝的憤怒

面對罪人的公義審判

上帝對整體人類(包括猶太驕傲)不公義的審判

🌍 上帝的計畫

把罪人帶回上帝面前

把外邦人也納入上帝的子民,實現創世記12章的應許


🔍 三、羅馬書中的幾個關鍵章節對照

🧾 羅馬書 1:16–17 「義人必因信得生」

  • 舊觀: 人無法靠行為稱義,唯獨因信。
  • 新觀: 強調上帝的義是對祂救贖計畫的信實,將猶太人與外邦人一同接納入上帝的約。

📜 羅馬書 3:21–31 「因信稱義,與律法無關」

  • 舊觀: 傳統上認為保羅在這裡反對靠律法稱義。
  • 新觀: 保羅真正反對的,是猶太人將律法(如割禮、節期)當作界定誰是上帝子民的標誌。

🌿 羅馬書 4章 亞伯拉罕作信心之父

  • 舊觀: 亞伯拉罕是稱義的榜樣。
  • 新觀: 保羅用亞伯拉罕來說明,上帝的子民不是憑外在記號,而是因信,不分種族。

🌎 羅馬書 9–11章 猶太人與外邦人

  • 舊觀: 上帝主權揀選誰得救(預定論重點)。
  • 新觀: 關鍵問題是:「上帝是否仍然信實?祂對以色列的應許是否落空?」重點在上帝如何成就祂對萬民救恩的計畫。

🧠 四、結構差異對比(用簡化語言說明)

問題焦點

舊觀:How can I be saved?(我怎樣得救?)

新觀:Who belongs to God’s people?(誰是上帝的百姓?)

神學重心

vs 恩典,得救經驗

族群 vs 包容,盟約身份

道成肉身的目的

成就稱義的義,替代性贖罪

建立跨越民族的上帝子民群體

義的定義

上帝的義歸算給信徒

上帝信實地履行盟約,稱信徒為義

末世意義

個人得永生

上帝新創造的國度降臨(新以色列)


🤝 五、兩種觀點可以互補嗎?

是的!這不是「二選一」的問題,而是兩者可以帶出不同層面的理解:

  • 舊觀強調個人罪得赦與信心之路,提醒我們悔改與信靠。
  • 新觀強調救恩群體性與上帝對萬民的應許,幫助我們更理解跨文化教會、合一與包容的價值。

📘 六、延伸資源推薦

若你想進一步讀關於這方面的書籍與資料:

  1. James D.G. Dunn:《The New Perspective on Paul
  2. N.T. Wright:《What Saint Paul Really Said
  3. Stephen Westerholm:《Perspectives Old and New on Paul
  4. Simon Gathercole:有平衡新舊觀的好論述

沒有留言: